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的際遇》教案2_第1頁
《十三歲的際遇》教案2_第2頁
《十三歲的際遇》教案2_第3頁
《十三歲的際遇》教案2_第4頁
《十三歲的際遇》教案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碼頁碼頁/總共NUMPAGES總頁數(shù)總頁數(shù)頁《十三歲的際遇》教案2十三歲的際遇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設想:1、朗讀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這篇文章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散文,文辭優(yōu)美,字里行間透著靈氣,迸發(fā)出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展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要在反復"讀"中用心去體會。3、本文抒情性強,篇幅長,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所以教學中應注意突出重點,以簡馭繁,扣住“十三歲的際遇”重點研讀文章第二部分,并通過對精彩語段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意,而不必進行過于繁瑣的分析。4、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教程;一、導入田曉菲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被北大破格錄取,為紀念北大九十周年校慶而寫作這篇文章時,她也只有16歲,卻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帶給她怎樣的影響呢?她又想對這所享譽全國的著名高等學府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二、整體感知。1、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2、文章分成獨立的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三、局部研讀。1、學生瀏覽課文,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課文哪部分內容集中敘寫了“十三歲的際遇”?A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用兩個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歲到16歲的四個生活剪影。7歲的見到一張泛黃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北大”。10歲的過北大校門而不顧,堅信自己會成為北大的學生,要保持新鮮感。13歲的考入北大,從此在北大成長。16歲的為紀念北大九十年校慶之際創(chuàng)作此文回顧兩年北大生活,展望未來,渴望創(chuàng)造與飛翔。B指導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學生作示范,分別朗讀7歲、10歲、13歲、16歲四個時段的內容。C再選四個同學分別對四個角色朗讀的同學作評價,指出其優(yōu)缺點。(2)課文寫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2、默讀第二部分,摘錄關鍵詞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對精彩語句、語段的朗讀)北大的書最初的感覺后來的感悟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北大的人學生師長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肖像品質兩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對北大有了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你能說說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作者的成長的嗎?學生研讀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北大的書:400多萬冊圖書開始讓作者幾乎感到絕望,如那個哭泣的小女孩一樣感到自己的淺薄,慢慢的,作者在書的世界里心情變得沉靜、愉悅、安詳。北大的人:北大學生的敏感、純潔、機智與生機勃勃讓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氣氛。北大的老師讓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師二字真正的涵義:嚴謹治學,誠懇做人。小結: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3、勾畫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帶著感情朗讀。(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體會的深刻性,只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稍加點撥提升就可以了)4、文章使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在課文內勾畫出來,在全班交流。(課后“探究•練習”二、三題,理解比喻句和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四、請學生談談學習完課文后的感受,教師小結。補充資料[資料整合平臺]一、田曉菲近況田曉菲在哈佛(節(jié)選)張維攻在波士頓,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哈佛大學,我見到了從天津走過來的田曉菲。9歲的田曉菲兩年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受聘于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做講師。……整個波士頓在大搞城市建設,公路改建、機場擴建、填海造地,田曉菲在這里讀書工作了10年,覺得這個古老的城市建設起來沒個完。田曉菲說哈佛給她的印象卻一如從前,“那就是我讀研究生時住過的樓”,在哈佛校園,她如數(shù)家珍般說起每一座教學樓,說起每一個可供游人參觀的景點,特別是走過那座古老雄偉的獨立戰(zhàn)爭紀念大教堂,告訴我,我們的江澤民主席曾在那里發(fā)表過演講。她說,哈佛的博物館不可不去,因為那里不僅珍藏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化石和珍稀礦藏,最為獨特的是百多年前一個工匠發(fā)明的“玻璃花”,用這個工藝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綠葉舉世罕見。有意思的是,田曉菲來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她在她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學辦公室里,在她為本科生研究生講課的教室里,她的話就更多了?!斑@里的教學方法和國內的大學不大一樣,開放與研討的氛圍更重些?!睍苑平榻B說。田曉菲是在天津成長起來的,她4歲時隨父母來天津,在天津市文聯(lián)大院的地震棚里開始接觸文學,在《天津日報》發(fā)表第一首詩,后出版了5本詩集。天津13中學的校園和居住過的小海地的一條小河都讓她終身難忘。以柳溪阿姨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曉菲14歲從天津市第13中學直接升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yè)。1991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分別在柯蓋德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助理教授,2000年開始在哈佛任講師。曉菲供職的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驕傲的一個系。這個系以哈佛的名義乃至美國的名義深深地汲取著古老的東方文化與文明,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灾袊@網(wǎng)二、北大學子談北大大學三年級我寫過一首歌詠北大的詩,參加全校朗誦比賽,題目叫《我生活在波濤翻騰的海洋》。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會離開這里,但那條無形的紐帶是不會斷的。(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認同靈動變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威,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懷疑的原因。北大百年慶典時,曾有不少記者希望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北大精神”。面對此類熱切的追問,我從來都是答非所問,轉而介紹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構起來的。不承認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蘊涵著一種古老的思路:大象無形。而且,北大必須自我革新,北大傳統(tǒng)不應凝固不變,北大精神更有賴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護、承傳與發(fā)展。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我認同乃至贊許年輕學子談論“我們北大”時得意的神情——那與其說是夸耀,不如說是承擔。比起波光瀲滟的未名湖、古樸莊嚴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紀念講堂和理科樓群等有形景觀,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與自信。踏進燕園,你很容易為這種有歷史感因而顯得深沉、有現(xiàn)實關懷因而顯得生動的“少年氣象”所感動。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少年氣象”,既屬于稚氣未脫的本科生,也屬于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氣韻生動的校園文化中,你不會因此而擺脫人生的眾多困惑,卻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這虛空與煩惱的精氣神兒——這正是北大真正誘惑人的地方。(陳平原《北大人的精氣神兒》)十三歲的際遇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設想:1、朗讀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這篇文章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散文,文辭優(yōu)美,字里行間透著靈氣,迸發(fā)出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展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要在反復"讀"中用心去體會。