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傳統(tǒng)是條河課件_第1頁
湘教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傳統(tǒng)是條河課件_第2頁
湘教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傳統(tǒng)是條河課件_第3頁
湘教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傳統(tǒng)是條河課件_第4頁
湘教版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傳統(tǒng)是條河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單元傳統(tǒng)是條河高山流水女子十二樂坊:成軍初時有十多人,現(xiàn)時已穩(wěn)定人數(shù)至13人,演出時13人全體上場。表演所使用的樂器主要有:古箏,揚琴,琵琶,二胡,竹笛,簫,葫蘆絲,獨弦琴等中國樂器。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引出古琴曲《流水》(三)清幽的古琴琴是我國古老的絲弦撥彈樂器。最早的古琴是以“弦歌”的形式出現(xiàn)的?,F(xiàn)在有琴歌和琴曲兩種演奏形式。最早出現(xiàn)時是為五弦,在周時為七弦。漢魏時期,琴的形制定為七弦、十三徽一直沿用至今古曲流水

譜本:也是最早見于朱權的《神奇秘譜》。但是現(xiàn)時彈《流水》的都是用的張孔山的《流水》。從楊表正時起,《流水》原是八段,但在張孔山的《流水》中,卻在原第五、六段之間加了一段,成為九段曲情:朱權序云:"《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shù)。至宋《高山》分為四段,《流水》為八段。按《琴史》,列子云:'……伯牙絕弦,終身不復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古琴曲《流水》其記載最早見于先秦《列子》一書,現(xiàn)有琴譜最早見于明代的《神奇秘譜》。本曲通過情景交融的手法,即描繪了涓涓的山泉和小溪,刻畫了奔騰不息的江河和大海,又借以抒發(fā)了人們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人們廣闊胸襟、百折不撓的情懷。樂曲表現(xiàn)手法豐富多樣,富有層次的時而出現(xiàn)山澗清泉涓涓細流的形象,時而描摹滾滾長河、洋洋大海波濤滾滾的聲勢和動態(tài)。(三)清幽的古琴湖北隨州出土的戰(zhàn)國初期古琴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五弦琴(三)清幽的古琴唐代九霄環(huán)佩琴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長124.5厘米,肩寬21厘米,尾寬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形制渾厚古樸聲音溫勁松透,純粹完美它是傳世唐琴中最為獨特,最為古老,聲音更是完美盡善楚商《離騷》古琴演奏引出舞蹈《楚商》引出器樂合奏曲《楚商》王原平編配核心音調源于唐代古琴曲《離騷》抒發(fā)了屈原的心情。改編曲突出了古樸等風格特點(二)獨特的鐘、磬

鐘是我國較早出現(xiàn)的打擊樂器。據文獻記載,在黃帝是就已能制鐘。主要分為:“木鐘”、“陶鐘”、“青銅鐘”磬是石器時代的產物,為石制樂器,它的產生,應該導源于某種石制的片狀生產工具又稱“石”或“鳴球”,考古實物中,年代最早的是夏代石磬(二)獨特的鐘、磬

(1)鐘新石器時期的陶鐘斗門鎮(zhèn)陶鐘,新石器晚期的實物。鐘體呈長方形,中空,直柄。通高12.5cm,口徑:5.5cm~9.7cm。此時的陶鐘,其制作材料和音樂性能都處在發(fā)展中。(二)獨特的鐘、磬

(1)鐘曾侯乙編鐘共出土65枚鐘完好無損,整個編鐘全長10.7米,高2.67米。分三層懸掛。音質良好,發(fā)音相當準確,并可以旋宮轉調。它的發(fā)現(xiàn)舉世矚目,彌補了我國在古代樂律記載方面的不足。(二)獨特的鐘、磬

(2)磬商代虎紋大石磬1950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為大理石制作,長84厘米,高42厘米其音色柔美,磬體上所刻的虎紋雄健威猛,制作水平極高(二)獨特的鐘、磬

(2)磬曾侯乙編磬是由32塊磬系用石灰石或大理石磨成,形若倨句,大小有異,分為兩層四組。最大者:鼓博10.8、鼓上邊32.4、鼓下邊27.5、股博13.5、股上邊22.3、股下邊21、厚2.68厘米,倨句163度。最小者:鼓搏4.9、鼓上邊7.6、鼓下邊6、股博5.7、股上邊6.6、股下邊5、厚1.4厘米,倨句155度。演奏時,需由1人雙手執(zhí)磬槌,跽地而擊。曾侯乙編磬的規(guī)模最大,制作工藝是最高超的,音樂性能是最好和最完善的,并有精美的磬架,亦可看出編列方式,為前所未見。磬音鏗鏘、清越、明亮、穿透力強;音量雖不如鐘大,但不易被鐘聲所掩;余韻不及鐘長,卻越發(fā)顯得清晰并擊發(fā)敏捷。鐘磬同奏,金石和鳴,相映生輝。(二)獨特的鐘、磬

(2)磬曾侯乙編磬是中國古代一種打擊樂器。由石磬編懸于架上,可擊奏旋律。常與編鐘相配,合奏“金石之聲”。其主要質料成份是石炭石。全套磬共41片,每磬發(fā)一音,形若倨句,大小有異,分為兩層四組于1978年自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距今已2400多年。竹枝詞古典舞引出解釋:竹枝詞是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唐代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后代影響很大。竹枝詞(之一)唐·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王原平根據古曲編配,有兩套編鐘編磬演奏竹枝詞,主要因四川乃熊貓之故鄉(xiāng),竹子甚多而來民歌中的《竹枝》,流傳年代古老。從民歌演化為文人詩體,一般認為是從唐代劉禹錫開始的。劉于長慶二年(八八二年)任夔州刺史時,這年春正月來到建平(今巫山縣)見到民間聯(lián)歌《竹枝》,吹短笛擊鼓,邊唱邊舞,以「曲多為賢」。帶有賽歌的性質。他由此受到啟發(fā),就仿效屈原作「九歌」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