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教版國家開放談科研課題_第1頁
從人教版國家開放談科研課題_第2頁
從人教版國家開放談科研課題_第3頁
從人教版國家開放談科研課題_第4頁
從人教版國家開放談科研課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人教版國家開放談科研課題

1“溫度”這一變,傳統(tǒng)的“易”觀老人說:“我不知道。這意味著我習慣閱讀與過去一樣?!?。確實,一個太熟悉的事物,通常會導致我們對它的不經意或者忽視,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生活經驗。熟視無睹有兩面性,一方面給我們提供了視覺上和心理上的模式化,讓我們可以熟知一個事物,快捷有效地處理問題,但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審美疲勞,不能發(fā)現熟視之外的東西。此時若能換一個角度去審視事物,把熟視變?yōu)椤笆庖暋?將無睹變?yōu)椤拔蚨谩?往往會探究到事物更深層面的內涵或未被我們發(fā)現的新的一面。事實上,視角決定一切。在一定意義上人的行為可以歸結為:怎么看就怎么干。人類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離不開生理的眼睛和心理的眼睛,就此而言,我們的世界就是角度或說視角的產物。人類意識的本能就是形成角度,實現角度,再形成角度,再實現角度。所以經常變換角度去看問題,能夠提升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水平,亦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思考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我們這樣一個專業(yè)考試機構看題庫,情同此理。本文力求區(qū)別于現有諸多題庫研究的模式,試圖從一個新的角度解說題庫。當然,構建一個角度還是要費點口舌的,讀者有不同看法是思想活躍的表現,也正是我之所欲,如果讀者有更好的角度,本文的目的就達到了。因此,本文的重心在于通過什么樣的角度看題庫,其次才是通過這個角度看到了什么。其實,角度一旦形成,看到什么就呼之欲出了,當然,讀者也能從這個視角上見仁見智。說了半天角度,那么我們今天從一個什么角度看題庫呢?我是讀文獻的,喜歡刨根,就大膽地找一個角度:哲學和歷史哲學的角度。讀者可能會覺得這離題庫太遠了,一個現代考試試題的組織方式如何能與哲學、歷史扯上關系?別急,愈遠的可能就是愈近的,這仍然取決于角度。試想,如果角度不變,你的身后就是離你最遠的,要繞地球一周才能到達,但是角度一變,方向變了,你的身后就是離你最近的了。這個比喻同時告訴我們:讀懂今天最直接的途徑就是讀懂歷史。這里,我們還是以中國哲學和中國歷史作為我們討論的思想資料,因為我們都是活在這個語境之中和這個歷史過程之中的,這樣易于理解、溝通和討論。那么題庫是什么?也就是說從哲學和歷史哲學的角度來看,題庫是什么?題庫是器。什么叫器?器與道相對,相互對立的概念,猶如兩極。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唐·孔穎達《周易正義》)。何謂道者,指不可見之物,比如規(guī)律、準則、天道、人道等。它無形、無名、無象,超越了人的感覺經驗范圍,不能為人所感知,只能被規(guī)定和認識。如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此指人之道,儒家是入世的,講做人的道理。又如《國語·晉語》中說“天道無親,為德是授?!贝酥缚陀^規(guī)律。何謂器者,指可見之物。包括具體事物或名物制度,即人可以感知的一切個別事物和具體存在?,F實的宇宙可以說都屬于器的范疇,因此它以有形、有名、有象為基本特征。人們可以以它們?yōu)閷ο筮M行分類比較、分析概括等各種認識活動。介乎道器之間的是形。形是有質之稱,哲學的語言就叫本體或質性,比如物體的性質,物質的某種屬性等。形是道器的分界?!胺灿袕臒o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既有形質,可為器用,所以“形在器,不在道也”?!吨芤住穼⑿紊吓c形下、道與器在概念上對立起來,奠定了中國本體論范疇體系的基本框架,因此,道器觀是我國古典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古人對世界的一種終結性思考,也是解釋世界的哲學立論。至此我們知道,題庫是器,是形而下的,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器大致可以分為三大器類:①實用性,即實物,如新石器、舊石器;②功能性,如文字、貨幣等;③象征性,如宗教禮器等。題庫大致可歸于功能性范疇。讀者也許會說,誰不知道題庫是這么個東西啊!但要知道,我們是從一個最根本和一個最徹底的意義上在看題庫,就如牛頓從萬有引力的角度看蘋果,與一個老農看蘋果是完全不一樣的,他看到的是物體之間最本質的關系,牛頓如果不從引力的角度理解蘋果的狀態(tài),就不會產生一個解釋物質世界的嶄新視角。事實上,一個新的視角又能夠引發(fā)另一個更開闊的視野。由此可見,哲學是我們從最高范疇審視事物的一個視角,它能夠使我們更透徹地解析事物,并由此帶來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實際上,任何一種走向極致的思考,都會導致哲學的介入。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勤于思考的民族,在世界上大多數人處于蒙昧狀態(tài)的時候,中國人就開始思考何者是宇宙的基本問題??梢赃@樣說,道器觀是我們祖先解釋現實世界的一個視角,一個最高概括,一個終極概念,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所有思辨現象,基本上都可以歸結為道器觀這一哲學命題。由于道器觀的哲學意義充分,內容豐滿,觸及物質世界、精神領域乃至社會政治生活和日常事務的各類問題,因此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大都繞不開這個問題,由此衍生的各種思想也非常多,比如陰陽觀、本末觀,形神觀、理氣觀等。道器觀就像一個肥沃的園地,孕育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和燦爛的古典文明。我們今天不過是重拾古人智慧而已。為了便于說明問題并保持視角的一致性,我們在復雜的道器關系中提取最有代表性的觀念作為討論的重點,這就是所謂“重道輕器”,或曰“重人文,輕物理”。