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與自我實現(xiàn)_第1頁
自尊與自我實現(xiàn)_第2頁
自尊與自我實現(xiàn)_第3頁
自尊與自我實現(xiàn)_第4頁
自尊與自我實現(xiàn)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哈佛大學幸福課一一第二十二講自尊與自我實現(xiàn)2016-02-8今天我們會講完自尊,下節(jié)課是我們最后一次上課(至少是這個學期),我會總結(jié)一下我們講過的內(nèi)容,我們講過的和我們將要講的內(nèi)容,先回顧一下我們講過的。就在幻燈片上,有很多研究,有很多觀點都說了自尊有多重要。它確實很重要,有研究表明它與我們的健康、成功有關(guān)。而低自尊通常與犯罪、藥物濫用、心情低落、焦慮抑郁有關(guān),所以自尊很重要,這我們知道。但在自尊這個課題里,也不是天下太平的,我們上節(jié)課講過了,問題之一就是自相矛盾的證據(jù),高自尊的人通常都仁慈、慷慨和富有同情心,但另一方面高自尊的人又會表現(xiàn)出敵意,缺乏合作精神,有抵觸情緒。另一個問題就是人們誤解,自尊對表現(xiàn)的影響,對幸福的影響,以及其中自尊的矛盾。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表現(xiàn)得很優(yōu)秀,受到很多贊揚,但自尊上升之后,很快又回落到基本水平,甚至更糟。因為我們要盡更大努力,才能讓自尊回到基本水平。要得到更多贊揚和成就,做什么都不夠了。所以有證明表明自尊的來源以及它的后果存在矛盾。解釋這些矛盾的方法之一就是借鑒別人的研究,例如Maslow,NathanielBranden或者CarlRogers,RolloMayLovinger,看看我們能怎么分解自尊的基本構(gòu)成,這就是我的論文的內(nèi)容,也就是我上節(jié)課講的?;旧暇褪侵v了自尊這個領(lǐng)域里的研究人員的觀點,那些思考這些問題的人,比如馬路對面教育學院的RobertKegan。他研究自尊的角度更傾向于發(fā)展心理學,我給大家介紹了那個漸成模型。漸成,再說一次,它的意思就是必須實現(xiàn)了一層或者至少部分實現(xiàn)了一層,才能去到下一層。這三層分別是依賴性自尊、獨立性自尊和無條件自尊。依賴性自尊,它有兩個構(gòu)成部分。首先,有高度依賴性自尊的人時刻需要他人的贊揚,不管是選擇職業(yè)還是決定下午做什么這樣的小事,都是根據(jù)他人的認同來做決定的。有依賴性自尊的人,在能力感方面,總是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我比他們好還是差?比他們優(yōu)秀還是不如他們?獨立型自尊是一種取決于自我的自尊,這樣的人在評價自己時,用的是自己的意見,他們的能力感取決于自己認為自己進步了多少,改善了多少,覺得自己的潛力發(fā)揮了多少。這就是獨立型自尊,并不取決于他人的言論或想法。無條件自尊是最高層次的自尊,也就是Maslow說的“自我實現(xiàn)”,Davidschnarch說的“分化良好型”,想被了解而不是被認可。無條件型自尊是指我們的自尊高到讓我們對自己感覺良好,所以我們并不在乎別人怎么看自己,甚至不在乎自己怎么看自己。在比較方面,我們不會比較。我們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聯(lián)系的。我上節(jié)課舉的一個例子是寫書。假設(shè)我出版一本書。我是一個高度依賴型自尊的人,首先我寫這本書出版這本書,是為了得到贊揚,我的首要動機是獲得外界認同,我的首要動機是想出版一本比別人的書都好的書。相比較而獲得的能力感以及取決于外界。又假設(shè)我寫了一本書,我是一個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我寫了書,我自己評價“這是本好書”或“這本書不怎樣,需要修改”。在比較方面,我跟我自己比較“我比起剛開始寫時進步了很多”,這本書比我之前一本要好,我的書寫得更真實了,這就是獨立型自尊的評價。無條件型自尊是我們所知的最高層次自尊,我寫了一本書,我不在乎評價,不管它是好是壞。我當然想變得越來越好,但這并不影響我對自己的感覺。我就是我,我寫了這本書,我處于心流狀態(tài),我體驗這種經(jīng)歷。至于這本書是不是比別人的好或者比我以前寫的好,這不重要。我高興的是我寫成了一本書。如果別人也寫了一本書,我也同樣會替他感到高興。別人寫了一本更能幫助別人的好書,我會同樣高興,甚至更高興。這個模型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明白的,我們從很小的年紀開始就有這三層自尊,并非只有達賴喇嘛或特蕾莎修女、曼德拉或者瑪格麗特米德這樣的名人才是自我實現(xiàn)的人,他們并不是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但他們大部分時候都是自覺的做自己相信的事,和他人相互聯(lián)系,想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他們并非不在乎,并非他們評價自己時不會跟自己比較,也不會跟他人比較,這是人的天性。我翻過一個錯誤。