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與專業(yè)的雙重失落民俗學的藝術視野讀張士閃著《藝術民俗學》_第1頁
民間與專業(yè)的雙重失落民俗學的藝術視野讀張士閃著《藝術民俗學》_第2頁
民間與專業(yè)的雙重失落民俗學的藝術視野讀張士閃著《藝術民俗學》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民間與專業(yè)的雙重失落民俗學的藝術視野讀張士閃著《藝術民俗學》

近年來,學術發(fā)展趨勢的重要特征是科學家的視野不斷拓展,這不僅反映在他們的專業(yè)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而且反映在打破現有學科的界限、發(fā)展和形成許多邊緣學科的特點上。邊緣學科的出現,并不是兩個學科的簡單的交叉,而是兩個學科的聯(lián)姻,產生出了可喜的寧馨兒。各個邊緣學科的成立,也不是隨便的巧合,總是一種急切的需要,催促著學人去思索,去創(chuàng)造。因為有這樣的需要在等待著,所以新學科一出現就受到了各方面的歡迎——盡管這些新學科還不十分成熟,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與完善。張士閃的《藝術民俗學》就是這一批為建立新學科而努力的新著之一。張先生在一所藝術院校里任教,多年來又是民俗學界的一個積極分子。兩個領域里的事情,他都身在其中,這就引發(fā)了一系列的思考。首先他看到,藝術的各個門類的整體,其實都是由專業(yè)的和民間的兩部分所組成。兩個半球各有自己發(fā)展的規(guī)律,又自古互相影響,互相滲透。民間藝術,作為諸多民俗事象的一部分,在各種各樣的鄉(xiāng)俗活動中自生自長,幾乎從來就沒有為藝術而藝術的根苗,而且從其存在的環(huán)境觀察,不難發(fā)現民間藝術總是和某一民俗事象血肉相關地連在一起,正不妨稱之為“現場藝術”,離開了那個現場,就像山花離開了原野,最成功的移植也不過是帶露折花,雖然“帶露”,終于是折下來的一枝,不可與生在山野的一群同日而語;專業(yè)藝術家的作品與民間藝術大不相同,盡管他們的作品到底要融于社會,其產生的過程卻是藝術家本身的個性張揚,這些作品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大多數情況下與他們的成名成家方向是一致的。有人說民間藝術是“集體無意識”,那么專業(yè)的藝術也可以叫做“個人有意識”了。如果說民間藝術是漫山遍野的山花野草,專業(yè)藝術也可以比之為名園名墅中的奇花異卉。正如所有的奇花異卉都來自廣闊的山野,專業(yè)的藝術也總是不斷地從民間藝術中吸取著營養(yǎng)。但是在許多時候,從民間吸取營養(yǎng)的專業(yè)藝術工作者,自覺不自覺地總是站在專業(yè)藝術工作者的立場上來審視民間藝術,他們欣賞民間藝術的“拙味”、“野性”、“滿盈”、“原始”等等,而在欣賞的同時,很多人已經在考慮怎樣把這些東西收容到自己的作品中去。而這樣的觀察與吸收,往往不免停留在表面,甚或會是民間與專業(yè)的雙重失落。張士閃先生在他的書中說:“‘藝術民俗’是一個意指含混的、無限糾纏的概念?!逼渌院?所以會無限糾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論者總是以單一的專業(yè)藝術的眼光,來審視與專業(yè)藝術有關聯(lián)但有更多不同的民間藝術。更進一步,在民俗學界活動多年的張士閃先生看到,一個深刻了解民間文化的藝術工作者,他的創(chuàng)作的潛力會達到博大精深的地步,而要深刻地了解民間文化絕不能只在民間藝術的圈子里討生活。因為民間藝術與民俗文化是血肉相關地連在一起,為了藝術要了解民間,為著了解民間就要像一個民俗學家一樣,要有民俗學方面的基本知識,也要像民俗學家那樣深入基層,參與田野作業(yè)。他引導他的讀者走進的廣闊的天地,和民俗學家沒有什么不同,居住的民俗、服飾的民俗、飲食的民俗、生產交易的民俗、家庭村落與民間組織、社會民俗、信仰民俗、歲時節(jié)日、人生禮儀、游藝民俗等通常民俗志分類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了。