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循環(huán)經濟與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電子書_第1頁
低碳經濟循環(huán)經濟與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電子書_第2頁
低碳經濟循環(huán)經濟與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電子書_第3頁
低碳經濟循環(huán)經濟與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電子書_第4頁
低碳經濟循環(huán)經濟與加快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電子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低碳經濟循環(huán)經濟與加快經濟開展方式轉變電子書低碳經濟循環(huán)經濟與加快經濟開展方式轉變第一章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

【本章要點】本章主要介紹的是目前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主要包括全球氣候的一系列變化、臭氧層被嚴重破壞、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土地荒漠化以及酸雨污染等危機。這些生存危機直接導致我們的碳基能源走向終結。第一節(jié)全球氣候變化

為了向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提供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技術信息,1988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建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其任務是定期組織對有關氣候變化研究結果的評估。自成立以來,它已發(fā)布了三次評估報告和一系列特別報告、技術報告,為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供了氣候變化的最新科學信息。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于2001年完成,是全世界數千位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五年努力的成果,其科學成果已被?科學?雜志列為2001年世界十大科學新聞之一。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全球變暖已經對全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及社會經濟系統(tǒng)產生了明顯和深遠的影響。國際上,目前緬∈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正在就如何減緩這種氣候變暖的趨勢和如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進行談判。

(一)根本概念

1.天氣、氣候

(1).天氣是指短時間(幾分鐘到幾天)發(fā)生的氣象現象,如雷雨、冰雹、臺風、寒潮、大風等。它們常常在短時間內造成集中的、強烈的影響和災害。(2)氣候不同于天氣。氣候是指某一長時期內(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及以上)氣象要素(如溫度、降水、風等)和天氣過程的平均或統(tǒng)計狀況,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區(qū)冷暖干濕等根本特征,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距此平均值的離差值(氣象上稱距平值)表征。公眾日常關心的是每天的天氣如何,但不少經濟活動的決策者和經濟方案的制定者,為趨利避害,更關心氣候狀況,特別是未來的氣候。

2.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tài)和離差(距平)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一起出現了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離差值增大,說明氣候狀態(tài)不穩(wěn)定性增加,氣候變化敏感性也增大。氣候變化是由氣候系統(tǒng)的變化引起的,氣候系統(tǒng)包括大氣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陸地)。我國是世界上氣候變化敏感區(qū)和脆弱區(qū)之一。

引起氣候系統(tǒng)變化的原因有多種,概括起來可分成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fā)、地球運轉軌道的變化和固體地球的變化等等。后者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毀林以及其它工農業(yè)活動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硫化物氣溶膠濃度的變化、陸面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等等?!?·頁

3.溫室氣體和溫室效應大氣中的水汽、臭氧、二氧化碳等氣體,可以透過太陽短波輻射(指吸收少),使地球外表升溫;但阻擋地球外表向宇宙空間發(fā)射長波輻射(指吸收多),從而使大氣增溫。由于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這一作用與“溫室〞的作用類似,故稱之為“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等氣體那么被稱為“溫室氣體〞(Houghton,1997.2001)。如果沒有溫室氣體,那么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應是18cC,而工業(yè)化前很長一段時間全球地面的平均溫度實際上是15℃

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發(fā)現的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還有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見下表1)。對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長,一旦排放到大氣中,其壽命可達200年,因而最受關注。

表1

溫室氣體的種類(IPCC。2001)

種類

增溫效應(%)

生命期(年)

二氧化碳

63%

50—200

甲烷

15%

12-17

氧化亞氮

120

氫氟碳化物

13.3

全氟化碳

50000

六氟化硫及其它

7%

9

·3·頁

排放溫室氣體的人類活動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燒活動排放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氣較低);化石能源開采過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氣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業(yè)生產過程排放二氧化碳和氧化亞氮;水稻田、牛羊等反芻動物消化過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變化減少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廢棄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亞氮,等等。

由表2可見,cO揖然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但它對人類與環(huán)境幾乎是完全無害的,對于植物的生長甚至有益;它也幾乎不影響大氣化學過程;雖然它的含量在所有溫室氣體中是最多的,但其增溫潛力(GwP)是最低的。而N0x在所有環(huán)境問題中都起作用,因而如果NOx含量得以減少,那么環(huán)境問題也將獲益。表2不同溫室氣體對環(huán)境問題的影響(Berdowski等人。2001)化合物WS

SS

RT(D)RT(I)

ARTON(D)ToN(t)03

OC

C02

【+】

N20

【+]

[+】

S02

[+】

【+】

【+】

【+]

[+】

CO

[+】

卜】

【+】

[+]

【+]

【+】NMVOC

[+】

【+】

【+】

[+]

[+】

【+]

【+】

CH。

[+】

[+]

[+]

【+】

[+]

【+】

NOx

【+】

[+】

[+]

[+]

[+】

【+]

【+]

[+]

CFCs

【+】

[+]

[+]

Aerosols

【+]

【+]

【+】

[+】

【+】

[+】

注:WS=冬季霧,SS=夏季霧,RT=輻射傳輸(D代表直接影響,I代表是間接影響),AR=酸雨,ToN=毒性(I代表其反響產品,如乙醛,它是NMVOCf非甲烷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氧化反響的產品),OC=大氣的氯化能力,這是自身去除能力的一種受量,【+】代表有影響,【一】代表無影響?!?·頁

(二)全球氣候正經歷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變化。近50年的氣候變化很可能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

對人類活動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可能導致氣候變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1896年,瑞典科學家斯萬特·阿爾赫尼斯就對燃煤可能改變地球氣候做出了預測。他指出,當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加倍時,全球平均氣溫將增加5~6cI=。之后,有許多科學家陸續(xù)對此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國發(fā)表了一篇關于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可能產生氣候變化的論文‘。同年,美國夏威夷觀象臺開始進行二氧化碳濃度觀測,從而正式揭開人類研究氣候變化的序幕。

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綜合國際上各方面研究結果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領實給出了評估意見(Houg}lton等人,2001;Mc-Carthv等人,2001),其主要內容如下:

860年以來,根據地面氣象儀器觀測結果,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0.6±0.2~C。近百年來最暖的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后。20世紀北半球溫度的增幅,可能是過去l000年中最高的。

近百年來,降水分布也發(fā)生了變化。大陸地區(qū)尤其是中高緯地區(qū)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qū)降水減少。有些地區(qū)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干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加。

.由于氣候變暖,使海水產生熱膨脹。同時,近百年來極冰的大量融化,使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厘米。

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明顯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目前已到達368ppmv(百萬分之一體積),比工業(yè)化之前增加了88ppmv,這可能是過去42萬年中的最高值。

對過去100多年氣候的模擬說明,只考慮自然因子作用的模擬結果,與1860。2000年的氣候演變差異較大;同時模擬自然因子和人類活動的作用,可以相當好地模擬出過去100多年的氣候變化。因而,近百年全球氣候變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的作用共同造成的。

近50年的溫度變化,很可能主要是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

綜上所述,近百年來地球氣候正經歷一次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變化,這種變暖是由自然的氣候波動和人類活動共同引起的。但最近50年的氣候變化,很可能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三)近百年我國氣候在變暖,以冬季和西北、華北、東北最為明顯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秦大河等,2024),主要表現為:

近百年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根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從地域分布看,我國氣候變暖最明顯的地區(qū)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qū),其中西北(陜、甘、寧、新)變暖的強度高于全國平均值。長江以南地區(qū)變暖趨勢不顯著。