我跟自己說“好的,我想要有獨立性自尊”,當我后來明白無條件型自尊是什么時,我說“我想有無條件型自尊”。我把這兩種自尊列為好的,依賴型自尊列為壞的。結(jié)果呢?只加劇了我對他人的依賴。因為當我們有違天性時,天性就會跟我們作對,我們贏不了。就像第二節(jié)課一樣,如果我跟自己說“Tal別緊張,別緊張,別心急”,結(jié)果呢?我看到粉紅色大象出來了,我變得更焦慮更緊張了,但當我接受這種天性時,放任它,不強求自己,它就頓時威力大減。因為我可以說“好的,這個人不喜歡我的書,我無所謂。不喜歡我的課,無所謂”我接受它。這是天性。我會傷心,我當然想他們都喜歡,但轉(zhuǎn)念一想我就想通了“我要怎樣做才能活出自我?我作為一個老師要怎樣才能被了解,而不是整天想著得到別人的認同?”積極接受。回顧一下,接受我的天性,然后決定最適合的做法是什么。我的榜樣之一是warrenBennis,他在領(lǐng)導(dǎo)才能這個領(lǐng)域做過很多研究、演講和工作。他先在南加州大學教旁聽課,后來才來到哈佛和麻省理工,他來哈佛商學院教了三年。第一年作為客座教授,第一年我上了他的班,一次非常特別的經(jīng)歷。第二年他教那個班時,我當了他的助教,我經(jīng)常和他一起工作、互動。我經(jīng)常為Warren折服。他當時80,現(xiàn)在83歲了,他走進教室時,整間教室都亮起來了。他的微笑、姿勢、直率、他豐富的表達都是為了和同學發(fā)生互動,他的一舉一動讓其他人對自己感覺更好了,他自信堅強。我把這樣的人視為自我實現(xiàn)的人,他有很高的無條件自尊。我們走得很近,他在很多方面都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最大的幫助就是他活出自我,我觀察他,學習他,吸收他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東西,吸收他每天給數(shù)百萬讀他的書的人,聽他演講的人和他有過接觸的人所帶來的知識。幾年后有一天,我是他的助教,我們關(guān)系很親近,所以我問他“Warren你是怎么變成現(xiàn)在這樣的?”他回應(yīng)時把手放在我肩膀,看著我,帶著一個平靜、接受、慷慨的微笑說“Tal,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他就只說了這一句。這就是我需要聽到的答案。因為在他的回答里有很多重要的信息,而最重要的兩個信息是,第一個他是慢慢進步成這樣的,需要時間。你不會在20歲或者四十歲時一夜之間去到第三層自尊,變成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人。這需要時間,需要下功夫,需要一次次跌倒和站起來,學會失敗,然后從失敗中學習,需要學習接受自己,需要敞開心扉,接受傷害、犯錯,需要做一個徹徹底底的人。我不是一出生就這樣的。第二個信息是他很誠懇,他很真實。他并沒有說“Tal,別夸我,我也不是很厲害,過獎了”,他沒有這樣,他很真誠,他知道自己的價值。他自信,他沒有虛偽的謙虛。當我開始思考自尊時,自尊的真正意義Branden的著作中所寫的意義,對了,他和NathanielBranden是好朋友。當我開始讀Branden的書時,當我明白真正的自尊是什么時,我明白有高自尊的人都是謙虛的。你不需要顯擺,你們知道自大、自戀是自尊的對立。目中無人、自以為是跟真正意義上的自我感是完全對立的。所以當我明白了這點以后,我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變得謙虛,最重要的目標。所以我越來越覺得要讓大家都知道我很謙虛,英國哲學家FrancisBacon說謙虛不過是換了個法子在顯擺而已,這句話用在我身上最合適不過了,但對別人來說不總是這樣。我認為WarrenBennis是真正的謙虛,我認為曼德拉,當他謙虛時,他是真正的謙虛。但問題是你怎樣才能達到那種層次的謙虛?你要達到那種層次的謙虛,方法就是活出自我,活得真實,走完這個過程。這個過程就像我們上節(jié)課說的那樣,就像學習走路。我們剛出生時,我們連走路是什么都不知道。但慢慢地我們能站起來,但我們需要別人扶著或者靠著什么東西。比如,我們靠著桌子小心地走出第一步,慢慢地我們可以自己走了,但我們還是要想著第一步怎么邁,我們摔倒了就再爬起來,學會失敗或者一錯再錯,然后我們繼續(xù)走,我們心里時刻想著怎么抬起這條腿。當你觀察嬰兒學走路時,會覺得很神奇,他們需要調(diào)動很多東西才能完成這么簡單的一個動作。過了一段時間后,嬰兒變得更自信了,她開始跑了,她不再想著怎么走或跑,因為她自然地就會走了。自我感也是這樣。一開始我們沒有自我感,區(qū)分不開我和媽媽或者世界上的其它物件。慢慢地我們發(fā)展出自我感,但這個自我感是完全依賴外界的,不管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我們都依賴于父母,重要的大人,哥哥或姐姐,然后過了一段時間,通常是到我們進入青春期后,我們開始獲得獨立。這時我們開始渴望聽到自己的聲音,想讓別人聽到自己的聲音,青春期這段時間很難,對青少年來說難,對父母來說也難。但這是自然的,是進化的必經(jīng)步驟。這時候我們需要我們的界限,但同時我們有時候又需要打破界限。我們需要試探現(xiàn)實,確定自我,然后隨著時間流逝,如果我們這么做,隨著時間過去,我們同時開始一個新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真正的分化。