漢代琴樂興衰與儒家禮與樂的統(tǒng)一_第1頁
漢代琴樂興衰與儒家禮與樂的統(tǒng)一_第2頁
漢代琴樂興衰與儒家禮與樂的統(tǒng)一_第3頁
漢代琴樂興衰與儒家禮與樂的統(tǒng)一_第4頁
漢代琴樂興衰與儒家禮與樂的統(tǒng)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代琴樂興衰與儒家禮與樂的統(tǒng)一

本文以漢代古城為載體,對漢代古廟的豐富文獻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古代社會上下一體、上行下效,民間的繁榮反映出上層的推崇;上層的推崇進一步反哺民間的繁盛,也更折射出漢代整個社會琴樂的發(fā)展概況。那么,漢代琴樂的繁榮因素是什么?換句話說,漢代琴樂繁榮發(fā)展的主要動因是什么?本文將在前文的基礎上,繼續(xù)分析探討之。一、尚樂的風格和審美思想漢代琴樂繁榮昌盛,與漢代整個社會樂舞發(fā)展的大氛圍及尚樂之風和審美觀念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鼓琴自娛”與“雅樂”從漢初黃老思想,到武帝時獨尊儒術,再到兩漢社會樂舞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進而細化到兩漢古琴文化的發(fā)展狀況,我們可以窺出漢代尚樂之風及審美觀念的變化脈絡。先秦時期,儒家所尊崇的雅樂禮樂觀,就重視樂之教化功能。《左傳》載,琴家?guī)煏缈梢詷敷鹬G,以知軍。季札適魯觀樂以知政。至孔子時,則進一步演變?yōu)椤皹范灰?,哀而不傷”的審美信條。戰(zhàn)國時期,另一名著名思想家莊子,在其《莊子》一書中,卻提出了一種與儒家樂論截然不同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下的音樂逍遙自在、無拘無束,不但抒情展性,表現(xiàn)豐富,且更像是一個童話般的世界,令人神奇向往。這是,今天看來莊子所崇尚的樂舞之美,更接近于樂舞的本真屬性。這種思想也同樣體現(xiàn)在道家的琴論上,就是著名的“鼓琴足以自娛?!边@兩種代表性的思想,在兩漢社會發(fā)展的大潮中,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呈現(xiàn)出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傾向來。這兩種不同觀念的尚樂之爭,同樣也集中在琴論及琴的實踐上。如《史記》繼承了《左傳》“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jié)也,非以慆心也”的思想,提出“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于前,所以養(yǎng)行義而防淫佚也”而在兩漢琴的實踐中,卻呈現(xiàn)出與儒家琴論截然相反的情況。這在一些著名人物上體現(xiàn)得更為具體。著名琴家桓譚“性嗜倡樂”,另一位漢代經學大師馬融“善鼓琴,好吹笛”,寫了著名的《琴賦》,將“琴德”提升了一個新高度,但生活中的他卻“常座高堂,施絳紗帳,前受學徒,后列女樂”儒家所推崇的雅樂,為何落到這般境地?其一,古雅樂已散失不完整?!妒酚洝罚骸耙蠹q斷棄先祖之樂,仍作淫聲,用變亂正聲,以悅婦人。”由于上述原因,戰(zhàn)國之際古雅樂的頹勢、王官之學的下移,已呈大勢所趨。以鄭衛(wèi)之音為代表的俗樂開始登堂入室,以琴瑟管弦為主的新聲大行其道,俗樂逐步成為社會上下娛樂的主體。當時,連最好古的魏文侯,竟然也宣稱:“吾端冕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睗h初,帝國百廢待興,作樂之事無暇顧及。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正統(tǒng),雖國力大盛,然重建古雅樂卻始終未禮成。原因有三:其一,古雅樂晦澀難懂,連世襲大樂官也是“但能紀其鏗鉿鼓舞,而不能言其義。”兩漢琴樂就是沐浴在這樣的環(huán)境氛圍中繁榮發(fā)展起來的??上攵?,這種影響是巨大的、關鍵的,這在兩漢琴樂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軌跡上,我們都可感受到這兩股理論風潮影響的痕跡,如表面上是提倡“琴者,禁也”的儒家哲學命題,骨子卻是“性嗜倡樂”的道家實踐本質。