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與傳播教材課件_第1頁
中華文化與傳播教材課件_第2頁
中華文化與傳播教材課件_第3頁
中華文化與傳播教材課件_第4頁
中華文化與傳播教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講王艷榮中華文化與傳播主講王艷榮中華文化與傳播1.課程名稱:中華文化與傳播2.英文名稱:ChineseCultureandcommunication3.教學對象及課程類別:一年級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必修課。4.周學時:25.考試方式:期末提交課程論文。導論1.課程名稱:中華文化與傳播導論6.課程描述:①教學目標:通過對中華文化及其海外傳播的系統學習,全面深入地了解、掌握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以及在海外的具體影響,提高中華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并能夠將相關知識熟練地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實踐。②教學內容:梳理中華文化主要發(fā)展脈絡,探討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中華文化的傳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③教學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課堂討論、課外閱讀。6.課程描述:①教學目標:通過對中華文化及其海外傳播的系統學

7.參考書1、葉朗、費振剛、王天有《中國文化導讀》三聯書店,2007.2、陰法魯許樹安《中國古代文化史》三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3、龔鵬程《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馮天瑜《中華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5、朱耀庭《天人之際古今之間:中國傳統文化通論》北京圖書館出版,1998.6、賈春增《承傳與輻射——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和影響》開明出版社,2000.7、孫順宇《中華文化與傳播》新華出版社,2003.7.參考書1、葉朗、費振剛、王天有《中國文化導讀》8.講授范圍一、中國傳統文化專題。包括中國服飾、飲食、建筑、書畫工藝美術、醫(yī)藥、宗教等文化樣式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及影響。二、課堂討論。設計部分與課題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表見解,提倡獨立思考,不拘泥于一家之見;開闊視野,多聞博思。8.講授范圍一、中國傳統文化專題。包括中國服飾、飲食、建筑、一、“文化”的含義

文化:大致可分為廣、狹二義。廣義的文化可稱為“大文化”,包括人類為了滿足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和積累的全部物資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大致可劃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狹義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一、“文化”的含義文化:大致可分為廣、狹二義。

[美]福爾森:

“文化是一切人工產物的總和,包括一切由人類發(fā)明并由人類傳遞后代的器物的全部,及生活的習慣。”

[美]林頓:

“文化指的是任何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被公認為高雅、更令人心曠神怡的那部分生活方式……整個文化還包括諸如洗碗、開汽車等世俗行為,而且,對文化研究來說,這些世俗行為與那些被認為是生活中高妙雅致的事物相比,并沒有什么高下之分。”“沒有無文化的社會,甚至沒有無文化的個人。每個社會,無論多么簡陋,總有一種文化。”[美]福爾森:梁啟超:“文化是人類思想的結晶?!薄拔幕?,人類的心能所開積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yè)也?!籽灾踩祟愋哪芩_創(chuàng),歷代積累起來,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質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業(yè)績,都叫做‘文化’?!薄拔幕前祟愇镔|精神兩面的業(yè)種業(yè)果而言?!绷簡⒊哄X穆:“文化即是人生,此所謂人生,非指各個人之分別人生,乃指大群體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集合而成的人生,此當包括人生之各部門、各方面。無論是物質的、精神的均在內。此始為大群人生的總全體?!卞X穆:世界四大文化系統

中華文化系統(儒家文化系統),涵蓋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印度文化系統(印度佛教文化系統),涵蓋印度等南亞地區(qū)。阿拉伯文化系統(伊斯蘭教文化系統),涵蓋阿拉伯半島、中近東、北非等地區(qū)。西方文化系統(希臘羅馬文化系統,或基督教文化系統),涵蓋歐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區(qū)。世界四大文化系統中華文化系統(儒家文化系統),涵二、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1)人文性中國文化從思考人類自身的存在出發(fā),以人為中心建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強調人本位。人是“萬物之本”,“最為天下貴”。體現在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上,不主張人去追求靈魂的不朽,而是要求人們關注現實人生,把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和外在的道德實踐,即“內圣”和“外王”結合起來,實現理想人格。二、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1)人文性中國文化從思考人類自身禮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薄爸苋俗鸲Y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保ā抖Y記·表記》)論語: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天道遠,人道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禮記:“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薄爸苋俗鸲Y尚施,(2)包容性融合、吸納、改造了各種文化。漢文化內部:中原文化、巴楚文化、吳越文化等交流融合;境外文化:接納吸收外來文化,如佛教文化與儒、道文化的互攝互融。(2)包容性融合、吸納、改造了各種文化。(3)倫理性鮮明的倫理道德傾向,偏重道德的價值取向。

從天子至庶民都是道德教育的對象。強調個人倫理義務:個人服從整體,個體利益服從家庭、宗族、國家的利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鬃樱骸爸螄远Y”,“為政以德”孟子:統治者要有“不忍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道德價值取向居核心地位。(3)倫理性鮮明的倫理道德傾向,偏重道德的價值取向。?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論語·子路》?

