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道五丈渡淹水》獻疑_第1頁
《洛道五丈渡淹水》獻疑_第2頁
《洛道五丈渡淹水》獻疑_第3頁
《洛道五丈渡淹水》獻疑_第4頁
《洛道五丈渡淹水》獻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洛道五丈渡淹水》獻疑

姚曉海鷗在2001年的《學術》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關于“五谷河上集水、湘舞曲的抄襲”和漢代中原道路的文章(以下簡稱姚文二)。趙魁夫對《公莫舞》的研究發(fā)表了兩篇文章(從中國第一部戲劇《公莫舞》的表演腳本研究開始,并在《中國文史隨筆》第一版上發(fā)表,以下簡稱《趙文一》)?!度蠊参璧浮泛汀稘h武帝時代的社會現(xiàn)實》由西北師大學學報于1992年5月發(fā)表,以下簡稱《趙文二》)。他們受到了嚴厲的譴責,并被稱為“剽竊”和“學術侵權”。這是姚氏在繼《〈我國最早的歌舞劇公莫舞演出腳本研究〉商榷》(刊《東北師大學報》1999年第3期,以下簡稱姚文一)之后,對趙文更為猛烈的攻擊。關于姚文一,劉瑞明先生有《也談〈公莫舞〉的研究——兼與姚小鷗評論文章商榷》(刊《西北師大學報》2000年第1期,以下簡稱劉文)一文予以反駁,筆者也撰文《對〈我國最早的歌舞劇公莫舞演出腳本研究商榷〉的再商榷》(刊《山西師大學報》2000年第3期,以下簡稱拙文一)對其作了反批評。此二文對姚文一所論學術問題分別予以辨正,指出其不足與錯誤,并談及其在學術批評的目的、態(tài)度與學術規(guī)范等方面的偏失之處。姚文二便是在此背景下刊出的。其實,這個問題的核心在對《公莫舞》研究的評價上。如果真正了解了《公莫舞》的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則姚文二所說“抄襲”的真相自然就會水落石出、大白于天下。因此,有必要就《公莫舞》的研究作一評述。一《公莫舞》的歷史意義關于《公莫舞》的研究歷史,筆者有《二十世紀〈公莫舞〉研究回顧》一文(刊《古典文學知識》2000年第6期,以下簡稱拙文二),將其研究史從劉宋時代一直綜述到1999年底。因為姚氏二文均涉及到此問題,又兼近二年本課題研究又有所發(fā)展,故此處在拙文二的基礎上再作簡述與補充,并就《公莫舞》研究的批評與反批評情況加以說明?!豆琛芬云洹奥曓o雜寫”,在劉宋沈約時已“訓詁不可復解”,難以卒讀,遂成千古之謎。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考證》云:“古詞之不可讀者,莫如《巾舞歌》,文義漫不可解……豈非歲久文字舛訛而然耶?”二十世紀之前的研究文獻,除上引外,還有《古今樂錄》、《晉書·樂志》、《唐書·樂志》、《景佑廣樂記》等。20世紀以來,《公莫舞》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進展。30年代,陸侃如、馮沅君二先生在其所著《中國詩史》中,推測《公莫舞》的主題“或者是寫游牧生活的”。隨后,逯欽立先生對此作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步研究,其觀點見于《漢詩別錄》。1他根據(jù)《道藏》中現(xiàn)存的六朝道曲之譜,將道曲中的聲字分為甲、乙兩類。用此種方法又將《巾舞歌詩》的歌辭與聲字分別開來,提析出了《巾舞歌》的歌辭,并把主題解釋為“棄婦之辭”。他還對其中的部分詞句作了校勘與訓釋,如“洛四?!敝奥濉碑敒椤奥浴敝枳?“錢健步”之“錢”為“遣”之借字。“公莫”即“公姥”,“城上羊下食草”與鮑照詩“躑躅城上羊,攀隅食玄草”之義相近等。