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研究資源性資產超額收益、隱性價值及其收益分配實證研究_第1頁
油氣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研究資源性資產超額收益、隱性價值及其收益分配實證研究_第2頁
油氣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研究資源性資產超額收益、隱性價值及其收益分配實證研究_第3頁
油氣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研究資源性資產超額收益、隱性價值及其收益分配實證研究_第4頁
油氣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研究資源性資產超額收益、隱性價值及其收益分配實證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油氣資產公允價值計量研究資源性資產超額收益、隱性價值及其收益分配實證研究

1油氣企業(yè)的引發(fā)問題由于政府隱性補貼的存在,國家對采礦公司的獲取和使用資源的成本相對較低,這可能反映在會計盈余的盈余份額和會計資產的隱性價值上。由于上述原因,一些學者對采掘類企業(yè)的報表利潤提出了質疑,并提出了一些收益調整的思路和方法。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其第69號財務會計準則(FAS69)中,要求油氣企業(yè)在表外對油氣資產(主要是儲量)的公允價值進行披露。在歷史成本原則的資源性資產計量模式下,形成了與公允價值變動相聯(lián)系的巨量資源儲量價值游離在表外的現(xiàn)實。以中石油(0857HK)2005年年報的數(shù)據(jù)為例,油氣資產的歷史成本為2942億,但是按FAS69報告的儲量價值則為13862億。面對這種尷尬的局面,油氣儲量的超額收益和資源性資產計量成為令人關注的重要問題。目前,無論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標準化計量方法,還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公允價值后續(xù)計量建議,都還處于討論階段,在此問題上尚無重大進展。然而,這一問題不澄清,無論對于資源稅費制度改革、資源收益分配制度完善、資源會計準則制定,還是對于綠色GDP核算的深入進行,都會形成一大障礙。對于采掘類企業(yè)的超額收益率是否存在、其量為多大,學術界鮮有實證研究,而采掘類企業(yè)是否存在隱性的資源性資產價值也有待于探討。對這些問題從實證上予以明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可以為采掘類企業(yè)收益和資源性資產的公允計量以及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資源收益分配制度和資源稅費改革提供重要的證據(jù)與啟示。2資源開發(fā)和資源產品采購Hicks認為,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開采所得并非應全部計為收入,其一部分的實質內容是自然資源的損耗,因此應將自然資源開采所得中的收入與折耗成本分離出來。ElSerafy進一步指出,如果遞耗資產(即自然資源價值的賬面成本)的所有者不想使其耗費超過收入,就必須留出所得的一部分,并以此部分金額的利息來預防未來遞耗資產的枯竭。因此,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有限收益每年流量(如可以開采10年的開采收益年金)應該轉化為真實的每年收益流量,即這兩個流量的資本化價值應當相等。若二者存在差額,則應當是不可再生資源的補償價值。根據(jù)上述思想,ElSerafy給出了資源折耗成本與資源收入的分離模型,即XR=1?1(1+r)T+1XR=1-1(1+r)Τ+1或DR=1(1+r)T+1DR=1(1+r)Τ+1其中,X為資源開采收入,D為資源開采的折耗成本,R為資源開采所得,r為折現(xiàn)率,T為資源的可開采年限。Hartwick等肯定了ElSerafy的貢獻,提出礦物資源存量經(jīng)濟折舊的概念及其計算方法;Kimio等進一步從弱可持續(xù)性角度闡述了上述觀點。