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屈原列傳》教案++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高中語文】《屈原列傳》教案++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高中語文】《屈原列傳》教案++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高中語文】《屈原列傳》教案++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高中語文】《屈原列傳》教案++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屈原列傳》教案新課導入在長沙岳麓山上的三閭大夫祠中,有一副薯名的對聯(lián):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是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得最早的一篇記載屈原事跡的文章今天我們就通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起走近偉人一-屈原。一、學習目標1、積累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等文言基礎知識;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并把司馬遷對人物的評價和事跡的介紹結合起來理解;學習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結合凸顯人物品格的手法;3、通過對本文的學習明確屈原的政治主張及其高潔的品質(zhì),理解其敢于同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4、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屈原的人生經(jīng)歷作出評價;體會司馬遷為屈原立傳目的,努力追求和構建高尚的人格。教學重難點:作者簡介人物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yè),著述歷史。經(jīng)歷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作品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歷史學識創(chuàng)作了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妒酚洝穬?nèi)容:共有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五部分評價:全書人物塑造形象鮮明,文筆簡練樸素,其中也有許多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結合的作品。魯迅贊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意即它既是史學巨著,又是文學巨著。知識鏈接——本紀、世家、列傳、表、書①本紀(12)敘述歷代帝王的歷史(記帝王)《項羽本紀》②世家(30)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孔子世家》、《陳涉世家》③列傳(70)歷代諸侯之外名官名人事跡《屈原列傳》④表(10)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⑤書(8)記載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知識鏈接——我國史書體例體例記述方式作品①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的有關歷史事件《春秋》、《左傳》②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國語》、《戰(zhàn)國策》③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史記》、《漢書》④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史記》⑤斷代史同一史書可能同時屬于多個不同史書體例《漢書》《史記》(西漢.司馬遷)(紀傳體通史)《漢書》(東漢班固)(紀傳體斷代史)“《后漢書》(南朝.宋.范曄)(紀傳體斷代史)(三國志》(西晉.陳壽)(紀傳體分國史)知識鏈接——屈原與楚辭人物生平與思想①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半姓,屈氏,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曾任三閭大夫與左徒之職,其"內(nèi)選賢舉能,對外連齊抗秦"的政治主張不被采納而屢遭貶謫,最后投江而死。

②屈原的大部分作品都與他的兩次遭饞流放有關,一是流放漢北,一是流放江南:屈原高潔品行,憂愁發(fā)憤而著其書作品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等。《離騷》《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帶有自傳性質(zhì)。"離騷"二字,司馬遷解釋為"遭受憂患",王逸解釋為"離別的憂愁"。

