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部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閱讀訓練及答案一、部編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閱讀1.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唐太宗誨太子(宋)司馬光
上謂侍臣曰①: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則誨之,見其飯,則曰:“汝知稼穡③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币娖涑笋R,則曰:“汝知其勞逸,不竭其力,則常得乘之矣?!币娖涑酥?,則曰:“水所以載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币娖湎⒂谀鞠?,則曰:“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保ㄟx自《資治通鑒·唐紀十三》)【注釋】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侍:在尊長旁邊陪伴。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③稼穡:泛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稼,耕種。穡,收割。(1)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見其飯/見往事耳B.汝知稼穡之艱難/人不知而不慍C.上謂侍臣曰/權謂呂蒙曰D.木從繩則正/擇善而從(2)請用三條“/”給文中的畫線句子斷句。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3)讀了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啟發(fā)和教育?【答案】(1)C(2)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3)要尊重勞動,要體貼和愛惜勞動者;要懂得君與民、上級與下屬之間的辯證關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屬;要虛心接受批評意見,并克服缺點,改正錯誤?!窘馕觥俊痉治觥浚?)A.見其飯/見往事耳(見:看見/了解)B.汝知稼穡之艱難/人不知而不慍(知:知道/了解)C.上謂侍臣曰/權謂呂蒙曰(曰:都是“對……說”的意思)D.木從繩則正/擇善而從(從:按照/跟從)(2)語句“水所以載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的意思是:水能把船浮起來,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樣??!故正確的句讀為: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3)從“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要尊重勞動,要體貼和愛惜勞動者的啟示;從“汝知其勞逸,不竭其力,則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屬的啟示;從“水所以載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與民之間的關系的啟示;從“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可得到人要能虛心接受批評意見,并要努力克服缺點的啟示。據(jù)此概括作答。故答案為:⑴C;⑵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民猶水也/君猶舟也⑶要尊重勞動,要體貼和愛惜勞動者;要懂得君與民、上級與下屬之間的辯證關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屬;要虛心接受批評意見,并克服缺點,改正錯誤?!军c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jù)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⑵本題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斷句。解答此題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語法進行斷句。注意題干的限制要求。⑶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忌x懂文章,理解內容,對重點語句要正確理解和概括,要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回答。【參考譯文】
唐太宗對自己身邊的大臣說:我自從立太子以來,遇到什么事物就拿來教育他,見他吃飯,就說:“你懂得農(nóng)事的艱苦勞累,就會常有飯吃了?!币娝T馬,就說:“你知道馬也有勞累的時候,不使它疲勞過度,就會常有馬騎?!币娝舜?,就說:“水能把船浮起來,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樣啊!”見他在樹下休息,就說:“按照墨線來鋸木料就能鋸得直,皇帝采納正確的意見就能通達事理,才智非凡?!?.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列小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字的意思:①山門圮于河________
②爾輩不能究物理________③閱十余歲________
④不亦顛乎________(2)翻譯下列句子。①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②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3)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敘述以時間為序。先寫寺僧尋找石獸未得,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眾人信服,最后寫老河兵的分析及眾人據(jù)其推斷終得石獸。B.從表達方式來看,文章以記敘為主,最后一句的議論揭示了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C.文章人物各具特點。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不切實際,認識片面;講學家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老河兵綜合考慮,實事求是。D.文章啟示我們:遇到問題,如果不從實際出發(fā),僅靠主觀判斷,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4)結合鏈接材料和原文,說說為什么楚人找不到劍,而老河兵的方法卻可以成功找到石獸?鏈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注釋】①遽(jù):立即。
