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僧瓜州行年考_第1頁
唐玄僧瓜州行年考_第2頁
唐玄僧瓜州行年考_第3頁
唐玄僧瓜州行年考_第4頁
唐玄僧瓜州行年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玄僧瓜州行年考

伊吾路是漢唐時期瓜州至哈密地區(qū)的主運河。它也是漢唐時期西域的主要交通線。這條路的主要交通站和路線在敦煌的官方地圖p.2005中有詳細記錄。在官方歷史上,有漢代、后漢代、三國、隋朝和隋唐。尤其是《金書培珠傳》記載的敦煌-西域有三條路,其中一條是今天從瓜州到哈密的老路。唐初唐玄奘經(jīng)過五紅楓來到伊吾。關于伊吾道的研究有很多人做過研究,但是還有很多問題沒有研究清楚,特別是隨著玄奘研究的升溫和敦煌學研究的深入,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的學者的加入,伊吾道的探討考察又進入新的層次和高度,實現(xiàn)文獻記載研究與地面遺跡考察、考古發(fā)掘相結(jié)合。受瓜州文物局李宏偉局長的盛情邀請,我們于2009年8月11日至13日對伊吾道作了三天的考察,受益良多,改變我以前研究中的很多看法并有很多體會。關于伊吾道及玄奘西行路線的研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學術界盡管解決很多問題,但是還遺留了很多問題,有些研究還達不成共識,這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研究難題和任務。根據(jù)瓜州地方政府的要求和我們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關于玄奘西行路線,玄奘經(jīng)過的玉門關的位置,是在疏勒河上還是在苦水河上,即葫蘆河指的是苦水還是冥水,擬或指窟窿河;玄奘經(jīng)過的第一烽是指今天的白墩子烽火臺還是指石板墩烽火臺遺址,第四烽、第五烽與野馬泉的具體位置在哪里。第二,關于伊吾道的問題,烏山驛、廣顯驛、新井驛、冷泉驛、第五驛、梧桐驛、赤岸驛與今天具體遺址的對應關系如何,還有很多沒有研究清楚,有些看法還不一致。第三,《隋書·裴矩傳》記載到的伊吾道是起自敦煌經(jīng)由瓜州,還是直接從瓜州通往西域地區(qū)。凡此等等。一、觀其制備,指事物即應交全以產(chǎn)生高級人民之情形,從問題的角度,觀其最可能在智治不離長安唐玄奘經(jīng)過瓜州的前前后后,《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比較詳細,共有三處記載到明確唐玄奘西行時間,卷1記載唐玄奘從京師出發(fā)時間是貞觀三年八月;卷5末尾表中記載出發(fā)時間是貞觀三年四月;卷10記載出發(fā)時間三年八月。孫毓棠、謝方校注稱:“貞觀三年:《傳》、《錄》:‘是年霜儉,下敕道俗隨豐四出,幸因斯際,西向敦煌?!帧?一九五四年版《刊誤》:‘依法師年歲推算,此應是元字之誤’?!?這樣一來,就有學者認為唐玄奘經(jīng)過瓜州地區(qū)的時間是唐太宗貞觀元年,也有學者認為是唐太宗貞觀三年,我們根據(jù)唐玄奘經(jīng)過瓜州時下令追捕的是李大亮,李大亮出任涼州都督的時間,根據(jù)新、舊《唐書》李大亮本傳的記載,應當是貞觀三年,因為貞觀元年李大亮還沒有出任涼州都督?!缎绿茣だ畲罅羵鳌酚涊d:“貞觀初,徙交州,封武陽縣男。召授太府卿,復出涼州都督。”2如果以李大亮貞觀元年出任交州,二年召授太府卿,三年出涼州都督,平均一年任一職,李大亮任涼州都督最早也不會早于貞觀三年。李大亮出任涼州都督還有其他文獻記載。《資治通鑒》貞觀三年十一月記載:冬,十一月,辛丑,突厥寇河西,肅州刺史公孫達、甘州刺史成仁重與戰(zhàn),破之。上遣使至涼州,都督李大亮有佳鷹,使者諷大亮使獻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絕畋游而使者求鷹,若陛下之意,深乖昔旨;若其自擅,乃是使非其人?!惫锩?上謂侍臣曰:“李大亮可謂忠直?!笔衷t褒美,賜以胡瓶及荀悅《漢紀》。3《新唐書·太宗紀》記載貞觀元年:四月癸巳,涼州都督、長樂郡王幼良有罪,伏誅。