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語文第1單元第3課1別了“不列顛尼亞”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新教材高中語文第1單元第3課1別了“不列顛尼亞”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新教材高中語文第1單元第3課1別了“不列顛尼亞”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新教材高中語文第1單元第3課1別了“不列顛尼亞”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新教材高中語文第1單元第3課1別了“不列顛尼亞”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第三課別了,“不列顛尼亞”1.學習本篇新聞的寫作特點,進一步掌握新聞的相關知識。2.了解文中的新聞事實與背景材料,掌握本篇新聞的寫作手法。3.品味本篇新聞意味深長的語言,感受文中傳遞出的國家尊嚴和民族自豪感。1.新聞材料是近幾年高考語文實用類文本閱讀最常選用的文本,重點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這合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與運用”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能力要求。2.“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關鍵詞,也是高考作文立意時的重要選擇。這合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能力要求。課前預習結構圖解概括主旨課上思辨拓展延伸積學儲寶課前預習1.走近作者《別了,“不列顛尼亞”》選自《1949—1999新華社優(yōu)秀新聞作品選集·對外新聞選》。作者署名為周婷、楊興,實際上它是由周樹春、胥曉婷、楊國強、徐興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組成的。這篇新聞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以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2.了解背景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為了報道并見證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盛事,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紛紛聚集香港,其人數(shù)之多、陣容之大,在世界新聞史上是罕見的。《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實錄性新聞佳作,它真實地再現(xiàn)了香港回歸祖國的那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1.走近作者《別了,“不列顛尼亞”》選自《1949—1999新華社優(yōu)秀新聞作品選集·對外新聞選》。作者署名為周婷、楊興,實際上它是由周樹春、胥曉婷、楊國強、徐興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組成的。這篇新聞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以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2.了解背景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為了報道并見證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盛事,世界各大新聞媒體紛紛聚集香港,其人數(shù)之多、陣容之大,在世界新聞史上是罕見的?!秳e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實錄性新聞佳作,它真實地再現(xiàn)了香港回歸祖國的那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3.解釋詞語(1)冉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明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婆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噩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窒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凝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陳跡:_____________________(8)交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漸進地;慢慢地;柔軟下垂的樣子。(景物)鮮明可愛;(眼睛)明亮動人。盤旋(多指舞蹈)。引起極度不安或驚恐不已的夢。呼吸困難甚至停止;形容因受阻而中斷。濃重;端莊,莊重。過去的事情。連接,相接;移交和接替;結交,交往。4.辨析詞義(1)實驗/試驗兩詞都有“檢驗”之意。但“實驗”是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或從事某種活動。而“試驗”是為了察看某事的結果或某物的性能而從事某種活動。前者是指前人已經(jīng)試驗過的,基本是成為真理的,我們再做的時候,是重復過程,從實驗中更形象地學習到知識。后者是以前沒有得到結論的,或是結論沒有得到大多數(shù)人認可的,我們再通過試驗對某個結論進一步研究。兩詞比較,主要的目的不同。(2)報道/報到兩詞都有“報告”之意。但“報道”是通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或其他形式把新聞告訴群眾,可作動詞和名詞。而“報到”是向組織報告自己已經(jīng)來到,只作動詞。(3)管治/管制兩詞都有“管理、治理”的意思。但“管治”指通過政權來控制、管理。“管制”指強制管理。課上思辨

