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反射區(qū)圖足底單點位置及治病詳解_第1頁
足部反射區(qū)圖足底單點位置及治病詳解_第2頁
足部反射區(qū)圖足底單點位置及治病詳解_第3頁
足部反射區(qū)圖足底單點位置及治病詳解_第4頁
足部反射區(qū)圖足底單點位置及治病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足部反射區(qū)圖[足底單點位置及治病詳解]足外側反射區(qū)圖足背部反射區(qū)圖足底部反射區(qū)圖足內側反射區(qū)圖1、大腦部位位于雙足大拇趾第一節(jié)底部肉球處。左半大腦反射區(qū)在右足上,右半大腦反射區(qū)在左足上(見下圖4)。功效平肝潛陽,清頭明目,鎮(zhèn)靜安神,舒經通絡。主治頭痛、頭暈、頭昏、失眠、高血壓、腦血管病變、腦性偏癱、視覺受損、神經衰弱、帕金森氏綜合癥等。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2、額竇部位位于雙足的五趾靠尖端約1cm的范疇內。左額竇反射區(qū)在右足上,右額竇反射區(qū)在左足上(見下圖5)。功效清熱疏風,通絡止痛。主治前頭痛、頭頂痛,眼、耳、鼻和鼻竇的疾患。手法拇趾尖自里向外方向刮壓3次,其它各足趾各點按3次。3、小腦、腦干部位位于雙足拇趾近節(jié)基底部外側面。左小腦、腦干反射區(qū)在右足上,右小腦、腦干反射區(qū)在右足上(見下圖6)。功效疏風清熱,通絡止痛。主治頭痛、頭暈、失眠、記憶力減退及小腦萎縮引發(fā)的共濟失調、帕金森氏綜合癥。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4、垂體部位位于足底雙拇趾趾腹的中間偏內側一點(在腦反射區(qū)深處)(見下圖7)。功效調節(jié)內分泌,平衡陰陽。主治內分泌失調的疾患、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脾、胰腺、功效失調等,小兒生長發(fā)育不良、遺尿、更年期綜合癥等疾病。手法由上向下進一步定點按壓3~5次。5、三叉神經部位位于雙足拇趾第一節(jié)的外側約45度角,在小腦反射區(qū)前方。左側三叉神經反射區(qū)在右足上,右側三叉神經反射區(qū)在左足上(見下圖8)。功效活血,通絡,止痛。主治偏頭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經麻痹及面頰、唇鼻之誘發(fā)的神經痛等。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6、鼻部位位于雙足拇趾腹內側延伸到拇趾甲的根部,第一趾間關節(jié)前。左鼻的反射區(qū)在右足上,右鼻的反射區(qū)在左足上(見下圖9)。功效通利鼻竅。主治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衄、鼻竇炎、鼻息肉、上呼吸道疾患等。手法由足跟端向足趾端按壓3~5次,或由足外側向足內側方向刮壓3~5次。7、頸項部位位于雙足底大拇趾根部。左側頸項反射區(qū)在右足上,右側頸項反射區(qū)在左足上(見下圖10)。功效疏經通絡,柔頸止痛。主治頸部酸痛、頸部僵硬、頸部軟組織損傷、高血壓、落枕、頸椎病及消化道疾病。手法沿拇趾根部,向內側推壓3~5次。8、眼部位位于雙足第二趾與第三趾中部與根部(涉及足底和足背兩個位置)。左眼反射區(qū)在右足上,右眼反射區(qū)在左足上(見下圖11)。功效清肝,養(yǎng)肝,明目。主治結膜炎、角膜炎、近視、老花眼、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疾和眼底的病變。手法壓趾根部敏感點,點壓3~5次或由足外側向足內側方向刮壓3~5次。9、耳部位位于雙足第四趾與第五趾的中部和根部(涉及足底和足背兩個位置)。左耳反射區(qū)在右足上,右耳反射區(qū)在左足上(見下圖12)。功效補腎,開竅,聰耳。主治多種耳疾(中耳炎、耳鳴、耳聾等)及鼻咽癌、眩暈、暈車、暈船等。