(二)俗樂興盛,多元風格多元漢代琴樂的繁榮,還與漢代俗樂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尤其漢畫中琴豐富的表現(xiàn)形式,折射的恰恰是民間俗樂的發(fā)展盛況。而俗樂的發(fā)展又與官府主導的采風制度和樂府重建有著巨大關聯(lián)。先秦有采風之俗,征修訂各地民歌,孔子的詩三百,就是采謠風俗的結果。漢初百廢待興,故也大興采風制度,漢樂府就是這一制度的產物。關于樂府,《漢書·百官公卿表》載,奉常掌宗廟禮儀,屬官有太樂令丞。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yǎng),屬官有樂府令丞。王應麟《漢書藝文志考證》認為,太樂令丞所主管雅樂;樂府所主管鄭衛(wèi)之聲。這時的雅樂主要是先秦先周以來的郊廟樂章,如六代樂舞等。俗樂,則以武帝以后所采集的各地風謠民歌為主。雅樂和俗樂,涇渭分明,一則禮儀,一則娛樂。表面上,雅樂、俗樂同為政府所重視,太樂與樂府一視同仁;實則,武帝常在宮中“設戲車,教馳逐……作俳優(yōu),舞鄭女,俗樂興盛與其多元的風格分不開。上文所述,漢初俗樂大致延續(xù)了先秦列國時的狀況,就是以楚、趙、鄭、衛(wèi)、齊等地域為主。這些不同地域的音樂,根據(jù)風格大致可歸納為三個特征:一是多悲聲。如楚、齊、代等地俗樂,因多處邊地,戰(zhàn)亂頻仍,都有丈夫悲歌慷慨的特點;二是多柔麗。鄭、衛(wèi)、趙、齊等新樂發(fā)源地,因處殷商故地,多倡優(yōu)美物,其歌多有女性柔麗清新之特色;三是多雄壯,以北地胡樂代謳為主,這里胡漢交融,情感熾熱,多體現(xiàn)出一種雄壯激昂的風格。這幾種風格,都突破了儒家倡導的“樂而不淫,哀而不怨”的音樂標準。俗樂的興盛,還與兩漢對樂舞的功能需求分不開。漢興七十余年,國力大增,漢人對于樂的需求也在不斷升級。尤其統(tǒng)治階層,一直盼著能夠功成作樂。但由于雅樂的缺失,此事一直未能禮成。武帝曾對“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今郊祠而無樂”的局面大為不滿,不得已乃“以李延年為協(xié)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shù)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夜常有神光如流星止集于祠壇,天子自竹宮而望拜,百宮侍祠者數(shù)百八皆肅然動心焉。”由此,以俗入雅的事象便一發(fā)不可收拾。西漢時,不僅有楚聲色彩濃厚的《房中祠樂》,改創(chuàng)為《安世樂》,也有將張騫帶回的西域之樂改創(chuàng)為《郊廟十九章》的新作品。類似以武帝創(chuàng)辭,李延年和司馬相如配曲的樂歌就更多。難怪班固在《漢書·禮樂志》中稱:“今漢郊廟詩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調均,又不協(xié)于鐘律,而內有掖庭材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于朝廷”毋庸置疑,兩漢琴樂的發(fā)展也浸潤在這種大環(huán)境、大背景之下。受此影響,琴樂在兩漢上下是“曲伸低昂,十指如雨”然而,新樂畢竟與儒家所倡導的禮樂相悖離,故成帝時博士平當倡儀,“修起舊文,放鄭近雅,述而不作”,公卿大夫,卻因雅樂久遠晦澀,不甚了了。哀帝時罷樂府,打擊俗樂,“然百姓漸漬日久,又不制雅樂有以相變,豪富吏民湛沔自若,陵夷壞于王莽。”這在古琴音樂方面,體現(xiàn)更為透徹,曾在《新論·琴道》中大談“琴德、明道”的著名琴家桓譚,在生活方面卻是“性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倍猩跽撸瑸檫@種以俗為美的娛樂潮流大張旗鼓、鳴鑼開道,提供有力的言論支持。這些支持者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經學大師揚雄、馬融、傅毅等。揚雄在《法言》中區(qū)別雅俗已不用儒家樂論標準,僅以音樂特征區(qū)別:“中正則雅,多哇則鄭”;并稱“事淺易善,深者難識。卿不好雅頌而悅鄭聲,宜也。”(三)以悲為美的現(xiàn)象,初步恢復古雅樂古禮春秋時期,伶州鳩規(guī)定作樂必須“詠之中聲”“大不出均”的審美準則。