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御制詩與淮南宮廷營造_第1頁
乾隆帝御制詩與淮南宮廷營造_第2頁
乾隆帝御制詩與淮南宮廷營造_第3頁
乾隆帝御制詩與淮南宮廷營造_第4頁
乾隆帝御制詩與淮南宮廷營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乾隆帝御制詩與淮南宮廷營造

1作解釋文的內(nèi)容乾隆皇帝的埃隆迪皇帝(1711-1799)擅長書法和繪畫,擅長詩歌和散文。他在60年的隨行車間退役了6次。在這個巡邏周期中,總共記錄了2738首詩,第1次約360首,第二次約426首,第三次約1533首,第四次約422首,第五次約519首,第六次約549首。這些皇家詩歌的內(nèi)容可以通過分析這些皇家詩歌的內(nèi)容,我們可以探索出宮殿建筑的工匠特色和乾隆皇帝的審美情趣(見表1)。乾隆帝南巡期間所作的詩多與行程相對應,即行到哪里,寫到哪里,與行宮相關的御制詩大致可分為即景抒情詩、紀事詩、詠物詩和恭依皇祖詩韻作詩4類.1.1乘輿詩中的景賦詩很多南巡行宮依風景古跡而建,各地撫臣常于行宮中營建亭臺軒榭、模擬自然山水之境.乾隆帝每到一處,常有感而發(fā)寫詩題字,這一類即景抒情詩在行宮御制詩中占很大比例.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1次南巡,二月下旬到達蘇州靈巖行宮時有詩作《駐蹕靈巖》:“塔影遙瞻碧漢中,梵王宮側(cè)舊離宮.…太湖萬頃軒窗下,坐辦洞庭西與東.”11.2乾隆帝的詩詩紀事詩記錄了南巡時在行宮中進行的一系列活動,例如乾隆帝對大臣們的指示和處理各種事件,帶有一定的政治含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帝的處事方法和審美情趣.如:第2次南巡于趙北口行宮時,日間免去經(jīng)過地之積欠錢糧,并向直隸官員詢問當?shù)卣?而夜間則邀眾臣一起觀燈聯(lián)句,乾隆帝作詩6首,其中有《趙北口行宮三首》、《命免天津府所屬積欠詩以示直隸總督方觀承》、《上元前夕趙北口行宮詩》等.有的詩句直接反映了乾隆帝處理事務的方法和當時的心態(tài).如《趙北口行宮三首》其中一首:“…渚宮實瀟灑,節(jié)夕此居停.夫吏陳煙火,勤民豈政經(jīng).屬緣奉慈豫,不罷且權聽.”2皇帝認為地方大吏上呈煙火會勞累百姓,但是考慮到皇太后看焰火很開心,至孝的乾隆帝也就聽任地方大吏們的安排.又如《命免天津府所屬積欠詩以示直隸總督方觀承》:“去歲秋告登,編氓鮮逋賦.今春駕南巡,免三逮經(jīng)路.津門近海濱,下濕多沮洳.積欠非一朝,致然豈無故.與民樂休息,保赤吾衷素….”3乾隆帝認為,所謂免積欠也是依理而行,并非一時興起的行為.1.3順河集體制乾隆帝不僅擅作詩文,而且對古玩字畫等有著很高的鑒賞力.南巡至各地,地方大吏在行宮中陳列了很多古玩字畫和名貴花草,詠物詩就是對南巡行宮駐蹕期間欣賞到的一些器物所發(fā)的感嘆.如:第1次南巡在金山行宮賞文征名《金山圖》后有詩:《題文征名金山圖》4,到達蘇州靈巖行宮時賞唐寅《西山草堂圖》后題詩《題唐寅西山草堂圖》5.第3次南巡到江蘇境內(nèi)新建的順河集行宮,看到地方大吏專門植栽了他喜歡的梅花時高興地作詩《放筆寫盆梅并為是歌》寫道:“…春風駐輦喜清舒,庭有盆梅為點綴….”6而其后數(shù)次南巡至此均有詠梅詩句,如第4次的《順河集行館詠盆梅疊舊作韻》7,第5次的《順河集行館詠盆梅再疊舊作韻》8,第6次的《順河集行館詠盆梅三疊舊作韻》9.