這時候獨立的自我變得太強烈,我們能夠與其他人連接得更好。再一次引用上回講戀愛課的內(nèi)容,Nathaniel說過“我們越獨立,我們就越互相依存,”然后我們進步。這需要很長時間。如果我們沒有依賴的一面,例如,如果我們年少時沒有得到任何贊揚或者用CarlRogers的話來說無條件的自我關(guān)注,我們就會有這個需求?;貞浺幌履莻€漸成模型,我們不能跳過這一層。通常我們需要一個治療師幫助我們找到無條件的自我關(guān)注,這樣我們就能到達下一層或者我們需要一段關(guān)系或幾段人際關(guān)系幫助我們培養(yǎng)無條件的自我關(guān)注。這樣我們就能到達下一層。如果在我們青少年時期,不停地有人叫我們安靜,守規(guī)矩,阻止我們確立自我,活出自我,那么我們就不可能順利地到達下一層。通常在以后的生活里,我們需要做的事就是首先要確立自己,就像青少年那樣,這樣就能到達下一層。但不管怎樣,這個過程不會順順利利,為什么?因為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天下沒有完美的成長環(huán)境,沒有完美的老師幫助我們自然而順利地通過這些階段。這是不現(xiàn)實的,在地球上不存在。我們在艱苦中隨著時間進步,克服困難,犯錯、跌倒,再爬起來,慢慢地獨立的自我,無條件的自尊開始浮現(xiàn)。我們對自己更有自信。Maslow說他沒有見過在45歲以下就自我實現(xiàn)的人。即使是那些自我實現(xiàn)的人,仍然有殘留的一絲絲獨立型自尊和依賴性自尊,這種自尊是不會徹底消失的,但這時它變?nèi)趿?,它不占主?dǎo)地位。這時的人不再執(zhí)著于獲得更多贊揚,當別人不喜歡他們時就傷心欲絕,當自己不是最好時就傷心欲絕。他們接受了,他們會說贏了固然是好,贏不了也無所謂(itwouldbenicetowinthis)。然后他們會繼續(xù)前進,他們會問“我怎樣才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我怎么把積極情緒帶給別人?”Maslow沒見過45歲以下自我實現(xiàn)的人。Schnarch說要到五六十歲,人才分化,才到醞釀出一段關(guān)系中最高層次的感情,需要時間。我不是一生下來就這樣的,正如Bennis指出“不是一生下來就這樣的”,非常重要的一個道理。很多人都問這個理論是不是放之四海皆準,因為你們知道獨立或者說個人主義是西方文化或者說美國文化、西歐文化,如果你去非洲,這會很不同,群體的概念比個體的概念更重要。如果大家去亞洲國家“我們”的概念,集體的概念,群體的概念比個體的概念更重要,那在其他地方呢?這是一個專屬于西方的理論嗎?答案是“不一定”。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完全自我實現(xiàn)或者用Rogers的話來說“在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向著這個目標奮進”,那么最后“相互依存”這個最后階段對所有文化來說都一樣,所有文化都重視這一點。不同文化的人,這個過程可能看起來不同,美國人,日本人,埃及人,以色列人,津巴布韋人都各不相同,這個過程看起來不同,但它有很多相同之處。我在第三節(jié)課時講過達賴喇嘛,他說他發(fā)現(xiàn)西方心理學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太著重文化差異了,達賴喇嘛是一個文化觸覺非常敏銳的人。他說差異確實存在,我們需要學習它們,但與此同時我們更需要學習相同之處,正是這些相同之處把我們聯(lián)合起來,團結(jié)起來,而且相同之處多不勝數(shù)。希望不久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人研究這個話題,并把它應(yīng)用于不同的文化中??纯此c西方文化以外的世界有什么聯(lián)系。因為我等一下提到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美國做的,有一些是在英國,如果能看看別的地方這個過程是如何的,那會很有趣。但它的核心是相似多于差異。為什么獨立很重要?為什么我們要奮力地到達獨立階段?為什么我們不應(yīng)該遵從他人?依賴外界?我的理由以及很多研究結(jié)果,還有很多歷史事件都表明培養(yǎng)獨立是我們培養(yǎng)相互依存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因為道德行為,如果大家想想歷史上最可怕的暴行,歷史上最可怕的暴行,正是那些遵從他人,服從權(quán)威的人犯下的,那種種族主義或民族主義的信念和行為導(dǎo)致的?,F(xiàn)在來看看我剛才提到的三件事。服從權(quán)威,一個人如果有很高的依賴性自尊,就越有可能服從權(quán)威人物,為什么?因為這樣的人尋求贊揚,他們尋求認同,他們沒有強烈的自我感,他們需要一個有魅力的領(lǐng)袖告訴他們“你真棒,你真厲害,你太了不起了”因為他們的自我感依賴于這些贊揚。如果我們需要不停地獲得群體的贊揚,我們就更可能遵循群體的做法。大家想想Milgram的實驗,ASCH的實驗,上過第15節(jié)和第一節(jié)的同學,大家想想種族主義,什么是種族主義?