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臨床劑量的文獻研究_第1頁
麻黃臨床劑量的文獻研究_第2頁
麻黃臨床劑量的文獻研究_第3頁
麻黃臨床劑量的文獻研究_第4頁
麻黃臨床劑量的文獻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麻黃臨床劑量的文獻研究

中藥的臨床劑量是歷史的見證因素的一部分。它以時間為長度,以劑量為寬度。以及自然河流一樣。它是一個以年表為長度和劑量為寬度的流域,可以稱為“中藥臨床劑量流域”。對于中藥臨床用量流域的研究,既要從總體上勘察,研究全部常用中藥用量形成的用量流和用量流域,更需要分析每一味藥物的用量流和用量流域??梢哉J為每一味藥物的用量歷史就是一個“水系”。麻黃在這個中藥流域的長河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軍藥物,歷代醫(yī)家對于麻黃的應用研究也有著非常豐富的記載。中藥麻黃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sinicaStapf),中麻黃(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C.A.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equisetinaBge.)的草質莖。其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膀胱經。麻黃具有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等作用。內服入湯劑或丸、散劑。在研究中,我們統(tǒng)計了麻黃在從漢代至當代臨床上的用量情況,計算其劑量范圍(Dmax-min)、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常用劑量范圍(D25%~75%),并依據這幾組數據,繪制了歷代麻黃用量流域,如圖1所示。1相關藥品的用量在張仲景方中,麻黃的用量很大,主要用麻黃發(fā)汗散寒,代表方劑為麻黃湯,麻黃的日用量為3兩,合今約41.4g,分3次服,單次服量約為13.8g。正因為用量很大,所以張仲景在使用時有幾個原則:1)先煮,去上沫。先煮、久煮能緩和麻黃的性質。2)不啜熱粥。啜熱粥能加強麻黃的發(fā)汗力量。3)汗出熱退,即停后服。4)大青龍湯的“溫粉撲之”之法,雖然寫在大青龍湯方后注里面,應該理解為并非僅僅為大青龍湯而設。如果服麻黃湯汗出流漓,也可以采用撲粉止汗的方法?!皽胤蹞渲敝ㄒ哺嬖V我們,大青龍湯的發(fā)汗力量很大,它的麻黃用量很大。5)汗出表開之后,如果還有余邪,或轉方用桂枝湯疏風散寒,或用桂枝二麻黃一等發(fā)汗輕劑發(fā)散余邪。所以,漢代用麻黃,雖然常常用較大的量,但同時也會用較小的量。如圖1所示,當時麻黃的最小用量,日服也不過數克。因此,麻黃在漢唐之際的用量呈現(xiàn)大劑量、寬范圍的特點。有人認為漢代人體質強壯,腠理致密,只有用量足夠大,藥物才能夠產生較好的療效。這就是漢唐藥物臨床用量較大的一個方面的重要原因。從“歷代麻黃用量流域圖”可以看出,唐、宋醫(yī)家對于麻黃的臨床應用,有時其用量還要超過張仲景。關于這一點,《深師方》《傷寒總病論》《三因極—病證方論》等書所載的若干方劑反映了出來。1)《深師》麻黃湯[1]:療上氣,脈浮咳逆,咽喉中水雞鳴,喘息不涌,呼吸欲死。麻黃八兩,去節(jié),射干二兩,甘草四兩,炙,大棗30顆,擘。右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三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渡顜煼健窞槟媳背瘯r宋齊間醫(yī)家深師所撰的方書。深師是一位僧人,善醫(yī),曾輯成《僧深藥方》三十卷,亦名《深師方》,全書已佚,部分佚文被《外臺秘要》及《醫(yī)心方》等書載錄。南北朝時期的醫(yī)藥計量使用的是漢制,其1兩合今約13.8g。本方用麻黃8兩即半斤,約110g,分3次服,單次服量為36.7g。這個用量超過張仲景大青龍湯的用量。深師本方用于治療哮喘急癥,呼吸欲死,與《金匱要略》射干麻黃湯有相同處。本方麻黃用量大、麻黃與射干配伍是兩個顯著的特點,其方甘草用量較大也是一個特點。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湯四味藥物中,甘草對全方平喘作用的貢獻度最大。