②契:用刀雕刻。【答案】(1)倒塌;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經(jīng)過,經(jīng)歷;顛倒,錯亂(2)①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②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顛倒;在原地深處尋找石獸,不是更顛倒嗎?(3)C(4)楚人找不到劍是因為水在流動,舟在行動,一切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楚人只憑主觀臆斷做事情,死守教條。這樣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將石性、沙性和水流運動等因素全面地綜合起來考慮,從而做出了正確的判斷。【解析】【分析】(1)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匯,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題中的“圮”是“倒塌”;“物理”是古今異義詞,“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的意思。(2)①句中的“是(這)、木杮(指木片)豈能(表反詰,怎么能)、為(被)、去(離開)”幾個詞是賦分點;②句中的“下流(指下游)、固(本來,固然)、顛(顛倒,錯誤)、求(尋找)”幾個詞是賦分點。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3)從文章內容看,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顯得考慮不周,忽而原地打撈,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tài)度;講學家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代表的是“據(jù)理臆斷”的態(tài)度;唯有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現(xiàn)實因素,提出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由此可見,寺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據(jù)此,選項C的理解是不準確的。故答案為C。(4)本文中的老河兵,之所以能夠找到是因為老河兵能綜合石獸的特點、沙子的特性和水流運動等因素,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才得出了符合實際的結論。而“刻舟求劍”故事中的楚人找不到劍,是因為水在流動,舟在行進,楚人只憑主觀臆斷來判斷,自然是找不到劍了。據(jù)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為:⑴倒塌;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經(jīng)過,經(jīng)歷;顛倒,錯亂⑵①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②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顛倒;在原地深處尋找石獸,不是更顛倒嗎?⑶C;⑷楚人找不到劍是因為水在流動,舟在行動,一切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楚人只憑主觀臆斷做事情,死守教條。這樣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將石性、沙性和水流運動等因素全面地綜合起來考慮,從而做出了正確的判斷。【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jù)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⑵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此題要遵循翻譯的原則,掌握翻譯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翻譯時要注意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的正確理解。⑶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讀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內容,對選項逐項審讀,仔細辨析,判斷正誤。⑷本題考查的是問題的探究能力??忌谡w感知文章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緟⒖甲g文】
滄州南部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門倒塌在河中,門前兩只石獸一起沉入河中。過了十多年,寺僧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只石獸,到底沒能找到。寺僧們認為石獸順流而下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找到它們的蹤跡。
一位講學家在寺廟里設館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是石頭的特點應該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石獸埋沒在沙里,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尋找它們,不是很荒唐嗎?"大家都很信服,認為這是正確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之后,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當在上游尋找它。因為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水不能沖走石頭,但河水撞擊石頭返回的沖擊力,一定會將石頭底下迎著水流的地方?jīng)_刷成為坑洞,越?jīng)_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里。照這樣多次沖刷,石頭又會多次向前翻轉,不停地轉動,石獸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荒唐了;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寺僧們依照老河兵的話去做,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么能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
