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學02皮膚及其衍生物_第1頁
魚類學02皮膚及其衍生物_第2頁
魚類學02皮膚及其衍生物_第3頁
魚類學02皮膚及其衍生物_第4頁
魚類學02皮膚及其衍生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皮膚及其衍生物第一節(jié)皮膚的構造第二節(jié)皮膚的衍生物第三節(jié)色素細胞與體色第四節(jié)鱗片第五節(jié)皮膚的功能第一節(jié)皮膚的構造

魚類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皮膚中有豐富的單細胞粘液腺,能分泌粘液。其作用是:滑潤——滑潤體表,減少摩擦,有助游泳。

防水——使皮膚不透水,維持滲透壓恒定。

保護——保護體表不受外來物的侵襲。一、表皮起源于外胚層,一般可分為生發(fā)層和腺層兩部分。魚類表皮的特點:薄而柔軟,角質化程度極低,甚至一點也沒有。具大量單細胞腺。A、表皮B、真皮C、皮下層D、肌肉層1、表質膜2、粒細胞3、杯狀細胞4、色素細胞5、神經(jīng)細胞6、色素層1、生發(fā)層位于表皮層的基部,一層細胞,圓柱形,排列整齊。

整個表皮細胞的發(fā)生地,即時向外分生新細胞。2、腺層位于皮膚的最外面,分布有各種腺細胞。表皮細胞特化的角質化結構——珠星

——與魚類繁殖活動有關二、真皮起源于中胚層。多數(shù)魚類可細分為三層,即外膜層、疏松層和致密層。大多數(shù)魚類在真皮的疏松層和致密層下面有一層疏松的皮下層,含有色素細胞和脂肪細胞。嚴格地講,此層并不屬于真皮的范圍。第二節(jié)

皮膚的衍生物一、單細胞腺

由表皮的生發(fā)層產(chǎn)生,外移至腺層(glandularlayer):由多種細胞組成,分泌黏液、毒液。

1、黏液細胞:又杯形細胞,最常見,釋放粘液物質。

2、顆粒細胞:圓形或梨形,內充嗜酸性顆粒。

3、漿液細胞:分泌物不直接排到體表,而排放在細

胞間隙。

4、棒狀細胞:七鰓鰻目和鯉形目、鲇形目,分泌物

呈圓形或橢圓形,稱警戒物細胞。

5、線細胞:盲鰻特有,分泌物為螺旋狀黏液。二、仔魚黏附器某些魚類在孵化出膜后數(shù)天內,頭部表皮形成一種臨時性構造。它由皮膚的許多黏液腺組成,分泌黏液,便于黏附其他物體。三、毒腺表皮細胞衍生而來,單細胞或多細胞分布:存于口腔:海鱔存于體表:七鰓鰻存于鰭棘:虎鯊、鰩等四、發(fā)光器皮膚衍生而來,表皮生發(fā)層細胞向真皮層伸展形成。一個典型的發(fā)光器包括發(fā)光腺體、晶狀體、反射層和色素罩四部分。魚類發(fā)光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由于發(fā)光細菌共生而發(fā)光,如鱈科等;另一類是具有本體發(fā)光器的種類,如板鰓類的角鯊科。現(xiàn)在已知的有240余種。琵琶魚第三節(jié)色素細胞與體色魚類體色之所以豐富多彩,是由于具有各種色素細胞。一、色素細胞起源于中胚層,主要分布于真皮的疏松層和皮下層內。

魚類的基本色素細胞有四種,即黑色素細胞、紅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和虹彩細胞。

色素細胞內的色素顆粒濃集或分散是造成魚體色澤深淺的主要原因。濃集色淡,分散色深。I

:黃色素細胞

II

:黑色素細胞III:虹彩細胞1、黑色素細胞具二核,呈星狀,有很多突起,細胞含有棕色、黑色和灰黑色色素顆粒(酪氨酸聚合而成)。2、黃色素細胞具二核,具二核,色素顆粒小,在光線透射時呈橙黃色或深橙色,由葉黃素組成,屬脂色素族,可溶于純酒精、乙醚及其他脂肪溶劑中,因此浸制標本黃色消失。3、紅色素細胞大多見于熱帶魚類,核一個,內含紅色素,也系脂色素族,極易溶解于酒精和乙醚中。4、虹彩細胞(反光體)具一細胞核,內含烏糞素顆粒。不溶于水、酒精、乙醚及醋酸中,有強折光性,因此能反射出一種閃光的銀白色彩,一般分布于魚體腹面較多。二、體色魚類的體色是對周圍環(huán)境適應的結果,具有自我保護的作用。主要有三種途經(jīng)。1、保護色魚體外表顏色與周圍環(huán)境相類似。2、擬態(tài)一種生物在形態(tài)、行為等特征上模擬另一種生物,從而使一方或雙方受益的生態(tài)適應現(xiàn)象。3、警戒色動物或植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敵害易于識別,避免自身遭到攻擊。。第四節(jié)鱗片魚類全身或部分皮膚中都有外骨骼,即鱗片或鱗片的衍生物。