從季節(jié)分布看,我國冬季增溫最明顯。1985年以來,我國已連續(xù)出現了16個全國大范圍的暖冬,1998年冬季最暖,2001年次之。

我國降水以20世紀50年代最多,以后逐漸減少,華北地區(qū)尤其如此。這意味著華北地區(qū)出現了暖干化趨勢。、

以上所述說明,近百年來中國的氣候也在變暖,以西北、華北、東北變暖最明顯,其中華北地區(qū)出現了暖干化趨勢?!?·頁

(四)全球氣候將繼續(xù)變暖

不同的社會一經濟假設(如人口增長速率、經濟開展速度、社會進步水平和技術進步程度等),對應著不同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水平。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構造了36種不同溫室氣體排放情景,根本上涵蓋了理想情況(人口增長得到控制、技術迅速改進、經濟迅速開展)到不理想情況(人口不斷增長,技術和經濟開展緩慢)之間的各種情況。其中6種代表性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說明,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將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從工業(yè)化前的280ppmv上升到2100年的540—970ppmv。也就是說,未來100年溫室氣體排放的幅度將可能在5405~.970ppmv間變化。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主要工具是氣候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考慮了海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以及溫室氣體的變化對氣候狀況的影響。

科學家使用31個復雜氣候模式,對6種代表性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未來100年的全球氣候變化進行了預測。結果說明:

全球平均地表氣溫到2100年時將比1990年上升1.4~5.8℃

2l世紀全球平均降水將會增加,但大局部年平均降水增加的區(qū)域很可能同時出現大的年際變化。

北半球雪蓋和海冰范圍將進一步縮小。

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時將比1990年上升0.09~0.88m,各個區(qū)域的上升值將有較大的差異。

一些極端事件(如高溫天氣、強降水、熱帶氣旋強風等)發(fā)生的頻率會增加。

另外,我國科學家使用國際上先進的全球氣候模式和我國區(qū)域氣候模式,在假定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繼續(xù)增加和氣溶膠濃度改變的情景下,預測了我國未來氣候的變化。結果說明:·7·頁

我國氣候將繼續(xù)變暖。到2024-2030年,全國平均氣溫將上升1.7cC;到2050年,全國平均氣溫將上升2.2℃

我國氣候變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到2030年,我國西北地區(qū)氣溫可能上升1.9℃~2.3℃,西南可能上升1.6c【=~2.0~C,青藏高原可能上升2.2"12~2.

我國不少地區(qū)降水出現增加趨勢,東南沿海增加值為最大。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出現變干的趨勢,華北和東北南部等一些地區(qū)出現繼續(xù)變干的趨勢。

由上述各點可知,全球變暖將繼續(xù)下去,即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從現在起穩(wěn)定,這種變暖趨勢還要繼續(xù)幾十年。隨著污染治理,硫化物氣溶膠的排放將減少,因此未來增暖的速率將比過去100年更快。

(五)氣候變化預測存在著不確定性

由于目前對氣候系統(tǒng)的認識有限,’上述氣候變化預測結果給出的只是可能的變化趨勢和方向,包含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降水預測的不確定性比溫度的更大。產生不確定性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1.未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估算存在不確定性

未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直接影響未來氣候變暖的幅度。只有弄清了碳循環(huán)過程中的各種“匯〞和“源〞,尤其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海洋物理過程和生化過程到底吸收了多少排放的二氧化碳(包括氣候系統(tǒng)各圈層之間的相互影響)才能比較準確地判明未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如何變化。但現在對溫室氣體“匯〞和“源〞的了解還很有限。同時,各國未來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排放量,取決于當時的人口、經濟、社會等狀況,這使得現在就準確地預測未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相當困難。

·8·頁

2.可用于氣候研究和模擬的氣候系統(tǒng)資料缺乏

我國現有的與氣候系統(tǒng)觀測有關的觀測網,根本是圍繞某一部門、某一學科的需要而獨立建設和運行的。站網布局、觀測內容等方面都不能滿足氣候系統(tǒng)和氣候變化研究和模擬的要求。

3.用于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氣候模式系統(tǒng)不夠完善

要比較準確地預測未來50~100年的全球和區(qū)域氣候變化,必須依靠復雜的全球海氣耦合模式和高分辨率的區(qū)域氣候模式。但是,.目前氣候模式對云、海洋、極地冰蓋等引起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的描述還很不完善,模式還不能處理好云和海洋環(huán)流的效應以及區(qū)域降水變化等。就預測我國未來氣候變化而言,適合我國使用的氣候模式仍處于開展之中,迄今所用的國外模式尚不能準確地構筑我國未來氣候變化的情景。

(六)氣候變化的影響和危害

近年來,世界各國出現了幾百年來歷史上最熱的天氣,厄爾尼諾現象也頻繁發(fā)生,給各國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開展中國家抗災能力弱,受害最為嚴重。興旺國家也未能幸免于難,1995年芝加哥的熱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國一場颶風就造成400億美元的損失。80年代,保險業(yè)同氣候有關的索賠是140億美元,1990到1995年間就幾乎達500億美元。這些情況顯示出人類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氣候變暖所導致的氣象災害的適應能力是相當弱的,需要采取行動防范。按現在的一些開展趨勢,科學家預測有可能出現的影響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約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線60公里的范圍內,經濟興旺,城市密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水體膨脹和兩極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區(qū),特別是那些人口稠密、經濟興旺的河口和沿海低地。這些地區(qū)可能會遭受淹沒或海水人侵,海灘和海岸遭受侵蝕,土地惡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劇,港口受損,并影響沿海養(yǎng)殖業(yè),破壞供排水系統(tǒng)?!?·頁

2.影響農業(yè)和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

隨著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和氣候變暖,可能會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長生長季節(jié),使世界一些地區(qū)更加適合農業(yè)耕作。但全球氣溫和降雨形態(tài)的迅速變化,也可能使世界許多地區(qū)的農業(yè)和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無法適應或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壞性影響,造成大范圍的森林植被破壞和農業(yè)災害。

3.加劇洪澇、干旱及其他氣象災害

氣候變暖導致的氣候災害增多可能是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全球平均氣溫略有上升,就可能帶來頻繁的氣候災害——過多的降雨、大范圍的干旱和持續(xù)的高溫,造成大規(guī)模的災害損失。有的科學家根據氣候變化的歷史數據,推測氣候變暖可能破壞海洋環(huán)流,引發(fā)新的冰河期,給高緯度地區(qū)造成可怕的氣候災難。

4.影響人類健康

氣候變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險和死亡率,增加傳染病。高溫會給人類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增加負擔,熱浪會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蟲傳播的瘧疾及其他傳染病與溫度有很大的關系,隨著溫度升高,可能使許多國家瘧疾、淋巴腺絲蟲病、血吸蟲病、黑熱病、登革熱、腦炎增加或再次發(fā)生。在高緯度地區(qū),這些疾病傳播的危險性可能會更大。

5.氣候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從中外專家的一些研究結果來看,總體上我國的變暖趨勢冬季將強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溫暖地區(qū)以及沿海地區(qū)降雨量將會增加,長江、黃河等流域的洪水爆發(fā)頻率會更高;東南沿海地區(qū)臺風和暴雨也將更為頻繁;春季和初夏許多地區(qū)干旱加劇,干熱風頻繁,土壤蒸發(fā)量上升。農業(yè)是受影響最嚴重的部門。溫度升高將延長生長期,減少霜凍,二氧化碳的“肥料效應,,會增強光合作用,對農業(yè)產生有利影響;但土壤蒸發(fā)量上升,洪澇災害增多和海水侵蝕等也將造成農業(yè)減產。對草原畜牧業(yè)和漁業(yè)的影響總體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嚴重的影響是增加了風暴潮和臺風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蝕也將引起經濟和社會的巨大損失。第二節(jié)環(huán)境的破壞與,污染

(一)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破壞是當前全球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自70年代以來就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從1995年起,每年的9月16日被定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

臭氧(O,)是一種有臭味的氣體,常溫下為淺藍色。在大氣圈的平流層中,距地面15~35公里的高度上有一個臭氧含量較高的臭氧層,它好似一個巨大的過濾網,可以吸收和濾掉太陽光中有害的紫外線,有效地保護地球生物的生存。1985年,英國科學家首次發(fā)現,南極上空在9至10月平均臭氧含量減少50%左右,并呈周期性出現。北極臭氧層耗損也很明顯。