鏈接材料: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jīng)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涂嗎?3.閱讀《木蘭詩》,完成小題。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雄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①策勛十二轉________②賞賜百千強________③對鏡帖花黃________④出郭相扶將________(2)翻譯句子。①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②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3)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個成語是________。(4)你最欣賞木蘭的哪一點?從古至今,我國歷史上涌現(xiàn)出許許多多像花木蘭一樣的巾幗英雄,你還能舉出一例我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嗎?【答案】(1)記;有余;外城;同"貼"(2)①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②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shù)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3)撲朔迷離(4)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xiàn)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巾幗英雄:梁紅玉、秋瑾、馮婉貞?!窘馕觥俊痉治觥浚?)根據(jù)平時積累并結合句意理解詞義,注意“策、強”都是古今異義詞,“帖”是通假字。(2)翻譯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關鍵詞語翻譯準確,然后再看是否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翻譯。①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安:怎么。故此句可以翻譯為: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②火伴:即同火的人。故此句可以翻譯為: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shù)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3)根據(jù)積累并結合“雄兔腳撲朔,雄兔眼迷離”可知,這個成語是:撲朔迷離。(4)結合有關語句分析木蘭的形象,從“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可以看出木蘭的勤勞;從“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可以看出木蘭是一個善良、堅毅勇敢、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的形象;從“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可以看出木蘭是一個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的形象,從“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可以看出木蘭的機敏活潑
。第二問要調動平時積累的知識答題。故答案為:⑴記;有余;外城;同"貼"。⑵①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②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shù)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⑶撲朔迷離。⑷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家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表現(xiàn)出淳樸和高潔的情操。巾幗英雄:梁紅玉、秋瑾、馮婉貞?!军c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詞語理解的能力。正確理解古文中字詞的意思,是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要具備的能力。學習時一要熟讀強記,二要用心關注古文中詞語在用法上的變化,比如由本義引申為文中的意思,課文注釋中提到的文言字詞,考到的頻率相當高,不可不記,做題時一定要按照注釋中的字詞解釋答題。⑵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⑶本題考查積累成語的能力。答題時只需結合詩句及平時積累即可。⑷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知識積累能力。答這樣的題,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結合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本題第二問屬于開放性試題,只要根據(jù)平時積累答出我國歷史上像花木蘭一樣的巾幗英雄即可。4.閱讀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題賣油翁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笨得C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笨得C笑而遣之。(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②輕吾射________③笑而遣之________(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②翁曰:“無他,但手熟爾?!保?)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賣油翁對陳堯咨“發(fā)矢十中八九”只“微頷之”,這里以極其精練的筆墨提出了矛盾后,在讀者心中產(chǎn)生了懸念,自然地引出了下文。B.本文要表達的意思是,做射箭和酌油等事皆可由手熟練就高超的技藝,而不僅止寫射箭。C.本文描寫陳堯咨和賣油翁的方法完全相同,都運用了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活動和細節(jié)描寫等方法。D.“笑而遣之”既可理解為陳堯咨對賣油的的油技術表示贊許,也可理解為他有點尷尬?!敬鸢浮浚?)自夸;輕視;打發(fā)(2)①賣油的老頭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點點頭。②賣油的老頭說:“沒有別的奧妙,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保?)C【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實詞。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jù)語境判斷字詞義。此題多古今異義詞,如“輕”:動詞,輕視。遣:打發(fā)。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而“自矜”作為生僻詞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xiàn)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jù)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發(fā)矢”:射箭。“但”:只?!邦h”:點頭?!盁o他”:沒有別的奧妙?!盃枴蓖ā岸保T了。(3)本文描寫陳堯咨用了語言、神態(tài);描寫賣油翁用了神態(tài)、語言、動作、細節(jié)。沒有外貌和心理描寫。故選C。故答案為:⑴自夸;輕視;打發(fā);⑵①賣油的老頭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點點頭。