手法壓趾根部敏感點,點壓、按壓3~5次。10、肩部位位于雙足足底外側,小趾骨與跖骨關節(jié)處,及足背的小趾骨外緣與凸起趾骨與跖骨關節(jié)處。左肩反射區(qū)在右足,右肩反射區(qū)在左足(見下圖13)。功效通經活絡,祛風除濕,止痛利節(jié)。主治肩周炎、肩頸綜合癥、手臂麻木,習慣肩關節(jié)脫臼、髖關節(jié)疾患。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刮3~5次。11、斜方肌部位位于雙足底眼、耳反射區(qū)下方寬約1指的橫帶狀區(qū)域(見下圖14)。功效舒筋通絡,祛風除濕。主治頸、肩、背疼痛、手無力、酸麻、落枕等疾患。手法從外向內方向刮壓按摩3~5次。12、甲狀腺部位位于雙足底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之間以及第一跖骨遠側部連成帶狀(見下圖15)。功效調節(jié)激素分泌,平衡陰陽。主治甲狀腺本身的疾患(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機能減退、甲狀腺炎、甲狀腺腫大等),能增進小孩長高,治療心臟病、肥胖癥等。手法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壓推按摩3~5次(注:拐彎處為敏感點)。13、甲狀旁腺部位位于雙足內側緣第一跖趾關節(jié)前方的凹陷處(見下圖16)。功效補腎養(yǎng)腎,柔肝養(yǎng)筋。主治甲狀旁腺功效亢進或低下、佝僂病、低鈣性肌肉痙攣、白內障、心悸、失眠、癲癇等疾患。手法在關節(jié)縫處定點按壓3~5次。14、肺、支氣管部位位于斜方肌反射區(qū)后方,自甲狀腺反射區(qū)向外到肩反射區(qū)處約一橫指寬的帶狀區(qū)域。支氣管敏感帶位于肺反射區(qū)中部向第三趾延伸之區(qū)帶(見下圖17)。功效補肺益氣,清熱解毒。主治肺與支氣管的病變(如肺炎、支氣管炎、肺結核、哮喘等)、鼻病、皮膚病、心臟病、便秘、腹瀉等。手法由足外側向足內側方向壓刮按摩3~5次。15、胃部位位于雙足底第一跖趾關節(jié)后方約一橫指幅寬(見下圖18)。功效降逆和胃,養(yǎng)氣止痛。主治胃部疾患(如胃炎、胃潰瘍、胃脹氣、胃腫瘤、胃下垂等)、消化不良、胰腺炎、糖尿病、膽囊疾患等。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16、十二指腸部位位于雙足底第一跖骨近端,胃反射區(qū)之下方(見下圖19)。功效理氣和胃,養(yǎng)氣止痛。主治十二指腸疾?。ㄊ改c炎、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憩室等)、腹部飽脹、消化不良等。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17、胰部位位于雙足底第一跖骨體中下段胃反射區(qū)與十二指腸反射區(qū)交匯處(見下圖20)。功效降糖清胰。主治胰腺本身的疾?。ㄈ缫认傺?、胰腺腫瘤等)、消化不良和糖尿病。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點按壓3~5次。18、肝部位位于右足底第四、五跖骨間肺反射區(qū)的下方及足背上與該區(qū)域相對應的位置(見下圖21)。功效舒肝利膽,清熱解毒,補益肝血,平肝潛陽。主治肝臟本身的疾患(如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肝功效不會等)、血液方面的疾病、高血脂、扭傷、眼疾、眩暈、指甲方面的疾病、腎臟疾患等。手法自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19、膽囊部位右足底第三、四趾間劃一豎線,肩關節(jié)反射區(qū)劃一橫線,兩線的交界處即為膽囊反射區(qū)(見下圖22)。功效清熱化濕,利膽止痛。主治膽囊本身的疾病(如膽囊炎、膽石癥)、肝臟疾患、失眠、驚恐不寧、肝膽濕熱引發(fā)的皮膚病、痤瘡等。手法定點按壓3~5次。