八月,河南、隴右邊州霜。宇文士及檢校涼州都督。4《舊唐書·太宗紀》記載貞觀元年:夏四月癸巳,涼州都督、長樂郡王幼良有罪伏誅。九月辛酉,……中書令、郢國公宇文士及為殿中監(jiān)。5《舊唐書·宇文士及傳》記載:太宗即位,代封倫為中書令,真食益州七百戶。尋以本官檢校涼州都督。時突厥屢為邊寇,士及欲立威以鎮(zhèn)邊服,每出入陳兵,盛為容衛(wèi),又折節(jié)禮士,涼土服其威惠。征為殿中監(jiān),以疾出為蒲州刺史,為政寬簡,吏人安之。6《新唐書·宇文士及傳》記載:王即位,拜中書令,真食益州七百戶,以本官檢校涼州都督。時突厥數(shù)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鎮(zhèn)耀邊鄙,每出入,盛陳兵衛(wèi),又痛折節(jié)下士?;蚋嫫浞?訊無狀,召為殿中監(jiān),以疾改蒲州刺史。7從以上記載看,貞觀元年四月涼州都督李幼良有罪伏誅,同年八月任命宇文士及為涼州都督,宇文士及任了多長時間,沒有記載,但是從本傳記載看,他是到過涼州都督的任上并有所作為,從后來有人告其謀反和訊無狀,這有一個時間過程。我們知道長安到?jīng)鲋莸穆烦?根據(jù)《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涼州距長安2000里,以日行百里計算,也得20天時間。從涼州取皋蘭路1600里。8又靈州至甘州1400里,根據(jù)《西天路竟》記載行程20天,每天也就走70里左右。9宇文士及到任路上得走20天,如果馬上有告狀,狀文到達長安又20天,如果緊急緝捕,也得20天到達涼州,前前后后最少得60天時間,如果加上其他時間,最少在兩個月以上。因此《新唐書》的記載時間肯定有問題,實際時間要比這晚得多。我們根據(jù)新、舊《唐書》的記載得知貞觀元年八月宇文士及出任涼州都督,尋因人告其謀反無狀,征為殿中監(jiān)。宇文士及所謂因疾,大概就是牢獄之災留下的后遺癥。因此,朝廷任命新的涼州都督最快也到貞觀二年初。這條資料至少說明貞觀元年李大亮不可能出任涼州都督,四月之前涼州都督是長樂郡王李幼良,四月至八月是空檔,八月之后是宇文士及。宇文士及出任涼州都督不可能在很短時間內(nèi)離職,所以李大亮出任涼州都督要晚一些。另外李大亮不可能在貞觀二年出任涼州都督,李大亮貞觀元年出任交州都督,交州距長安7253里,10若每日行程70里計算,大約得103天,加上路程耽擱及天氣因素,遠不止這個數(shù)字。因此無論如何,貞觀元年之內(nèi),李大亮不可能出任涼州都督。李大亮出任涼州都督最早也不會早于貞觀二年初。即便兩《唐書》記載無誤,貞觀元年九月宇文士及離任涼州都督之職,已經(jīng)是晚秋季節(jié),顯然不會出現(xiàn)炎熱景象。況且李大亮從交州趕到?jīng)鲋?最少得三個月大約120多天時間,已經(jīng)是次年正月了。敦煌到長安2700里,五代時期行程大約40多天時間,如果慢些,大約就得兩個月左右。那么從交州到?jīng)鲋菁s9253里,每天行程70里,得130天時間,實際行程遠遠不止這個數(shù)字。因此李大亮貞觀二年二月前出任涼州都督并到任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李大亮出任涼州都督并發(fā)布緝捕唐玄奘應當在貞觀三年的事情。關于唐玄奘西行時間,《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記載是貞觀三年八月:“貞觀三年秋八月,將欲首途,又求祥瑞?!?1卷5表中記載為貞觀三年四月:“遂以貞觀三年四月,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踐流沙之浩浩,陟雪嶺之巍巍,鐵門巉險之途,熱海波濤之路?!?2卷10記載:“由是壯志發(fā)懷,馳心遐外。以貞觀三年秋八月立誓束裝,拂衣而去。到中天竺那爛陀寺,逢大法師名尸羅跋陀,此曰戒賢?!?3三處記載都是三年,似乎沒有任何疑義。另外《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一卷》記載:貞觀三年,將欲首涂。又求祥應,乃夜夢見大海中,有蘇迷盧山,極為麗嚴。