臭氧層耗損對人類健康及其生存環(huán)境的主要危害是:大量的紫外線直接輻射地面,導致人類皮膚癌、白內障發(fā)病率增高,并抑制人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農作物受害減產,影響糧食生產和食品供給;破壞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鏈,導致生態(tài)平衡破壞。

1.臭氧層損耗與“臭氧洞〞

1984年,英國科學家首次發(fā)現南極上空出現臭氧洞。1985年,美國的“雨云一7號〞氣象衛(wèi)星測到了這個臭氧洞。以后經過數年的連續(xù)觀測,進一步得到證實。據NASA報道,NASA的“Nimbus-7”衛(wèi)星上的總臭氧測定記錄數據說明,近年來,南極上空的臭氧洞有惡化的趨勢。目前不僅在南極,在北極上空也出現了臭氧減少現象。NASA和歐洲臭氧層聯合調查組分別進行的測定都說明了這二點。

’·13·頁

2.昊氧層破壞的原因

對于大氣臭氧層破壞的原因,科學家中間有多種見解。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人類過多地使用氯氟烴類化學物質(用CFC。表示)是破壞臭氧層的主要原因。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1930年由美國的杜邦公司投入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尤其是進入60年以后,開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氣溶膠、制冷劑、發(fā)泡劑、化工溶劑等。另外,哈龍類物質(用于滅火器)、氮氧化物也會造成臭氧層的損耗。

3.臭氧層破壞對生物圈的影響

由于臭氧層中臭氧的減少,照射到地面的太陽光紫外線增強,其中波長為240-329納米的紫外線對生物細胞具有很強的殺傷作用,對生物圈中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各種生物,包括人類,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臭氧層破壞以后,人體直接暴露于紫外輻射的時機大大增加,這將給人體健康帶來不少麻煩。首先,紫外輻射增強使患呼吸系統(tǒng)傳染病的人增加;受到過多的紫外線照射還會增加皮膚癌和白內障的發(fā)病率。此外,強烈的紫外輻射促使皮膚老化。

(二)水資源與水污染

1.世界水資源狀況

(1)世界水資源有限

世界上水的總儲量約有14-{Z,立方公里,平鋪在地球外表上約有3000米高。地球外表70%被水覆蓋,因此有人把地球說成是藍色星球,又叫水球。地球上的水97.2%的水都分布在大洋和淺海中,這些咸水是人類無法直接利用的(要利用就要海水淡化,本錢高)。陸地上兩極冰蓋和高山冰川中的儲水占總水量的2.15%。目前也無法直接利用。余下的0.65%才是人類可直接利用的。從數字上可以看出,水是豐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極其有限的。假設把一桶水比為地球上的水,可用的淡水只有幾滴?!?4·頁

人類用水量中,25%的消費被用于工業(yè),70%以上那么用于農場和牧場。農業(yè)是用水矛盾最突出的領域。

當今世界的水資源分布十分不均。除了歐洲因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水資源較為豐富以外,其他各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嚴重缺水地區(qū),最為明顯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內陸國家,那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不存在嚴重缺水的問題;在亞洲也存在類似問題。例如,‘公元前每天人均耗水約12升,中世紀時人均耗水增加到20~40升,18世紀增加到60升,當前興旺國家一些大城市人均每天耗水500升。在開展中國家,對水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如我國,近20年城市用水翻了幾番。根據有關專家預測,到2000年,全世界的用水量將由1985年的3900億立方米增長到6000億立方米。屆時人們將面臨全球性的嚴重水荒。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被迫從1984年起每年從日本進口雨水2000萬立方米。

2.中國的水資源狀況

(1)總況

我國水資源總儲量約2.81萬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資源量缺乏2400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相當于美國的1/5,前蘇聯的1/7,加拿大的1/48,世界排名110位,被列為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貧乏國家之一。全世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嚴重缺水,1/3的人口得不到平安用水。90年代初,我國476個城市中缺水城市近300個。

(2)重點水域水質狀況.

1998年度我國主要流域(水系)中,遼河、海河污染嚴重,以五類或劣五類水質為主;淮河水質較差,五類或劣五類水質也占到50%左右;黃河局部河段污染嚴重;松花江水質以四類水質為主;長江、珠江水質良好,以一至三類水質為主。滇池、巢湖、太湖富營養(yǎng)化問題突出。

15頁·

富營養(yǎng)化:在湖泊、水庫、海灣、水口,由于氮、磷等植物營養(yǎng)成分大量積聚,使水生生物,特別是水藻類過分繁殖引起污染的現象。富營養(yǎng)化還可能使有些湖泊由貧營養(yǎng)湖變?yōu)楦粻I養(yǎng)湖,進一步開展為沼澤和干地。

水體的劃分:一類指未受任何污染的源頭水。二類指重要的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qū)及珍貴的魚類保護區(qū)、魚蝦產卵場。三類指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qū)及一般魚類保護區(qū)、游泳區(qū)?!念愔敢话愎I(yè)用水區(qū)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qū)。五類指一般農業(yè)用水區(qū)及一般景觀要求的水域。

3.水污染與人體健康

(1)水污染種類

水污染是指進入水體的污染物含量超過水體本地值和自凈能力,使水質受到損害,破壞了水體原有的性質和用途。水污染主要來自工業(yè)廢水、生活污水、農業(yè)廢水等。一句話,水污染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水污染可分為病原體污染、需氧物質污染、植物營養(yǎng)物質污染、石油污染、熱污染、放射性污染、鹽類污染、有毒化學物質污染等。有些污染物是可以用肉眼看出來的,例如污染后,有飄浮物、水變顏色、有異味等,而有些污染物那么需要測定。

(2)水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水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嚴重的,其中包括:

①慢性中毒和急性中毒。水體受化學毒物污染后,通過飲用水或食物鏈便會造成中毒,人甲基汞中毒(水俁病)鎘中毒(痛痛病)砷中毒、氰化物中毒、農藥中毒等。

②致癌作用

4.控制國際水域和海洋環(huán)境污染的國際行動

在控制國際水域和海洋資源危機及環(huán)境污染方面,國際社會采取了大量行動,制訂了大量雙邊和多邊國際條約,在有關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的共同參與下,采取了一些重要的國際合作行動?!?6·頁

歐洲是國際河流湖泊制度的發(fā)源地,19世紀初就宣布菜茵河等幾條河流國際化。本世紀50年代以后,有關國際河流的條約普及各大洲,除締結了大量有關國際河流的雙邊條約外,還產生了一些重要的多邊條約,涉及航行、分配用水、控制污染和保護流域生態(tài)資源等各個方面。例如,1976年法、德、荷、瑞士等國簽訂了“保護萊茵河不受化學污染公約〞;1978年亞馬遜流域8國簽訂“亞馬孫河合作條約〞,宣布為保護亞馬遜河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共同努力。

保護海洋環(huán)境的國際行動是從防止海洋石油污染開始的。1954年制訂了第一個保護海洋環(huán)境的全球性公約“國際防止海上油污公約〞。本世紀60年代以后,先后制訂了“國際干預公海油污事故公約〞、“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等,完善了控制船舶造成污染的國際法律制度及污染損害賠償制度。1972年,在倫敦通過了第一部控制海洋傾廢的全球性公約,即“防止傾倒廢棄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在海洋資源保護方面,1946年制訂了“國際捕鯨管制公約〞,規(guī)定設立了國際捕鯨委員會。1958年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通過了“捕魚與養(yǎng)護公海生物資源公約〞,對海洋生物資源保護作了比較全面的規(guī)定。1982年4月,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經過近10年的討論,以壓倒多數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其中對海洋環(huán)境保護作了全面系統(tǒng)的規(guī)定。

另外,在沿海各國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就北海、波羅的海、地中海、中非和西非海域、紅海和亞丁灣、東南太平洋區(qū)域、加勒比海、東非海域、東南亞地區(qū)等制訂了一系列海洋環(huán)境保護條約和關于區(qū)域合作的行動方案?!?7·頁