甘草有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夠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對抗哮喘。2)《傷寒總病論》暑病代麻黃(湯)[2]:桂枝、杏仁、知母(各一兩),麻黃三兩,甘草、黃芩各一兩。煎如前法。(口父咀,水六升,煮取三升,通口服一盞,相次取汗)。龐安時為北宋名醫(yī),善治傷寒,當時社會上評價他“能與傷寒說話”,這句話高度贊揚龐安時診治傷寒的精湛醫(yī)術。龐安時撰寫的《傷寒總病論》記載了他的醫(yī)療經驗,包括他創(chuàng)制的一些方劑,他的藥物用量。北宋的權衡標準,1斤合今660g,1兩合今41.3g。龐安常全書各方劑的計量都是采用北宋權衡標準。本方麻黃用三兩,合今約123.8g。這個用量超過上述《深師方》麻黃湯中麻黃的用量。將《深師》麻黃湯中麻黃的用量與《傷寒總病論》中麻黃的用量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便能看出麻黃的日服量雖然高達110g,120g,但它們在唐宋時期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xiàn)象,其應用并不罕見。3)《傷寒總病論》大青龍湯[2]:太陽中風,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自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大青龍湯:麻黃三兩,桂枝、甘草、石膏各一兩,杏仁二十個,棗五枚,生姜一兩半??诟妇?水五升,煮麻黃數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每溫飲一盞,微汗為度。若汗周身潤則止服;未周身潤,可停待少時,服盡。不欲汗多,亡陽故也。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本方麻黃的用量依然為三兩(112.5g)。我們注意到,《傷寒總病論》暑病代麻黃證等藥方的方后注中存在一個疑問。暑病代麻黃湯方后注說:“煎如前法。”意思是說該方按照前面的方子所要求方法煎服。在暑病代麻黃湯之前的一張方子是“代桂枝并葛根”湯,其煎服法是:“口父咀,水六升,煮取三升,通口服一盞,相次取汗?!奔铀?北宋1升合今600mL,6升即3600mL。煮取3升,合今1800mL?!巴诜槐K”,“通口服”即一次性服下。宋代“一盞”有多少?宋代方書中常用“盞”計算液體的量,如《圣濟總錄》治女勞疸“鱉甲湯”,“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服?!彼未綍锩娉S小按蟊K”“小盞”的說法。如《圣惠方》“治霍亂已吐利后,煩渴不止”方,以“桑葉一握,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薄妒セ莘健分涡后@癇、仰目嚼舌、精神昏悶的“鉤藤散”:諸“藥粗搗,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不計時候溫服?!泵鞔t(yī)家撰寫的醫(yī)藥書籍,如《本草綱目》《證治準繩》等,亦常用盞計量。宋代1盞的容量是多少?我們現(xiàn)在能夠看到許多講宋代茶盞的文獻。茶盞是飲茶的用具。茶盞在唐以前就已有記載。《博雅》說:“盞,杯子?!北K的形狀有二種,一種為斜壁,上大下小,敞口小足;一種為直壁,上下徑接近。至于盞的大小,一般比飯碗小,比酒杯大。一般認為宋代1盞的容量約為200mL。如果是這樣,那么暑病代麻黃湯煮取三升(1800mL),就需要分9次服。這看起來是不甚合理的。龐安時在這里講的是不是漢唐方藥計量標準呢,也就是說這里的1兩僅合今13.8g,1升僅合今200mL。筆者認為不存在這種可能。龐安時清楚地知道漢秤與宋秤的折算關系,他在《傷寒總病論》里明確指出古秤三兩相當于宋秤一兩。他還介紹了一種簡易的古今秤換算方法:對于古代方書中的一兩,如果采用宋秤計量,那么稱取半兩就可以了。他在《傷寒總病論》中說:“按古之三兩,準今之一兩。古之三升,今之一升。若以古方裁剪,以合今升秤,則銖兩升合之分毫難以從俗。莫若以古今升秤均等,而減半為一劑,稍增其枚粒,乃便于俗爾?!保?]龐安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古方3兩等于宋秤1兩,古方3升等于宋量1升。如果要把古方的用量換算為宋代用量,那么多大的重量,多大的容量,普通醫(yī)生們很難做到完全相等,因此不如不考慮古今權量量值的差別,就把它們看成是相等的量值,但是,在使用的時候,只取一半的量,這就行了。