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飾的變遷黔東南苗族村寨文化的人類學考察_第1頁
銀飾的變遷黔東南苗族村寨文化的人類學考察_第2頁
銀飾的變遷黔東南苗族村寨文化的人類學考察_第3頁
銀飾的變遷黔東南苗族村寨文化的人類學考察_第4頁
銀飾的變遷黔東南苗族村寨文化的人類學考察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銀飾的變遷黔東南苗族村寨文化的人類學考察

少數(shù)民族文化符號苗族是古代“九黎”和“三苗”的后代。經(jīng)過幾千年的戰(zhàn)爭和遠征,它從黃河和長江下游遷至西南部,是貴州最集中的人口分布。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苗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以黔東南苗族村寨文化最具代表性。黔東南苗族多住在河邊、田壩或山腰的梯田一側,一般幾十戶至百余戶,大的二三百、七八百以致上千戶。村寨由干欄式純木吊腳樓組成,依山形地勢,鱗次櫛比,疏密有致。村寨四周是層層疊疊的梯田,延續(xù)著古老的稻魚生產(chǎn)傳統(tǒng)。海拔較高處是茂密的杉木林,涵養(yǎng)村寨的水源,提供房屋建造的材料。在長期遷徙輾轉和山地農(nóng)耕形態(tài)下,苗族同胞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文化思維和豐富的民俗傳統(tǒng),這些文化傳統(tǒng)與習俗植根于其特有的山地田園景色,是形成苗族村寨文化的基礎,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智慧。在這種農(nóng)耕文化空間中,沒有文字記錄的苗族人民,遷徙輾轉幾千年依然保留著對祖先的集體追憶,對黃河、長江下游故土的懷念,村寨里的祭祀、節(jié)日、婚嫁、喪葬、歌舞、服飾、刺繡、蠟染、紡織、銀飾等文化事件,都是鮮活的苗族集體文化記憶。而以苗族銀飾出現(xiàn)最晚,體現(xiàn)了苗族文化在外來漢文化影響下的變遷軌跡。苗族銀飾的歷史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從無到有,由簡入繁??匕葶y匠傳說:村里姑娘出嫁時,母親會拿出美麗的刺繡結婚服把女兒裝扮得耀眼奪目,并因此會得到親友和村民的一致稱贊。而父親只能把代表深厚父愛的幾塊銀元放到女兒手里,還不能引起大家的注意。有一位父親想把女兒裝扮得更美,就把銀元用家里的打鐵工具打成銀片,讓母親用絲線縫制到刺繡結婚服上。苗族歷來有“以錢為飾”的習俗,這位父親的行為很快被大家模仿,苗族從此就有了銀飾鍛造的傳統(tǒng)。最初的銀飾受漢文化影響很大,紋飾和式樣源于漢族的福祿壽喜、八卦、六寶等。隨著苗族銀匠技藝的提高,苗族銀飾模仿蠟染和刺繡圖樣,到清末,苗族銀飾多以本民族歷史、文化、傳說等為主題,是鮮活的苗族文化歷史手上記憶,成為苗族文化的符號象征。苗族盛行飾銀之風,不僅是“以錢為飾”的“夸富”審美價值的體現(xiàn),也有深層的不同文化學習、借鑒與融合的過程。從傳播的角度看,銀飾在千里苗疆傳播與盛行的過程是一個從借鑒到吸收、再到自我吐納與創(chuàng)新并形成自我文化標識的變遷過程。在這一變遷過程中,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是將外來文化融入本民族文化精神之中的內在力量。從文化發(fā)生學的角度思考和回顧這種文化符號的形成過程,對我們今天如何保護和傳承苗族特有的銀飾文化具有啟迪作用和積極意義。雷山地區(qū)的苗族民諺說:“無銀無花,不成姑娘?!痹谑⒋蟮墓?jié)日和婚嫁儀式上,苗族女性都要把銀飾佩戴起來盛裝相配。在節(jié)日期間沒有佩戴銀角的姑娘,跳蘆笙舞時只能排在佩戴銀角者的后面。窮其一生為自己女兒準備銀飾盛裝的苗族男子擁有強烈的自豪感,也得到同族人的尊敬。因此,苗族銀飾傳統(tǒng)更多是源于一種“夸富”的精神力量驅動??