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禮義疏》看清朝的理學向經(jīng)學政治思想取向的轉變_第1頁
從《三禮義疏》看清朝的理學向經(jīng)學政治思想取向的轉變_第2頁
從《三禮義疏》看清朝的理學向經(jīng)學政治思想取向的轉變_第3頁
從《三禮義疏》看清朝的理學向經(jīng)學政治思想取向的轉變_第4頁
從《三禮義疏》看清朝的理學向經(jīng)學政治思想取向的轉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三禮義疏》看清朝的理學向經(jīng)學政治思想取向的轉變

清初,《禮師三禮》的詔書和《三禮一書》的結論,不僅完成了從理學的轉變,而且開始了學術方向上經(jīng)絡的廣泛分類和闡釋。尤其是三禮。政治與學術的雙向抉擇與彼此互動,有力地促進了當時及此后的政治、學術秩序的建立,其于促進清代社會有序發(fā)展的典范意義不容忽視。而作為由“博學鴻詞”躋身三禮館纂修儒臣之列的李紱,以其深厚的經(jīng)史學功底,不僅于《三禮義疏》的修纂用功頗多,且在其影響下,就其他與禮相關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梳理和研究,如對于文獻的整理與對喪禮的纂修等皆作出了巨大貢獻。本文旨在梳理清廷詔開三禮館過程的基礎上,探討李紱參與三禮館期間所作出的貢獻,以及在這一過程中對于文獻的整理與對喪禮的纂修等所取得的成就,進而從一個側面揭示清廷詔開三禮館的政治意向之所在。一、增加加增案語,加專,從三禮館實際修正乾隆元年(1736)六月十六日,高宗頒諭開館纂修《三禮義疏》。七月九日,任命鄂爾泰等為三禮館總裁。其后,一時飽學之士,于經(jīng)學素有研究者,或由科舉,或由“鴻博”,或由特薦,紛紛躋身修纂之列。在三禮館的纂修儒臣中,李紱是以“罪人”的身份參與其中的。依在館時間長短而論,李紱最久,長達六年兩個月,于纂修《三禮義疏》發(fā)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開館伊始,凡例的制訂成為討論的重點。副總裁方苞針對凡例的特起,提出如下思路:“臣等審思詳議,擬分為六類,各注本節(jié)、本注之下。一曰正義,……二曰辨正,……三曰通論,……四曰余論,……五曰存疑,……六曰存異,……庶幾經(jīng)之大義,開卷了然,而又可旁推交通,以曲盡其義類?!?方苞此議,基本上為三禮館諸總裁所認可。乾隆元年十一月,三禮館總裁大學士鄂爾泰等依據(jù)方苞所擬,增加“然后別加案語,遵《折衷》、《匯纂》之例”一語,遂以《擬定纂修三禮條例》,上奏高宗并得到認可。隨著實際纂修的啟動,條例又有所補充。據(jù)《欽定周官義疏·凡例》可知,于六類之后又增加“總論”一例。此“七例”,較之前面所揭“六例”更為明晰。然而,對于此“七例”,三禮館中亦有持異議者。李紱于是年十二月被任命為副總裁后,就其間“實有難分別者”等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一,“辨正”與“存異”、“存疑”分別不甚清楚。他指出:“入存異者,似可入存疑;入存疑者,似又可入存異。而辨正中語所辨者,多即是所存之異與疑。既辨于前,又存于后,殊覺未安?!敝晕窗?是因為:“蓋天下之理,原無兩可,其互異者必有一非,即當辨而去之,安得并存?所謂精義歸一,空當無二也。至于箋解可疑之語,亦當辨析,以決其疑。