這些意見,在其《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2中基本保留了下來,只是將主題發(fā)展為“西漢人形容寡婦之舞詩”。以上見解和方法對于后人的研究有著開啟先河的意義。解放后,楊公驥先生對此作了更為細致的探索。他先于1950年發(fā)表了《漢巾舞歌辭句讀及研究》一文(《光明日報》1950年7月19日,以下簡稱楊文一),后來又作了較大的修改、增訂,題為《西漢歌舞劇巾舞〈公莫舞〉的句讀和研究》(刊《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第1輯上,以下簡稱楊文二,關于此二文的關系,后文將專門談到)。楊先生的主要研究成果為:1.指出《公莫舞》原辭不但有聲有辭,還雜有舞蹈動作、角色名稱等;2.從歌舞劇的角度對原辭作了校點,將其主題歸納為一出表現(xiàn)兒外出謀生時母子分別情景的舞劇,并將其分為五節(jié)。3.楊先生以“西”釋“西”,結合歷史地理學的知識,論證了《公莫舞》產生的時間下限不晚于公元25年,其最初流行地區(qū)是冀州的中山、常山、邯鄲一帶。4.指出了《公莫舞》的歷史意義:“巾舞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我國最早的一出有角色、有情節(jié)、有科白的歌舞劇”,“是我國戲劇的祖型”(楊文二)。但楊文只是在第五節(jié)才以“母子”為角色標識符,標明其為代言體。按照王國維的觀點,代言體是戲劇腳本最本質的標志。所以楊文考定僅第五節(jié)為代言體,就還未能使《公莫舞》全篇為歌舞劇腳本之說得以成立。葉桂桐先生說:“筆者以為楊先生最突出的貢獻為確認《巾舞歌詩》中除聲辭之外,尚雜有舞蹈動作術語,應予剔除,方可句讀;但對聲辭之辨不精。逯先生對聲辭之辨遠較楊先生為勝,可惜沒有看出《巾舞歌詩》中雜有舞蹈術語,以至導致其析出聲辭后之歌詞,讓人仍不可卒讀?!?《漢〈巾舞歌詩〉試解》)此外,逯先生將《鐸舞歌詩》(“圣人制禮樂篇”)與《巾舞歌詩》合讀之,并結合六朝道曲分析聲、辭,已見其系統(tǒng)性。而楊先生僅就《巾舞歌詞》作單獨分析,視野之廣似不及逯。又,逯以“平門淫涕下”斷其為“西京之作”,而楊以歷史地理學的知識,論證其為西漢之作,這一點則又是楊精于逯。從時間來看,逯先生《漢詩別錄》成稿于1945年8月,發(fā)表于1948年春。楊先生二文并未提及逯先生的研究成果,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楊先生研究成果的整體肯定。1987年,白平先生發(fā)表了《漢〈公莫舞〉歌詞試斷》3一文(《山西師大學報》1987年第1期,以下簡稱為“白文”),其主要觀點為:1.指出《公莫舞》難以解讀的原因有三方面:聲辭雜寫,難以分辨;文字訛錯,傳寫筆誤;標注文字的插入。2.判定“哺聲”、“哺”為標注文字,由此將全文的唱詞分為主句(辭句)與輔句(聲句)兩類,“哺”與“哺聲”也因而為“歌辭的句讀分析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依據(jù)。”3.將《公莫舞》作為歌詩看待(與逯先生觀點相近),并依據(jù)《南齊書·樂志》將歌詞分為20個段落,析出了原歌詞的骨干,從而把主題歸結為:“一個出外征戍服役的男子與老母在悲痛訣別后的互相思念之情?!?.對其中部分詞語的訓釋值得注意,如“轉南”指“月亮運轉,至于中天,因其偏南,故曰‘轉南’”;校“城上羊下食草”句中“下”后當脫一“來”字,意與《詩經·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以及“躑躅城上羊,攀隅食玄草”相近;釋“針縮”為“征戍”,“五丈”為“五丈河”,“汲水”為“淇水”,“交時還”為“幾時還”等。