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07(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07(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07(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07(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07(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第Ⅰ卷(選擇題)本卷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孔子曾周游列國數十年,曾面見各國的國君宣傳儒家的政治主張,卻不包括周天子。這是因為()A.孔子首創(chuàng)私學沖擊周朝統(tǒng)治B.春秋時期禮崩樂壞C.儒家思想無法挽救東周D.周朝實行分封制2.關于交子出現的原因,一般認為,“(宋)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后來有研究者認為,“李順作亂,遂罷鑄,民間錢益少,私以交子為市”;后又有學者提出,是由于科技的發(fā)展大大促進鈔幣的產生。據此可知,關于交子出現原因的認識()A.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B.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C.后期學者研究比先前觀點可信D.缺少考古實證均無科學價值3.在宋代,科舉制之所以能夠受到重視,是因為它可以決定士大夫們的身份地位,官僚政治內部的競爭主要以真才實學為標準,而非身份地位。這說明宋代()A.主張人人平等的觀念得到拓展B.維護平民利益參與政治生活C.完善官僚政治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D.取消等級觀念緩和矛盾4.1871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關稅有關條例時表明要遵照西方慣例,沒有給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國條款。據此可知,清政府()A.朝貢外交體系瓦解B.外交原則艱難轉型C.具有近代外交意識D.與日本的平等外交5.陳獨秀認為,辛亥革命失敗是因為它沒有認識到當時中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治標而不是治本。陳獨秀意在強調()A.學習制度的緩慢性B.必須宣傳西方思想C.思想轉變才是關鍵D.全盤西化的必要性6.張謇是熱心救國的實業(yè)家,他曾創(chuàng)辦南通大生紗廠,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但僅是在第一次大戰(zhàn)期間,之后就每況愈下了。以下是1840—1956年我國四種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圖,符合南通大生紗廠形態(tài)的是()7.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的人口比例也發(fā)生顯著變化。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市鎮(zhèn)人口比重與市鎮(zhèn)非農業(yè)人口比重皆大幅度上升。這反映了我國()A.經濟政策的正確性B.城市化進程的加快C.農業(yè)地位下降D.城鄉(xiāng)人口結構不合理8.下列關于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說法不正確的是()A.從1992年開始,中國進入國際衛(wèi)星發(fā)射市場B.1986年中國成功發(fā)射了第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wèi)星C.“神舟號”宇宙飛船的成功發(fā)射,標志著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邁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D.改革開放后,中共堅持貫徹“雙百方針”,提出并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9.據《世界文明史》對羅馬法的研究,“行政官…可以根據每一個個別案例的情況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的按照有關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進行判決,他的這種決定成為事實上的判例法?!边@說明羅馬法()A.注重內容重于形式B.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C.體現羅馬法的實用性原則D.忽視司法環(huán)節(jié)的權威性10.菲律賓馬克坦島北岸有一座奇特的紀念亭,亭中聳立著一塊石座銅碑,一面的碑文是紀念菲律賓的一位勇士,因為他殺死了殖民頭子麥哲倫。另一面是紀念麥哲倫,因為他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對于新航路的開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使東西方貿易開始擺脫奧斯曼土耳其的控制B.摧毀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傳統(tǒng)文明C.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開啟了美洲的“新歷史”D.為中國必然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創(chuàng)造條件11.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主張信徒直接與上帝對話,每個新徒都有權憑借自己的理性去解釋《圣經》。明朝時期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強調人要端正本心,去除惡念。他們的共同意義是()A.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B.追求人人平等思想C.強調重視自我價值D.彰顯理性主義精神12.1688年英國爆發(fā)光榮革命,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事實上一直到19世紀,從中央到地方,從立法到行政,貴族始終控制著英國國家政權。這反映了英國當時()A.革命成果遭到嚴重破壞B.行政權尚未發(fā)生轉移C.現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D.民主改革需要深化13.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必須是所有或幾個及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對此列寧卻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的觀點()A.