他們都認為自然資源有其內在價值,資源性資產與經(jīng)濟性資產共同構成收入來源的基礎。對于經(jīng)濟性固定資產,要提取折舊用于更新準備;對于資源性資產,也要提取折耗以進行經(jīng)濟補償,這樣才可使采掘類企業(yè)真實反映其收益能力和水平。聯(lián)合國在綜合環(huán)境經(jīng)濟核算體系(SEEA2003)中明確要求,一國在進行宏觀資源核算時,要區(qū)分資源租金中的收入因素和耗減因素;進一步地,從一國的GDP中扣除資源耗減成本后,才會得到經(jīng)資源耗減調整的GDP,再扣除環(huán)境成本才得到通常意義上的綠色GDP。美國會計界很早就注意到了資源性資產的不同確認和計量方法會影響采掘類企業(yè)的資產價值以及收入、費用的數(shù)值,并試圖發(fā)展一種資源性資產收入和費用的公允計量模式。1978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發(fā)布第253號解釋意見(ASR253號),要求研究以探明石油天然氣儲量的價值為基礎的會計方法,并提出了全新的油氣資產計量的儲量認可法;1982年FASB發(fā)布第69號會計準則(FAS69),提出要對石油天然氣儲量價值及其變動進行綜合計量,以作為補充信息的重要內容。美國SEC與FASB在油氣會計上的努力,實際上是在探索如何解決油氣開采企業(yè)油氣資產、收入的公允計量和報告問題。2004年國際財務報告委員會(IASB)發(fā)布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6號(IFRS6)《礦產資源的勘探和評價》,雖然并不是一個規(guī)范礦產資源會計事項的完整準則,但表現(xiàn)了IASB在礦產資源的收入及其價值確認、計量上的努力探索。朱小平等認為,資源產品的成本不僅包括生產成本,而且應包含資源的耗費成本,由于會計上沒有確認后一項成本,因此資源產品的收益必然偏高;郭復初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資源的總成本補償理論,他們認為資源產品成本的公式可以表示為資源產品總成本=生產成本+資源耗減成本;許家林提出,考慮到資源企業(yè)的超額收益,應調整資源收益的分配,除了以資源稅形式實現(xiàn)國家權益外,還可以考慮收取一次性買斷費或資源補償費。李國平等認為,由于資源行業(yè)沒有扣除資源耗減成本,其收益(增加值)是不真實的,他們運用使用者成本法模型測度了1980年~2000年各年煤炭資源的耗減與補償成本,以2000年為例,認為在2%折現(xiàn)率下,增加值中未扣除的成本達到13.8%,收益虛增。耿建新等認為,由于資源性資產價值大部分未計入采掘類企業(yè)中,因而該類企業(yè)生產經(jīng)營活動形成的盈余是一種混合盈余,尚未確認資源性資產的耗減成本,其收益是虛增的;他們進一步從企業(yè)層面展開了對資源耗減和補償成本的計量研究工作,試圖對資源企業(yè)的收益進行真實化或綠色化調整。以上學者的研究焦點集中在兩個問題,一是采掘類企業(yè)具有超額收益能力,并主要來源于其所擁有的資源折耗成本的偏低;二是在采掘類企業(yè)中,資源性資產價值被低估。這兩個問題都是基于理論分析得到的,尚沒有(或很少)取得實證證據(jù)。本研究在以上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拓展提出假設,并試圖尋找實證證據(jù)為進行資源收益分配改革提供借鑒和有益的思路。3確認研究過程和結果3.1挖掘類企業(yè)的資源性資產本研究認為,在對企業(yè)的資源性資產進行核算時,其收入和成本的附著對象都是資源儲量。在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下,企業(yè)會計以取得和發(fā)現(xiàn)成本代替了資源儲量的價值;而在公允價值(如儲量折現(xiàn)價值)計量基礎下,企業(yè)會計則以資源未來凈收益(資源租金)的折現(xiàn)價值表現(xiàn)資源價值。這樣,二者之間可能會形成較大的缺口,帶來資源性資產價值和費用的確認和計量問題。對于一個采掘類企業(yè)來說,資源性資產的取得、勘探成本資本化的金額(Cap.h)與按未來收益的折現(xiàn)而資本化(Cap.v)的金額相比有3種情況,即Cap.h>Cap.v、Cap.h<Cap.v和Cap.h=Cap.v。若Cap.h>Cap.v,說明此資源性資產在目前沒有經(jīng)濟上的開采價值,這些資產不會進入企業(yè);Cap.h=Cap.v是一種偶然情況;但當Cap.h<Cap.v時,采掘類企業(yè)會產生超額收益,而其資源成本仍按Cap.h計提(設為DC.h),會小于按Cap.v計提的金額(設為DC.v)。