少數(shù)魚類,如圓口類、若干杜父魚亞目的種類、電鰩目和硬骨魚類中的鲇形目魚類都沒有鱗片,這稱為次生現(xiàn)象。

鱗片和粘液都具有保護作用,但二者在發(fā)展上是相拮抗的。一、鱗片的種類根據(jù)鱗片的外部形態(tài)、構造和發(fā)生上的特點,可把鱗片分為盾鱗、硬鱗和骨鱗三類。(一)盾鱗種類:為軟骨魚類特有,成對角線排列;發(fā)生:由表皮和真皮構成,與牙齒同源也稱皮齒;生長:盾鱗一經(jīng)形成,大小不變,但可再生,且鱗

數(shù)隨魚體生長而增加;外形:分為基板和鱗棘二個部分。(二)硬鱗種類:為軟骨硬鱗類和全骨類(雀鱔)特有;發(fā)生:由真皮構成;排列:成行,不呈覆瓦狀;特點:堅厚,鱗間以凹突關節(jié)面嵌合;類型:標準式、科司美式、雀鱔式。(三)骨鱗種類:為真骨魚類特有;發(fā)生:真皮、呈覆瓦狀;形態(tài):扁簿,由上層和下層構成:上層(骨質層或骨片層):脆而薄,由骨質組成,使

鱗片堅固。下層(基板或纖維層):由纖維結締組織交錯排列而

成,使鱗片富有柔軟性,便于活動。生長特點:骨質層由內往外長,纖維層由上往下長

變異鱗:棱鱗、腋鱗、骨板、骨環(huán)、骨刺、絨毛狀鱗、尾鱗、甲殼狀鱗。左-圓鱗(鯉科魚類),右-櫛鱗(鱸魚)A鏡鯉B大甲鲇C日本松球魚D波甲魚E刺魚F日本竹莢魚G單角鼻魚H六斑刺鲀I粒突箱鲀側線鱗和鱗式–排列在側線上,有小孔穿過的鱗片稱為側線鱗。–把魚類側線鱗數(shù)、側線上鱗及側線下鱗的數(shù)目按一定的格式記錄下來,這種式子稱鱗式。–側線鱗數(shù)──指沿側線直行的鱗片數(shù)目。–側線上鱗數(shù)──從背鰭起點處的一片鱗斜數(shù)到接觸側線鱗的一片鱗為止數(shù)目。–側線下鱗數(shù)──從接觸到側線鱗的一片鱗斜數(shù)到腹鰭起點(鯉形目等腹鰭腹位的魚類,數(shù)字后用V表示)或臀鰭起點(鱸形目等腹鰭胸位的魚類,數(shù)字后用A表示)的鱗片數(shù)。側線鱗和鱗式有些魚類如鯡形目魚類沒有側線,它們即以縱列鱗和橫列鱗來記錄鱗片數(shù)目??v列鱗數(shù)──體側中部從鰓蓋后方直到尾鰭基中部的縱行鱗片數(shù)目。橫列鱗數(shù)──體高最高處或背鰭起點斜數(shù)到腹面正中的鱗片數(shù)目。鱗片變化的趨勢文昌魚:無皮膚衍生物;圓口類:除在口漏斗和舌端有角質齒外,無任何

其它的表皮衍生物(但其祖先有硬甲);軟骨魚類——盾鱗;軟骨硬鱗類和全骨類——硬鱗;真骨魚類——骨鱗:圓鱗——櫛鱗;

有鱗——無鱗第五節(jié)皮膚的功能一、皮膚的保護作用(粘液的生物學意義)可以減少水和魚體表面的摩擦阻力,增加魚的游泳速率??梢詼p少細菌或寄生蟲類對魚體的侵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