由此衍生出孔子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審美標準。故,儒家音樂思想,是以表達“中和”為最高原則的。春秋末期,子產說“哀有哭泣,樂有歌舞”而漢代俗樂的發(fā)展,則明顯與上述論點相悖。在諸多文獻的記載中,漢人對于悲音悲樂的崇尚達到了一個極致。如漢人的歌唱以其“千人唱,萬人和”的浩大聲勢,“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即興性,“清高激越,婉轉逶迤”的華麗性,“慷慨悲歌,激宕淋漓”的情真性,形成了自己獨具個性、別具一格的特征,與“中和之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何以哀?《禮記·樂記》曰:“絲聲哀”,《正義》:“哀,怨也,謂聲音之體婉妙,故哀怨矣。”漢人對悲樂的崇尚,對悲音的癡迷,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則漢初延續(xù)了先秦以來以俗為美的狀況,尤其以鄭衛(wèi)之音代表的俗樂,風行數(shù)百年,多悲聲;二則自春秋至兩漢,數(shù)百年的戰(zhàn)爭離亂,所帶給人的種種不幸,也促使人們對悲音有更多的傾注。三則人之情感喜怒不外哀樂兩類,能感人之音樂,不外悲、喜兩類。然而,能打動心扉,觸動心靈的,讓人難以忘懷的,大概還是“悲”為上?!稘h書·藝文志》將這種現(xiàn)象總結為“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其曰:“故哀樂之心感,而歌詠之聲發(fā)”,談到樂府歌詩說:“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笔窌嘤斜璧挠涊d,(高漸離)“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被稱作“知音。”漢人以悲為美的現(xiàn)象,在漢末達到了高潮。阮籍《樂論》記桓帝聞楚琴,凄愴傷心,慷慨長息曰:“善哉乎:‘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順帝上恭陵,過樊衢,聞鳴鳥而悲,泣下橫流,曰‘美哉鳥聲’,使左右吟之,曰:‘使聲若是;豈不樂哉!’”綜合以上,不難看出,儒道兩種不同的音樂觀,在兩漢的樂舞實踐中,體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命運。儒家樂論主張禮樂教化,主張恢復古雅之禮,恢復古樂之禮;然,這種主張,不但受到了民間俗樂大潮的沖擊,也受到了古雅樂呆板缺失的影響,最終停留在口頭和表面,導致了恢復古雅樂古禮的失敗。而道家否定音樂的教化,主張其娛樂作用,卻恰恰契合了兩漢音樂發(fā)展的大潮,這種契合不但體現(xiàn)在兩漢社會上下的娛樂當中,也逐步融入了兩漢朝廷的以俗入雅的制禮作樂當中。這種以“俗”“悲”為美的實踐觀,在兩漢琴樂中也體現(xiàn)了道家“鼓琴以自娛”的哲學命題,迎合了兩漢社會的審美情趣,是漢琴樂繁榮內部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二、音樂文化的轉型與儒家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有關漢代琴樂繁榮除了與尚俗樂風氣及琴樂所體現(xiàn)的以悲為美的因素之外,還與樂舞文化轉型及儒家統(tǒng)一思想因素緊密關聯(lián)。(一)兩漢琴樂的轉型與發(fā)展所謂樂舞文化轉型,就是從禮樂重器為代表的先秦宮廷雅樂文化,向絲竹管弦為代表的秦漢社會化俗樂文化的過渡。這里所涉及的就是樂舞的本質功能屬性問題。西周奴隸制時期,統(tǒng)治階級已構建起一個較為完善的禮樂治國的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樂舞已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統(tǒng)治者明確規(guī)定了“禮樂治國安邦天下”的國策。這些樂舞除保留著原始的“娛神”功能之外,又增加了為社會服務的功能,成為“具有倫理化、政治化、宗教化性質,從教之以事、化成于心的培養(yǎng)方式一致。”春秋禮崩,舊有制度被顛覆,音樂與政治的關系逐步脫離,樂的本質屬性開始得以釋放。以往象征奴隸統(tǒng)治階級意識的笨重、單調、呆板的金石之樂,被靈巧多變的絲竹管弦樂取代。