(三)土地荒漠化與森林植被破壞

1.世界土地荒漠化的根本狀況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qū),由于,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根本喪失。荒漠化大致有四類:一是風力作用下的,以出現風蝕地、粗化地表和流動沙丘為標志性形態(tài)。二是流水作用下的,以出現劣地和石質坡地作為標志性形態(tài)。三是物理和化學作用下的,主要表現為土壤板結、細顆粒減少、土壤水分減少所造成的土壤干化和土壤有機質的顯著下降,結果出現土壤養(yǎng)分的迅速減少和土壤的鹽漬化;四是工礦開發(fā)造成的,主要表現為土地資源損毀和土壤嚴重污染,致使土地生產力嚴重F‘降甚至絕收。

非洲大陸有世界上最大的旱地,大約是20億公頃,占非洲陸地總面積的65%。整個非洲干旱地區(qū)經常出現旱災,目前非洲36個國家受到干旱和荒漠化不同程度的影響,估計將近5000萬公頃土地半退化或嚴重退化,占全大陸農業(yè)耕地和永久草原的1/3。根據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的調查,在撒哈拉南側每年有150萬公頃曾土地變成荒漠,在1958~1975年間,僅蘇丹撒哈拉沙漠就向南蔓延了90~100公里。亞太地區(qū)也是荒漠化比較突出的一個地區(qū).共有8600萬公頃的干旱地、半干旱地和半濕潤地,7000萬公頃雨灌作物地和1600萬公頃灌溉作物地受到荒漠化影響。這意味著亞洲總共有35%的生產用地受到荒漠化影響。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要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從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的分布情況來看,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

2.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主要是指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干旱條件,由此造成.18.頁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人為因素主要指過度放牧、亂砍濫伐、開墾草地并進行連續(xù)耕作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壞,地表裸露,加快風蝕或雨蝕。就全世界而言,過度放牧和不適當的旱作農業(yè)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發(fā)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樣,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積土地鹽堿化,也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從亞太地區(qū)人類活動對土地退化的影響構成來看,植被破壞占37%,過度放牧占33%,不可持續(xù)農業(yè)耕種占25%,根底設施建設過度開發(fā)占5%。非洲的情況與亞洲類似,過度放牧、過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村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荒漠化的主要影響是土地生產力的下降和隨之而來的農牧業(yè)減產,相應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一系列社會惡果,在極為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造成大量生態(tài)難民。

3.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根本途徑和戰(zhàn)略

荒漠化是各國很早就關注的一個環(huán)境問題。1977年,聯合國召開了防止荒漠化會議,制定和實施了防止荒漠化的行動方案。1992年,聯合國環(huán)發(fā)大會把防治荒漠化列為國際社會采取行動的一個優(yōu)先領域。1994~6月,聯合國通過了?關于在發(fā)生嚴重干旱或荒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約?。我國已于1996年加人了這一公約。

防治荒漠化的主要途徑是建立以當地農牧民為主體的綜合防治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制訂經濟開展和資源保護一體化的政策,把保護和合理使用資源作為經濟開展的前提條件;第二,逐步建立合理的土地使用權制度體系,合理規(guī)劃土地利用,增強農牧民保護土地的經濟動力;第三,合理管理和使用水資源,控制上游過度利用水資源和盲目灌溉,建立流域管理體系和節(jié)水農業(yè)體系;第四,合理規(guī)劃和使用耕地和草地,營造防護林和薪碳林,保護植被,防止水土侵蝕;第五,改變過度放牧和過度墾殖的狀況,限制載畜量,退耕還牧,有效改善退化的土地?!?9·頁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成功防治荒漠化的關鍵是把各項防治措施同農牧民擺脫貧困有效地結合起來,規(guī)劃好土地和水資源的利用。

4.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

(1)砍伐林木

溫帶森林的砍伐歷史很長,在工業(yè)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熱帶森林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只有30多年的歷史。歐洲國家進人非洲,美國進入中南美,日本進入東南亞,尋求熱帶林木資源。在這一期間,各興旺國家進口的熱帶木材增長了十幾倍,到達世界木材和紙漿供給量的10%左右。但近年來,為了保護熱帶森林,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禁止出口原木。

(2)開墾林地

為了滿足人口增長對糧食的需求,在開展中國家開墾了大量的林地,特別是農民非法燒荒耕作,刀耕火種,造成了對森林的嚴重破壞。據估計,熱帶地區(qū)半數以上的森林采伐是燒荒開墾造成的。在人口稀少時,農民在耕作一段時間后就轉移到其他地方開墾,原來耕作過的林地肥力和森林都能比較快地恢復。刀耕火種尚不對森林構成多大危害。但是,隨著人口增長,所開墾林地的耕作強度和持續(xù)時間都增加了,加劇了林地土壤侵蝕,嚴重損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復能力。

(3)采集薪材

全世界約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每年有1億多立方米的林木從熱帶森林中運出用作燃料。隨著人口的增長.對薪材的需求量也相應增長,采伐林木的壓力越來越大。

(4)大規(guī)模放牧

為了滿足美國等國對牛肉的需求,中南美地區(qū),特別是南美亞馬遜地區(qū),砍伐和燒毀了大量森林,使之變?yōu)榇笠?guī)模的牧場。·20頁·

(5)空氣污染

在歐美等國,空氣污染對森林退化也產生了顯著影響。據1994年歐洲委員會對32個國家的調查,由于空氣污染等原因,歐洲大陸有26.4%的森林有中等或嚴重的落葉。

5.森林減少的影響和危害

(1)產生氣候異常

沒有森林,水從地表的蒸發(fā)量將顯著增加,引起地表熱平衡和對流層內熱分布的變化,地面附近氣溫上升,降雨時空分布相應發(fā)生變化,由此會產生氣候異常,造成局部地區(qū)的氣候惡化。如降雨減少,風沙增加。

(2)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森林對調節(jié)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有重要作用??茖W家認為.世界森林總體上每年凈吸收大約15億噸二氧化碳,相當于化石燃料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的1/4。森林砍伐減少了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把原本貯藏在生物體及周圍土壤里的碳釋放了出來。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由于砍伐熱帶森林,每年向大氣層釋放了15億噸以上的二氧化碳。

(3)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減少

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物種最為豐富的地區(qū)之一。由于世界范圍的森林破壞,數千種動植物物種受到滅絕的威脅。熱帶雨林的動植物物種可能包括了物種的一半,但它正在以每年46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

(4)加劇水土侵蝕

大規(guī)模森林砍伐通常造成嚴重的水土侵蝕,加劇土地沙化、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5)減少水源修養(yǎng),加劇洪澇災害森林破壞還從根本上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加之土壤侵蝕造成的河湖淤積,導致大面積的洪水泛濫,加劇了洪澇的影響和危害。·21頁·

6.保護森林的國際行動

保護森林的一個重要行動領域是推動森林的可持續(xù)管理。1990年,國際熱帶木材組織第一個制訂了熱帶森林可持續(xù)管理標準和指南。1994年,在重新談判國際熱帶木材協(xié)定后,木材生產國和消費國達成了如下協(xié)議:木材消費國也必須遵守國際木材組織的2000年目標,即到2000年,所有的森林產品必須產于可持續(xù)管理的森林,實際上要求興旺國家同熱帶地區(qū)的開展中國家遵守同樣的森林可持續(xù)管理原那么。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也在其他區(qū)域進行了制訂森林可持續(xù)管理指南的活動。

控制森林破壞的另外一個國際行動領域是限制木材的國際貿易。?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將一些有重要商業(yè)價值的木材列入了控制清單。?國際熱帶木材協(xié)定?也涉及木材的國際貿易。一些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如森林管理委員會(FsC),也制訂了森林可持續(xù)管理原那么和標準,監(jiān)督森林產品的貿易。

