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儒學的流變_第1頁
朝鮮儒學的流變_第2頁
朝鮮儒學的流變_第3頁
朝鮮儒學的流變_第4頁
朝鮮儒學的流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朝鮮儒學的流變

儒家思想不僅貫穿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也深受破壞朝鮮的社會歷史。朝鮮社會的政治、教育、思想文化、法律、風俗習慣和習俗都充滿了儒家思想。儒學和朝鮮民族精神有著深厚的淵源。韓國學者認為本國的傳統(tǒng)思想分為土俗信仰、儒學思想、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四大支脈,只要把握住這四大思想脈絡,就“可以把握住作為韓國文化之基礎的實態(tài)”1,儒學已構成韓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儒學在朝鮮傳播與發(fā)展演化的歷史變遷,有的韓國學者概括為三個大的階段,即:古代朝鮮儒學、高麗時代儒學、朝鮮時代儒學2。實際上,從朝鮮社會對儒學的認知及實踐言,朝鮮儒學可劃分為對中國儒學的全面接收及朝鮮儒學本土化、民族化的完成兩大階段。進入朝鮮時代之前屬于第一階段,朝鮮時代以后屬于第二階段。儒學在朝鮮經歷了一個本土化、民族化的過程,成為其民族文化形成的深層動力,對其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著深厚的影響。一、官方與民間均建立了儒學的傳播體系儒學究竟于何時最初傳入朝鮮,已不可確考,學界亦未得出一致的結論。但可以確證,至少在秦末漢初,中國儒學已經伴隨著漢字及歷史典籍而傳入朝鮮半島。據(jù)《史記·朝鮮列傳》載,漢初燕人衛(wèi)滿曾率黨千余人避難古朝鮮,后奪取王位,至其孫右渠王時,“所誘漢亡人滋多”,相當數(shù)量的漢人流入朝鮮;漢武帝時又征討右渠王,平定朝鮮,設置樂浪、臨屯、真番、玄菟等四郡,客觀上為儒學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其后,在朝鮮社會對儒學的全面認同和接受階段,儒學傳播最直接的影響和表現(xiàn)形式便是教育制度的形成,儒學及教育制度互為促動的這種關系范式與中國極其相似。朝鮮的傳統(tǒng)教育無論是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教育體制、教育目的等方面,都與儒學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而另一方面,這種傳統(tǒng)教育又促進了儒學在朝鮮的傳播發(fā)展,深深影響到三國至高麗時期統(tǒng)治者的政治理念及實踐,“三國時代初期的許多文獻記錄證明,儒學已形成高度政治理念的體系,成為道德倫理的標準,適用于現(xiàn)實生活之中”,“高麗的第一代雖然是佛教的極盛期,但在道德實踐和統(tǒng)治理論上,依然依存于儒學”3。儒學在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已經得到官方的正式承認及推行。當時在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之中,高句麗因接壤中國,漢文化的傳入相對較早。據(jù)朝鮮史書《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載,小獸林王二年(372年),高句麗正式設立“太學”,作為國家的最高學府。“太學”中也設有博士,以貴族子弟為教育對象,為國家培養(yǎng)官吏。這顯然是模仿了中國官方的教育制度。至于教育內容,根據(jù)《北史》、《舊唐書》記載中國典籍在高句麗流傳的情況,由“五經”、“三史”、《三國志》、《晉陽秋》等,可以探知其“太學”以儒家經典作基本教材,所授內容則是中國的經學、史學和文學,而中國的史學和文學亦皆貫徹著儒學的精神。由此可知,當時官方推行的是儒學的教育。