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漢語歷史上的漢語朝鮮語辭書_第1頁
朝鮮漢語歷史上的漢語朝鮮語辭書_第2頁
朝鮮漢語歷史上的漢語朝鮮語辭書_第3頁
朝鮮漢語歷史上的漢語朝鮮語辭書_第4頁
朝鮮漢語歷史上的漢語朝鮮語辭書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朝鮮漢語歷史上的漢語朝鮮語辭書

為了記錄經(jīng)驗和知識,人類發(fā)明了文字。隨著大量用文字書寫的古籍的積累,后代需要“與古代溝通”的需要。這一需求可以是詞典產生的原因之一。詞典編纂的另一個原因是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東南亞曾經(jīng)形成“漢文化圈”,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都曾傳播當時處于領先地位的“漢文化”。文化的接觸和交流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的。漢語借詞進入朝鮮半島的時期最早可以溯源到漢四郡(公元前108年—公元313年)設置前后。朝鮮人與漢族人交往的時候,許多事物的名稱和實物也進入了朝鮮半島。漢語詞進入的同時漢字也進入了。學界認為,漢字至遲在公元紀元前后即已傳入朝鮮半島。從此以后,朝鮮語文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受到漢語文的深刻影響。語言不同的民族不斷接觸,自然產生了編纂詞典供索解疑難詞語的需要。因此,漢語—朝鮮語辭書的編纂已有很長歷史,漢朝辭書的種類和數(shù)量也頗可觀。根據(jù)所用文字,漢朝辭書的編纂以“訓民正音”的創(chuàng)制為界分為兩個時期。一、表音文字的創(chuàng)制“訓民正音”是朝鮮民族自創(chuàng)的表音文字系統(tǒng)的名稱。15世紀,朝鮮世宗在鄭麟趾等學者協(xié)助下,總結使用漢文及“吏讀”的經(jīng)驗,并利用當時已經(jīng)取得的音韻學研究成果,以及對梵文、回鶻文、八思巴文、女真文等周邊民族文字的研究所積累的有關表音文字的知識,開始創(chuàng)制便于記寫朝鮮語的表音文字。1443年,這套名為“訓民正音”的文字系統(tǒng)擬定,3年后正式頒布實施,當時刊行這套表音文字方案的書亦名《訓民正音》。“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以前,朝鮮人記錄語言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用漢文記錄,另一種是利用“吏讀”。所謂“吏讀”,是一種借用漢字的音來標記朝鮮語的特殊文字形式。記錄“訓民正音”創(chuàng)制以前的朝鮮語詞的文獻資料不多,以《雞林類事》、《鄉(xiāng)藥求急方》、《朝鮮官譯語》為代表,而且除了《鄉(xiāng)藥求急方》以外,其余兩書都是中國人所作。1.古代朝鮮語詞孫穆是奉使高麗(朝鮮半島上的歷史王朝,存于公元918—1392年)的國信書狀官,1103年隨同使臣來高麗。他收集、記錄反映高麗的風俗、朝制等的朝鮮語詞,編成《雞林類事》。該書成書于1103—1104年,是研究古代朝鮮語詞的重要資料之一。原本一共三卷,由土風、朝制、方言及附錄組成,已佚?,F(xiàn)存本是順治版(1647)和民國版(1927),其“方言”部分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原本的內容。現(xiàn)存的《雞林類事》收詞語共361條,分成天文、地理、花木、鳥獸、蟲魚、器用、人物、身體、衣服、飲食、文史等18個項目。前312條主要輯錄“體詞”,其余部分是“用言和短語”。每條先列漢語詞,后借漢字的音來提示與該漢語詞對應的朝鮮語詞。比如:刀子曰割水曰沒鬼曰幾心百曰溫上例中劃線部分便是以漢字表示其語音的朝鮮語詞。