故異者、疑者,皆當論定于辨正條內(nèi),不應辨正之后,復立存異、存疑,致滋重復?!比欢?凡例已經(jīng)奏定,要想更改,實屬非易。為了既不違背成例,又可避免重復之嫌,李紱提出了一條折中遷就的辦法。他認為:“既有將典章制度、名物象數(shù)之兩異及可疑者,分別于存異、存疑之中;而箋注、義理之兩異與可疑者,則均入于辨正條內(nèi)。蓋理雖無異與疑之可存,而制度則世遠言湮,容有傳聞異辭而闕文可疑者。如《孟子》論班爵、班祿與《王制》異,《郊特牲》論南郊與《周禮》異,彼此皆經(jīng),則當以彼之異,附見于此經(jīng)而存之。如《士冠禮》‘既冠后,見母而不見父,拜母而母先拜’,及《昏禮》‘廟見,為舅姑已歿者言’,而《朱文公家禮》‘舅姑存者,亦行廟見禮’,皆禮之可疑者,亦當附而存之,則與辨正不相重復。而辨正一條,亦不必移置辨異、辨疑之后矣?!逼涠?“通論”、“余論”與“總論”相矛盾。他指出:“通論、余論二條之后,今復加以總論,亦是未安。無論原奏六條之外,不便加增,且通論原議,亦覺未安。通字應作貫通前章解,則通論即總論,無庸別添總論。原議乃謂他經(jīng)論議,有可與此經(jīng)相通者,則是經(jīng)外之意即余論矣。以此為通論,更以何者為余論耶?若以通論全章義理為通論,以旁及他經(jīng)者為余論,則不必于原奏六條之外,另添總論,似覺更為妥協(xié)?!?李紱的以上質疑,從理論上講,應該說有一定見地,他確實指出了其中隱含的一些可能引起沖突和矛盾的問題。然平情而論,“七例”中關于“辨正”、“存異”、“存疑”,以及“通論”、“余論”、“總論”的界定,也有其合理之處。當然,如果確實發(fā)生如李紱所擔心的問題,自然要盡量避免,予以妥善處理。從這一意義上來講,李紱的質疑是頗具建設性的。二、基礎設施書《禮》修文和典型示范關于纂修方法的討論,有兩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其一,對《三禮》纂修的總體取向。在《與同館論纂修三禮事宜書》中,李紱提出如下三點看法:一是“《三禮》并修,不宜有所軒輊”。他辯論稱:“《禮記》列在五經(jīng),數(shù)百年來,用以取士。而近世儒者,因虙氏有‘《儀禮》為經(jīng),《禮記》為傳’之說,乃尊《儀禮》、《周禮》,而輕《禮記》。不知《禮記》中惟《祭義》及《冠》、《昏》、《飲》、《射》、《聘》、《燕》等篇有義字者,乃可目之以傳,其余若《曲禮》、《內(nèi)則》、《玉藻》、《明堂位》、《喪服小記》、《大傳》、《少儀》、《雜記》、《喪大記》、《祭法》、《奔喪》、《深衣》、《投壺》,皆禮制在焉,安得概謂之傳?……愚意三經(jīng)并修,不必低昂,異同是非,悉斷以理而已。若先存成見,則意必固我,反足為說經(jīng)之累矣。”觀李紱此言,蓋為針對三禮館中持“尊《儀禮》、《周禮》,而輕《禮記》”之見者而發(fā)。二是纂修《三禮》,應“以注疏為主,一切章段故實,非有大礙于理者,悉宜遵鄭注、孔疏”。其引朱子與門人問答語曰:“《朱子語類》載門人問‘《禮記》古注外,無以加否’?曰:‘鄭注自好,看注、看疏自可了。’又子升問‘《周禮》如何看’?曰:‘且循疏看去?!终摗段褰?jīng)注疏》云:‘五經(jīng)中《周禮疏》最好,《詩》與《禮記》次之?!被诖?他得出結論:“朱子之言如此,則今纂修者,理宜遵朱子之言,一以鄭、孔為主,章段不可更張,故實不宜輕駁。惟鄭注援引緯書者,孔疏雖委曲附會,亦不可從?!比亲胄蕖度Y》之書,應“以禮文為主”,其“泛論義理之說,不必過于采摭”。