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獻報道探討慢性胃炎中醫(yī)證素分布與組合規(guī)律_第1頁
基于文獻報道探討慢性胃炎中醫(yī)證素分布與組合規(guī)律_第2頁
基于文獻報道探討慢性胃炎中醫(yī)證素分布與組合規(guī)律_第3頁
基于文獻報道探討慢性胃炎中醫(yī)證素分布與組合規(guī)律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基于文獻報道探討慢性胃炎中醫(yī)證素分布與組合規(guī)律

慢性胃炎是指由多種因素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其中許多患者表現(xiàn)為上腹部腫脹、疼痛和腫脹。本病是消化內科常見和多發(fā)病之一,其發(fā)病率極高,在各種胃病中居于首位,約占接受胃鏡檢查患者的90%以上,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較大。近年來,中醫(yī)對其病因病機、辨證診斷、治則方藥、基礎實驗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本研究著眼于慢性胃炎文獻收集、整理,運用統(tǒng)計學方法進行數(shù)據分析,以探索其證素的分布與組合規(guī)律,為進一步開展慢性胃炎中醫(yī)證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研究提供依據。文獻檢索與規(guī)范1.文獻資料來源計算機檢索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CNKI)、萬方數(shù)據庫、中文科技期刊數(shù)據庫(VIP,重慶維普)所收錄的有關慢性胃炎中醫(yī)證、證候、證型研究的文獻。檢索期限為2002年11月-2012年11月。2.選擇標準2.1納入標準1慢性胃炎的診斷符合國內外相關診斷標準或指南;2具有明確的關于慢性胃炎證、證候、證型的文獻,其癥狀/體征、治法及方藥可完全或不完全具備,包括辨證施護、專家經驗介紹、理論敘述、綜述等。2.2排除標準1個案報道;2觀察對象年齡不滿18歲的研究;3無明確的中醫(yī)證型分類標準或中醫(yī)辨證分型標準者。4僅對單一證型或特定證型進行詳細的證候分析的文獻;5資料來源不明,與臨床實際情況明顯不符者;6重復發(fā)表的論文或重復引用的文獻內容,僅取1篇,其余排除;7研究病例中合并消化性潰瘍、食管裂孔疝、賁門失弛緩綜合征、膽囊系統(tǒng)疾病、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上消化道腫瘤以及梗阻、消化道手術史、腹部手術等器質性病變的文獻。3.文獻檢索方法計算機檢索式:“慢性AND胃炎AND中醫(yī)AND證”。4.文獻評價與篩選方法1將計算機檢索的3個數(shù)據庫的文獻題錄導入NoteExpress2軟件中,通過合庫查重,相同文獻題錄僅取1篇。2對于同一研究從不同角度發(fā)表的文章,只選擇其中1篇;對于一稿多投或同一作者發(fā)表的臨床資料完全相同的數(shù)篇文章,只納入1篇;對于綜述性文獻,參考其參考文獻盡量查找原始文獻,按照原始文獻進行納入統(tǒng)計,如果綜述中的論述沒有原始文獻,將按照綜述的描述進行納入統(tǒng)計。3根據納入及排除標準對每篇文獻的題目、內容摘要進行閱讀,剔除不合格文獻;4經初步篩選后的文獻進行逐篇閱讀全文,進行二次篩選;5未全文收錄者,進行手工查閱。5.名詞術語規(guī)范方法5.1證型名稱的規(guī)范按照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頒布的《中醫(yī)藥學名詞》對文獻中辨證分型的名稱進行規(guī)范。對于《中醫(yī)藥學名詞》中不涉及的證型名稱,再按照《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中醫(yī)診斷學》、《中醫(yī)證候鑒別診斷學》并結合專業(yè)知識進行規(guī)范。如:脾胃虛寒證以脾胃陽虛證計;脾虛濕盛證以脾虛濕困證計;脾陰不足證、脾陰虧虛證以脾陰虛證計;胃陰不足證、胃陰虧虛證以胃陰虛證計;胃熱熾盛證以胃火熾盛證計;肝郁證、肝郁氣滯證、肝氣郁滯證、肝郁氣結證、肝氣抑郁證、肝失疏泄氣機郁滯證以肝氣郁結證計等。對于復雜的證型按上述標準進行歸類,如脾胃虛弱氣滯血瘀證,以脾胃氣虛證和氣滯血瘀證計;脾胃虛寒痰阻氣滯證,以脾胃陽虛證和痰氣互結證計;肝胃不和氣滯血瘀證,以肝胃不和證和氣滯血瘀證計;脾胃氣陰虛肝膽濕熱證,以脾胃氣虛證、脾胃陰虛證、肝膽濕熱證計等。對于以上規(guī)范標準中沒有敘述的證型按原文獻予以保留。如脾虛肝熱、脾虛血瘀、胃陰陽兩虛、濕熱阻胃、胃熱血瘀等,盡可能不遺漏關于病性、病位的所有信息。5.2證素的提取根據《中醫(yī)藥學名詞》、《中醫(yī)診斷學》和《中醫(yī)證候規(guī)范》以及與證素相關的文獻,分析證的含義,將文獻中原始證型分解為基本要素,即病位證素和病性證素。例如:“脾胃濕熱”分解為:脾、胃、濕、熱4個證素。在證素提取過程中,對于有歧義之處,請教課題組內2-3名專家討論解決。6.資料處理及數(shù)據管理采用EXCEL建立數(shù)據庫,錄入數(shù)據并進行二次錄入核對,最后將EXCEL數(shù)據導入SPSS18.0,應用SPSS18.0軟件再次建立數(shù)據庫,并進行頻數(shù)和頻率的統(tǒng)計分析。中醫(yī)證素構成及組合規(guī)律1.文獻收集結果根據擬訂的檢索詞從3個文獻數(shù)據庫中共檢索到文獻3162篇,進一步評定與篩選,最終收集到合格文獻275篇,計1468條記錄(每篇文獻中關于證型的描述作為1條記錄)。2.證型分布的統(tǒng)計分析在所有納入的文獻中,經規(guī)范后歸納為87個證型,1468次。其中肝胃不和證219次,頻率為14.92%;胃陰虛證212次,頻率為14.44%;脾胃濕熱證182次,頻率為12.40%;脾胃氣虛證170次,頻率為11.58%;瘀阻胃絡證131次,頻率為8.92%;脾胃陽虛證106次,頻率為7.22%。結果見表1。