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物色論_第1頁
《文心雕龍》物色論_第2頁
《文心雕龍》物色論_第3頁
《文心雕龍》物色論_第4頁
《文心雕龍》物色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心雕龍》物色論摘要劉勰的《文心雕龍》,系統(tǒng)性地論述了文學的內容、形式,包含對前人的繼承和對文學的創(chuàng)新,而“物色”論更是《文心雕龍》中所研究的重要文學理論。對于有著眾多詞義的“物色”,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解釋了它在書中更深層的含義,并且在對“詩言志”延伸的基礎上挖掘“物色”與情志之間的關系。劉勰通過對“物色”的研究,揭示了它的理論內涵,闡述了創(chuàng)作主客體的相互影響關系。更是對當時晉宋文風的“文貴形似”進行批判,肯定其中的價值,并提出對此的改良意見。本文圍繞《文心雕龍》全文,以《物色》篇為主,對“物色”進行釋義,研究其對于自然外物與創(chuàng)作主體之間關系的探討,以及“心物交融”這個主要觀點,探索其對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重視“文貴形似”的批判。關鍵詞文心雕龍物色詩言志心物交融OnthesearchofwenxindiaolongAbstractLiuxie'swenxindiaolongsystematicallydiscussesthecontentandformofliterature,includingtheinheritanceofpredecessorsandtheinnovationofliterature,andthe"search"theoryisanimportantliterarytheorystudiedinwenxindiaolong.Asforthe"search"withmanymeanings,liuxieexplaineditsdeepermeaninginthebookin"wenxindiaolong",andexploredtherelationshipbetween"search"andemotiononthebasisoftheextensionof"poemyanzhi".Liuxierevealeditstheoreticalconnotationandexpoundedthemutualinfluencebetweenthesubjectandobjectofcreationthroughhisresearchon"search".Moreover,itcriticizesthestyleofthejinandsongdynasties,affirmsitsvalue,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itsimprovement.Centeringonthewholetextofwenxindiaolong,thispapermainlyfocusesonthesearchandexplainsthesearch,studiesitsdiscussionontherelationshipbetweennaturalobjectsandthecreativesubject,aswellasthemainpointof"theblendingofmindandmatter",andexploresitscriticismoftheemphasison"thepreciousstyleofliterature"inliterarycreationatthattime.Keywordsliteraryheart,carvingdragon,searchingforpoetry,expressingaspirations,heartandthingblending目錄引言………………………1一、“物色”釋義……………………1(一)“物色”的定義…………1(二)“物色”與情志關系………………………2二、“物色”的理論內涵………………3(一)外物對創(chuàng)作主體的感召……………………3(二)心物交融的理論原則………………………4三、對“文貴形似”的批判……………5(一)對“形似”的認可…………5(二)對文章“繁縟”的批評……………………6(三)對“文貴形似”缺點的建議………………6結語………………………9參考文獻…………………10致謝………………………11引言劉勰的《文心雕龍[[][]黃侃:《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194頁。沈約評價《文心雕龍》時說它“深得文理”,認為它對于文章詩歌的內在規(guī)律和道理都總結歸納的很深刻。黃叔琳說它:“于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遺”,贊嘆它對當時詩文作品的缺點弊病總結的很到位,很全面。這兩點在《物色》篇中很好地體現(xiàn)了出來。《物色》篇在《文心雕龍》全書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物色”論更是其中集大成的文學理論。