用這樣的辦法稱取的藥物,雖然比用古秤稱取的藥物要稍微重一些,多一些,但是普通醫(yī)生們使用起來比較方便。筆者按照龐安時講的辦法,舉一個例子來做說明?!秱摗返穆辄S湯,甘草用1兩(13.8g),宋代醫(yī)家就把它看成是宋秤的1兩(合今約41.3g),但是在實際應用時,只取其一半(約今約20.7g)。如果按照龐安時的這個辦法,宋代醫(yī)家在用古方時,每1兩的實際用量多了約7g。漢秤的一兩,按照龐安時的用法,雖然增加了7g之多,但龐安時卻說那只不過是“稍增其枚粒”爾。在龐安時眼里,7g的重量并不是很大的差別。由此我們可以看見,龐安時的臨床藥物用量一定很大。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龐安時暑病代麻黃湯等方劑對藥物的計量,一定采用的是宋秤,而不是漢秤。龐安時的大青龍湯對藥物的計量也清楚地說明它采用的宋秤。如前所述,龐安時提出把經方的書面劑量當成宋秤的劑量,但是要減半應用。其實按照這個方法,也可以把經方的書面劑量減半,這樣就將漢秤標準轉為宋秤標準了。龐安時正是采用這個辦法對經方大青龍湯進行處理的?!秱摗反笄帻垳魉幬锏挠昧繛槁辄S六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生姜三兩,大棗十枚,石膏如雞子大。將各味藥物的用量減半,正好是《傷寒總病論》大青龍的劑量:麻黃三兩,桂枝、甘草、石膏各一兩,杏仁二十個,棗五枚,生姜一兩半。其中石膏用一兩,大概龐安時認為經方“石膏雞子大一枚”約重二兩。不過龐安時在處理過程中好像犯了一個錯誤,他把杏仁的用量也從經方的40枚減半為20個;把大棗的用量也從10枚減半為5枚。由龐安時對經方大青龍湯的處理可以看出,他對藥物的計量采用的是宋秤標準。那么,龐安時暑病代麻黃湯之“加水六升,煮取三升,通口服一盞”該作如何解釋呢?筆者認為,龐安時所言并無錯誤。暑病代麻黃湯全方藥物總量8兩,合今約330g,加水6升,合今約3600mL,水藥比約為11∶1,加水量稍大,但仍然屬于較為合理的加水量。煮取3升,合今約1800mL。每次服1盞,約200mL,煮出來的藥湯可供9次服用。請注意龐安時在這里并沒有講要在一日內全部服完,也沒有講一天服幾次。如果病重,密集服藥,晝夜服藥,周時觀之,恰如《傷寒論》桂枝湯方后注所講的服法那樣,完全有可能一晝夜服9次藥。筆者考慮到,臨床上可能會有一晝夜沒有喝完9盞藥的情況,那么在疾病沒有痊愈的情況下,剩下的藥可以留待第二天服用。當然要保證藥湯不變質。龐安時暑病代麻黃湯中麻黃的用量雖大,但分9次服,麻黃的單次服量僅為13.75g,相當于漢秤的1兩,與《傷寒論》麻黃湯的單次服量相等?!秱偛≌摗愤€有幾個方劑,麻黃的用量也比較大,如“代青龍湯”中麻黃的用量為二兩(82.5g/方),“代葛根麻黃湯”中麻黃的用量為一兩半(61.9g/方)。4)《三因極—病證方論》麻黃醇酒[3]:治傷寒瘀血不解,郁發(fā)于表,發(fā)為黃疸,其脈浮緊者,以汗解之:麻黃三兩(去節(jié))。上一味,以醇酒五升,煮取二升,每服一盞,溫服,汗出愈。秋冬用酒煮,春夏用水煮?!度驑O—病證方論》的作者為北宋醫(yī)家陳無擇。陳無擇(1131—1189),名言,宋青田鶴溪(今景寧縣鶴溪鎮(zhèn))人。長期居住溫州,行醫(yī)濟世,著有《三因極—病證方論》一書,亦稱《三因方》,為永嘉醫(yī)派奠定了學術基礎,是永嘉醫(yī)派的創(chuàng)始人。書中所載麻黃醇酒,獨用一味麻黃,用量為3兩,合今約123.8g。以醇酒五升(約3000mL)煮藥,煮取二升,約1200mL,每次服1盞,約200mL,可服6次。麻黃的單次服量為20.625g。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漢唐直至宋代,臨床醫(yī)家的麻黃用量范圍很大,在必要的時候,麻黃的單次服量可以達到10~20g/次,日服量可以高達41.3~123.8g/d。2日服及麻黃用量從現(xiàn)有文獻看來,金元醫(yī)家對于麻黃的臨床應用,其用量范圍與漢唐和宋代相比明顯縮窄。劉完素是善于應用麻黃的醫(yī)家;在金元醫(yī)家中,他對麻黃的用量是最大的。這里讓我們看看劉完素的二首麻黃用量最大的方劑。1)《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麻黃桂枝湯[4]:治發(fā)瘧如前證而夜發(fā)者。麻黃一兩(去節(jié)),甘草三錢(炙),桃仁三十個(去皮、尖),黃芩五錢,桂枝三錢。上五味,同為細末,依前服。按原書,本方依卷中“治瘧論第十六”第一方“桂枝羌活湯”服法:“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半盞,溫服清。迎發(fā)而服之?!薄端貑柌C氣宜保命集》為劉完素(1118—1200)所撰。