太學之外,民間普遍設立“扃堂”,教授平民子弟,《舊唐書·高麗傳》載,“俗愛讀書,至于衡門廝養(yǎng)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謂之扃堂。子弟未婚之前,晝夜于此讀書習射。其書有‘五經’及《史記》、《漢書》、范曄《后漢書》、《三國志》、孫盛《晉春秋》、《玉篇》、《字統(tǒng)》、《字林》,又有《文選》,尤愛重之”。顯然,漢字、中國經典、儒學的傳入推動了高句麗教育的發(fā)展;而另一方面,官方與民間的學校機構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材,又為儒學在高句麗進一步傳播提供了基本的場所。高句麗統(tǒng)治者則受到儒學政治理念的顯著影響,向往儒學的治國之道。儒學于百濟建國之初傳入,雖然較之高句麗為晚,但至4世紀時,業(yè)已形成相當完備的教育制度,設置了精通儒家經典的博士職位,立有太學,傳授儒家經典。6世紀前期,百濟曾兩次派遣使者到中國請取儒家經典及學者,其中就有“毛詩博士”。據(jù)《舊唐書·東夷列傳》載,此期百濟儒家經典已較齊備,“書籍有五經、子、史,又表疏并依中華之法”。百濟的儒學傳播與教育互為推動,迅速發(fā)展。至7世紀中葉,儒學已經在百濟形成較廣泛的社會影響,百濟國王義慈以孝事親,友愛兄弟,被稱為“海東曾子”。百濟儒學還影響到日本以五經為中心的儒學的興起。日本《古事記》等史籍記載,應神天皇時,百濟學者王仁攜《論語》、《千字文》東渡日本,任太子師,授之經典。百濟成為中國儒學傳播到日本的中介。新羅的儒學傳入約在5世紀初,是三國之中最晚的,6世紀為新羅儒學盛期。新羅與唐朝通使之后,不斷派遣留學生入唐朝國學學習,為儒學傳播培養(yǎng)了自己的學者。新羅統(tǒng)一三國后,即于神文王二年(682年)設置國學機構,以培養(yǎng)官吏為目的,招收貴族子弟入國學學習,教授內容則以儒家經典為教材,包括了《周易》、《尚書》、《毛詩》、《禮記》、《左傳》、《論語》、《孝經》等。儒學通過學校制度得到進一步傳播。元圣王四年(788年)實行科舉制度,科考內容亦以儒家經典為主,規(guī)定只要博通儒家“五經”、三史等著作,即可擢錄為官,通過入仕考試促進士人系統(tǒng)學習儒家經典。正是通過一系列教育舉措及科考制度,儒家的“德治”、“仁政”等政治理念及忠、孝等道德倫理思想對新羅統(tǒng)治者及社會產生了較大影響。儒學在新羅君臣中已相當普及,他們對儒家經典已能運用自如,能夠借用《論語》、《尚書》等經典中的重要語錄述志、規(guī)諫。出現(xiàn)了一批有影響的儒家學者,如薛聰、崔致遠等。薛聰最早以“吏讀”文字解讀儒家經典,他提倡儒家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其中特別重視“正直”一目,把“正直”視作一種先天的道德范疇。薛聰在高麗朝被追封為弘儒侯,居于從祀文廟十八賢之首。崔致遠則主張為政須以仁為本根,倡禮則應以孝為先導,對于仁、孝的原則格外重視。值得注意的是,此期儒學已經開始與新羅固有的文化相結合。新羅真興王創(chuàng)立的花郎道,融會了新羅古有的文化傳統(tǒng)及儒、釋、道為一體,旨在培養(yǎng)新羅青年忠君愛國的情操,在朝鮮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它所提倡的道德理想以儒家的忠孝思想居于主導地位,要求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交友以信等。這種被強化了的忠孝思想增強了時人的凝聚力及精神力量,在其后的歷史進程中,則逐漸內化為朝鮮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麗一朝,儒學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高麗雖被稱為“佛教王朝”,推崇佛教為國教,同時也把儒學作為“齊家治國”之學加以提倡。官學教育仍以儒家經典為基本教材,光宗時正式實行科舉制度,晉升高級管理必須通過其中的“制述”、“明經”兩科,以儒學經義為考試內容。成宗王時創(chuàng)設國子監(jiān)為官學,地方則設鄉(xiāng)學。