它吸收了《詩經(jīng)》、《楚辭》等經(jīng)典著作中的優(yōu)秀文學內涵,又融入了對當時文學風氣的批評觀點,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學理論,總結出了新的文學創(chuàng)造方法。劉勰在《物色》篇中詳細地對“物色”進行了解釋,闡述它的含義,探索自然外物對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影響,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更是在其中提出了“心物交融”這一主要觀點,討論如何將創(chuàng)作主體和客體完全交融,從而達到“物有盡而情有余”的狀態(tài)。我認為,劉勰之所以單獨撰寫《物色》篇,并在其中對“物色”如此大談特談,是因為他想通過“物色”論來表達他對于當時文學界“文貴形似”這一現(xiàn)象的批判,他在肯定文章需要重視“形似”的同時,還提出要把握好“神似”這一標準,并為此發(fā)表了《物色》篇主要探討的“心物交融”這個觀點。他以“心物交融”為基礎,聯(lián)系了屈原創(chuàng)作《楚辭》的成功原因,即“江山之助”,融合自己表達的“曉會通”的觀點,對如何改變“文貴形似”這一創(chuàng)作現(xiàn)象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一、“物色”釋義“物色”一詞有很多的定義,歷代文學家都對它進行過解釋,并試圖闡釋它的含義,而劉勰在《文心雕龍》也對于“物色”的釋義表達了他的研究成果。(一)“物色”的定義《禮記?月令》中說:“瞻肥瘠,察物色。”根據(jù)研究,這應該是“物色”一詞所出現(xiàn)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在這里,“物色”與當時的祭祀風俗牽扯到一起,它是指供祭祀時用的“牲畜毛皮的顏色”。在與劉勰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一些文學家,也在文章中多次有“物色”一詞的出現(xiàn)。南朝宋詩人鮑照的《秋日示休上人》說:“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榮?!边€有同時期的文學家和詩人顏延之在《秋胡詩》中有一句:“日暮行采歸,物色桑榆時?!边@里的“物色”其實都是指“風物;景色”。由此看來,“物色”在當時的意思,人們更傾向于理解成“景色”這一概念。到了南朝梁時,經(jīng)由蕭統(tǒng)組織編選的《文選》,其中收集了《風賦》、《秋興賦》、《雪賦》、《月賦》四篇賦,并將其歸納于物色類,從這里可以理解為當時對于“物色”的解釋主要是指“風、花、雪、月”之類,而這又是在劉勰的《文心雕龍》成書之后了。《詩經(jīng)?小雅》記載:“三十維物,爾牲則具[[]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第102頁。]”,意思是說有三十頭雜色牛,根據(jù)考察,認為其中“物”指的是“雜色?!保蠖鄶?shù)學者也認為這就是“物”的本義。而“物”還有很多的引申詞義,如許氏《說文》中認為“物”有“萬物”這一意思,根據(jù)《文心雕龍》的《物色》篇中“歲有其物,物有其容”[]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年版,第102頁。至于“色”字,它的本義是指“臉色”。唐代李善對《文選》里的“物色”注解:“有物有文曰色,風雖無正色,然亦有聲[[]涂光社:《早期“物色”描寫的演進與三種寫景風格的形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6期,第81~85頁。]”。風雖然沒有物象,無法直接看到,但是卻有“聲”?!奥暋辈恢皇强梢月牭斤L聲,還是指我們可以感受到它,能夠從非視覺感官感受到它,甚至能僅以此便明白這即風,這就是是“風”之“色”了?!段倪x》的創(chuàng)作時間與《文心雕龍》的相接近,我認為從這里可以看出,劉勰對于“色”的定義便是對“物”的進一步闡釋,他覺得“色”是“[]涂光社:《早期“物色”描寫的演進與三種寫景風格的形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6期,第81~85頁。《文心雕龍?物色》篇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這是該篇的第一句,卻也說出了劉勰的看法,他認為四季之景物的不斷變化會使人們的心情也發(fā)生改變,并因此使人們產(chǎn)生相應的感受。“物色”影響到觀察它們的人,我認為這才是劉勰對“物色”解釋的重點?!拔锷笨梢詫θ藗儺a(chǎn)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力,使得觀察它們的人們的感受不斷變化,這正是因此,我認為在《文心雕龍》中,“物色”的意思不僅是指“自然界中的風景外物的聲色形貌”,還指社會上的各種事物、事件和來自外界對創(chuàng)作主體的各種刺激,這就是我認為的《文心雕龍》中“物色”的定義。(二)“物色”與情志關系《文心雕龍?明詩》篇說:“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薄霸娧灾尽弊钤绯霈F(xiàn)于《尚書?