所以,可以得出一個推論,即采掘類企業(yè)不管采取哪種資本化方式都需要確認和計量資源成本,且一定有DC.h≤DC.v(1)根據(jù)Hicks和ElSerafy等人的理論闡述和(1)式可以推論,在采掘類企業(yè),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成本計量偏小,進而其收益偏大,即CS.h≥CS.v(2)其中,CS.h為以成本計量的資源企業(yè)收益,CS.v為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源企業(yè)收益,CS.h>CS.v。也就是說,采掘類企業(yè)在以歷史成本作為基礎的會計計量模式下存在超額收益。因此,提出假設。假設1采掘類企業(yè)存在超社會平均收益率。目前,采掘類企業(yè)全部以歷史成本作為資源性資產的計量基礎,因而賬面總資產中沒有確認或沒有全部確認資源性資產的公允價值。根據(jù)學術界對證券市場弱有效性的判斷,如果企業(yè)的資源性資產具有隱含部分,那么儲量發(fā)現(xiàn)信息對于投資者來說就是一種增量信息,市場應能捕捉到這一信息。從市場來看,理性投資者會把這種儲量信息與儲量的超額(資產)收益水平相聯(lián)系,由于儲量有正的凈現(xiàn)金流量(NPV),因而投資者會調高對該股票的估價,表現(xiàn)為股票的市場超額回報率(CAR)。對于采掘類上市公司的儲量或礦區(qū)權益的購買行為,在其購入時如果采用了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那么這部分儲量的預期NPV應當為0,市場不會對此做出反應。但當這些礦區(qū)權益從國家相關部門購入時,由于政府隱性補貼的存在,一般會對其NPV低估,所以市場會預期產生正的NPV,表現(xiàn)在股票市場上則為超額的股票回報率。另外,采掘類公司大多為國家控股,因此即使在兩個平等主體之間發(fā)生礦區(qū)權益購買行為,也會表現(xiàn)出一定正向的股票回報率特性。因此,提出假設。假設2采掘類企業(yè)增量儲量信息的披露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假設1和假設2分別從企業(yè)層面和市場層面對資源性資產收益和價值特征進行了推測,證實這兩個假設可以為進行資源收益分配改革提供有益啟示,當然從市場角度證明資源性資產存在隱性價值是對會計準則制定機構要求企業(yè)公布儲量信息的一種支持。3.2研究樣本的設計為了對假設1進行檢驗,本研究選取2001年~2005年度全部29家采掘類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由于中石油和中海油在此期間都在香港上市,故未包含在樣本之中),樣本的觀察值為171個;為了進行超額收益率的測度計算,為研究樣本設計了兩組配對樣本。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來源于巨靈數(shù)據(jù)庫、巨潮資訊網(wǎng)和中國證監(jiān)會網(wǎng)站,采用的統(tǒng)計軟件為STATA_8。(1)研究樣本選取按照以下原則選取配對樣本。①生產經(jīng)營性質相似。采掘業(yè)在國民經(jīng)濟的行業(yè)分類中屬于第二產業(yè),因而在配對樣本選擇時主要在第二產業(yè)的上市公司中選取。考慮到房地產業(yè)同樣使用土地這種非再生自然資源,因此使用第三產業(yè)中房地產業(yè)的樣本。此外,著眼于行業(yè)的相似性,還考慮了交通業(yè)、倉儲業(yè)和郵電通訊業(yè)等。②規(guī)模相近。上市公司的規(guī)模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公司的收益能力和持續(xù)性,在規(guī)模上以期末總資產作為參照指標進行配對樣本的選擇。③上市公司所在地相近。地域差別是上市公司(尤其是資源類公司)收益率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選擇配對樣本時盡量選擇同一省份;若同一省份無可供選擇樣本,則選擇同一大區(qū)(如華北、西北等)或同一板塊(如東部、中部、西部)。④上市年份相近。