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適用2023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部分第1編中國古代史板塊1通史橫向整合第3講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課件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5f8ac7c8b45f126639cc1df939d47b9/55f8ac7c8b45f126639cc1df939d47b91.gif)
![新高考適用2023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部分第1編中國古代史板塊1通史橫向整合第3講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課件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5f8ac7c8b45f126639cc1df939d47b9/55f8ac7c8b45f126639cc1df939d47b92.gif)
![新高考適用2023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部分第1編中國古代史板塊1通史橫向整合第3講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課件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5f8ac7c8b45f126639cc1df939d47b9/55f8ac7c8b45f126639cc1df939d47b93.gif)
![新高考適用2023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部分第1編中國古代史板塊1通史橫向整合第3講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課件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5f8ac7c8b45f126639cc1df939d47b9/55f8ac7c8b45f126639cc1df939d47b94.gif)
![新高考適用2023版高考歷史二輪總復習第1部分第1編中國古代史板塊1通史橫向整合第3講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課件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5f8ac7c8b45f126639cc1df939d47b9/55f8ac7c8b45f126639cc1df939d47b9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部分兩大板塊縱橫貫通優(yōu)勢互補珠聯璧合第一編中國古代史板塊一通史橫向整合——讓認知更全面第三講中華文明的成熟與繁榮——魏晉至隋唐時期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一步通史體系?重組——學“通”歷史時空定位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9年),封建國家分裂、民族交融,是中華文明曲折發(fā)展并孕育大一統(tǒng)條件的時期。隋唐時期(581—907年),多民族封建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封建經濟文化繁榮,是中華文明繁榮發(fā)展的階段。1.政治: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中央集權制遭到破壞。三省制雛形出現,九品中正制,士族勢力強大。隋唐時期,由政權并立到走向大一統(tǒng),社會安定,制度創(chuàng)新,封建中央集權制度日趨完善。特征定論2.經濟: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民南遷,江南地區(qū)得到初步開發(fā)。北魏均田制形成,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士族莊園經濟與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時期,農耕經濟繁榮,江南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安史之亂后,全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3.民族關系: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民族交融局面;隋朝結束分裂,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邊疆的開發(fā),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4.文化: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活躍,呈現多元化特征,體現了民族交融的特色;科技成就較為突出。隋唐文化全面繁榮,兼收并蓄,世界領先,影響深遠。5.對外關系:魏晉南北朝時期對外文化交流頻繁;唐朝對外交通發(fā)達,對外政策開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的形成。第二步必修選考?鏈接——學“透”歷史一、政權更迭與政治制度1.政權更迭:魏晉南北朝經歷了三國鼎立、西晉短暫統(tǒng)一和南北朝的對峙。整合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民族交融與文化交流2.政治制度(1)中央體制: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臺改稱尚書省,與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三省。(2)選官制度:曹魏創(chuàng)立九品中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但后來只看家世,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3)官員考核: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zhàn)亂頻仍,考核法規(guī)大都流于形式。3.士族階層(門閥政治):自三國、西晉以來,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4.北魏孝文帝改革(1)內容①前期改革: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三長制等,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fā)展。