白文之影響盡管不及逯、楊兩家,但其中一些看法很有價值,我們以為應當引起研究者更多的重視。不過,白先生以“城上羊”句與“汲水”“五丈”等推測《巾舞》舞曲源于河南民間,似不可從。此外,白文也未提及逯、楊之文。此后,趙逵夫先生將此項研究進一步推向深入。趙文一4與趙文二的發(fā)表,在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關于此二文的關系,后文將專門談到)。趙文的貢獻在于:1.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原辭中的歌辭、復唱、聲詞、語助詞、舞蹈術語、輔聲提示詞六個方面,并從理論上作了明確界定,從而避免了楊文二中有矛盾的地方,也使得原辭的分析更為科學。2.對《公莫舞》作了校勘與復原,將其確定為“三場歌舞劇”。趙文由論證“全篇是否為代言體”入手,確定歌辭中的“母、子”為“呼喚語”,更正了楊文將其看作角色標識字的誤會,從而肯定全篇為代言體。又,定人物為三人,這同歌辭題目相同,對于弄清劇情和戲劇結構也有較大意義。3.根據(jù)《南齊書·樂志》所載殘篇與王僧虔《古今樂錄》“傖歌一句為一解”的原則,結合歌辭中的復唱部分對其音樂結構作了劃分。4.通過考證《公莫舞》的歷史背景,重新解說了腳本主題。即:兒因外出服役屯戍所造成的家庭的離合悲歡。趙文以“針縮”為“征戍”之誤,“茂”為“屯戍”之誤,并?!叭樢话l(fā)”為“三正一發(fā)”,結合《漢書》、《漢儀注》等典籍,詳細解說了《公莫舞》與西漢兵制、施政常規(guī)等方面的關系,并考證出《公莫舞》的歷史背景是武帝時馬邑設伏與塞瓠子河決口前后事。這種以大背景的方式考察《公莫舞》的思路,成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5.通過文物資料,論定了《公莫舞》產生的時間下限。趙文一以武威磨嘴子出土的漢代漆樽畫為《公莫舞》劇的寫真畫,然后根據(jù)考古界對48號墓的研究結果斷定這幅畫“至遲是西漢末期的作品”,使得《公莫舞》產生的年代有了可靠的證據(jù)。在此基礎上又論述了其歷史意義:“我國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產生了有情節(jié)、有角色、有唱詞、有表演的三場歌舞劇……將使我們對北宋以前的戲劇作新的認識、估價,進行新的探討?!卞?、楊、趙諸家之說,在學術界影響很大。張宏洪先生曾就三家見解作了述評——《〈公莫舞〉研究述評》,發(fā)表在《文學遺產》1990年第4期上。1994年,葉桂桐先生在《文史》第39期上刊出《漢〈巾舞歌詩〉試解》5(以下簡稱葉文一),從另一方面進行了探索。其成就為:1.從舞蹈的性質、形式,“巾”的用途等方面考察了《巾舞》,并由《白》舞推求巾舞為單人舞,《公莫舞》的體制是—女子持巾的單人舞,而非歌舞劇。2.對逯先生所分聲字類別作了補充,將其擴充分三類,即除了逯文所說甲、乙兩類外,還有以“子以邪”、“母何吾”等為代表的丙類。葉文此處所用方法實質上與逯先生相似,主要是反對將“母、子”作為人稱的實指。3.解“哺”與“相”為兩種樂器,“哺”即“柿()”,也即“”,“今之謂鼓錘”;“相”也不是楊文所說表示舞蹈動作的動詞。4.在剔除聲辭、舞蹈動作、樂器名等字后,提析出《巾舞歌詩》的主要歌辭,從而將其主題釋為:“一女子持巾舞蹈,表演夫婦離別之狀,抒寫妻子思念丈夫之情?!币陨峡捶ㄔ谌~先生《論〈公莫舞〉非歌舞劇演出腳本——兼與趙逵夫先生商榷》(《文藝研究》1999年第6期,以下簡稱葉文二)中基本保留了下來。后文補充了《公莫舞》的研究史、難以解讀的原因,并在其體制、句讀與分解的論述中引漢畫像磚等文物資料為證,最后作了???分為20解。其目的主要是不同意楊、趙兩家將《公莫舞》作為歌舞劇來看待。