20、腹腔神經叢部位位于雙足底第二、三跖骨之間,腎與胃反射區(qū)的周邊(見圖23)。功效調理三焦,提高痛閾。主治胃腸神經官能癥、腸功效紊亂、生殖系統(tǒng)疾患、更年期綜合癥等,對失眠亦很有效。手法圍繞腎反射區(qū)兩側,由上向下按摩5~6次。21、腎上腺部位位于雙足底第三跖骨與趾骨關節(jié)所形成的“人”字形交叉的稍外側(見圖24)。功效補腎填精,活血祛風,搞休克,搞過敏。主治腎上腺本身的疾?。I上腺機能亢進或低下)、多種感染、炎癥、多種過敏性疾病、哮喘、風濕病、心律不齊、昏厥、糖尿病、生殖系統(tǒng)疾病等。手法定點按壓3~5次。22、腎部位位于雙足底第二、三跖骨近端的1/2,即足底的前中央凹陷處(見圖25)。功效補腎填精,壯陽,溫經通脈,醒神開竅,清熱利濕,利便通淋。主治腎臟疾病(如腎炎、腎結石、腎腫瘤、腎功效不全等)、高血壓、貧血、慢性支氣管炎、內折、斑禿、耳鳴、眩暈、水腫等。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23、輸尿管部位位于雙足底自腎臟反射區(qū)至膀胱反射區(qū)之間,約1寸長呈弧線狀的一種區(qū)域(見圖26)。功效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瀉火解毒。主治輸尿管結石、尿道炎癥、輸尿管積水狹窄、排尿困難、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24、膀胱部位位于內踝前下方,雙足內側舟骨下方,拇展肌側旁(見圖27)。功效清熱瀉火,通利小便,解毒。主治腎、輸尿管、膀胱結石、膀胱炎及其它泌尿系統(tǒng)的疾患。手法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旋壓3~5次。25、小腸部位位于雙足底楔內到跟骨的凹陷處。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反射區(qū)所包圍區(qū)域(見圖28)。功效消食導滯,健脾行氣。主治小腸炎癥、腹瀉、腸功效紊亂、消化不良、心律失常、失眠等疾患。手法快速、均勻、有節(jié)奏地從足趾到足跟方向按摩3~5次。26、盲腸、闌尾部位位于右足底跟骨前緣靠近外側(見圖29)。功效抗炎。主治闌尾炎、下腹脹氣等。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定點按壓3~5次。27、回盲瓣部位位于于右足足底跟骨前緣靠近外側,在盲腸反射區(qū)的上方(見圖30)。功效導滯,通便,消食。主治下腹脹氣、回盲瓣功效失常。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28、升結腸部位位于右足足底小腸反射區(qū)的外側與足外側緣平行,從足跟前緣至第五跖骨底的帶狀區(qū)域(見圖31)。功效行氣,通便。主治結腸炎、便秘、腹瀉、便血、腹痛、結腸腫瘤等。手法由足跟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29、橫結腸部位位于雙足底中間第1~5跖骨底部與第1~3次楔骨(即內、中、外側楔骨)、骰骨交界處,橫越足底的帶狀區(qū)域(見圖32)。功效導滯,通便,去瀉。主治便秘、腹瀉、腹痛、結腸炎等。手法從右至左方向按摩3~5次。30、降結腸部位位于左足足底第五跖骨底沿骰骨外緣至跟骨前緣外側,與足外側平行的豎帶狀區(qū)域(見圖33)。功效導滯,通便止瀉。主治便秘、腹瀉、腹痛、結腸炎。手法由足趾至足跟方向按摩3~5次。31、乙狀結腸、直腸部位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緣的帶狀區(qū)域(見圖34)。功效清熱,補虛,通便,消炎,通血。主治直腸炎、直腸癌、便秘、乙狀結腸炎、結腸炎等。手法由足外側向足內側方向按摩3~5次。32、肛門部位位于左足底跟骨前緣直腸反射區(qū)的末端,約近于足底內側拇展肌外側緣(見圖35)。功效消痔,止血,通便。主治直腸癌、肛周邊炎、痔瘡、肛裂、便血、便秘、肛門脫垂。手法從足外側至足內側方向定點按壓3~5次。