他所提出的藝術民俗的研究系統(tǒng)中,特別強調了“社區(qū)調查”的方法,他說:“這是藝術民俗學最為看重的一種基本方法,堪稱是其生命線。其特點是親自到調查對象所在地,調查記錄社區(qū)內藝術事象,采集藝術物品,為藝術民俗學研究提供資料。”為了強調親自調查的重要,他特意將幾種供研究的資料作了比較:“古今文獻中保存有大量的藝術資料,是過去人們經由調查、搜集、記載、轉述而形成的,對于我們而言只能算是二手或第三手的資料。根據這些文獻資料進行某些藝術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個真正的學者不應滿足于此,還必須對一些社區(qū)藝術事象進行專題性調查。通過這種調查,他不僅可以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增加對這一領域民俗生活及社區(qū)藝術的感性認識,有時甚至可以修正補充前人調查資料的不足?!彼磸团e例來引導讀者加強對于實地調查的認識:“我國老一輩民俗學家都特別強調民俗調查的重要性。著名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林惠祥教授曾說:‘民俗學家的采集民俗像古董家的采集古董一樣,越多越好,只要材料無誤,不必一定要加以意見。這種材料多一份,民俗學家的基礎便增一份,就像建筑屋子一樣,磚石砌高屋子也成了。所以凡能采集材料的便是對民俗學有貢獻”,得出的結論是:“一部現代中國民俗學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眾多學者從事民俗調查的歷史?!睆埵块W先生是一位在藝術高校執(zhí)教的教師,《藝術民俗學》是一部教材。張先生在講授《藝術民俗學》時,不僅有課堂教學,同時還作了切實的計劃,要組織教師與學生,形成一個能工作的團體,每年一次或數次,選擇民間文化資源豐富的地點,作深入地采訪,積累實物的、錄像的、攝影的、錄音的、筆記的各種材料,整理成一個系統(tǒng)的調查報告。在這樣的基礎上,所有參加者都可以作自己選取的角度的研究。并且,年年積累,造成一個有明確方面的研究點。在這里,既有展覽,又有第一手的眾多資料,更將有一批參加過許多次調查的研究者。這樣,《藝術民俗學》幾乎是引導藝術家成了一個民俗學工作者。唯一的不同是,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藝術家和藝術研究者的身份,更沒有忘記他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與研究方面的終極目的。換一個形象的說法是,張先生引導藝術家,到民俗學的原野上參加了實際的工作,并且在這一片原野上,建立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或研究的基地。沿著《藝術民俗學》的方向發(fā)展下去,對于民俗學和藝術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都可能發(fā)生一些與前不同的變化。在藝術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方面。一批有了民俗學基本知識,并且有了田野作業(yè)經驗的藝術家和從事藝術研究的專家,其作品和論述,一定是更具民族和地方的色彩,而且由此向更深入的方向前進,必將有一個不可估量的嶄新的境界;對于民俗學來說,本來就有這樣的需求:將各種民俗事象分類以后,希望在各個相對的微觀的領域中,有人來作特別細致的調查,集眾多微觀的調查在一起的宏觀調查,才是一種真正宏觀,而非只有一個大框架的宏觀。藝術民俗學的出現,正好適應了這種需求。集中了有藝術專業(yè)的人,在民間藝術的范圍內作重點的調查,調查研究積久成大器,民間藝術這個方面便會豐富清晰起來。由此可以進一步設想,在民俗的每一個領域中都建立一個邊緣的學科,都作各自方面的調查。果能如此,則不僅各方面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