匕萆贁?shù)民族銀飾自清代以來,控拜村就是千里苗疆最著名的“銀匠村”,創(chuàng)造了精湛的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形成了獨特的苗族銀匠群體。控拜村屬雷山縣西江鎮(zhèn),位于雷公山半坡。根據(jù)村中老人講述,控拜是明、清兩代進入雷公山的戰(zhàn)略要地,最早建有9個寨子,在清代“改土歸流”(1735年)期間9寨盡毀。流落他鄉(xiāng)的控拜村民陸續(xù)轉回故土修建新寨。由于害怕遭到迫害,改為漢姓。農(nóng)閑時,各家的成年男子走村串戶為苗族群眾制作銀飾,足跡遍布西南各省,能打制各地苗族和其它民族的銀飾圖樣,形成古樸厚重、粗獷奔放的控拜銀飾風格。子承父業(yè),代代相傳,銀飾鍛造成為村寨里男子生存的必備技藝,形成了獨特的銀飾鍛造村落集體記憶??匕葶y匠們創(chuàng)作的苗族傳統(tǒng)銀飾記錄著苗族民眾的物質與精神世界,蘊含著苗族圖騰崇拜、宗教巫術、歷史遷徙、民俗生活等方面的文化記憶。控拜銀飾最著名的是銀冠,其上的大“銀角”形態(tài)優(yōu)美,它猶如一對伸展的大水牛角,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1厘米,兩翼伸展寬度近1米,高度達80厘米,表現(xiàn)了苗族對牛的崇拜,體現(xiàn)了苗族“以大為美”的審美價值取向。大“銀角”下方圍有旋渦紋抽象圖式的銀盤,象征蝴蝶媽媽始祖與水渦紋的神話。苗族先民相信銀飾具有驅邪、消災和祛病的巫術功能??匕葶y匠打制的銀衣都有一個“宗廟”的圖像造型,統(tǒng)管全身銀衣片,圖樣穩(wěn)定,不能隨意創(chuàng)造、變形,目的是保護穿銀衣的人。控拜苗族銀飾也反映了苗族的遷徙文化??匕輦鹘y(tǒng)銀飾多從苗族婦女的刺繡和蠟染紋樣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苗族口傳的漫長的遷徙和征戰(zhàn)歷程也凝固到銀飾的圖樣中。如銀飾中武士執(zhí)棍騎馬奔馳的造型,是苗族先民馳騁疆場不斷西遷的征戰(zhàn)場面,表現(xiàn)了對先祖的緬懷紀念??匕萆贁?shù)民族銀飾文化的嬗變改革開放30年來,控拜苗族銀飾技藝發(fā)展迅速,變化極大。1980年代初,控拜銀匠是村寨里“最”忙碌的人。隨著改革政策帶來收入水平的提高,購買銀飾是苗族群眾生活中的頭等大事,許多買家坐在控拜銀匠家里等著拿走訂制的銀飾。控拜村銀匠開始教妻子打制銀飾,使婦女進入銀匠的行列,從事簡單銀飾加工和粗重工作。家家戶戶打銀的叮當聲傳到幾里地以外,控拜村重新成為遠近聞名的“銀匠村”。由于沒有閑暇時間耕種責任田,控拜村還雇用近200個外來勞動力種田。1980年代后期,控拜苗族銀飾文化發(fā)生了嬗變。見多識廣的控拜銀匠引進了以鋅白銅片替代純銀的仿銀打造技術,低廉的造價很快贏得了市場,一般苗族群眾成為這種鋅白銅片鍍銀——“苗銀”的消費主體,“苗銀”打制成為控拜銀匠的“專利”,年輕一代的控拜銀匠都主要從事鋅白銅打制,沒有打制純銀制品的經(jīng)驗。技藝精湛、價格昂貴、做工精美的純銀飾逐漸成為收藏品和家境富裕苗族人家的奢侈品,市場需求量小。隨著1990年代貴州旅游業(yè)的興起,控拜銀匠開始轉入旅游銀飾加工。銀飾紋樣與圖式跟隨城市消費者的偏好,逐漸脫離了苗族文化傳統(tǒng),承接了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民族文化符號象征的意義正在消失。1990年代后期,到東部工廠打工的控拜銀匠還把機床、沖床和壓銀機等現(xiàn)代機械帶回了控拜,實現(xiàn)了銀飾的半手工加工,極大地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使傳統(tǒng)銀飾手工產(chǎn)品失去競爭力。青年銀匠手工技藝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而技藝最精湛的銀匠們開始打制極具價值的銀飾收藏品,如控拜李姓銀匠用銀片打制的“清明上河圖”,與真圖尺寸相同,耗時近1年,堪稱現(xiàn)代控拜銀飾最杰出的代表作。有設計能力的另一位李姓銀匠還設計出苗鄉(xiāng)氣息濃郁的“控拜農(nóng)耕圖冊”等現(xiàn)代銀飾紀念品。