3、本文抒情性強,篇幅長,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所以教學中應注意突出重點,以簡馭繁,扣住“十三歲的際遇”重點研讀文章第二部分,并通過對精彩語段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意,而不必進行過于繁瑣的分析。4、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教程;一、導入田曉菲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被北大破格錄取,為紀念北大九十周年校慶而寫作這篇文章時,她也只有16歲,卻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帶給她怎樣的影響呢?她又想對這所享譽全國的著名高等學府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二、整體感知。1、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2、文章分成獨立的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三、局部研讀。1、學生瀏覽課文,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課文哪部分內容集中敘寫了“十三歲的際遇”?A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用兩個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歲到16歲的四個生活剪影。7歲的見到一張泛黃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北大”。10歲的過北大校門而不顧,堅信自己會成為北大的學生,要保持新鮮感。13歲的考入北大,從此在北大成長。16歲的為紀念北大九十年校慶之際創(chuàng)作此文回顧兩年北大生活,展望未來,渴望創(chuàng)造與飛翔。B指導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學生作示范,分別朗讀7歲、10歲、13歲、16歲四個時段的內容。C再選四個同學分別對四個角色朗讀的同學作評價,指出其優(yōu)缺點。(2)課文寫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2、默讀第二部分,摘錄關鍵詞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對精彩語句、語段的朗讀)北大的書最初的感覺后來的感悟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北大的人學生師長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肖像品質兩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對北大有了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你能說說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作者的成長的嗎?學生研讀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北大的書:400多萬冊圖書開始讓作者幾乎感到絕望,如那個哭泣的小女孩一樣感到自己的淺薄,慢慢的,作者在書的世界里心情變得沉靜、愉悅、安詳。北大的人:北大學生的敏感、純潔、機智與生機勃勃讓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氣氛。北大的老師讓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師二字真正的涵義:嚴謹治學,誠懇做人。小結: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3、勾畫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帶著感情朗讀。(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體會的深刻性,只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稍加點撥提升就可以了)4、文章使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在課文內勾畫出來,在全班交流。(課后“探究•練習”二、三題,理解比喻句和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四、請學生談談學習完課文后的感受,教師小結。補充資料[資料整合平臺]一、田曉菲近況田曉菲在哈佛(節(jié)選)張維攻在波士頓,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哈佛大學,我見到了從天津走過來的田曉菲。9歲的田曉菲兩年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受聘于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做講師?!麄€波士頓在大搞城市建設,公路改建、機場擴建、填海造地,田曉菲在這里讀書工作了10年,覺得這個古老的城市建設起來沒個完。田曉菲說哈佛給她的印象卻一如從前,“那就是我讀研究生時住過的樓”,在哈佛校園,她如數(shù)家珍般說起每一座教學樓,說起每一個可供游人參觀的景點,特別是走過那座古老雄偉的獨立戰(zhàn)爭紀念大教堂,告訴我,我們的江澤民主席曾在那里發(fā)表過演講。她說,哈佛的博物館不可不去,因為那里不僅珍藏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化石和珍稀礦藏,最為獨特的是百多年前一個工匠發(fā)明的“玻璃花”,用這個工藝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綠葉舉世罕見。有意思的是,田曉菲來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她在她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學辦公室里,在她為本科生研究生講課的教室里,她的話就更多了?!斑@里的教學方法和國內的大學不大一樣,開放與研討的氛圍更重些?!睍苑平榻B說。田曉菲是在天津成長起來的,她4歲時隨父母來天津,在天津市文聯(lián)大院的地震棚里開始接觸文學,在《天津日報》發(fā)表第一首詩,后出版了5本詩集。天津13中學的校園和居住過的小海地的一條小河都讓她終身難忘。以柳溪阿姨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曉菲14歲從天津市第13中學直接升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yè)。1991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分別在柯蓋德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助理教授,2000年開始在哈佛任講師。曉菲供職的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驕傲的一個系。這個系以哈佛的名義乃至美國的名義深深地汲取著古老的東方文化與文明,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灾袊@網(wǎng)二、北大學子談北大大學三年級我寫過一首歌詠北大的詩,參加全校朗誦比賽,題目叫《我生活在波濤翻騰的海洋》。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會離開這里,但那條無形的紐帶是不會斷的。(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認同靈動變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威,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懷疑的原因。北大百年慶典時,曾有不少記者希望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北大精神”。面對此類熱切的追問,我從來都是答非所問,轉而介紹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構起來的。不承認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蘊涵著一種古老的思路:大象無形。而且,北大必須自我革新,北大傳統(tǒng)不應凝固不變,北大精神更有賴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護、承傳與發(fā)展。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我認同乃至贊許年輕學子談論“我們北大”時得意的神情——那與其說是夸耀,不如說是承擔。比起波光瀲滟的未名湖、古樸莊嚴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紀念講堂和理科樓群等有形景觀,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與自信。踏進燕園,你很容易為這種有歷史感因而顯得深沉、有現(xiàn)實關懷因而顯得生動的“少年氣象”所感動。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少年氣象”,既屬于稚氣未脫的本科生,也屬于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氣韻生動的校園文化中,你不會因此而擺脫人生的眾多困惑,卻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這虛空與煩惱的精氣神兒——這正是北大真正誘惑人的地方。(陳平原《北大人的精氣神兒》)十三歲的際遇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設想:1、朗讀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這篇文章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散文,文辭優(yōu)美,字里行間透著靈氣,迸發(fā)出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展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要在反復"讀"中用心去體會。3、本文抒情性強,篇幅長,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所以教學中應注意突出重點,以簡馭繁,扣住“十三歲的際遇”重點研讀文章第二部分,并通過對精彩語段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意,而不必進行過于繁瑣的分析。4、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教程;一、導入田曉菲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被北大破格錄取,為紀念北大九十周年校慶而寫作這篇文章時,她也只有16歲,卻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帶給她怎樣的影響呢?她又想對這所享譽全國的著名高等學府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二、整體感知。1、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2、文章分成獨立的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三、局部研讀。1、學生瀏覽課文,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課文哪部分內容集中敘寫了“十三歲的際遇”?A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用兩個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歲到16歲的四個生活剪影。