就是通過比較一些外在因素來證明自己高人一等,換言之我本身不夠好,證明不了我有多好,我必須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我可以比較居住的地方,比較成長教育,比較膚色,它的中心是相對能力感。但是獨立的人呢?沒有這種比較的需求或者說這種需求沒那么強烈,遵循他人的需求也沒那么強烈。他們堅持原則,他們自己的原則。但原則并不是萬靈藥,原則并不總是好的,因為納粹分子,也很堅持自己的原則。但我等一下講的研究表明堅持原則的人更可能聽從自己的心,要他們的心沒有受傷。我說的受傷不是一個比喻,他們會追求做好事,他們會追求幫助他人,他們的移情會增加,這是移情的矛盾。當我培養(yǎng)移情時或者說當我們培養(yǎng),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詞,我也不想用一個新詞,當我們培養(yǎng)自愛時,當我們培養(yǎng)自尊時,我們就會更可能變得富有同情心,愛別人。大家想想黃金原則,要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鄰居。在這個原則里,愛你的鄰居的先決條件是什么?愛自己,你就是標準,我們自己是我們評價他人的標準。因為我們怎么對待他們,經(jīng)常不是通常但經(jīng)常都反映了我們怎么對待自己。所以那些培養(yǎng)獨立自我感的人,那些有強烈自我認同的人,更能認同別人。除了道德行為以外,還會有更好的認知表現(xiàn)。有強烈依賴性自尊的人或者說行動主要由他人言論決定的人,會遵循別人在遵循的規(guī)矩,他們很可能變得就像一臺機器一樣。因為他們會為了得到贊揚而努力,努力是好事,但他們不會打破陳規(guī)。而有強烈獨立型自尊的人就會打破陳規(guī),選擇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但這并不代表他們不會選擇別人已經(jīng)走過的道路,只是這是他們真正真正想要的生活就行了。所以如果我們說“別人說走東,我偏偏走西”這同樣也是依賴型,因為我的行為還是取決于他人,所以這不是獨立型自尊,而是依賴型。如果我坐下說“好的,我該怎么過我的人生?”我很認真地想,把自己置身于一個沒人知道我在做什么的世界,我會更可能找到我的愛好,我的核心,我的使命。也許是在投資銀行工作,也許是在某某地方,這并不重要。問題是“我的動力是什么?”“whatisthesourceofthat”,有獨立型自尊的人活到老學到老?;貞浺幌翵ohnCarlton的研究,在哈佛商學院的畢業(yè)生中,優(yōu)等生與別的學生之間的區(qū)別就是他們總是問問題,總是想學到更多。他們不會從大學或商學院畢業(yè)后或者讀完博士諸如此類的學位后,說“我懂得夠多了,現(xiàn)在我是經(jīng)理了,我是領(lǐng)導(dǎo)了,我會告訴人們應(yīng)該做什么”。這是WarrenBennis的一個優(yōu)點,他總是問問題,他對別人做的事感興趣。他總是在學習,我等一下會給大家看一個研究。 當我們有獨立型自尊時,我們的幸福感會更高,會更平靜,不會不停地向別人證明自己,總是處于警惕狀態(tài)是一件很勞心勞力的事。這個人會喜歡我嗎?我怎么得到他們的認同?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會更平靜“讓我表達自己,沒錯,我也許會受傷,如果他們不喜歡我,我會傷心,沒問題,我承受得住,我很堅強,我可以接受”。當我們表達自己而不是時刻想著表現(xiàn)自己時,存在感更平靜了。想象一下我們的生活會變得多輕松,如果當我們在教室時或者當我們走出教室時我們感受到這種存在感越來越多地,重申一次不是完全地,因為這有違人的天性,但我們可以越來越多地單純地存在。感激我們的存在,作為一個整體存在。我給大家講幾個研究,這樣的研究不是很多。我想給大家講我做的一些研究,是我讀博士學位時做的,后來還繼續(xù)做了一點。第一個研究是關(guān)于自尊的矛盾。也就是說有些人得到很多贊揚,但他們的自尊下降了;而那些有很高自尊的人,有些有敵對情緒,但有些卻對別人寬厚仁慈。第一個研究是Kernis做的,他在1995年提出自尊穩(wěn)定性這個概念。他說真正能夠預(yù)測一個人究竟是敵對還是寬厚,他們的自尊會隨著時間增高還是降低的,不是自尊本身而是自尊的穩(wěn)定性。他追蹤實驗對象,例如一兩周,他會測評他們的狀態(tài)自尊而不是特質(zhì)自尊,他們當時的狀態(tài)自尊。有些人,假設(shè)這是是自尊水平,這里是時間,只某個時候有些人的自尊在這里,然后第二天這里,然后又回到這里,這里。假設(shè)他測了十次。他想測出這些數(shù)據(jù)分布的標準偏差,它有多接近?有多穩(wěn)定?假設(shè)這個人平均來說有很高的自尊,但有很多起伏;有些人則像這樣,也有起起伏伏,有時是很大的起伏,但總體來說很穩(wěn)定。同樣水平的自尊,特質(zhì)自尊,但狀態(tài)自尊的起伏少了很多。他發(fā)現(xiàn)是自尊的穩(wěn)定性,而不是自尊本身,決定了一個人是敵對還是仁慈。自尊不穩(wěn)定的人更可能充滿敵對情緒,而自尊更穩(wěn)定的人,更可能寬厚仁慈。這就解釋了自尊理論的很多矛盾和誤解。當我看到這個理論時,我頓悟了,親身體驗到的一次頓悟。我說“就是它了,他找到答案了”。