總之,在控拜苗族銀飾技藝變遷中,銀飾作品所代表的文化意義與苗族文化漸行漸遠,控拜銀飾鍛造技藝逐漸蛻變?yōu)榇蟊娐糜紊唐返募庸すぞ?銀飾圖樣蘊涵的苗族文化象征意義正在被現(xiàn)代消費文化價值意象代替。空心村的形成首先,控拜銀匠群體成長的村寨文化空間“空心化”。控拜村民是“城市生活方式追逐者”。1990年代初以來,約70%的銀匠舉家離開控拜,落腳在全國各地,依靠銀飾鍛造技藝謀生,形成了雷公山地區(qū)僅有的苗族“空心村”。在城市出生和成長的控拜下一代,沒有機會體驗鮮活的控拜村落文化集體記憶,失去了苗族文化土壤的滋潤,控拜傳統(tǒng)銀飾代表的文化象征意義和精神世界沒有了村落情感的依托,苗族文化延續(xù)的文化空間——蘆笙場、對歌場、鼓藏場、田間地頭、甚至家家戶戶的木樓上都缺少了孩子和年輕人的身影,控拜村落文化景觀失去了傳承人,控拜村銀飾文化集體記憶出現(xiàn)斷裂的危險。社會主義文化是村民自治和村民共同參與的過程針對控拜村銀飾文化集體記憶可能斷裂的風險和旅游活動可能帶來的影響,由貴州省文物局支持、貴州師范大學實施的“控拜村銀飾技藝傳承與保護”項目進行了文化遺產(chǎn)保護模式的有益嘗試。項目設計沒有簡單地針對銀飾技藝保護而開展項目活動。通過控拜社區(qū)調查和對銀匠群體的訪問,保護銀匠誕生的文化土壤——控拜村落文化景觀,才是延續(xù)銀匠技藝精神意義的關鍵,這也是文化景觀遺產(chǎn)保護的熱點和難題。村落文化景觀保護,就是要以村落文化空間為保護對象,把孕育村落的山、水、林、田、路作為文化誕生的搖籃,把村寨中的房屋、道路、公共活動空間和與日常生產(chǎn)、生活相關的一切活動作為文化的載體,把村寨中的文化事項作為文化集體記憶的對象,延續(xù)留存在村民腦海中的文化價值認同,構建村寨文化集體記憶,維護村落文化景觀的演進性,保持村落文化空間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真正實現(xiàn)銀匠群體作為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主體。從村落文化集體記憶構建入手,根據(jù)控拜村民的意愿,控拜村銀飾技藝保護項目活動把保護村落文化空間作為關注的焦點,示范性地開展了村寨基礎設施集體建設、銀飾制品集體創(chuàng)作、控拜文化中心、控拜村落集體記憶收集與展示等活動。村寨基礎設施建設以村寨步行主道建設為主。村寨的步行道是村落文化活動的重要空間,集體修建是這個空間中的村寨文化事項。村民們在這個空間下對物質的道路賦予了文化集體記憶構建的過程,凝結了村寨共同生活的社會道德價值,使村民和銀匠們學習用傳統(tǒng)的價值和經(jīng)驗應對現(xiàn)在的變化,把村落共同的精神價值融入到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在步道建設過程中,首先注重發(fā)動全體村民共同參與。步道修建由村委會領導與監(jiān)督,主要負責推選修路小組,協(xié)調修路小組、各村民小組和村民在修路中的問題與沖突;修路小組主持、負責進行路線設計、經(jīng)費預算、經(jīng)費申請、修路材料購買和管理、修路任務分配、質量監(jiān)督和修路信息公布等等工作;村民小組長負責本組村民修路任務的分配、技術指導和監(jiān)督;根據(jù)距離每戶村民完成10~30米道路修建工作;控拜村小學組織學生記錄修路的過程;寨老和鼓藏頭協(xié)助解決不道德的行為;項目組幫助做好技術與信息支持。2008年7月1日,步道建設正式開工,控拜村遠在廣州、福建、湖南、江西的外出村民都回到了村里,村民們把步道建設看作是村里幾百年來的頭等大事。修建過程中,石料供應緊張,村民們急切地將剛到的石料“搶”回家,形容這是在“搶銀子”。后來,從凱里回來的銀匠接受修路小組的安排,先回凱里,把石料先給從省外來的銀匠修路。修路小組長的兒子在修路時因病去世,去世前對他的父親說:修路是控拜的百年大計,不要因為他的病影響了修路的大事。村里年僅7歲患白血病的女孩也用羸弱的小手,將細小的石頭鑲嵌在自家門前的道路上,寄托未來的希望。修路過程中,修路小組的成員為了是否清退村民多拿回家的石頭產(chǎn)生了意見分歧,情緒激動時爭吵起來,直到最后動手打架。