又如,甲辰年最后一次南巡,于蘇州行宮見玉蘭花盛開,因而將旁之建筑賜名“玉蘭堂”,并作詩《玉蘭堂》及《寫玉蘭得句》等10.1.4駐犯詩之食康熙帝對乾隆帝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乾隆帝南巡行宮中有至少五分之一是利用康熙帝從前南巡的行宮作為駐蹕之地,南巡時每到這些地方,乾隆帝多會恭照康熙帝的詩韻作詩以示尊敬,如《塔灣行宮恭依皇祖詩韻》、《江寧駐蹕恭依皇祖詩韻》等,揚州塔灣行宮、江寧行宮等都是康熙帝當年南巡時首建的行宮,乾隆帝的這些詩中充分表達了對圣祖康熙的敬愛.如《江寧駐蹕恭依皇祖詩韻》中“…下民疾苦厪清諏,晏處遑安慎一游.祖德巍巍期仰法,俊材濟濟切旁求…”11.不僅如此,在其中一些康熙帝留有御制詩的地方,乾隆帝除了恭照康熙帝的詩韻作詩以外,還為之修建御碑亭,有的地方后來更由御碑亭發(fā)展為駐蹕行宮.如山東泗水的泉林行宮,在康熙二十三年皇帝臨幸過之后,將其御制紀文勒于碑石,并建御碑亭;后來乾隆帝又在御碑亭之后建泉林行宮,自乾隆二十二年開始,第2次南巡至第6次南巡乾隆帝歷次南巡都在此駐蹕,并留有大量御制詩文.2《江南御詩》反映了乾隆皇帝的審美情趣2.1竹亭巖真副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主流,在其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學說,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如《周易》中強調(diào)天、地、人三才以人為本,認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一生崇尚“儒家文化”的乾隆帝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認為行宮御苑的營造應該與自然的山水風景名勝融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nèi)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將自然美與人工美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造出與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共生、天人合一的行宮名勝建筑綜合體.這一點可以從南巡中很多贊美行宮美景的御制詩中得以體現(xiàn).如《圣因行宮即景》:“…平林塔聳玲瓏影,俯瞰舟回瀲滟波…檀欒修竹澗巖紆,極頂軒亭俯碧湖.真副其名非謬也,不孤我詠則然乎.請看春物因時鬯,能使神心與靜具…”12;《臨湖榭》:“寢閣西邊更近南,廓然虛榭構楹三.到來必此片時坐,心與太湖一片涌.水天上下澄無盡,心目空明靜有存…”13.從這類御制詩中可以看出乾隆帝對融于山水名勝間行宮的喜愛,依靠山水風景名勝之地而建造的行宮在所有南巡行宮總數(shù)中占有很高比例.當然,也有一些地方官員“過猶不及”的理解皇帝的愛好,皇帝喜歡行宮建造親近山水,但并不希望過于張揚,破壞了行宮建筑與自然的和諧,乾隆帝在詩句中表達了他強烈的遺憾和不滿.如第5次南巡至直隸境內(nèi)之趙北口行宮時,皇帝發(fā)現(xiàn)地方官員“投其所好”在原來行宮湛持軒靠近白洋淀水面之處模仿江南建筑擴建了軒榭亭臺,不僅顯得踵事增華,而且侵占了淀池水面,非常掃興,在《駐蹕趙北口即事雜詠》詩中說道:“…拓致亭臺翻礙眼,效勤卻笑此何為…”并在這首詩的附言中補充道:“此間欞安設琉璃,淀池全景一覽在目,曾以杜甫詩天水相與永句愿其室楣,茲經(jīng)地方大吏于浦西添置數(shù)宇,轉(zhuǎn)不及從前眺覽之暢矣”14.