自今子匿父母,妻匿夫、孫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孫,罪殊死,皆上請廷尉以聞?!獫h宣帝地節(jié)四年詔書?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

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外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短坡墒枳h》?“同居親屬有罪互相容隱”,“弟不證兄,妻不證夫,奴婢不證主”——《大明律》?“子告父,若所告不實,即父無子所告之罪行,子當處絞刑;若所告屬實,即父確有子所告之罪行,子亦須受杖一百、徙三年之罰。妻告夫,或告翁姑,同子告父之情況處理。”——《大清律例》

親親相隱?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外孫之婦、夫之兄弟?女人有七種惡報,“夫被蛇咬、兒被狼吃、溺水、身患惡疾、父母被火燒、自食兒肉?!?/p>

——印度佛教中譯本“屢次嫁人”?女人有七種惡報,“夫被蛇咬、兒被狼吃、溺水、身患惡疾、父母(4)和諧性?!绊樚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孟子:“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鼻f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吨芤住ば蜇詡鳌罚骸坝刑斓兀缓笥腥f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管子·形勢》:“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保?)和諧性?!绊樚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5)務實精神。農耕經濟培養(yǎng)出務實精神。中國文化的非宗教、世俗性。實現人生價值表現為兩個方面:追求身后評價,看重子嗣后代。身后評價——三不朽立德:注重德行修為,按照儒家道德規(guī)范行事,力求以一個道德楷模的形象為后人傳誦。立功:在有限的生命中干一番事業(yè),名垂青史。立言:著書立說,將自己的學術思想傳諸后世。

(5)務實精神。農耕經濟培養(yǎng)出務實精神。中國文化的非宗教、世孝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離婁上》)

“于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薄獫h·趙歧《十三經注》

子嗣的意義,在儒家思想里,并非在于繁殖人類,而是對自己生命延續(xù)的強調。孝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孟子·離婁上》)

巴比倫文化最悠久,但巴比倫國家早已夭折;古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古埃及文化歷經希臘化、羅馬化、伊斯蘭化,已與古代面目全非。

結論:它們都曾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但都因歷史的中斷沒能延續(xù)至今。中華文化輝煌的歷史巴比倫文化最悠久,但巴比倫國家早已夭折;古巴比倫王國世界第七大奇跡——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古巴比倫王國世界第七大奇跡——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印度河埃及金字塔印度河埃及金字塔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磐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卓越輝煌?!?/p>

——摘自《中華世紀壇序》“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三、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符號——孔子及其影響中華文化形態(tài)的奠定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軸心。上承夏商周三代文化傳統(特別是周代禮樂制度);下延至秦漢的文化整合。

西周的制禮作樂,使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傳統最終得以定型和成熟。西周的禮樂文化是一元化文化,春秋戰(zhàn)國后的諸子百家是多元化的。三、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符號——孔子及其影響

西周禮樂制度與宗法制度相配合,將國家人與人的關系道理化而不是暴力化,成為人人都承認并信服的心靈契約。周五禮: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按親疏遠近穿不同級別的喪服“五服”?西周禮樂制度與宗法制度相配合,將國家人

儒家是西周禮樂文化的承襲者和發(fā)展者,重視血親人倫、追求現實事功??鬃铀枷牒诵氖恰叭省?。“仁者,人也”克己復禮即為仁“仁者,愛人”兼濟天下,忠恕和中庸。(“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強化宗法血緣儒家是西周禮樂文化的承襲者和發(fā)展者

獨尊儒術及其影響

儒學在秦漢時期命運不同。秦“焚書坑儒”打擊儒學;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發(fā)展儒學。

儒學與權利結合,致儒學傳播形態(tài)轉變。思想從自由化向權利化轉變文本從知識化向經學化轉變創(chuàng)始人從常人向圣人的轉變(圣人,萬世師表,祭孔、孔廟)獨尊儒術及其影響儒學在秦

儒學傳播形態(tài)的轉變、儒學自身內容的變化及對其他思想的壓制,對中華文化及中華文化的傳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儒學傳播形態(tài)的轉變、儒學自身內容的變化及對其他思想的四、君主專制下的文化傳播體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