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筆記 上古神話、詩經_第1頁
中國文學史筆記 上古神話、詩經_第2頁
中國文學史筆記 上古神話、詩經_第3頁
中國文學史筆記 上古神話、詩經_第4頁
中國文學史筆記 上古神話、詩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文學史(筆記)上古神話、詩經第一章

上古神話第一節(jié)

中國神話的產生和記錄一、關于神話:(一)定義:以故事形式表現遠古人民對自然、社會現象的認識和愿望,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二)特點:1、以神為主人公,他們包括各種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2、情節(jié):表現為變化、神力和法術。3、意義:對自然或社會現象解釋,表達征服自然、變革社會愿望。(三)產生條件:1、可憑語言表達感情和對自然和社會領悟時。2、對自然界,產生神秘和敬畏感情,幻想出超自然神靈和魔力,自然被神化。(四)目的意義:1、為保持社會習俗及社會制度意義和合理性,維系社會性上。2、把個人和集體聯(lián)系為一體的精神紐帶。3、在勞動和生活中,積聚多而強烈情緒體驗,神話故事可使難以理解的現實呈現出戲劇性屬性,在對世界假想性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緒。二、神話少且不系統(tǒng)的原因:時代久遠,儒家對神話采取排斥態(tài)度,除《山海經》等書中記載比較集中外,其余散見于各類書中,往往片段,有完整情節(jié)不多。四大神話: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淮南子》)三、《山海經》(一)地位:最有神話學價值,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二)概說:1、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年到漢代初年間,由不同時代巫覡、方士據流傳材料編選成,實際上是一部具民間原始宗教性質的書。2、共分山經五卷、海外經四卷、海內經五卷、大荒經四卷,內容駁雜,除神話傳說、宗教祭儀外,還含古代地理、歷史、民族等方面資料。(三)神多于神話;有大量對山神形貌描述,往往是奇形怪狀動物,或兼有人和動物形體特征,或含自然崇拜或圖騰崇拜意識,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特征;海經、大荒經神話色彩最濃;雖是片斷,不少故事已具清晰輪廓,有的甚至可得到完整故事和形象。第二節(jié)

中國神話及其蘊涵的民族精神一、內容:(一)創(chuàng)世神話1、代表作:盤古故事2、意義:(1)宇宙卵生神話對陰陽太極觀念有重要影響;(2)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過程反映對人類自身力量的信念;(3)暗喻人和自然對應關系;(4)表明了先民對宇宙等自然現象積極探索的精神。(二)始祖神話:1、代表作:女媧故事。2、意義:(1)虛構人類產生;試圖闡釋社會地位差別的原因;(2)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反映人們對女性延續(xù)種族作用的肯定,也對女性社會地位認可;塑造有奇異神通、慈愛、勤勞婦女形象。(3)各部族有自己始祖神話(商始祖契是簡狄吞食燕卵而生,周始祖后稷),在情節(jié)或結構上多有相似之處,反映對祖先追念,民族自豪感。(三)洪水神話:1、國內外區(qū)別:(1)國外:大多表現天帝對人類墮落的失望,洪水是對人類懲罰,而洪水之后人類的再造,反映對人性的反省。(2)中國:看作自然災害,揭示與洪水抗爭、拯救生民的積極意義,看重人的智慧及斗爭精神。2、代表作:鯀禹父子。3、意義:不辭辛勞、為民除害又充滿智慧英雄形象;反映先民在同大自然斗爭中所積累經驗和智慧。(四)戰(zhàn)爭神話:1、代表作:黃帝炎帝故事,黃帝蚩尤故事。2、黃帝始祖形象,善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文化英雄。(五)發(fā)明創(chuàng)造神話:1、概念:人們把各類重大發(fā)明,及對各種自然、社會障礙的克服,都加在神話英雄身上,并把他們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2、代表作:黃帝、后弈等。3、意義:自然神從而被人類自己的神所代替;標志人類主體性突出;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有神異經歷或本領,業(yè)績在創(chuàng)造和征服。(六)其他神話:1、概念:顯示人類英雄個性、勇氣,對自身不可動搖的信念。2、代表作:夸父和女娃的神話,謳歌了人類頑強的生命力。二、體現的精神意識:(一)憂患意識。強調諸神不辭辛勞的現實精神,對現實苦難深刻體驗,與奧林匹斯諸神享樂精神形成對比。(二)厚生愛民意識。對民眾生命愛護尊重,與自然和諧相處愿望。(三)反抗精神,對命運抗爭。第三節(jié)