他亦引朱子評陸農(nóng)師等人說禮之弊曰:“陸農(nóng)師之徒,大抵說禮都要先求其義。豈知古人所以講明其義者,蓋緣其儀皆在,其具并存。如今古禮散失,百無一二存者,如何懸空于上面說義?須是且將散失諸禮錯綜得實,則其義亦不待說而自明。”也就是說,研討《禮》的關鍵,在于對散失文獻加以輯佚整比,以求其實,從而由禮文以彰顯禮義(或意);而不應置文本于不顧,憑空去談什么大義。有鑒于此,李紱主張:“分采眾說,務于講制度者加詳,于講義理者從簡,庶合于朱子之旨?!?從后來纂修工作的實際情況來看,李紱的上述建議基本上得到了采納和貫徹。其二,有關纂修的具體事宜。副總裁李紱于纂修事宜,提出10條建議。一為紙張的選取?!白胄尴软毧逵「褡蛹?分給各纂修官,將所纂之書,俱用格子紙謄出,訂成本子。然后全書畫一,可增可減,可分可合,不致參差其紙?!倍楦鞴俜肿??!白胄薷鞴夙殞肿?則易于成書。如《禮記》現(xiàn)派纂修五人,即將《禮記》分為五分,按照官資次序,各纂一分?!吨芏Y》、《儀禮》,亦照人數(shù)分纂?!比秊槌醺迥J??!白胄蕹醺?即照奏定凡例,每章每節(jié)纂定六條,一正義,二辨正,三通論,四余論,五存疑,六存異,再加案語。其采先儒注疏、傳說,寧多毋少?!彼臑闀鴮懜袷?。“經(jīng)文頂格大書,正義等六條低一格書。正義、辨正等字大書,外加方圈。其余注疏、傳說,俱雙行小書”。五為凡例條目之詳略?!懊空旅抗?jié)六條,惟正義必不可少,其辨正以下五條,或有或無,不必全備”。六為注音問題?!啊吨芤渍壑浴方?jīng)文之下,字音疑難者,注有音切。今《三禮》經(jīng)文之下,……逐一音注。”七為購書問題?!百徢蟆度Y》之書,原未經(jīng)愚所開一百一十六種書目粘單行文直省,以致應者寥寥。今應再將書目粘單行文?!卑藶槔没适穼k藏書。九為朱子、吳澄之書序目的附錄問題?!昂闲蕖度Y》,應照朱子《儀禮經(jīng)傳通解》、吳文正《三禮考注》,通貫為一。今已定三經(jīng)各自纂修,似應仍將朱子《儀禮通解序目》,及吳文正《三禮考注序目》,附于《三禮》之后,以存《三禮》合修之意?!笔疄橛?、王、邱、舒諸家禮書序目的附錄問題。“今經(jīng)文雖照原本,似應將俞、王、邱、舒諸家之書,附載其序目于《周禮》之后,蓋亦全書之存疑也?!?此外,李紱還提出了先修喪禮的建議。何以要先修喪禮?李紱認為有如下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出于喪禮重要性的考慮,因為“治天下者,民食而外,喪祭為重”。然而,“自唐許敬宗等修《顯慶禮》,以國恤為諱,廢而不載,至蕭嵩等修《開元禮》,亦仍其陋。沿及宋明,陋說益堅,宋《政和禮》及《大明集禮》,俱不載國恤。故喪禮益缺略不完,而忌諱彌甚”。這一趨勢,有必要予以扭轉。而“今國家開局纂修《三禮》,適在九重讀禮之期,喪禮進呈,可無忌諱”。此時而纂修喪禮,正其時也。二是出于《三禮》義疏纂修進度的考慮。他指出:“現(xiàn)在購求書籍未備,所鈔《永樂大典》諸禮書亦未全完,難以成書。惟喪禮有昆山徐氏《讀禮通考》,于喪禮之書備載不遺。諸纂修止須閱此一書,立刻可以成稿。以征閱書籍論之,亦應先修喪禮,庶不致懸筆以俟購書,虛度時日也。”見及于此,李紱呼吁道:“《三禮》全書既不能于歲內(nèi)畢功,似應令纂修各官先纂喪禮,隨纂隨閱,閱定即寫,正本務于十月內(nèi)全行進呈,似為合宜?!?總之,在李紱看來,喪禮之修不僅是禮制建設的需要,而且具備了先行纂修的主客觀條件。所以,應趁此機會,把喪禮一書先行修成。三、禮館與《四庫全書》館之淵源對于書籍的纂修,文獻資源的儲備情況是其關鍵。