意欲登山,而洪濤洶涌,不以為懼,乃決意而入。忽見蓮花,踴乎波外,應足而生,須臾至山,又峻峭不可上,踴身自騰,有搏飆,扶而上升。至頂,四望廓然,無復擁礙。喜而寤焉,遂即行矣。時年二十九也。14《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并序)》記載夢征的事件是貞觀三年,首途的事件也是這年:貞觀三年,忽夢海中蘇迷盧山,遽凌波而入,乃見石蓮波外承足,山險不可上,試踴身騰踔,颯然飆舉升中,四望廓澈無際。覺而自占曰:我西行決矣。至涼州都督李大亮防禁持功逼法師還京,法師乃宵遁。渡瓠蘆河,出玉門,經(jīng)莫賀延磧,艱難險阻,仆而復起者,何止百十耶。自爾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麹文泰,遣貴臣,以駝馬。迓法師于白力城,王與太妃及統(tǒng)師大臣等,尊以師禮。15以上這些文獻記載唐玄奘首途的事件是貞觀三年,幾乎沒有大的疑義。唐玄奘于麟德元年(664)二月圓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記載:“然法師翻此經(jīng)時,汲汲然恒慮無常,謂諸僧曰:‘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當卒命于此伽藍,經(jīng)部甚大,每懼不終,人人努力加勤,勿辭勞苦?!睂O毓棠、謝方校注:“玄奘今年六十有五:旁注曰:‘《傳》云此是麟德元年告大眾語?!朵洝吩剖欠栋闳簟妨藭r?!稜睢吩平聍氲略?吾行年六十有三。’”16因此楊廷福先生將唐玄奘圓寂的時間確定為麟德元年(664),玄奘時年65歲,由此推出玄奘出生年是600年。17這又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法師行狀》記載對不上。前者記載首途時玄奘年齡是26歲,后者記載首途年齡29歲,二者前后相差3歲。若以《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準,貞觀三年(629)首途時26歲,玄奘應當出生于603年,相差4年;若以《玄奘法師行狀》貞觀三年首途29歲,玄奘應出生601年,相差1年。這些矛盾如何解決,我們認為,首途的時間很難記錯,因為這年發(fā)生很多事情,第一夢征,第二為首途,第三緝捕,第四偷渡出關,這些都確定了玄奘不可能將首途的年代記錯。事實也是這樣,在任何地方都毫無疑問記述首途時間是貞觀三年。從《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看,唐玄奘法師從長安出發(fā),首先到秦州,停宿一日,又趕往蘭州,停宿一日,接著趕往涼州,“停月余日”,“自是不敢公出,乃晝伏夜行,遂至瓜州?!?8根據(jù)里程計算大約是兩個月左右到達瓜州,因此唐玄奘經(jīng)過瓜州的時間是貞觀三年。至于唐玄奘西行經(jīng)過瓜州的具體月份,根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記載八月首途,秦州距長安800里,西到渭州300里,渭州到臨洮軍190里,蘭州東至臨州190里,與蘭州至長安1400里僅差百里,蘭州到會州380里,從會州到?jīng)鲋蓦m然沒有記載里程,最少也有500里,這樣蘭州到?jīng)鲋菥嚯x900里,如果取廣武縣走烏稍嶺,廣武縣距蘭州225里,昌松距涼州120里,昌松與廣武縣間約300里,蘭州至涼州間約700里。這樣玄奘經(jīng)秦州、蘭州到?jīng)鲋?大約走了2100里或者更多,最少得30天時間。涼州到瓜州1400里左右,最少得20天時間,這樣算起來,唐玄奘從首途開始到瓜州,最少路上用50天時間,加上涼州停留一個多月和瓜州停留月余,玄奘用了差不多四個月時間才到瓜州。若八月首途,到瓜州最快也是12月初,若路途稍事停留休息,到瓜州就是12月底了。依此推算經(jīng)過瓜州的時間應當是11月,擬或更晚的12月,初冬或者仲冬時節(jié),天寒地凍,草木枯黃,顯然與實際記載不相符合。