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1頁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2頁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3頁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4頁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江省嘉興市2020-2021學年高一3月月考語文試題

一、選擇題1.以下句子中畫線的字,與“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如或知爾,則何以哉B.宗廟之事,如會同C.如其禮樂,以俟君子D.臣之壯也,猶不如人2.以下各句中,與例句中加點詞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良庖歲更刀,割也A.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B.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C.足之所履D.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3.以下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

)A.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敏:聰慧B.百畝之由,勿奪其時

奪:奪取C.申之以孝悌之義

申:反復說明D.奚暇治禮義哉

治:講求4.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B.而刀刃假設新發(fā)于硎

苛政猛于虎也C.而刀刃者無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常以身翼蔽沛公5.以下各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牛何之

②反而求之

③輿薪之不見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驅而之善

⑥莫之能御也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⑥/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④⑤6.以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其無禮于晉

敢以煩執(zhí)事B.君知其難也

吾其還也C.假設亡鄭而有益于君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D.鄭既知亡矣

既東封鄭7.以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行李之往來B.假設舍鄭以為東道主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以下句子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A.假設亡鄭而有益于君B.是寡人之過也C.夫晉,何厭之有D.敢以煩執(zhí)事9.以下各項對句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夫子說的話,讓我的內心產生了傷感。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哪有仁愛的人統(tǒng)治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C.奚暇治禮義哉?——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D.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不服從約束、行為不端的事,沒有不做的了。10.以下關于文化常識的各項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千乘之國,指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國家。春秋時期,一輛兵車,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稱一乘。B.宗廟之事,指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廟指天子、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處所。C.冠者,成年人,20歲以上的人。古時女子和男子20歲行冠禮,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歲的人。D.小相,諸侯祭祀或會盟、朝見天子時,替國君主持贊禮和司儀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11.以下對課文內容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孔子提問時,曾皙鼓瑟正近尾聲,他“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回答,生動地體現(xiàn)了曾皙灑脫而又知禮的形象。B.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C.曾皙描述的這幅理想藍圖既符合儒家禮儀之邦的治國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隱含的出世隱居的心態(tài)。D.聽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長嘆。這喟嘆表現(xiàn)了孔子對曾皙志向的贊許,又表現(xiàn)了孔子對那種理想境界的向往。12.以下對本段文字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劉邦、項羽的矛盾沖突中,作者選擇了樊噲闖帳、面斥項王的情節(jié),通過描寫其語言來反映其心情,描寫其神態(tài)來刻畫其性格。B.樊噲不僅勇敢,而且有智謀,他為劉邦的辯護和對項羽的指責,體現(xiàn)了他的智慧。C.“闖帳〞過程中的行為描寫以及入帳后“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的情態(tài)描寫,主要表現(xiàn)了樊噲粗魯莽撞的性格特點。D.項王“按劍而跽〞是一種戒備的姿態(tài)。他對樊噲的指責無言以對,體現(xiàn)了他不善于隨機應變的缺點。

二、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陰陽、名六家屬第一流的大學派。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汲取,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汲取,形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fā)展線索。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亮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兩者由于到處相反,因而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深入的影響。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yè)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xiàn)實激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fā)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懷社會事業(yè)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定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tài)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螂[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顯然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俱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等等,凡事皆能觀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時、合情,可謂為曲踐乎仁義,足以代表儒家的態(tài)度。古者有儒風、儒士、儒雅、儒吏、儒將等稱謂,皆寓道德學問有根底、風度溫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字表示,就是內斂不露、少私寡欲、清靜自守、質樸無華、超然自得、高舉遠慕、留戀山水等,富于詩意,富于山林隱逸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fā)現(xiàn)注重歸真返璞,羨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機,堅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縟節(jié)、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體會至道、風度超脫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摘編自《儒家與道家人生氣象》)材料二: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和而不同〞。道家也講“致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孑立。但經過一番與儒、道的碰撞、辯解、演變、磨合,外來的佛教慢慢中國化,到了隋唐,就逐漸實現(xiàn)了儒、道與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汲取為中國化的佛教。所以,史學大師陳寅恪早就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故此,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做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熟悉,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chuàng)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干站穩(wěn)立牢。(摘編自韓秉方《儒道互補——國學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今天,為了更好地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革新性發(fā)展。如何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革新性發(fā)展?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是一條重要途徑,有助于克服在傳承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中容易出現(xiàn)的形式化傾向。歷史悠久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殷周之際出現(xiàn)了重要的人文轉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轉向,以及人道主義思潮出現(xiàn)。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guī)定了此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構建。與儒家講仁愛形成對照的是,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道家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表現(xiàn)出其根本價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由此,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擁有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可以相融互補。在魏晉玄學那里,通過名教與自然之辯,二者實現(xiàn)了辯證的統(tǒng)一,為容納和汲取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摘編自洪修平《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13.以下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儒、道長期共存,形成縱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的思想流派,是因為其在發(fā)展進程中,互相競爭,互相汲取。B.法、陰陽、名三家后來滅絕,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汲取,而它們本身卻不汲取儒、道思想。C.儒、道兩家主張雖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講“和而不同〞,都講和則生萬物。D.殷周之際出現(xiàn)的人文轉向和人道主義決定了后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14.依據原文內容,以下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的人生態(tài)度是積極的,它關注社會現(xiàn)實;而道家則不同,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B.如果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讓佛教中國化,就可能沒有儒、道、佛合一。C.我們一般習慣于把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稱為“國學〞,其實,這是有重大偏頗的。D.材料三第一段運用設問提岀論點,指出復興中國夢需要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追求。15.材料一中說儒道兩家“到處相反〞,以下不屬于其“到處相反〞依據的一項是〔