《趙北口行宮作》、《題湛持軒》、《趙北口行宮西軒作》、《趙北口行宮三疊舊作韻》也表達了其不滿之意15.而到了3年后第6次南巡來到此處時又作詩《趙北口行宮西軒作》表達了他強烈的不滿和自責,詩云:“行宮逮百年,西軒向所喜…而何置亭臺…而復致財靡,愧未先預禁,成事不說矣…五字惟責己.”在附言中他又進一步解釋道:“向年行宮西軒俯臨淀池,煙波渺彌晴空一碧,與杜甫天水相與永之句情景適肖因以題額,往來題詠甚多,嗣周元理楊景素乃于此點綴亭臺廊榭,既占淀池夏潦之容,而且有礙騁望徒茲靡費,實為辦理不善….”16直隸省有這樣的例子,而其他省也有因為地方大吏擅自拓建行宮,以致破壞了原先風景名勝和行宮建筑的和諧而違背乾隆帝“撫景吊古”的事例,如乾隆帝第5次南巡時,江蘇督撫楊魁擅自于蘇州靈巖行宮擴建接近觀賞太湖景色的建筑,雖然是為了讓皇帝高興,但與皇帝心中的審美標準相違背,反而令乾隆帝大為不快.皇帝在《臨湖榭》詩中寫道:“向南山榭曰臨湖,幾馀坐可眄具區(qū)…何來圖近新筑葺,成事不說徒慚吾.成事不說徒慚吾,弗此欣夫轉(zhuǎn)懼夫.”又在附言中解釋:此次南巡屢諭該督撫,行宮名勝一切照舊,勿稍踵事增華,而楊魁乃于西跡山程圖中點綴數(shù)宇以圖近觀太湖,成事不說撫景只覺增慚耳17.2.2文士規(guī)范的市場表現(xiàn)江南造園師多為文人畫家:如計成、張南垣、石濤等18.他們深通畫理,善于把文人畫追求意境的情趣作為園林的追求目標.如張南垣“少寫人物,兼通山水,能以意疊石為假山,悉仿營邱、北苑、大癡畫法為之”.在此風氣之下,江南園林多傾向于清新自然、質(zhì)樸高雅的格調(diào).明清之際的統(tǒng)治者大都有很高的漢文化修養(yǎng),如康熙帝就曾經(jīng)禮聘江南造園師張然19主持皇家苑囿設計.同樣,具有很高漢文化修養(yǎng)的乾隆帝也具有相似的見解,他的6次南巡都表達了對江南園林反映出的文士儒雅的氣質(zhì)極度傾慕.每到一處江南名園,都讓隨行宮廷畫師將園林繪畫帶回京城,如頤和園“若海寧安瀾閣,江寧瞻園,錢塘小有天園,吳縣獅子林等,皆仿其制”,他這種審美喜好也影響著南巡行宮御苑的營造,從很多行宮御制詩中反映出南巡行宮御苑的營造也盡量保持自然生態(tài)的風格,以求得到與環(huán)境相融而達到“自然山水”“詩情畫意”的意境.如:《靈巖行宮即景雜詠》20:“千峰罨翠百花馣,山館重臨春正酣.更值晴明窮遠目,具區(qū)無際雪濤涵.花姿樹態(tài)總無塵,信是靈巖別有神.洗滌繁華歸凈所,合教個下住詩人.巖扉蔚秀綠云稠,石甃花池貯澹流.佳處益當留不盡,好教打疊理歸舟.”《棲霞行館作》21:“行宮樸而幽,依然前度修.軒牕無俗韻,林壑有神投.鳥語花間出,泉聲竹里流.玲峰院墻內(nèi),趁暇一登游.”詩中充分體現(xiàn)了乾隆帝對行宮御苑這樣有別于京城皇宮的宮室營建的見解:1)行宮選擇建于風景名勝中,建筑不必施丹著青,保持原有樸素的風格和自然風景相協(xié)調(diào).2)行宮建筑規(guī)模不必過大,以江南園林為范本,就算只是三開間的廳堂,也要與環(huán)境相融.3)以風骨高雅的植物(如松、竹、梅、玉蘭等)、動物鳥禽(如鶴、鷗、魚等)配合樸實的行宮建筑以襯托整個行宮御苑高雅清新的風格.4)行宮御苑的營造中建筑不應該突兀,而是和山石、水體、植物等一起設計,以達到“松陰羃谷盤桓上,磴道梯巖曲折通”、“鳥語花間出,泉聲竹里流”的意境.2.3乾隆在個人這一官風,通過設置一種豐富的景觀,來實現(xiàn)民族意識的融合和重組,這是乾隆社會中.