根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記載玄奘從瓜州出發(fā)前“明日日欲下,遂入草間”,就是說瓜州城附近青草茂盛,可供人隱藏其中,若是冬季,根本不可能隱藏其中;同卷記載渡葫蘆河的情景,“于是裝束,與少胡夜發(fā),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門關,去關上流十里許,兩岸闊丈余,旁有梧桐樹叢。胡人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qū)馬而過?!?9冬季雖然有胡桐樹叢,何處找布草填沙;同卷記載唐玄奘野馬泉附近迷路斷水西行,“時行百余里,失道,覓野馬泉不得。下水欲飲,袋重,失手覆之,千里之資一朝斯罄。是時四夜五日無一滴霑喉,口腹干焦,渴不能前,遂臥沙中默念觀音,雖困不舍?!恋谖逡拱?忽有涼風觸身,令快如臨寒水。遂得目明,馬亦能起?!◣燇@寤進發(fā),行可十里,馬忽異路,制之不回。經(jīng)數(shù)里,忽見青草數(shù)畝,下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轉(zhuǎn),又到一池,水甘澄鏡徹,下而就飲,身命重全,人馬俱得酥息?!?0池水沒有結(jié)冰,還有青草,肯定不是隆冬季節(jié);從卷1記載玄奘經(jīng)過瓜州前往伊吾,在第一烽之前及第四烽之后看到了海市蜃樓現(xiàn)象,這是夏天炎熱季節(jié)才出現(xiàn)的自然景象,另外唐玄奘經(jīng)過第一烽、第四烽取水時下飲盥手,描寫的就不是冬季;且經(jīng)過沙河有熱風,這些是只有夏季才有的自然景觀。綜合上述,唐玄奘首途開始的不可能是8月,經(jīng)過瓜州前往伊州的時間更不可能是12月的寒冷冬季。關于唐玄奘途經(jīng)瓜州的具體月份的看法不同,主要源自于《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和《玄奘法師行狀》記載不同,前者卷1記載為八月首途推算出來應11-12月,這一記載被學術界否定,孫毓棠、謝芳校注稱:“秋八月:五四年版《刊誤》:‘據(jù)《傳》卷五末表文,及《法苑珠林》卷二十九,應是四月或三月之誤。按《大唐西域記》末卷記贊有貞觀三年仲秋朔旦杖錫遐征之說,乃指從高昌發(fā)軔而言。其時高昌已隸唐土。西域之行當自彼始,故行期亦從彼地記之。后人或即據(jù)以誤改奘師長安之時為秋八月也?!?1如果我們將仲秋八月朔旦定為唐玄奘離開唐境進入西域地區(qū),唐玄奘絕對不會將西州作為起點,西州成為唐境是貞觀十四年的事情,當時樓蘭(石城鎮(zhèn))已經(jīng)成為管轄范圍。無論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還是《大唐西域記》都記載到樓蘭,因此玄奘將西域之行的起點定在瓜州而不是西州,結(jié)束之點定在入關到敦煌。所以仲秋八月朔旦可能就是唐玄奘偷渡玉門關的時間。我們可以從《大唐西域記》卷12記贊記載看出:唐玄奘“負笈從學,游方請業(yè),周流燕趙之地,歷覽魯衛(wèi)之郊,背三河而入秦中,步三蜀而抵吳會?!瓕偎暮V畱n載,會八表之無虞,以貞觀三年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錫遐征。資皇化而問道,乘冥祐而孤游,出鐵門、石門之厄,逾凌山、雪山之險。驟移灰管,達于印度?!?2顯然將秦中等都歸之于中土,鐵門、石門、凌山、雪山歸之西域,分界線就是從瓜州出玉門關。這個時間就是貞觀三年仲秋朔旦,即八月初一。這正好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5記載的四月首途對應上。如果四月離開長安西行,經(jīng)秦州、蘭州、涼州到瓜州,行程將近四千里,歷時將近兩個多月時間,涼州停留一個月余,在瓜州又“沉默經(jīng)月余日”,除去路程停留耽擱,差不多四個多月時間,到達瓜州就到7月底。因此“貞觀三年仲秋朔旦,褰裳遵路,杖錫遐征”,就是指唐玄奘偷渡玉門關的時間。二、玉門關的地理位置唐玄奘出瓜州西行路線,首先需要確定的地點是唐玉門關的位置,因為唐玄奘是從這里渡過葫蘆河開始西行的,只有確定了玉門關的位置和葫蘆河是指哪條河,才能確定第一烽的位置及其以后的行程路線。關于玉門關的位置,李并成先生認為唐玉門關在布隆吉一帶,而葫蘆河就是指今天的疏勒河;李正宇先生將玉門關的位置確定在瓜州縣鎖陽鎮(zhèn)北橋子西草房子一帶的故城遺址,而將葫蘆河必定為黃水溝。