上古神話的思維特征神話思維與先民心智能力相聯(lián)。先民思維主體和客體還不能明確區(qū)分,人和自然存在互滲關系,認為萬物就和自己一樣,擁有靈魂、意志和情感,能和人進行神秘交往。一、在思維中尚未將自身同自然界分開,在感知自然時,往往將自身屬性移到自然上,形成以己觀物、以己感物的神話思維特征。這在解釋自然現象時表現得更為特出。表現:①以人的一些常見的生理行為來解釋自然現象的形成;②設想了一些巨大的、初始的神靈。這種思維方式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個最主要的方法。二、具體、形象思維。三、伴隨濃烈的情感體驗。四、神話思維實際上是象征性或隱喻性的思維。所謂象征、隱喻,就是某種具體的物象和某種特定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原始思維的特點決定了原始人還不能利用抽象觀念進行獨立的思考,必須借用具體物象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聯(lián)系的觀念,原始神話就是由這些不同類型的象征性、隱喻性的意象符號系統(tǒng)構成的,往往包含特定民族精神和深厚民族感情,成為全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五、神話和文學創(chuàng)作比較: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象征和情感表達更加主觀化、個性化,抒發(fā)的是作者的主觀情懷;神話的情感和象征植根于集體意識之中,并帶有更多的神秘意味。第四節(jié)

上古神話的散失和演化一、神話不完整的原因:(一)文人不重視。(二)神話歷史化,即把神話看成歷史傳說,通常做法是把天神下降為人的祖神,并把神話故事當做史實看待,構成了一些虛幻的始祖以及它的發(fā)展譜系。宋代羅泌《路史》是集大成之作。1、半人半獸神性形象被抹殺,難被納入歷史譜系,違背理性化原則。2、改造。即對神話歪曲解釋,使其成為現實事件,從而成為構筑遠古歷史的一塊基石。3、神話的仙話化。仙話一般講述通過修煉或仙人導引,達到長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二、影響:(一)廣博精深的意蘊,生動活潑的表現力,除被后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二)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情感體驗地傳承。第二章

《詩經》第一節(jié)

《詩經》的編定和體制甲骨卜辭和《周易》卦爻辭中的韻語,是有文字記載古代詩歌的萌芽。一、概述和體制:(一)《詩經》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稱“詩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詩,有目無辭。(二)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約公元前6世紀編定成書。(三)地域約相當于今陜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四)作者包括從貴族到平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五)包括公卿列士獻詩,民間詩,周王朝樂官保存下的宗教宴饗中樂歌等。(六)按風、雅、頌分為三類,最初都是樂歌。1、風即音樂曲調,國風即各地區(qū)的樂調。國是地區(qū)、方域之意。十五國風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wèi)、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王是指東周王畿洛陽,十五國風即地方土樂。豳風全是西周作品,其他大部分是東周作品。2、“雅”即正,指朝廷正樂,西周王畿樂調。雅分為大雅、小雅。(1)大雅31篇西周作品,大部作于西周初,小部作于西周末;小雅共74篇,除少數篇目可能是東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2)大雅作者,主要上層貴族;小雅作者,上層貴族、下層貴族、地位低微者。3、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許多都是舞曲,音樂可能比較舒緩;周頌31篇,是西周初期的詩,每篇只一章;魯頌4篇,作于春秋中葉魯僖公時,都是頌美魯僖公之作,《泮水》、《閟宮》體裁近乎雅詩,《有駜》、《駉》則近于國風,可見頌詩演變之跡;商頌5篇,大約是商中后期作品,內容上可分兩類:《那》、《烈祖》、《玄鳥》是祭歌,主要是寫歌舞娛神和對祖先的贊頌?!堕L發(fā)》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濃,可能是一種祝頌詩,主要寫商部族的歷史傳說和神話。前三篇不分章,后二篇分章,風格近于“雅”,可能比前三篇晚出。(七)最初用于典禮、諷諫和娛樂,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行教化的重要工具;今文魯、齊、韓三家詩:魯詩出自魯人申培,齊詩出自齊人轅固,韓詩出自燕人韓嬰。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的古文“毛詩”晚出。第二節(jié)