我在2000年寫我的碩士論文時,我設(shè)計了一個問卷,一個很簡單的問卷,測量依賴性自尊和獨立型自尊的對比。我測評的學生大部分是哈佛的學生,我還在新加坡做了代表性抽樣調(diào)查,我那時經(jīng)常在新加坡,得出同樣的結(jié)果。亞洲和美國一樣,至少新加坡和美國的一樣,我發(fā)現(xiàn)依賴型自尊與不穩(wěn)定性有關(guān),而獨立型自尊與穩(wěn)定性有關(guān)。換言之,(我只測量了一次而不是十次,)到底這種自尊會導(dǎo)致敵對情緒、焦慮,還是平靜或?qū)捄?,我只用了一個測量數(shù)據(jù)。我發(fā)現(xiàn)依賴性自尊與自尊不穩(wěn)定性高度相關(guān),兩者成正比;而獨立型自尊和穩(wěn)定型自尊也成正比。當時我的一些學生也就此做了一些研究。比如MellisaChristino,你們會在這門課上看到她寫的一些東西。她本科時寫的畢業(yè)論文就是表明獨立型自尊和快樂,獨立型自尊與心流(flow)。那些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最有可能在運動場上體驗到心流。因為這就是她的研究對象,哈佛運動員。高度獨立自尊的人也有更高的幸福感。我的論文是想準確地找出自尊理論存在的問題。我說過高度自尊意味著自戀。怎么區(qū)分這兩者?我在論文里發(fā)現(xiàn)自戀其實是與高度依賴型自尊有關(guān),而自戀與獨立型自尊沒有什么關(guān)系。至于寬厚,這也許是研究中最令人意外的結(jié)果,有獨立型自尊的人,其實更寬厚仁慈,不僅自我報告如此,對他人的行為也是如此。非常強烈的自我感,我說過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鄰居,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當你對自我有一個高標準時,對他人也會有一個高標準,通常這是無意識地發(fā)生的。因為我們怎么對待他人就會怎么對待自己。還有敵對情緒,敵對情緒與自尊本身沒有關(guān)系。因為有些有高度自尊的人有很高的敵對情緒,但有些有高度自尊的人敵對情緒很低,而且更寬厚仁慈。但依賴型和獨立型自尊能預(yù)測敵對情緒。那些有高度自尊的人,而且自尊主要是依賴型的,這樣的人更可能,但也有例外不是所有都會這樣,但平均來說這樣的人更可能表現(xiàn)出敵意。而那些有高度自尊而且主要是獨立型自尊的人,會更坦率、合作、寬厚、完美主義。那時我有兩個學生Tiffanylgnaczy和KateRichey(她是這個班的助教),做了一個很優(yōu)秀的研究。表明完美主義和自尊有關(guān),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他們是完美主義的可能性更低。為什么?獨立型自尊的人更注重表達自己,注重學習和成長,而學習和成長就必定要跌倒再爬起,學習只有這個途徑。而依賴型自尊更注重,我上節(jié)課引用MihneaMoldoveanu說的話,我們聲稱自己想要真相,但其實我們只是想自己是正確的,更依賴于他人的看法,更完美主義,更害怕失敗。這同樣適用于,我們之前講過但我想再說一次,適用于戀愛。這也是DavidSchnarch就這個課題所做的研究。我們說過我們怎么達到被了解的階段而不是被認可的階段。這并不代表在七八十歲時,當我們完全進化了,我們并不喜歡或者不需要我們伴侶的認可。我們?nèi)匀恍枰瑫r我們更關(guān)心的是表達自我。DavidSchnarch是這樣說的“分化(differentiations)是你維持自我感的能力,當你情緒上和/或身體上與別人親近,尤其是這些人變得對你越來越重要時,分化使你維持自己的道路。當愛人、朋友、家庭向你施壓,讓你同意和遵從時,分化良好的人能夠同意但又不會覺得他們“失去自我”,能夠不同意但又不會覺得被排擠和難受”。這正是被了解的含義,做你自己。分化出來,這就是獨立型自尊的核心,這是最高境界的相互依存的真諦。說來容易做來難,但用它來啟發(fā)我們是非常有用的。在我們的潛意識里,當它發(fā)生時能夠注意到,因為在20歲這個年齡你們也會經(jīng)歷相互依存的時刻,與朋友家人產(chǎn)生真正的聯(lián)系。走在后院里欣賞美景,這些珍貴的時刻隨著時間過去我們會有越來越多,只要我們跟從這條自然的道路自然的發(fā)展。繼續(xù)用學走路那個比喻,我經(jīng)常,我們知道歷史上有很多故事,有些人被迫穿上太小的鞋子或者被剝奪走路的自由,Ceausescu統(tǒng)治下的羅馬尼亞就是這樣。人們無法自然發(fā)展,當自然發(fā)展被阻礙了,這是有可能的,我們就不能如我們所能的那樣發(fā)展。所以在心理層面上也有這個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如我們所能地發(fā)展?你們在這個學期所學到的一些方法,不管是認知的學習方法,允許自己有人的天性,還是你們具體地運用的方法,例如寫日記、做運動、學會感恩、冥想、練瑜伽;這些方法都是有助實現(xiàn)自我的方法,它們能加速這個過程。當我們加速這個過程,就意味著此時此刻我們就能越來越多地體驗到那種存在感。我們不用等到50、60、70歲,我們可以早早地就踏上那條健康的道路。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我們說回我們講改變時講過的那個模型,我們講過改變的ABC,A是情感,B是行為,C是認知。