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代詩體觀的多元建構(gòu)_第1頁
論中國古代詩體觀的多元建構(gòu)_第2頁
論中國古代詩體觀的多元建構(gòu)_第3頁
論中國古代詩體觀的多元建構(gòu)_第4頁
論中國古代詩體觀的多元建構(gòu)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中國古代詩體觀的多元建構(gòu)

詩歌的“風格”分為狹義和廣泛。狹義指的是文學(xué)的體裁,即文學(xué)、節(jié)奏和風格的系統(tǒng),即形式,如優(yōu)美的詩歌和風格。廣義上是指文學(xué)和文化的主體,而不是其他風格的所有特征。不僅形式,而且主題、主題、風格、技能等。本文用廣義詩體概念。古今詩體認識存在著“前理解”問題。當下的詩體觀,深受近現(xiàn)代西方“純文學(xué)”觀念的影響,強調(diào)“抒情性”,將詩體界說為抒情文體?!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界定詩是“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jié)奏、韻律的語言集中地反映生活,抒發(fā)情感”。狹義的詩體觀,詩就是抒情詩。以“抒情”規(guī)定詩的內(nèi)涵,太狹隘,非抒情的就不是詩嗎?《辭源》說詩是“有韻律可歌詠的一種文體”,注重古代詩體“原生態(tài)”,偏重形式,輕視內(nèi)質(zhì)。古今詩體觀念往往差異很大,甚至完全相反。今人論“詩”,是文體“四分法”中的一種,與散文、小說、戲劇并列,但看詩學(xué)史實際,問題并非如此簡單。一、詩歌和類似概念今人觀念中,“詩”和“詩歌”是同一概念。什么是詩或詩歌?古人有不同界說。(一)詩歌是韻律古人并不是簡單地以廣義、狹義兩分法看詩。最廣義的詩,指韻文,與散文(大散文)相對,包括一切種類與形式的詩,詩歌就是押韻之文章。狹義的詩,只指古體詩、近體詩等詩歌樣式,不包括楚辭、詞、散曲,是韻文的一種。最狹義的詩,特指抒情韻文,排斥說理、敘事、寫景詠物韻文。這幾種概念往往并行不悖。古人界說詩體,有具體的語境,所指不同,內(nèi)涵各異,不應(yīng)簡單泛泛理解。(二)歌詩的演變發(fā)展詩,指詩歌;歌,指歌詩,即歌曲。古代詩體,一般分成這樣兩種形態(tài)。古代,不合樂、不可歌的稱作詩,合樂、可歌的稱作歌。從《詩經(jīng)》到楚辭到漢樂府到唐聲詩直到詞、曲,都是可以入樂歌唱的,曲、吟、歌、行等,是唱和聽,而不是誦和讀,都是歌詩。詩歌,就是文人案頭創(chuàng)作的詩,是脫離音樂的詩。上古時,詩即是歌,歌即是詩。后世,歌還是詩,詩不必是歌。誦讀之詩從歌詩中分離出來,又經(jīng)常補充著歌詩,歌詩又最終演變?yōu)檎b讀之詩。歌詩不斷產(chǎn)生,向詩歌發(fā)展,走向文學(xué)獨立。聽覺藝術(shù)轉(zhuǎn)化為書面語言藝術(shù)。二者相互影響,并行發(fā)展。歌詩由“流行歌曲”變成一種新型的詩體,一種新的格律詩。由“曲”為中心演變?yōu)椤霸~”為中心,音樂特質(zhì)服從于文學(xué)特質(zhì)。作為新詩體,隨著體制的轉(zhuǎn)變,它的功能也由娛樂消遣變?yōu)檠灾臼闱樯踔痢拜d道”。歷代對歌詩的譏評,原因就在于把它視作新體詩,而不是歌曲。民間歌謠,包括童謠、山歌、時調(diào)等,皆是“原生態(tài)”的歌詩,不同于文人創(chuàng)作的歌詩。民間歌謠多是集體創(chuàng)作,群體消費,口耳相傳,與文人歌詩通過文字、記憶的方式流傳下來不同,表達的是一種集體的、共同的感受,不像文人的作品那樣是一種獨創(chuàng),是一種個體性、個人化的生產(chǎn)和消費。