上市公司IPO具有政府主導特征,不同時期發(fā)行的股票,其發(fā)行制度、選擇標準均不同,公司質地也會有所差異,因此選擇配對樣本一般以同年IPO企業(yè)優(yōu)先,其次選擇提前一年或推后一年的樣本。以上述標準為基礎,對每個采掘類公司各按1:1的比例確定出2個配對樣本,組成了2個配對樣本組。第1組在滿足上述條件①和②的同時,優(yōu)先滿足條件④;第2組在滿足條件①和②的同時,優(yōu)先滿足條件③。這樣,第一組配對樣本盡量都處于同一發(fā)行年度,第二組則盡量都處于同一省份。(2)收益差異選取兩組配對樣本的目的是尋找采掘類上市公司與配對上市公司的收益差異。選取5個收益指標,即總資產收益率(ROA)、營業(yè)性資產收益率(ROOA)、凈資產收益率(ROE)、主營業(yè)務利潤率(ROMO)和銷售利潤率(ROS)。計算每一收益指標的差異并進行收益非零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和表2。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均值還是中位數(shù),無論是上市年度優(yōu)先還是公司所在地優(yōu)先,采掘類企業(yè)的資產收益率和銷售利潤率都明顯高于配對公司,總資產收益率和營業(yè)性資產收益率都高出4個百分點左右,而且其均值的差值基本上都通過了10%顯著性水平的T檢驗和W檢驗。從配對樣本分析看,采掘類企業(yè)的收益率明顯偏高,可以認為本研究的推論在目前資本市場中是正確的,而上述情況的出現(xiàn)也是在目前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資源價值、資源收益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之一。3.3基于對平等樣本的超額收入率的測量為了從量上揭示采掘類企業(yè)與其他行業(yè)的收益差別,對采掘類企業(yè)的超額收益率進行精確測度,以采掘類上市公司和配對公司為樣本進行回歸分析。(1)主客體回歸模型對于第一組配對樣本,以同一年發(fā)行上市作為優(yōu)先選擇條件??紤]到上市公司收益能力的地域影響因素,以啞變量地域因素(分別為東部、中部或西部)作為控制變量建立回歸模型。模型1ROAit=α1001+α1111Resouce+α1221Place1+α1331Place2+u1itit1模型2ROOAit=α2002+α2112Resouce+α2222Place1+α2332Place2+u2itit2模型3ROEit=α3003+α3113Resouce+α3223Place1+α3333Place2+u3itit3模型4ROMOit=α4004+α4114Resouce+α4224Place1+α4334Place2+u4itit4模型5ROSit=α5005+α5115Resouce+α5225Place1+α5335Place2+u5itit5其中,Resouce為啞變量,樣本為采掘類上市公司時Resouce=1,否則Resouce=0。Placem為公司所在區(qū)位的啞變量,公司位于東部時,Place1=1,Place2=0;公司處于中部時,Place1=0,Place2=1;公司位于西部時,Place1=0,Place2=0。αk00k為回歸模型的截距;αkjjk為回歸模型的回歸系數(shù);ukititk為回歸模型的殘差;k=1,2,3,4,5;j=1,2,3。對于第二組配對樣本,本研究則以相同地域為優(yōu)先選擇條件,以啞變量上市年度為控制變量建立回歸模型。模型6ROAit=α6006+α6116Resouce+α6226Place1+α6336Place2+α6446Year+u6itit6模型7ROOAit=α7007+α7117Resouce+α7227Place1+α7337Place2+α7447Year+u7itit7模型8ROEit=α8008+α8118Resouce+α8228Place1+α8338Place2+α8448Year+u8itit8模型9ROMOit=α9009+α9119Resouce+α9229Place1+α9339Place2+α9449Year+u9itit9模型10ROSit=α100010+α101110Resouce+α102210Place1+α103310Place2+α104410Year+u10itit10其中,Year為上市公司的上市年度虛擬變量,當采掘類上市公司與其配對公司在同一年上市時Year=1,否則Year=0;αk00k為模型的截距,αkjjk為模型的回歸系數(shù),ukititk為模型的殘差,k=6,7,8,9,10;j=1,2,3,4。