名儒崔沖又仿效孔子首創(chuàng)私學,教授“九經”及“三史”,培養(yǎng)了許多儒學人才及高級官吏,被譽為“海東孔子”。在官方儒學教育衰落的情況下,私學的興起繼續(xù)推動了儒學的傳播、發(fā)展,出現(xiàn)一批著名的學者。他們以儒家倫理綱常為理據(jù),解釋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合理性,以三綱五常為做人之根本,并要求人們在實踐中以之為行為準則及具體規(guī)范。就統(tǒng)治階層而言,漢儒的天道觀、大一統(tǒng)及綱常倫理觀念等,對于維護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封建專制制度,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儒家的政治理念為統(tǒng)治者所接受并得到一定的實現(xiàn)。高麗后半期宋代理學傳入,且影響漸廣。前期受漢唐儒學影響的局面漸漸改觀,為其后李朝形成獨具特色的朝鮮性理學、儒學躍居統(tǒng)治地位奠定了基礎。1289年,集賢殿大學士安珦出使元朝,接受朱子理學,認為是孔孟儒學的正脈,帶回《四書集注》、《朱子全書》,并于成均館講授朱子學,自此朱子學開始傳入朝鮮,理學教育勃然而興,迅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安珦、白頤正、李穡、鄭夢周、鄭道傳、權進等一批朱子學的早期傳播者。李穡是高麗末期著名的程朱理學學者,在政治上屬于溫和的改良派。他繼承了周敦頤《太極圖說》“太極”為萬物本原的觀點,又據(jù)朱熹的理氣觀,以“氣”為生成天地萬物的材料。李穡對朱子學的廣泛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他曾入元朝為國子監(jiān)生員,科舉及第。在擔任成均館大司成期間,重修校舍,增置生員,選精通經術之士兼任教官,講授“五經”與“四書”,師生相與論難辨析,一時呈盛況空前之勢。朝鮮儒學發(fā)展史上很有影響的理學家鄭夢周、鄭道傳等人都出自李穡門下。他們都努力把中國朱子學與當時社會現(xiàn)實結合起來,冀以儒家綱常重整社會秩序;但他們的解決方案卻各不相同,在如何處理社會現(xiàn)實問題方面開始出現(xiàn)分歧,以鄭夢周、鄭道傳為代表的理學家們各自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張。這種分歧在李朝初期演為士林與勛舊兩大派別。以鄭夢周為首的理學家堅守理學的義理觀,始終強調以義理思想為根本,強調學以致用。鄭夢周曾任成均館博士、大司成,官至宰相。他極力倡導儒家學說,推行程朱理學教育,并令士庶仿朱子家禮立廟奉祀祖先,向社會推廣儒家禮俗,以取代佛教的文化習俗。他尤其重視儒家的忠孝義理,力求以之扶持綱常,挽救高麗末期的衰落之勢。以鄭道傳為代表的理學家,則積極倡導以程朱理學指導社會變革。鄭道傳是李穡著名弟子,高麗朝曾任成均館博士,李朝曾任許多要職。他著重從理論上對佛教進行批判,力主排佛。他肯定儒家的倫理道德觀,重視“忠”、“孝”思想,認為為臣忠、為子孝,二者是人道之大端,是人立身的根本。他又特別強調王命思想及變化論觀點,認為天地萬物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不是簡單的循環(huán),更無“定數(shù)”,而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因而社會的變革是必然的。這就為其后李朝取代高麗王朝提供了理論根據(jù)。而高麗末期對后世朝鮮儒學有重要影響的理學家權近,則第一次論及四端、七情與理、氣的關系,提出四端純善無惡,全由理、性所發(fā);七情則有善有惡,由氣、心而成。朝鮮儒學史上著名的持續(xù)數(shù)百年之久的“四七理氣之辨”即可溯源于此。二、推動儒學發(fā)展自李朝建立直至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儒學主要是朱子學的傳播、發(fā)展進入鼎盛期,確立了它在朝鮮朝官方哲學及正統(tǒng)學術思想的地位。