雖然標記手段都是漢字,但卻是兩種語言的對譯。2.初刊本13世紀東北部《鄉(xiāng)藥求急方》全書三卷一冊,收錄民間活用急救方,是朝鮮人最古老的醫(yī)書,并對植物、動物、礦物等180多種藥材作了說明。初刊本(13世紀中葉)已佚,現(xiàn)存的是重刊本(1417),日本宮內省書陵部有藏?!多l(xiāng)藥求急方》對研究13世紀朝鮮語詞匯、音系、標記法很有價值。比如:桔梗鄉(xiāng)名道羅次鉛俗云那勿上例中劃線的部分是13世紀朝鮮語詞,與《雞林類事》一樣借漢字音來記錄。3.標記朝鮮固有詞后,漢字對譯,掌握了兩種標記方法明初會同館編纂,《華夷譯語》之一,共收19門596個條目。19門名稱是天文、地理、時令、花木、鳥獸、宮室、器用、人物、人事、身體、衣服、聲色、珍寶、飲饌、文史、數(shù)目、干支、卦名、通用。每個條目可以分成三個部分,比如:天哈嫩二忝日害忍月得二臥天陰哈嫩黑立大忝引日落害底格大忍刺有雨必以思大與五上例中“天、日、月、天陰、日落、有雨”等是漢語詞;劃線部分是用漢字表音的對應朝鮮語詞;第三個部分標記出朝鮮人對漢語詞中的漢字的讀音(東音),如當時朝鮮人把“天”字讀似“忝”。總之,在朝鮮語自己的表音文字創(chuàng)制以前,若要把漢語譯成朝鮮語,只能利用漢字來標記朝鮮語固有詞。雖然這三本書采用的標記手段仍是漢字,但畢竟完成了兩種語言的對譯。而雙語詞典的基本特征正是“對譯”,即兩套符號的對應。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書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雙語詞典的雛形。二、李朝時期的時期“訓民正音”產生以后,以往書面語中以漢文、漢字為主的局面就變成純漢文、朝漢文混合、純朝鮮文并存的局面。這三種類型的文體至李氏朝鮮(朝鮮半島上的歷史王朝,通稱“李朝”,存于公元1392—1910年)末期仍然使用。比如高宗《大君主展謁宗廟誓告文》(1894)便是這樣的。*這樣,我們很容易推測:當時語文生活中,關于漢字音、義的知識是必須的,缺乏這種知識就無法寫好文章,不配稱“儒生”。同時,崇奉儒家思想的士大夫往往歧視朝鮮語新文字,因此在1846年以前沒出現(xiàn)過朝—漢、朝—朝兩種類型的辭書。15世紀中期以后,各種各樣的辭書和其他工具書不斷涌現(xiàn)。一般可分成三大類型:一是“韻書”及“字書”類;二是“司譯院”類書;三是“物名類”漢字詞語集。1.《譯語類解》與《方言集釋》韻書及字書的編纂目的是為讀者提供關于漢字的信息,用“訓民正音”系統(tǒng)的文字給每個漢字標記讀音,按韻和聲調來編排。韻書只提供關于發(fā)音的信息,字書則還加上關于字義的信息。它們的釋義方式一般沿用《說文解字》等中國古代辭書使用的方式。韻書及字書類中著名的著作有如下幾種:“司譯院”是李氏朝鮮時代掌管翻譯和外語教育的國家機關,它出版的類書一般作為外語教材。(1)《譯語類解》《譯語類解》為漢—朝詞匯集,漢語譯官慎以行、金敬俊、金指南等撰。1682年編成,經(jīng)過中國人的修改后于1690年出版。分上下兩冊,收錄62部門4691條詞語。(2)《蒙語類解》《蒙語類解》為漢—朝—蒙對譯詞匯集,李億成于1768年編成。原本已佚,現(xiàn)存的是1790年方孝彥的修訂本,收錄54部門3842條詞語。(3)《同文類解》《同文類解》為漢—朝—滿對譯詞匯集,玄文恒編,成書于1748年。上卷收錄天文、時令、地理、人倫、人品等26部門2448條詞語,下卷收錄田農、米谷、果品、疾病等29部門2352條詞語。(4)《倭語類解》《倭語類解》為漢—朝—日對譯詞匯集,洪舜明編,成書于18世紀初,收錄55部門3351條詞語。(5)《方言集釋》《方言集釋》原名《方言類釋》,為漢—朝—滿—蒙—日對譯詞匯集,漢語譯官洪命福編,成書于1778年。該書為4卷1冊手抄本,收錄天文、時令、地輿等87部門5037項。上舉司譯院所編的各種類書,都以漢語為詞目,然后用朝鮮語和其他語言來對譯,是把漢語當成共同中心語的雙(多)語詞典。《方言集釋》甚至涉及五種語言。