②賣油的老頭說:“沒有別的奧妙,只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⑶C?!军c評】⑴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文言詞語的學習和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和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而且還要注意詞語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這就要求學生能活學活用;⑵本題考查翻譯語句的能力,答題時應注意,翻譯一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直譯落實重點字詞,不能遺漏,句意要通順們還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特殊用法的詞語;⑶本題考查的是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結合相關的語句,分析選擇即可?!緟⒖甲g文】
康肅公陳堯咨善于射箭,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憑著這種本領而自夸。曾經(jīng)(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場地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lián)?,站在那里斜著眼睛看著他,很久都沒有離開。賣油的老頭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點點頭。
陳堯咨問賣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嗎?”賣油的老翁說:“沒有別的(奧妙),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标悎蜃桑牶螅鈶嵉卣f:“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jīng)驗就可以懂得這個道理?!庇谑悄贸鲆粋€葫蘆放在地上,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蘆里,油從錢孔注入而錢卻沒有濕。于是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陳堯咨笑著將他送走了。5.閱讀選文,完成下列小題。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比≈?,信然。(1)解釋加下劃線字。嘗:________
唯:________(2)對“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狈g正確的一項是(
)A.樹長在馬路邊卻有這么多小孩子,這一定是苦的李子。B.樹長在馬路邊卻結了這么多果子,這一定是受了李家的苦。C.樹在說邊上有很多兒子,這一定是李子很苦。D.樹長在路邊卻結了這么果子,這一定是苦的李子。(3)有人說這個七歲小兒王戎真是個氣度非凡、淡定又聰慧的孩子,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敬鸢浮浚?)曾經(jīng);只有(2)D(3)是的,首先他很淡定,別的孩子爭著摘果子他不去,其次他也很聰明,能從路邊果子沒人摘,得出果子不好吃的結論.【解析】【分析】(1)“嘗”,古今異義,今義為“品嘗”,古義為“曾經(jīng)”;“唯”,本義即為“只有”。做題時要結合語境,認真分析,確認詞義。(2)本題重點詞語有:“道”的意思馬路;“子”的意思是果實,果子,李子;“苦”的意思是苦澀;“李”的意思是李子。故選D。(3)本題答題時,抓住關鍵句子分析即可?!爸T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寫出王戎的氣度非凡、淡定;“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寫出王戎的聰慧?;卮饡r,先表明觀點,再結合文章寫出理由。故答案為:⑴曾經(jīng);只有;⑵B⑶是的,首先他很淡定,別的孩子爭著摘果子他不去,其次他也很聰明,能從路邊果子沒人摘,得出果子不好吃的結論.【點評】⑴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詞語意義的理解及知識的遷移能力。解答此題要結合句子進行理解,詞語的意思可根據(jù)知識的積累結合原句進行推斷,考生在平時要注意對常見文言詞語進行積累。⑵本題考查的是重點句子的翻譯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題要要忠于原文,不遺漏、不隨意增減內容,譯文要順暢,重點詞語和常見句式要正確理解。對選項進行逐項的辨析,判斷正誤。⑶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考生要結合文章的內容,抓住關鍵句子進行分析,闡述時要表明觀點,要說理由?!緟⒖甲g文】
王戎七歲的時候,曾經(jīng)(有一次)和朋友們一起玩耍,看見路邊有一株李子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彎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后地跑去摘。卻唯獨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路旁,卻有這么多的李子,這李子一定是苦的。”(圍觀的人們)一嘗,果然是這樣。6.文言文閱讀天石硯銘(并序)(宋)蘇軾
軾年十二時,于所居紗縠行①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里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fā)墨②,顧無貯水處。先君③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币蛞再n軾,曰:“是文字之祥④也?!陛Y寶而用之,且為銘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顧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涂⑥,發(fā)書篋,忽復見之。甚喜,以付迨、過⑦。其匣雖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選自《蘇軾文集》第二冊)【注釋】①紗縠行:蘇軾故里,在四川眉山。②發(fā)墨:指硯臺磨墨易濃。③先君:這里指蘇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為主,著重于。⑥當涂:地名。⑦迨、過:蘇迨、蘇過,蘇軾的兒子。(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思。①得異石(________)②明年至黃州(________)③求硯不復得(________)(2)用“/”給文中畫線句子斷句。(限斷兩處)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3)文中“賜”“付”都是父親將硯交給兒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異同?因以賜軾,曰:“是文字之祥也?!鄙跸?,以付迨、過。(4)劉禹錫在《陋室銘》中寫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碧K軾在硯銘中說:“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認為蘇軾對“德”與“形”的看法與劉禹錫是否相同?