33、心臟部位位于左足底肺反射區(qū)下方,第4、5跖骨頭之間與肩關節(jié)反射區(qū)平行(見圖36)。功效補氣,益氣,生血。主治心臟疾病(如心絞痛、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衰恢復期的康復治療)及高血壓、失眠、盜汗、舌炎、肺部疾患等。手法由足跟向足趾方向定點按摩3~5次。34、脾部位位于左足底第四、五跖骨之間,距心臟反射區(qū)正下方一橫指(見圖37)。功效健脾化濕,統(tǒng)攝血液,增強機體免疫能力。主治發(fā)熱、炎癥、貧血、高血壓、肌肉酸痛、舌炎、唇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膚病、增強免疫力及抗癌能力等。手法點按3~5次。35、膝關節(jié)部位位于雙足外側第五跖骨與跟骨之間凹陷處,為足后跟骨之三角凹陷區(qū)域(見圖38)。功效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止痛。主治膝關節(jié)受傷、膝關節(jié)炎、膝關節(jié)痛、半月板損傷、肘關節(jié)病變等。手法膝關節(jié)反射辨別膝前、膝兩側和國窩三部分。先由足跟向前上方呈弧形按壓3次后,再在國窩處,定點按壓3~5次。36、生殖腺(性腺)部位位置之一位于雙足底跟骨的中央;另一位置在跟骨外側踝骨后下方的直角三角形區(qū)域。女性此三角形的直角邊為卵巢敏感區(qū),此三角形的斜邊為附件(輸卵管)敏感區(qū)(見圖39)。功效補腎益精。主治男女性功效低下、男女不孕癥、月經不調(月經量少、量多、經期紊亂、閉經、痛經等)、前列腺肥大、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并含有抗衰老的作用。手法卵巢敏感區(qū)和足跟中央處做定點按壓3~5次。37、放松腹部部位位于雙足腓骨外側后方,自足外側踝后起向上延伸四拇指的帶狀凹陷區(qū)域(見圖40)。功效補腎益精。主治痛經、月經期緊張、月經周期不規(guī)則、男女腹部冷痛、性淡漠以及其它生殖系統(tǒng)的疾病。手法自外踝關節(jié)后方起向上推壓3~5次。38、髖關節(jié)(外髖)股關節(jié)(內髖)部位位于雙足踝下之弧形區(qū)域。外踝下為髖關節(jié),內踝下為股關節(jié)(見圖41)。功效活血,通絡,止痛。主治髖關節(jié)疼痛、股關節(jié)疼痛、坐骨神經痛、肩關節(jié)疼痛、腰背痛等。手法沿外踝和內踝關節(jié)下緣向前向后推壓3~5次。39、腹部淋巴結部位位于雙足外側踝關節(jié)前由距骨、舟骨間構成之凹陷之部位(見圖42)。功效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主治多種炎癥、發(fā)熱、囊腫、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癥等。手法按壓3~5次。40、盆腔淋巴結部位位于雙足內側踝關節(jié)前,由距骨、舟間骨構成之凹陷部位(見圖43)。功效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主治多種炎癥、發(fā)熱、下肢浮腫、踝部腫脹、囊腫、肌瘤、免疫力低下、癌癥等。手法壓入骨縫中出現脹感,按壓3~5次。41、胸部淋巴結部位位于雙足背第一跖骨及第二跖骨間縫處(見圖44)。功效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主治多種炎癥,發(fā)熱、囊腫、癌癥、腫瘤、乳腺炎、乳房或胸部腫塊、胸痛、免疫力低下等疾患。手法沿第一跖骨外側由近心端向足趾方向按摩3~5次。42、平衡器官(內耳迷路)部位位于雙足足背第四、五跖骨間縫的遠端1/2區(qū)域(見圖45)。功效平肝益腎,調理陰陽。主治頭暈、暈車、暈船、美尼爾氏綜合癥、耳鳴、內耳功效減退、高血壓、低血壓、平衡障礙等。手法定點按3~5次。43、胸(乳房)部位位于雙足背第二、三、四跖骨形成的區(qū)域(見圖46)。功效清熱解毒,抗癌護胸。