以司馬遷解釋最為合理,寫作于屈原離開郢都往漢北之時?!冻o》與《詩經(jīng)》并稱為"風"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源頭。評價屈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屈原的出現(xiàn),標志中國詩歌進入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他被后人稱為"詩魂"。屈原(約前340年-前278年),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業(yè)(mi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出生于楚國丹陽歸(今湖北宜昌),我國第一位浪漫主義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詩魂”。世界四大文化名辭賦之祖”、人(屈原、哥白尼、拉伯雷、莎士比亞)之一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等?!峨x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擇情詩。屈原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他創(chuàng)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jīng)》并稱“風騷,對后世詩歌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楚辭含義①"楚辭"之名,始見于漢武帝時,宋黃伯思認為"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楚辭'"②楚辭的直接淵源是以《九歌》為代表的楚地民歌,南方祭歌那神奇迷離的浪漫精神,深深影響甚至決定了楚辭的表現(xiàn)方法和風格特征。③楚辭,其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后逐漸固定為兩種含義:一是詩歌體裁即戰(zhàn)國后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開創(chuàng)的一種新詩體;一是詩歌總集的名稱即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錄了屈原、宋玉以及漢代賈誼、劉向等人的仿騷作品。(《離騷》.《天問》、《九章》、《九歌》)1、"楚辭"內(nèi)涵①詩體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間語言和民歌形式而創(chuàng)作的一種詩歌樣式,又因為屈原作品中的《離騷》一篇最著名,因此又稱"騷"體。②總集名。西漢劉向所輯,收屈原、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的詩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特色"楚辭"以優(yōu)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溶化神話傳說,塑造鮮明形象;以楚地的詩歌形式方言聲韻,描寫楚地的風土人情,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影響很大。2、辭"的特點(1)形式特點①句式不整齊,每句字數(shù)可多可少,以六言、七言為主②每首詩的句數(shù)不受限制,可多可少③用韻不嚴格④句中或句末加語助詞"兮""些"或"只"這一類字照一般的說法,凡是詩句加有"兮""些"語助詞的作品,不分寫作時間先后,不論作品內(nèi)容,以及作者是否楚國人,都稱"騷體"。三、背景探尋屈原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因為才華出眾而擔任要職,但因為受人嫉妒,楚懷王聽信讒言而疏遠他,后被放逐。從此,楚國日益衰微,楚懷王受秦國使臣張儀的欺騙,與齊國斷交,使楚國陷入孤立境地,發(fā)兵攻秦后喪失大片國土。楚懷王晚年時,不聽屈原的勸阻,親自到秦國被扣留,客死他鄉(xiāng)。楚項襄王即位后,楚國繼續(xù)對秦投降,此時屈原又遭小人陷害,被放逐到江南一帶,屈原對國家命運憂心如焚,痛恨奸佞誤國,不肯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自己高尚的理想。后來楚國郢都被攻破,屈原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四、課前預習(一)通假字通假字(1)"離騷"者,猶離憂也:"離"同"罹",遭受(2)人窮則反本:"反"同"返",返回(3)靡不畢見:"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同"旨",意旨(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同"濁",污濁(6)屈平既絀:"絀"同"黜",指被罷免官職(7)齊與楚從親:"從"同"縱",合縱,聯(lián)合抗秦(8)乃令張儀詳去秦:"詳"同"佯",假裝(9)厚幣委質(zhì)事楚:"質(zhì)"同"贄",見面禮(10)亡走趙,趙不內(nèi):"內(nèi)"同"納",接納(11)被發(fā)行吟澤畔:"被"同“披”,披散古今異義1、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古義:第二年。今義:今年的下一年。2、顏色憔悴古義:臉色,面容。今義:由物體發(fā)射、反射或透過的光波通過視覺所產(chǎn)生的印象。3、形容枯槁古義:外貌,模樣。今義:對事物的形象或性質(zhì)加以描述。4、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古義:委婉得體。