葉文二也吸收了趙文將《公莫舞》與西漢武帝時的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的觀點,將主題發(fā)展為:“妻子思念遠戍的丈夫?!贝送?葉文將《鐸舞歌詩》、劉宋鼓吹鐃歌等與《巾舞歌詩》結合起來研究,此種方法上承逯先生,頗具系統(tǒng)性。6姚小鷗在1998年發(fā)表了《〈巾舞歌辭〉校釋》、《〈公莫巾舞歌行〉考》、《〈公莫舞〉與王國維中國戲劇成因外來說》三文(分別載《文獻》1998年第4期;《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文藝研究》1998年第6期)。盡管三文題目各異,但內容大體相同,且刊出時間幾乎同時,1999年又有《〈巾舞歌辭〉與中國早期戲劇的劇本形態(tài)研究》一文(刊于《戲史辨》,胡忌主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年11月版),也與前三文內容相去不遠。關于姚氏的《公莫舞》論述,我們擬在別的文章中作專門討論,這里需要提及的是發(fā)表于1999年的姚文一。此文在趙文一刊出已10年后對其作了激烈指責,認為“趙文中的疏漏、錯誤甚多”,重點談了10個問題。其實,這些問題絕大多數(shù)為姚文自身之誤,且其批評相當輕率。所列10條,劉文與拙文一分別作了駁斥。劉文分列8條:1.關于“公姥”的釋義;2.關于“洛道吾治五丈”句;3.關于漢代地理與漢代施政常規(guī);4.關于“不顧諸本鐵證”;5.關于“引用書證掐頭去尾,斷章取義,歪曲史實”;6.關于“卒更”與“更卒”;7.關于“造成文獻校勘的嚴重錯誤”;8.關于“城上羊,下食草”。拙文一則在澄清“趙逵夫先生關于《公莫舞》研究的第二篇文章”與“本世紀《公莫舞》的研究史”兩個問題的基礎上,對姚文指責趙文的所謂“硬傷”也逐條予以反駁:1.關于“洛道吾治五丈”的??迸c“重要版本”;2.關于“治五丈”與漢代地理、施政常規(guī);3.關于引用書證與所謂“斷章取義”;4.關于“卒更、更卒”與所謂“誤讀、誤引古代文獻”;5.關于舞名的解說與所謂“誤解文物資料”;6.關于“使吾去時”與“諸本鐵證”;7.關于文獻??钡淖謹?shù)與“嚴重錯誤”;8.關于“公姥”的含義與校勘;9.關于《公莫舞》的舞容。通過辯論與反批評,姚文一所涉問題大多都已澄清。即使是一些難有定論的問題,也是由于不同學術觀點與主張的緣故,當下很難以“對錯”“高下”評論。如果要進一步討論,也應當針對具體的學術問題再作爭鳴。但姚氏卻不然,他在姚文二中一改自己前文“商榷”的方式,公然攻擊趙文為“抄襲、剽竊”。以上便是截至目前整個《公莫舞》研究的概況。此外,還需補充說明兩點:一、楊文一與楊文二的關系。楊文一題作《漢巾舞歌辭句讀及研究》,楊文二題作《西漢歌舞劇巾舞〈公莫舞〉的句讀和研究》,盡管兩文題目各異,且發(fā)表時間相距36年,但卻并非是各自獨立的兩篇文章。理由如下:其一,楊文一文末注“一九五ue3ac年四·四草畢于長春”,楊文二文末注云:“一九五ue3ac年四月四日草畢于長春,一九八五年四月四日增訂”,可見楊先生并未將兩文區(qū)別對待,而只是作為一篇論文的初稿與定稿。其二,楊文一內容包括“巾舞歌詩本辭;巾舞歌詩的句讀韻腳和章法;巾舞歌辭內容研究;巾舞和聲研究;巾舞的舞法動作;結語”等六部分,而楊文二包括:“巾舞歌詩本辭;巾舞歌辭的句讀、韻腳和章法;巾舞歌辭的內容研究;巾舞和聲的研究;巾舞的舞蹈動作研究;關于巾舞的創(chuàng)制年代和最初的流行地區(qū)的研究;結語”等七部分,多出“關于巾舞的創(chuàng)制年代和最初的流行地區(qū)的研究”一節(jié),而“巾舞的舞蹈動作研究”一節(jié)大幅擴充前文;“結語”則刪去駁陸侃如、馮沅君“描寫游牧生活”的觀點,采取自證法對傳統(tǒng)看法作了駁斥,進一步論定了巾舞的產生、流傳地區(qū)與時代,并指出其歷史意義。