3.證素構成及組合規(guī)律3.1證素分布情況共提取證素19個,其中包括病位證素6個,出現(xiàn)總頻次2153次。病性證素13個,出現(xiàn)總頻次1895次。按照出現(xiàn)頻率的高低進行排列,病位證素依次為胃、脾、肝、中焦、大腸、膽;排在前5位的病性證素依次為氣滯、熱(火)、氣虛、陰虛、濕。結果見表2。3.2證素組合規(guī)律3.2.1證素組合形式:文獻中,關于證素的組合形式共有4種。其中,三證素組合的最多,其頻率為48.77%,其次為兩證素組合,其頻率為35.69%。見表3。3.2.2單一病性證素與病位證素組合分布情況:在單一病性證素中,氣滯所占頻次最高,其次為陰虛和氣虛。氣滯對應的病位證素主要為胃和肝,陰虛對應的病位證素主要為胃。見表4。3.2.3兩病性證素與病位證素組合分布情況:在兩病性證素中,濕+熱(火)所占頻次最高,其次為氣虛+氣滯。濕+熱(火)對應的病位證素主要為脾和胃,氣虛+氣滯對應的病位證素主要為脾和肝。見表5。3.2.4三病性證素與病位證素組合分布情況:在三病性證素中,濕+熱+氣虛所占頻次最高。其對應的病位證素主要為脾。見表6。胃不和證—討論慢性胃炎并無獨立的中醫(yī)病名,臨床上大多數(shù)可有典型的癥狀如上腹痛或不適、上腹脹、噯氣、反酸,亦可無癥狀。根據其癥狀將其歸于中醫(yī)學“胃痛”“痞滿”“吐酸”“嘈雜”等范疇。本病多因感受外邪、飲食傷胃、情志失調、脾胃素虛所致,其病位在胃,與肝、脾的關系極為密切。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協(xié)調脾胃升降,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與吸收,故《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說:“土得木而達”。肝與胃在生理上密切相關,病理上必然相互影響。若情志不遂,肝郁氣滯,橫逆犯胃,致中焦氣機阻滯、脾胃運化失司,則為肝胃不和;氣郁化熱,熱灼津液,日久又可導致胃陰不足;脾胃運化失司,食反為滯,則食積不化;水反為濕,濕郁化熱,則濕熱內蘊脾胃;氣滯日久可致血瘀或久病入絡,則出現(xiàn)胃絡血瘀;可見,肝的疏泄功能在本病發(fā)病過程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血證論·臟腑病機論》所說:“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濕中滿之證,在所不免”。脾與胃同為中焦,互為表里,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升胃降,兩者密切合作,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失健運可導致胃納不振,而胃氣失和,也可導致脾運失常。正如《注解傷寒論》所說:“脾,坤土也。脾助胃氣消磨水谷,脾氣不轉,則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出現(xiàn)脾胃同病。根據表1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慢性胃炎的常見證型與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認識較為符合。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慢性胃炎的臨床辨證分型呈現(xiàn)多樣性,在所有納入的文獻中,經規(guī)范后歸納的證型仍有87個。按出現(xiàn)頻率的高低進行排列,排在前5位的證型所占的比率達到62.26%,但是比較離散,這不僅反映了該疾病的復雜性,同時也反映出各醫(yī)家因辨證思路等不同辨證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基于此種情況,筆者考慮應用證素辨證的方法進行分析?!白C素”即證的要素,是通過對“證候”(癥狀、體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識,而確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構成“證名”的基本要素。證素通過相互組合形成了臨床證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但其組合均有一定的規(guī)律。通過對證素組合規(guī)律的認識,有助于更加準確地把握疾病病機及演變規(guī)律,為證的規(guī)范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根據表2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本病的常見病位證素,排在前3位的證素之和所占比率已經達到96.24%;而排在前5位的病性證素之和所占比率達到77.52%,說明3-4個常見病位證素及5-8個常見病性證素可覆蓋疾病的大部分信息。根據表3-表6的數(shù)據顯示,本病的證素組合形式有4種,其中主要集中在兩證素和三證素,其頻率分別為35.69%和48.77%,其他如單一證素(1.36%)、四證素(14.17%)等組合方式較少。單一病性證素與病位證素組合中,氣滯的病位多在胃和肝,肝胃不和證最常見,陰虛病位多在胃,胃陰虛證多見;二病性組合中,濕+熱(火)的病位多在脾和胃,脾胃濕熱證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三病性組合中,熱+濕+氣虛的病位在脾。由此可見,慢性胃炎的病理因素多以氣滯、濕、熱(火)、氣虛、陰虛等多見,但上述病因單獨影響者少,多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由實轉虛,終致虛實兼雜,病情纏綿難愈。以上結果基本符合中醫(yī)學理論對慢性胃炎的認識。同時,根據慢性胃炎相關文獻歸納出的19個證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