任務一明確新聞要素1.“不列顛尼亞”號是一艘怎樣的船?為什么要“別了”它?答:(1)“不列顛尼亞”號是“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它“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2)“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在香港一百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的結束,香港正式回歸祖國的懷抱。2.分析“別了”即告別儀式的過程,同時思考:這一過程屬于新聞結構中的哪一部分?答:(1)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2)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3)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4)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5)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采用時間順序,敘述了告別儀式的過程。這部分屬于新聞結構中的主體部分。3.本文也寫了背景,請指出并分析其作用。答:

背景包括港督府的歷史和156年前英國在香港升起了米字旗等。作用:這些背景材料和現(xiàn)實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也使得現(xiàn)實場景有歷史的厚重感,突顯事件本身的現(xiàn)實內涵,中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與漫長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人民這段屈辱的歷史已經(jīng)永遠成為過去,彰顯了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復興。任務二體會重要句子的含意1.根據(jù)傳統(tǒng),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答:運用對比手法,強調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換任的重復,它是具有標志意義的最后一次,含蓄地表達了香港最終回歸祖國的自豪感。2.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答: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象征英國統(tǒng)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標志著英國對香港150多年來的殖民統(tǒng)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而喜悅的心情。3.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答:“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tǒng)治?!皬暮I先ァ敝赣趁窠y(tǒng)治的結束。運用對比手法,把香港百年歷史的滄桑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對比。任務三解讀文章內涵1.文中寫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義?答:(1)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來,這標志著今后香港再也不會由港督統(tǒng)治。(2)第二次降旗是港島每一天的降旗,平時這時候的降旗很平常,但這一次降旗意義非常大,因為這面旗幟的降下,標志著被英國統(tǒng)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3)第三次降旗是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刻,這次降旗標志著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結束了,也標志著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2.作者為什么要精確地寫出英國統(tǒng)治香港的時間?答:對中國人民來說,英國在香港進行殖民統(tǒng)治的這段歷史是刻骨銘心的,是不應該被忘記的。中國人民經(jīng)過了漫長的等待,終于迎來了香港回到祖國懷抱的這一天,但作者心中豐富的情感,卻是通過精確記下英國統(tǒng)治香港的時間來表現(xiàn)的,語言非常含蓄,很有分寸感。平實的語言,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tǒng)治結束后的欣喜之情。3.新聞與文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不能混淆,在任何時候,都不允許把新聞作品寫成文學作品。但是,在新聞作品的寫作中,完全可以使用文學的某些手法,如果使用得當,可以大大增強報道效果?!秳e了,“不列顛尼亞”》一文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一等獎,本文是如何巧妙地運用文學手法的?答:(1)清晰的可視性。作者用簡潔的筆法,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有著色彩濃烈的油畫效果,讓讀者讀后猶如品嘗醇厚的美酒,回味無窮。(2)生動的可聽性。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形象感強的環(huán)境音響,使讀者好像親臨新聞事實發(fā)生的現(xiàn)場,聽到降旗聲、下雨聲、講話聲和升旗的樂曲聲……從而受到強烈的感染。(3)清新而又富于動感。作者運用捕捉到的鏡頭,通過具體的人和事來表達香港回歸的劃時代意義,巧妙地在文中穿插新聞背景材料,并運用對比手法,在看似靜態(tài)的敘述中注入動態(tài)的信息。(4)鮮明的色彩感?!暗巧蠋в谢始覙擞浀暮谏畡谒谷R斯’”“廣場上燈光漸暗”“綠樹叢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五星紅旗”等等,這些色彩交錯的畫面,給讀者以色彩明快的深刻印象。1.短新聞力求簡短,但《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有些地方卻用了“閑筆”,如在記敘告別儀式時,特意補敘交代了港督府的歷史變遷,這一部分似乎與中心事件關系不大,你覺得插入這一部分有用嗎?答:觀點一:沒有用。作為一篇短新聞,應集中筆墨描寫重點事件。本文應按照時間的順序,重點記敘香港回歸的過程。插入的這一部分,與文章主旨的聯(lián)系不夠緊密,游離于文章中心之外,篇幅太長,可以一筆帶過或刪去。任務四多維解讀觀點二: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實則不“閑”。第一,給讀者一個緩沖的時間,因為彭定康告別并離開港督府的時間是4時40分,此時距告別儀式的開始時間6時15分尚有1小時35分,這樣可以較自然地由一個場景過渡到另一個場景。第二,港督府是英國統(tǒng)治的象征,港督府的不斷修葺與不可避免地成為歷史陳跡的事實,構成了對殖民迷夢的極大諷刺。這段文字是對現(xiàn)實的有效補充,與現(xiàn)實場景融為一體,共同表現(xiàn)了文章中心。觀點三:此處的“閑筆”是新聞中背景知識的介紹,根據(jù)新聞的需要靈活安排。插入這一部分內容,既增強了新聞的知識性,又使新聞具有廣度和深度。2.“不列顛尼亞”號不甘情愿地與我們“別了”?