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理想國》中的美國之路_第1頁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美國之路_第2頁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美國之路_第3頁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美國之路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美國之路

一、對于真正哲學王的意義真正的哲學家王首先是一個誠實善良的人,必須是一個具有審美能力的人,不能被事物的榮耀所吸引。然后他可以不斷地追求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真實面目。真善美三者相輔相成,既是專注于真實存在的人應該具有的品性,又是立志于探求真實存在的人的永恒追求;同時,三者循環(huán)往復,后者以前者為基石,最終是為了達到使自己不斷追求的外在實有理念內化成自身性格的境界,故我們可以說智者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集合體。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借蘇格拉底之口構想了一個由真正哲學王管理的國度,在這樣的一個理想國度中,集愛智慧、求真、公正、有節(jié)制、胸懷寬廣、無所畏懼等諸美德于一身的哲學王,為城邦制定如同哲學“它本身一樣最善的政治制度”柏拉圖認為一位真正哲學王的養(yǎng)成是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需要個人一生諸多要素的聚合才能夠實現(xiàn),如公正溫良的天性、博聞強識的記性、熱愛哲學的耐性等?!疤煨缘牟缓椭C、不適當只能導致沒分寸,不能導致別的什么?!痹诎乩瓐D看來,如此這般有好的天分、有熱情同時接受了良好教育引導和良好環(huán)境熏陶的人是無可挑剔的,所以,他認為將整個城邦交給真正的哲學王來管理是理所應當?shù)?。然?現(xiàn)實終究是現(xiàn)實,時間的永恒性被視作唯一的真實。至真至善至美的不可達所產生的現(xiàn)實缺憾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被放大,心思最為縝密、意志最為堅定的哲學王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年老力衰、力不從心。為此,在那樣一個已經十分高揚人自身理性的希臘時代里,柏拉圖也不得不將許多美好愿景的實現(xiàn)付諸于神力,不僅奉哲學為“女神”,同時希求“神力保佑”,希求國王的兒子或當權者本人“受到神的感化”……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憧憬。柏拉圖的“理想國”是完美的,或許這樣的國度僅僅是一個意念之中的烏托邦、一個“神圣的原型”,而誰又能夠真正擔當?shù)闷鹈璁?、塑造這個“神圣國度”之藝術家的重任呢?二、表現(xiàn)為“體驗心理”的“藝術”可能會有人問,為什么將維納斯與金魚這兩個毫不相關的東西放到了一起?它們有什么聯(lián)系嗎?兩者都屬于藝術品的范疇,是人類為了達到某種觀賞心理欲望的滿足而對“石膏”這個客體以及“魚”這個客體所施加的藝術加工。然而,前者是人工抽象的藝術品,后者是人工生物的藝術品之外。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兩者的一個重要的相似之處:“傷殘美”“病態(tài)美”的觀念以一種極為顯著的方式展現(xiàn)在兩者身上。(一)“殘美”—維納斯雙臂的去處米洛斯的維納斯是人間愛與美的象征。她曾是希臘諸神的一員,后來她的形象被藝術家制作成雕塑,作為人性的偶像受到頂禮膜拜。如今的人們透過她那奇美優(yōu)雅的面容以及缺少雙臂卻依舊靈動美妙的身軀,反觀到了自身———是一種超越,亦是一種回歸。世人欣賞維納斯之美的時候,總會有一個問題縈繞在腦海中,即她的雙臂去了哪里。自1820年維納斯雕塑被發(fā)現(xiàn)至今,眾多藝術家都嘗試過為維納斯設計一雙手臂,但無一例外都失敗了。人們發(fā)現(xiàn),無論是左手拿著金蘋果右手挽著裙子的姿態(tài),是左手撫著頭右手貼在腿上的姿態(tài),還是其他任何姿態(tài),都沒有維納斯斷臂的姿態(tài)美。