7歲的見到一張泛黃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北大”。10歲的過北大校門而不顧,堅信自己會成為北大的學生,要保持新鮮感。13歲的考入北大,從此在北大成長。16歲的為紀念北大九十年校慶之際創(chuàng)作此文回顧兩年北大生活,展望未來,渴望創(chuàng)造與飛翔。B指導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學生作示范,分別朗讀7歲、10歲、13歲、16歲四個時段的內容。C再選四個同學分別對四個角色朗讀的同學作評價,指出其優(yōu)缺點。(2)課文寫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2、默讀第二部分,摘錄關鍵詞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對精彩語句、語段的朗讀)北大的書最初的感覺后來的感悟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北大的人學生師長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肖像品質兩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對北大有了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你能說說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作者的成長的嗎?學生研讀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北大的書:400多萬冊圖書開始讓作者幾乎感到絕望,如那個哭泣的小女孩一樣感到自己的淺薄,慢慢的,作者在書的世界里心情變得沉靜、愉悅、安詳。北大的人:北大學生的敏感、純潔、機智與生機勃勃讓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氣氛。北大的老師讓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師二字真正的涵義:嚴謹治學,誠懇做人。小結: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3、勾畫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帶著感情朗讀。(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體會的深刻性,只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稍加點撥提升就可以了)4、文章使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在課文內勾畫出來,在全班交流。(課后“探究•練習”二、三題,理解比喻句和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四、請學生談談學習完課文后的感受,教師小結。補充資料[資料整合平臺]一、田曉菲近況田曉菲在哈佛(節(jié)選)張維攻在波士頓,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哈佛大學,我見到了從天津走過來的田曉菲。9歲的田曉菲兩年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受聘于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做講師?!麄€波士頓在大搞城市建設,公路改建、機場擴建、填海造地,田曉菲在這里讀書工作了10年,覺得這個古老的城市建設起來沒個完。田曉菲說哈佛給她的印象卻一如從前,“那就是我讀研究生時住過的樓”,在哈佛校園,她如數(shù)家珍般說起每一座教學樓,說起每一個可供游人參觀的景點,特別是走過那座古老雄偉的獨立戰(zhàn)爭紀念大教堂,告訴我,我們的江澤民主席曾在那里發(fā)表過演講。她說,哈佛的博物館不可不去,因為那里不僅珍藏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化石和珍稀礦藏,最為獨特的是百多年前一個工匠發(fā)明的“玻璃花”,用這個工藝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綠葉舉世罕見。有意思的是,田曉菲來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她在她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學辦公室里,在她為本科生研究生講課的教室里,她的話就更多了?!斑@里的教學方法和國內的大學不大一樣,開放與研討的氛圍更重些?!睍苑平榻B說。田曉菲是在天津成長起來的,她4歲時隨父母來天津,在天津市文聯(lián)大院的地震棚里開始接觸文學,在《天津日報》發(fā)表第一首詩,后出版了5本詩集。天津13中學的校園和居住過的小海地的一條小河都讓她終身難忘。以柳溪阿姨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曉菲14歲從天津市第13中學直接升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yè)。1991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分別在柯蓋德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助理教授,2000年開始在哈佛任講師。曉菲供職的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驕傲的一個系。這個系以哈佛的名義乃至美國的名義深深地汲取著古老的東方文化與文明,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灾袊@網(wǎng)二、北大學子談北大大學三年級我寫過一首歌詠北大的詩,參加全校朗誦比賽,題目叫《我生活在波濤翻騰的海洋》。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會離開這里,但那條無形的紐帶是不會斷的。(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認同靈動變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威,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懷疑的原因。北大百年慶典時,曾有不少記者希望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北大精神”。面對此類熱切的追問,我從來都是答非所問,轉而介紹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構起來的。不承認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蘊涵著一種古老的思路:大象無形。而且,北大必須自我革新,北大傳統(tǒng)不應凝固不變,北大精神更有賴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護、承傳與發(fā)展。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我認同乃至贊許年輕學子談論“我們北大”時得意的神情——那與其說是夸耀,不如說是承擔。比起波光瀲滟的未名湖、古樸莊嚴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紀念講堂和理科樓群等有形景觀,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與自信。踏進燕園,你很容易為這種有歷史感因而顯得深沉、有現(xiàn)實關懷因而顯得生動的“少年氣象”所感動。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少年氣象”,既屬于稚氣未脫的本科生,也屬于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氣韻生動的校園文化中,你不會因此而擺脫人生的眾多困惑,卻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這虛空與煩惱的精氣神兒——這正是北大真正誘惑人的地方。(陳平原《北大人的精氣神兒》)十三歲的際遇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設想:1、朗讀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這篇文章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散文,文辭優(yōu)美,字里行間透著靈氣,迸發(fā)出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展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要在反復"讀"中用心去體會。3、本文抒情性強,篇幅長,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所以教學中應注意突出重點,以簡馭繁,扣住“十三歲的際遇”重點研讀文章第二部分,并通過對精彩語段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意,而不必進行過于繁瑣的分析。4、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教程;一、導入田曉菲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被北大破格錄取,為紀念北大九十周年校慶而寫作這篇文章時,她也只有16歲,卻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帶給她怎樣的影響呢?她又想對這所享譽全國的著名高等學府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二、整體感知。1、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2、文章分成獨立的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三、局部研讀。1、學生瀏覽課文,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課文哪部分內容集中敘寫了“十三歲的際遇”?A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用兩個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歲到16歲的四個生活剪影。7歲的見到一張泛黃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北大”。10歲的過北大校門而不顧,堅信自己會成為北大的學生,要保持新鮮感。13歲的考入北大,從此在北大成長。16歲的為紀念北大九十年校慶之際創(chuàng)作此文回顧兩年北大生活,展望未來,渴望創(chuàng)造與飛翔。B指導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學生作示范,分別朗讀7歲、10歲、13歲、16歲四個時段的內容。C再選四個同學分別對四個角色朗讀的同學作評價,指出其優(yōu)缺點。(2)課文寫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2、默讀第二部分,摘錄關鍵詞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對精彩語句、語段的朗讀)北大的書最初的感覺后來的感悟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北大的人學生師長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肖像品質兩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對北大有了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你能說說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作者的成長的嗎?