趙敏俐等《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將古代歌詩分成三種方式,即自娛式的生產(chǎn)與自娛式的消費,寄食式的生產(chǎn)和特權(quán)式的消費,賣藝式的生產(chǎn)與平民式的消費。第二種是“遵命”文學(xué)、“賦得”文學(xué),第三種多“代言”,多虛擬性情感,多商業(yè)化“制作”。古代詩史,分為歌詩史和詩歌史兩線發(fā)展,應(yīng)區(qū)別開來認識評價。(三)“文體”的含義西方文類(genre)概念,是指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體性不同的文學(xué)類型,每一文類均代表著特有的一套成規(guī)?!拔捏w”(style),是指某一作家或某一時代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xué)風格。style,一般學(xué)者譯為“風格”,徐復(fù)觀認為“文體”更近乎style的英文原意。中國古代的“文類”,是指文體的歸類類型和具體文體的分類,標準不同,歸類和分類不同。古代“文體”,類似西方的“文類”,西方的style,則類似中國古代的“風格”。古代廣義詩歌,多指“文類”,不像現(xiàn)代詩歌,是“文體”。古代廣義詩歌類下的四言詩、楚辭體、樂府、近體詩,才是“文體”概念。古人論詩,有時指文類,有時指文體。《詩經(jīng)》時代,四言詩即文體,別無他體。詩歌不斷發(fā)展,廣義的詩就變成了文類,擁有多種體式,而這些體式才是詩體。二、“詩”與“歌”“原生態(tài)”文體,是指文體的初始形態(tài),以后演進過程中產(chǎn)生新變,則稱“衍生態(tài)”文體。詩體有“原生態(tài)”與“衍生態(tài)”之別,可以從以下幾個視角來看。1.“原生態(tài)”詩體,曲、詞一體,詩、歌一體,是流行歌曲,屬于音樂范疇?!把苌鷳B(tài)”詩體,則是文學(xué)的一體,詩由可歌到不可歌,由重音律到重格律,由音樂本位到文學(xué)本位,是完全不同的體制。應(yīng)該用不同的標準來評價,不應(yīng)完全以音樂標準來評價“衍生態(tài)”詩歌,也不應(yīng)完全以文學(xué)標準來評價“原生態(tài)”歌詩。2.相對于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民謠、民歌,是“原生態(tài)”的詩,是雛形的詩。通常僅論文人詩,是片面的。3.“原生態(tài)”的詩,指歌曲中的歌詞,只是音樂的組成部分?!渡袝に吹洹吩?“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痹?、歌、聲、律,都是音樂的子概念,這里的“詩”,專指歌詞,不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獨立文體,“歌”專指歌唱,詩、歌是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概念?!秶Z·魯語》云:“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將“詩”與“歌”對舉,“詩”是將意思表達出來,“歌”是把詩唱出來,“詩”與“歌”都是樂的一部分。《漢書·藝文志》云:“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本?0,1355也將“詩”與“歌”并舉,詩就是配樂的歌詞,歌是配詩的樂曲。4.《禮記·樂記》云:“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詩、歌、舞三位一體,是一種集體或公眾形式。原生態(tài)的“詩”是“樂”的范疇,是綜合藝術(shù)的一部分,后演進為格律詩,音樂沒有了,只剩下歌詞,不能歌唱,則屬于文學(xué)范疇。5.