其他參數(shù)的含義與第一組樣本的回歸模型相同。(2)模型6:adjs1模型1~模型10的回歸結果見表3和表4。從回歸結果看,除模型5和模型8沒有通過總體顯著性水平的F檢驗外,其他模型從總體上看,都在5%的水平上顯著;模型1、模型2、模型7和模型9的Adj_R2都超過了10%,模型6的Adj_R2也接近10%;對于回歸截距和測試變量系數(shù),也大都(除模型5中的測試變量外)在5%的水平上顯著。因此,模型(除模型5和模型8外)回歸結果可以用于解釋經(jīng)濟現(xiàn)實。從統(tǒng)計結果看,無論是同時上市還是在同一區(qū)域,采掘類上市公司的收益水平都是偏高的,總資產收益率要比其他行業(yè)高出3.7和4.2個百分點,營業(yè)性資產收益率高出4.1和4.8個百分點,凈資產收益率高出2.6和3.8個百分點,主營業(yè)務利潤率高出6.5和10.8個百分點,銷售利潤率高出1.1和7.3個百分點。至此,本研究提出的假設1得到了充分的證明。3.4資源價值研究中nv影響的分析本研究使用CAR分析驗證假設2。(1)證券其他信息的是否需要檢測CAR(cumulativeabnormalreturn)分析即事件分析,是研究某一特定事項(公告)所引起的股票市場反應以分析該事項(公告)的信息含量的一種方法。CAR為累計超額回報率,在會計學領域CAR研究成為市場性會計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析工具。在CAR研究中存在一個基本假定,即中國的證券市場已經(jīng)達到了弱式有效,并得到了一定的經(jīng)驗支持。因此在進行CAR研究時,本研究也假定股票市場已經(jīng)達到弱式有效。CAR分析法被較多地應用于石油天然氣的會計研究中。Doran等運用CAR分析法,對儲量認可會計與歷史成本信息的相關性進行探討,重點檢驗RRA會計是否在歷史成本贏利信息的基礎上有增量信息內容,其結論是儲量價值基礎的報告具有增量信息;Alciatore運用CAR分析法檢驗美國石油天然氣生產企業(yè)超額回報率的影響因素,其研究結果是,儲量發(fā)現(xiàn)、地下資源的購買都會導致顯著的正向效應,即這兩個因素會產生超額回報率。事件分析中的關鍵問題是確定股票的正?;貓舐屎统~回報率(AR),根據(jù)對正?;貓舐蚀_定的不同標準,可以有3種超額回報率的確定方法,即均值調整的超額報酬率、風險調整的超額回報率和市場調整的超額回報率。Werner等的研究表明,上述這3種方法得出的實證結果很相近,而采用市場調整超額回報率的方法可以避免貝塔估計的不穩(wěn)定性。本研究使用市場調整的超額回報率方法計算AR和CAR,市場組合的平均回報分別使用股票所在交易所所有股票加權后的實際回報率,滬市公司使用上證指數(shù)的實際回報率,深市公司使用深圳綜指的實際回報率,香港上市的公司使用恒生指數(shù)的實際回報率。在確定事件的基礎上,需要計算事件日前后一定時期內股票i的累計超額回報率,記為CARi(t1-t2),即CARi(t1?t2)=∑t=t1t2ARitCARi(t1-t2)=∑t=t1t2ARit,即股票i在(t1-t2)期間的每日平均超額回報率為ACARi。ACARi(t1?t2)=∑t=t1t2ARitt2?t1+1ACARi(t1-t2)=∑t=t1t2ARitt2-t1+1在CAR時窗選擇上,本研究選擇短時窗,并避免選擇在年報公布前后發(fā)生的事件,以消除或盡量避免其他非相關事項的影響。根據(jù)上述原則,選擇以下4個時間窗口,即(-5,-1)、(1,5)、(1,10)、(-5,10)(以事件公告日為第0日,若事件發(fā)生日為該股票的交易日,則事件發(fā)生日為第1日)。檢驗研究樣本股票在事件窗口內累計超額回報率的非零性可以檢驗股票超額回報的存在性。(2)事件4和事件10經(jīng)過對所有資源類上市公司1998年~2005年關于儲量公告(包括上市公司的正式公告和非正式公告)的大范圍搜索,共發(fā)現(xiàn)10個相關儲量信息公告的儲量發(fā)現(xiàn)和儲量購買事件(見表5),具體事件描述限于篇幅略。