學生研讀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北大的書:400多萬冊圖書開始讓作者幾乎感到絕望,如那個哭泣的小女孩一樣感到自己的淺薄,慢慢的,作者在書的世界里心情變得沉靜、愉悅、安詳。北大的人:北大學生的敏感、純潔、機智與生機勃勃讓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氣氛。北大的老師讓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師二字真正的涵義:嚴謹治學,誠懇做人。小結: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3、勾畫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帶著感情朗讀。(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體會的深刻性,只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稍加點撥提升就可以了)4、文章使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在課文內勾畫出來,在全班交流。(課后“探究•練習”二、三題,理解比喻句和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四、請學生談談學習完課文后的感受,教師小結。補充資料[資料整合平臺]一、田曉菲近況田曉菲在哈佛(節(jié)選)張維攻在波士頓,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哈佛大學,我見到了從天津走過來的田曉菲。9歲的田曉菲兩年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受聘于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做講師。……整個波士頓在大搞城市建設,公路改建、機場擴建、填海造地,田曉菲在這里讀書工作了10年,覺得這個古老的城市建設起來沒個完。田曉菲說哈佛給她的印象卻一如從前,“那就是我讀研究生時住過的樓”,在哈佛校園,她如數(shù)家珍般說起每一座教學樓,說起每一個可供游人參觀的景點,特別是走過那座古老雄偉的獨立戰(zhàn)爭紀念大教堂,告訴我,我們的江澤民主席曾在那里發(fā)表過演講。她說,哈佛的博物館不可不去,因為那里不僅珍藏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化石和珍稀礦藏,最為獨特的是百多年前一個工匠發(fā)明的“玻璃花”,用這個工藝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綠葉舉世罕見。有意思的是,田曉菲來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她在她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學辦公室里,在她為本科生研究生講課的教室里,她的話就更多了?!斑@里的教學方法和國內的大學不大一樣,開放與研討的氛圍更重些。”曉菲介紹說。田曉菲是在天津成長起來的,她4歲時隨父母來天津,在天津市文聯(lián)大院的地震棚里開始接觸文學,在《天津日報》發(fā)表第一首詩,后出版了5本詩集。天津13中學的校園和居住過的小海地的一條小河都讓她終身難忘。以柳溪阿姨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曉菲14歲從天津市第13中學直接升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yè)。1991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分別在柯蓋德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助理教授,2000年開始在哈佛任講師。曉菲供職的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驕傲的一個系。這個系以哈佛的名義乃至美國的名義深深地汲取著古老的東方文化與文明,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灾袊@網(wǎng)二、北大學子談北大大學三年級我寫過一首歌詠北大的詩,參加全校朗誦比賽,題目叫《我生活在波濤翻騰的海洋》。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會離開這里,但那條無形的紐帶是不會斷的。(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認同靈動變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威,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懷疑的原因。北大百年慶典時,曾有不少記者希望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北大精神”。面對此類熱切的追問,我從來都是答非所問,轉而介紹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構起來的。不承認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蘊涵著一種古老的思路:大象無形。而且,北大必須自我革新,北大傳統(tǒng)不應凝固不變,北大精神更有賴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護、承傳與發(fā)展。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我認同乃至贊許年輕學子談論“我們北大”時得意的神情——那與其說是夸耀,不如說是承擔。比起波光瀲滟的未名湖、古樸莊嚴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紀念講堂和理科樓群等有形景觀,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與自信。踏進燕園,你很容易為這種有歷史感因而顯得深沉、有現(xiàn)實關懷因而顯得生動的“少年氣象”所感動。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少年氣象”,既屬于稚氣未脫的本科生,也屬于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氣韻生動的校園文化中,你不會因此而擺脫人生的眾多困惑,卻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這虛空與煩惱的精氣神兒——這正是北大真正誘惑人的地方。(陳平原《北大人的精氣神兒》)十三歲的際遇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設想:1、朗讀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這篇文章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散文,文辭優(yōu)美,字里行間透著靈氣,迸發(fā)出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展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要在反復"讀"中用心去體會。3、本文抒情性強,篇幅長,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所以教學中應注意突出重點,以簡馭繁,扣住“十三歲的際遇”重點研讀文章第二部分,并通過對精彩語段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意,而不必進行過于繁瑣的分析。4、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教程;一、導入田曉菲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被北大破格錄取,為紀念北大九十周年校慶而寫作這篇文章時,她也只有16歲,卻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帶給她怎樣的影響呢?她又想對這所享譽全國的著名高等學府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二、整體感知。1、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2、文章分成獨立的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三、局部研讀。1、學生瀏覽課文,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課文哪部分內容集中敘寫了“十三歲的際遇”?A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用兩個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歲到16歲的四個生活剪影。7歲的見到一張泛黃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北大”。10歲的過北大校門而不顧,堅信自己會成為北大的學生,要保持新鮮感。13歲的考入北大,從此在北大成長。16歲的為紀念北大九十年校慶之際創(chuàng)作此文回顧兩年北大生活,展望未來,渴望創(chuàng)造與飛翔。B指導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學生作示范,分別朗讀7歲、10歲、13歲、16歲四個時段的內容。C再選四個同學分別對四個角色朗讀的同學作評價,指出其優(yōu)缺點。(2)課文寫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2、默讀第二部分,摘錄關鍵詞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對精彩語句、語段的朗讀)北大的書最初的感覺后來的感悟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北大的人學生師長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肖像品質兩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對北大有了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你能說說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作者的成長的嗎?學生研讀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北大的書:400多萬冊圖書開始讓作者幾乎感到絕望,如那個哭泣的小女孩一樣感到自己的淺薄,慢慢的,作者在書的世界里心情變得沉靜、愉悅、安詳。北大的人:北大學生的敏感、純潔、機智與生機勃勃讓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氣氛。北大的老師讓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師二字真正的涵義:嚴謹治學,誠懇做人。小結: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3、勾畫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帶著感情朗讀。