顯然,后文是對前文的增訂。其三,楊文二較楊文一完善了許多。楊文一云:“宋書所載共三百零八字”,但所錄歌辭卻為310字。楊文二則實錄308字,完全同于《宋書·樂志》。又,前文第五節(jié)從“使君去時意何零子以邪”處開始,而后文則在“母何何吾復來推排意何零”處分節(jié),從楊文自身來看,后文為優(yōu)。而且,后文對于舞蹈動作“相頭巾,頭巾,推排,轉輪”的解釋較前文詳細得多,關于“巾舞的創(chuàng)制年代和最初的流行地區(qū)的研究”更是前一文所欠缺的。由以上三點推測,楊先生之所以諱提第一篇文章,也正是看到其不足處,故將其作為初稿,而將后一文作為定稿。以楊文二為其代表是合于學術規(guī)范的。二、趙文一與趙文二的關系。趙文二實是趙文一之續(xù)篇。趙文二在“內容提要”中即說:“本文是作者在《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第一期發(fā)表的《我國最早的歌舞劇〈公莫舞〉演出腳本研究》一文的姊妹篇。本文不僅對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戲劇腳本《公莫舞》的原貌進行了補說,而且就《公莫舞》與西漢兵制、歌舞劇所反映的歷史及作品主題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研究”。正文開頭又說趙文一在發(fā)表時:刪去了考述背景的一部分文字。其第七部分《校記》第11條?!榜R頭香”一句末云:如“頭”字果有誤,則當作“邑”。馬邑其地在西北五百里處。漢與匈奴大規(guī)模作戰(zhàn)由馬邑設伏始。詳?shù)诰挪糠?。其校語第12條校“治五丈”云:“治五丈”指瓠子口塞黃河決口事,說詳?shù)诰挪糠?。事實上發(fā)表時原第九部分被刪去……上兩處是刪削未盡的文字,成了今日續(xù)文之券。因為兩文互為補充,各有側重,且趙文二明確提到趙文一。故趙文一中所陳述的有關問題,趙文二沒有再重復,而著重論述《公莫舞》的歷史背景問題。二以楊、趙兩文作為對一種“是虛構的”再來看姚文二。其副標題即為“《巾舞歌辭》抄襲事件與漢代中原地區(qū)的道路交通”。乍看“抄襲事件”四字頗為嚇人,但細讀此文,則知其所說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我們很有必要對其所說“抄襲事件”的真相作一澄清。姚文二指斥趙文“抄襲、剽竊”,但卻沒有充分的證據(jù)。統(tǒng)觀全文,其所謂的“證據(jù)”大體有兩條:其一,趙文一開篇說:《宋書·樂志》所載漢代“巾舞歌詩”《公莫舞》一篇,讀起來如同《說苑》所載《越人歌》的越語原辭,無從斷句,也莫名其妙。因為是璞玉未理,它的價值也就很難估量。我曾對它花了很多時間,來排比字組,琢磨文意,探求體例。終于發(fā)現(xiàn):它是一個代言體3場歌舞劇腳本。最近看到楊公驥先生的《西漢歌舞劇巾舞〈公莫舞〉的句讀和研究》(刊《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第1輯),鄙見有的地方與楊先生看法不謀而合……趙文二開篇說:《宋書·樂志》載有漢代“巾舞歌詩”一篇,題為“公莫舞”,這是一個三場歌舞劇的腳本。對這個劇本的體例、術語、內容、產生時代及在漢代畫像石中的反映等,我有《我國最早的歌舞劇〈公莫舞〉演出腳本研究》詳考其有關問題?!段膶W遺產》1990年第4期刊有張宏洪同志的《〈公莫舞〉研究述評》一文,指出該文“使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戲劇腳本及戲劇的產生時間均提前了一千多年,這將促使我們對北宋以前的戲劇作新的認識,估價,進行新的探討”。