過后,修路小組、村長、鼓藏頭和寨老一起對事件進行討論,對有過錯的成員提出了批評,讓他承認錯誤并真誠地道歉,動員受委屈的成員接受道歉,并原諒他人的錯誤。最后,雙方盡釋前嫌,共同把修路工作做得更好。修路過程中,這些樸實動人的故事層出不窮,成為控拜村民和銀匠聚集談論的主題。小學生們用純真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這些故事,成為留在心底的童年集體紀念,也第一次為村寨留下了文字記錄。經(jīng)過3個月的努力,投資14.5萬、總長度4.3公里的步道建成了。村民們走在步道上,講述著每塊石頭、每級臺階、每個轉角的故事,新建的道路融入已有的村落文化空間,修路成為村寨新的文化集體記憶。銀飾制品集體創(chuàng)作活動的目的是給控拜銀匠提供文化交流的空間。銀飾集體創(chuàng)作和加工也是這個文化空間中的文化事項,銀匠們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會賦予銀飾以控拜銀匠的共同情感。這個活動,首次將控拜銀飾技藝的共性和銀匠的個性特征體現(xiàn)在銀飾作品中,部分銀匠開始思考銀匠技藝未來的發(fā)展問題,使控拜村特有的銀匠群體共有的精神價值得到體現(xiàn)。在銀飾共同加工過程中,銀匠們對控拜銀飾的特色進行了提煉。部分銀匠認為城市意象的銀飾圖樣和作品才能取得客人的喜愛,是控拜銀飾發(fā)展的主要方向,提供了十多件旅游銀飾樣品;另一些銀匠認為傳統(tǒng)銀飾圖樣體現(xiàn)控拜特色,應該讓客人了解苗族傳統(tǒng)銀飾圖樣,提供了6件銀飾樣品。通過討論,銀匠們最后確定以控拜傳統(tǒng)銀飾為基礎創(chuàng)作第一件控拜銀匠集體銀飾作品。銀飾的圖樣由銀匠們公認的5位技藝最精湛的銀匠設計,加工程序也由他們確定,并由他們組織共同加工活動。參與加工的銀匠以自愿的原則報名,各工序的工價由銀匠們共同商定?;顒娱_展之初,銀匠們提出:留在控拜村的銀匠也應該參與銀飾加工。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管理困難和一些主要工序必須在凱里完成,控拜銀匠就沒能參與到集體制作中,挫傷了留在村里的銀匠的積極性,他們自己主動組成控拜村的銀飾協(xié)會籌備組,在村里討論如何開展銀飾技藝保護與傳承的工作,希望在社區(qū)文化活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通過銀飾制品集體創(chuàng)作活動,控拜銀匠體會到集體協(xié)作的意義和作用,部分控拜銀匠精英開始思考銀飾文化的精神意義,主動創(chuàng)作了控拜耕作圖、控拜釀酒圖等反映苗族文化傳統(tǒng)的銀飾圖樣,結合傳統(tǒng),弘揚控拜銀飾技藝??匕菸幕行慕⒌某踔允菫榇迕窈豌y匠提供文化活動的共同空間。老年人是口傳的村落文化集體記憶的寶庫,他們聚集到文化中心討論村寨的過去,倡導村寨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希望倡導控拜村形成傳統(tǒng)的風尚。老人們恢復了早已名存實亡的老年協(xié)會,重新推選出三人管理小組,制定了管理和值班制度,使文化中心成為老人們的活動中心。老人們還主動接管了村里的圖書館,督促孩子學習。老人們在文化中心整理和講述控拜村歷史變遷,使沉睡他們心中的歷史流傳在大家口中,恢復了苗族口傳歷史的傳統(tǒng),為控拜文化集體記憶展覽奠定了村落輿論基礎。在老人們的推動下,控拜村落集體文化記憶展得到了孩子、村民和銀匠的熱烈響應。孩子們主動將自己寫的控拜修路記交到了展覽小組。得到消息的村民和銀匠,從全省和全國各地趕回控拜,將家中百年以上的珍貴銀飾、銀錠、刺繡作品、服飾、古老的祭祀牛角、紡車、農(nóng)具和獵槍等等幾百件展品送到文化中心控拜記憶展覽室。沒有古物的銀匠們,把給客人加工的精美銀器和銀飾送來展覽。近千件展品向世界展示了雷公山深處一個苗族村落的文化奇跡。總之,通過以村落文化集體記憶構建為目的的銀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