(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體會的深刻性,只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稍加點撥提升就可以了)4、文章使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在課文內勾畫出來,在全班交流。(課后“探究•練習”二、三題,理解比喻句和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四、請學生談談學習完課文后的感受,教師小結。補充資料[資料整合平臺]一、田曉菲近況田曉菲在哈佛(節(jié)選)張維攻在波士頓,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哈佛大學,我見到了從天津走過來的田曉菲。9歲的田曉菲兩年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受聘于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做講師。……整個波士頓在大搞城市建設,公路改建、機場擴建、填海造地,田曉菲在這里讀書工作了10年,覺得這個古老的城市建設起來沒個完。田曉菲說哈佛給她的印象卻一如從前,“那就是我讀研究生時住過的樓”,在哈佛校園,她如數(shù)家珍般說起每一座教學樓,說起每一個可供游人參觀的景點,特別是走過那座古老雄偉的獨立戰(zhàn)爭紀念大教堂,告訴我,我們的江澤民主席曾在那里發(fā)表過演講。她說,哈佛的博物館不可不去,因為那里不僅珍藏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化石和珍稀礦藏,最為獨特的是百多年前一個工匠發(fā)明的“玻璃花”,用這個工藝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綠葉舉世罕見。有意思的是,田曉菲來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她在她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學辦公室里,在她為本科生研究生講課的教室里,她的話就更多了。“這里的教學方法和國內的大學不大一樣,開放與研討的氛圍更重些?!睍苑平榻B說。田曉菲是在天津成長起來的,她4歲時隨父母來天津,在天津市文聯(lián)大院的地震棚里開始接觸文學,在《天津日報》發(fā)表第一首詩,后出版了5本詩集。天津13中學的校園和居住過的小海地的一條小河都讓她終身難忘。以柳溪阿姨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曉菲14歲從天津市第13中學直接升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yè)。1991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分別在柯蓋德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助理教授,2000年開始在哈佛任講師。曉菲供職的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驕傲的一個系。這個系以哈佛的名義乃至美國的名義深深地汲取著古老的東方文化與文明,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灾袊@網(wǎng)二、北大學子談北大大學三年級我寫過一首歌詠北大的詩,參加全校朗誦比賽,題目叫《我生活在波濤翻騰的海洋》。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會離開這里,但那條無形的紐帶是不會斷的。(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認同靈動變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威,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懷疑的原因。北大百年慶典時,曾有不少記者希望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北大精神”。面對此類熱切的追問,我從來都是答非所問,轉而介紹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構起來的。不承認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蘊涵著一種古老的思路:大象無形。而且,北大必須自我革新,北大傳統(tǒng)不應凝固不變,北大精神更有賴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護、承傳與發(fā)展。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我認同乃至贊許年輕學子談論“我們北大”時得意的神情——那與其說是夸耀,不如說是承擔。比起波光瀲滟的未名湖、古樸莊嚴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紀念講堂和理科樓群等有形景觀,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與自信。踏進燕園,你很容易為這種有歷史感因而顯得深沉、有現(xiàn)實關懷因而顯得生動的“少年氣象”所感動。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少年氣象”,既屬于稚氣未脫的本科生,也屬于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氣韻生動的校園文化中,你不會因此而擺脫人生的眾多困惑,卻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這虛空與煩惱的精氣神兒——這正是北大真正誘惑人的地方。(陳平原《北大人的精氣神兒》)十三歲的際遇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設想:1、朗讀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這篇文章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散文,文辭優(yōu)美,字里行間透著靈氣,迸發(fā)出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展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要在反復"讀"中用心去體會。3、本文抒情性強,篇幅長,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所以教學中應注意突出重點,以簡馭繁,扣住“十三歲的際遇”重點研讀文章第二部分,并通過對精彩語段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意,而不必進行過于繁瑣的分析。4、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教程;一、導入田曉菲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被北大破格錄取,為紀念北大九十周年校慶而寫作這篇文章時,她也只有16歲,卻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帶給她怎樣的影響呢?她又想對這所享譽全國的著名高等學府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二、整體感知。1、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2、文章分成獨立的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三、局部研讀。1、學生瀏覽課文,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課文哪部分內容集中敘寫了“十三歲的際遇”?A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用兩個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歲到16歲的四個生活剪影。7歲的見到一張泛黃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北大”。10歲的過北大校門而不顧,堅信自己會成為北大的學生,要保持新鮮感。13歲的考入北大,從此在北大成長。16歲的為紀念北大九十年校慶之際創(chuàng)作此文回顧兩年北大生活,展望未來,渴望創(chuàng)造與飛翔。B指導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學生作示范,分別朗讀7歲、10歲、13歲、16歲四個時段的內容。C再選四個同學分別對四個角色朗讀的同學作評價,指出其優(yōu)缺點。(2)課文寫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2、默讀第二部分,摘錄關鍵詞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對精彩語句、語段的朗讀)北大的書最初的感覺后來的感悟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北大的人學生師長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肖像品質兩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對北大有了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你能說說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作者的成長的嗎?學生研讀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北大的書:400多萬冊圖書開始讓作者幾乎感到絕望,如那個哭泣的小女孩一樣感到自己的淺薄,慢慢的,作者在書的世界里心情變得沉靜、愉悅、安詳。北大的人:北大學生的敏感、純潔、機智與生機勃勃讓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氣氛。北大的老師讓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師二字真正的涵義:嚴謹治學,誠懇做人。小結: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3、勾畫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帶著感情朗讀。(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體會的深刻性,只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稍加點撥提升就可以了)4、文章使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在課文內勾畫出來,在全班交流。(課后“探究•練習”二、三題,理解比喻句和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四、請學生談談學習完課文后的感受,教師小結。補充資料[資料整合平臺]一、田曉菲近況田曉菲在哈佛(節(jié)選)張維攻在波士頓,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哈佛大學,我見到了從天津走過來的田曉菲。9歲的田曉菲兩年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受聘于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做講師。……整個波士頓在大搞城市建設,公路改建、機場擴建、填海造地,田曉菲在這里讀書工作了10年,覺得這個古老的城市建設起來沒個完。