(四)酸雨污染

1.酸雨及其分布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5.6的降水,但現在泛指酸性物質以濕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面上。濕沉降是指酸性物質以雨、雪形式降落地面,干沉降是指酸眭顆粒物以重力沉降、微粒碰撞和氣體吸附等形式由大氣轉移到地面。酸雨形成的機制相當復雜,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過程。酸雨中絕大局部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于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就某一地區(qū)而言,酸雨發(fā)生并產生危害有兩個條件,一是發(fā)生區(qū)域有高度的經濟活動水平,廣泛使用礦物燃料,向大氣排放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污染物,并在局部地區(qū)擴散,隨氣流向更遠距離傳輸。二是發(fā)生區(qū)域的土壤、森林和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缺少中和酸性污染物的物質或對酸性污染物的影響比較敏感。如酸性土壤地區(qū)和針葉林就對酸雨污染比較敏感,易于受到損害?!?2·頁

60、7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開展和礦物燃料消耗量的逐步增加,礦物燃料燃燒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氣污染物總量也不斷增加,酸雨分布有擴大的趨勢。歐洲和北美洲東部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生酸雨的地區(qū),但亞洲和拉丁美洲有后來居上的趨勢。酸雨污染可以發(fā)生在其排放地500-2000公里的范圍內,酸雨的長距離傳輸會造成典型的越境污染問題。

亞洲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長較快的地區(qū),并主要集中在東亞,其中中國南方是酸雨最嚴重的地區(qū),成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區(qū)。

2.酸雨的危害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損害生物和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

酸雨降落到地面后得不到中和,可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湖水或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時,魚的繁殖和發(fā)育會受到嚴重影響。土壤和底泥中的金屬可被溶解到水中,毒害魚類。水體酸化還可能改變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

酸雨還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土壤中鈣、鎂、鉀等營養(yǎng)因素,使土壤貧瘠化。酸雨損害植物的新生葉芽.從而影響其生長發(fā)育,導致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退化。

(2)腐蝕建筑材料及金屬結構.

酸雨腐蝕建筑材料、金屬結構、油漆等。特別是許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為材料的歷史建筑物和藝術品,耐酸性差,容易受酸雨腐蝕和變色。

3.控制酸雨的國際行動與戰(zhàn)略

歐洲和北美國家經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后,認識到酸雨是一個國際環(huán)境問題,單獨靠一個國家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各國共同·采取行動,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才能控制酸雨污染及其危害。1979年11月,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環(huán)境部長會議上,通過了“控制長距離越境空氣污染公約〞。1983年,歐洲各國及北美的美國、加拿大等32個國家在公約上簽字,公約生效。1985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21個國家簽署了赫爾辛基議定書,規(guī)定到1993年底,各國需要將硫氧化物排放量削減到1980年排放量的70%,即比1980年水平削減30%。議定書于1987年生效。目前,日、美等國試圖建立東亞空氣污染監(jiān)測網,開展聯合監(jiān)測,逐步在東亞建立區(qū)域性酸雨控制體系。第三節(jié)碳基能源走向終結

煤、石油、天然氣,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2024年在全球能源結構中占87.9%,中國更高達93.8%。像化石一樣,它們是千百萬年前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變化形成的,它們的主要成分是碳基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因此也被稱為化石能源或碳基能源。200多年來,人類依賴碳基能源創(chuàng)造了很多人間奇跡,但它們燃燒過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溫室氣體,是造成大氣褐云、灰霾、酸雨和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同時大局部碳基能源將在2l世紀內被開采殆盡。如何改變以碳基能源作為人類社會根本動力來源的狀況,成了當代社會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

(一)碳基能源與人類文明史

人類對能源的利用,最早是從火開始的?;鹪且环N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fā)引起的大火,雷電使樹木等燃燒產生的天然野火。從現有資料看,人類用火是繼石器制作之后的50-60萬年前才開始出現的,最早是燃燒樹枝雜草來煮食和取暖,后來人們開始用草飼養(yǎng)牲畜,利用畜力和一些簡單機械作動力,從事生產和交通運輸。從遠古直至中世紀,人類最先進的交通工具不過是馬車而已。在如此悠長的歷史歲月中,柴薪占據著第一代主體能源的位置。那時的用火還談不上污染,而是一種貼近自然的原始文明,充滿詩意的裊裊炊煙。

煤炭的利用,開創(chuàng)了人類的新紀元,把人類社會帶進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煤氣燈的使用,照徹了人類的漫漫長夜;蒸汽機的創(chuàng)造使煤炭一躍成為第二代主體能源,蒸汽機的廣泛應用使紡織、冶金、采礦、機械加工等工業(yè)獲得迅速開展,蒸汽機車、輪船相繼出現推動交通運輸業(yè)出現巨大的進步。到19世紀,電磁感應現象的發(fā)現,由蒸汽機作為動力的發(fā)電機開始出現,煤炭被轉換成更加便于輸送和利用的二次能源——電能。

隨著機器大工業(yè)的開展,煤炭顯得日益重要。1846年,英國煤炭年產量已經到達4400萬噸,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第一大產煤國。從此英國到處都建立起大工廠,那些高聳入云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fā)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工業(yè)革命不僅對英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改變了英國的經濟地理面貌,大大提高了英國的國際地位,而且對世界也具有極大的影響。當時煤炭是工業(yè)的血液,然而,繁重的運輸、笨重的鍋爐、惱人的振動和飛揚的煤渣讓它終于在20世紀初被石油所替代。

早在公元前250年,中國人便發(fā)現石油是一種可燃的液體。人類進入石油時代的標志,是埃德溫·德雷克1859年8月29日在賓夕法尼亞洲泰斯維爾小鎮(zhèn)打出了一口深21.69米的油井,這口井被美國稱為“世界第一口現代油井〞。不過俄國人卻認為,謝苗諾夫1848年在里海阿普歇倫半島開鑿的油井才是世界第一口現代油井。不管這項第一的帽子應該戴在誰的頭上,他們都對開啟石油時代作出了了不起的奉獻:德雷克的成就更快地轉化為了大規(guī)模產業(yè),謝苗諾夫那么最早使用了井架鉆井技術,更在1861年建成了世界第一座煉油廠。25頁

19世紀末,人們創(chuàng)造了以汽油和柴油為燃料的奧托內燃機和狄塞爾內燃機。1908年福特研制成功了第一輛汽車。此后,汽車、飛機、柴油機輪船、內燃機車、石油發(fā)電等,將人類飛速推進到現代文明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石油取代煤炭,成為絕大多數車輛的主燃料,而航空時代的開啟更讓石油地位陡升。到20世紀60年代,全球石油的消費量超過煤炭,成為第三代主體能源。

隨著全球人口急劇膨脹,人類的能源消費大幅度增長,整個工業(yè)就是靠碳基能源支持的。煤炭、石油均是古生物在地下歷經數億年沉積變遷而形成的,儲量極為有限且不可再生。按現在的消耗速度,世界上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等能源將在幾十年至二百年內逐漸耗盡。20世紀60年代以來,包括水電、生物質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和氫能等新興和可再生能源陸續(xù)被開發(fā)出來,開始局部代替碳基能源,隨著技術的進步,這類新能源的占比將不斷提高,最終將有望為人類社會提供清潔和持久的動力。

(二)碳基能源時代的尾聲

除了嚴重的污染之外,碳基能源的不可持續(xù)性還在于它越來越昂貴的價格。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下,國際市場石油價格的大起大落已經成為常態(tài)。

2024年,國際石油價格一波三折。在1月22日創(chuàng)出86.6美元/桶的調整低點一路上漲,至7月2日歐佩克油價創(chuàng)下每桶140.73美元的歷史高位,7月11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盤中曾創(chuàng)出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新高。此后,油價維持走低之勢。至12月23日,歐佩克市場監(jiān)督原油一攬子價格為每桶34.49美元。這是自2024年7月以來,歐佩克油價首次降到35美元以下。2009年7月1日,油價又一路反彈到每桶69.83美元。