堯典》中,古代文學家們在探討詩的本質時,就是通過它來提出自己對此的看法。而各朝各代的文學家們對于“詩言志”的觀點也不一樣:春秋時期,《左傳》認為它是“賦詩言志”,指引用《詩經(jīng)》的話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戰(zhàn)國時期,屈原在《離騷》中感慨“屈心而抑志”,又在《懷沙》中感嘆“冤屈而志抑”,這里的“志”不僅有政治抱負的意思,還有其思想和感情的含義?!睹娦颉分姓f:“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爸尽钡囊馑几S時代發(fā)生變化,它更多是趨向于思想、心靈和情感這一類,而這個時候的“詩言志”也多是指用詩來表現(xiàn)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內心情感。正是因為“志”的含義繁多,文學家們對此以不同的觀點分成兩個派別:一個是重視事理的敘述、強調詩文對于政治和教化的作用的重理派;另一個是重視情感的表達、追求詩歌感情抒發(fā)的重情派。而劉勰的“物色”論正是在此基礎之上,對“詩言志”這個理論的引申和闡釋。我認為生活在南朝宋時代的劉勰,自然會受到漢代以來文學界對于“志”的理解的影響,他也會認同詩歌是用來表達詩人內心想法和感情這一觀點?!睹髟姟冯m然主要是說四言詩和五言詩的歷史與創(chuàng)作特點,但是其中的“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和“神理共契,政序相參”,也包含了他對于詩的看法,即是說詩是詩人內心情感的表達。劉勰認為詩應該是要與自然相一致,同時也要與政治結合起來,他也因此認識到詩歌的產(chǎn)生是因為詩人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響,而這便與“物色”的道理相映襯,劉勰借此來闡明他更深層的思想?!段锷菲姓f“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詩人因受到外界的刺激,從而影響以及內心情感;隨后“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即因情寫作,用語言將感情表達出來。劉勰用“物色”來說明了詩人寫詩是受到了現(xiàn)實中外物的感召,同時也用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霸娧灾尽钡摹爸尽彪m然也強調了對詩人內心情感和情志的表達,但是它更注重于對社會政治方面表現(xiàn)的情感,包括對仕途不順、國家安危等狀況的感慨和悲嘆。而“物色”卻主要是包含自然景物和環(huán)境這方面,它實質上還是對情志的延伸。“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詩人先是以外物在主體,從而牽引出情感的流露;而后又以情感為主體,用言辭表達出來,描繪出外物的形貌聲色。“物色”與情志正是這樣相互影響,互為體用的關系。二、“物色”的理論內涵《文心雕龍》中,劉勰把《物色》篇單獨提取出來,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對“物色”的看法,從創(chuàng)作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心物交融”這個主要觀點兩方面,詳細闡釋了“物色”的理論內涵。(一)外物對創(chuàng)作主體的感召鐘嶸的《詩品序》中寫到:“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薄抖Y記?樂記》中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边@兩部著作中都提到了自然界的景物對于觀察者情感的影響,與《文心雕龍》的《物色》篇首句有異曲同工之處?!段锷菲拙湔f:“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這即是說自然界外物的聲色形貌會給文學作家?guī)聿煌男那楦杏|。正是在這樣的觀點下,劉勰總結出了自然界的景物對于作家的影響和作用,提出“情以物迂,辭以情發(fā)”這個觀點。這兩句闡釋了自然環(huán)境與文學之間的密切關系,正是因為作家對自然界景物有了深刻的感受,才能使得作家在這種感受下用藝術的言辭語句,將它們在文章詩詞中詳盡地表現(xiàn)出來?!段男牡颀垺っ髟姟分姓f道:“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边@句話也是對這個基本原理的補充說明:人擁有各種情感,或喜悅,或悲哀,當觀察外界風景,聆聽自然聲音,就會因此有所感應,自然而然地就會借此吟詠自己的情感和志向。自然界的景物對于作家有著如此巨大的感召力,總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感情,使得作家們每當看到隨著一年四季不斷變化的自然景物時,往往也會情由心生、有感而發(fā),感嘆外物的多姿多彩,這就是“情以物遷”。而“辭以情發(fā)”則是指:正因為作家受到了外界景物的影響,所以才會運用藝術性的言語字詞寫成文章,從而抒發(fā)自己的在自然中體會到的思想情感?!