田曉菲說哈佛給她的印象卻一如從前,“那就是我讀研究生時住過的樓”,在哈佛校園,她如數(shù)家珍般說起每一座教學樓,說起每一個可供游人參觀的景點,特別是走過那座古老雄偉的獨立戰(zhàn)爭紀念大教堂,告訴我,我們的江澤民主席曾在那里發(fā)表過演講。她說,哈佛的博物館不可不去,因為那里不僅珍藏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化石和珍稀礦藏,最為獨特的是百多年前一個工匠發(fā)明的“玻璃花”,用這個工藝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綠葉舉世罕見。有意思的是,田曉菲來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她在她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學辦公室里,在她為本科生研究生講課的教室里,她的話就更多了。“這里的教學方法和國內的大學不大一樣,開放與研討的氛圍更重些?!睍苑平榻B說。田曉菲是在天津成長起來的,她4歲時隨父母來天津,在天津市文聯(lián)大院的地震棚里開始接觸文學,在《天津日報》發(fā)表第一首詩,后出版了5本詩集。天津13中學的校園和居住過的小海地的一條小河都讓她終身難忘。以柳溪阿姨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曉菲14歲從天津市第13中學直接升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yè)。1991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分別在柯蓋德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助理教授,2000年開始在哈佛任講師。曉菲供職的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驕傲的一個系。這個系以哈佛的名義乃至美國的名義深深地汲取著古老的東方文化與文明,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灾袊@網(wǎng)二、北大學子談北大大學三年級我寫過一首歌詠北大的詩,參加全校朗誦比賽,題目叫《我生活在波濤翻騰的海洋》。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會離開這里,但那條無形的紐帶是不會斷的。(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認同靈動變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威,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懷疑的原因。北大百年慶典時,曾有不少記者希望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北大精神”。面對此類熱切的追問,我從來都是答非所問,轉而介紹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構起來的。不承認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蘊涵著一種古老的思路:大象無形。而且,北大必須自我革新,北大傳統(tǒng)不應凝固不變,北大精神更有賴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護、承傳與發(fā)展。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我認同乃至贊許年輕學子談論“我們北大”時得意的神情——那與其說是夸耀,不如說是承擔。比起波光瀲滟的未名湖、古樸莊嚴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紀念講堂和理科樓群等有形景觀,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與自信。踏進燕園,你很容易為這種有歷史感因而顯得深沉、有現(xiàn)實關懷因而顯得生動的“少年氣象”所感動。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少年氣象”,既屬于稚氣未脫的本科生,也屬于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氣韻生動的校園文化中,你不會因此而擺脫人生的眾多困惑,卻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這虛空與煩惱的精氣神兒——這正是北大真正誘惑人的地方。(陳平原《北大人的精氣神兒》)十三歲的際遇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設想:1、朗讀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這篇文章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散文,文辭優(yōu)美,字里行間透著靈氣,迸發(fā)出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展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要在反復"讀"中用心去體會。3、本文抒情性強,篇幅長,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所以教學中應注意突出重點,以簡馭繁,扣住“十三歲的際遇”重點研讀文章第二部分,并通過對精彩語段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意,而不必進行過于繁瑣的分析。4、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教程;一、導入田曉菲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被北大破格錄取,為紀念北大九十周年校慶而寫作這篇文章時,她也只有16歲,卻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帶給她怎樣的影響呢?她又想對這所享譽全國的著名高等學府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二、整體感知。1、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2、文章分成獨立的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三、局部研讀。1、學生瀏覽課文,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課文哪部分內容集中敘寫了“十三歲的際遇”?A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用兩個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歲到16歲的四個生活剪影。7歲的見到一張泛黃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北大”。10歲的過北大校門而不顧,堅信自己會成為北大的學生,要保持新鮮感。13歲的考入北大,從此在北大成長。16歲的為紀念北大九十年校慶之際創(chuàng)作此文回顧兩年北大生活,展望未來,渴望創(chuàng)造與飛翔。B指導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學生作示范,分別朗讀7歲、10歲、13歲、16歲四個時段的內容。C再選四個同學分別對四個角色朗讀的同學作評價,指出其優(yōu)缺點。(2)課文寫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2、默讀第二部分,摘錄關鍵詞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對精彩語句、語段的朗讀)北大的書最初的感覺后來的感悟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北大的人學生師長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肖像品質兩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對北大有了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你能說說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作者的成長的嗎?學生研讀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北大的書:400多萬冊圖書開始讓作者幾乎感到絕望,如那個哭泣的小女孩一樣感到自己的淺薄,慢慢的,作者在書的世界里心情變得沉靜、愉悅、安詳。北大的人:北大學生的敏感、純潔、機智與生機勃勃讓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氣氛。北大的老師讓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師二字真正的涵義:嚴謹治學,誠懇做人。小結: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3、勾畫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帶著感情朗讀。(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體會的深刻性,只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稍加點撥提升就可以了)4、文章使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在課文內勾畫出來,在全班交流。(課后“探究•練習”二、三題,理解比喻句和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四、請學生談談學習完課文后的感受,教師小結。補充資料[資料整合平臺]一、田曉菲近況田曉菲在哈佛(節(jié)選)張維攻在波士頓,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哈佛大學,我見到了從天津走過來的田曉菲。9歲的田曉菲兩年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受聘于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做講師?!麄€波士頓在大搞城市建設,公路改建、機場擴建、填海造地,田曉菲在這里讀書工作了10年,覺得這個古老的城市建設起來沒個完。田曉菲說哈佛給她的印象卻一如從前,“那就是我讀研究生時住過的樓”,在哈佛校園,她如數(shù)家珍般說起每一座教學樓,說起每一個可供游人參觀的景點,特別是走過那座古老雄偉的獨立戰(zhàn)爭紀念大教堂,告訴我,我們的江澤民主席曾在那里發(fā)表過演講。她說,哈佛的博物館不可不去,因為那里不僅珍藏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化石和珍稀礦藏,最為獨特的是百多年前一個工匠發(fā)明的“玻璃花”,用這個工藝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綠葉舉世罕見。有意思的是,田曉菲來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她在她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學辦公室里,在她為本科生研究生講課的教室里,她的話就更多了?!斑@里的教學方法和國內的大學不大一樣,開放與研討的氛圍更重些。”曉菲介紹說。田曉菲是在天津成長起來的,她4歲時隨父母來天津,在天津市文聯(lián)大院的地震棚里開始接觸文學,在《天津日報》發(fā)表第一首詩,后出版了5本詩集。天津13中學的校園和居住過的小海地的一條小河都讓她終身難忘。以柳溪阿姨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曉菲14歲從天津市第13中學直接升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yè)。