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例喉真菌病患者的診治體會_第1頁
10例喉真菌病患者的診治體會_第2頁
10例喉真菌病患者的診治體會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例喉真菌病患者的診治體會

2009年2月01日至2011年2月01日,我的科學辦公室對10例演唱道感染病患者進行了治療。詳情如下。1數(shù)據(jù)和方法1.1藥物治療及藥敏試驗10例喉真菌病患者,男6例,女4例;年齡18~60歲。8例無白血病、腫瘤、放化療、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2例有糖尿病史。8例患者以聲嘶,發(fā)聲低沉、費力,咽喉疼痛、干燥2~3周就診,其中2例患者有糖尿病史。此8例患者至我院就診前,自行間斷口服金嗓散結丸、柑橘冰梅片等中成藥,未應用抗生素和激素;余2例患者以聲嘶、發(fā)聲費力3周伴咽喉部癢感、陣發(fā)性咳嗽1周就診我院,就診前,應用抗生素3周、激素7d。上述患者均不伴呼吸困難和吞咽困難。纖維喉鏡檢查示:單側(cè)或雙側(cè)聲帶水腫、充血,有白色或淺黃色膜狀物覆蓋,雙聲帶活動正常,聲門閉合不嚴,或聲門下部分黏膜有白色或淺黃色膜狀物覆蓋。10例患者均行聲帶覆蓋物涂片,活檢。涂片發(fā)現(xiàn)6例有真菌菌絲,涂片陽性率60%。10例病理診斷為喉真菌病。同時10例均同期行真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9例(90%)培養(yǎng)出真菌,其中6例為煙曲霉菌,對酮康唑、伊曲康唑敏感;2例為白色念珠菌,對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敏感;1例為雜色曲霉菌,對酮康唑、伊曲康唑敏感。10例患者同時行胸片檢查及結核菌素試驗,均為陰性,排除結核。1.2局部霧化獨立張拉10例患者均絕對休聲,在藥敏試驗結果未出之前給予氟康唑0.15g,每日1次口服;達克寧氣霧劑局部霧化吸入,一日2次。1周后復查纖維喉鏡,對無明顯效果者根據(jù)藥敏試驗改換藥物。療程2~6周。對治療4周無明顯效果者可行聲帶覆蓋物剝脫術及口服抗真菌藥、霧化吸入。治療期間每2周查1次肝腎功能,對有肝腎功能損傷者給予保肝藥物治療。2纖維喉鏡下活檢治療2周后癥狀明顯緩解6例,查喉鏡雙聲帶白膜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減少(2例)或消失(4例)。其中4例停藥,白膜減少2例及無明顯好轉(zhuǎn)4例患者繼續(xù)治療2周后復查纖維喉鏡示:4例患者雙聲帶白膜消失,雙聲帶有不同程度充血、腫脹,繼續(xù)用藥1周后雙聲帶光滑、無充血;另2例保守治療效果欠佳者行支撐喉鏡下雙聲帶白膜剝脫術。術后保守治療2周后復查纖維喉鏡,雙聲帶光滑、無腫脹及充血。10例患者隨訪至今無復發(fā)。3纖維喉鏡檢查及預防患者,女,18歲,因聲嘶、發(fā)聲費力3周并以喉部干燥、癢感、陣發(fā)性咳嗽7d為主訴于2010年6月就診我科。既往體健。3周前勞累后出現(xiàn)聲嘶、發(fā)聲費力,不伴發(fā)熱及呼吸吞咽困難。自行口服羅紅霉素膠囊,一日2次,一次0.15g,未休聲,治療7d無明顯效果。2周前就診當?shù)蒯t(yī)院耳鼻咽喉科,纖維喉鏡檢查示雙聲帶充血、腫脹。給予頭孢孟多及地塞米松針點滴,并霧化吸入地塞米松、慶大霉素,無明顯效果。7d前出現(xiàn)喉部干燥、癢感、陣發(fā)性咳嗽。