清代統(tǒng)治者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正如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次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在以武力征服漢人建立王朝的同時,從文化上向漢族學習,被漢文化同化.但同時,他們還保持著滿族祖先的馳騁山野的騎射傳統(tǒng).乾隆在位時,天下承平已久,八旗勁卒,習于晏安,滿洲文士亦漸染華風.如何抵制住漢習日益嚴重的浸淫衍溢,保持滿洲本色,是乾隆縈懷于心的大事.為此,乾隆低苦心孤詣地探索著一些如木蘭秋狝、東巡謁祖等切實可行的措施和制度,并將其懸為“家法”,令后世子孫恪守勿失.同時,對滿洲精英們流于粉飾虛夸、玩物喪志,以至蹈入漢人科甲朋黨陋習的傾向進行大力整飭.乾隆主政的60余年,是滿漢文化交融的極為關鍵的時期,由于乾隆民族意識的清醒和整肅措施的得力,因而卓有成效地維護了滿族的個性.在乾隆南巡期間修建的行宮御苑中,常常在模仿江南園林自然清秀風格的同時還有箭亭的存在,就是為了不忘記滿洲騎射之本.南巡行宮在模仿江南園林風格的同時,也會設置一些具有游牧民族生活特色的場所,如紫泉行宮、泉林行宮、四賢祠行宮、高旻寺行宮、龍?zhí)缎袑m、江寧行宮、西湖行宮等行宮花園中都設有箭廳,(見圖1)這一特點在乾隆南巡御制詩中也有體現(xiàn).如第3次南巡《再詠紫泉行宮十景》中十景之《箭廳》22:“悅心惟是勵無逸,觀德端知重有方.駐輦恒因試弧矢,承平武備詎宜忘.”第3次南巡《紫泉行宮十詠》中十景之《箭廳》23:“駐輦還教集羽林,學文皇習射親臨.尋常點綴渾余事,嘉比知予奮武心.”2.4乾隆帝設計了“非浮不系任真”的詩,提出了“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居民,是其詩的最集中和滲透著西方的西方社會的居民,有極高度,并在紫泉體制的框架上出現(xiàn)了“新聞”薩滿教是滿族信奉的原始宗教.在入關前,努爾哈赤就設堂子、立神竿定期祭神.入關后,順治皇帝訂立了早、晚祭神的制度.早晨祭釋迦牟尼,關圣帝神位,晚上祭蒙古神,滿族愛新覺羅的創(chuàng)始女神等神位,另外還有日祭、月祭、春秋大祭等等.清王朝統(tǒng)一全國后不僅給予藏傳佛教以“安定蒙藏”的特殊地位,而且對漢地佛教的發(fā)展和流傳也十分重視.清代皇帝每天早晚進佛堂燒香,在內(nèi)庭各主要宮殿里設有佛像、佛龕.皇帝們不僅信佛,拜佛,而且雍正、乾隆等皇帝對佛學都有很深的造詣.佛教更融入了下至百姓上至帝王的生活、思想、文學、藝術中.由于統(tǒng)治者的重視和前幾代皇帝的影響,對佛理和禪學的研究和感悟已經(jīng)融入了乾隆帝的思想和生活中,并在其日常生活的行文作詩中不自覺地體現(xiàn).這里,通過從宗教的角度對乾隆南巡行宮御制詩文的研究可以得見乾隆帝在南巡行宮營造方面的宗教文化特點.首先,南巡行宮中很多景點的營造即以佛理和禪學的思想來立意:行宮建筑中多有“石舫”,如紫泉行宮中“舫室”、景州絳河行宮中“涵虛舫”等.石舫寓意“不系舟”.“不系舟”語出《莊子·列御寇》:“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仔細體味,佛學思想是出世的,石舫卻是入世的,這一點恰合《壇經(jīng)·班若品》中所言的禪宗“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的處世態(tài)度24.