1991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分別在柯蓋德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助理教授,2000年開始在哈佛任講師。曉菲供職的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驕傲的一個系。這個系以哈佛的名義乃至美國的名義深深地汲取著古老的東方文化與文明,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摘自中國校園網(wǎng)二、北大學子談北大大學三年級我寫過一首歌詠北大的詩,參加全校朗誦比賽,題目叫《我生活在波濤翻騰的海洋》。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會離開這里,但那條無形的紐帶是不會斷的。(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認同靈動變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威,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懷疑的原因。北大百年慶典時,曾有不少記者希望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北大精神”。面對此類熱切的追問,我從來都是答非所問,轉而介紹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構起來的。不承認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蘊涵著一種古老的思路:大象無形。而且,北大必須自我革新,北大傳統(tǒng)不應凝固不變,北大精神更有賴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護、承傳與發(fā)展。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我認同乃至贊許年輕學子談論“我們北大”時得意的神情——那與其說是夸耀,不如說是承擔。比起波光瀲滟的未名湖、古樸莊嚴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紀念講堂和理科樓群等有形景觀,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與自信。踏進燕園,你很容易為這種有歷史感因而顯得深沉、有現(xiàn)實關懷因而顯得生動的“少年氣象”所感動。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少年氣象”,既屬于稚氣未脫的本科生,也屬于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氣韻生動的校園文化中,你不會因此而擺脫人生的眾多困惑,卻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這虛空與煩惱的精氣神兒——這正是北大真正誘惑人的地方。(陳平原《北大人的精氣神兒》)十三歲的際遇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設想:1、朗讀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這篇文章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散文,文辭優(yōu)美,字里行間透著靈氣,迸發(fā)出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展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要在反復"讀"中用心去體會。3、本文抒情性強,篇幅長,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所以教學中應注意突出重點,以簡馭繁,扣住“十三歲的際遇”重點研讀文章第二部分,并通過對精彩語段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意,而不必進行過于繁瑣的分析。4、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教程;一、導入田曉菲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被北大破格錄取,為紀念北大九十周年校慶而寫作這篇文章時,她也只有16歲,卻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帶給她怎樣的影響呢?她又想對這所享譽全國的著名高等學府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二、整體感知。1、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2、文章分成獨立的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三、局部研讀。1、學生瀏覽課文,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課文哪部分內容集中敘寫了“十三歲的際遇”?A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用兩個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歲到16歲的四個生活剪影。7歲的見到一張泛黃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北大”。10歲的過北大校門而不顧,堅信自己會成為北大的學生,要保持新鮮感。13歲的考入北大,從此在北大成長。16歲的為紀念北大九十年校慶之際創(chuàng)作此文回顧兩年北大生活,展望未來,渴望創(chuàng)造與飛翔。B指導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學生作示范,分別朗讀7歲、10歲、13歲、16歲四個時段的內容。C再選四個同學分別對四個角色朗讀的同學作評價,指出其優(yōu)缺點。(2)課文寫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2、默讀第二部分,摘錄關鍵詞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對精彩語句、語段的朗讀)北大的書最初的感覺后來的感悟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北大的人學生師長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肖像品質兩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對北大有了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你能說說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作者的成長的嗎?學生研讀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北大的書:400多萬冊圖書開始讓作者幾乎感到絕望,如那個哭泣的小女孩一樣感到自己的淺薄,慢慢的,作者在書的世界里心情變得沉靜、愉悅、安詳。北大的人:北大學生的敏感、純潔、機智與生機勃勃讓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氣氛。北大的老師讓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師二字真正的涵義:嚴謹治學,誠懇做人。小結: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3、勾畫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帶著感情朗讀。(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體會的深刻性,只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稍加點撥提升就可以了)4、文章使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在課文內勾畫出來,在全班交流。(課后“探究•練習”二、三題,理解比喻句和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四、請學生談談學習完課文后的感受,教師小結。補充資料[資料整合平臺]一、田曉菲近況田曉菲在哈佛(節(jié)選)張維攻在波士頓,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哈佛大學,我見到了從天津走過來的田曉菲。9歲的田曉菲兩年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受聘于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做講師。……整個波士頓在大搞城市建設,公路改建、機場擴建、填海造地,田曉菲在這里讀書工作了10年,覺得這個古老的城市建設起來沒個完。田曉菲說哈佛給她的印象卻一如從前,“那就是我讀研究生時住過的樓”,在哈佛校園,她如數(shù)家珍般說起每一座教學樓,說起每一個可供游人參觀的景點,特別是走過那座古老雄偉的獨立戰(zhàn)爭紀念大教堂,告訴我,我們的江澤民主席曾在那里發(fā)表過演講。她說,哈佛的博物館不可不去,因為那里不僅珍藏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化石和珍稀礦藏,最為獨特的是百多年前一個工匠發(fā)明的“玻璃花”,用這個工藝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綠葉舉世罕見。有意思的是,田曉菲來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她在她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學辦公室里,在她為本科生研究生講課的教室里,她的話就更多了?!斑@里的教學方法和國內的大學不大一樣,開放與研討的氛圍更重些?!睍苑平榻B說。田曉菲是在天津成長起來的,她4歲時隨父母來天津,在天津市文聯(lián)大院的地震棚里開始接觸文學,在《天津日報》發(fā)表第一首詩,后出版了5本詩集。天津13中學的校園和居住過的小海地的一條小河都讓她終身難忘。以柳溪阿姨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曉菲14歲從天津市第13中學直接升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yè)。1991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分別在柯蓋德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助理教授,2000年開始在哈佛任講師。曉菲供職的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驕傲的一個系。這個系以哈佛的名義乃至美國的名義深深地汲取著古老的東方文化與文明,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灾袊@網(wǎng)二、北大學子談北大大學三年級我寫過一首歌詠北大的詩,參加全校朗誦比賽,題目叫《我生活在波濤翻騰的海洋》。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會離開這里,但那條無形的紐帶是不會斷的。(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認同靈動變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威,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懷疑的原因。