我說過改變的最重要方法,改變的最有效方法是B行為。我用一個模型講過態(tài)度如何改變行為,反過來行為如何改變態(tài)度。大家回憶一下自我知覺理論,如果你想在某個生活領(lǐng)域得到改善,最好方法就是讓自己的行為變得像改善了一樣。如果我想要高度自尊,我的行為就要像一個有高度自尊的人。為什么?因為自尊就是一種態(tài)度,是我對自我的態(tài)度,是我對自己的評價。要提高這種態(tài)度,我就要或者說或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表現(xiàn)出一個有高度自尊的人的行為。所以榜樣的作用很重要,我說的榜樣不止一個,有榜樣很重要。我們可以學習這些人,說“我想有這樣的性格。不,我想有warren那樣的平靜、包容和慷慨精神。我想有MarvaCollins身上的那種對教學的熱愛。”把榜樣的所有優(yōu)點綜合起來,這樣我們就能有他們那樣的行為,并且慢慢地培養(yǎng)我們追求的那種態(tài)度。我來講一下提高自尊的幾個方法,大部分都已經(jīng)講過了,所以這也算是很好地總結(jié)一下我們講過的內(nèi)容。首先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通常,正如我們之前從研究中看到的那樣,包括MelissaChristino和其他人的研究,他們通常更平靜。所以獨立性自尊是一種態(tài)度,平靜是一種行為。也就是說行為平靜的人,他們的獨立型自尊會隨著時間增加。我們在和冥想相關(guān)的研究中看過,例如正念冥想,當我們越來越多地練習這種方法,我們的自尊,我們的獨立型自尊,因為它不需要贊揚,“我今天冥想得真好,大家給我掌聲”,這不是這種自尊的重點,它的重點是帶來平靜,關(guān)注自己、活出自己。又例如運動,運動能帶來平靜,因為它在體內(nèi)釋放某種酶,某些化學物質(zhì),這樣隨著時間過去它能直接增強我們的獨立型自尊。因為行為體驗了平靜,導(dǎo)致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假設(shè)你中了一個無名詛咒,從現(xiàn)在起你的余生里沒有人會知道你做什么,除了你自己,沒有人知道你有多好,你有多寬厚,你有多仁慈,除了你自己,沒有人知道你有多富有多強大,你有多重要。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成就,只有你知道你有多好的操守、道德和性格。在這樣一個世界里,你中了無名詛咒,你會怎么做?有誰覺得很熟悉嗎?你們會怎么做?正如我在課后作業(yè)里提過那樣,這并不代表我們在匿名世界里怎么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里就應(yīng)該怎么生活。這個方法的意義是: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或者說做這樣的練習,它能磨練我們在拋開贊揚和聲望的情況下,我們會怎么做。我經(jīng)常練習這個方法。大家知道,在這個班上我介紹給大家的方法,我都—練過。我也像大家一樣邊上課邊學習,我會經(jīng)常用這個方法。例如,我在這里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當時的情況是在那樣一個世界里我可能連博士學位都拿不到。因為讀博士對我來說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雖然很有意義但沒那么愉快,我讀得不是很好,不覺得我自己有什么驚人能力。但我也跟自己說,在現(xiàn)實世界里,不是那個沒人知道我在做什么的世界,而是在一個別人知道我在做什么的世界,我需要一個博士學位才能在大學任教,所以我繼續(xù)學習最終拿到了我的博士學位。我是在畢業(yè)前不久做這個練習的,我當時在考慮不同的出路,我想在一個沒有人知道我在做什么的世界里我會做什么?我的答案是教書。我的答案是我不會做研究,這是肯定的,所以那時候我決定放棄爭取終身任期,即使當時外界那些關(guān)心我的人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他們說“再寫兩三篇文章,你就能拿到一個很好的職位。爭取終身任期,你能做到的,你的博士論文可以發(fā)表的?!钡抑牢也幌脒^那樣的生活,我要為此付出代價嗎?要。其中一個代價就是這是我在哈佛的倒數(shù)第二節(jié)課了。但我想要什么樣的世界?我想過什么樣的生活?這個方法幫助我找到了我想專注的事物。你熱愛什么?你真正想過的是怎么樣的人生?你希望10年20年后你會變成什么樣?什么對你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對你來說是重要的?就算沒有別人的認同、點頭、贊揚和歡呼,反對或者批評,你也會做的?你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會做什么?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些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會追求他們的興趣,那些追求他們興趣的人會有更高的自尊。