琴樂也不例外,民間音樂對琴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文獻上最早的“新聲”,就是師曠用琴彈奏的。身為統(tǒng)治階級成員的晉平公、魏文侯都喜歡聽新聲,為何?關鍵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音樂文化觀念在這一時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各階層人士均試圖沖破其畸形的、等級森嚴的、禮樂制的束縛,從而激發(fā)和推動了音樂的社會文化功能的根本性釋放。這種文化的轉型及音樂功能的轉變,也給琴樂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進入兩漢,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思想寬松,戰(zhàn)國時百家爭鳴的狀況,在漢初得以延續(xù)。文藝也延續(xù)了六國時的狀況,各地俗樂異軍突起、空前繁榮,以琴瑟簫管為主的絲竹樂開始登上兩漢音樂舞臺。漢初統(tǒng)治階層的下層出身和“樂楚聲”,更是為這一轉型推波助瀾,使得漢代樂舞文化帶有強烈的民間色彩。武帝更是廣采博納、綜合吸收重建樂府,加快了這種雅俗文化轉化和共融的步伐。如“今郊祀廟歌,未有祖宗之事,八音調均,有不協(xié)于鐘律,而內有掖庭才人,外有上林樂府,皆以鄭聲施與朝廷”這種文化的轉型和轉換,反映到琴樂上就是琴的內容和形式發(fā)生了根本的轉變。前文所述禮崩樂壞時琴步入民間,開始了兩條路的發(fā)展:一條是上層社會的,與貴族、文人,與“修身、養(yǎng)性、治國、平天下”產生緊密的聯(lián)系;一層是步入民間,與“鼓琴足以自娛、反其天真”等緊密關聯(lián)。但從兩漢有關琴的史料中看,兩個層面都受到民間音樂密切的影響。其中上層的“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定群生”道路,受到的影響尤其大。這就是在琴論中的大談“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定群生”,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卻是“煩手淫聲、窮極幼眇”,兩者之間呈現(xiàn)出極大的矛盾和不協(xié)調。這種矛盾猶如樂府和太樂令的矛盾一樣,可謂是司職明顯,分工不同。然在音樂實踐方面就有不同的體現(xiàn),尤其在一些歷史人物上體現(xiàn)的就更為具體。西漢桓譚之父在成帝時任樂府令,漢代演奏俗樂的大型樂隊有千人之多,漢代俗樂的繁榮可見一斑。桓譚為琴家,在其著述《琴道》大談:“神農氏為琴七弦,足以通萬物而靠治亂也?!酝ㄉ衩髦?,合天地之和焉?!睗h代文人階層對琴樂的喜愛更是不少,如成帝時張禹出入丞相,他懂音樂,喜好歌舞作樂,“崇每侯禹,常責師一置酒設女樂與弟子相娛。禹將崇入后堂飲食,婦女相對,優(yōu)人管弦,鏗鏘極樂,昏夜乃罷”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恢復傳統(tǒng)需要制禮作樂,一方面有其儒家的思想外衣,另一方面卻又有道家的活動實質的琴,無疑成為其思想與行動的代言人。琴樂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環(huán)境中逐步繁榮和興盛的。此興盛的基礎是文化的轉型,這種新型的轉型文化又以娛樂功能的彰顯解放為基礎、為內核,迎合了上下的審美需求進而得以昌盛是琴樂繁盛的內因,也是主要原因。(二)樂之“明道、通德”“樂而實現(xiàn)政治教化”先秦時對音樂功能作用的分歧在漢代經學興盛后漸漸消失。六經中的《樂經》雖早已無存,但儒家之“正統(tǒng)雅樂”觀念,仍被作為“六經”中的重要部分——三代禮樂文化的傳統(tǒng)之一繼承下來,雅樂始終是官方所支持、首肯的大樂。然“五經”之繁盛,依靠前世留傳之《詩》《書》《禮》《易》《春秋》之原典或前人的口頭傳授,并以漢代文字學之發(fā)達,以解經、訓詁等方式,得以承繼并日漸繁盛發(fā)達。樂經卻無存,只能憑前代樂人記憶而代代流傳,故無經典原文可作為后世的標準。而雅樂本身由于年代久遠,戰(zhàn)爭離亂,至漢代,雅樂世家制氏,也是“但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蔽鳚h初年,儒士陸賈倡古樂之教化,斥鄭、衛(wèi)之音的淫邪,提出:“調之以管弦絲竹之音,設鐘鼓歌舞之樂,以節(jié)奢侈,正風俗,通文雅。