主治胸部疾患、肺部疾患、食道疾患、心臟病、乳癌、乳腺炎、乳腺小葉增生、囊腫、胸悶、乳汁分泌局限性、胸部受傷、重癥肌無力等。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3~5次。44、膈、橫膈膜部位位于雙足背跖骨、楔骨、骰骨關節(jié)形成的帶狀區(qū)域,橫跨足背左右的部位(見圖47)。功效降逆和胃。主治打呃、膈肌痙攣引發(fā)的腹部脹痛、惡心、嘔吐等。手法自橫膈膜中央向兩側刮壓3~5次。45、扁桃體部位位于雙足足背拇趾第二節(jié),肌腱的左右兩旁(見圖48)。功效消炎,增強體質。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本身的疾病(扁桃體肥大、化膿等),可有消炎、增加防御能力和抗癌之功效。手法直按壓3~5次(注意不要向趾端方向擠壓)。46、下頜部位位于雙足拇趾第一趾骨關節(jié)橫紋下方的帶狀區(qū)域(見圖49)。功效消炎,活血,止痛。主治齲齒、牙周炎、牙齦炎、牙痛、下頜發(fā)炎、下頜關節(jié)炎、打鼾等。手法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方向按摩3~5次。47、上頜部位位于雙足拇趾第一趾骨關節(jié)橫紋上方的帶狀區(qū)域。功效消炎,活血止痛(見圖50)。主治齲齒、牙周炎、牙周病、牙齦炎、牙痛、上腭感染、上頜關節(jié)炎、打鼾等。手法由足內側向足外側方向按摩3~5次。48、喉、支氣管部位位于雙足背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關節(jié)靠拇趾下方區(qū)域(見圖51)。功效調理氣血,瀉火清音。主治氣管炎、咽喉炎、咳嗽、氣喘、感冒等。手法定點按壓3~5次。49、腹股溝部位位于雙足背盆腔淋巴腺反射區(qū)上方約一指寬距離之處(見圖52)。功效溫腎壯陽,回疝。主治生殖系統(tǒng)方面的病變、性功效低下、前列腺肥大、抗衰老等。手法壓揉3~5次。50、前列腺、子宮部位位于雙足跟骨內側踝骨之下方的三角形區(qū)域(見圖53)。功效補益腎精,活血養(yǎng)宮。主治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尿頻、排尿困難、尿道疼痛、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發(fā)育異常、痛經、子宮癌、子宮下垂、白帶過多、高血壓等疾患。手法由足跟端向上推壓或壓刮3~5次。51、尿道、陰道、陰莖部位位于雙足跟內側,自膀胱反射區(qū)向上延伸至距骨與跟骨之間隙(見圖54)。功效消炎解毒,通淋利尿。主治尿道炎、白帶增多、生殖器官系統(tǒng)疾病。手法由足內側緣斜向足踝后方向,滑按3~5次。52、直腸、肛門(痔瘡)部位位于雙足脛骨內側后方與肌腱間的凹陷中,踝骨后方起約四指幅寬之長度帶狀區(qū)域(見圖55)。功效寬腸,通便,止血,消痔,解毒。主治痔瘡、直腸癌、便秘、直腸炎、靜脈曲張等。手法自內踝骨后方向向上推按3~5次。53、頸椎部位位于雙足弓內側,拇趾第二趾骨遠端內側1/2處(見圖56)。功效舒筋活血,和脈。主治頸椎病、頸項僵硬或酸痛、落枕等疾患。手法從拇趾向足跟方向按壓3~5次。54、胸椎部位位于雙足弓內側,沿第一跖骨下方至與楔骨的交界處(見圖57)。功效活血,通脈。主治背痛及背部多種病癥,胸椎間盤突出及胸椎多種病變。手法由拇趾端緊壓跖骨內緣向足跟端推壓3~5次。55、腰椎部位位于雙足弓內側,第一楔骨至舟骨之下方,上接胸椎反射區(qū),下接骶骨反射區(qū)(見圖58)。功效活血,通絡,止痛。主治腰背酸痛、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骨質增生、從骨神經痛以及腰椎之多種病變。手法由拇趾向足跟方向,緊壓足弓骨骼內緣推壓3~5次。56、骶骨部位位于雙足弓內側,從距骨下方到跟骨止,前接腰椎反射區(qū),后連內尾骨反射區(qū)(見圖59)。功效活血,通絡,止痛。主治坐骨神經痛、骶骨損傷(挫傷、摔傷、跌打傷等)、便秘。手法由拇趾向足跟方向,緊壓骨骼內緣推壓3~5次。