這種美是一種殘缺的美,她美到極致,美到讓人浮想聯(lián)翩,美到無法再用后來人的審美取向去為它增添冗余的注腳。維納斯的斷臂之美無法復制,據(jù)說是因為維納斯在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就被截去了雙臂。如今,人們已經無從考證那個年代創(chuàng)作者這一行為的意圖。然而,人類本真的希望追根溯源的心理沖動往往會誘發(fā)自身不斷地追問過去。藝術品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在創(chuàng)作材料上的投射,維納斯的創(chuàng)作者首先是心中有對于一個至上美麗理念的追求,由此而生發(fā)出來對美神的崇拜。在那個由神靈支配人類精神世界的年代里,人們想要追求某一現(xiàn)實所不能夠得到的理念的方式便是依附于神靈。于是,維納斯雕塑在那個年代里成為人們想要獲得“美”的精神慰藉或欲望滿足具體可感、可崇拜的偶像。那么,對于這樣的一個神圣的偶像,被截去雙臂豈不是對神靈的褻瀆嗎?當然,這個問題在當今宗教功能和偶像崇拜被弱化了的時代里已經不那么重要了,人們關注更多的往往是維納斯的雕塑有或無雙臂所引起的審美感受有多么不同。在這樣的審美過程中,每一位欣賞維納斯之美的人會同當初的創(chuàng)作者一樣,把自己心理喜好的傾向投射到維納斯的雕塑這個客體之上。同時,缺少雙臂的雕像又給予觀眾無限的想象空間,不同的觀眾會有不同的給維納斯添加雙臂的方式,不同的方式展現(xiàn)出不同的審美心理傾向。這便是“殘缺美”的魅力所在?!皻埲泵馈钡乃囆g品既會讓人產生出一種憐愛之情,又會給人的想象力以空間,類似于中國畫中的留白藝術。想象力屬于審美活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它讓觀眾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將客觀藝術品歸為自身思想力的一部分,自身意愿也被加之于藝術品之上,于是藝術品發(fā)揮了既超越現(xiàn)實、又回歸內心的作用。健全、完美無缺的藝術品固然更能體現(xiàn)藝術家高超的技藝,然而觀眾的審美能力卻被限定在了藝術家設定好的固定框架內,這樣的作品因而缺乏深刻的“群眾基礎”,極易于淪為千篇一律的俗套,所以,“傷殘”的維納斯給予審美主體以健全的審美能力。維納斯的雙臂去哪里了?我們可以這樣說:它們存在于每個人的思維里,正如同一千個觀眾的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二)人類審美活動的本質是美的對象,與環(huán)境性文化有關病態(tài)的金魚實際指的是相對于純自然的魚種而言,金魚屬于病態(tài)的種類。在這里,人類又一次將自身的審美取向作用到了自然的客體之上,如此分析會顯得略微殘酷一些,畢竟未被改造過的金魚的祖先是生命有機體,它們有自由生存和運動的方式,也就是魚之所以為魚的存在。起初自在之物的那一批魚類,接受了自為的人類愛美心理的強力意志的改造之后,成為符合標準的審美對象。形象一點來說,散養(yǎng)在水缸中的金魚和為了達到目的而維持它們生命延續(xù)的人類成了一種穩(wěn)定的主奴關系,金魚只有生存在這樣的語境下才有意義,金魚的生命在最原初的狀態(tài)下就被人完全地定義了。人類依照自身喜好或是審美取向,將自身認為是美的概念投射到魚類的身上:認為大眼泡是美的,于是那一批由于病變而生出大眼泡的魚被保留了下來,它們的大眼泡基因因此得到了遺傳;認為紅色鱗片是美的,于是鱗片產生病變而成為紅色的魚的基因被遺傳了下來;認為冠狀的魚頭是美的,于是畸形的魚的基因被保留了下來……最后,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水中那大肚子、大眼睛、金黃色、憨態(tài)可掬的金魚。正常的魚類經過人類的改造之后成為金魚,準確地說,是人類打亂了自然所謂“優(yōu)勝劣汰”的基因遺傳規(guī)律,進而使自身的審美活動在這樣的過程中完美地完成了。對于最初那批變成金魚的魚類以及它們的后代金魚而言,卻好像是被受到了“原罪”的詛咒一般,變成了一種美的代名詞,并且僅僅是美的代名詞的這一名相而已,它們的實相早已不復存在。生存對于金魚而言已無意義,人們有時甚至不會為了幾條死去的金魚而惋惜,即使金魚被放歸大自然的河流中,它們也只能淪落為食物鏈最底層被捕食的對象。前述人類審美活動完成的這一過程,恰恰是人類改造自然活動的過程,一切都是為了發(fā)現(xiàn)美、發(fā)現(xiàn)真,一切又都是為了創(chuàng)造美、改變真。