“司譯院”類書采取兩種分類:一種是按天文、時令、地輿等意義來分類,另一種是按詞目的字數(shù)分成一字類、二字類、三字類等。3.融合了所有書籍的表達,成為了本國語的一個重要的特色16世紀末17世紀初,朝鮮民生凋敝,國勢貧弱,知識分子受中國的考證學和西洋的自然科學影響,對本國文化有了自覺。他們批評死巴巴的性理學,尋求“實事求是”、“利用厚生”的新學問,因此興起了實學。實學時代學者關心語言,出現(xiàn)了大量以“物名”為主的漢字詞語集,主要有《寰瀛志》(1770)、《才物譜》(1798)、《物譜》(1802)、《物名考》(19世紀20年代)、《物名纂》(1890)、《廣才物譜》(?)、《萬物錄》(?)、《物名》(?)、《茲山魚譜》(?)等。這些“物名類”漢字詞語集曾受到批評,被指為“名物度數(shù)之學”、“蟲魚之學”,而且大部分是手抄本,在社會上影響不大。但它們仍在朝鮮大量出現(xiàn),這有如下原因:1)依據(jù)儒家的名物思想,存在將名稱和意義定型化的意識。2)知識階級對本國文化和語言有了自覺,但他們的自覺還未成熟,關心的范圍只限于漢字詞語。3)為了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應該熟知文物制度和文翰用語?!拔锩悺睗h字詞語集基本上沿用中國《爾雅》的釋義方式。比如,《廣才物譜》的“射干”條在詞目后先列朝鮮語對應詞,再給出漢語釋義,然后并列13個漢語同義詞,最后還說明“射干”的苗名和根名?!段锩肌吩谠~目后僅給出朝鮮語對應詞,較為簡略,但同樣并列較多的漢語同義詞。特別要指出的是,這些書的詞目都是用漢字書寫,涉及中國文獻當中出現(xiàn)的大量詞語。這種辭書給讀者提供的信息主要在于漢字、漢語詞語的應用,關于朝鮮語固有詞的內容不大多。它們的最根本目的還是為了了解“漢文化”。當時的詞語集中難見“朝—朝”或“朝—漢”型的。這可以反證當時知識分子對朝鮮語固有詞語的忽視。一直到19世紀中期以后,朝鮮學者才編出朝漢辭典和本國語的單語辭典。長達約五百年的朝鮮辭書編纂史表明,人們對編纂漢朝辭書的探索經(jīng)歷了艱巨而漫長的歲月;辭書的編纂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材料和經(jīng)驗,成為寶貴的遺產。這也是現(xiàn)代人編纂新型的漢朝辭書的一個良好基礎。(1)《東國正音》《東國正音》是最早的韻書,為整理和糾正漢字讀音的轉寫規(guī)定了標準漢字音。成三文、樸彭年等9名學者奉世宗之命編寫,成書于1447年,共6卷6冊。此書以中國《廣韻》、《集韻》、《洪武正韻》等為參考,共分26韻類91韻23字母。《東國正音》的體例是將字先按韻分類,韻同而字母不同的字均另行起排,同一字母的漢字據(jù)平、上、去、入排列,用訓民正音文字注音,沒有釋義?!稏|國正音》因過分重視“等韻學”理論和《洪武正韻》的語言政策,在注音方面脫離實際情況,比如為了表示入聲字尾/t/設定“以影補來”,雖然當時入聲字尾/t/在中原音中已消失。(2)崔世珍《四聲通解》崔世珍,朝鮮著名語言學家,精通正音文和漢文。生于1472—1476年間,卒于1542年。著有《四聲通解》、《訓蒙字會》《韻會玉篇》、《老乞大諺解》、《樸通事諺解》等書。其中《四聲通解是為補《四聲通考》(朝鮮儒學者申淑舟編,已佚)之缺,于1517年編寫的。以80韻母31聲母先將字分類,再按四聲排列,用正音文字注音,并加上漢文釋義,間有朝鮮文釋義。(3)樸性源《華東正音通釋韻考》樸性源(1697—1767),字士浚,號圃庵,朝鮮學者。著有《華東正音通釋韻考》、《華東葉音通釋》等。《華東正音通釋韻考》共兩冊,成書于1747年。該書是參照《三韻通考》(作者和年代未詳;《華東正音通釋韻考》序言說:“就三韻通考,懸華音于字下,一依本國崔世珍所撰四聲通解之音,而廣集字書,以訂參考?!?和《四聲通解》注明漢字讀音的韻書,用正音文字先提示漢音再提示“東音”(朝鮮人對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