來我院就診,纖維喉鏡示雙聲帶前中份腫脹并有白膜附著,雙聲帶活動正常。初步診斷為喉真菌病。鉗取聲帶部分白膜送病理檢查、涂片及真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同時行胸片及結核菌素試驗均為陰性,排除結核。涂片陰性。病理檢查示喉真菌病(圖1)。在真菌培養(yǎng)結果出來之前,給予氟康唑0.15g,每日1次,口服。達克寧氣霧劑霧化,治療1周效果不明顯。纖維喉鏡檢查無明顯變化。根據(jù)1周后真菌培養(yǎng)示煙曲霉菌生長,對酮康唑敏感,改為酮康唑口服,繼續(xù)治療3周,癥狀稍有好轉(zhuǎn),雙聲帶仍有部分白膜附著。遂纖維喉鏡下行雙聲帶覆蓋物剝脫術,術后同前保守治療,繼續(xù)用藥2周,查雙聲帶光滑,稍充血(圖2~4)。隨訪至今無復發(fā)。治療期間每2周復查肝腎功能,無異常。4超聲真菌感染原發(fā)性喉真菌病罕見,目前認為真菌多為條件致病菌,條件致病菌一般不致病。唐世雄等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如感冒,長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質(zhì)激素、免疫抑制劑及外傷和大手術,腫瘤放化療,糖尿病等重要誘因條件下致病。本組有2例糖尿病患者,發(fā)病前有感冒史,導致局部抵抗力下降,使真菌過度繁殖而致病。另2例患者應用抗生素3周、激素7d,導致菌群失調(diào),促進真菌繁殖而發(fā)病。另外6例患者,既往體健,發(fā)病前有勞累、過度發(fā)聲等情況,可見真菌感染并非一定是長期應用抗生素或有基礎疾病等情況所致。6例既往體健者患真菌病,可能因過度發(fā)聲致聲帶充血水腫,而作為條件致病菌的真菌附著于受損聲帶,并生長繁殖導致發(fā)病。關于確診聲帶真菌感染。首先患者有聲嘶、說話費力、低沉、干咳、發(fā)癢等不同癥狀。喉鏡檢查示:雙側(cè)或單側(cè)聲帶充血、水腫,有白色或灰黃色膜狀物附著,雙聲帶活動正常;或聲門下部分黏膜有白色或淺黃色膜狀物覆蓋。確診還需病理檢查、涂片及真菌培養(yǎng)等。本組10例患者病理診斷均證實喉真菌病。涂片檢查4例(40%)為陰性,這與蔡小劍等描述的涂片陰性率較高報道一致。真菌培養(yǎng)可以確診為何種真菌感染,藥敏試驗可以針對性用藥,這一點對于頑固性及反復復發(fā)的患者至關重要。但真菌培養(yǎng)并非100%,本組真菌培養(yǎng)陰性率10%,并且培養(yǎng)需要一定的時間,滯后于臨床開始治療的時間。確診真菌感染還需要排除結核及腫瘤,主要依靠病理檢查,結合胸片、結核菌素試驗等。關于真菌治療。孫開宇等認為大蒜素對新生隱球菌等均有良好的作用,且不良反應小于其他類抗真菌藥。農(nóng)輝圖等等認為喉真菌病應以全身治療為主,局部治療為輔。多數(shù)學者主張霧化吸入。我們治療此10例患者除了絕對休聲、口服抗真菌藥外,均霧化吸入。抗真菌藥根據(jù)經(jīng)驗首選氟康唑口服,效果欠佳者根據(jù)藥敏試驗改用抗真菌藥種類口服,并且適時手術干預。本組2例患者用藥4周后療效欠佳,在纖維喉鏡下給予雙聲帶白膜剝脫術,術后繼續(xù)口服抗真菌藥2周,最終治愈。王澤光等報道3例患者均剝離聲帶表面灰白色膜狀物及周圍明顯充血水腫的黏膜,1例術后未再用藥,2例術后應用抗真菌藥半個月均治愈。我們建議對抗真菌藥治療效果欠佳者,可行聲帶表面膜狀物剝脫術,但一定注意勿損傷聲韌帶及聲帶肌。關于抗真菌藥運用時間,本組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