《詩經(jīng)》本是民間歌謠,后經(jīng)文人加工改造,孔子又刪詩,漢儒從經(jīng)學(xué)角度看《詩經(jīng)》,詩“經(jīng)”化后,更遠離“詩三百”的“原生態(tài)”了。因此,我們眼中的《詩經(jīng)》,已是“衍生態(tài)”。6.“原生態(tài)”的歌詩就是音樂,詩是音樂的子概念,兩者不是并列概念。歌詩的詩是完整的音樂作品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曲、詩一體化,作為歌曲的“詩”和作為“衍生態(tài)”的格律詩一種的文體的“詩”,完全是性質(zhì)不同的兩種概念。后者是后人“追認”的,已遠離文學(xué)史“原生態(tài)”。歌詩是“流行歌曲”,是文化時尚,脫離音樂后,成為新體格律詩。后人將音樂體制“追認”為文學(xué)體制,把“歌詩”視作“詩歌”,以文學(xué)的標準衡量原本的音樂,評價隨之改變。詩是“音樂”,還是“文學(xué)”?學(xué)者喜論詩與音樂的關(guān)系,實際上,歌詩就是音樂,不是“詩與音樂”的關(guān)系。因此,應(yīng)將“詩”的“原生態(tài)”與“衍生態(tài)”分別看待。用文學(xué)的標準來看“詩”,講求字、詞、句、平仄等,而把最具靈魂價值的“音樂”輕視甚至忽視了。對歌曲,應(yīng)以音樂的標準來評價,而不應(yīng)用詩的標準來評價,正如評價詩不應(yīng)用音樂的標準來評價一樣。歷代學(xué)者有人以“音樂”為本位而不是以“文學(xué)”為本位來論述詩歌,以“可歌”與否為標準,認為只有可歌,才是“真詩”。明王肯堂說:“唐之歌失而后有小詞,則宋之小詞,宋之真詩也。小詞之歌失而后有曲,則元之曲,元之真詩也?!薄叭舴蛩?、元之詩,吾不謂之詩矣;非為其不唐也,為其不可歌也。”王氏認為真正的詩是“可歌”的,“真詩”才有真正的價值,一切脫離音樂的格律詩都不是真正的詩?!翱筛琛睒藴士粗氐氖且魳穬r值而非文學(xué)價值,也就是說,看重的是“藝術(shù)”而非“文學(xué)”。應(yīng)動態(tài)地而不是靜態(tài)地看待詩體,僅將詩體視為“文學(xué)”之體,僅重“衍生態(tài)”,必然“遮蔽”詩歌史及整個文學(xué)史許多真相。三、詩、聲、律、詩、詩詩體的定義,即回答什么是詩,什么不是詩。作為文體,古代詩體有基本的內(nèi)在規(guī)定性,就是押韻,形式上比較固定,散文寫得再好,也不是詩。此處之詩“體”,指狹義的體,體制、形式。古人多強調(diào)體制為先,重形式,明規(guī)矩,沒有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歷代論者多重視“辨體”,強調(diào)要“得體”,識“大體”,主張嚴分文體疆界。張戒《歲寒堂詩話》云:“論詩文當以文體為先,警策為后。”劉祁《歸潛志》云:“文章各有體,本不可相犯……如散文不宜用詩家語,詩句不宜用散文言……如雜用之,非惟失體,且梗目難通?!痹姙檠喉嵵?聲韻、格律最重要,有韻即是詩,無韻即不是詩,不符合聲韻格律的,即使寫得再好也不是詩,這是絕對的。錢謙益《陸敕先詩稿序》云:“詩者,情之發(fā)于聲者也?!鄙虻聺摗墩f詩晬語》卷上說:“詩以聲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讀者靜氣按節(jié),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24兩家皆強調(diào)詩歌是聲律的藝術(shù)。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是,押韻的未必是詩,不押韻的未必就不是詩,符合格律的未必是詩,不符合格律的未必就不是詩。吳喬《圍爐詩話》云:“有韻無韻皆可謂之文,緣情之作則曰詩。詩者,思也,情動乎中而形乎言,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詠歌之。