因為文獻資源的豐富程度,直接關系到內(nèi)容的剪裁、是非的衡定,更關系到所要纂成之書的質量。就三禮館開館之初的情形來看,可資參考的《三禮》文獻是相當有限的,三禮館纂修杭世駿嘗言“京師經(jīng)學之書絕少”6。如此情形,無疑給三禮館纂修人員造成相當大的困難。為了克服文獻闕如所造成的困境,三禮館人員采取了兩種解決途徑:一是充分利用京師現(xiàn)有資源;二是從各直省征書。就第一種途徑而言,又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利用翰林院所貯《永樂大典》,從中輯錄有關《三禮》之書。李紱在回答方苞問《三禮》書目時,曾就利用《永樂大典》一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其言曰:“今國家欲崇重經(jīng)學,務必用朱子貢舉私議之法,而后人知窮經(jīng)。而宋元以前解經(jīng)之書,自科舉俗學既行,其書置之無用,漸就銷亡。如荊公《周禮義》,徐健庵先生懸千金購之而不可得?,F(xiàn)在尚存什之二三者,惟《永樂大典》一書。此書現(xiàn)貯翰林院,盡可采用。……《永樂大典》二萬二千八百余卷,余所閱者尚未及千,然宋元《三禮》義疏,如唐成伯瑜《禮記外傳》、宋王荊公《周禮義》、易祓《周禮總義》、王昭禹《周禮詳解》、毛應龍《周禮集傳》、項安世《周禮家說》、鄭宗顏《周禮新講義》,今世所逸之書咸在,而鄭鍔、歐陽謙之等諸名家之說,附見者尤多。擇其精義,集為成書,豈不勝于購求世俗講章之一無可采者哉?其事簡,其功大,敢以此為禮局獻焉。”7李紱此議,與其供職八旗志書局時,曾利用《永樂大典》的經(jīng)驗有關。此一經(jīng)歷,發(fā)學人利用《永樂大典》之先聲。其后,四庫館開,朱筠以安徽學政而倡議從《永樂大典》中校輯遺書即得益于李紱、方苞之啟迪。錢穆先生曾揭示道:“二人(指李紱、全祖望——引者)相約同鈔《永樂大典》,又開以后清廷纂輯《四庫全書》之遠源。蓋《四庫》館之設立,其議起于朱筠條奏搜輯遺書,而開局閱校《永樂大典》,實為朱筠奏中要點,時邵二云、章實齋等在朱幕,朱奏蓋出二云諸人,亦聞其緒論于謝山耳。穆堂、謝山則首辟此途也?!?錢先生的論斷,清楚地揭示出三禮館與《四庫全書》館之間的淵源。其二,利用內(nèi)府藏書。在三禮館內(nèi)除利用《永樂大典》之外,文淵閣之藏書,亦是搜撿《三禮》遺書的重要資源。李紱在呈給總裁的《纂修三禮事宜》文中,提出到皇史宬尋查缺書的建議。他指出:“現(xiàn)抄《永樂大典》內(nèi)《三禮》之書,《周禮》缺地官、夏官,《禮記》、《儀禮》亦多全卷缺少。查翰林院領書時,照目查收原少一千一百四十八本,恐系遺在皇史宬內(nèi),未曾搬出?!睘榱藦浹a這一缺憾,他吁請:“應否請旨再往皇史宬內(nèi)查尋?抑或各位中堂大人遣的實閣員,會同本館提調(diào)、纂修官,徑往宬中尋覓?”9據(jù)內(nèi)閣庫貯舊檔載,三禮館收掌官于乾隆元年(1736)十月十五日,領到武英殿書目《禮記集解大全》一部(計二套)、《周禮句解》一部(計一套)、《禮記集解》一部(8本);乾隆三年(1738)正月,取到文淵閣《三禮編繹》9本(不全)、《唐六典》4本(不全)、《禮書》18本(不全)10。由上可見,內(nèi)府藏書亦是纂修《三禮》義疏的重要來源之一。盡管《永樂大典》和內(nèi)府藏書可資利用,但仍不能滿足修書的需要。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三禮館采取另外一個途徑,即從各直省搜求《三禮》注解之書。