李宏偉先生采納向達先生的意見將玉門關確定為今鎖陽鎮(zhèn)西北破城子故城。三種觀點孰是孰非,都有自己的理由,也都有自己不能自圓其說的矛盾之處。要確定玉門關和葫蘆河,首先需要從《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中尋找根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記載玉門關和葫蘆河,唐玄奘到達瓜州后尋訪西行路線:時刺史獨孤達聞法師至,甚歡喜,供事殷厚。法師因訪西路?;蛴袌笤?從此北行五十里有葫蘆河,下廣上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關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無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磧,伊吾國境。聞之愁憤,所乘之馬又死,不知計出,沉默經(jīng)月余日。23從這段記載我們得知,玉門關位置在瓜州北五十里的葫蘆河上,為西境之襟喉,就是說玉門關雖然在葫蘆河上,但是是瓜州邊境之地,玉門關之外西北就是五烽,玉門關之外就沒有居民聚落,所以玉門關必須在瓜州農(nóng)業(yè)灌溉區(qū)北部邊緣地帶之外尋找。瓜州地區(qū)的灌溉農(nóng)業(yè)水源主要是疏勒河、榆林河和黃水溝,榆林河和黃水溝主要灌溉鎖陽鎮(zhèn),即截山子山南盆地,還有都河支流也灌溉鎖陽故城周邊地區(qū),而在截山子以北即今瓜州縣城及其西部的六工,是唐常樂縣管轄的地區(qū),由于有疏勒河灌溉,也是唐瓜州農(nóng)業(yè)灌溉區(qū)域。葫蘆河很可能就是疏勒河,24玉門關的具體位置只能在疏勒河上去尋找。葫蘆河不是黃水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所處地理位置不符合。黃水溝,唐名苦水,敦煌文書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有記載:苦水,右源出瓜州東北十五里,名鹵澗水;直西流至瓜州城北十余里,西南流一百廿里,至瓜州常樂縣南山南,號為苦水。又西行卅里,入沙州東界故魚泉驛南,西北流十五里,入常樂山。又北流至沙州階亭驛南,即向西北流,至廉遷烽西北廿余里,散入沙鹵。25苦水源自于瓜州東北十五里,流經(jīng)瓜州城北十里,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五十里記載對不上,其次苦水流經(jīng)地區(qū)是瓜州的中心地區(qū),而葫蘆河在瓜州城北五十里,且不可能是“下廣上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僅僅是一個水泉涌出形成的一條小河溝。我們考察經(jīng)過這里,已經(jīng)成為一條干枯的小河溝,河床上雜草叢生,有一人多高,河床與地面也就一米多高差,寬約五六米,不是什么深不可渡。平常徑流量很小。所以《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根本就沒有記載到這條河流,就是正史地理志和《元和郡縣圖志》都沒有記載到這條河流。且草房子梁遺址,處于湖灘低洼地帶,這里古代蘆葦叢生,唐代這里很可能屬于湖澤地帶,不適于交通路線行經(jīng)地帶。其次如果伊吾道行經(jīng)這里,西北需翻越截山子即常樂南山,經(jīng)過常樂縣境綠洲地帶,渡過都河水,才能真正進入戈壁沙漠地帶。且常樂南山非常難走,根本沒有必要走這條道路。其次瓜州鎖陽鎮(zhèn)破城子故城,就是晚唐五代歸義軍時期的懸泉鎮(zhèn)所在的位置,而不是玉門關所在的位置。吐魯番出土文書《石染典過所》記載石染典從瓜州就途經(jīng)懸泉,因此懸泉應當是瓜沙途中鎮(zhèn)戍,但是不是瓜州到伊州的必經(jīng)之地。將破城子故城必定為玉門關,那么葫蘆河將指那條河流,若必定成榆林河,顯然有些水流太小。