有美有刺,所謂詩也。不如是則非詩,而為有韻之文耳?!毖郧榧由厦来?又押韻,才是詩,否則即不是詩,僅僅押韻是不夠的。楊維楨《蕉窗律選序》認為“詩至律,詩家之一厄也”。錢泳《履園叢話》強調(diào)“詩無格律”,他說:“余嘗論詩無格律,視古人詩即為格,詩之中節(jié)者即為律。詩言志也,志人人殊,詩亦人人殊,各有天分,各有出筆,如云之行,水之流,未可以格律拘也”。強調(diào)詩是個性化的天才創(chuàng)造,不必拘于格律。詩“有體”,又“無體”。姜夔《白石道人詩集自序》說:“詩本無體,《三百篇》皆天籟自鳴?!痹姟坝卸w”,又“無定體”。李純甫《西巖集序》云:“人心不同如面,其心之聲發(fā)而為言,言中理謂之文,文而有節(jié)為之詩。然則詩者,文之變也,豈有定體哉?故《三百篇》什無定章,章無定句,句無定字,字無定音,大小長短,險易輕重,惟意所適?!绷D破除聲律、形式的束縛。有人論詩以言情為本位,不言情,押韻的也不是詩。劉克莊《跋恕齋詩存稿》說:“近世貴理學(xué)而賤詩,間有篇詠,率是語錄講義之押韻者耳。”卷10《竹溪詩序》說韓愈等人詩“非本色”,宋代三百年間,“詩各自為體,或尚理致,或負材力,或逞辨博,要皆經(jīng)義策論之有韻者爾,非詩也。”卷23符合格律,但是詩情、詩味皆無,僅為“押韻之文”爾,不能稱作詩。一首真正的詩,還需具備詩的本質(zhì),詩屬于文學(xué)之體,至少要符合文學(xué)的要求,具有審美性、藝術(shù)性。理想的詩,應(yīng)該是形式和內(nèi)容的完美統(tǒng)一。四、詩的本質(zhì)領(lǐng)域什么是詩?什么是詩的本質(zhì)?實為不同概念,古人界說詩體,多指詩的本質(zhì),可從以下幾大方面看。(一)詩、歌、詩、詩、詩、詩、歌、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詩的本質(zhì)界說,多是詩本身界說,即“本體論”。回答詩是寫什么的?寫什么的不是詩?古人多強調(diào)立意本位。厲志《白華山人詩說》卷一云:“作詩務(wù)在足意,意不足,詩可不作?!币馐窃姷纳挽`魂,僅具詩體形式,不是真正的詩。內(nèi)容本位,歷代論者所指不同,茲分別論之。1.言志本位。詩是言志之韻文,或者說言志的才是詩?!霸娧灾尽弊钤缫娪凇渡袝に吹洹贰:蟆睹娦颉吩?“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69聞一多《歌與詩》一文考證說:“志與詩原來是一個字,志有三個意義:一記憶,二記錄,三懷抱?!倍@種“懷抱”又是與“禮”即政治教化分不開的?!爸尽笔堑赖禄⒄位那楦?詩是理性化、內(nèi)斂化情感的表達。錢謙益《徐元嘆詩序》云:“詩不本于言志,非詩也;歌不足以詠言,非歌也?!闭J為言志才為詩,不言志即不是詩,強調(diào)詩的本質(zhì),形式是其次的。按錢氏的標準,很多詩就不是詩,這是一種詩的本質(zhì)界說。2.言情本位。詩是抒情的,真情才是詩?!稘h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云:“故詩之為學(xué),情性而矣已?!本?5,2371《文心雕龍·明詩》云:“詩者,持也,持人性情。”27陸機《文賦》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的觀點?!熬_靡”,是說詩要寫得華美。崇尚“綺靡”,是當時的一種觀念,是對“詩言志”詩體觀的一種“反撥”,但不是詩歌史的主流。嚴羽《滄浪詩話》強調(diào)“詩者,吟詠情性也”??咨腥巍堕L留集序二》云:“蓋詩以道性情,更無他義。茍能以己之性情,人即愛而讀之?!痹娛切闹?。袁枚《答何水部》云:“若夫詩者,心之聲也,性情所流露者也。”葉燮說:“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闭J為一切違心的詩,都不是真正的詩。