在進入三禮館之前,李紱在回答副總裁方苞所問《三禮》書目時,即指出:“詔修《三禮》,辱承下問《三禮》書目。在注疏經(jīng)解之外者,約略記憶,共得一百一十六種,皆浙江藏書家所有,然購求頗難?!?1盡管購求頗有一定難度,但李紱的這一提示,還是很有啟發(fā)性的,至少指出了浙江藏書家有不少《三禮》方面的書。以此為契機,從各直省征書的活動陸續(xù)展開。然而,從各直省征書確非易事。李紱進入三禮館后,在與同館諸人討論征取《三禮》注解書時,曾指出:“從前所開《三禮》書目,應行征閱者,共一百一十六種。今查館中止有五種,尚有一百一十一種未到?!边@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狀況。當然,征求書籍之所以沒能達到預期效果,除卻當時的客觀原因外,還有三禮館自身工作的失誤,即“從前行文,未將書目粘單并發(fā),所以各地方官吏無憑搜求”12。如何彌補這一失誤,李紱提出兩種意見:一是“應再將書目粘單行文”13;但考慮到“今開館既久,書當速成,若再行文,緩不及事”,他又提出第二種方案:“查浙江藏書之家,惟故檢討朱諱彝尊藏書最多。某從前與修《春秋》時,請總裁太倉王公將其孫名稻孫者,奏令入館纂修,即令將所有《春秋》各家注解帶來,共得一百二十七種,遂不待別有征求,而采集大備?!勂淙素毶?應令地方官資送,歲內(nèi)行文,限新年正、二月征到,即將其書分發(fā)各纂修官采添,亦不過兩三月可畢。再加閱定,隨閱隨鈔,正副定本大約明年端節(jié)前后,可以陸續(xù)進呈?!?2盡管開始的時候由于三禮館工作的疏忽,沒將李紱開列書目隨行文粘單并發(fā),故各省所上《三禮》文獻未達到李紱預期的效果,而李紱建議征朱稻孫入館的愿望亦因受阻而未果,但由各省陸續(xù)咨送的情況來看,李紱的想法還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實現(xiàn)。不惟三禮館利用《永樂大典》對匯輯《四庫全書》有所啟示,其從各地征求遺書的做法,亦發(fā)《四庫全書》館之先聲。四、《史記》類書籍,從李和方炳之合作,從三禮館兩人修成隨著纂修凡例、內(nèi)容取向的確定,以及《三禮》文獻儲備的豐富,《三禮義疏》纂修工作漸次展開。乾隆元年(1736)七月九日,清廷任命三禮館主事官員,以“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朱軾,兵部尚書甘汝來,為三禮館總裁。禮部尚書楊名時,禮部左侍郎徐元夢,內(nèi)閣學士方苞、王蘭生為副總裁”14。其后,三禮館確定《三禮》分修原則,遂任命專人負責。甘汝來主《禮記》。乾隆四年(1739)七月,甘汝來去世,《禮記》的主事者亦發(fā)生了變化,由李紱分纂《禮記》。在主纂諸人的帶領下,《三禮義疏》的纂修工作順利進行,逐漸取得階段性成果。乾隆七年(1742),鄂爾泰、張廷玉代方苞轉奏折中曰:“臣等看得《三禮》系方苞等三人纂修,……《周官》先經(jīng)告竣,《儀禮》、《禮記》現(xiàn)有周學健、李紱辦理,亦將次成書?!?5由此可見,乾隆六年(1741)冬,《周官義疏》已率先成稿,而《儀禮》、《禮記》之義疏,進展得也較順利,“亦將次成書”。至乾隆十年(1745)十二月,《儀禮》、《禮記》義疏的初稿亦已完成。張廷玉于該月二十六日奏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