②后期改革:遷都洛陽;改革風俗——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定門第,與漢族通婚等。(2)影響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緩解了民族矛盾。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推動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進程。③為北方統(tǒng)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5.民族交融(1)表現①東漢以來,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鮮卑等。他們建立政權,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頻繁接觸,通婚雜居,互相影響。②5世紀,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統(tǒng)一北方,推行漢法,進一步推動民族交融。③在南方,三國時期的吳、蜀兩國以及東晉、南朝的經濟開發(fā),加強了南遷中原人民與東南、西南地區(qū)人民的交融。(2)影響①內遷的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的發(fā)展。②各族之間接觸頻繁,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存在。③北方政權在民族交融的基礎上逐漸壯大,為統(tǒng)一全國準備了條件。6.法律制度: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命令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此后,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7.戶籍制度:西晉以“黃籍”登記戶籍。東晉政府對南方土著居民以黃籍進行登記,對從北方南渡而來的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東晉后期和南朝,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二、經濟與社會生活1.土地賦稅制度:魏晉時期,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2.江南的開發(fā)(1)西晉末年以來,北方人南遷,給江南地區(qū)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以及勞動力資源。(2)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yè)有明顯進步。3.農業(yè)(1)南北朝時期出現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2)三國時期馬鈞對翻車進行革新,其后翻車在民間廣泛使用。(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4.手工業(yè)工具:南朝時,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三、思想文化與傳承1.思想(1)道教:東漢末年本土宗教興起,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2)佛教: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時期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南朝范縝抨擊佛教,北魏、北周等統(tǒng)治者滅佛,佛教文化遭受損失。(3)魏晉玄學: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發(fā)展后形成。2.文學藝術(1)文學:先后出現建安文學、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2)藝術: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被稱為“書圣”;東晉開始出現以顧愷之為代表的專職畫家。北魏云岡石窟等藝術寶庫聞名世界。3.科技(1)南朝祖沖之算出圓周率;北朝賈思勰的農書《齊民要術》及西晉的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2)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中有青蒿素抗瘧的記載。4.中外文化交流(1)東晉高僧法顯到天竺取經求法。(2)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qū)流行。(3)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fā)展。5.教育:西晉開始設立的國子監(jiān),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認知
魏晉時期的門閥政治1.形成原因(1)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fā)展。(2)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tǒng)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特點(特殊地位)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很重要官職經濟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社會生活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3.衰落原因(1)自身腐朽:腐朽奢華的生活、與生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zhí)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2)東晉、南朝統(tǒng)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庶族乘機逐漸典掌機要。(3)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唐末農民起義徹底掃蕩結束了士族制度。認知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1.南北經濟趨于平衡: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大規(guī)模的戰(zhàn)亂,使得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則相對穩(wěn)定,使得南方經濟得到迅速發(fā)展。南北經濟開始趨于平衡,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開始改變。