詩,抒寫性靈也。黃宗羲《天岳禪師詩集序》說:“為詩者亦惟自暢其歌哭?!痹丁峨S園詩話》卷五云:“凡詩之傳者,都是靈性?!?46古人多將言情與說理對立起來,否定說理議論之詩。陳子龍《王介人詩余序》云:“宋人不知詩而強作詩。其為詩也,言理而不言情,故終宋之世無詩焉?!崩顗絷栆舱J為“宋無詩”,《缶音序》云:“宋人主理,作理語,于是薄風云月露,一切鏟去不為。又作詩話教人,人不復(fù)知詩矣”。完全排斥說理,是對詩的狹隘化理解。詩言志是“大傳統(tǒng)”,詩言情是“小傳統(tǒng)”,一個是主流,一個是非主流。中國古代詩學(xué)的主流絕對是“詩言志”,這是“詩統(tǒng)”?!霸娋壡槎_靡”,現(xiàn)代被抽象化,僅認為詩只是抒情的。以純文學(xué)觀念看,人們更認可“詩緣情而綺靡”。但我們要尊重古人的觀念,將古代主流詩體觀念完全“顛覆”,把非主流當作主流,邊緣視為中心,合理性程度究竟有多高?3.說理本位。詩不僅言情,亦可說理。在理學(xué)家眼中,理即詩,袁桷《跋吳子高詩》云:“宋世諸儒,一切直致,謂理即詩也,取乎平近者為貴?!睂嶋H上,說理的只要真而有趣,也是好詩。(二)藝術(shù)觀點:詩體質(zhì)的構(gòu)成詩,藝也,技也,術(shù)也。詩是一種藝術(shù),無藝術(shù)性的即不是詩。清代施有圭《穆清堂詩鈔序》云:“詩,一藝耳。”趙宦光曰:“性情可以為詩,而非詩也。詩者,藝也?!本?錢鐘書《談藝錄》說:詩者,藝也。藝有規(guī)則禁忌,故曰“持”也。“持其情志”,可以為詩;而未必成詩也。藝之成敗,系乎才也……有學(xué)而不能者矣,未有能而不學(xué)者也。大匠之巧,焉能不出于規(guī)矩哉。詩源于情,但是情感不直接就是詩,詩乃藝也,而藝術(shù)有規(guī)則禁忌,詩就一個字即“藝”。古人多重技藝,文天祥《跋蕭敬夫詩稿》云:“累丸承蜩,戲之神者也;運斤成風,伎之神者也。文章一小伎,詩又小伎之游戲者”卷10,把詩當作一種技藝來看。亦有輕技藝的,劉將孫《九皋詩集序》云:“夫詩者,所以自樂吾之性情也,而豈觀美自鬻之技哉?”卷10同重技藝,視角不同,標準不同,觀點各異。1.神氣本位。神王氣足才是真正的詩。皎然《詩式·取境》論詩:“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若神助?!敝x榛《四溟詩話》認為:“詩無神氣,猶繪日月而無光彩?!?1642.趣本位。詩要有靈趣,無趣則無詩。王端淑說:“詩有靈趣,在遣煙運墨之間。淺人以字句為詩,詩之趣盡矣。三百篇皆趣也,趣之外有骨、有韻、有聲、有光,皆不離于趣也。今之言詩者,變?yōu)榧贇庀?、假格調(diào),而趣亡矣。”3.韻味本位。詩要有韻有味。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強調(diào)詩需有情味,“繁采寡情,味之必厭”。鐘嶸提出“滋味”說,其云:“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霸娪腥x焉……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彼究請D進一步提出了“韻味”說,《與李生論詩書》說:“文之難,而詩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也”。陸時雍《詩鏡總論》認為詩“有韻則生,無韻則死;有韻則雅,無韻則俗;有韻則響,無韻則沉;有韻則遠,無韻則局”,將“韻”的有無視為詩歌創(chuàng)作與優(yōu)劣成敗的關(guān)鍵。王士禎更提倡“神韻”說,明確以“神韻”界說詩。4.語言美本位。楊萬里《頤庵詩稿序》云:“夫詩何為者也,曰尚其詞而已矣?!庇腥藦娬{(diào)法度本位,認為無法則不成詩。