今義:不慌不忙,鎮(zhèn)靜,沉著;(時間或經(jīng)濟)裕。一詞多義1、從(1)齊與楚從親:動詞,同"縱",合縱,聯(lián)合抗秦(2)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動詞,使……跟從(3)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動詞,聽從,順從2、患(1)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動詞,憂慮,擔心(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名詞,憂患,災禍3、靡(1)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副詞,無,沒有(2)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動詞,倒下4、疾(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動詞,感到痛心(2)君有疾在肌膚:名詞,病(3)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形容詞,勁疾5、絕(1)楚誠能絕齊:動詞,斷絕(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動詞,橫渡(3)佛印絕類彌勒:副詞,非常,極6、歸(1)竟死于秦而歸葬:動詞,返回(2)吾妻歸寧:動詞,已婚女子回娘家(3)后五年,吾妻來歸:動詞,舊指女子出嫁(4)民歸之,由水之就下:動詞,歸向,歸覆7、見(1)信而見疑(介詞,被)(2)靡不畢見(動詞,同"現(xiàn)",表現(xiàn))(3)舉類邇而見義遠(動詞,表達,表現(xiàn))(4)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動詞,見到8、屬(1)屈平屬草稿未定:zhu,動詞,撰寫(2)然亡國破家相隨屬:zhu,動詞,接連(3)屬予作文以記之:zhu,動詞,同"囑",囑托(4)吾屬今為之虜矣:shu,名詞,類,等輩9、明(1)明于治亂:動詞,明曉(2)明讒諂之蔽明也:名詞,視力(3)明道德之廣崇:動詞,闡明10、微(1)其文約,其辭微:形容詞,含蓄隱晦(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副詞,沒有,用來表示一種否定的假設或條件(3)微聞有鼠作作索索:副詞,隱約特殊句式特殊句式課文例句判斷方法及標志判斷句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離騷”者,猶離憂也3、天者,人之始也4、秦,虎狼之國。5、此不知人之禍也“判斷句的判斷方法:判斷句的翻譯為“是”或“不是”的字句判斷標志:“者也”“者,”被動句1、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2、信而見疑,忠而被謗3、而自令見放為4、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5、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被動句的判斷方法: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行為的被動者被動句的判斷標志:“被”“為”“見”“于”“為·所”賓語前置句1、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2、而自令見放為3、而自令若是賓語前置句的判斷方法:可通過句意、語法結構、標志性詞語等綜合分析賓語前置句的判斷標志:“以”“為介詞結構后置句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明于治亂,嫻于辭令蟬蛻于污穢介詞結構后置句的判斷方法:重點分析中心語和修辭語之間的關系介詞結構后置句的判斷標志:于詞類活用重要虛詞1、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狀,一天天地1、王甚任之(代詞,他)2、時秦昭天與楚婚——名作動,結為婚姻2、復之秦(動詞,到)3、亡國破家相隨屬——使動用法,使滅亡,使破敗3、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取消句子獨立性)4、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名作狀,在朝內(nèi),在國外4、王怒而疏屈平(連詞,表順承)五、初讀文本,理清思路1、請找出文本的線索并梳理文章結構文本的線索明線:屈原的命運王甚任之——王怒而疏之——屈平既黜——怒而遷之——自投暗線:楚國的命運被騙——被襲——客死——滅亡結構梳理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第一層(1-2):因才而被"任",因"讒"而被"疏"。(記敘)第二層(3):創(chuàng)作《離騷》的緣由,對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評價(議論抒情)第二部分(4-9)屈原由見"絀"到見"遷"。第一層(4-7):屈原被"納"后,楚懷王三次被騙,最終客死于秦(記敘)第二層(8):批評楚懷王"不知人之禍"(議論抒情)第三層(9):頃襄王昏庸,對屈原"怒而遷之"(記敘)第三部分(10-12)屈原自沉汨羅,以身殉國的經(jīng)過以及他對后世的影響(敘議結合)五、理解字詞疏通文意疏通文意,要求逐字對譯,字字落實,注意重要字詞、特殊句式、重點句子。第一段原文重要字詞、句式等翻譯賞析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1者也。判斷句2為:擔任3左徙:戰(zhàn)國時楚國特有的官名,職位僅次于令尹。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