后世淫邪,增之以鄭、衛(wèi)之音,民棄本趨末,技巧橫出。”至河間獻王劉德集諸儒撰《樂記》,其開篇即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薄笆枪势浒母姓?,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紂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國亡。”西漢時對于音樂的論述還有《毛詩序》,其中強調樂之“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儒家音樂觀點?!妒酚洝窌分袑σ魳返慕袒δ芤嘤刑匾鈴娬{。及至西漢末年,音樂本身的發(fā)達使崇尚經學的儒士們在堅持儒家正教音樂的觀點上,還對具體的樂器的品格進行正教觀點上的品評。在這里琴也受到這股樂教風潮的影響,首當其沖成為眾儒喜捧的樂器,順理成章為樂教的有效承載者。如《新論·琴道》言明琴樂是溝通萬物、治國教民的最好手段:“五弦,第一弦為宮,其次商、角、徵、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為少宮、少商。下征七弦,總會樞要,足以通萬物而考治亂也。”劉向著《說苑》,在《琴說》中云:“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風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聲調;六曰流文雅;七曰善傳授?!睗h代儒家樂論的確定,正如武帝時經學地位的確立一樣,其最終目的是在于實現(xiàn)政治教化。儒學作為統(tǒng)治思想,在漢代政治生活中起著重大作用,文藝理論也受到這股風潮的影響,受其影響,琴樂及琴本身也被附會了各種“明道、通德”的功能。雖然這種功能是虛假的,是披著一層儒家的禮法外衣的,但是這種虛假的功能對琴及琴樂在漢代的繁榮,無疑也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琴繼承著先秦以來其他樂器不具備的這種代言功能,而這一功能又推動著其成為樂教的代言人。這種樂教風潮理論的確立,無疑也是推動兩漢琴樂繁榮的外部原因。三、中國琴的應用綜前所述,兩漢琴樂的繁榮已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琴的應用上至宮廷帝王,下至黎民士庶,皆達到了一個較為普遍的程度。但是回頭想一想為何在西周屬于雅樂的琴,在兩漢卻受到上下兩層的歡迎?主要有以下原因:(一)《琴說》主要解決了“清”、“放”的結琴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屬性。琴在先秦時期主要有兩個核心的功能。其一作為在上古時期,作為圣賢帝王的治理法器,具有溝通天地,“定群生”穩(wěn)定秩序的治國功能。這兩功能進入西周而未被拋棄,而是隨著周公制禮作樂而被巧妙地運用,由娛神轉為娛人、教化,并成功地成為宮廷雅樂體系中的一員,其地位并未被弱化而是得以加強,也成為西周樂教的承載者。春秋戰(zhàn)國禮崩樂壞,琴本身所具備的神圣光環(huán),及其所承載的樂教功能也并未削弱?!洞呵镒髠鳌防锾岬綐穾煄煏缈蓮臉芬泽鹬G,以知軍。季札適魯可從樂知政。從師曠反對晉平公聽“新聲”,到“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jié)業(yè),非以韜心也,”武帝時期,隨著儒家思想地位的確立,琴的發(fā)展又進入了一個繁榮期。琴形制的定型、琴家的倍出、琴論的大量出現(xiàn),皆在此時期?!妒酚洝吩谙惹亍蹲髠鳌贰熬又偕?,以儀節(jié)也,非以慆心也”的禮樂教化思想基礎上,提出了“卿大夫聽琴瑟之音未嘗離于前,所以養(yǎng)行義而防淫佚也”的思想觀點,認為古琴是君子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手段,因此須臾不可離身,更強調音樂對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更強調音樂對禮的作用,以致于把它提高到了時刻不能離身的地步。劉向的《琴說》則是在司馬遷的基礎上又向前走了一步。