乾隆帝第2次南巡到紫泉行宮時(見圖2),在《再詠紫泉行宮十景》的《舫室》中寫道:“重宇湖心還號舫,層層疊石固階基.載舟得讬常安穩(wěn),吾亦因之悟所宜.”以后每次南巡皆有詩作,如第6次南巡時作《紫泉行宮十詠》之《舫室》:“舫稱為室室稱舫,名實主賓曷有常.飛興一時千里外,不殊展卷玩江鄉(xiāng)”.正是體現(xiàn)了佛教禪宗的禪定直覺.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第4次南巡,乾隆帝來到“地方官以太后高年旌屋究不如瓦屋之暖”,在直隸省景州城西北建造的景州絳河行宮,行宮的建造和景點的設置正是按照乾隆帝的審美喜好而建,其中當然也有寓意“不系舟”的水上石舫,乾隆帝當即為之賜名“涵虛舫”并在《紫泉行宮十詠》中特地寫詩《涵虛舫》道:“即室即舟臨水裔,不浮不系任天真.今朝識得涵虛妙,凍浦雖風那樣淪.”又在附言中補充:“池上舫室可居,非水非陸,而兼水陸之趣,南華虛舟之喻足以當之.”這里以《南華經(jīng)》的“虛舟”之喻,點出了《壇經(jīng)·定慧品》中的禪宗“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的“明心”之境.25這里的“無念”即是指在通流不息的日常世界中,不生雜念妄想.也就是乾隆帝詩中所說的“不浮不系任天真”的“涵虛之妙”.乾隆帝常詠的行宮中的“四照亭”、“妙高臺”、“般若堂”、“鷲香庭”等等都有特殊的佛教禪宗思想的寓意.這樣的詩在6次南巡的行宮御制詩中有很多:如第1次南巡到杭州駐蹕西湖圣因寺行宮是作詩《西湖行宮八景》之《四照亭》26:“孤山最高處,更據(jù)圣湖中.峰色回環(huán)翠,花光澹蕩紅…”.又如:歷次南巡皆在鎮(zhèn)江金山行宮駐蹕,對金山妙高臺也常有美譽,第3次南巡回鑾駐蹕金山行宮時作《妙高臺》27:“玉京一峰秀,浮至水中央.此是最高處,快觀千里長….”第5次南巡回鑾駐蹕金山行宮作《金山妙高臺再和蘇軾韻》28:“…上則碧寥天,下則汪洋水.妙高合相觀,借問非乎是.爾時談禪句,非活亦非死.(附言:禪門問答有活句死句之殊見傳燈錄.)”.在這些詩句中:“四照”來源于禪門五宗當中出現(xiàn)最早,并且是惟一創(chuàng)立于北方的宗派臨濟宗;而“妙高”是佛教中非常有名的“須彌山”的別稱,在古代印度的宇宙觀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最高的一座山.而乾隆帝詩中的“傳燈錄”就是記載禪門的領悟的禪宗語錄合集.又如:杭州西湖行宮是乾隆帝歷次南巡都會駐蹕的地方,而他對西湖行宮中的景點也寫有很多詩句,其中每次都有詠“鷲香庭”的,表達了一種“天香花雨”禪宗境界,也寓意當年靈山法會上迦葉尊者的“拈花微笑”.第1次南巡詠《西湖行宮八景》之《鷲香庭》29:(附言:老桂森庭,宛然皋涂精舍,爰取鷲嶺天香句意顏之.)“山水清暉蘊,挺生仙木芳.徒觀葉蔚綠,因憶粟堆黃.雅契惟期月,敷榮卻待涼.何當秋宇下,滿意領天香.”第3次南巡《再題西湖行宮八景》之《鷲香庭》30:“玉華桂樹皆盆植,庭樹春時葉尚纎.金粟如來高丈六,可容當面悟香巖.”行宮中很多景點營造常以“小”寓意“芥子納須彌”的禪學思想,或營造“知魚”之境村托出具有禪意的知足、寡欲而自得灑脫的精神空間;如第3次南巡《紫泉行宮十詠》31之:《梭亭》“四柱孤亭臨石坡,梭毛密葺婆娑.雖然從儉還新樣,比似茅茨祗覺過.”《魚臺》“渚畔魚臺得所償,豐于竿釣儉于網(wǎng).若非云水滄浪意,子莫執(zhí)中底足長.”