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奇異;第二年;尋找(2)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3)“賜”是賜予的意思,體現(xiàn)了蘇軾對父親的敬重與感恩;“付”是交給的意思,表現(xiàn)了蘇軾把天石硯交給兒子時的鄭重與期待,這兩個詞都寄寓了蘇軾對天石硯的珍愛之情。(4)示例一:相同。天石硯無貯水處,從“形”來說,不免有些遺憾,但它色澤溫潤、質地細膩、發(fā)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硯,這才是硯“德”之所在。蘇軾以硯之德喻人之德,這和劉禹錫《陋室銘》中表達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示例二:不相同。天石硯“形”的缺陷令蘇軾遺憾,但他認為事物的“德”與“形”皆有可取之處,就看如何取舍;而劉禹錫以“德”為重,“形”之陋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的?!窘馕觥俊痉治觥浚?)此題多古今異義詞,如“明年”:第二年。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2)此題較容易,根據(jù)文意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譯為:這是一方天硯啊!具有硯的品質,就是形狀不太完整罷了。此題要注意把相關的幾個意思之間劃開。注意標志性的虛詞“也”。(3)作答時,需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其表情達意上的效果。“賜”是“賜予”的意思,一般用于長輩給晚輩或上級給下級某物,這個詞語體現(xiàn)了蘇軾對父親的敬重。而“付”是“交給”的意思,有托付的意味,表現(xiàn)了作者的鄭重,這兩個詞語都表現(xiàn)了作者對這方硯的珍視。(4)根據(jù)“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顧予安???仰唇俯足,世固多有”一句可知作者認為德相對于形來說是最重要的。這與《陋室銘》中“惟吾德馨”的觀點是一致的。當然,也可答不相同。理由可從蘇軾認為“德”與“形”皆有可取之處,而劉禹錫是以“德”為重的角度作答。故答案為:⑴奇異;第二年;尋找;⑵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⑶“賜”是賜予的意思,體現(xiàn)了蘇軾對父親的敬重與感恩;“付”是交給的意思,表現(xiàn)了蘇軾把天石硯交給兒子時的鄭重與期待,這兩個詞都寄寓了蘇軾對天石硯的珍愛之情;⑷示例一:相同。天石硯無貯水處,從“形”來說,不免有些遺憾,但它色澤溫潤、質地細膩、發(fā)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硯,這才是硯“德”之所在。蘇軾以硯之德喻人之德,這和劉禹錫《陋室銘》中表達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示例二:不相同。天石硯“形”的缺陷令蘇軾遺憾,但他認為事物的“德”與“形”皆有可取之處,就看如何取舍;而劉禹錫以“德”為重,“形”之陋在他看來是無足輕重的?!军c評】⑴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意思的能力。文言詞語的學習和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首要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考生不僅要理解和掌握常見文言詞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而且還要注意詞語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這就要求學生能活學活用;⑵本題考查句子的斷句能力。本題考查斷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開;⑶本題考查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掌握。作答時,需結合具體的語境分析其表情達意上的效果;⑷本題考查比較閱讀的能力。細讀文本,然后正確翻譯后可分析作答。【翻譯】
蘇軾十二歲的時候,在所住的紗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戲。得到一塊奇異的石頭,形狀像魚,外表色溫潤晶瑩,呈現(xiàn)淺綠色,里外都點綴著細小的銀星,擊打它就發(fā)出鏗鏘的聲音。試著拿它當硯使,很容易發(fā)墨,只是沒有儲水的地方。先父說:“這是一方天硯?。【哂谐幍钠焚|,就是形狀不太完整罷了。”于是把它還給我,說:“這是你文章發(fā)達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愛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銘文說:“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遠不再改變初衷?;蛞云返聻楦?,或要保全形體。如果兩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腳下嗎?這樣的人世間有很多。”
元豐二年秋七月,我獲罪入獄,全家人流離失所,書籍也丟失散亂。第二年來到黃州,尋找我那方硯臺,卻怎么也找不到,我以為把它丟失了。元豐七年七月,乘船到到當涂,翻開書箱,忽然又看見了它,非常高興。于是把它交給兒子蘇迨和蘇過。裝硯的匣子雖然不十分精致,卻是先父親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硯的形狀做的,不能更換。7.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子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夏日賞荷李盛仙
余憶年少時,住西湖。每至夏日,臨湖賞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數(shù)友,觀荷于湖邊亭中。興正濃,忽有大雨傾盆而至,湖中荷花盡作飄搖之態(tài)。少時,雨過天晴,波瀾不驚,湖天一色。荷花為雨所洗,鮮妍明媚,裊娜多姿,清麗雅致,實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余以為妙絕。(1)對下列語句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世人/甚愛牡丹B.中通/外直C.陶后鮮/有聞D.荷花/為雨所洗(2)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可愛者甚蕃(蕃:多)B.亭亭凈植(植:種植)C.宜乎眾矣(宜:應當)D.少時,雨過天晴(少時:不久)(3)下面對甲文中畫橫線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翻譯: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翻譯: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翻譯:可以遠遠地看望,但是不能親近而莊重地和它玩啊。D.