《詩經》的內容一、《詩經》內容反映殷周時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二、內容:(一)贊頌神靈、祖先,以及祈福禳災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大多是歌功頌德之作。如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贊頌了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業(yè)績,反映了周開國歷史。(二)我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標志農業(yè)的初步發(fā)展。直接描寫農業(yè)生產生活和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農事詩。如《七月》(風詩中最長)。(三)以君臣、親朋歡聚宴享為內容燕饗詩,更多反映上層社會歡樂、和諧。如《小雅·鹿鳴》天子宴群臣嘉賓。周代是農業(yè)宗法制社會,宗族關系是維系社會重要紐帶,統(tǒng)治者重視用宗法關系加強統(tǒng)治,表現宗法觀念和親族溫情;宴飲中的儀式,體現禮的規(guī)則和人的內在道德風范;贊美守禮關系,否定縱酒失德;是周初社會繁榮、和諧、融洽的反映。(四)西周中葉特別西周末,出現喪亂、針砭時政的怨刺詩,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國風中,如大雅《板》、《蕩》,小雅《節(jié)南山》、《正月》等,反映厲王、幽王時的黑暗現實,是政治腐朽和社會黑暗的產物。1、大雅怨刺詩,大多出自身份和社會地位較高的作者,諷刺有節(jié)制,帶更多規(guī)諫之意,又充滿無可奈何的悲哀;2、小雅怨刺詩作者,地位不高,不但憂國哀民,而且感嘆自身遭遇。如《節(jié)南山》、《正月》。還有直接傾泄對讒佞小人的怨恨詛咒,如《巷伯》、《北山》。小雅中更多將筆鋒指向在奸臣佞幸者,言辭激烈,情緒怨憤;3、國風中辛辣地對統(tǒng)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諷,如《魏風·伐檀》、《魏風·碩鼠》;國風中針對具體人、事而發(fā)諷刺詩,直接揭露統(tǒng)治者的丑行,如《陳風·株林》。(五)戰(zhàn)爭詩。1、正面描寫天子、諸侯武功,表現強烈的自豪感,充滿樂觀精神,大雅中的《江漢》,《常武》,這類歌頌角度寫的戰(zhàn)爭詩,不重描寫戰(zhàn)斗場面,而是表現軍威聲勢,強調道德感化和軍事力量的震懾,是我國古代崇德尚義,注重文德教化,使敵人不戰(zhàn)而服的政治理想的體現。2、表現對戰(zhàn)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向往,充滿憂傷的情緒。如《小雅·采薇》。3、徭役詩對繁重徭役的憤慨厭倦,如《唐風·鴇羽》;還有以戰(zhàn)爭、徭役為背景,寫夫妻離散的思婦哀歌,如《衛(wèi)風·伯兮》,有豐富復雜的內容和情感取向。(六)反映婚姻愛情生活的,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場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詩,還有表現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痛苦的棄婦詩。主要集中在“國風”中。1、反映男女愛情的幸福歡樂和挫折痛苦,充滿坦誠、真摯的情感,如《周南·關睢》、《邶風·靜女》。2、愛情遇挫的痛苦,如《齊風·南山》;愛情受阻撓時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愿望,如《鄘風·柏舟》。3、反映結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周南·桃夭》。4、表現婚姻不幸的哀歌,如《邶風·綠衣》、《衛(wèi)風·氓》和《邶風·谷風》。(七)其他。如《王風·黍離》寫故國之思,《鄘風·載馳》抒愛國之情。三、特點:(一)內容廣泛,立足社會現實,無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神話。(二)祭祀、宴飲、農事是周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其他詩對時政世風、戰(zhàn)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是對當時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描寫。(三)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風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國最早的富于現實精神的詩歌,奠定了我國詩歌面向現實的傳統(tǒng)。其現實精神,在國風和“二雅”中表現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詩,再現了周民族的發(fā)生發(fā)展史;大小雅中的怨刺詩,表現詩人對現實的關注,充滿憂患意識和干預政治的熱情,進一步強化了反映現實的深度;國風中的作品,更多對生活側面描述,表現詩人情感、個性和生活態(tài)度。第三節(jié)《詩經》的藝術特點一、賦、比、興的運用。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手法。(一)賦: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如《七月》。賦是一種基本的表現手法,賦中用比,或者起興后再用賦,在《詩經》中是很常見的。賦可以敘事描寫,也可以議論抒情,比興為表達本事和抒發(fā)情感服務,三者中,賦是基礎。