為俄國十月革命準備了理論依據B.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C.揭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條件D.闡述了國際關系格局新變化14.布哈林說:“我們的經濟是為消費者存在,而不是消費者為經濟存在”,下列措施中最能體現上述觀點的是()A.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B.改變國營企業(yè)高度集中的管理辦法C.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D.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15.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表示美國與蘇聯的競爭涉及軍事、經濟和政治等多方面,但美蘇對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tài),所以他認為如果美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中失敗,那么在其他領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毫無意義。這種認識()A.導致了局部戰(zhàn)爭的出現B.改變了美國的對蘇政策C.影響了美蘇的文化交流D.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16.“讓預言的喇叭通過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喚醒吧!西風呵,如果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與該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相似的美術作品是()A.B.C.D.第Ⅱ卷(非選擇題)本卷共4小題,17題14分,18題12分,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忌鶕笞鞔?。17.【古代中西文化】(14分)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在世界文化發(fā)展歷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內在的共通之處,又有著明顯的差異。材料一雖然孔子與柏拉圖思想有相同之處,都是主張試圖通過精英政治來實行德治,以鞏固鞏固貴族統(tǒng)治,建立起有序的等級社會,但二者又有著明顯的不同??鬃?,認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為真正的王,把統(tǒng)治者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統(tǒng)治能力當作為政的首要條件……而柏拉圖雖不否認統(tǒng)治者應具有道德,但卻更看重君主是否具有智慧和知識。材料二中國和歐洲思想文化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分別是以新文化運動和文藝復興為起點的。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藝復興強調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價值,促進了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人文主義精神的覺醒,影響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態(tài)度和能力。(1)據材料一,概述兩者思想主張的異同,并說明其異同出現的根本原因。(8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是如何理解材料觀點。(6分)18.【追尋紅色印記】(12分)材料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中央決定將紅色文化旅游內容進行拓展,將1840年以來170多年之間的中國近現代史時期,在中國大地上發(fā)生的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奮勇抗爭、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充分顯示偉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動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歷史文化遺存,有選擇地納入紅色旅游范圍,這就更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你認為可以納入紅色旅游范圍的地方,并說明理由。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895年日本贏得甲午戰(zhàn)爭的勝利,引起了歐洲的警覺,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恶R關條約》中日本侵占中國的遼東半島侵犯了俄國在東北的利益,由此引發(fā)了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事件。1904年2月14日,日俄兩國正式宣戰(zhàn),史稱日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看似突如其來,實則早有端倪。最終于1905年9月5日簽訂了《樸茨茅斯條約》,俄國承認朝鮮為日本的勢力范圍,將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并把旅大地區(qū)和中東鐵路南支線的租借權轉讓日本,俄國退守中國東北北部?!幾择R駿《日俄戰(zhàn)爭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俄戰(zhàn)爭對遠東格局的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隨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中國失去了領土和主權的完整,失去了獨立與平等地位。但同時,中國的近代史也是一部社會轉型的歷史。在中國人遭受殖民侵略的同時,更為先進的工業(yè)文明也不斷傳入,在尋求解放的進程中,中國人民完成了社會的轉型。殖民侵略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雙面性的,如何正確看待它,考驗著我們每一個人。根據上述材料,圍繞“西方的殖民侵略與中國的近代化”為主題,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知識,自擬論點加以闡述。(要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12分)