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史記載春申君與屈原曾任左徒。4聞,學識。志,記。博聞強志,亦作"博聞強識"、"博聞強

記"。是指知識廣博,長于記憶(記憶力強)5嫻:熟練,熟悉

6入:名一狀,對朝庭內(nèi)出:名→狀,對外7、遇:對待屈原名平,與楚國的王族同姓。他曾擔任楚懷王的左徒。見聞廣博,記憶力很強,通曉治理國家的道理,熟悉外交應對辭令。對內(nèi)與懷王謀劃商議國事,發(fā)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1、簡介屈原的出身、官職和杰出才能,深得楚懷王信任。

王"甚任"表現(xiàn):"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兒子,受封于屈,

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文學上博聞強志,政治上明于治亂,社交上嫻于辭令。知識鏈接——上古時代的姓和氏名、字、號楚王族本姓羋,氏是"熊",屈原的祖先熊瑕(楚武王熊通之子)封在"屈",就以封邑"屈"為氏,屈原擔任的"三閭大夫"就是管理"屈、景、昭"這三個氏的官職。在上古時代,姓和氏是有區(qū)別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的,姓用來"別婚姻",避免同姓通婚。由于人口繁衍,一個姓分為若干分支,標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它們的稱號就是氏,氏用來"明貴賤",貴者有氏,賤者無名無氏。姓:人出生了就有,用來"別婚姻";