事件1、事件8和事件9是采掘類公司從國家有關部門購入礦區(qū)權益,預計會產生超額回報;事件2為收購資源性公司,由于公司狀況未明朗,預計超額回報不確定;事件3為新儲量發(fā)現(xiàn)公告,預計會產生超額回報;事件4和事件5都明確了收購對象,即油田或儲量權益,預計會產生超額回報;事件6收購的是天然氣項目,并非純粹資源儲量,是否產生超額回報尚不能確定;事件7為跨國收購公告,此事件由于沒有報告是否增加儲量信息,且其交易一般為公允價值,是否產生超額回報尚不明朗;事件9為收購油氣公司,并且為一項關聯(lián)交易,預計會產生市場超額回報;事件10為收購石油公司,投資者考慮到被收購方的經(jīng)營和風險未明確,估計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超額回報。事件所產生的CAR預期結果見表5。(3)收購儲量car的評估根據(jù)上述的事件日,本研究分別確定每一事件的4個時間窗口,并計算其AR和CAR。具體計算、檢驗的過程和結果如下。在預期會產生超額回報的事件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收購儲量,一類為發(fā)現(xiàn)儲量;在收購儲量類別中,又可進一步分為收購礦區(qū)權益和收購公司。各事件的CAR值在不同時窗下的結果見表5。從表5中(1,5)、(1,10)時窗的CAR計算結果看,僅有事件3與預期相反,其他的CAR值都落入了預期的范圍之中,這說明儲量信息具有一定的增量信息作用。剔除事件預期超額回報率不明確的事件2、事件6和事件7,對CAR(1,5)、CAR(1,10)進行均值非零的T檢驗和W檢驗,發(fā)現(xiàn)在5%(單尾檢驗)的顯著性水平上,CAR(1,10)>0是顯著的。(4)儲量購買時會產生社會上市公司的數(shù)據(jù)根據(jù)假設2,從國家購入礦區(qū)權益應當存在超額收益,實證結果支持了這一假設。另外,如果事件為明確的儲量收購或礦區(qū)權益收益,都產生預期的增量市場效應。對于儲量發(fā)現(xiàn),實證結果出現(xiàn)了與預期相反的結論,即事件3表現(xiàn)出了負的CAR特征。但是,這并不說明儲量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沒有增量信息含量,此儲量發(fā)現(xiàn)信息并不屬于上市公司本身,能否轉化為上市公司的儲量、儲量的經(jīng)濟可采程度等情況未知,而且這一信息并非以上市公司公告的形式公布,信息傳遞和獲取受到一定的限制(CAR(-5,-1)約為4.2%,說明經(jīng)網(wǎng)站公布的消息已提前泄漏,市場已調整了其預期),因此事件3的CAR值為負值也在情理之中。上述實證和分析結果表明,儲量購買會產生正的超額回報率,假設2基本上得到了證實。具體說,①從上市公司的數(shù)據(jù)看,儲量信息具有增量信息的內容,采掘類企業(yè)在儲量增加時一般會產生超額回報率;②本部分的結論進一步從股票的市場回報上為資源企業(yè)超額收益的存在提供了支持性證據(jù),同時由于儲量的NPV非零特征,一個自然的結論是資源企業(yè)存在隱含的資源性資產價值。4結論和結論4.1社會平均覆蓋率根據(jù)本研究的實證結果得出以下基本結論。(1)從配對樣本的均值差檢驗和線性回歸結果看,采掘類企業(yè)的收益率超出其他非采掘類企業(yè),說明采掘類企業(yè)有高于社會平均收益率的傾向。本研究結論支持前人對采掘類企業(yè)收益率偏高或折耗成本計提不足等的理論分析,其原因可歸結為ElSerafy提出的資源性資產資源租金與資源收益混同的理論。(2)從配對樣本回歸看,本研究得出了采掘類企業(yè)超額收益率的數(shù)值,總資產收益率要高出其他行業(yè)約4個百分點,營業(yè)利潤率約高出7個百分點。(3)通過股票市場分析,證實了資源性資產隱含價值的假設,說明由于采掘類企業(yè)資產計量缺陷,資源性資產的會計確認不足。4.2資源收益分配制度從上述結論中可以得到對采掘類企業(yè)資源性資產收益分配的有益啟示,并對完善資源性資產的收益分配制度和稅費制度具有積極意義。根據(jù)ElSerafy理論,采掘類企業(yè)的總收益由3部分組成,即經(jīng)濟性資產的收益、資源性資產的耗減成本和資源性資產的真實收益,后兩部分之和又稱為資源性資產的混合租金。根據(jù)相關會計規(guī)范和公司法規(guī),企業(yè)收益要進行適當?shù)姆峙?。因?只有在分清采掘類企業(yè)收益的來源、性質、數(shù)量的基礎上,才能討論如何分配形成的收益。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既能促進采掘類企業(yè)對所得收益的合理使用,又能合理地維護國有資本的權益。本研究認為,要創(chuàng)新資源收益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