姚文二針對此,稱“趙逵夫的前述兩文,始則言與楊文不謀而合,繼而公然聲稱擁有《巾舞歌辭》破譯的發(fā)明權?!边@便是其認為抄襲的一證。姚文一中對這個問題已有涉及,認為上引趙文一所云“與《巾舞歌辭》的研究史實相去甚遠”,尤其是沒有提及楊文一,是對前人研究成果的不尊重。前文已交待,楊文一只是楊文二的初稿,且為楊先生自己所諱提。趙文一以楊文二為代表,是符合學術規(guī)范的。退一步說,即使趙文一只提楊文二而未提楊文一是趙之疏漏,也絕對不會牽扯到“抄襲”上去。至于上引趙文二,姚氏認為是趙“公然聲稱擁有《巾舞歌辭》破譯的發(fā)明權”,這種說法實在是太過牽強了。趙文二所引為《〈公莫舞〉研究述評》的評價,并非其向壁虛造。況且,前文亦早已指出,趙文二是在趙文一因為篇幅太長而刪削的一部分之上擴充而成的,因此,趙文一中對于楊文的交待已不需要重復提及,倘若說此處只提趙文一而不提楊文便是抄襲,則真是荒誕之說了。其二,姚文二將楊、趙兩校本放在一起來論證其所謂的“抄襲”。該文先列出楊文二中《巾舞歌辭》的校本,接著又列出趙文一第七節(jié)“腳本的復原與校勘”中的“復原本”,未作任何具體的比較便遽下斷語:“兩相比較,可以看出,趙文自稱獨立完成的校本,其能夠成立的部分,絕大多數(shù)與楊文雷同。趙的抄襲剽竊行為一目了然?!逼鋵崒?、趙兩家的校本對比,即可看出不同之處甚多,諸如斷句、校勘、分段、分解以及對歌辭、語助詞和舞蹈術語的理解和判定等。但因為《公莫舞》的研究非常專業(yè)而且冷僻,故姚文二的說法對不曾專門從事《公莫舞》研究的人來說,確實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為了便于說明問題,進一步辨清姚氏此種說法的錯誤,我們且將《宋書·樂志》所載《公莫舞》原辭、楊文二的校本以及趙文一的復原本作一對比,因篇幅關系各節(jié)錄一部分:巾舞歌詩一篇吾不見公莫時吾何嬰公來嬰姥時吾哺聲何為茂時為來嬰當思吾明月之上轉起吾何嬰土來嬰轉去吾哺聲何為土轉南來嬰當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嬰下來吾食草吾哺聲汝何三年針縮何來嬰吾亦老吾平平門淫涕下吾何嬰何來嬰涕下吾哺聲。(中華書局標點本《宋書·樂志》)巾舞歌辭一吾不見公莫[姥],時吾何嬰,公來嬰姥時吾哺聲何為茂?時為來嬰,當思吾明日之土,轉起吾何嬰土來嬰轉。二去吾哺聲何為?士轉南來嬰當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嬰,下來吾[嬰]食草吾哺聲,汝何三年針縮何來嬰,吾亦老!吾平平門淫[頻頻捫涕]涕下吾何嬰,何來嬰涕下吾哺聲。(楊文二校本)公莫舞(巾舞)(公、姥、兒上)兒:吾不見公莫[姥]時吾,何嬰,公來嬰姥時吾……(哺聲)(一解)公、姥:何為茂[屯戍]時為?來嬰。(二解)兒:當思明月之土[士]轉起[去]吾,何嬰,土[士]來嬰轉去吾!(哺聲)(三解)公、姥:何為士轉南來嬰當去吾?(四解)兒: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嬰,下來吾[嬰]食草吾!(哺聲)(五解)公、姥:汝何三年針[征]縮[戍]?何來嬰,吾亦老!(六解)(兒下)公、姥:吾平[憑]、平[憑]門,淫涕下吾!何嬰何來嬰,涕下吾!(哺聲)(七解)(公、姥下)(趙文一復原本)以上所錄為《宋書·樂志》載《巾舞歌詩》前101字,楊文二斷為歌舞劇巾舞的第一、二節(jié)內容,趙文一斷為三場歌舞劇《公莫舞》的第一場,含7解。僅從所錄,已可發(fā)現(xiàn)楊、趙二家觀點之不同。以上面節(jié)錄為例作具體比較,并結合校本全文,可以看出楊、趙主要學術觀點之異同。一、楊、趙均將此看作是歌舞劇,楊分為五節(jié),而趙則分為三場共20解。二、兩家都承認其中雜有歌辭、聲詞、語助詞、表演術語等,但對其具體的界定卻又有差異。