新高考歷史模擬沖刺卷第Ⅰ卷(選擇題)本卷共16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孔子曾周游列國數十年,曾面見各國的國君宣傳儒家的政治主張,卻不包括周天子。這是因為()A.孔子首創(chuàng)私學沖擊周朝統(tǒng)治B.春秋時期禮崩樂壞C.儒家思想無法挽救東周D.周朝實行分封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孔子向諸侯國君推廣儒家思想,而沒有朝見最高統(tǒng)治者周天子,是當時分封制導致的,分封制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層層分封、等級森嚴的統(tǒng)治秩序,故天子只能分封諸侯,而不能直接管理諸侯國事務,沒有實現對國家權力的高度集中,故孔子推廣儒學時不能直接朝見周天子,故選D項;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并不能動搖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的周王室的統(tǒng)治基礎,故不能沖擊周王室的統(tǒng)治,排除A項;禮崩樂壞下,周天子權勢衰微,但與孔子沒有朝見周天子無關,排除B項;儒家思想的確不能挽救東周,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2.關于交子出現的原因,一般認為,“(宋)初,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后來有研究者認為,“李順作亂,遂罷鑄,民間錢益少,私以交子為市”;后又有學者提出,是由于科技的發(fā)展大大促進鈔幣的產生。據此可知,關于交子出現原因的認識()A.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B.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C.后期學者研究比先前觀點可信D.缺少考古實證均無科學價值【答案】A【解析】從材料關于交子出現的原因由經濟因素到政治影響,再到技術推動因素,不斷增加,可知關于交子的認識隨著研究角度增加、研究內容擴展,而越來越豐富全面,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對交子出現原因的認識擴展到多個領域,不是研究角度的相互對立,不能體現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排除B項;從材料可知前期學者從經濟角度來分析交子出現的原因,后期學者的研究是從政治因素和技術方面,分析領域不同,并不能體現出哪一種更為可信,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對于交子出現原因的研究結論,沒有涉及研究過程是否缺少考古實證,排除D項。3.在宋代,科舉制之所以能夠受到重視,是因為它可以決定士大夫們的身份地位,官僚政治內部的競爭主要以真才實學為標準,而非身份地位。這說明宋代()A.主張人人平等的觀念得到拓展B.維護平民利益參與政治生活C.完善官僚政治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D.取消等級觀念緩和矛盾【答案】C【解析】宋代科舉制可以決定士大夫們的身份地位,這說明在官僚政治背景下門第觀念對政治的影響力在進一步下降,體現了官僚政治的完善,故選C項;材料只是說明宋代官吏競爭領域主要以真才實學,并不代表宋代主張人人平等,排除A項;材料表明以真才實學為內部競爭的標準,不等于維護平民利益排除B項;官吏競爭不是以身份地位為標準,只能說明門第觀念的淡化,而非消除等級觀念,排除D項。4.1871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關稅有關條例時表明要遵照西方慣例,沒有給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國條款。據此可知,清政府()A.朝貢外交體系瓦解B.外交原則艱難轉型C.具有近代外交意識D.與日本的平等外交【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1871年,清政府在與日本談判時堅持“仿泰西之例”,但“不可載明比照泰西各國總例辦理”的原則,沒有給予日本所希望的最惠國條款,這說明清政府在利用國際規(guī)則維護自身權益,具有近代外交意識,故選C項;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利用國際規(guī)則維護自身權益,沒有給予日本最惠國待遇,而非維護朝貢外交體系,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外交原則轉型的艱難性,排除B項;材料僅反映清政府未給予日本最惠國的待遇,但兩國并非平等的外交關系,排除D項。5.陳獨秀認為,辛亥革命失敗是因為它沒有認識到當時中國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治標而不是治本。陳獨秀意在強調()A.學習制度的緩慢性B.必須宣傳西方思想C.思想轉變才是關鍵D.全盤西化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當時中國人最急需解決的事是思想觀念上的問題,可知在陳獨秀看來,思想的解放是解決政治學術問題的關鍵前提,故選C項;A項與材料無關;陳獨秀認為應該轉變人民思想,不一定是西方民主思想,排除B項;“全盤西化”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6.張謇是熱心救國的實業(yè)家,他曾創(chuàng)辦南通大生紗廠,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但僅是在第一次大戰(zhàn)期間,之后就每況愈下了。以下是1840—1956年我國四種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圖,符合南通大生紗廠形態(tài)的是()【答案】C【解析】材料指民族工業(yè)興起之初,難以獨立發(fā)展和開拓國外市場,上圖中C是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變化圖,興起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國建立到1937年進入“黃金時期”,以后逐漸萎縮,結束于1956年,故選C項;此為自然經濟,在20世紀初期以前占據主導地位但后期逐漸解體,結束于1952年土地改革,排除A項;此為洋務經濟,存在于1860—20世紀初,19世紀60年代產生并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逐漸破產,排除B項;此為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興起于1927年前,40年代達到最高峰,結束于1952年,排除D項。7.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國的人口比例也發(fā)生顯著變化。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市鎮(zhèn)人口比重與市鎮(zhèn)非農業(yè)人口比重皆大幅度上升。這反映了我國()A.經濟政策的正確性B.城市化進程的加快C.農業(yè)地位下降D.