那些有很多心流的人,他們的獨立型自尊也會增加。問問你自己“你什么情況下體驗過心流?你什么時候忘我過?是你讀書的時候嗎?是坐在你隊友旁邊吃晚餐時嗎?是你寫作時嗎?是你站在全班同學前面介紹一個課后活動時嗎?你什么時候體驗過?你以前什么時候感受過心流?問問你自己”。因為它最能預(yù)測到你未來什么情況下會有心流,你想過什么樣的人生?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有高度獨立型自尊的人會付諸行動,他們會應(yīng)對,不停地加強自己,因為他們總是想學習成長、進步,發(fā)揮更大的作用,觸及更多的人,那些應(yīng)對的人。大家回憶一下自我知覺理論。那些應(yīng)對的人,隨著時間過去會獲得更高的獨立型自尊,即使他們這樣做的時候跌倒過,即使失敗了四次,他們會重新站起來變得更強大。他們的獨立型自尊會隨著時間增強,那個圖并不是這樣子的,起起伏伏,有高有低,真正的圖是有起有伏,但健康、快樂和自尊的走勢是呈上升走勢的。謙虛,真誠的謙虛。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也是我的心里最重要的一本書之一,PirkeiAvos《先賢諫言》thechapterofthefathers里面有一句話一句諺語,我讀了一遍又一遍,但一直都參透不了,直到我聽到著名的拉比對這句話的解釋。這句話是這樣說的“那些追逐榮譽的人,榮譽會躲避他們;那些躲避榮譽的人,榮譽會追逐他們?!痹僬f一次“那些追逐榮譽的人,榮譽會躲避他們;那些躲避榮譽的人,榮譽會追逐他們”。我一直參透不了,直到我聽到拉比Wohlberg關(guān)于自尊的一場演講,并把它跟這句話結(jié)合起來解釋。榮譽本質(zhì)是尊敬自己,相信自己。如果我不停的追逐榮譽,追逐下一個贊揚下一個獎下一個認同,下一個認同、榮譽就會躲避我;下一次我就要在更陡的山坡上把石頭推上去。我繼續(xù)追逐榮譽,等我到達了山頂,科林斯望就要繼續(xù)推石頭,而山坡變得越來越陡峭;相反,如果我躲避榮譽,言行謙虛,隨著時間過去,真正的榮譽打心底發(fā)出的榮譽感就會追逐我。行為可以改變態(tài)度,這需要時間。重申,一開始正如我之前說過我想變得謙虛,我想大家都知道我有多謙虛,我明白那不是真正的謙虛,但我仍然可以保持謙虛的言行。隨著時間過去它就會慢慢地融入我們。行為不會一夜之間就改變態(tài)度,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個80歲完成進化、實現(xiàn)自我的人,不會追尋榮譽,當他們被贊揚時不會覺得高興。那是很自然的,是人的天性。以下這個知識點很重要。我們在班上經(jīng)常講簡化生活。那時我經(jīng)常想:為什么在一個像美國這樣的國家里,一個追崇個人主義、自力更生的國家,大家在高中時讀了愛默生,那么多關(guān)于個人主義和自我的書,為什么你們還是那么隨波逐流?為什么有那么多人還是走以前很多人已經(jīng)走過的路?這并不意味著走著這條路的人都是隨波逐流的。再一次,你可能很循規(guī)蹈矩,選擇做一個顧問或者在流浪者之家做志愿者,你可能是取決于他人的,也可能是取決于自我的,重點不在于選哪條路?重點是為什么我們會看到這么多隨波逐流的人?我想這是因為他們的成長教育,我想是因為美國人或者普遍來說西方國家,沒有花足夠的時間來反省、思考這樣的問題“我真正想過的人生是怎樣的?”問這樣的問題“在一個沒有人知道我在做什么的世界里我會做什么?”用三問法來問自己意義?!笆裁从幸饬x?”“什么讓我快樂?”“我喜歡什么?”“我擅長什么?”“我的強項是什么?”問自己這些問題,因為當我們后退一步慢慢思考,這時我們才能變得自我,我們才能找到適合我們的道路。我想用一個階段模型來給大家講解,這是以DanielGilbert的研究為基礎(chǔ)的,與他的認知眩暈研究有間接關(guān)系。他和其他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的認知忙亂時,當他們匆匆忙忙時,他們的行為會非常不同于當他們慢慢花時間專心思考一下他們所作的事時,也跟TimKasser的時間充裕研究有關(guān)。第一個階段是我們沒有時間的階段,我們很趕時間,匆匆忙忙,我們的反應(yīng)是無意識的。在這個階段,我們會隨波逐流,我們會遵從群體,就像Asch做的實驗?zāi)菢?。在這個階段,當那個穿白袍的人告訴我們實驗必須繼續(xù)時,我們會遵從,我們會按下按鈕,電擊一個無辜的人。在這個階段我們會隨波逐流地服從,服從群體。當我們沒有時間時,當我們匆忙時,當我們不認真思考我們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時,這是依賴的自我一一第一階段。通常這時我們會到達第二階段,不用等很久。這時如果我們慢慢來,因為如果我們慢慢來,這時我們就開始有意識思考,把思考與行為結(jié)合起來,這時候我們會想我們做的事,想我們想的事,我們慢慢來,這個階段的自我是自主的,這個時候獨立型自尊出現(xiàn)了。當我們慢慢來時,我們隨波逐流的可能性就會減低。這時我們會培養(yǎng)、表達我們獨立的核心自我。想想接下來的一個實驗,今天做不了,很可惜。這個實驗其實是重復(fù)Milgram的實驗,但有一個改動。大家想象一下,有些同學熟悉Milgram的實驗,我們在班上已經(jīng)講過了。