〕A.儒家的人生觀是在生命與理想發(fā)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是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B.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C.儒家崇尚仁慈親和、彬彬有禮、從容中道,主張凡事要合理、合時、合情;道家崇尚質樸無華、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張堅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縟節(jié)、權詐智巧。D.儒家致力于構建以仁為核心、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體系;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認為文明的發(fā)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16.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

三、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假設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假設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17.對以下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項是〔

〕A.技蓋至此乎

蓋:大概B.批大郤

批;擊C.如土委地

委;卸落D.善刀而藏之

善:通“繕〞,修治。這里是拭擦的意思18.以下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B.手之所觸,肩之所倚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以無厚入有間D.而刀刃假設新發(fā)于硎

善刀而藏之19.以下各句對文章的闡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庖丁解?!氛摾砩钊胪笍?,層層相扣,邏輯嚴密。先說“所好者道也〞,提綱挈領;然后具體分述解牛經過的三個階段;最后;以“怵然為戒〞說明要想獲得自然之道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還必需注意在關鍵地方當心慎重;專心致志。B.文章語言精練而富有表現(xiàn)力?!坝|、倚、履、踦〞四個字活靈活現(xiàn)地再現(xiàn)了庖丁解牛的嫻熟技術;比擬庖丁進刀合《桑林》之舞,中《經首》之會,有聲有色;解牛結束“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的怡然自得神態(tài)躍然紙上。C.庖丁技藝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個方面:其一,強調對技術的追求(“進乎技矣〞)。其二,在反復施行中積存經驗,探求規(guī)律,運用規(guī)律。其三,慎重當心,尊重規(guī)律:“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D.《庖丁解?!逢U明了莊子的養(yǎng)生之道。其主觀意圖是宣揚消極處事的人生哲學,在人類社會中,人們只有像庖丁那樣避開矛盾;客觀上卻告訴人們,只要反復施行,積存經驗,就能像庖丁一樣,熟悉和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做到“游刃有余〞。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2)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鬃颖庇斡谵r山,子路、子貢、顏淵侍側??鬃铀耐?,喟然而嘆曰:“于斯致思,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子路進曰:“由愿得白羽假設月,赤羽假設日,鐘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繽紛,下蟠于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執(zhí)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貢復進曰:“賜愿使齊楚合戰(zhàn)于漭瀁②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著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二國之患,唯賜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辯哉!〞顏回退而不對??鬃釉唬骸盎貋恚贽瑟殶o愿乎?〞顏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雖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對曰:“回聞熏、蕕③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輔相之,敷其五教④,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于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zhàn)斗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夫子凜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選自《孔子家語》)[注]①搴(qiān):拔取。聝(guó):古代戰(zhàn)爭中割取所殺敵人的左耳以記功,這里代指左耳。②漭瀁(mǎngyàng):廣大無涯際的樣子。③熏:香草。蕕(yóu):臭草。④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21.以下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當一隊而敵之當:率領B.必也攘地千里

攘:奪取C.挺刃交兵

兵:兵器D.夫子曰:“辯哉!〞

辯:通“辨〞,區(qū)別22.以下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①以其類異也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①則由無所施其勇

②其真無馬邪C.①子路抗手而對曰

②舍瑟而作D.①夫子何選焉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23.以下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門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貢崇“智〞,顏回重“德〞??鬃又钥隙伝兀且驗轭伝嘏c其志趣相投,都主張以“仁〞“禮〞治國。B.孔子欣賞子路的“勇〞,同時也指出他的“勇〞弊在“傷財〞“害民〞“繁詞〞。C.顏回向往的社會景象與曾皙所描述的師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圖景,其實都是“禮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體現(xiàn)了儒家的政治理想。D.本文與我們學過的“侍坐〞篇都體現(xiàn)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誘的教學風格。2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于斯致思,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2)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顏氏之子有矣。〞