每當人類將自我意志的觸角伸展到全新的自然領域,自然也就成了為了美的對象,因而自然也就喪失自我,變成對自身而言“病態(tài)的美麗”?;蛟S我們可以用另一種視角重新解讀這句話:世界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世界上的美只是用來讓我們去發(fā)現(xiàn)的,并且僅僅是發(fā)現(xiàn)就足夠了,一旦施加人為的作用力,為它添加上人類的價值取向,那么真正的美就永久地被剝奪了。三、藝術的教育意蘊其實,有關“病態(tài)美”的例子還有許多,如中國古代女性的“三寸金蓮”“楚王好細腰”現(xiàn)代的整容以及高跟鞋等,都反映了人類想要追求美的價值取向從而施加改造自然狀態(tài)的作用力這一現(xiàn)象。通常意義上講,純自然狀態(tài)下的生存對擁有理性、善于反思的人類而言缺乏意味。純自然的生存狀態(tài)是指生命體維持正常身體機能的行為活動缺乏個體意志下的目的性,缺乏主觀選擇性,不存在做、不做或是如何做的區(qū)分,一切行為按照自然規(guī)律穩(wěn)定地運行。人類運用理性反思這種純自然生存狀態(tài)會發(fā)現(xiàn),純自然狀態(tài)下的活動僅僅是機械性的循環(huán)與重復。由純自然的生存方式表現(xiàn)出的純自然的生物狀態(tài)也是單調乏味的,于是人類開始尋求一種區(qū)別于正常狀態(tài)的異常狀態(tài),異常狀態(tài)與正常狀態(tài)形成的反差造就了人類特殊的價值取向,進而人類開始篩選符合這種價值取向的生物狀態(tài),對同類是如此,對其他種群甚之,這個過程便是尋“美”的歷程。何為“美”?美學中研究的“美”并不局限在人人都認為是被看起來能夠引發(fā)身心愉悅的、所謂真正美的事物上,美學的研究在于一種對原有價值的評判、揚棄,所以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美學,新生的時代都在力圖打破舊有時代的價值觀?!皞麣埫馈迸c“病態(tài)美”也屬于時代的價值觀,它既是對原始常態(tài)美的價值觀的破除,也是常態(tài)美的價值觀到達一種頂峰的跌落。病態(tài)美起源于常態(tài)美,當常態(tài)行至極端之時,由于量的巨大,便不再是常態(tài),而是常態(tài)的極端之態(tài),是為病態(tài)接下來談談藝術家創(chuàng)作一件藝術品的動機。可以說,藝術家創(chuàng)作一件藝術品是為了追求一種偶然的契合:心目中關于美的概念無限趨近于至美的境界。這種偶然的契合性的產生并非源自于刻意,而是源自于靈感。靈感,也就是非刻意、非純理性,它是情感與理性的復合物,是大腦中原有的知識積淀偶然性的思維組合。通過靈感產生出的作品是純粹的,因而也是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這種最高境界的產生是真實內心心理活動的描摹,也是情感沒有受到其他因素(如理性)抑制所表露無遺的時刻。斷臂維納斯的雕塑也許就是這樣產生的,拋開人性的殘酷性不談,金魚這類藝術品也是如此。何為追尋“美”的目的?由于人類是理性的動物,長期的理性生活會使其精神處于一種過度緊張和亢奮的狀態(tài),緊張和亢奮的狀態(tài)抑制了人類生發(fā)出偉大的藝術品來反觀自身。由感性和靈感產生的藝術作品是看待世界的另一種視角,它可以讓人類去感受和親近世界,而不是長期以一種思考和探求的方式看待世界。這種視角可以緩解過度運用理性引起的思維亢奮,進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人類因長期運用理性而積累出的猜忌、多疑、焦慮等一系列社會負面情緒。現(xiàn)實中的人無法擺脫周圍的環(huán)境、無法不建立起與其他個體之間的關系而獨立存在,這也就意味著人無法做到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真實存在中去,必然會涉及到人事與人際。參與了人事與人際,也就被卷入到他人的心智當中。當各自有別的心智發(fā)生碰撞,分歧與偏見就容易產生,這是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根源?;馊祟惷艿钠鯔C在于,不論人類心智如何不同,世間真善美的理念是恒常不變的。真善美的理念不因人類的思想方式產生變化,把握住世間不變的理念,有助于秉持自身恒常的品性。正如柏拉圖所極力提倡的:追求永恒不變的真實存在。追求永恒不變的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