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云:“守法度曰詩?!鄙虻聺摗墩f詩晬語》卷上說:“詩貴性情,亦須論法。亂雜而無章,非詩也?!?]524還有格調(diào)本位、肌理本位等界說詩體本質(zhì),此不贅言。5.綜合詩體本質(zhì)觀。不少詩人將各種詩體內(nèi)容本位、技藝本位理論調(diào)和、融合、綜合,追求更為合理的詩體界說。吳沆《環(huán)溪詩話》云:“故詩有肌膚,有血脈,有骨骼,有精神。無肌膚則不全,無血脈則不通,無骨骼則不健,無精神則不美。四者備,然后成詩。”歸莊《玉山詩集序》云:“余嘗論詩,氣、格、聲、華,四者缺一不可?!敝x榛《四溟詩話》卷二說:“詩有四格:曰興,曰趣,曰意,曰理?!笨蓪⒐糯妼W(xué)分為兩大傳統(tǒng),一個是“詩教”傳統(tǒng),一個是“詩藝”傳統(tǒng)。技藝本位詩體觀,注重詩的藝術(shù)性、審美性,注重詩體本身,更接近詩的本質(zhì),已超越了“詩教”傳統(tǒng)?!兑捉?jīng)·系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痹婓w具有“形而上”、“形而下”的不同層面?!靶味稀闭呤窃娭暗馈?指詩心、詩意、詩情、詩味、詩韻、詩趣等,是詩的本質(zhì)、精神和靈魂,是更高層面。“形而下”者是詩之“藝”(技、術(shù)),指詩技、詩格、詩式、詩律、詩韻等純技巧形式,是技術(shù)層面。那么“道”和“藝”的關(guān)系究竟如何呢?“道”重要,還是“藝”重要,或二者都重要?古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道”最重要,只要把思想感情表現(xiàn)出來,工不工并不重要,甚至可有可無。趙孟堅《趙竹潭詩集序》云:“詩,非藝也,德之章,心之聲也?!闭J為詩歌不是技術(shù)性的東西,“德之章,心之聲也”,就是把道德化的內(nèi)心情感表現(xiàn)出來,同時要加以修飾美化。他認為真正的詩不是講究技巧形式的,內(nèi)心真實情感的抒發(fā)才是詩?!霸娧灾尽?、“詩者,吟詠性情也”、“詩,心聲也”,皆是講詩之“道”,重詩的本質(zhì)。有人更重視“藝”,講究技巧、藝術(shù)、形式,內(nèi)容不是很重要。以上兩種觀念是對立分離的,當然“道”和“藝”即內(nèi)容和形式統(tǒng)一是最好的。(三)詩、詩、詩、詩三大一體本體論外,還有以作者本位、讀者本位、本原本位、功能本位界說詩體本質(zhì)的。1.作者本位。有論者從作者即詩人或創(chuàng)作主體這個角度來界說詩體本質(zhì)。詩是人寫的,什么人寫的才能稱作詩?寫詩的并不都可以稱作“詩人”。真詩人才能創(chuàng)作出真詩,王世貞《鄒黃州鷦鷯集序》強調(diào)“有真我而后有真詩”。袁枚《隨園詩話》卷九引王光祿所作序云:“所謂詩人者,非必其能吟詩也,果能胸境超脫,相對溫雅,雖一字不識,真詩人矣。如其胸次齷齪,相對塵俗,雖終日咬文嚼字,連篇累牘,乃非詩人矣?!?14真人才有真性情,真性情才有真詩,袁宏道《敘小修詩》云:“大概情至之語,自能感人,是謂真詩,可傳也”。詩是天才的創(chuàng)作。王文祿《詩的》云:“詩文之妙,非命世之才不能也?!闭J為只有大才方能寫出好詩,并不是什么人都配寫詩的。詩是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楊維楨《李仲虞詩序》說:“人各有情性,則人各有詩也。”吳澄《朱元善詩序》云:“詩不似詩,非詩也。詩而似詩,詩也,而非我也?!辈煌矸?、個性的人,創(chuàng)作出不同的詩。何紹基《與汪菊士論詩》標舉“自家說”:“詩是自家做的,便要說自家的話,凡可以彼此公共通融的話頭,都與自己無涉……句同意必不同,才是各人自家的話,斷無公共用得的?!蔽奶煜閷⒃姺譃椤盁o聲”和“有聲”,《羅主簿一鶚詩序》云:“詩所以發(fā)性情之和也。