再如第2次南巡于蘇州靈巖行宮所作之《臨湖榭》32:“震澤三萬六千頃,虛榭三間十笏寬…偶來靈巖駐春蹕,幾余一憑臨湖欄.氣清天朗陽侯靜,具曲渺渺無微瀾,洞庭西東列盾黛,芥納須彌曾不難.靈威丈人縱可接,我心何暇求神仙.”詩中以“臨湖榭”十笏寬的“虛榭三間”與三萬六千頃之“震澤”相互對比,實際上是將其比擬為佛經(jīng)中2個代表極小與極大的“芥子”與“須彌”的概念,《維摩詰經(jīng)》經(jīng)中提到:“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依照字面來解釋,是指以微小的芥菜種子,來含藏高大的須彌山.其更深一層的涵義,則在說明當心能夠保持在平等、融合、超然的狀態(tài)時,就能真正看到事物的本體,因此說最高大的須彌山,能與最微小的芥菜子互包互容.乾隆帝在詩中正是要表達了他的心胸能含容虛空,接納一切已經(jīng)達到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乾隆帝的南巡行宮御制詩中有很多是對南巡行宮營造審美意境的評價,這些詩中也蘊含了很多禪宗思想.如:《靈巖行宮即景雜詠》33中詩句:“花姿樹態(tài)總無塵,信是靈巖別有神.”于蘇州府行宮所作《凝懷堂疊舊作韻》34中詩句:“…當春連漏永,坐久蕙煙微.萬慮澄無滓,松檐素月禪.”第5次南巡于江寧棲霞行宮所作《駐蹕棲霞行宮即是有詠》35中詩句:“于斯有宿因,心境兩無塵.樹色自太古,山花又好春.…”第6次南巡于山東靈巖行宮《宿方山》36(山東靈巖山又名方山):“行館傍花宮,林巒益致靜.山游薄暮歸,篝燈夜方永.定鐘近宵聲,弗霜亦含警.安禪付彼僧,我自娛清省.”等,這些詩的作詩時間雖然前后相差數(shù)10年,但可以得見乾隆帝在這些詩中將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顯現(xiàn),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正如禪宗的思想:“無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百草樹木作大獅子吼,演說摩訶大般若.”自然界的一切莫不呈顯著活潑的自性.而正是在這些詩句中不知不覺地流露出乾隆帝所具有的佛教禪學思想和獨特的具有禪宗精神的審美觀.行宮的營建常常選擇于寺廟一側(cè),而有的行宮中還設有佛堂,如山東靈巖行宮、揚州高旻寺和天寧寺行宮、鎮(zhèn)江金山行宮、蘇州靈巖行宮和杭州西湖行宮等.禮佛參禪已經(jīng)成為皇帝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而這一點通過歷次南巡中的行宮御制詩也得以呈現(xiàn):如:第3次南巡于揚州天寧寺行宮所作《駐蹕天寧寺行宮作》37中的詩句:“別館天寧古寺邊,居停許就就材便….”于蘇州靈巖行宮所作《靈巖行宮佛座識》38:“法王調(diào)御天人尊,轉(zhuǎn)法輪持大千界…無量福遍恒河沙,吉祥云護大寶地….”《靈巖行宮佛堂梅花跋》39:“西梵莊嚴釋迦牟尼文佛供于靈巖行宮,香雪一枝寫為龕屏,本地風光如是如是.”2.5為踐行建筑所效率的實踐空間南巡期間,乾隆帝常常借助文學形式如詩詞歌賦、楹聯(lián)牌匾點出周圍風景的意境,以增強行宮御苑“詩畫意境”的表達.第1類是乾隆帝為行宮中建筑的賜名,如“觀濤樓”“遠帆樓”(金山行宮)(見圖3)、“鏡江樓”(焦山行宮)、“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