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翻譯:對于蓮花的愛好,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4)把[乙]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偕數(shù)友,觀荷于湖邊亭中。(5)[甲]文稱蓮為“花之君子”,[乙]文稱荷為“花中仙子”,這都是什么修辭手法,分別寫出蓮花、荷花的什么特征?【答案】(1)C(2)B(3)C(4)(我)和幾位好友一起,在湖邊的亭子中觀賞荷花。(5)都是比喻的修辭手法,“君子”表現(xiàn)蓮的堅貞高潔的品格,“仙子”表現(xiàn)荷的清爽美麗的姿態(tài)?!窘馕觥俊痉治觥浚?)C項“陶后鮮/有聞”,應該在主語和謂語部分斷開,正確地應該是“陶后/鮮有聞”。故選C。(2)B項“植”的主要意義,名詞有“戶植,木柱,支柱、根本,植物、草木”;形容詞有“直,與橫、曲、歪斜相對;剛強”;動詞有“種植、栽種”。在本句中是“筆直、豎立”的意思。故選B。(3)C項“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中,“觀”是多義詞,在這個語境中是“觀賞、觀看”的意思,不能翻譯成“看望”;“褻玩”指“輕慢地玩弄”,原題把“褻玩”翻譯為“親近而莊重地和它玩”,理解錯誤。故選C。(4)“偕數(shù)友,觀荷于湖邊亭中”,從句式上,是狀語后置句,翻譯時要把“于湖邊亭中”放在動詞“觀荷”前面;“偕”是關鍵詞,翻譯為“偕同、一起”;句子主語省略,翻譯時補充主語“我”。所以這個劃線句翻譯為:(我)和幾位好友一起,在湖邊的亭子中觀賞荷花。(5)“蓮,花之君子者也”、“實為花中仙子也”,都是判斷句,從修辭上說是比喻中的暗喻,比喻詞是“是、為”。“君子”的品格是堅貞不屈,“仙子”的特點是清新脫俗、清爽美麗,所以把甲文蓮花比作“君子”表現(xiàn)蓮的堅貞高潔的品格,乙文把蓮花比作“仙子”表現(xiàn)荷的清爽美麗的姿態(tài)。故答案為:⑴C;⑵B;⑶C;⑷(我)和幾位好友一起,在湖邊的亭子中觀賞荷花。⑸都是比喻的修辭手法,“君子”表現(xiàn)蓮的堅貞高潔的品格,“仙子”表現(xiàn)荷的清爽美麗的姿態(tài)?!军c評】⑴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jù)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構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慣句式等斷句。⑵本題考查理解對文言實詞含義的辨析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作出判斷。⑶本題考查句子的理解,注意在翻譯的基礎上,揣摩選項正誤。⑷本題考查文中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⑸本題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細讀文本,然后正確翻譯后可提煉作答?!緟⒖甲g文】
【甲】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只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人們只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乙】我回憶年輕的時候,居住在西湖邊。每當?shù)搅讼奶?,便到湖邊欣賞荷花,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有一天,我和幾個好友,在湖邊的亭子中觀賞荷花。(當我看得)興致正濃時,忽然(天上)有大雨傾盆(似的)降下來,湖中荷花全部顯現(xiàn)出飄動搖擺的姿態(tài)。不一會兒,雨過天晴,湖中波瀾不起,湖面和天空呈現(xiàn)出相同的顏色,荷花被雨水所沖洗,光彩艷麗,明麗嫵媚,荷花枝葉柔軟搖曳,形態(tài)多樣,清秀美麗,優(yōu)雅別致,真是花中的仙子啊。李白詩中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我認為絕妙極了。8.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炯住?/p>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選自周敦顧《愛蓮說》)【乙】
黃楊每歲長一寸,不溢分毫,至間年反縮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憐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樹”。天不使高強爭無益故守困厄為當然。冬不改柯,夏不易葉,其素行原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歲長一寸是已。至間年反縮一寸,其義何居?歲閏而我不閏,人間而己不,已見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閏,又復從而刻
之。是天地之待黃楊,可謂不仁之至,不義之甚者矣。乃黃楊不憾天地,枝葉較他木加榮,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蓮為花之君子,此樹當為木之君子。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黃楊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選自李漁《閑情偶寄》)【注】①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①笠翁:李漁,字謫凡,號笠翁(1)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天
不
使
高
強
爭
無
益
故
守
困
厄
為
當
然。(2)根據(jù)語境,為下面句中劃線字選擇恰當?shù)慕忉?。冬不改柯,夏不易葉,其素行原如是也。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變②素________A.樸素,質樸
B.向來,平素(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蓮之愛,同子者何人?丹之愛,宜平眾矣。②是天地之待黃楊,可謂不仁之至,不義之甚者矣(4)【甲】【乙】兩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側重。請結合兩文內容,寫出你對“君子”品質的理解?!敬鸢浮浚?)天不使高/強爭無益/故守困厄為當然。(2)B;B(3)①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應當很多了。②這樣(看來)天地對待黃楊,可以說是不仁不義到了極點。(4)蓮花雖生長在淤泥中卻不沾染污穢,雖經(jīng)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氣遠播,潔凈挺立,可見君子潔身自好、正直不阿、莊重質樸的堅貞品質;黃楊雖每年能生長一寸,年不長反縮,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樹,但它的枝葉卻比別的樹更茂盛,可見君子不爭不顯不露、安守困境、低調知命、寬容大度的美好品質?!窘馕觥俊痉治觥竣盼难晕臄嗑淇疾榈氖强忌木C合閱讀能力,是否弄懂該句的大意,是否能根據(jù)句式、詞性、語感將句子斷開,考查的知識點多樣,需要考生加以重視。句意是:老天不讓他長高,強爭也沒用,在艱苦環(huán)境下堅守是根本。據(jù)此斷句為:天不使高/強爭無益/故守困厄為當然。⑵解釋文言文實詞意義包括:重點動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同時注意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義。