(二)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其中整首都以擬物手法表達感情的比體詩,如《豳風·鴟鸮》、《魏風·碩鼠》、《小雅·鶴鳴》;部分運用比手法,如《衛(wèi)風·碩人》描繪莊姜之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以動作和事物比擬情感和獨具特征的事物,如“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風·黍離》),“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薺”(《邶風·谷風》),能夠以具體形象的詩歌語言來表達思想感情。(三)興: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fā)端。有的只是在開關起調節(jié)韻律、喚起情緒的作用,興句與下文在內容上的聯(lián)系并不明顯,如《小雅·鴛鴦》:“鴛鴦在梁,戢其左翼,君子萬年,宜其遐福。”;《小雅·白華》以同樣的句子起興,抒發(fā)的卻是怨刺之情:“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更多興句與下文有著內在聯(lián)系,或烘托渲染環(huán)境氣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題旨,構成詩歌藝術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詩人觸物起興,興句與所詠之詞通過藝術聯(lián)想前后相承,是一種象征暗示的關系。比興都是以間接形象表達感情的方式。(四)三種手法交叉使用的作品,已達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諧的境界,啟發(fā)后世詩歌意境的創(chuàng)造,如《秦風·蒹葭》。二、句式:(一)四言二節(jié)拍。以四言為主,四句獨立成章,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節(jié)拍的四言句節(jié)奏感帶強,是構成《詩經》韻律基本單位。(二)重章疊句。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回環(huán)往復,節(jié)奏舒卷徐緩。《詩經》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便于圍繞同一旋律反復詠唱,在表達和修辭上也具很好效果。1、整篇同一詩章重疊,只變換少數幾個詞,來表現動作的進程或情感的變化。如《周南·芣苡》。2、一篇之中,兩種疊章,如《鄭風·豐》由兩種疊章組成,前兩章為一疊章,后兩章為一疊章。3、一篇之中,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首章不疊,后三章重章。4、如《豳風·東山》四章都用“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開頭,《周南·漢廣》三章都以“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結尾。5、同一詩章中,疊用相同或相近的詩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疊句。三章在倒數第二、三句分別疊用“不我以”、“不我與”、“不我過”。6、疊字,又稱重言?!胺ツ径《?,鳥鳴嚶嚶”(《小雅·伐木》)。7、雙聲疊韻使詩歌章節(jié)舒緩悠揚,具有音樂美。雙聲如“參差”、“踴躍”、“黽勉”、“栗烈”等;疊韻如“委蛇”、“差池”、“綢繆”、“棲遲”等;還有用在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衛(wèi)風·淇奧》)、“砲之燔之”(《小雅·瓠葉》)、“爰居爰處”(《邶風·擊鼓》)、“婉兮孌兮”(《齊風·甫田》)等。三、押韻。(舉例)(一)常見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個韻部,隔句押韻,韻腳在偶句上;(二)還有句句用韻;(三)也有一詩之中換用兩韻以上的;(四)甚至還有極少數無韻之作。四、語言。不僅具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很好效果。(一)數量豐富的名詞;(二)《詩經》對動作描繪的具體準確,如《芣莒》將采芣莒的動作分解開來,以六個動詞分別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貯之而執(zhí)其衽也。襭,以衣貯之而扱其衽于帶間也。”(硃熹《詩集傳》卷一);(三)修辭:1、夸張如“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衛(wèi)風·河廣》);2、對比如“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衛(wèi)風·氓》);3、對偶如“縠則異室,死則同穴”(《王風·大車》)等。五、總體特色。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文心雕龍·物色》)。(一)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二)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三)國風中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在雅、頌中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于變化。這些不同反映了時代社會變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