氏:姓的分支,標志宗族系統(tǒng)的稱號,用來"明貴賤"

女子稱姓,男子稱氏。貴族有氏,平民則無。氏的來源封邑(如屈、景、昭)號(如魯、趙、秦)、官職(如司馬、尹、史)祖先的謚號(如文、武、景)、職業(yè)(如巫、卜、陶)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孫)、居住地(如西門、東郭、百里祖先的字(如孟孫、叔孫、季孫)、景物(如柳云、楊)祖先的號(如軒轅氏、高陽氏)等。動物(如馬、牛、熊)名字號名:出生三月后由父親取名。字: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一般而言,字和名在意義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號:是"名"和"字"的延伸,所以"號"又叫別號、表號。注意: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在人際交往中,一般而言,自稱稱名,稱人稱字。第二段原文重要字詞、句式等翻譯賞析2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楚大夫。上官,復姓。同列:官階職位相同。害:嫉妒造為:制訂憲令:國家的重要法令。屬:撰寫奪:強取占為己有與:同意讒:說某人壞話,詆毀伐:自夸,炫耀

自矜功伐疏:疏遠上官大夫和屈原同在朝列,他想爭得懷王的寵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懷王讓屈原制訂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見了就想強取為己有,屈原不同意。因此他就在懷王面前詆毀屈原說:"大王叫屈原制訂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發(fā)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到’。”懷王很生氣,就疏遠了屈原。楚王聽信小人讒言,怒而疏屈屈原

楚王疏遠屈原直接原因:小人的嫉妒(臣佞)上官大夫"讒之"

根本原因:楚王的昏庸(君昏)

懷王聽信讒言

不信屈原(重點段落)第三段原文翻譯賞析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失。造業(yè)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屈平痛心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是非,被說人壞話、讒邪的小人蒙蔽了雙眼,以致邪惡小人危害了國家,端方正直人不被(昏君讒臣)所容,所以憂愁深思而創(chuàng)作了《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愁的意思。上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處境困難時,總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所以勞累疲倦時,沒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憂傷時,沒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堅守正道行為光明,竭盡忠心用盡智慧,來侍奉他的國君,卻被小人離間,可以說處境困難。誠信之人卻被懷疑,忠心之人卻被誹謗,怎能沒有怨憤呢?屈原作《離騷》,是從怨憤引起的。第一層:寫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的緣由。體現(xiàn)出司馬遷對屈原極度同情、極度悲憤的情感。(從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恒,未嘗不呼父母也得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詩經(jīng)》中的國風,描寫愛情而不淫蕩,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憤怒。屈原的《離騷》詩,則兩者之美兼而有之。(他)遠古提到帝嚳,近古提到齊桓公,中古提道商湯、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這些事用來諷刺當世社會。闡明道德的廣大崇高,治亂的條理,沒有不全表現(xiàn)出來的。他的文章簡約,語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潔,行為正直。就其文字來看,不過是尋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極大的,列舉的雖是肯前事物,但是表達意思很深遠。他的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第二層:概述《離騷》的主要內(nèi)容,就其文、辭、志、行進行評論,評價其藝術成就。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他自動地遠離污泥濁水,象蟬脫殼那樣擺脫污穢環(huán)境,以便超脫世俗之外,不沾染塵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舊保持高潔的品德,推究這種志行,即使同日月爭光都可以。第三層:贊揚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高貴品質(zhì)。概括第一部分(1-3)段的主要內(nèi)容?第一部分(1--3)敘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遠的坎坷經(jīng)歷(任——疏),介紹并高度評價《離騷》。第一段簡介屈原,王甚任之身份+才能第二段屈原被疏臣佞+君昏第三段第一層:寫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的緣由。第二層:概述《離騷》的主要內(nèi)容,就其文、辭、志、行進行評論,評價其藝術成就。第三層:贊揚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高貴品質(zhì)。第四段原文翻譯賞析屈原既絀。其后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zhì)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愿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背淹踟澏艔垉x,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背古?,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fā)兵擊之,大破楚師于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fā)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zhàn)于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大破楚師于丹、淅戰(zhàn)于藍田?!獱钫Z后置句屈原已被罷免。后來秦國準備攻打齊國,齊國和楚國結成合縱聯(lián)盟互相親善。秦惠王對此擔憂。就派張儀假裝脫離秦國,用厚禮和信物呈獻給楚王,對懷王說:“秦國非常憎恨齊國,齊國與楚國卻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和齊國絕交,秦國愿意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背淹跗鹆素澬模湃瘟藦垉x,就和齊國絕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張儀抵賴說:“我和楚王約定的只是六里,沒有聽說過六百里。”楚國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發(fā)怒,大規(guī)模出動軍隊去討伐秦國。秦國發(fā)兵反擊,在丹水和淅水一帶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大將屈匄,于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一帶。//懷王又發(fā)動全國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國,交戰(zhàn)于藍田。魏國聽到這一情況,襲擊楚國一直打到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退。齊國終于因為懷恨楚國,不來援救,楚國處境極端困窘。(第一次被騙)①受騙絕齊②兵敗丹浙③藍田退兵屈原被絀,楚懷王錯信張儀騙局,自絕于齊,楚國受孤立,導致?lián)p兵折將失地,后陷入腹背受敵的艱難處境。第五、六段原文翻譯賞析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眜。第二年,秦國割漢中之地與楚國講和。楚王說:“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說后,就說:“用一個張儀來抵當漢中地方,我請求到楚國去。”到了楚國,他又用豐厚的禮品賄賂當權的大臣靳尚,通過他在懷王寵姬鄭袖面前編造了一套謊話。懷王竟然聽信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在齊國,回來后,勸諫懷王說:“為什么不殺張儀?”懷王很后悔,派人追張儀,已經(jīng)來不及了。