易:動詞,改變。素,副詞,向來,平素。⑶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字字落實,對號入座。①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宜乎眾矣:(愛牡丹的)應當有很多人吧。宜乎:當然(應該)。宜:當。眾:眾多。句意是: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應當很多了。②是:這樣。待:對待。謂:說。至:極點。句意是:這樣(看來)天地對待黃楊,可以說是不仁不義到了極點。⑷“君子”一般指品德高尚的人。甲文的蓮花: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群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風范,可見君子潔身自好、正直不阿、莊重質樸的堅貞品質。乙文的黃楊:雖每年能生長一寸,年不長反縮,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樹,但它的枝葉卻比別的樹更茂盛,可見君子不爭不顯不露、安守困境、低調知命、寬容大度的美好品質。以黃楊的“知命”勸喻世人當知“艱苦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奮發(fā)有為,擺脫困厄以求成功。故答案為:⑴天不使高/強爭無益/故守困厄為當然。⑵B;B。⑶①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應當很多了。②這樣(看來)天地對待黃楊,可以說是不仁不義到了極點。⑷蓮花雖生長在淤泥中卻不沾染污穢,雖經(jīng)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氣遠播,潔凈挺立,可見君子潔身自好、正直不阿、莊重質樸的堅貞品質;黃楊雖每年能生長一寸,年不長反縮,是受到天命限制的樹,但它的枝葉卻比別的樹更茂盛,可見君子不爭不顯不露、安守困境、低調知命、寬容大度的美好品質?!军c評】⑴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答題時應注意,首先明白語句大意,,斷句、標點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讀多背,形成語感,把握準語意,根據(jù)語法結構、邏輯規(guī)律作出判斷。⑵本題考查解釋文言文中實詞的意義。答題時應注意,對重點實詞的解釋,要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別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一詞多義的理解。⑶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答題時應注意,遵循“一一對應,字字落實”的原則,把文言文句子對換成符合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子,注意翻譯出來的句子要做到字字準確,忠于原文,通順規(guī)范。⑷本題考查分析形象的品質。答題時應注意,把握好文言文的形象的精神品質,概括人物的思想品質的特點,我們可以分析具體事件,因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種描寫,因為通過描寫可以表現(xiàn)思想品質?!靖絽⒖甲g文】【乙】黃楊木生長在千米高山云霧籠罩的巖壁上,以巖縫中的滴水和雨露為養(yǎng)分,可以說吸收了天地之精華而長成。黃楊生長極其緩慢,有千年黃楊長一寸之說。李漁在《閑情偶寄》里這樣評價黃楊木說:“黃楊每歲一寸,不溢分毫,至閏年反縮一寸,是天限之命也?!秉S楊木長得慢是大家共知的,但是至于閏年反縮一寸,倒是未有人考證過。蘇軾也有詩云:“園中草木春無數(shù),只有黃楊厄閏年?!钡幢闶沁@樣,黃楊也安守困境,冬不改柯,夏不換葉,所以李漁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知命樹”,安于天命,老天不讓他長高,強爭也沒用。李漁說,按常理,閏年閏月,樹木應該多長一寸才是,現(xiàn)在黃楊非但不多長,反而縮短一寸,這造物主對它的安排實在太不公平了。但黃楊并不恨天怨地,而照樣把枝葉長得很茂盛。所以李漁評價它有君子之風,說“蓮是花中君子,黃楊就是樹中君子”了。9.閱讀下文,完成問題。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字的意思。①可愛者甚蕃________②不蔓不枝________③香遠益清________(2)翻譯下列句子。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②牡丹之愛,宜乎眾矣。(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課文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高潔的品質,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以及對追名逐利的勢態(tài)的厭惡。B.《愛蓮說》和《陋室銘》兩篇短文在寫作上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發(fā)了作者安貧樂道的情懷,一者借贊美蓮花來歌頌君子的堅貞美德。C.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性文體,但在本文中,卻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均有所見。D.本文語言精練,駢散相間,讀起來鏗鏘悅耳,頓挫有致。【答案】(1)蕃:多;蔓:橫生枝蔓;遠:遠播(2)①我只喜歡蓮,它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②對于牡丹的喜愛,那應當是有很多人了。(3)C【解析】【分析】(1)本題需要注意的詞語是:蔓:橫生枝蔓。(2)本題重點詞語:宜:當。眾:眾多。(3)C項理解分析錯誤,“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文體,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種現(xiàn)象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想,寫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潑,波瀾起伏,篇幅一般長短不定,跟現(xiàn)代雜文頗為相似。它可以直接說明事物,闡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本文以議論性文字為主。故答案為:⑴①蕃:多;②蔓:橫生枝蔓;③遠:遠播⑵①我只喜歡蓮,它從淤泥里生長出來卻不受泥的沾染。②對于牡丹的喜愛,那應當是有很多人了。⑶C【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對文言實詞含義的辨析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作出判斷。⑵本題考查文中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⑶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通讀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選項正誤?!