2.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制的發(fā)展和統(tǒng)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由于戰(zhàn)亂,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南方剛剛開發(fā),商品經濟發(fā)展緩慢。4.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由于民族交融的加強,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密切,并逐漸融合為一體。各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同時也為隋唐時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5.手工業(yè)也有長足發(fā)展:南方盛產青瓷,器皿形制美觀;蜀錦聞名遐邇。1.(2021·天津高考)魏晉時期,一批書法家的書法藝術各具特色,如鐘繇“每點多異”、王羲之“萬字不同”,表明書法藝術的發(fā)展從自發(fā)進入自覺階段。這一轉折所依托的條件是()A.書法實用性加強 B.書法流派的統(tǒng)一C.竹簡木牘的應用
D.紙張使用的推廣D【解析】筆墨紙張等文具的改進,為魏晉時期書法技巧的創(chuàng)新提供條件,推動書法藝術從自發(fā)進入自覺階段,故選D項;書法進入自覺階段后,實用性減弱,藝術性加強,排除A項;“統(tǒng)一”說法錯誤,書法流派各異,排除B項;竹簡木牘的應用不利于書法的發(fā)展,排除C項。2.(2022·青島市一模)《三國志》記載,孫權封兒子孫奮為齊王,居武昌;孫休為瑯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齊與瑯琊均位于曹魏政權境內。孫權該舉措的主要意圖是()A.瓦解分化曹魏政權
B.闡明政權的合法性C.表明統(tǒng)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統(tǒng)一全國的輿論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吳政權定都建業(yè),即今江蘇南京,孫權封孫奮為齊王,封孫休為瑯琊王,但是“齊與瑯琊均位于曹魏政權境內”,據此可知,這說明孫權的主要意圖是統(tǒng)一南北方,故選C項;A、B、D三項均與材料不符,排除。3.(2022·齊齊哈爾市高三三模)一份統(tǒng)計資料顯示,兩晉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約占總入仕者的半數;由察舉和學校開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縣吏積功升遷的占14%;公府掾屬入仕的占1.2%。另一份資料也表明,兩晉高級士族子弟由吏部銓選入仕的占50%。這說明兩晉南北朝時期()A.九品中正制成為選官方式首選B.選官權力逐漸走向集權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會階層流動D.科舉制度的端倪開始出現B【解析】據材料“兩晉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約占總入仕者的半數……兩晉高級士族子弟由吏部銓選入仕的占50%”可知,兩晉時期的官員主要由吏部任命,說明選官權力主要在中央,故選B項;A、C、D三項與材料不符,排除。4.(2022·泰安市高三三模)唐代房玄齡在其編寫的《晉書》中,對于前秦統(tǒng)治者苻堅的人格給予高度贊美:“修廢職,繼絕世,禮神祗,課農桑,立學校,鰥寡孤獨高年不自存者賜谷帛有差,其殊才異行、孝友忠義、德業(yè)可稱者令在所以聞?!逼滟澝乐饕且驗?)A.苻堅對穩(wěn)定社會做出突出貢獻B.苻堅勵精圖治符合唐代審美標準C.苻堅的作為符合儒家德治標準D.作者借苻堅教化唐代的統(tǒng)治階層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唐代房玄齡在《晉書》中贊美前秦統(tǒng)治者苻堅“修廢職,繼絕世……孝友忠義”等,這些都是儒家的價值理念,說明房玄齡贊美的原因是苻堅的作為符合儒家德治標準,故選C項;材料不能體現A、B、D三項,均可排除。一、隋唐至五代的政治及國家治理1.政權更迭與政局(1)隋朝:581—618年,隋朝短暫統(tǒng)治。整合二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2)唐朝①前期:618年,唐朝建立,逐步統(tǒng)一全國。先后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②中后期: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755年至763年出現“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形成藩鎮(zhèn)割據局面,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黃巢起義沉重打擊了唐朝統(tǒng)治。(3)五代十國:唐滅亡后,南北方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政權。后周世宗柴榮清除五代弊政,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奠定基礎。2.政治制度(1)中央體制: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2)地方行政:隋朝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沿用。唐朝把全國劃分為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后變成道、州、縣三級制,中期以后,設節(jié)度使,形成藩鎮(zhèn)割據勢力。(3)官員選拔與管理①選拔:隋朝隋煬帝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②管理: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4)監(jiān)察制度: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構;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jiān)察區(qū),委派監(jiān)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jiān)察。3.法治與教化(1)法治:唐高宗永徽年間,在《貞觀律》基礎上修訂頒布《永徽律》,即《唐律疏議》?!短坡墒枳h》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2)教化:唐朝提倡禮治。732年,唐朝政府頒行《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在社會層面,唐朝政府推廣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4.