后來,各國諸侯聯(lián)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了楚國將領唐昧。第5段:懷王被惑,縱儀歸秦,追悔莫及(第二次受騙)第6段:諸侯擊楚,楚兵大敗第七段原文翻譯賞析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懷王的小兒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么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于前往。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后死在秦國,尸體運回楚國安葬。7段:懷王赴秦,客死秦國(第三次被騙)思考6:第7段的內(nèi)容?結合前文思考:屈原被黜后寫了楚懷王三次受騙有何用意?(給屈原立傳,作者寫楚國的命運用意是什么?)①寫楚國的命運側面說明屈原對楚國的重要作用。這些事發(fā)生在"屈平既絀"后,說明罷黜屈平是錯誤的。復釋張儀、赴秦身死,都與未聽屈原的勸諫有關,說明屈原的去留關系著楚國的命運。②揭露楚王的昏聵和用人不當造成國家的衰敗。楚王父子的昏庸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容于朝廷,暗示屈原自投汨羅江的悲劇發(fā)生。第八、九段原文翻譯賞析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賓語前置句)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被動句,“于”表被動)為天下笑(被動句,“為”表被動)此不知人之禍也(判斷句)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里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xiàn)出來這種想法。然而終于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

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fā)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xiàn),這是因為所謂忠臣并不忠,所謂賢臣并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nèi)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了解人的禍害。《易經(jīng)》說:“井淘干凈了,還沒有人喝井里的水,使我心里難過,因為井水是供人汲取飲用的。君王賢明,天下人都能得福?!本醪毁t明,難道還談得上福嗎!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fā)怒,就放逐了屈原。第8段是從哪兩個角度來寫的,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表現(xiàn)了屈原怎樣的情感?第8段:屈原被放,心系懷王;懷王"不知人之禍",客死異國①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展開,寓議于敘,突出屈原的"忠"和"賢",闡明他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②后從為君(楚懷王)的角度展開,純用議論,闡明秦王客死異國乃人君"不知人之禍"。屈原被流放了,仍然"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存君興國",表現(xiàn)了屈原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第9段:頃襄王昏庸,怒而遷屈原。概括第二部分(4-9)的主要內(nèi)容屈原由"絀"到"遷"和楚國滅亡的過程(4)(第一次受騙)屈原被黜,楚懷王錯信張儀騙局,自絕于齊,楚國受孤立,導致?lián)p兵折將失地。陷入腹背受敵的處境。(5-6)(第二次受騙)張儀入秦,買通靳尚。懷王被惑,縱儀歸秦,再次兵敗。(7)(第三次被騙)秦楚通婚,子蘭勸行,懷王赴秦,客死秦國,為天下笑。(8)批評楚懷王"不知人之禍"(9)頃襄王昏庸,對屈原"怒而遷之"第十段原文翻譯賞析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屈原到了江濱,披散頭發(fā),在水澤邊一面走,一面吟詠著。臉色憔悴,形體面貌像枯死的樹木一樣毫無生氣。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來到這兒?”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睗O父說:“聰明賢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縛,而能夠隨著世俗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么不隨大流而且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么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么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zhì),卻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寧可投入長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魚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zhì),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于是他寫了《懷沙》賦。因此抱著石頭,就自投汨羅江而死。寫屈原流放途中和漁父的對話,及最后殉國的壯舉。第10段,從屈原與漁父的對話中可看出他們的思想有怎樣的差異?表現(xiàn)出屈原怎樣的品質(zhì)?差異:屈原與漁父代表著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屈原是失志不渝,以死明志;漁父是隨波逐流、明哲保身。品質(zhì):兩相對比,突出了屈原高潔的品格和堅定的操守,表現(xiàn)了他失志不渝、以死明志的品質(zhì)。"在第10段中,這段文字是化用《楚辭》中的《漁父》篇寫成,采用設為問答的形式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內(nèi)心世界,雖是議論,卻與一般的議論不同。兩次對話揭示了屈原臨死前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第一次問話,引出屈原對自己流放原因的揭示: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屈原的悲劇實際上是時代的悲劇,"清"者"醒"者必然是厄運。思考:漁父勸說屈原時提出了兩個什么觀點?(分別用一個成語加以概括)這次對話又起什么作用?隨波逐流、懷瑾握瑜作用:引出屈原的自我表白突出屈原的高貴品質(zhì):寧愿葬身魚腹,也不同流合污,茍且偷生。(志行高潔,寧死不屈)屈原為何選擇"自沉"的解脫方式?楚懷王屢次疏遠及小人使奸是屈原自沉的客觀原因,他實在幽憤難解,所以自沉以求解脫。(2)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觀上的原因。他太熱愛楚國,所以他不能像孔子那樣周游列國以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他留戀生命,但當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時,惟有死亡。死亡是對無意義生命的強烈否定,是對無聊生存的冷漠與藐視,惟有"自沉"才可以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肯定,達到對生存意義的高揚。4.我們應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屈原在那舉世混濁、眾人皆醉的惡劣環(huán)境中,寧赴常流葬身魚腹,決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決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溫蠖地去死,他是以死明志。①歌頌了他潔身自好的高尚節(jié)操和寧折不彎的斗爭精神。②表現(xiàn)了他對理想和正義的執(zhí)著追求,對卑劣、腐朽的切齒痛恨,是對邪惡勢力的強烈控訴。