你坐在椅子里,手放在按鈕上或者在你面前有一個控制臺,你選擇60伏電壓,那個學習者沒有什么反應(yīng),你上升到75伏增加了15伏,你升高到120伏,那個被電擊的人,你覺得他真的被電擊了,他說“哎呦,很痛”。你抬起頭看那個穿白袍的人,他說“實驗必須繼續(xù)”。你繼續(xù)提高電壓,那個人被電得尖叫,告訴你他要心臟病發(fā)了。你抬頭看實驗人員,他看起來就像那樣,他告訴你,他跟你說“實驗必須繼續(xù)”。你繼續(xù),那些人開始大哭起來“我有心臟病,快放我出去”。你抬頭看,實驗人員說“沒有答案是錯誤的答案,提高電壓,實驗必須繼續(xù)”。這時63%的參與者會把電壓提高到350伏,超過那個人所能承受的水平,他們繼續(xù)電擊,直到某個點,超過危險水平的點。因為他告訴他們“實驗必須繼續(xù)”?,F(xiàn)在想象一個同樣的實驗,但有一個小小的改動。你用75伏電壓電他們。他們說“哎呦,很痛?!比缓髮嶒炄藛T告訴你:“實驗必須繼續(xù),不如你先休息15分鐘,你出去休息15分鐘,等你回來時這時是90伏,假設(shè)你提高到120伏,120伏那個人在尖叫“放我出去,你們沒權(quán)把我關(guān)在這里”。你抬頭看實驗人員,他告訴你:“實驗必須繼續(xù),不如你先休息15分鐘?”你們認為這時會怎么樣?如果這些人電擊人之前有15分鐘的時間休息?你認為會有63%的人把電壓提高到超越危險水平嗎?很可能不會。因為在這15分鐘里,我們不再處于熱態(tài),而是出于冷態(tài),這是引用GL的話。當他們處于冷態(tài)時,他們會想“我瘋了嗎?我在這里干什么?”他們會去打電話報警,而不是15分鐘后再走進去“好的,現(xiàn)在我愿意殺了他們”。因為他們在這個實驗里就是以為自己殺了這些人。如果他們沒有那15分鐘,而是“實驗必須繼續(xù)”“實驗必須繼續(xù)”他們就會繼續(xù),他們會為失去自我付出代價。我們的現(xiàn)代生活也是這樣,當然后果沒有Milgramd的實驗?zāi)敲纯膳?。而且在現(xiàn)代即使我們服從權(quán)威,我們也沒做什么不道德的事,但通常我們會傷害到自己。因為我們隨波逐流,遵從主流,我們做別人認為我們該做的事,我們做外界那些聲音叫我們做的事,我們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們知道我認為這門課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嗎?是階段作業(yè)和課后作業(yè)。我這么說不是因為謙虛。沒錯,我想你們覺得我謙虛,但這不是我這么說的原因。而是因為這時候你們有時間思考,和你們的助教討論,和你們的同學討論。思考,你們被迫用額外時間來思考,這時你們坐下寫課后作業(yè),回答我提出的問題,這時你們真正的獨立自我浮現(xiàn)了。這時你跟朋友談這門課或者在食堂跟隊友分享,這時你有時間和你的父母分享,這時獨立自我就出現(xiàn)了。最后,正直。NathanielBranden和他的很多病人這樣做過,他是心理治療師。他叫病人來,告訴他們“好的,下周暫停,不能說謊,要完全誠實坦白”。他發(fā)現(xiàn)這個方法,尤其是對于那些會撒一點謊的病人來說,能夠提高他們的自尊。在96或97年克林頓彈劾案正在審判,CNN請來DePaulo,她是維珍妮亞大學的一位教授,她專門研究說謊。他們采訪了她,那是第一次我接觸到她的研究。她在CNN上說她的研究發(fā)現(xiàn):基本上所有人都說謊,很多時候都是一些小謊,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也有些時候是大謊。她發(fā)現(xiàn)人平均每天說三個謊,當我聽到的時候,我輕笑了一聲?!耙苍S其他人每天說三次慌,但我不說謊?!蔽医忉屢幌?,為什么說我不說謊。這是真的,因為我讀大學時寫的畢業(yè)論文就是說誠實是會帶來好處的。我當時既學心理學也學哲學,我對道德、自尊、動機感興趣。我根據(jù)研究,根據(jù)亞里斯多德?亞當?史密斯的哲學著作發(fā)現(xiàn):每次我們說謊欺騙不誠實時要付出巨大心理和情緒代價,所以我跟自己說“讓我試試DePaule的方法”。她的方法就是叫人講完一段對話后,馬上評估有哪些是真的,有哪些是說謊的,趁他們還清楚記得自己說過什么。他們會寫一本日記,完全匿名的,所以我想“我會寫,雖然我不說謊”。因為我知道說謊的后果,因為我的論文就是寫這個的,我是誠實這個課題的專家。我說我會寫日記的,因為我想實驗一下。就在我寫日記的期間,有一天晚上我出去約會,一個我沒見過的人,不是Arianna,是我媽媽給我介紹的。我媽和她媽說我們在同一所學校,然后我聽說了她的一些很棒的事跡,我很激動,我們見了面之后就更加激動了。我們坐下來吃飯聊天,很愉快,她是一個經(jīng)濟學家,非常成功的經(jīng)濟學家。她問我是做什么的,我告訴她我是心理學家。我用我全部的心理知識在她面前表現(xiàn)自己,她說:“我對心理學也感興趣”。我說“這一定會很順利”我自己心里說,不是跟她說,我學到了教訓,剛開始約會時不要說這樣的話,要學會失敗。我們坐下來,我們坐下來聊天。然后她說“我剛讀到一個心理學家的著作”她說了這個人的名字,非常著名的一個心理學家“你聽說過他吧?”我完全不知道她說的是誰,完全不知道。我記得我呆了一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