段男牡颀?知音》中有一句話,“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而且《體性》篇中也有“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這都說明了“辭以情發(fā)”的重要性。作家觀賞景物,看到或聽見景物的容貌聲音,觸動自身的情感,激發(fā)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沖動。為了滿足這種創(chuàng)作的欲望,作家將其運用充滿藝術性的言辭語句,寫作出詩詞文章來,以此表達自己的感情志向。所以,劉勰的物色論認為,自然界景物隨著時間的變化,在改變的過程中也會影響到作家們的心情感受,使得他們在觀景、賞物的時候產(chǎn)生與之相對應的感想;為了抒發(fā)這種感想,作家們將其融入言辭之中,寫成文章,從而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作為創(chuàng)作客體的外物對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作家所產(chǎn)生的影響和作用,也正是這樣。(二)心物交融的理論原則“心物交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學觀點,是用來闡述創(chuàng)作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而這個觀點也正源自于“物色”論中?!段锷菲f:“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笔Y祖怡的《物色篇試釋》:中說:“寫氣”指神似,“圖貌”是指形似[[]張燈:《文心雕龍物色疑義辨析舉隅》,《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6期,第62~67頁。]。[]張燈:《文心雕龍物色疑義辨析舉隅》,《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6期,第62~67頁。這兩者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其中是融入了劉勰對于創(chuàng)作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看法。劉勰認為,研究外物需要觀察入微,甚至要讓自己的精神與外物聯(lián)系在一起,才能察覺到該事物的本質和真理,這已經(jīng)達到心物交融的境界了。而正是能做到心物交融,才能將景物寫得活靈活現(xiàn)?!段锷菲幸舱f:“以少總多,情貌無遺”,“以少總多”是描寫景物的方法,“情貌無遺”則是描寫景物的要求?!扒槊矡o遺”要求的是寫作時不僅要將景物的外表形狀描寫清楚,更要能將所寫景物的精神面貌一并表達清楚,這就是要求作者在描寫景物時還要做到“神似”。正是因為作者和景物心神相通,物我合一,才能夠將自己的精神融入到景物之中,做到借助景物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志向?!段男牡颀垺肺锷撘灿袑Α疤烊撕弦弧钡挠懻??!疤烊撕弦弧边@個觀點認為“天”有意志,“天意支配人意,人意感動天意”,因此二者合一?!段锷菲姓f“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物色相召,人誰獲安?”這是說大自然的景色使作家受到了影響,讓作家們心情無法安定下來,這是指天意影響到人意;而后“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作家因外物生情,而為了表達這份感情又要組織言辭、寫成文章。而為此,作家們又要觀察外物之景,研究外物之情,“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qū)”,做到能夠抓住物象的主要特點,將其運用文字在文章中表現(xiàn)出來的地步?!扼w性》篇說:“情動而言形,理發(fā)而文見”,正是因為感情充沛,作家才能寫出感人的作品,人意也因此感動天意。從這里來看,“心物交融”說也正是這種追求創(chuàng)作主體和客體二者合而為一的文學觀點,作家創(chuàng)作中不能僅僅以物為主,否則會使文章變成只是對物的臨摹品;作家亦不能僅僅以心為主,否則會讓文章變得只為抒懷己見,沒有客觀真實性。只有這兩者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相互交融,才能使得詩詞文章中作為創(chuàng)作客體的物栩栩如生,又能讓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的作家的心表達出來。正如《文心雕龍講疏》所說,這是“以物我對峙為起點,以物我交融為結束[[][]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頁。三、對“文貴形似”的批判劉勰在《物色》篇中探討“物色”的含義,正是想借此將“物色”這一理論的內涵進行詳細闡釋,以此來表達他對當時晉宋文風的批評和改良意見。