且破城子故城為瓜州到沙州重要鎮(zhèn)戍,但是并不是瓜州到伊州的必經(jīng)之地,這里同樣需翻越常樂南山,經(jīng)過常樂縣灌溉綠洲地帶,所以不能將破城子故城、榆林河必定為唐玉門關、葫蘆河。唐玉門關位置,根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記載在唐瓜州北五十里。這樣就排除了破城子和草房子梁。玉門關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方位在瓜州城北五十里左右,草房子梁遺址在瓜州城西北,而破城子在瓜州城西,不僅里程對不上,方位也對不上;經(jīng)過破城子或者草房子梁,都需翻越截山子,行路艱難,不如繞過截山子便捷易行;如果從雙塔一帶行走,不僅躲過截山子阻礙,而且方位、里程,基本都符合要求。雖然這里有疏勒河流經(jīng),但是不是瓜州農(nóng)業(yè)灌溉區(qū)域,河道狹窄,河谷較深,不利于農(nóng)業(yè)灌溉。河道之北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地帶,沒有人煙,雖然疏勒河流經(jīng)這里,但是可以想象出疏勒河以北已經(jīng)是境外之地。無論從哪一方面講,這里都符合唐玉門關設置的條件。劉滿先生亦認為“唐時玉門關已東移至今甘肅安西雙塔堡附近,這與《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記載是完全相符的?!?6根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記載唐玄奘與石槃陀過葫蘆河偷渡玉門關的情景:于是裝束,與少胡夜發(fā)。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門。去關上流十里許,兩岸可闊丈余,旁有梧桐樹叢。胡人乃斬木為橋,布草填沙,驅(qū)馬而過。法師既渡而喜,因解駕停息,與胡人相去可五十步,各下褥而眠?!煊?法師喚令起取水盥漱,解齋乞欲發(fā),胡人曰:“弟子將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但一處被覺,即是死人。不如歸還,用為安穩(wěn)?!狈◣煷_然不回?!c馬一匹,勞謝而別。自是孑然孤游沙漠也。惟望骨聚馬糞等漸進。頃間忽見有軍眾數(shù)百隊滿沙磧間,乍行乍息,皆裘褐駝馬之像及旌旗矟纛之形,易貌移質(zhì),倐忽千變,遙瞻極著,漸近而微。27我們從這段資料記載看出,唐玄奘與石磐陀并沒有從玉門關附近渡河,而是從葫蘆河上游十里許,選擇了比較窄的河道處渡河,渡河之后沒有馬上就上路,而是選擇了在河道旁休息,在黎明前取水盥洗用齋后才進發(fā),這就說明這里不是農(nóng)業(yè)灌溉區(qū)或者居民聚落區(qū),這里人煙稀少,他們才能悠閑休整進發(fā),離開河道后馬上進入戈壁沙漠,遇到了海市蜃樓的景象。因此這個位置只能在雙塔附近的疏勒河道上。因為雙塔以東地區(qū)是唐瓜州,漢淵泉縣所在的位置,屬于農(nóng)業(yè)灌溉居民聚落區(qū)域。而雙塔以西,是唐常樂縣綠洲農(nóng)業(yè)聚落區(qū)。只有這里一渡河就進入沙漠戈壁地帶。綜合以上原因,唐玉門關的位置應當在今瓜州縣雙塔附近疏勒河上,而葫蘆河就是指今疏勒河,或者疏勒河的某個河段。三、唐玄吾或伊吾道路唐玄奘的瓜州西行路線就是瓜州至伊州的所謂伊吾道,歷史上伊吾道有很多名稱,敦煌文書也記載到這條道路,首先記載到伊吾道的是P.2009《西州圖經(jīng)》道十一達中有赤亭道和新開道,赤亭道行經(jīng)赤亭驛站經(jīng)過磧鹵沙漠戈壁到達伊州,而新開道出蒲昌縣,有泉井,有險阨,現(xiàn)今阻賊不通,還記載貞觀十六年發(fā)生與此道設置有關的一件事情。28根據(jù)《舊唐書·太宗紀下》記載,貞觀十五年薛延陀以同羅、仆骨、回紇、靺鞨等度,入侵白道川,唐命營州都督張儉、朔方軍總管兵部尚書李勣、靈州道行軍總管右衛(wèi)大將軍李大亮、涼州道行軍總管涼州都督李襲譽等率軍分道抵御,李勣破敵于諾真水和五臺縣,薛延陀消遁。十六年唐大量移民西州。因此新開道所阻之賊不可能來自于天山以北的西突厥或者青藏高原吐蕃,只能是薛延陀諸部落,可能是薛延陀入侵使道路中斷。29這就與當時的形勢基本相符。