民族關系(1)管理機構與制度: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的禮部和鴻臚寺。唐朝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等。(2)隋朝的民族關系: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順隋朝;加強對嶺南地區(qū)各族的治理;加強與流求的接觸。(3)唐朝的民族關系①與突厥的關系:貞觀初年,東突厥汗國滅亡。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權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②與吐蕃的關系: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③與靺鞨的關系:唐玄宗封東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ね?。④與南詔的關系:唐朝加封南詔王,南詔王遣子弟入唐學習。5.對外交往:隋唐時期,政治統(tǒng)一,對外關系空前發(fā)展,經濟、文化交流活躍。6.賦役制度(1)隋朝征收租調役。唐初實行租庸調制。(2)780年,改行兩稅法。兩稅法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7.戶籍制度:隋朝,命州縣官“大索貌閱”。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8.基層治理: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城內設坊,郊外設村;實行鄰保制度。9.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政府重視官方儲備,大力提倡民間積儲。隋文帝置倉積谷,鼓勵民間自置義倉。從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二、隋唐經濟與社會生活1.農業(yè):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廣曲轅犁,耕犁基本定型。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yè)技術體系。2.手工業(yè):定窯始建于唐朝;唐宋時期,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支釘。3.商業(yè)貿易(1)交通:隋朝開通大運河,對鞏固統(tǒng)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2)城市:隋朝興建洛陽城。(3)信貸:唐朝的信貸業(yè)務,由存貸款發(fā)展到匯兌,出現“飛錢”。(4)契約: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5)絲綢之路①唐中期以后,絲綢之路在東西方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②唐宋以后,海上貿易興盛。中國出口商品有絲綢、瓷器、紙張、茶葉等。三、隋唐的思想文化與傳播1.思想(1)隋朝: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2)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武則天時,佛教完成本土化。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2.文學藝術(1)文學:唐朝,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黃金時代。(2)藝術:書法藝術創(chuàng)出顏體和柳體;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3.科技成就:以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火藥配方、測算出地球子午線長度、孫思邈《千金方》與《唐本草》等為代表。4.教育:唐朝以后,私學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書院制度的建立,推動了私學的發(fā)展。5.中外文化交流(1)中印之間: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研學佛教思想。(2)中國與東亞、東南亞之間①日本的空海和唐朝的鑒真,促進了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佛教發(fā)展。③新羅、日本兩國都向唐朝派遣了使節(jié)和留學生。③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④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東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律令、歷法、建筑、節(jié)日、習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響。(3)唐都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4)中國與西亞、歐洲之間①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②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yè)等活動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③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認知
概括從漢至唐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1.皇帝通過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逐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fā)展演變。2.中朝官向外朝官轉化。中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這種轉變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專職,這是對相權限制壓縮的表現。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即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以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認知