儒學由前期的被全面認同和接收轉入本土學者個性的理論創(chuàng)造,完成了在朝鮮民族化、本土化的過程。李朝建國之初,就一改高麗崇佛尊儒政策,采取了崇儒抑佛、獨尊儒術的方針,以程朱理學作為制定治國方略的理論基礎。儒學推崇三綱五常,以忠孝為本,提倡大義名分,反對犯上作亂、分裂割據(jù)等思想理念,成為李朝重建封建統(tǒng)治秩序、鞏固政權有力的思想武器。佛教國教的地位被貶抑,程朱理學躍居國學、國教的正統(tǒng)地位,迅速傳播發(fā)展,統(tǒng)治李朝思想界達500年之久。被稱為“儒教王朝”的李朝,采取了許多措施推動儒學發(fā)展。太祖李成桂設立成均館大學,建立文廟,朝野祀孔之風更盛;又令鄭道傳等人編著《經國大典》。世宗時則在宮中設立“集賢殿”,組織學者編纂經史書籍,研究儒家義理。中宗時更刊行了《朱子大全》,以大力提倡、宣傳朱子學。李朝的儒學教育體制更為完備,明朝此期專門向李朝贈送了《五經大全》、《四書大全》、《性理大全》等以程朱理學為標準集注匯編、有皇帝欽定的理學著作,李朝以之作為學校基本教材及科舉考試的經義標準。中央國學之外,府牧郡縣皆設有地方鄉(xiāng)校,官學之外,另有許多書堂,儒學因之廣為普及,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李朝的科舉制,把文、武兩科考試的共同科目定為儒家經典,因此,李朝的文、武兩班官員都通儒學,文官則全部由儒生擔任,儒學的社會地位更加鞏固。除了這些制度性建設外,李朝學風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以詞章、訓詁為中心轉向理論研究為中心,李朝儒學發(fā)展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思想家們的理論建設。以性理學的形成為標志,朝鮮儒學完成了其本土化、民族化的過程,由對程朱理學的介紹、應用轉向獨立的理論研究,相繼出現(xiàn)了不同的學術流派,形成朝鮮朱子學、實學、陽明學等獨立的理論體系。(一)退溪對朝鮮儒學發(fā)展的影響李朝前期的朱子學者中,以士林派的金宗直、趙光祖、李彥迪等人為代表。他們在政治上主張革新,反對世襲用人政策,強調加強中央集權,提倡王道政治,反對勛舊派的保守、腐敗;在哲學理論上,則繼承朱熹的理本論,以理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此期最能代表朝鮮理學成就的學者是徐敬德。徐敬德是朝鮮理學趨向成熟時一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他的政治、倫理思想類似于初期士林派學者。在哲學理論上,他繼承、發(fā)揮了中國理學家張載的氣一元論,以“氣”為其思想體系的核心范疇。他認為太虛的形態(tài)是虛而不虛,虛實際就是氣,無形無狀,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太虛湛然無形,號之曰先天,其大無外,其先無始,其來不可究,其湛然虛靜,氣之原也,”(《花譚集·原理氣》)。對于理氣關系,他基于羅欽順“理氣為一物”的思想,主張氣本論,提出氣外無理、理為氣宰的思想。他認為,氣之外不再存在一個理字,理存在于氣中,氣是萬物存在的物質性本體;而所謂理是氣的主宰,并不是指理游離于氣之外或高居于氣之上,而是指氣自身運動變化本即固有其條理、規(guī)律性,理是氣的一種內在本質。徐敬德的氣本論思想在朝鮮性理學史中獨樹一幟,有著重要地位,對朝鮮朱子學的發(fā)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理學鼎盛時期最著名的朱子學者是李滉和李珥,他們分別創(chuàng)立的退溪學、栗谷學被譽為朝鮮理學發(fā)展史上的兩座豐碑,尤其是退溪對朝鮮儒學發(fā)展影響甚著。被稱為“海東朱子”的李滉,視朱熹為天下古今之宗師,為學獨尊朱子理本論,并據(jù)以批評其他學派,對陽明學也進行了系統(tǒng)的批判。作為朝鮮性理學的一代宗師,他承繼朱子學的理學道統(tǒng),結合當時本國社會政治需要,創(chuàng)出朝鮮儒學的性理學體系。他曾傾半生之力,編纂《朱子書節(jié)要》,被視為攻讀“四書”的階梯,在朝鮮及日本的理學發(fā)展中產生了很大影響。