城鄉(xiāng)人口結構不合理【答案】A【解析】市鎮(zhèn)人口比重上升說明城市化水平提高,市鎮(zhèn)非農業(yè)人口比重上升說明二三產業(yè)的從業(yè)人口增加,這些變化與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xù)推進密切相關,故選A項;非農業(yè)人口比重上升屬于產業(yè)結構調整,與城市化進程無關,排除B項;非農業(yè)人口比重上升,不等于農業(yè)地位下降,排除C項;題干論述的是市鎮(zhèn)的人口比重變化,與人口結構無關,排除D項。8.下列關于我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說法不正確的是()A.從1992年開始,中國進入國際衛(wèi)星發(fā)射市場B.1986年中國成功發(fā)射了第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wèi)星C.“神舟號”宇宙飛船的成功發(fā)射,標志著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邁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D.改革開放后,中共堅持貫徹“雙百方針”,提出并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方紅”一號的發(fā)射,標志著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邁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而不是“神舟號”宇宙飛船的成功發(fā)射,故選C項;我國從1992年開始進入國際衛(wèi)星發(fā)射市場,排除A項;我國于1986年成功發(fā)射了第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wèi)星,排除B項;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共中央堅持貫徹“雙百方針”,1995年提出并實施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排除D項。9.據《世界文明史》對羅馬法的研究,“行政官…可以根據每一個個別案例的情況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的按照有關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進行判決,他的這種決定成為事實上的判例法。”這說明羅馬法()A.注重內容重于形式B.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C.體現羅馬法的實用性原則D.忽視司法環(huán)節(jié)的權威性【答案】C【解析】這一規(guī)定“可以根據每一個個別案例的情況做出裁量”,體現了羅馬法的靈活性與實用性,故C項正確;注重內容重于形式,與材料不必僵硬的按照有關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進行判決不符,排除A項;B、D項材料無法體現。10.菲律賓馬克坦島北岸有一座奇特的紀念亭,亭中聳立著一塊石座銅碑,一面的碑文是紀念菲律賓的一位勇士,因為他殺死了殖民頭子麥哲倫。另一面是紀念麥哲倫,因為他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huán)球航行。對于新航路的開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使東西方貿易開始擺脫奧斯曼土耳其的控制B.摧毀了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傳統(tǒng)文明C.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開啟了美洲的“新歷史”D.為中國必然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創(chuàng)造條件【答案】A【解析】新航路的開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奧斯曼土耳其阻斷了中西方原有的貿易通道,故選A項;新航路的開辟沖擊了亞非拉地區(qū)的傳統(tǒng),“摧毀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哥倫布是意大利的航海家,受西班牙王室支持,排除C項;1840年鴉片戰(zhàn)爭,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環(huán)球航路開辟不能成為必然原因,排除D項。11.宗教改革時期馬丁·路德主張信徒直接與上帝對話,每個新徒都有權憑借自己的理性去解釋《圣經》。明朝時期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強調人要端正本心,去除惡念。他們的共同意義是()A.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B.追求人人平等思想C.強調重視自我價值D.彰顯理性主義精神【答案】C【解析】材料中“教徒個人有權憑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釋《圣經》”“致良知”都強調了人的思考的重要性,主張重視自我,故選C項;馬丁·路德的改革有利于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而王陽明則是封建主義的發(fā)言人,排除A項;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為了打破天主教的束縛,王陽明則是為了找到明朝禍亂的原因,與人人平等無關,排除B項;王陽明認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觀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學地說明人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不是理性主義,排除D項。12.1688年英國爆發(fā)光榮革命,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確立了英國議會制君主立憲制事實上一直到19世紀,從中央到地方,從立法到行政,貴族始終控制著英國國家政權。這反映了英國當時()A.革命成果遭到嚴重破壞B.行政權尚未發(fā)生轉移C.現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D.民主改革需要深化【答案】D【解析】光榮革命之后的英國雖然建立了君主立憲制,但是建立的國家政權基本被貴族把持,說明英國的民主改革需要深化,故選D項;貴族把持政權不等于否定革命成果,依然是資產階級掌握政權,排除A項;題干主旨與行政權的轉移與否無關,排除B項;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建立君主立憲制,現代民主制度早已建立,排除C項。13.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必須是所有或幾個及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時進行,對此列寧卻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的觀點()A.為俄國十月革命準備了理論依據B.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C.