性情未發(fā),詩為無聲;性情既發(fā),詩為有聲。閟于無聲,詩之精;宣于有聲,詩之跡”卷9。沒有寫出來的也是“詩”。我們常說某人天生就是一個詩人,或說某人的存在就是詩,這就是“無聲詩”。文天祥強調(diào)的是詩的內(nèi)在精神,思想深刻。2.讀者本位。究竟是不是詩?讀者說了算數(shù)。能感動讀者的就是詩,不能感動讀者的就不是詩。劉祁《歸潛志》卷十三說:“夫詩者,本發(fā)其喜怒哀樂之情,如使人讀之無所感動,非詩也?!弊x者認為是詩就是詩,認為不是詩就不是詩。詩是作者與讀者的共同創(chuàng)作,讀者可對詩進行“再創(chuàng)作”,不同讀者心目中,有不同的詩概念。3.本原本位。詩是如何產(chǎn)生的,即詩是從哪兒來的?古人強調(diào)“天籟自鳴”,不是苦思冥想刻意而為。袁燮《題魏丞相詩》云:“古人之作詩,猶天籟之自鳴爾。志之所至,詩亦至焉。直己而發(fā),不知其所以然,又何暇求夫語言之工哉?”謝榛《四溟詩話》卷二說:“詩有天機,待時而發(fā),觸物而成,雖幽尋苦索,不易得也?!?161有感而發(fā),生活所“激”,詩是自然“寫”出來的,不是“做”出來的。4.功能本位。影響最大的就是“詩教”說,即教化本位。漢代《毛詩序》云:故用之鄉(xiāng)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269-270明確強調(diào)詩歌的功用在于“教化”。范仲淹《唐異詩序》說:“詩之為意也……羽翰乎教化之聲,獻酬乎仁義之醇。上以德于君,下以風于民?!薄敖袒闭f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應(yīng)利用詩歌自上而下地教化人民,是典型的功利詩體觀。《論語·陽貨》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興觀群怨”說,強調(diào)詩的實用功能,即有補于世,有益于世。有益即是詩,有害便不是詩。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上引盧摯語云:“大凡作詩,須用《三百篇》與《離騷》,言不關(guān)于世教,義不存于比興,詩亦徒作?!庇杏眉词窃?無用便不是詩。趙宦光則強調(diào)“無用之用”,他說:“天地間最無用是文章,文章之最無用是詩,詩之最無用是賦景閑適之作。閑適極致至妙境,則又不可以言諭,不可以理說,此則無用之用。與知者道耳,語言文字外,難向俗人言”卷17。還有一種超功利的娛樂功能觀。宋代吳萃《視聽鈔·山谷詩》云:“詩所以吟詠性情,乃閑中之一適,非欲以求名也?!眲O《九皋詩集序》云:“夫詩者,所以自樂吾之性情也。”卷10孔子曰:“詩者,天地之心也?!别ㄈ弧对娛叫颉氛撛?“夫詩者,眾妙之華實,六經(jīng)之菁英,雖非圣功,妙均于圣”。詩的本質(zhì)界說,往往追求一種審美理想,表達一種文化情懷,是極有意義的。詩的本質(zhì)界說,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不同人有不同的認識,可謂眾說紛紜。每種界說,皆有合理性,同時亦有局限性,皆是“片面的深刻”。不能用一花獨放的“專制”思維輕易肯定或否定,要允許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存在。什么是詩?古人常談的并不是詩的定義,而是“詩的本質(zhì)”概念。詩有“本質(zhì)”,就有“非本質(zhì)”,非本質(zhì)特性,也是詩的特性,并非可有可無的。詩的定義和詩的本質(zhì)界說,應(yīng)分別看待。詩的定義,為是非真假判斷;詩的本質(zhì)界說,是高下優(yōu)劣的價值判斷。所謂“無詩”、“非詩”,通常不是真假判斷,而是價值判斷,實際上是說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