他對朱子學的理氣論、心性論、格致論等三個方面皆有深刻理解及精到的闡述,尤其是在心性論方面,于詳盡的詮釋之外,更有較大的創(chuàng)造、發(fā)揮與突破,依于朱子又有所超越。退溪的理觀念及對理氣關系的理解和闡述,在總體繼承朱熹路向的同時,對朱學中隱涵卻未充分展開的邏輯環(huán)節(jié)及其內在矛盾處,多所辯證,并有較大的發(fā)展和突破,使得朱子學理氣論更趨完備。他明顯繼承了朱熹的理本論,以理為最高范疇,肯定作為宇宙萬物根本和主宰的“理”極尊無對,他對理的性質作了全面的剖析,認為,形而上的理、道、太極兼虛實,兼有無,兼體用,兼動靜,兼偏全。由對理本體的這種全面精詳?shù)睦斫?在理氣關系上,退溪亦同朱熹一樣主張理先氣后、理本氣末、理主氣從、理存氣滅。他發(fā)揮朱熹“理氣二物”又“混淪不分”的思想,認為萬物皆是理與氣的統(tǒng)一,二者相為體用,雙方各以其對待面為存在條件,呈現(xiàn)不分不離的關系;然而,理與氣又是“和而不雜”的。他以形而上下道氣之分為根據(jù),更強調理氣之分,主要以理氣不離而不雜為其哲學的基本立場。對于理氣動靜、理有體用等問題退溪亦有創(chuàng)意發(fā)揮。他把朱熹“理有動靜,故氣有動靜”的命題鋪展開來,明確主張“理自動靜”。他指出太極本身自是有動有靜,并非另有主宰者使之動靜,宇宙本體的理遂被賦予了運動的特征。因此,他主張正是理自身的動靜決定、引發(fā)了氣的動靜,以“理動”為“氣生”的本原、根據(jù)及直接動因;而理的存在、作用及動靜又只能在氣的運行及其秩序亦即氣動中顯現(xiàn)出來。他還進一步闡發(fā)了“理有體用”思想,由理有本體與妙用的角度立論,無情義無造作的理能夠生氣就成為邏輯的必然,從而加強了理的能動作用。在心性問題上,他以理氣關系推論人的性情關系,形成了獨特的性情觀,創(chuàng)出性情理氣分發(fā)說,對四端七情作了理氣上的歸屬,“性情之辨,先儒發(fā)明詳矣。惟四端七情之云,但俱謂之情,而未見有以理氣分說者焉”(《陶山全書·答奇明彥論四端七情第二書》)。他強調情分四端與七情,四端是人的道德情感,七情是人的一般情感,猶性分本然之性與氣質之性,因此,從本然之性專指理、氣質之性兼理氣出發(fā),四端應屬理發(fā),七情應屬氣發(fā)。他強調四端與七情都兼乎理氣,然就其所發(fā)的原始根源言,四端發(fā)于性理,七情發(fā)于形氣,“大抵有理發(fā)而氣隨之者,則可主理而言耳,非謂理外于氣,四端是也。有氣發(fā)而理乘之者,則可主氣而言耳,非謂氣外于理,七情是也”(同上)。如是,退溪以理氣分說四端七情,揭示并解決了朱子性情說所存在的矛盾,四七理氣論遂成為退溪性理學最典型的特征,同時亦是對朱子學說的重大發(fā)展,在性理學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與退溪相異,李珥雖然推尊朱子,但并不排斥陽明學說,對其他學術流派也注意吸取、融通。在理氣觀方面,李珥既不同于徐敬德的氣本論,又不同于李退溪的理本論,而帶有中和二者的傾向,表現(xiàn)為理氣二元論。他認為,氣是形成天地萬物的直接物質基礎,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產生宇宙世界;同時他又強調理氣始終是互相依存的,它們共同構成世界的本原,“理氣之妙,難見又難說。凡理之根源一,氣之根源亦一”(《栗谷全書·答成浩原》),主張?zhí)斓厝f物是由理與氣混淪無間構成的,“理者氣之主宰,氣者理之所乘也。非理則氣無所根柢,非氣則理無所依著。既非二物又非一物。非一物故一而二,非二物故二而一也。非一物者何謂也?理氣雖相離不得,而妙合之中理自理、氣自氣,不相挾雜,故非一物也。非二物者何謂也?雖曰理自理氣自氣,而渾淪無間,無先后,無離合,不見其為二物,故非二物也”(同上)。但他提出的“理通氣局”論點最終還是歸于理本論。他認為理貫通一切事物,無本末先后,無為無形,而氣卻局限于具體事物,涉形跡,有本末先后、偏正不齊;所以理乃形而上者,而氣為形而下者,理就成為萬物化生的根柢和主宰,“理氣無始,實無先后之可言。但推本其所以然,則理是樞紐根柢,故不得不以理為先”(同上),在理氣關系中,仍然是理最終決定著萬物的生成變化。