以上字體、標識之不同正說明了這一點,詳參楊文二“巾舞歌辭的句讀、韻腳和章法”、“巾舞和聲研究”、“巾舞的舞蹈動作研究”,以及趙文一“辭、聲、語助、舞蹈術語的各自特征”、“舞蹈術語與巾舞的特征”、“舞蹈術語的探索”等節(jié)。三、楊文第五節(jié)始標出角色標識字“母、子”,也即認為第五節(jié)為代言體;趙文則考訂全篇為代言體,楊文所認定角色標識字實為歌辭中的“呼喚語”,其角色字在當時因為演出的實際原因而并未標出,故趙文一在復原本中全部補出。四、關于歌舞劇的主題解釋,兩家亦不一致,楊以為是表現(xiàn)兒外出謀生時母子分別情景的舞劇,而趙則認為是表現(xiàn)兒因外出服役屯戍所造成的家庭的離合悲歡。這一點從上錄文字中便可看出端倪:楊釋“茂”為“茂實”,意即身體健康,而趙則校“茂”為“屯戍”之誤;楊將“針縮”作為舞蹈動作,但并未說明,而趙則校其為“征戍”。窺斑知豹,楊、趙整個校本的差異均是如此。同是校勘《公莫舞》原辭,而其見解相差如此之大,其原因便是在不同的??迸c訓釋上。倘若只排列出校本讓讀者看原辭文字雷同,而不作深入細致的比較便妄下結論,則不僅是其研究方法的錯誤與研究態(tài)度的草率,更是對前人研究的詆毀與對廣大讀者的有意蒙蔽。為了進一步說明此問題,我們再將其他諸家的校釋各節(jié)錄相同的部分,以凸顯??睂W的特點和姚說的無根,供研究者更好地鑒別。逯欽立先生于1948年發(fā)表的《漢詩別錄》:《巾舞歌詩》吾不見公莫時吾何嬰公來嬰姥時吾哺聲何為茂時來嬰當思吾明月士轉起吾何嬰轉去吾哺聲何為去轉南來嬰當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嬰來吾食草吾哺聲汝何三年緘縮何來嬰吾亦老吾平平門淫涕下吾何嬰何來嬰涕下吾哺聲。白平先生于1987年發(fā)表的《漢〈公莫舞〉歌詞試斷》:吾不見公莫時(吾)(何嬰)公(來嬰)姥時(吾)。[哺聲]何為茂時,為(來嬰),當去(吾)。明月之上,轉起(吾),(何嬰)土(來嬰)轉去(吾)。[哺聲]何為土,轉南(來嬰),當去(吾)。城上羊下[來]食草(吾),(何嬰)下來(吾)食草(吾)。[哺聲]汝(何)三年針縮,(何來嬰)吾亦老(吾)。平(平)門淫涕下(吾),(何嬰)[淫](何來嬰)涕下(吾)。[哺聲]葉桂桐先生于1999年發(fā)表的《論〈公莫舞〉非歌舞劇演出腳本》:1.吾不見公莫[姥]時吾,何嬰,公來嬰姥時吾。[哺聲]2.何為茂時為[吾]來嬰。3.當思明月之上[土](轉)起[去]吾,何嬰,土來嬰(轉)去吾,(哺聲)4.何為土(轉南)來嬰,當去吾。5.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嬰,下來吾食草吾。(哺聲)6.汝何三年針縮,何來嬰,吾亦老吾。7.平、平門淫涕下吾,何嬰,何來嬰,涕下吾。(哺聲)為了使學術界對此問題有更深的認識,下面再作兩點補充。第一,學術觀點本文第一部分的“回顧”中,已全面論及到各家的學術觀點與成就。楊先生的主要成果有四點,趙先生的主要成果有五點。上面通過校本的比較又具體對楊、趙兩家學術觀點之異同作了一些辨析。此外,前引《〈公莫舞〉研究述評》與拙文二都談到了趙文的貢獻。此處對比楊、趙之觀點再作歸納,至于具體的論述可參前文。1.對歌舞劇腳本主題內容的解釋不同。與此相應,兩家對劇本所表現(xiàn)的歷史背景論述亦不相同。2.對歌舞劇腳本的章解與分場不同,楊文分為五節(jié);趙則分為三場,并從音樂結構上將其分為20解。3.對是否為全篇代言體的理解不同。楊文只以其第五節(jié)為代言體,而趙文則認為全篇為代言體。4.對其中具體的歌辭、聲詞、語助詞、表演術語、輔聲提示之詞的理解不同。趙文在總體肯定楊文的基礎上,對其中的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