新開道從西州東南的蒲昌縣通過沙磧地帶到伊州東南,沿伊吾到瓜州的泉井帶到達瓜州,由于道經(jīng)邊地與薛延陀毗鄰地區(qū),所以經(jīng)常受到薛延陀的威脅,故經(jīng)常阻賊不通。這也與伊吾道的實際情況相符,伊吾道東北與蒙古高原民族生活區(qū)域毗鄰,經(jīng)常受到他們的威脅,因此在唐代不斷更換驛站地點以避開其侵襲。敦煌文書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記載新井驛、廣顯驛、烏山驛、雙泉驛、第五驛、冷泉驛、胡桐驛、赤岸驛等,30就是伊吾道上的驛站。唐玄奘經(jīng)過之五烽實際上就是唐初與伊吾、高昌等交往的主要交通路線。根據(jù)《舊唐書·高祖紀》記載武德二年七月、三年三月、貞觀三年十一月西突厥葉護可汗及高昌王麴伯雅遣使朝貢,貞觀四年十二月高昌王麴文泰來朝,貞觀八年龜茲、高昌、石國遣使朝貢,31這些使節(jié)經(jīng)過伊吾道的迎送很可能都是由五烽道負責的。就是唐貞觀十四年出兵征伐高昌,也是經(jīng)由五烽道進兵的。伊吾于貞觀四年內(nèi)屬,32高昌與西突厥準備出兵擊伊吾,使唐太宗下定決心出兵攻打高昌,而與之友好的薛延陀反目,薛延陀可汗表請為軍向?qū)?以擊高昌。根據(jù)《舊唐書·高昌傳》記載唐朝出兵“行經(jīng)沙磧”,麴文泰認為“設今伐我,發(fā)兵多則糧運不給,若發(fā)三萬以下,吾能制之。加以磧路艱險,自然疲頓,吾以逸待勞,坐收其弊,何足為憂也?”結(jié)果侯君集等率領數(shù)萬大軍到達磧口,無計惶恐而死。33從這些記載看,出兵高昌的行軍路線必須途經(jīng)沙磧,所謂磧口,可能就是西州東南莫賀延磧道的起始點。為什么唐朝要用薛延陀為軍向?qū)?這表明唐朝擊高昌須經(jīng)過薛延陀活動地區(qū)。《新唐書·高昌傳》將唐軍隊經(jīng)過莫賀延磧叫度磧。34而莫賀延磧在第四烽西北前往伊吾必經(jīng)之地,因此唐滅高昌的行軍路線基本也是唐玄奘行走的路線。《隋書·裴矩傳》記載出敦煌有三道,南道經(jīng)鄯善、中道經(jīng)高昌、北道經(jīng)伊吾,并于伊吾筑城經(jīng)略。35其中伊吾道還見載于《隋書·高昌傳》:“故商客往來,多取伊吾路?!?6顯然伊吾路在隋代以前已經(jīng)在使用著。根據(jù)《隋書·地理志》隋敦煌郡管轄今敦煌、瓜州二縣及玉門鎮(zhèn),即整個疏勒河流域,因此《裴矩傳》記載的經(jīng)伊吾的北道,就是《高昌傳》記載的伊吾路,它的起點不是在今敦煌,而是在今瓜州,就是唐玄奘西行路線的五烽道。唐玄奘經(jīng)瓜州西行路線實際上就是沿著初唐的五烽之路前往伊吾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五烽的情況:“關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無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磧,伊吾國境?!?7五烽處于瓜州與伊吾之間泉水涌出帶上,是瓜州前往伊吾的必經(jīng)之地,控制著水源及其草地,石磐陀的話最能說明問題:“前途險遠,又無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須夜到偷水而過”。38玄奘行程沒有別的路可供選擇,只有沿著五烽線進發(fā)。因此考證出來第一烽、第四烽、野馬泉的位置,基本上可以勾勒出來唐玄奘西行路線的大致走向。要確定這些烽燧所在的位置,今天保留下來的唐代烽燧遺址是我們主要的參照物;其次是敦煌文獻記載瓜沙至伊吾間的驛站必須給予充分的考慮。首先對烽燧我們必須有幾點認識,目前保留下來的驛站遺址,很多也是今天公道班路鐵路站的所在地,就是說這些驛站不僅唐代使用過,就是在唐以前漢魏時期照樣是驛站烽燧所在,甚至唐以后還在使用,有些遺址的遺物包括清代,就是說漢唐一直到清代,這些遺址使用,我們考察中看到很多遺址的垃圾堆積層有四五米高,堆積層很明顯,保存有漢唐及清代的簡牘文書殘片,還有各個朝代的錢幣散落其中。