四、情景默寫25.〔1〕從言談、動作、神態(tài)可以看出四個同學不同的性格特點。子路的性格直率,冉有比較謙虛,從他述志時說“________,________。〞中可以看出?!玻病晨鬃诱J為〞禮〞在國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3〕《登岳陽樓》描寫洞庭浩瀚無邊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玻础场稜T之武退秦師》中,秦、晉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的原因是“______,____。〞

五、材料作文26.閱讀下面的材料,依據要求寫作。①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③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而欓T宴》④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稜T之武退秦師》⑤習近平指出,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族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踴躍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不畏艱險,沖鋒在前,真情奉獻,展現(xiàn)了當代中國青年的擔當精神,贏得了黨和人民高度贊譽。我為你們感到驕傲!——五四講話“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這是第一單元序言里的話,這五則材料的意思分別是,材料①是子路的觀點,子路代表了年輕一代敢拼敢闖的精神和勇氣。材料②講述的“王道思想〞,其本質就是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理想狀態(tài)。材料③表現(xiàn)的是樊噲的忠勇和膽識。材料④主要說明了晉文公撤軍的理由。材料⑤是新時代領路人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所講的話,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是:青年應肩負時代的責任,有擔當,要做有為青年,不負時代。讀了上面五則材料,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要求:可以綜合材料,也可以組合材料;觀點鮮亮,結構清楚,內容充實。

參照答案1.B【詳解】試題分析:例句與B項中的“如〞都是“或者〞的意思;A項,如果,假如;C項,至于;D項,比得上。2.A【詳解】本題考查詞類活用的能力。甲類詞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語法特點,并臨時作乙類詞用,就是活用現(xiàn)象。文言文中常見的活用現(xiàn)象有名詞活用為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動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名詞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例句:“歲〞,名詞作狀語,每年;句意: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改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A項,“兄〞,名詞作狀語,像兄長那樣;句意:您為我(將他)叫進來,我要像(對待)兄弟一樣對待他。B項,“王〞,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稱王;句意:先打敗秦國進入咸陽城的人讓他稱王。C項,“履〞,動詞作名詞,踩的地方;句意:腳所踩的地方。D項,“奇〞,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奇特;句意:同縣的人認為他很奇特,慢慢地用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應選A?!军c睛】詞類活用注意三個問題:1.要注意區(qū)別意動和使動。①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么樣,是客觀的,而意動用法則是主語以為或認為賓語怎么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必定如此。②動詞、名詞活用為動詞的,一般狀況不用于意動〔動詞本身就無意動用法,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用作使動和意動卻常見〕。2.要注意詞類活用的條件。鑒別一個詞是否已活用成另一類詞,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處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詞類和它相結合,構成什么樣的句法關系,具備了哪些語法特點等。3.要注意弄清楚一個問題:詞類的活用,是說某個詞本來屬于某一詞類,只是入句后臨時具有另一詞類的性質,不是說這個詞本身就有兩個詞性。3.B【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要求選“有誤的一項〞,然后應結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B項,“百畝之由,勿奪其時〞意思是“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奪〞

,耽誤。應選B。4.D【詳解】本題考查同學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個“為〞,介詞,替,給;第二個“為〞,介詞,與“所〞一起表被動,被。B.第一個“于〞,介詞,從;第二個“于〞,介詞,表比較,比。C.第一個“而〞,轉折連詞,可是;第二個“而〞,表示修飾的連詞。D.兩個“以〞都是介詞,可譯為“用〞。應選D。5.A【詳解】本題是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可用結構分析法,分析該虛詞在句中的結構作用,從而推測其意義。①“之〞,動詞,到,往;句意:牛要到哪里去呢?②“之〞,代詞,第三人稱,它;句意:回頭再去想它。③“之〞,賓語前置標志詞,不譯,即“不見輿薪〞;句意:看不見整車的柴草。④“之〞,結構助詞,的;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⑤“之〞,動詞,到,往;句意:然后在誘導他們走向善良的道路。