唐代商品經濟繁榮的特點交通發(fā)達不僅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便利,而且從長安、登州、揚州、廣州等地出發(fā)的對外交通也很發(fā)達;唐代在廣州等地還設有市舶使,掌管海外貿易、關稅等;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邸店城市商業(yè)繁榮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不僅是唐朝的大商業(yè)都市,當時的長安還是世界性的大都市。坊市分離,具有現代大都市的規(guī)劃特點。唐朝中后期還出現了夜市市場比較發(fā)達特別是到了唐中后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已經不再局限于交通便利、人口眾多的大城市,偏遠的農村小鎮(zhèn)也大行商業(yè),草市更盛,有的竟發(fā)展成為新興城鎮(zhèn)商人眾多商人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貨幣的統(tǒng)一和匯兌的出現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唐朝出現了新的統(tǒng)一的貨幣——開元通寶;還出現了儲蓄與支付錢幣的柜坊,與柜坊同時出現的還有飛錢,這是我國最早的銀行和匯兌制度認知
盛唐氣象下的文化特征艷麗明快的色彩既體現在唐三彩、銅鏡、絲綢織物、金銀器、敦煌壁畫等物質性文化上,也體現在盛唐詩歌中生動自然的情調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壁畫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唐人率性,較少做作博大恢宏的氣勢唐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節(jié)、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雍容華貴的風度洛陽龍門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華貴的集中體現。觀賞牡丹成為當時最時髦的娛樂活動,也是唐人風度的一個象征昂揚堅定與開放進取的精神風貌唐朝的時代精神,可以用開放、進取、尚武、多元等詞語進行概括,這是一種新民族新文化的優(yōu)勢所在。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選擇和較大的個人空間1.(2022·廣東高考)下圖為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zhí)行效率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D【解析】圖片信息展示了政府機構職能的變化,根據從北齊諸多職能交叉、重疊的政府機構到隋唐時期分工明確的六部可知,隋唐時期的六部制使中央行政機構的分工更加明確,故D項正確;六部屬于中央行政機構,屬于執(zhí)行機構,與中樞決策權無關,故排除A項;隋唐三省六部制實行使得相權一分為三,相權按照職能分為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三部分,“避免了”太絕對化,不符合史實,故排除B項;北齊的政府機構存在職能交叉、重疊的情況,隋唐時期的六部職權分割清晰明確,有利于提高政令的執(zhí)行效率,故排除C項。2.(2022·湖南高考)據下表可知()A時間事件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始置進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沒落 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xù)【解析】由表格信息看,從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廢除九品中正制,到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復九品中正制,中間相隔近30年,這期間實行的是科舉制,科舉制使得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逐漸改變,所以盡管武德七年重新恢復了九品中正制,也只是存在了3年的時間,最終還是于唐太宗貞觀初年再度廢除了,所以這一過程本身反映了世家大族沒落的趨勢,故選A項,排除C、D兩項;B兩項在材料中無體現,排除。3.(2022·全國甲卷高考)西晉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zhèn)地方,手握重權。唐玄宗在京城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稱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孫院”。此后,唐朝沿用該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對皇子皇孫的安置()A.削弱了藩鎮(zhèn)勢力 B.強化了分封體制C.凸顯了專制集權
D.動搖了宗法制度C【解析】由材料“皇子皇弟封王開府,坐鎮(zhèn)地方,手握重權”“專門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諸王,由宦官管理”可知西晉至唐初分封的皇室子弟,在地方享有較大的權勢,唐玄宗時期通過大宅邸、百孫院削弱了皇室子弟的權力,加強了專制集權,故選C項,排除B項;A、D兩項在材料中無體現,排除。4.(2022·湖北高考)唐玄宗針對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下詔曰“今天下泉貨益少,幣帛頗輕,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銅器,由官府統(tǒng)一收購冶煉出的銅鉛錫,杜絕私自買賣。制定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A.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
B.鑄幣材料嚴重短缺C.銅鉛錫專賣措施失效