針對退溪四七理氣論的“理發(fā)氣隨”觀點,李珥提出了“氣發(fā)理乘一途說”。他認為四端是包括在七情之中的,反對將其分作兩段,主張“理氣兼發(fā)”、“氣發(fā)”,而反對退溪的“理氣互發(fā)”、“理發(fā)”,“朱子之意,亦不過曰四端專言理,七情兼言氣云爾耳,非曰四端則理先發(fā),七情則氣先發(fā)也。退溪因此而立論曰:四端理發(fā)而氣隨之,七情氣發(fā)而理乘之。所謂氣發(fā)而理乘之者可也,非特七情為然,四端亦是氣發(fā)而理乘之也”(同上)。另外,他還在動靜、心性、知行等方面,進一步拓展了理學各范疇之間的聯(lián)系。較之退溪,栗谷更為關注社會現(xiàn)實。他代表中小地主階層的利益,反對勛舊大臣,積極提倡社會變革,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都提出了革新的方案,尤其主張實行王道、仁政,重視經濟富強,強調義利統(tǒng)一。二人之后,繼承退溪學術思想的學者形成嶺南學派,而繼承栗谷學說的學者則形成畿湖學派。兩大學派圍繞理氣性情、道德修養(yǎng)等問題,展開了持續(xù)三百年之久的爭論,發(fā)展到極致,更演為政治上爭權奪利的朋黨之爭?!八钠呃須庵q”標志著朝鮮性理學的成熟,在宇宙論、本體論、心性論等層面,更為注重對心性、性情及道德修養(yǎng)的研究,成為朝鮮朱子學的顯著特征;也以此為分水嶺,朝鮮儒學開始由鼎盛的巔峰轉向下坡。(二)“和和”辨:陽明學的“破邪顯正”在王陽明《傳習錄》初刊的第三年(1521年),陽明學就傳入朝鮮。最早接受陽明學的南彥經、李瑤等學者,基于陽明“心即理”思想,批評主理論,認為天理只是人事、吾心,而非另有客觀存在。統(tǒng)治者階層宣祖本人亦對陽明學頗感興趣。后又有崔鳴吉、許筠、張維等人主張陽明學,提倡人的平等,提倡學術自由,反對獨尊理學而排斥異學。尤其是張維,張揚陽明尊重個性的思想,強調心的自主、自立,在朝鮮陽明學的發(fā)展中具有承先啟后的作用。但是,此期朝鮮學界呈現(xiàn)對朱子學一邊倒的學風,除程朱理學外的其他學派概被視作異端而遭排斥。陸王心學本即在與程朱理學的論辯中成熟興盛起來,所以甫一傳入,陽明學便成為朝鮮朱子學者“破邪顯正”首當其沖的目標。樸祥斥《傳習錄》為禪學,李滉則撰作《傳習錄論辯》,批判王守仁心學。陽明學雖然長期被學界和政界視為異端,受到正統(tǒng)朱子學的否定和壓制,卻以其微弱的影響一直在少數(shù)學者中流傳,至17世紀中葉,陽明學趨向活躍,鄭齊斗成為陽明學思想的突出代表。鄭齊斗積極研究、傳播陽明學,他是在批判朱子學的過程中,憑自己的獨立思考而深好陽明學。他全面闡述了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及“知行合一”等學說,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理論體系。他反對朱子學者的“析心與理為二”,贊成王陽明“心外無理”、“心即理”的理論,根據(jù)王學“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傳習錄》中)的觀念,認為理與氣、心與性、性與理都是不可分離的,并統(tǒng)一于心,“凡言理氣兩決者,諸子之支貳也,理氣不可分言。言性于氣外者,理氣之支貳也,心即理也,性即理也,不可以心性支貳矣”(《霞谷集·存言下》)。他以人心為“感應之主,萬理之體”(《霞谷集·答樸南溪書》),特別強調心、“良心”的作用。在知行觀方面,鄭齊斗繼承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批判朱子“知先行后”觀點,主張“致知”與“力行”一體而不可分離,并由此批判朱子學者脫離實際,虛論空理,空談道德修養(yǎng),特別強調“行”的重要,以“力行”為真正的學問,主張以有益于社會為要。鄭齊斗的學說一直被視為異端,不能公開流傳,其文集《霞谷集》直到1930年才得以面世。在正統(tǒng)朱子學的壓制之下,陽明學一直只能以家學的形態(tài)傳播。至20世紀初,樸殷植主張以陽明學說改造儒教,并引進西方學術思想,賦予陽明學新的意義,以適應時代的需要,朝鮮陽明學得到新的發(fā)展。