揭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條件D.闡述了國際關系格局新變化【答案】A【解析】根據列寧在1916年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等信息,結合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俄國取得勝利可知,列寧的觀點為俄國十月革命準備了理論依據,故選A項;列寧的觀點是結合俄國國情,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排除B項;題干闡述的是列寧對社會主義革命的新認識,并沒有具體揭示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條件,排除C項;列寧的觀點闡述的是由于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以及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不平衡性,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也不同,并沒有闡述國際關系格局的新變化,排除D項。14.布哈林說:“我們的經濟是為消費者存在,而不是消費者為經濟存在”,下列措施中最能體現上述觀點的是()A.允許商品買賣,實行自由貿易B.改變國營企業(yè)高度集中的管理辦法C.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D.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答案】A【解析】據材料“我們的經濟是為消費者存在,而不是消費者為經濟存在”可知,布哈林允許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即恢復商品貨幣關系,故選A項;“改變國營企業(yè)高度集中的管理辦法”是新經濟政策的工業(yè)措施,排除B項;“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是新經濟政策的農業(yè)措施,排除C項;“廢除實物配給制,實行按勞取酬的工資制”是新經濟政策的分配措施,排除D項。15.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表示美國與蘇聯的競爭涉及軍事、經濟和政治等多方面,但美蘇對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tài),所以他認為如果美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中失敗,那么在其他領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毫無意義。這種認識()A.導致了局部戰(zhàn)爭的出現B.改變了美國的對蘇政策C.影響了美蘇的文化交流D.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答案】D【解析】據材料“美國與蘇聯的競爭涉及軍事、經濟和政治等多方面,但美蘇對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識形態(tài)”“如果美國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中失敗,那么在其他領域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將毫無意義”可知尼克松的觀點會加強美蘇意識形態(tài)上的對立,反映美蘇爭霸領域拓展,加劇世界局勢的緊張,不利于世界和平,故選D項;局部戰(zhàn)爭一直都有,并非尼克松的這一認識導致的,排除A項;二戰(zhàn)后,美國的對蘇政策一直是敵對,排除B項;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是文化沖突的表現,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排除C項。16.“讓預言的喇叭通過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喚醒吧!西風呵,如果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與該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相似的美術作品是()A.B.C.D.【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文學作品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詩作《西風頌》A是德拉克洛瓦的《希奧島的屠殺》,屬于浪漫主義畫派,故A項正確;B是莫奈的《甘草垛》,屬于印象畫派,故B項錯誤;C是米勒的《晚禱》,屬于現實主義畫派,故C項錯誤;D是大衛(wèi)的《拿破侖在辦公室的像》,屬于新古典主義畫派,故D項錯誤。第Ⅱ卷(非選擇題)本卷共4小題,17題14分,18題12分,19題14分,20題12分,共52分。考生根據要求作答。17.【古代中西文化】(14分)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在世界文化發(fā)展歷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內在的共通之處,又有著明顯的差異。材料一雖然孔子與柏拉圖思想有相同之處,都是主張試圖通過精英政治來實行德治,以鞏固鞏固貴族統(tǒng)治,建立起有序的等級社會,但二者又有著明顯的不同??鬃?,認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為真正的王,把統(tǒng)治者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統(tǒng)治能力當作為政的首要條件……而柏拉圖雖不否認統(tǒng)治者應具有道德,但卻更看重君主是否具有智慧和知識。材料二中國和歐洲思想文化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分別是以新文化運動和文藝復興為起點的。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藝復興強調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價值,促進了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人文主義精神的覺醒,影響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態(tài)度和能力。(1)據材料一,概述兩者思想主張的異同,并說明其異同出現的根本原因。(8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是如何理解材料觀點。(6分)【答案】(1)同:實行德治(精英政治);鞏固貴族統(tǒng)治;維護等級秩序。(2分)異:孔子要求統(tǒng)治者是為政以德;柏拉圖要求統(tǒng)治者是具備智慧和知識。(2分)實質:孔子代表的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維護舊的秩序和制度。