D.銅錢流通范圍有限B【解析】據材料可知,民間銷毀銅錢鑄造銅器導致嚴重錢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銅器、實行銅鉛錫國有,即鑄幣材料嚴重短缺導致制定該政策,故選B項;材料信息不涉及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強調民間銷毀銅錢導致錢荒,排除A項;“遂禁止私造銅器,由官府統(tǒng)一收購冶煉出的銅鉛錫”說明銅鉛錫專賣是剛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項;唐代銅錢在全國流通,使用范圍廣泛,排除D項。第三步壓軸大題?突破——學“活”歷史 (2020·山東卷)圖1、圖2、圖3是中國古代三個歷史時期(東漢永和五年、唐天寶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題型三地圖信息類試題典例材料——據葛劍雄《中國人口發(fā)展史》分別提取圖1、圖2、圖3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12分)【解題指導】步驟一:看問題。審清題目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解答。設問要求是提取三幅圖中關于人口分布的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判斷出每幅圖所處的時代。步驟二:讀材料。1.看地圖時間。本題中的三幅圖故意隱去了時間信息,要求學生根據人口密度情況判斷每幅圖所處的時代。2.看地圖圖例,注意地圖中的關鍵詞語。本題中的圖例較多,注意區(qū)分細小的差別。還要注意一些文字信息,如“每平方公里人口數”“分區(qū)界”“無統(tǒng)計數區(qū)界”等。3.分析圖例的數量以及分布特征,并指出得出結論的理由。本題中三幅圖的圖例都有很多,特別要注意圖例中每平方公里超過100人的地區(qū)的顏色和形狀,并從圖中找到對應的位置。步驟三:寫答案。要求段落化、要點化,但不主張序號化。1.首先根據設問要求,或者提取歷史信息,或者做出明確的判斷。本題就要求從三幅圖中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用以判斷出每幅圖所處的時代。2.對所提取的信息或自己的判斷做出合理的闡釋,重點闡述原因。原因可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多個角度進行總結。如圖2,從政治角度來看,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從經濟角度來看,明代經濟重心南移已完成,南方經濟相對發(fā)達,故人口密度較大?!驹嚧稹繄D1:南北人口密度差異明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人口密度最高,南方地區(qū)人口密度相對較低。這與東漢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南方經濟欠發(fā)達的狀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1為東漢(永和五年)。圖2: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qū)在長江下游地區(qū)(江浙地區(qū))。這與明初政治中心在南京,南方經濟發(fā)達的狀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2為明代(洪武二十六年)。圖3:黃河中下游、長江下游地區(qū)人口密度都相對較高。這與唐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江南經濟不斷開發(fā)的狀況相吻合。據此判定圖3為唐代(天寶元年)。歷史地圖一般通過地圖的圖例說明和圖片內容共同體現歷史的時空觀念。增強學生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對史事作出合理解釋。該題型一般以考核歷史地圖變化為問題切入點,圍繞都城的變遷,地理名稱的變化,疆域的改變,行政區(qū)域劃分,戰(zhàn)爭形勢的發(fā)展及進程,區(qū)域經濟特征,文化交流路線,經貿路線等反映歷史現象的動態(tài)和人類活動的進程而設問。1.解題建模一(1)設問類型:分別提取圖A、圖B、圖C的信息,并據此說明與其相對應的歷史時期。(2)解題步驟步驟一:看問題,審清題目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解答。步驟二:讀材料:①看地圖時間。②看地圖圖例,注意地圖中的關鍵詞語。③分析圖例的數量以及分布特征進行判斷,并指出結論得出的理由。步驟三:寫答案:要求段落化、要點化但不主張序號化。2.解題建模二(1)設問類型:以地圖信息創(chuàng)設情境,以地理空間轉移主題寫歷史短文。(2)解題步驟步驟一:看問題,審清題目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解答。步驟二:讀材料:①據地圖中重要地點聯系重大歷史事件。②根據地理空間演變的特點提煉重大歷史事件的主題。③聯系歷史事物的發(fā)展演變解讀材料中地理空間轉換的意義。步驟三:寫答案:要求段落化、要點化但不主張序號化。3.歸納總結識讀歷史地圖主要遵循“三讀”“二補”的步驟。(1)“三讀”指的是(一)讀出歷史地圖反映的時間和空間、(二)讀出歷史地圖反映的歷史階段特征、(三)讀出歷史地圖上呈現的關鍵信息。(2)“二補”指的是(一)以文補圖和(二)以圖補文,即把題干所給的文字信息和歷史地圖結合起來分析,相互補充、相互印證。(3)使用“三讀”“二補”法,有利于我們準確獲取歷史地圖所反映的歷史事實、觀察并分析歷史事實發(fā)生的原因、總結歷史事實演變的規(guī)律。(2022·淄博高三4月診斷)(16分)漕運是古代通過水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點大規(guī)模輸送糧草的一種經濟活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宋代漕運發(fā)運司平常時間在豐收的地區(qū)糴米儲備,當某地因災歉不能完成漕額或逾期未交,發(fā)運司便以所儲之糧代為上供。爾后,將代發(fā)漕糧折算為錢,由被代地區(qū)上交。清代,朝廷不斷上調漕船附載土宜的額度,對于回空南下的漕船也規(guī)定了具體附載物及其數量,過關免稅。漕運體系構成了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與動力供應系統(tǒng),有供都城消費的“京師之運”,
供戰(zhàn)爭之需的“兵營之運”,供賑災濟荒的“賑濟之運”。當南漕北運的格局形成之后,各王朝首先都沒有考慮通過海運的形式來完成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海運貨物中轉運輸及國際貿易結算服務合同
- 2025年度農產品收購居間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城市景觀廣告承攬合同
- 2025年度工地機械租賃與施工綠色能源應用合同
- 2025年度合同管理軟件在線咨詢與解答服務
- 2025年度新能源發(fā)電項目設備采購與安裝工程施工合同
- 2025年度廣東郵政快遞業(yè)務委托管理合同模板
- 2025年度會議現場技術支持與調試合同
- 2025年度婚慶婚禮策劃執(zhí)行婚慶訂單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后澆帶施工質量保證與保修合同
- 2024屆清華大學強基計劃數學學科筆試試題(附答案)
- 旅游定制師入行培訓方案
- 奧數培訓班課件
- 2024年中國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六年級上冊數學應用題100題
- 個人代賣協議
- 賞析小說語言(二)
- 【立高食品公司的償債能力現狀及問題分析(論文9000字)】
- 10.《運動技能學習與控制》李強
- 冀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綜合訓練100題含答案
- 農電公司績效考核管理辦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