北大百年慶典時,曾有不少記者希望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北大精神”。面對此類熱切的追問,我從來都是答非所問,轉而介紹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構起來的。不承認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蘊涵著一種古老的思路:大象無形。而且,北大必須自我革新,北大傳統(tǒng)不應凝固不變,北大精神更有賴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護、承傳與發(fā)展。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我認同乃至贊許年輕學子談論“我們北大”時得意的神情——那與其說是夸耀,不如說是承擔。比起波光瀲滟的未名湖、古樸莊嚴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紀念講堂和理科樓群等有形景觀,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與自信。踏進燕園,你很容易為這種有歷史感因而顯得深沉、有現(xiàn)實關懷因而顯得生動的“少年氣象”所感動。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少年氣象”,既屬于稚氣未脫的本科生,也屬于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氣韻生動的校園文化中,你不會因此而擺脫人生的眾多困惑,卻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這虛空與煩惱的精氣神兒——這正是北大真正誘惑人的地方。(陳平原《北大人的精氣神兒》)十三歲的際遇教學目標: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重點:1、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2、注意文中第一人稱與二、三人稱交替使用的特點和作用。3、體會作者展示后來居上與眾不同的個性,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教學設想:1、朗讀全文,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2、這篇文章詩意盎然的優(yōu)美散文,文辭優(yōu)美,字里行間透著靈氣,迸發(fā)出勃發(fā)向上的追求與熱情,展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個性。要在反復"讀"中用心去體會。3、本文抒情性強,篇幅長,行文思路不易把握;有些語句含義深刻,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吃力。所以教學中應注意突出重點,以簡馭繁,扣住“十三歲的際遇”重點研讀文章第二部分,并通過對精彩語段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意,而不必進行過于繁瑣的分析。4、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教程;一、導入田曉菲是個早慧型的人才,她13歲就被北大破格錄取,為紀念北大九十周年校慶而寫作這篇文章時,她也只有16歲,卻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帶給她怎樣的影響呢?她又想對這所享譽全國的著名高等學府說些什么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田曉菲的《十三歲的際遇》。二、整體感知。1、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課文,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2、文章分成獨立的三部分,概括這三部分的主要內容。三、局部研讀。1、學生瀏覽課文,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課文哪部分內容集中敘寫了“十三歲的際遇”?A快速閱讀課文第一部分,用兩個最能體現(xiàn)作者心路里程的字,概括作者7歲到16歲的四個生活剪影。7歲的見到一張泛黃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著一個“北大”。10歲的過北大校門而不顧,堅信自己會成為北大的學生,要保持新鮮感。13歲的考入北大,從此在北大成長。16歲的為紀念北大九十年校慶之際創(chuàng)作此文回顧兩年北大生活,展望未來,渴望創(chuàng)造與飛翔。B指導學習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一部分。指定四名學生作示范,分別朗讀7歲、10歲、13歲、16歲四個時段的內容。C再選四個同學分別對四個角色朗讀的同學作評價,指出其優(yōu)缺點。(2)課文寫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目的是什么?2、默讀第二部分,摘錄關鍵詞句完成下表,全班交流。(交流中可穿插對精彩語句、語段的朗讀)北大的書最初的感覺后來的感悟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北大的人學生師長對學校的評價個人的成長肖像品質兩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對北大有了深刻而豐富的認識,你能說說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作者的成長的嗎?學生研讀第二部分。提示:北大的書和北大的人。北大的書:400多萬冊圖書開始讓作者幾乎感到絕望,如那個哭泣的小女孩一樣感到自己的淺薄,慢慢的,作者在書的世界里心情變得沉靜、愉悅、安詳。北大的人:北大學生的敏感、純潔、機智與生機勃勃讓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氣氛。北大的老師讓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師二字真正的涵義:嚴謹治學,誠懇做人。小結: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淚水與歡笑而格外充實的時光。3、勾畫出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談談自己的體會,帶著感情朗讀。(教師不必強求學生體會的深刻性,只在學生已有認識的基礎上稍加點撥提升就可以了)4、文章使用了許多優(yōu)美的比喻句,在課文內勾畫出來,在全班交流。(課后“探究•練習”二、三題,理解比喻句和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四、請學生談談學習完課文后的感受,教師小結。補充資料[資料整合平臺]一、田曉菲近況田曉菲在哈佛(節(jié)選)張維攻在波士頓,在美國最負盛名的哈佛大學,我見到了從天津走過來的田曉菲。9歲的田曉菲兩年前在美國哈佛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受聘于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做講師。……整個波士頓在大搞城市建設,公路改建、機場擴建、填海造地,田曉菲在這里讀書工作了10年,覺得這個古老的城市建設起來沒個完。田曉菲說哈佛給她的印象卻一如從前,“那就是我讀研究生時住過的樓”,在哈佛校園,她如數(shù)家珍般說起每一座教學樓,說起每一個可供游人參觀的景點,特別是走過那座古老雄偉的獨立戰(zhàn)爭紀念大教堂,告訴我,我們的江澤民主席曾在那里發(fā)表過演講。她說,哈佛的博物館不可不去,因為那里不僅珍藏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恐龍化石和珍稀礦藏,最為獨特的是百多年前一個工匠發(fā)明的“玻璃花”,用這個工藝制成的千奇百怪的花束綠葉舉世罕見。有意思的是,田曉菲來哈佛10年了,竟然是第一次來到這里參觀,她在她的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的天地里沉湎得太久了。在她自己的教學辦公室里,在她為本科生研究生講課的教室里,她的話就更多了。“這里的教學方法和國內的大學不大一樣,開放與研討的氛圍更重些?!睍苑平榻B說。田曉菲是在天津成長起來的,她4歲時隨父母來天津,在天津市文聯(lián)大院的地震棚里開始接觸文學,在《天津日報》發(fā)表第一首詩,后出版了5本詩集。天津13中學的校園和居住過的小海地的一條小河都讓她終身難忘。以柳溪阿姨為代表的天津一批老作家都曾是她的忘年交。田曉菲14歲從天津市第13中學直接升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英美文學專業(yè)。1991年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獲英國文學碩士,1998年獲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分別在柯蓋德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任助理教授,2000年開始在哈佛任講師。曉菲供職的哈佛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是哈佛值得驕傲的一個系。這個系以哈佛的名義乃至美國的名義深深地汲取著古老的東方文化與文明,成為東西方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灾袊@網(wǎng)二、北大學子談北大大學三年級我寫過一首歌詠北大的詩,參加全校朗誦比賽,題目叫《我生活在波濤翻騰的海洋》。我覺得北大有一股力量,有一種氣象,有一個不可測其深淺的底蘊,唯大海才能比擬。三十多年了,這感覺仍然時常被喚起,并洗滌著我身上某些狹隘的、怯懦的感情,使我寬容些,更寬容些;勇敢些,更勇敢些。三十四年的歲月,北大已在我身上刻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我的生命也已融入北大的血液。不管今后我是否會離開這里,但那條無形的紐帶是不會斷的。(袁行霈《我心中的北大》)認同靈動變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現(xiàn)實生活中具體的權威,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懷疑的原因。北大百年慶典時,曾有不少記者希望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北大精神”。面對此類熱切的追問,我從來都是答非所問,轉而介紹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構起來的。不承認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實蘊涵著一種古老的思路:大象無形。而且,北大必須自我革新,北大傳統(tǒng)不應凝固不變,北大精神更有賴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護、承傳與發(fā)展。也正是這一點,使得我認同乃至贊許年輕學子談論“我們北大”時得意的神情——那與其說是夸耀,不如說是承擔。比起波光瀲滟的未名湖、古樸莊嚴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紀念講堂和理科樓群等有形景觀,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與自信。踏進燕園,你很容易為這種有歷史感因而顯得深沉、有現(xiàn)實關懷因而顯得生動的“少年氣象”所感動。更為難得的是,這種“少年氣象”,既屬于稚氣未脫的本科生,也屬于白發(fā)蒼蒼的老教授。生活在如此氣韻生動的校園文化中,你不會因此而擺脫人生的眾多困惑,卻很可能平添一股肉搏這虛空與煩惱的精氣神兒——這正是北大真正誘惑人的地方。(陳平原《北大人的精氣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