歷史上,油價幾次大幅飆升,都對全球經濟產生了嚴重沖擊,甚至導致西方主要經濟體陷入衰退。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國際油價比危機前大約增長了2倍,到達48.92美元/桶。由于國際油價的大幅上漲,1974年全球進入高通脹期。興旺經濟體的通脹水平到達了13.95%,日本更高達23.95%,開展中經濟體的物價水平也到達了15.76%。2024年上半年,因油價上漲,導致全球經濟運行本錢提高,產品價格普遍上漲,通貨膨脹壓力加大。

根據美國能源部的數據,到2030年,世界液體燃料需求預計將到達每天1.176億桶,而從瀝青砂、頁巖和生物燃料中合成的非常規(guī)石油,每天可以提供1050萬桶,但大局部需求的1.071億桶還得靠常規(guī)石油。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我們已經到達石油峰值,世界石油產量將不會超過每天8500萬桶。盡管有人寄望于未開發(fā)的非常規(guī)儲藏,例如加拿大阿爾伯塔地區(qū)豐富的瀝青砂資源,北極圈豐富的油氣儲藏隨著全球變暖也會適于開采,可惜時間不在人類這一邊。為了不突破2攝氏度這個大限,全球排放必須在未來5~10年到達峰值,并在2050年降到1990年的80%,這迫使各國必須在21世紀中葉實現能源系統(tǒng)的零碳化轉型。

事實上,殼牌、BP、??松梨谶@三巨頭的液烴產率已經分別在2024年、2024年和2024年到達了最高值??沙掷m(xù)性組織的約翰·艾爾金頓和加里·肯德爾認為,對全球石油工業(yè)而言,2024年有可能是巔峰之年。由于運輸問題的制約,全球已經進入一個石油供給缺乏可靠性和廉價性的時代,石油時代已經無可挽回地進人衰退期。油價將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再次飆升。從長遠來看,不但中國、印度等開展中大國的油耗會飆升,中東產油大國的經濟開展也將使它們自身的石油消費水平接近西方。2024年在周期頂部油價曾上調至每桶150美元,下一個周期油價可能到達200美元,再下一個周期可能還要高。2024年3月,油價約為每桶40美元,到11月已經到70美元,在此期間經濟只是出現了一些復蘇的跡象而已。思考題:1.目前人類都面臨哪些生存危機?2.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將給人類帶來什么后果?·28·頁第二章

“低碳經濟〞j

一種文明的轉型

【本章要點】本章從低碳經濟的內涵與起源、產生與開展來使大家了解低碳經濟的概念以及什么是低碳經濟。由于人類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我們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低碳經濟〞就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只有開展低碳經濟,人類才能解決生存危機.得到自我救贖。第一節(jié)低碳經濟的內涵與起源

在世界工業(yè)化進程中,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為主的高碳經濟造成了全球嚴重的氣候和環(huán)境問題??茖W界的研究結論認為,近一個世紀以來氣候變暖的原因與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特別是廣泛使用煤炭、石油過程中導致的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關。隨著全球氣候問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由“重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也成為世界開展的總趨勢,低碳經濟也將成為繼信息技術革命后的又一場新的工業(yè)革命?!?9·頁

(一)低碳經濟概念的內涵

“低碳經濟〞概念首次出現在2024年英國政府發(fā)表的?我們未來的能源:創(chuàng)立低碳經拶勘中。雖然世界各國都在談論低碳經濟,但目前它還沒有很明確的定義,為大家所接受的觀點是,低碳經濟是一種以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根底的綠色經濟開展模式,主要指在可持續(xù)開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傳統(tǒng)高碳產業(yè)改造、新型清潔能源開發(fā)等途徑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減少傳統(tǒng)高碳能源的消耗,降低經濟開展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的影響,以實現經濟開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相協(xié)調的開展模式。

“低碳〞概念由低碳經濟、碳生產率和碳關稅等三個核心術語組成;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點的經濟形態(tài),旨在圍繞人類經濟活動,在生產、消費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全面考慮溫室氣體排放的因素,它要求轉變過去的傳統(tǒng)經濟增長模式,通過低碳經濟模式及生活方式,實現經濟活動低碳化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xù)開展,維護生物圈的碳平衡,其本質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新型綠色清潔能源開發(fā)、追求綠色GDP,目標是減緩氣候變化和促進人類的可持續(xù)開展;核心是能源技術、減排技術、產業(yè)結構和制度的創(chuàng)新以及實現人類社會生存與開展觀念的轉變,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根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通過優(yōu)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逐步實現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脫鉤,是一種防止氣候發(fā)生災難性變化、保持人類可持續(xù)開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低碳經濟的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生產的低碳化,即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注重對生產規(guī)模和資源使用進行科學統(tǒng)籌和規(guī)劃,大力引進和運用新技術,關注自然資源的循環(huán)和再利用,注重控制人口增長速度,使之與整個社會經濟開展水平和環(huán)境承載力相適應,是一種可持續(xù)的生產方式?!?0·頁

.其次是分配的低碳化,指政府進行再分配時,要通過法律、稅收、轉移支付等經濟調控手段,對環(huán)境友好的產業(yè)實行傾斜和優(yōu)惠,同時對于那些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傳統(tǒng)產業(yè)予以限制,大力開展新興工業(yè),建設生態(tài)文明,以實現產業(yè)低碳化,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三是消費的低碳化,要積極倡導文明消費、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在消費結構上要更加注重精神消費、文化消費等。隨著“低碳經濟〞概念的不斷開展和延伸,

“低碳社會〞、

“低碳城市〞、“低碳技術〞、“低碳開展〞、“低碳生活〞等新概念應運而生,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開展的大趨勢。

(二)低碳經濟的起源

低碳,英文為lowcarbon。意指較低(更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排放。隨著世界工業(yè)經濟的開展、人口的劇增、人類欲望的無限上升和生產生活方式的無節(jié)制,世界氣候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二氧化碳排放量越來越大,地球臭氧層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機,全球災難性氣候變化屢屢出現,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和健康平安,即使人類曾經引以為豪的高速增長或膨脹的GDP也因為環(huán)境污染、氣候變化而大打折扣。因此,各國都著手制訂實施“綠色GDP'’的開展模式和統(tǒng)計方式。

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急需世界各國協(xié)同減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的12月,④÷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召開。149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代表通過了旨在限制興旺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規(guī)定,到2024年,所有興旺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采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一是兩個興旺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二是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三是可以采用綠色開發(fā)機制,促使興旺國家和開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四是可以采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采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2001年,、美國總統(tǒng)布什剛開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理由是議定書對美國經濟開展帶來過重負擔。2024年3月,歐盟各成員國領導人一致同意,單方面承諾到2024年將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根底上至少減少20%。2024年之后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即所謂“后京都〞問題是在內羅畢舉行的?京都議定書?第2次締約方會議上的主要議題。2007年12月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產生了“巴厘島路線圖〞,“路線圖〞為2024年前應對氣候變化談判的關鍵議題確立了明確議程。

中國也在較早時間關注碳排放狀況。2024年底,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fā)改委、國家環(huán)??偩值攘课摵习l(fā)布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第二節(jié)低碳經濟的產生與開展

低碳經濟是一項具有重大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課題,中國積極開展低碳經濟,順乎世界潮流、符合中國國情,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開展觀,實現可持續(xù)開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經濟的本質是在市場經濟根底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chuàng)新,形成長期穩(wěn)定的引導和鼓勵機制,推動提高能效、節(jié)約能源的技術,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創(chuàng)新,以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目前,“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低碳開展〞、“低碳社會〞、“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與新政策正在逐步推廣。實行這種大變革的結果,將為逐步邁向生態(tài)文明走出一條新路,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tǒng)增長模式,用新世紀的創(chuàng)新技術和創(chuàng)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人類向往的可持續(xù)開展和生態(tài)文明?!?2·頁

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根底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fā)、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chuàng)新、產業(yè)結構和制度創(chuàng)新以及人類生存開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中國政府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明確提出要把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開展規(guī)劃,嘗試有助于開展低碳經濟的各種途徑,并取得了積極成效。來自國家發(fā)改委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國單位GDP能耗已在2024年根底上累計降低13%,有望實現到2024年單位GDP能耗在2024年根底上降低20%左右的目標。這意味著我國5年內少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將到達15億噸以上。