緟⒖甲g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jié)節(jié),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τ冢┚栈ǖ南矏?,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shù)當然就很多了!10.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為分寧①主簿②。有獄③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④手版⑤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卞游颍舻妹??!咀ⅰ竣俜謱帲旱孛"谥鞑荆汗倜?。③獄:案件。④委:拋棄,扔棄。⑤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1)解釋劃線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①一訊立辨________②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2)周敦頤“將棄官去”的原因是什么?(3)“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這一情節(jié)體現(xiàn)了周敦頤怎樣的君子品格?用《愛蓮說》中的原句回答?!敬鸢浮浚?)審訊;想要(2)有個囚犯依法不當被處死而要被處死,他與上司爭辯上司不聽他的意見,所以周敦頤要棄官不做。(3)出淤泥而不染?!窘馕觥俊痉治觥浚?)答題時注意分析詞語前后搭配是否得當,還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題中常常出以今釋古的類型的題。同時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如“一訊立辨”: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訊:審訊。再如“王逵欲深治之”:轉運使王逵想重判他。欲:想要。(2)可分析“有囚法不當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確答案。(3)題干要求用《愛蓮說》中的原句概括周敦頤“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的君子品格。首先要理解好題干句的大意?!板?,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梢娭芏仡U雖身在官場,但仍剛正不阿,保持純潔品格。所以可從《愛蓮說》中提取“出淤泥而不染”作為答案。故答案為:⑴審訊;想要;⑵有個囚犯依法不當被處死而要被處死,他與上司爭辯上司不聽他的意見,所以周敦頤要棄官不做;⑶出淤泥而不染?!军c評】⑴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學生一要注重平時的積累,結合所學課文語境積累常用的實詞的意思和所運用的具體語境以及所屬詞性或語法功能;二要關注所做試題選文的語境,以及所給比較選項的語境,在具體語境下理解比較,即可得出答案;⑵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相關的語句即可。答題時應注意,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既可作答;⑶本小題考查對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注意要仔細通讀文章,不要遺漏人物性格的各個層面,表達時注意結合題干要求。【附參考譯文】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縣人。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后,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h里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jù)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轉運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于上級,我不做?!蓖蹂用靼走^來了,這個囚犯才免于一死。11.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問題。炳燭①夜讀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睅煏缭唬骸昂尾槐T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②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釋】①炳燭:點燭。②盲臣:師曠為盲人,故自稱為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結合語境寫出下列劃線詞的意思。①恐已暮矣________②盲臣安敢戲君乎________(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文言句子。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3)晉平公擔心學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本文與《孫權勸學》都是談學習的,讀完后你得到什么啟發(fā)?【答案】(1)遲、晚;怎么(2)年少而學,(就)如同初升的太陽。(3)年紀大;從熱愛學習、珍惜時間、善于引導、虛心聽取他人的合理建議等方面闡述均可。(語意明確、句子通順、所答內容與文段有關即可)【解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掃雪活動總結500字(26篇)
- 慶元旦領導講話稿合集10篇
- 感恩節(jié)班會活動總結
- 怒海潛將觀后感10篇
- 校園科技節(jié)活動實施計劃方案
- 2013山西道法試卷+答案+解析
- 基于云原生應用的移動目標防御技術研究
- 二零二五年度農(nóng)業(yè)項目收購意向協(xié)議書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地下管線施工安全責任協(xié)議書參考3篇
- 制造業(yè)技術工作總結
- (二模)遵義市2025屆高三年級第二次適應性考試試卷 地理試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隱名股東合作協(xié)議書及公司股權代持及回購協(xié)議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qū)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題
- 2025年計算機二級WPS考試題目
- 高管績效考核全案
- 2024年上海市中考英語試題和答案
- 教育部《中小學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jīng)費管理工作指引》知識培訓
- 初一到初三英語單詞表2182個帶音標打印版
- 《人力資源管理》全套教學課件
- 2024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全冊教學課件(2024年秋季新版教材)
- 年度重點工作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