請你依據(jù)文本進行解讀。答:觀點一:彭定康明知統(tǒng)治即將結束,還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建、擴建和裝修,足見其不甘心。依據(jù):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guī)模改建、擴建和裝修。觀點二:既然有告別,說明還想再來,不甘心退出政治舞臺。依據(jù):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觀點三:在“越下越大”的“雨”中,還頗為莊重地“宣讀”“女王贈言”,再次說明心有不甘。依據(jù):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的贈言:“英國國旗就要降下……”結構圖解概括主旨本文通過描述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幾個場景,出色地記錄了象征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不列顛尼亞”號駛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充分表現(xiàn)了香港回歸這一深刻的歷史主題。拓展延伸自古羅馬開始,今天英國居住的這個島嶼即被稱為“不列顛”,至今它仍被作為英國的正式國號在使用——大不列顛(GreatBritain)。當年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米”字旗曾插遍全球。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幾乎都與這面旗幟和這個國家有關。今天,我們終于可以深吐一口壓在胸中一百多年的積郁,向這個名字告別,向一個屈辱的時代告別。這里是英國這個昔日的海上霸主在中國香港這片美麗的國土上實行殖民統(tǒng)治的最為直接的見證地,今天它又要見證自強的中國在這片土地上恢復行使主權。6月30日下午的告別儀式將鄭重地宣告,大不列顛在這里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的統(tǒng)治的完全結束,中國人民又要以主人的身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了,港人重新回到了“故土家園”中來了?!具m用話題】“告別”“屈辱與強大”“歷史與現(xiàn)實”等。德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給許多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波蘭犧牲了600萬人,中國則是3500萬人。1970年1月12日,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他在給無名烈士墓和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獻花圈時,竟當著成千上萬人的面,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舉世為之感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的某些政治家不愿正視歷史。1995年6月,日本眾議院通過的《不戰(zhàn)決議》中,連最起碼的道歉與侵略都不提,僅僅表示對所謂“可能采取了的”“類似侵略的行動”進行所謂的反省。就這樣一個不合格的“決議”在日本眾議院511名議員中只有230人投贊成票,有的人甚至胡說什么“所有亞洲國家都托了這場戰(zhàn)爭的?!?。這種無恥的行徑值得世人警惕。【適用話題】“正視歷史”“勇氣”“歷史與現(xiàn)實”“尊嚴的含金量”等。對比手法文章有兩處對比:英方在港島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時,將156年前英方占領香港時升起英國國旗與今天英國海軍士兵降下米字旗形成對比;英方“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把米字旗降下與“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對比,將英方黯然離去、中方神圣接管無比自豪的主題巧妙地表達了出來。請你運用對比手法,寫一段文字,300字左右。要能夠恰當?shù)乇砻髯约旱挠^點。答:示例:讓紀念閃耀理性光芒。二戰(zhàn)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國在戰(zhàn)后用一切方法來彌補他們的罪過——修建集中營紀念館,全力處理戰(zhàn)后的善后問題,更有德國總理在猶太人紀念碑前的驚世一跪!然而同樣在那幕慘劇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戰(zhàn)后的紀念卻是如此這般:右翼勢力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妄圖為二戰(zhàn)罪行翻案;不顧史實修訂歷史教科書,文過飾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國神社祭拜……同樣作為二戰(zhàn)中的侵略國家,德國人在不斷地反思,不停地紀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們虔誠的懺悔的靈魂,從而贏得世人的尊敬。而日本人這種一意孤行偏離理性的“紀念”卻遭來各國人民的一致譴責。有句話說得好:“跪著的德國人比站著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見,理性的紀念才是正確的紀念,理性讓紀念閃耀出人性的光輝。積學儲寶

(一)課內文體知識

新聞1.定義。新聞是對新近已經(jīng)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或早已發(fā)生卻是新近發(fā)現(xiàn)的事實的及時報道。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等體裁。狹義的新聞專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敘述方式、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準確簡潔地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件,反映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新情況、新變化、新動向的一種實用文體。2.結構。新聞的結構比較固定,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個部分。(1)標題是新聞內容的形象、簡要的概括,好的標題可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2)導語就是引導讀者閱讀新聞的開頭語,是新聞開頭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