在其《琴說》七例中,將“明道德”列為首位,強調“樂德”的重要。而另一位琴家桓譚更是過猶不及,為了突出琴的地位及其禮樂教化之功用,其在《新論·琴道》中首次將琴和其它樂器區(qū)分開來,使其完全獨立于八音之外,凌駕于普通樂器之上;首次提出“琴德”的概念,明確賦予古琴道德使命,被賦予君子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職責,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士理想納入古琴樂教思想體系中。從考古資料與兩漢時期的文獻上看,琴由于具備這種樂教的屬性,與統(tǒng)治者所提倡的以儒家禮樂思想為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禮樂教化意志不謀而合,琴順其自然地成為其樂教的承載者和禮樂教化的代言人。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的經學藝術審美標準。作為挾先秦遺風、融樂、教為一體的琴樂,更是受到了來自上至宮廷,下至民間的上下追捧。如漢高祖的孫子劉安,猶以“好讀書、鼓琴”,他曾創(chuàng)作琴歌《八公操》。武帝本人也同樣喜好琴樂,他任命司馬相如主持樂府歌詞的創(chuàng)作,并在樂府機構特設“琴工員”一職,武帝還選拔一些民間的琴手進宮鼓琴。以后歷代皇帝也延續(xù)著武帝好琴樂的傳統(tǒng),如宣帝、元帝等?!稘h書·元帝紀第九》記載他“善史書、鼓琴瑟、吹洞簫、自度曲、被歌聲、分寸節(jié)度,窮極幼眇”。由此可見,琴在漢代的上層貴族有著重要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不免會產生上行下效的連鎖反應,這種反應無疑會推動琴樂在漢代的快速發(fā)展和影響。琴的這種社會功能,有時又可成為攀龍附鳳、仕途榮升、改變命運的重要工具。如王政君是漢元帝的皇后,其父親為了實現(xiàn)女兒“當大貴”的愿望,從小就教她“學鼓琴”,使之適應當貴族的條件。趙飛燕是成帝的皇后,她出身“微賤”,原是樂工的女兒,但她“長于歌舞,善彈琴”,最終貴為皇后。又如師中本來是東海下邳地方的著名琴家,武帝好琴樂招他進宮,封他為宮中的琴待詔。在他的影響下,也帶動了不少當?shù)厝讼埠脧椙?,過了一百年后,劉向還在他的《別錄》中寫道:“至今邳俗猶多好琴”。漢宣帝神爵、五鳳年間,國家富庶,多次出現(xiàn)吉祥的征兆,宣帝很高興,常做歌辭,想把他們譜成歌曲。丞相魏相奏說:“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趙定、梁國龍德,”于是宣帝下詔見他們,封為琴待詔。而此時也正是琴家、琴論輩出的時代,以上例證不能不說與上層社會所推崇琴及琴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琴本身所附帶的樂教功能是琴在兩漢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二)“禮”與“相和”:琴曲發(fā)展的矛盾和沖突琴的另一個主要核心功能就是“鼓琴足以自娛”,也就是“娛人”。先秦禮崩,琴流落民間,開始了除“娛神”之外的“娛人”發(fā)展道路。在這里,琴只是一件普通的供人娛樂玩賞的器物,其神秘性得以弱化,本身的娛樂功能得以釋放。這從莊周在寓言故事中兩個朋友為悼念桑戶之死,“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及“詩三百可以弦而歌之”,再到“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狗……”進入兩漢,漢初黃老思想與民休息的政策,使這一時期的文化尤其是民間的娛樂文化,呈多元的發(fā)展態(tài)勢。有學者認為是“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積蓄、蛻變與歸納”桓寬《鹽鐵論·通有》在描述偏遠小鎮(zhèn)“荊陽”的鼓琴狀況時曾云:“荊陽……雖白屋草廬,歌謳鼓琴,日給月單,朝歌暮戚。趙中山……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無本;田疇不修,男女矜飾,家無斗筲,鳴琴在室?!痹谇偾陌l(fā)展上,同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