低碳經濟有兩個根本點:其一,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02)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獲得最大的生態(tài)經濟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能源消費生態(tài)化,形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的國民經濟體系,保證生態(tài)經濟社會有機整體的清潔開展、綠色開展、可持續(xù)開展。興旺國家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的工業(yè)文明開展模式,導致了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大氣中C02濃度不l新增加,使全球氣侯變暖。使用化石燃料這種高碳能源是產生這種生態(tài)環(huán)境災難的主要原因。研究說明,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自凈C02的能力每年只有30億噸,全世界每年約剩下200多億噸殘留在大氣層中,使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堪重負。長此下去,氣候將更為反復無常,氣象災害范圍更大、更頻繁和更嚴重,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開展。因此,控制大氣中C02濃度增加,緩解全球氣侯變暖,是現代人類得以生存與開展的內在要求。當今中國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為主體的經濟,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一般為2/3。這種典型的碳基能源經濟,使我國經濟和能源結構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COz排放強度相對較高,節(jié)能減排形勢非常嚴峻。由此,開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社會,推動中國經濟開展由高碳能源經濟向低碳與無碳能源經濟的根本轉變是實現科學開展、和諧開展、綠色開展、低代價開展的戰(zhàn)略選擇。開展低碳經濟是一種經濟開展模式的選擇。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從產業(yè)結構、能源結構調整人手轉變高碳經濟開展模式,同時也要從產業(yè)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尋求節(jié)能途徑,推廣節(jié)能技術,要大力開發(fā)可再生能源,形成良好的開展低碳經濟的社會氣氛。第三節(jié)低碳經濟——人類的自我救贖

人類經歷了農業(yè)文明革命、工業(yè)文明革命、效勞業(yè)革命,以及信息革命浪潮和即將迎來的休閑經濟浪潮,這一次次地跨時代意義的文明進步,推動著世界經濟迅猛前進??山裉煊捎谌祟惖倪^度開發(fā)、過度消費,使我們的地球家園已“瘦骨嶙峋〞、“血脈枯竭〞,完全難以承載日益多的人口負擔,人們對未來生存也陷入了悲觀和無助。終于,世界悄悄地又迫不及待地興起了以低碳文明為主的經濟浪潮。應該說這是人類面對上述現狀的痛苦的自我救贖?!?4·頁

(一)經濟的定義

“經濟〞一詞有很多解釋,中國的直譯是“經世濟民〞。然而,一個最為生動的定義是:經濟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果,就是如何在各種可能的選擇中,即在各種主觀與客觀、自然與人際條件的制約下,選取代價最小而收效最大的那種選擇。經濟又是指社會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是指個人、企業(yè)、政府以及其他組織在社會內進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決定社會稀缺性資源的使用。而今天,那些稀缺資源經歷了“文明人類〞數千年的攫取,已經越發(fā)稀缺了。于是,低碳經濟應運而生。

(二)低碳經濟概念與提出背景

低碳經濟無疑是有史以來,各樣式經濟(如農業(yè)經濟、工業(yè)經濟、效勞經濟等)中最符合上述經濟定義的類型。低碳,是歷史的選擇,是人類面臨的環(huán)境惡化、氣候變化、能源短缺,使持續(xù)開展受到威脅自省的結果。眾所周知,過去各國的工業(yè)化實際都是典型的高碳經濟,既高能耗高排放。低碳意味著節(jié)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根底的全新經濟。20世紀末,由于高碳排放,英國最先提出了節(jié)能減排應對溫室效應及氣候變暖,沒有獲得世界多數國家關注。因為美國和中國雖是能源消耗大國,但也是有一定的能源儲藏的國家,僅是高碳模式的一般受害者,或者說既是受害者又是受益者,對節(jié)能減排積極性不高;而中東、俄羅斯和澳洲的能源大國,是高碳模式的最大收益者。當然他們沒有積極性,只有英國和歐盟由于能源短缺,能源儲藏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所以才積極提出上述應對建議。后來英國把節(jié)能問題、環(huán)境問題、氣候問題捆綁上經濟,提出了低碳經濟,這才受到了所有國家的響應。如此,低碳經濟的概念破殼而出?!?5·頁

對于我國,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xù)開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產業(yè)轉型、新能源開發(fā)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達經濟社會開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開展形態(tài)。開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當環(huán)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jié)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開展新興工業(yè),建設生態(tài)文明。如今,世界各國都接受了能拯救人類于“水火之中〞的低碳經濟,紛紛定出減少碳排放的日程表,低碳經濟已勢不可擋。

(三)低碳經濟的應對

低碳經濟的建立或者說低碳革命的完成,是一項極其艱巨持久的任務。對世界是這樣,對中國更是如此。因為我國是開展中國家,還在工業(yè)化進程中?;蛘哒f,高能耗還是相當一局部企業(yè)獲得利潤的法寶?,F在僅就我國而言,探討一下如何應對低碳轉型。

1.低碳經濟的官方責任

大家知道中國是一個剛剛走上市場經濟道路的經濟大國,數以萬計以制造業(yè)為主的工業(yè)企業(yè),還在以燒煤、燒石油、燒天然氣維持運轉,享譽著世界工廠的美名當然擯棄高碳,改行低碳取向是十分困難的。它將必然使我國的經濟開展速度趨緩下來,連續(xù)的兩位數增長將不再容易維持;企業(yè)效益自然減低;國民消費也將大受影響。因此,引入低碳,中國權力機關及政府必須下大決心,使大力氣,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讓我國既能逐漸走向低碳社會,又確保國民經濟平穩(wěn)邁進,不能大起大落,并切實保證民生不受太大影響?,F在,國家已經成立了專門的基金用于節(jié)能減排和新能源產業(yè)的開發(fā)和促進,另外就是國家將會對新能源發(fā)電進行回購,這對于業(yè)界是最大的利好消息,國家、政府已經勇敢地開始承當自己的責任,可以預見,中國的低碳經濟開展必將穩(wěn)步前行。

’·36·頁

2.企業(yè)積極自律

不容質疑低碳革命企業(yè)是主力,然而,企業(yè)節(jié)能減排并非易事。不少企業(yè)從內部到外部都遇到不小的阻力。那么,企業(yè)應該如何自律呢?第一,面對節(jié)能減排相對巨大的投入,必須有長遠的眼光,一方面要認識世界碳基(煤、石油、天然氣)能源只夠幾十年到一百年左右使用,節(jié)能減排是自我救贖。另一方面,企業(yè)必須以前瞻性的眼光認識到,今天企業(yè)改造的投入將在不遠的將來獲得持久的收益。第二企業(yè)必須主動承當社會責任。節(jié)能減排、實現低碳,是企業(yè)維護全社會乃至全世界人類生存環(huán)境不容推卻的責任。第三那么是,有條件、有魄力的企業(yè),可以根據國家產業(yè)政策積極參與太陽能、風能和氫能以及生物質能的開發(fā)。做新能源產業(yè)的領頭羊,做碳基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轉變的先驅。

3.培養(yǎng)公民低碳自覺

低碳經濟或者說是綠色經濟,投射到普通平民百姓身上,自然就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也稱為綠色生活。其重要含義不亞于低碳經濟的整體意義,當然這一切也是為了節(jié)約煤炭石油等碳素能源的消耗。由于新的能源研制與應用尚需不少時日,那么,和企業(yè)節(jié)能減排一樣都是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免得碳基能源枯竭了,而替代的陽光能源尚未開發(fā)出來或者開發(fā)了還沒投入商業(yè)產品序列。