57、內尾骨部位位于雙足跟骨內側,沿跟骨結節(jié)向后方內側的一帶狀區(qū)域(見圖60)。功效活血,通絡,消痔,止痛。主治坐骨神經痛、尾骨受傷后遺癥和生殖系統(tǒng)疾患等。手法由骶骨反射區(qū)后方,向足跟方向按摩,拐變處向上停止并加壓至發(fā)脹,再由足跟向跟腱方向按摩,壓刮3~5次。58、外尾骨部位位于雙足跟骨外側,沿跟骨結節(jié)向后方外側的一帶狀區(qū)域(見圖61)。功效活血,止痛,消痔。主治坐骨神經痛,尾骨受傷后遺癥和生殖系統(tǒng)疾患等。手法由足趾向足跟方向按摩,拐變處向上停止并加壓至發(fā)脹,再由足跟向跟腱方向按摩,壓刮3~5次。59、肩胛骨部位位于雙足背第四五跖骨的近端1/2位置,與骰骨關節(jié)連成一叉狀(見圖62)。功效活血,通絡,止痛。主治肩周炎、頸肩綜合癥、肩胛酸痛、肩關節(jié)活動障礙(抬舉與轉動困難)。手法由足趾向近心端按至骨突處,左右分開重復3~5次。60、肘關節(jié)部位位于雙足外側第五跖骨和楔骨之關節(jié)凸起范疇(見圖63)。功效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止痛利節(jié)。主治肘關節(jié)外傷、脫臼、網球肘、肘關節(jié)酸痛、膝關節(jié)痛等。手法定點按壓3~5次。61、肋骨(內肋骨、外肋骨)部位位于雙足背第一楔骨與舟骨之間區(qū)域為內側肋骨反射區(qū);在第三楔骨與骰骨之間凹陷區(qū)域為外側肋骨反射區(qū)(見圖64)。功效平肝止痛。主治肋軟骨炎、肋膜炎、肋骨之多種病變(如胸悶、胸痛、肋骨受傷等疾?。┘凹缤吹取J址ǘc按壓3~5次。62、從骨神經部位位于雙足內、外踝關節(jié)沿脛骨和腓骨后側延伸近膝、月國窩位置(見圖65)。功效活血,通絡,止痛。主治從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炎、膝和小腿部疼痛、糖尿病等。手法自足遠心端向近心端緩慢壓推3~5次。63、臀部部位位于雙足底跟骨結節(jié)外緣區(qū)域,連接股部反射區(qū)(見圖66)。功效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止痛利節(jié)。主治臀部疾患(外傷、癤腫等)風濕病、坐骨神經痛、偏癱等。手法按壓3~5次。64、股部部位位于雙足底外緣結節(jié),后連臀部反射區(qū),上接骰骨與第五跖骨連接處的帶狀區(qū)域(見圖67)。功效舒筋通絡,祛風除濕,止痛利節(jié)。主治風濕痛、坐骨神經痛、股部疾病(外傷、扭傷、癤腫等)、偏癱等。手法按壓3~5次。65、上臂部位位于雙足底外緣結節(jié)腋窩反射區(qū)的下方,第五跖骨的外側的帶狀形區(qū)域(見圖68)。功效舒筋通絡,祛風除濕,止痛利節(jié)。主治頸椎病、肩周病、臀部受傷、偏癱等疾患。手法按壓3~5次。66、閃腰點部位位于雙足背第二跖骨與第二楔骨關節(jié)的兩側凹陷中,即肋骨反射區(qū)后方(見圖69)。功效益腎健腰,活血通絡,止痛。主治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等。手法定點按壓3~5次。67、血壓點部位位于雙足頸反射區(qū)的中部(見圖70)。功效調節(jié)血壓、平衡陰陽。主治高血壓、低血壓。手法定點按壓3~5次。68、食道、氣管部位位于雙足底第一跖內與趾骨關節(jié)上下方,下接胃反射區(qū)(見圖71)。功效消腫止痛,寬胸理氣,止咳平喘。主治食道腫瘤、食道炎癥、“梅核氣”、氣管的疾患等。手法按壓3~5次。69、腋窩部位位于雙足底、足背的肩關節(jié)反射區(qū)下方,呈香蕉狀,從足外緣斜向上行至于第四、五跖骨間隙的遠端(見圖72)。功效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止痛利節(jié)。主治頸椎病、肩周炎、腋部淋巴結腫大、上肢酸麻痛。手法由足內向足外側方向按揉3~5次。70、頭、頸淋巴結部位位于雙足各足趾間的趾骨跟部呈“凹”字形,足底足背兩面都有(見圖7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