(一)對“形似”的認可劉勰在《物色》篇中對于晉宋時期的文章風格做出過批判,主要就是為了探討怎樣將創(chuàng)作主體和客體完全融合,從而達到“物色盡而情有余”的狀態(tài),對此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并非是完全批評了當時“文貴形似”這種創(chuàng)作現(xiàn)象,不如說他是肯定了“形似”這個準則,這一點從“功在密附”中可以看出,也就是說他認為作家在寫作時要密切結合物象。劉勰總結晉宋以來的文章風格,作品大多是重視事物的形貌寫得真實,即“體物為妙,功在密附”。作家們需要細致觀察事物的形貌,深入研究景物的神情,從自身的精神情感出發(fā),吟詠景物,要在“形似”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做到“神似”的標準。對于景物在描繪地更貼近真實,這就是“密附”的要求,寫出其形貌特征、神情本質。所謂的神品詩句,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等,以及逸品詩句,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皆指其功在密附言之?!边@些神品、逸品之詩,抓住了多種景物,“茅店”、“板橋、“明月”、“清泉”,寥寥幾筆,卻是勾勒出一幅幅清凈悠閑、幽美和諧的自然畫卷,使人感同身受,由此可見,“功在密附”何其重要。(二)對文章“繁縟”的批評而劉勰對于“文貴形似”所批評的,正是其“繁而不珍”的缺點。自然界景物繁多,物象各有其本身的特色,如春日牡丹花嬌艷欲滴,又代表人間富貴;夏季蓮花亭亭玉立,宛如花中君子。這許許多多的物象容易讓人不知從何處入手寫來,難以取舍。而晉宋時期的文人又多寫物之景色,使得詩詞文章變得繁縟起來,這也是劉勰所規(guī)避的。他在《文心雕龍?議對》中說:“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劉勰結合《詩經(jīng)》《楚辭》,談到此時,認為要“善于適要,則雖舊彌新矣”,即抓住物象的主要特點來描寫景物。“《詩》、《騷》所標,并據(jù)要害”,如寫桃花,不寫其形狀如何艷麗,不寫其香味怎樣濃淡,但以“灼灼”二字,將其花朵盛開之景、鮮艷之色擺在眾人面前;如寫楊柳,不寫其枝葉細長,顏色翠綠,卻是用“依依”來表現(xiàn)它枝條輕柔,這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它隨風舞動之景,更是賦予它柔弱之情。因此后世作家“莫不因方以借巧,即勢以會奇”,試圖通過文章的氣勢來抓住事物的要點,根據(jù)事物的規(guī)則,用簡練的文字言辭加以修飾,使得文章清新脫俗,情趣盎然。(三)對“文貴形似”缺點的建議對于如何克服這種缺點,劉勰從三個方面提出建議:第一方面是以屈原為例。劉勰在談到屈原之所以能夠寫出《楚辭》這么具有山水氣息的卓越詩句,是因為他有“江山之助”。屈原受到了楚地山水的影響,從而領略了文章的寫作方法,我認為,劉勰正是想以此激勵作家們能夠效仿屈原,可以走進大自然中,觀察自然萬物,領略諸多風景,這樣才能寫出更優(yōu)美、更豐滿的作品。江山景物種類繁多,詩歌文章的創(chuàng)作靈感便來自于其中,這正說明了創(chuàng)作得益于“物色”之中的道理?!弊匀痪吧S著季節(jié)變化,因此擁有著豐富的形貌聲色,然而這正應了《物色》篇開頭的那句話“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作家們正是因為景物的變化,從而產(chǎn)生了創(chuàng)作的愿望。這也是劉勰所想要表達的,在創(chuàng)作中,作家要讓文章親近自然,結合自然。第二方面便是《物色》篇提到的“物色盡而情有余者,曉會通也”中的“曉會通”?!皶ā敝傅氖恰案綍c變通”,“附會”是要繼承融合前人創(chuàng)作方法,“變通”是指在此基礎之上加以革新。這里的前人,是劉勰極力推崇的《詩經(jīng)》《離騷》,甚至可以說《物色》篇就是在研究這兩部經(jīng)典著作時脫離升華出來的。劉勰鼓勵作家在學習這兩本作品時,要能夠吸取其中的優(yōu)秀寫作方法,比如其中的“以少總多”、“善于適要”等,這些都是前人總結出的寫作方法。而后人要能夠在繼承這些的基礎上加以革新,因為時代的不同,很多物象都被賦予了新的意義,事物們也增加了更多的意象。作家們因為出生于不同的朝代、地域,出身環(huán)境也各不相同,思想志向也有所出入,這導致了相同的景物在不同文章中的意義也產(chǎn)生了變化。曾經(jīng)人們用“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形容牛郎織女是悲慘愛情的化身;而在后世,卻又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將二人塑造成有著堅貞不渝的愛情的形象。因此,作家們在寫作時要做到承前啟后的作用,承接前人的傳統(tǒng),加以革新,做到“物色盡而情有余”,以此啟發(fā)后人。第三方面是圍繞著“心物交融”這個主要觀點,這里更多的還是討論文學創(chuàng)作描寫景物的方法:首先要在創(chuàng)作中將自然界景物與作家情感聯(lián)系到一起?!段男牡颀?