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jié)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污染為根底的經濟。低碳生活,也自然是以低污染為特征的生活。低碳,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是應該成為一種態(tài)度,一種信仰,我們應該自覺自愿地去實踐低碳生活。節(jié)電、節(jié)油、節(jié)氣、節(jié)水,垃低碳經濟循環(huán)經濟與加快經濟開展方式轉變圾分類、節(jié)約食品、節(jié)約日常用品、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等等,我們必須從點滴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公民的努力雖然作用微小,但意義重大。低碳社會必須是你、我、他(她)一起努力才能實現。人們栽種樹木,人們收集雨水減少地下水消耗,人們堅持爬樓梯,人們自帶環(huán)保購物袋,人們騎自行車、電動車,人們少開私家車,人們選擇購置運距近的商品(減少運輸中能源消耗)等等。如此形形色色,低碳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低碳滲透到了工作學習的所有層面。有的不免有些麻煩,但為了迎接陽光文明生活的到來,減少貽害無窮的二氧化碳,公民義不容辭的努力自是不可或缺。

(四)低碳經濟全球一體

幾千年來人類農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等一次又一次經濟革命,一直都是以個別國家或地區(qū)率先成功,而后逐漸為世界其他地區(qū)或國家所追隨所效仿,最后使得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社會文明成果成為普世共享的福祉。比方農業(yè)革命,新石器時代人類創(chuàng)造了農業(yè)、畜牧業(yè)。農業(yè)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yè)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觀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慢慢由采集食物到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由于各地經濟開展的差異,農業(yè)出現的時間很不一致,大約為從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上主要的早期農耕中心有三個地區(qū),即西亞、東亞(包括南亞)、中南美洲。此后,便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再如工業(yè)革命,眾所周知,是英國率先興起并完成的。工業(yè)革命有時又稱產業(yè)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早期歷程,是以機器生產逐步取代手工勞動,以大規(guī)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普遍認為,工業(yè)革命發(fā)源于英格蘭中部地區(qū)。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進蒸汽機之后,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后傳播到全英格蘭,再傳到整個歐洲,19世紀又傳播到北美地區(qū)。然而,世界可利用資源的逐漸枯竭,地球氣候變化的危險趨向,使近年來醞釀并大張旗鼓地進行著的低碳經濟革命,必然地要求地球人團結一致,一起救贖自己、拯救我們共同的家園。正如那首奧運歌曲唱到“我和你,在一起,同住地球村……〞。為了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的長治久安,為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可持續(xù)開展和進步,為了人類子孫后代的健康繁衍,只有一起行動才能遏止威脅人類的氣候變化,才能抑制生存環(huán)境的惡化,特別是人類還要將彼此的最新低碳能源(太陽能、風能、氫能和生物質能)研究成果以最快的速度普惠全球。這一切,最后達成人類與地球和諧共處。

“世界一體,共同應對〞。這是當前世界各國首腦的共識,也是地球公民的共同認知。思考題:1.低碳經濟的內涵?低碳經濟的概念?2.低碳經濟的開展歷史?3.低碳經濟對人類的奉獻是什么?·39·頁第三章低碳經濟在國內外的

開展現狀及政策【本章要點】本章主要介紹低碳經濟在國外的開展狀況,通過從意大利、丹麥、日本三個國家的低碳經濟開展現狀及采取的政策措施,分析與借鑒他國的開展經驗,以作為我國低碳經濟開展的參考。第一節(jié)全球氣候變暖與開展低碳經濟

(一)全球氣候變暖現狀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

“即使平均氣溫上升1~2度,就足以改變地表的景觀,甚至改變歷史〞。這是全球的專家學者對全球氣候變暖現狀的概括。

1.全球氣候變暖的具體表現及趨勢

近百年來,全球地表氣溫顯著升高,且未來將持續(xù)升溫。過去100年(1906—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升高0.74℃,海平面上升17em。與1980~1999年相比,21世紀末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可能會升高1.1-6,4℃,海平面可能上升18~59cm;21世紀高溫、熱浪及強降水頻率可能增加,熱帶氣旋(臺風和颶風)強度可能加強。中國氣候也發(fā)生明顯變化,20世紀中國年均氣溫升高了0.5~0.8℃;年均降水量變化趨勢不明顯,但區(qū)域降水量變化波動較大;近50年,中國區(qū)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據預測,21世紀中國地表氣溫將繼續(xù)上升,降水也呈增加趨勢。2024年為中國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年平均氣溫10.1

41頁

2l世紀中國地區(qū)溫度將持續(xù)上升,2040年以前,不同情景下中國地區(qū)變暖趨勢差異不大,而2050年以后那么可能出現明顯的變暖程度的差異。低排放情景下,增溫趨勢緩慢,到21世紀末變暖不會超過1-3℃

2.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

全球變暖造成的影響廣泛、復雜而又深遠,是全方位、多尺度和多層次的,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效應,但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全球變暖引起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事件趨強趨多,農業(yè)生產不穩(wěn)定性增加,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冰川顯著退縮,重大工程平安運行的風險加大,沿海經濟興旺地區(qū)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生物多樣性遭破壞,人類健康、人居、工業(yè)、旅游、保險等均受到影響。

預估:未來全球變暖會繼續(xù)加強,本世紀極端高溫和強降水事件發(fā)生頻率很可能持續(xù)上升;熱帶氣旋(包括臺風和颶風)可能更強。

氣候變化同時對生態(tài)產生了影響,在所有大陸和局部海洋上,許多自然系統(tǒng)受到區(qū)域氣候變化,特別是溫度升高的影響。在全球尺度上,人為增暖可能已經對許多自然和生物系統(tǒng)構成可區(qū)分的影響?!?2·頁

3.全球氣候變暖的成因

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較多: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局部全球平均溫度的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效應造成的,溫室氣體能吸收地表長波輻射,使大氣變暖,溫室氣體中影響最大的是二氧化碳。2024年全球大氣C02濃度為379ppm,為65萬年來最高。工業(yè)化(1750年)以來,大氣中溫室氣體明顯增加(據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

(二)全球氣候變暖應對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儆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了應對目標及原那么。最終目標:穩(wěn)定溫室氣體濃度水平,以使生態(tài)系統(tǒng)能自然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威脅并使經濟可持續(xù)開展。根本原那么: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歷史上和目前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源自興旺國家,開展中國家人均溫室氣體排放仍相對較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主要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尤其是提高能源效率〞、

“削減化石燃料消費〞、

“尋找替代煤碳的低碳化石燃料和非碳能源〞、

“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儲存〞等途徑才能予以實現。因此,近幾年便產生了新的經濟方式及新的生活方式,即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43頁

1.低碳經濟

正如前文所述,低碳經濟就是指在可持續(xù)開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產業(yè)轉型、新能源開發(fā)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達經濟社會開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開展形態(tài)。開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當環(huán)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jié)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開展新興工業(yè),建設生態(tài)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開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開展與資源環(huán)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tài)是充分開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

“氫能經濟〞

“生態(tài)經濟〞“生物質能經濟〞。但現階段太陽能發(fā)電的本錢是煤電水電的5~10倍,一些地區(qū)風能發(fā)電價格高于煤電水電;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目前離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提出的商業(yè)化目標還很遠;以大量消耗糧食和油料作物為代價的生物燃料開發(fā)。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糧食、肉類、食用油價格的上漲。從世界范圍看,預計到2030年太陽能發(fā)電也只能到達世界電力供給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儲量將分別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盡。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時代〞向“太陽能文明時代〞

(風能、生物質能都是太陽能的轉換形態(tài))過渡的未來幾十年里,

“低碳經濟〞“低碳生活〞的重要含義之一,就是節(jié)約化石能源的消耗,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時間保障。特別從中國能源結構看,低碳意味節(jié)能,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根底的經濟。

2.低碳生活所謂“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量減少,從而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它給我們提出的是一個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同創(chuàng)造低碳生活的問題。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要注意節(jié)電、節(jié)氣,從這些點滴做起。除了植樹,還有人買運輸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堅持爬樓梯,形形色色,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煩。但關心全球氣候變暖的人們卻把減少二氧化碳實實在在地帶入了生活之中?!?5·頁

(三)轉向低碳經濟、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徑

“采用低碳經濟的戰(zhàn)略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