其次這些烽燧驛站的周邊環(huán)境歷史時期變化不大,烽燧遺址所在的地方都有泉水或者小溪,擬或形成小的湖澤,有一片數(shù)平方公里的草地,青草茂密,泉水清澈,不僅供來往商旅使者使用,而且要保證驛站駐軍人畜的生活?,F(xiàn)在有些遺址的環(huán)境變化很大,泉水湖澤已經(jīng)消失干枯,多數(shù)屬于附近礦山過度開采地下水所致,如柳園附近的烽燧遺址,周圍的泉水枯竭,湖澤消失,周圍留下很多死亡蘆葦秸稈和腐爛的根茬,湖澤遺跡猶能看出來。第一烽地理位置確定在何處,目前還有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認為在石板墩,也有人認為是白墩子烽燧遺址。前者看法理由有二,第一是距離相近,《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記載玄奘從玉門關附近進入戈壁沙漠,“經(jīng)八十里,見第一烽”,將石板墩比定為第一烽正好里程相符合;第二石板墩在雙塔的西北方,方位基本也相符合;第三將石板墩比定為第一烽,將第二烽比定為柳園烽燧遺址,將第三烽比定為大泉烽燧遺址,將馬蓮井比定為第四烽,這樣從石板墩走直線,就直接繞過第二烽、第三烽到達第四烽。但是不足之處在于石板墩烽燧遺址稍偏東,在雙塔的北偏西,很可能是唐邊防體系的烽燧,但不是伊吾道的驛站所在。后者看法的理由有,這里保留一座完整的烽燧遺址,從遺跡維修痕跡看,曾經(jīng)多個時期使用過,能夠看出唐代修建的遺跡和清代重修的痕跡,白墩子烽燧遺址,可能就是敦煌文獻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jīng)》記載的廣顯驛:“新井驛,廣顯驛,烏山驛,已上驛瓜州捉。右在州東北二百廿七里二百步,瓜州常樂縣界。同前奉敕移置,遣沙州百姓越界供奉。如意元[年]四月三日,敕移就矟竿道行,至證圣元年正月十四日敕,為沙州遭賊少草,運轉(zhuǎn)極難,矟竿道停,改于第五道來往。又奉今年二月廿七日敕,第五道中總置十驛,擬供客使等食,付王孝杰并瓜州、沙州審更檢問,令瓜州捉三驛,沙州捉四驛,件檢瓜州驛數(shù)如前?!?9烏山驛,目前李并成先生認為是柳園烽燧遺址,主要根據(jù)就是地貌符合烏山驛特征,這里保留數(shù)個烽火臺遺存及驛站遺址,驛站遺址周圍垃圾堆積物高數(shù)米,歷代麻布氈毯殘片很多,今年8月12日考察時,我們從烽燧遺跡中撿到一片文書,文書殘缺嚴重,留有文字:“計粘□一紙”,落款時間為“十二月二十九日”,并鈐有一方印。目前我們對這件文書還沒有作研究,從遺物中撿到有女性三寸金蓮,表明清代這個驛站還在使用。新井驛,應當在唐常樂縣今六工附近及其周邊地區(qū)尋找,廣顯驛應當是今白墩子烽燧遺址。白墩子烽燧遺址位于雙塔西北方向,距離雙塔距離約百里左右,如果唐玄奘不是直接進入戈壁沙漠地帶,而是沿河西行再進入沙漠戈壁,那么八十里只表示唐玄奘進入戈壁沙漠地帶之后的行進路程,這樣將其比定為第一烽也是可以的。另外將白墩子比定為第一烽,這樣就將伊吾道自廣顯驛、烏山驛、雙泉驛、第五驛、冷泉驛、胡桐驛等一線交通就連起來,形成一個交通線。另外我們從敦煌文獻記載看,這些驛站主要職責是“擬供客使等食”,沙州越界捉四驛,瓜州捉三驛。唐初的五烽是后來設立驛站的基礎,后來的驛站只是將原來的烽燧增加了驛站的功能而已。因此白墩子烽燧遺址,就是五烽中一個而已。白墩子烽燧和驛站遺址,這個烽燧驛站不僅漢唐使用過,從該驛站重修情況看,清代仍然在使用。清代筑壩使烽燧之下泉水匯集成湖泊,烽燧從高處控制著泉水和周圍的草灘。從里程推算看,常樂驛在常樂縣附近,即六工城,那么新井驛據(jù)敦煌可能距離為227里,大約在今瓜州縣城北疏勒河畔,根據(jù)雙泉驛記載:“雙泉驛:右在州東北四百七十七里—百六十步,瓜州常樂縣界。唐儀鳳三年閏十月奉敕移稍竿道就第五道莫賀延磧置,沙州百姓越界捉。奉如意元年四月三日敕,移就稍竿道行,至證圣元年正月十四日敕,為沙州遭賊,改第五道來往。南去瓜州常樂縣界烏山驛六十九里二百六十步,北去第五驛六十里八十步?!?0得知烏山驛距離敦煌407里,從新井驛到烏山驛180里路程,41這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的記載基本相同,烽與烽之間“各相去百里”的記載基本相符。玄奘法師這段行程到底走了多遠,玄奘沒有辦法知道,因為他出關之后,并沒有順著官道行走,之所以記載作八十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