物色》中寫:“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沈吟視聽之區(qū)?!痹娙艘蚩吹骄拔?,所以會聯(lián)想其它景物,并觀察它們的形狀聲色,從而受到影響,促進了文學創(chuàng)作這一行為的產(chǎn)生,同時也要求作家在寫作時將外界景物與自身情感聯(lián)系到一起。而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就在于下面對描寫景物時要注意的創(chuàng)作方法的討論了。“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劉勰認為,在描寫外物的時候,要跟隨著其本身的外表形狀的變化來著手;在選用言辭進行寫作時,要結合自己的心情,聯(lián)系當時自身的心境波動來書寫。當作家能夠在描寫景物時,可以仔細觀察清楚景物的形態(tài)相貌,就能抓住該事物的特點;當作家準備創(chuàng)作文章時,能夠融入自己的心情,就能使文章表達自身的思想,這就是這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皩憵鈭D貌”需要“隨物宛轉”,作家在寫景物時,要對事物有準確細致的觀察和理解,不是看了一眼、甚至一眼沒看,就憑借自己的聯(lián)想,將景物的形象想象出來的。作家們需要細致觀察,并且要達到觀察入微的地步,不是僅限于了解到該事物的形狀、顏色、大小、氣味、聲音、用處等方面,這里與《文心雕龍?神思》中所說的“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這句話意思相同。作家觀察事物,不能只依賴于眼睛、耳朵、舌頭這些人體感官,要能夠做到從精神方面去深入細致地感受事物,發(fā)現(xiàn)事物表面下的真實,察覺到事物的本質,將自身的精神與思想徹底與外物融為一體,這才能徹底寫盡其事物的精神,描繪其狀貌,使它在文章作品中栩栩如生?!皩俨筛铰暋币蕾囉凇芭c心徘徊”,作家觀察事物,構思言辭時,要能夠融入他們對該事物的感受。描寫柳絮時,韓愈說“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晚春二首》其一),王安石卻認為“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清平樂?春晚》)。前者感嘆柳絮留戀春天,在春日將逝之時如雪漫天;后者卻是稱贊柳絮不沉迷與富貴鄉(xiāng),自由自在。相同的景物,卻是不同的形象特點。韓愈在描寫柳絮時,融入了自身對柳絮如雪般紛飛漫天,潔白飄渺之感;王安石在描寫柳絮時,融入了自身對柳絮清潔悠閑,自由自在之感。正是因為對事物擁有自身獨具匠心的感受,才能夠使得作家可以賦予事物更豐滿的形象,和更深層次的意義。其次是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概括景物特點,寫盡景物神貌,《物色》篇以桃花和楊柳為例:“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白谱啤比∽浴对娊?jīng)·周南·桃夭》中,《詩毛氏傳疏》注解:“灼灼,即焯焯之假借。焯,明也。因之凡色之光華明盛者皆謂之焯,亦謂之灼矣?!边@句詩僅用這“灼灼”二字,便將桃花那種鮮艷色彩如光華流轉一般的形象完全地表現(xiàn)了出來。“依依盡楊柳之貌”引用于《詩經(jīng)?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一句,“依依”指柔弱狀貌,用在此中,將楊柳的枝條輕柔之感盡數(shù)描繪完整。并該篇下文所寫:“及《離騷》代興,觸類而長,物貌難盡,故重沓舒狀,于是嵯峨之類聚,葳蕤之群積矣”。駱鴻凱注此話是:“此云《離騷》,包《楚辭》而言?!币簿褪钦f,劉勰從《楚辭》入手,賞析其中形容外界景物特色的言辭手法,尤其重視“觸類而長”這一方法,陸牟注解此話是:“所寫事物觸類旁通而有所發(fā)展”。“長”有“引申、發(fā)展”的意思,《楚辭》描寫山川峻嶺之險峻時用“嵯峨”等詞語,以形容山峰高聳險要的樣子;描寫草木叢林繁榮茂盛時用“葳蕤”等詞語,來表現(xiàn)草木葉片低垂之景象?!段男牡颀?詮賦》篇中說:“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我認為,劉勰之所以如此重視《楚辭》,并將其與《詩經(jīng)》一起放在《物色》篇中來作范例,正是因為這二者對于物象的自身特色把握得恰到好處,既讓該景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又不顯得描繪景物的文字繁冗復雜。這也讓劉勰總結出了描寫景物時的又一個創(chuàng)作方法,即“以少總多,情貌無遺”。吳林伯認為“情貌”是指自然景象的情況和形貌[[][]吳林伯:《文心雕龍義疏》,《社會科學輯刊》,1981年第6期,第149~167頁。前有“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后有“《離騷》代興,觸類而長”,作家們看到一種景物,所思所想的只會越來越多,若是想傾盡言辭將其鋪滿紙張,就會造成“麗淫而繁句”,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