劉完素,字守真,號通玄處士。金代河間(今河北河間)人,后人稱其劉河間,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金元時期的1斤,其量值較唐宋縮小,約合今600g,1兩約合今37.5g。麻黃桂枝湯是一首治療瘧病的方劑,其中麻黃的用量為1兩,即37.5g/方,但因整方每服僅半兩,故折算后麻黃每服僅約9g。按每日服3次計算,其日服量為27g/d。2)《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蒼術防風湯[4]:蒼術(去皮)四兩,麻黃(去根、節(jié))四兩,防風(去蘆頭)五錢。上為粗末,每服一兩。生姜七片,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本方麻黃的用量為4兩,合今150g;全方總量為8兩5錢,麻黃重量占全方總量的47%。每次服1兩(37.5g),含麻黃17.625g。若按每日服3次計算,其日服量約為52.9g/d。由以上以劉完素麻黃的臨床用量為代表進行的分析可以看出,與漢唐和宋代相比,麻黃在金元時期的臨床用量出現(xiàn)了大幅度的下降。3選擇使用小青龍湯、麻黃的藥物明清是溫病學發(fā)展和應用的興盛時期。明清醫(yī)家對寒涼藥物的使用頻次較高,用量也較大;而他們對于溫熱性質的藥物,使用頻次偏低,用量也偏小。清代有些醫(yī)家在使用小青龍湯的時候,甚至要減去麻黃、細辛??上攵?他們在不得不用麻黃的時候,麻黃的用量也是比較小的。這就是我們在麻黃用量流域圖上看到的那樣,從金元到明清,麻黃的平均用量、最常用量和常用量范圍都是比較小的。4中藥治療組方從麻黃歷代用量流域圖可以看出,麻黃的用量在當代臨床應用中又有所上升。這種現(xiàn)象或許與二個方面的因素有關:其一,明清時期溫病學說鼎盛,人們多用寒涼,溫熱藥物在臨床上較為少用,溫熱藥物的用量也偏小。到了現(xiàn)代,人們開始重新思考溫病學說,認識到明清時期在臨床方藥應用上存在重寒輕溫的現(xiàn)象,溫熱藥物用量偏少,用量偏小。人們認識到溫熱類方藥是不可偏廢,不可輕視的;當應該用溫熱藥物的時候,一定要用,也一定要足量應用。這樣的認識很自然會導致麻黃等溫熱藥物在用量上的增長。其二,現(xiàn)代醫(yī)家多已認識到當今臨床所用麻黃的藥材含量有所下降,主要表現(xiàn)在含量下降,藥材相對清虛少力。這樣的認識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麻黃臨床用量的提高。在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上,麻黃的平均用量不大,一般不超過10g。但是也有一些醫(yī)家在麻黃時,其日服量可以在20g上下。如胡希恕在臨床上的麻黃用量,日服量常常為六錢(18g)。下面4則醫(yī)案即是其例:1)大葉性肺炎1例,用大青龍湯治療,處方:麻黃六錢,桂枝二錢,杏仁三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生石膏三兩。[5]2)狼瘡性腎炎1例,用越婢加術湯治療,處方:麻黃六錢,生石膏二兩,生姜三錢,炙甘草二錢,大棗五枚,蒼術六錢。[5]3)慢性腎炎1例,用越婢加術湯加茯苓治療,處方:麻黃六錢,生石膏一兩半,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蒼術四錢,茯苓三錢。[5]4)急性腎炎1例,用越婢加術湯治療,處方:麻黃六錢,生姜三錢,大棗四枚,炙甘草二錢,蒼術八錢,生石膏二兩。[5]另如王維澎[6]以麻黃湯為基礎加減治療小便不通1例,證屬太陽風寒之邪不解,隨經入腑致寒水互結之蓄水證。治以發(fā)表散寒,溫化寒水。處方:麻黃、桂枝各20g,苦杏仁15g,炙甘草10g。上藥進1劑,通體汗出,繼之小便通暢,諸癥皆失。方中重用麻黃辛溫發(fā)散,開毛竅,散寒邪,宣發(fā)肺氣,有助于膀胱之氣化,有“提壺揭蓋”之用。鄒世光[7]以麻黃湯為基礎加減治療陽痿1例。證屬寒中少陰,陽痿不用之候。治當溫散少陰寒邪,宣通肺腎陽氣。藥物組成:麻黃、桂枝各15g,杏仁、花椒各10g,甘草6g,制附片(先煎)12g,細辛5g。每日1劑,水煎服。10劑后起到明顯效果。仝小林教授[8]以射干麻黃湯加減治療變異性哮喘,藥用射干15g,炙麻黃12g,紫菀30g,款冬花30g,五味子15g,細辛3g,清夏30g,蘇子9g,葶藶子30g,前胡30g,大棗5枚,生姜3片。水煎服,1日1劑,14劑。服上方3劑而咳止,胸悶氣短得以解除。另外,我們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