⑥“之〞,第三人稱,他;句意:沒有人能夠抵抗他。①⑤動詞,到,往;②⑥代詞,第三人稱,它、他;③賓語前置標志詞;④結構助詞,的。應選A。6.D【詳解】本題考查同學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以〞的用法分別是:介詞,因為;介詞,拿。B.“其〞的用法分別是:代詞,那件事;祈使語氣詞,還是。C.“于〞的用法分別是:介詞,對;介詞,在。D.“既〞的用法都是:已經。應選D。7.C【詳解】本題考查同學對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的理解能力。考生應把選項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推測意思和用法的正誤。A項,行李:古義指外交使節(jié);今義指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B項,東道主:古義指東方道路上(招待使節(jié))的主人;今義指請客的主人。D項,夫人:古義指那人,此句中代指秦穆公;今義指對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稱。應選C。8.B【詳解】本題考查同學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推斷句。A.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于君有益〞。B.推斷句,“也〞表推斷語氣。C.賓語前置句,“之〞是提賓助詞,正常語序是“有何厭〞。D.省略句,“以〞后省略“之〞。應選B。

9.A【詳解】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推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A項,“讓我的內心產生了傷感〞錯誤,“戚戚〞是心生共鳴的意思。翻譯為:夫子說的話,讓我心生共鳴。應選A?!军c睛】文言文句翻譯首先要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重點字詞,如: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重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不僅要求同學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古漢語語法知識,同時要求語言表達流暢與優(yōu)美。10.C【詳解】試題分析:C項,“古時女子和男子20歲行冠禮〞錯,應該是“古時男子20歲行冠禮〞。11.B【詳解】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時要整體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內容,尤其要重視對原文中關鍵細節(jié)的理解。可使用假設法與代入法,與選項所在段落進行比對。B項,“直接用理性的語言述說〞錯誤,應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述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風和暢的理想藍圖。應選B。【點睛】解答概括歸納文章內容要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干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還有細節(jié)方面容易出題,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特別是細節(jié)處,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12.C【詳解】本題考查同學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粗魯莽撞的性格特點〞錯,在當時的特定狀況下,樊噲的行為只能說是“果敢作為〞,不能說“粗魯莽撞〞。應選C。

13.A14.C15.B16.①引證法。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詩文等,既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也加強了文章的可讀性。②例證法。如文章闡述漢代及隋唐佛教的狀況,為儒學、道學是開放性的這一觀點提供了例證。③比喻論證。如文章把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論述了它們的博大的包容性?!窘馕觥?3.本題考查同學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們本身卻不汲取儒、道思想〞錯,文中沒有提到法、陰陽、名三家是否汲取儒、道思想。C.“都講‘合而不同’,都講和則生萬物〞錯誤,“合而不同〞是孔子的觀點,屬于儒家,道家講和則生萬物。D.“決定了〞錯,殷周之際出現(xiàn)的重要的人文轉向規(guī)定了后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對儒、道兩家思想影響很大。應選A。

14.本題考查同學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C.“我們一般習慣于把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稱為‘國學’〞錯,原文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有人只把孔孟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稱為“國學〞,這是有重大偏頗的。應選C。

15.本題考查同學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B.“忠良的氣質與風度〞與“院士的氣質與風度〞只能是指不同類型的人,不能說是相反的,因此不屬于儒道兩家“到處相反〞的依據。應選B。

16.本題考查同學分析文章論證方法的能力。

“儒家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和而不同’。道家也講‘致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這是引證法,文章多處引用了名句詩文等,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皾h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孑立。但經過一番與儒、道的碰撞、辯解、演變、磨合,外來的佛教慢慢中國化,到了隋唐,就逐漸實現(xiàn)了儒、道與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文章羅列了道教的傳入與發(fā)展的狀況,這是例證法。“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chuàng)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汲取為中國化的佛教〞文章論證儒家道教學說的包容性,運用了比喻論證,使論證形象而生動。

17.A18.C19.C20.〔1))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結構,擊入大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結構,從不經過使刀口鈍折的地方,更何況大骨呢!〔2)每逢到了(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見它難以下刀,就慎重地為之戒備,目光因為有這個交錯聚結的地方而集中在那里,動作因此而緩慢下來。【解析】17.本題考查同學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蓋:通“盍〞,何,怎樣。句意: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應選A。

18.本題考查同學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介詞,替,給;介詞,為了。B.結構助詞,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不翻譯。C.兩個“以〞均為介詞,憑,用。

D.連詞,表轉折;連詞,表承接。應選C。

19.本題考查同學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C.“強調對技術的追求〞錯,莊子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規(guī)律,將之作為施行的目標。應選C。

20.本題考查同學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批,擊入;窾,縫隙;因,順著;“技經肯綮之未嘗〞是“未嘗技經肯綮〞的倒裝句;況,何況。第二句:族,(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至于,到了;怵然,慎重地;為,因為。參照譯文: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shù)牡胤剑瑖W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jié)奏。梁惠王說:“嘻,好??!〔你解牛的〕技術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現(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改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改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挥煤鼙〉牡度胁迦胗锌障兜墓枪?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必定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當心翼翼地提升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