朝鮮陽明學作為朱子學的異端學說,對于朝鮮學者擺脫保守思想的束縛,吸取中國的啟蒙思潮起了先導作用,朝鮮實學思想家們都受到陽明學程度不同的影響。(三)星湖學派的實學思想朝鮮李朝后期(17—19世紀),由于長達七年的反對日本入侵的壬辰衛(wèi)國戰(zhàn)爭,加之北方女真族的兩次入侵,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造成內外矛盾交困,封建社會急劇衰退。朱子學日益流于空談性理,嚴重脫離社會現(xiàn)實,無補世用。于是,以柳馨遠、李瀷、丁若鏞、洪大容、樸趾源、樸齊家、崔漢琦等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他們深受從中國傳入的啟蒙思想及實證的考據(jù)學的影響,并借助于歐洲科技典籍,積極尋求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方案,特別強調儒學中“經世致用”及利用厚生的思想,力倡遠虛文近實用,學以致用,以變革社會,救國救民。于是形成了朝鮮儒學中打破朱子學傳統(tǒng)的重要學術思潮——實學思想。實學思潮前期有星湖學派、北學派。朝鮮實學的先驅者李晬光,曾作為入燕使者三次訪明朝,他的《芝峰類說》樹立了一種客觀考察各種事物和現(xiàn)象的新學風。朝鮮實學的鼻祖柳馨遠作為早期最杰出的實學思想家,則為實學的確立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他對天文、地理、數(shù)學、軍事、醫(yī)學等諸多領域皆有研究,并注重對西方科學的學習研究。他尖銳地批判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朱子學,認為朱子學汲汲于明“道”,卻忽略了“器”,強調道器不相離。他注重事實、經驗的重要性,強調只有經過實際證明了的才是可信的。他對初期的實學思想進行了整理,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諸多領域提出了較系統(tǒng)的改革方案,其中又以土地制度改革為根本,主張實行土地國有化的“科田制”。星湖學派以李瀷為代表,他繼承了柳馨遠的思想,并發(fā)展為星湖學派。他除對儒學有深入研究外,亦通曉天文、地理、歷史、制度、風俗、軍事、文學等諸多領域,而且廣泛了解西方自然科學及天主教的知識,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思想。他反對朱子學的固守經義,批評將經術事物判為二道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力主學以致用。他尖銳批判當時權威化的學術風氣,主張學術自由平等。他在本體論上主張氣一元論,把氣分為充塞宇宙的“大氣”及具體事物的氣兩種;在認識論上則綜合陽明學的知行合一說與朱子學的格物致知說,主張“學有兼知行”。他對朝鮮的政治、經濟、文化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從實學的立場出發(fā),提出了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主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改良措施。星湖學派的實學學者主要將朝鮮的歷史文化作為研究的重點,表現(xiàn)出關注民族自主及關心社會現(xiàn)實的傾向。北學派在實學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他們憑借燕京使的特殊身份,考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傳入中國的西方科學技術,對程朱理學、華夷觀念進行批判,積極主張北學清朝文化,側重對工商業(yè)及科學技術領域的研究,并系統(tǒng)地提出了發(fā)展工商業(yè)及學習中國科技、文化的實學主張。他們在理論上對《尚書》“正德、利用、厚生”的順序作了改變,特別強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