(2分)柏拉圖改革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2分)(2)理解:思想文化現代化:新文化運動和文藝復興都批判了傳統(tǒng)思想;都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都促進了思想解放。(3分)“人”的現代化:二者都一定程度上把人從各種社會束縛中解放出來;都肯定人的價值;都促進了個人主義的覺醒。(3分)【解析】(1)第一小問同,據材料一“雖然孔子與柏拉圖思想有相同之處,都是主張試圖通過精英政治來實行德治,以鞏固鞏固貴族統(tǒng)治,建立起有序的等級社會”得出實行德治;鞏固貴族統(tǒng)治;維護等級秩序。第二小問異,據材料一“孔子,認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為真正的王,把統(tǒng)治者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統(tǒng)治能力當作為政的首要條件”可知孔子要求統(tǒng)治者是為政以德;據材料一“柏拉圖雖不否認統(tǒng)治者應具有道德,但卻更看重君主是否具有智慧和知識”得出柏拉圖要求統(tǒng)治者是哲學王,具備智慧和知識。第三小問實質,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孔子代表的是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維護舊的秩序和制度;柏拉圖改革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維護奴隸主貴族利益。(2)思想文化現代化:據材料二“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開啟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藝復興強調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價值,促進了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人文主義精神的覺醒,影響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態(tài)度和能力”結合所學可從新文化運動和文藝復興都批判了傳統(tǒng)思想;都推動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都促進了思想解放等角度入手?!叭恕钡默F代化: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可從二者都一定程度上把人從各種社會束縛中解放出來;都肯定人的價值;都促進了個人主義的覺醒等角度入手。18.【追尋紅色印記】(12分)材料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在“十二五”規(guī)劃期間,中央決定將紅色文化旅游內容進行拓展,將1840年以來170多年之間的中國近現代史時期,在中國大地上發(fā)生的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奮勇抗爭、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充分顯示偉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動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歷史文化遺存,有選擇地納入紅色旅游范圍,這就更有利于傳承中華民族先進文化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你認為可以納入紅色旅游范圍的地方,并說明理由?!敬鸢浮康胤剑鹤窳x會議舊址(2分)理由:遵義會議是1935年1月在黨和紅軍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糾正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錯誤,取消了博古等人的軍事指揮權,確立了毛澤東的核心領導地位。黨開始由幼稚走向成熟,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過程的重要轉折點和里程碑。遵義會議舊址選作重點紅色旅游區(qū),可以讓新時代的中國人感受黨在探索革命道路過程中的艱辛歷程,體會長征精神,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樹立起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決心。同時,遵義會議舊址選作重點紅色旅游區(qū),也可以為當地人民提供就業(yè)機會,實現脫貧致富。(8分)綜上,遵義會議舊址選作重點紅色旅游區(qū),即能豐富新時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又能帶動經濟發(fā)展。(2分)【解析】本題考察新民主主義革命。該題為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考生需要熟知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相關史實以及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有關的紀念地、標志物即可。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895年日本贏得甲午戰(zhàn)爭的勝利,引起了歐洲的警覺,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馬關條約》中日本侵占中國的遼東半島侵犯了俄國在東北的利益,由此引發(fā)了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事件。1904年2月14日,日俄兩國正式宣戰(zhàn),史稱日俄戰(zhàn)爭。這場戰(zhàn)爭看似突如其來,實則早有端倪。最終于1905年9月5日簽訂了《樸茨茅斯條約》,俄國承認朝鮮為日本的勢力范圍,將庫頁島南部割讓給日本,并把旅大地區(qū)和中東鐵路南支線的租借權轉讓日本,俄國退守中國東北北部。——摘編自馬駿《日俄戰(zhàn)爭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日俄戰(zhàn)爭對遠東格局的影響。(8分)【答案】(1)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三國干涉還遼加劇日俄矛盾;日本的擴張引起歐洲列強的警惕。(每點2分,答對三點得6分)(2)影響:俄國在遠東地區(qū)的勢力遭到削弱;中國的主權利益受到極大傷害,中國國際地位下降;擴大了日本在遠東的勢力,為后來日本進一步擴大侵略戰(zhàn)爭準備了條件。(每點4分,答對兩點得8分)【解析】(1)據材料“1895年日本贏得甲午戰(zhàn)爭的勝利,引起了歐洲的警覺”得出日本的擴張引起歐洲列強的警惕;據材料“《馬關條約》中日本侵占中國的遼東半島侵犯了俄國在東北的利益,由此引發(fā)了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可知三國干涉還遼,激起日俄矛盾;據材料中日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