③也是對渾渾噩噩的人們的呼喚和激勵。第十一段原文翻譯鑒賞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后楚日日以削,數(shù)十年,竟為秦所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被動句)竟為秦所滅(被動句)屈原死了以后,楚國(還)有宋玉、唐勒、景差一些人,都愛好文學,由于擅長寫賦受到人們稱贊;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辭,始終沒有人敢于直諫。從這以后,楚國一天比一天縮小,幾十年后,終于被秦國所滅亡第11段從幾個方面敘述了屈原對后世的影響?①文學:屈原自沉后,宋玉等人繼承了他的文學主張,但"終莫敢直諫",無人繼承他的政治主張。②政治:將楚之滅亡與屈原生死相聯(lián)系,凸顯屈原對于楚的價值。第十二段原文翻譯鑒賞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碧饭f:我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為他的志向不能實現(xiàn)而悲傷。到長沙,經(jīng)過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嘗不流下眼淚,追懷他的為人。看到賈誼憑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責怪屈原如果憑他的才能去游說諸侯,哪個國家不會容納,卻自己選擇了這樣的道路!讀了《服鳥賦》,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認為被貶和任用是不重要的,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司馬遷為什么“悲其志”?①是對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②是對腐敗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訴(讒人間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懷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禍也,爽然自失……)。③是對屈原遭遇的同情(可謂窮矣,能無怨乎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怪其自令若是……)。④是對司馬遷自身命運的感慨,司馬遷和屈原同病相憐,惺惺相惜,借寫屈原的身世抒發(fā)自己無限感慨。六、合作探究1、《屈原列傳》中為了突出主要人物屈原,寫了其他不同類型的人物作反襯,司馬遷是如何寫的?其他人物性格、行動手法屈原的品行懷王聽信讒言,不辨忠奸對屈原“怒而疏”頃襄王聽信讒言,不辨忠奸對屈原“怒而遷”忠貞愛國,正道直行,突出他在楚國興衰存亡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令尹子蘭的邪惡欺詐、泄私憤圖報復疾惡如仇、忠君愛國上官大夫的嫉賢妒能正道直行張儀的狡詐陰險英明果斷靳尚、鄭袖的貪婪賣國愛國無私宋玉之徒雖“祖屈原之從容辭令”但“終莫敢直諫”忠貞愛國、正直無畏漁父的明哲保身、隨遇而安堅貞品德、高尚志行相關背景本文節(jié)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第一篇為屈原立傳的史傳名篇。屈原、賈誼都懷才不遇,而且賈誼又寫過《吊屈原賦》,所以司馬遷將二人合起來立傳。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膜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彼抉R遷同屈原一樣品格高潔,才華橫溢,竟因李陵案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干古忠賢,途竟一轍,所以作者在《屈原列傳》中著重指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以自況《史記》之成,是基于垢辱前人評論說:“史公與屈子,實有同心”與《史記》中的其他傳記不同,《屈原列傳》在敘事上融入了大段的議論,論中有情,直抒胸臆。請結合課文最后一段以及《報任安書》一文,體會司馬遷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屈原司馬遷才能博聞強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博學多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nèi)似分揖龕蹏?,行廉志潔、堅持正義正直不屈忠君愛國仗義執(zhí)言,身殘志堅文學成就《離騷》、《天問》等,開創(chuàng)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人生遭遇君王昏,聽信讒言,多次被貶,投江自盡受評被疏,遭受宮刑命運選擇以死明“志”以生踐“志司馬遷、屈原、漁父面臨困頓,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一個忍辱而生,一個毅然赴死,一個超然而活,你更欣賞誰的做法呢?說出你的理由。屈原壯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氣節(jié)司馬遷勇敢的生以生踐志-堅韌的意志漁父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自由的靈魂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圣。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里。無論在國內(nèi)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毛澤東七、課堂練習1、理解性默寫在《屈原列傳》中,作者司馬遷對"離騷"一詞作出自己的解釋的句子是:"離騷"者,猶離憂也。(2)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離騷》的創(chuàng)作背景除了楚懷王聽信讒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還有"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朝廷小人當?shù)?、正直之人遭到排擠的黑暗現(xiàn)實。(3)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作《離騷》的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氣,而導致屈原有怨氣的直接原因是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4)一個人在辛苦困倦到極點的時候,往往會仰頭長嘆:"天??!"這種情況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中有著形象的描述:“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5)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為了論證"父母,是人類的根本"這一觀點,舉了"疾痛慘恒,未嘗不呼父母也”這一例子進行了論證。(6)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詩經(jīng)》里的《國風》和《小雅》進行了評價的句子是:“《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7)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分析了屈原《離騷》用來列舉事實諷刺當世政治的包括"上稱帝譽,下道齊桓,中述湯、武”這三方面。(8)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對屈原的《離騷》評價極高,其中認為其文字簡練、用語精到的兩句是:"其文約,其辭微”(9)在《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所作的《離騷》內(nèi)容雖然細小但含義卻極為宏大,所舉的事例雖然淺近但意義卻很深遠的兩句是:“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10)我們讀屈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