請注意,道器觀在這里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發(fā)生了一個合理的伸展,即從一個純粹的哲學命題轉向了社會范疇,一輕一重反映的是社會事物而非純粹的哲學問題。所以,哲學命題在這里拐彎,成為歷史和哲學的雜糅。這一輕一重給道器觀穿上了政治的、人倫的外衣,并很自然地把道器關系歸結為社會關系中的輕重關系、主次關系、決定性與被決定性關系,比如君臣、父子、夫妻、長幼、主仆、朝野等。道被視為上,與它有關的皆為重;器被視為下,與它有關的皆為輕。道器觀在思辨上的積極意義,在這里逐漸變成了觀念的阻滯。朱熹說,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道世故,是四位一體,不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間,是何學問?”研究器物就如同“炊沙而欲其飯成也”。近代學者鄭觀應認為,道是萬物與人性之本和治理國事之本,而器則是物質發(fā)明和實際生活之末,因此他主張道本器末。明清以來,啟蒙思想家為其政治主張制造思想根據,興起了道器一體的思潮,如王夫之認為:“故古之圣人,能治器而不能治道。治器者則謂之道,道得則謂之德,器成則謂之行,器用之廣則謂之變通,器效之著則謂之事業(yè)?!彼踔撂岢隽恕肮适ト苏?善治器而已矣”,“君子之道,盡夫器而已矣”,“天下唯器而已矣”。從道器的統(tǒng)一出發(fā),譚嗣同也對當時社會上所謂必須先正人心才能變法的說法進行了批駁,他說:“言民道,自以耕桑樹畜為先,無所器則無所道。圣人言道,未有不依于器者。豈能偏執(zhí)四百兆顛連無告之民,一一責以空言,強令正心乎?”依器才能言道,一味空言心性,其實正是阻礙了變道。很顯然,譚嗣同的器體道用觀是直接為他的維新變法服務的??上н@些卓越的思想來的太晚,而同樣過早地夭折。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重道輕器不僅是政治思想的主流,更是統(tǒng)治思想的主流,“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念影響至深。我不厭其煩地掰扯這點事,目的只有一個: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改革是非常困難的,難的不是缺少聰明才智,難的是重道輕器的觀念根深蒂固。思想觀念上的“道”,每每斷送了一個又一個改革和發(fā)展的歷史機遇。實際上,那時重道輕器不僅是一種思想,而且體制化了,整個體制都是衛(wèi)道士,人們在器的方面很少有所作為,也不屑有作為。那么重道輕器給社會帶來了什么后果呢?1.1些改革開放,一個純科技的“私家車”、一個“上面說過,最初的道器觀,確實是對存在與意識的一種朦朧的哲理性思考,其自身并無厚此薄彼的意向,但是這一觀念在進入社會生活領域后,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講道統(tǒng),明人倫,成為一個相當正面的東西,而講技術反而成了“奇技淫巧”、不務正業(yè)、甚至于玩物喪志。在總體上,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趨向是有發(fā)現無發(fā)展,有發(fā)明家沒有科學家、有工匠沒有工程師、有作坊沒有工廠等。比如我國古代的天文學,非常早地領先于世界其他國家,但長期以來成為以天象的變化來解釋人倫社會現象而已,一個純科技的、天才的發(fā)明淪為依附于權勢的奴婢。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并未給我們帶來科技革命,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社會關系、思維藝術的巨大變革,許多科學技術門類,如指南車蘊含著自動控制的原理,但它并沒有沿著這個思路走下去,而始終停留在皇家儀仗隊的擺設上面?;鹚幨乾F代軍事工業(yè)開啟的動力,但在中國也只能成為驅邪的工具。四大發(fā)明只是典型事例,被湮沒的技術發(fā)明不計其數,現在叫做失傳。就在我們停滯不前的時候,西方世界在積極地進行思想、文化和物質上的準備,一旦條件成熟,我們的這些東西就成為他們謀求發(fā)展的技術和思想條件。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外傳之后,對世界的歷史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馬克思說,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之前的三大發(fā)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的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之,它變成了科學復興的重要手段,變成了對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1.2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名字是設身經營長期以來,器無法形成日益強大的生產力,在這種情況下,受損失的不僅是器用層面,而是造成了整個社會的潰敗。在我國古代,科技發(fā)明從來就不是一件備受尊敬的事情,也沒人大書特書予以記載。我國古代科技人員被輕視的情況世所罕見。那么我們留下了誰的名字呢?科舉考試中舉、中進士的名字。歷代中央和地方的舉人、進士題名錄,幾乎一個不落地記載了這些將要做官的人的名字。我們知道,科學技術永遠不在科舉考試的范圍之內,清人魏源著《海國圖志》,當時無人能識其價值,而流傳到日本卻大受重視,革新派如獲至寶,不斷進行轉譯翻刻,成為他們進行改革的重要思想資料。日本人到中國尋找該書,國人幾乎無人知曉,因為中國的道與器已經雙雙倒斃了。1.3《民法典》對中國改革制度的認識甲午戰(zhàn)爭前,北洋水師的實力并不亞于日本,但一戰(zhàn)而敗,朝廷在被后來稱之為“清末新政”的詔書中說:“我中國之弱,在于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學西法者,語言文字、制造機械而已,此西藝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吧崞浔驹炊粚W,學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強耶?”“著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國大臣、各省督撫,各就現在情形,參酌中西政要,舉凡朝章國故、吏治民生、學??婆e、軍政財政,當因當革,當省當并,或取諸人,或求諸己,如何而國勢始興,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備始修,各舉所知,各抒所見”。我們看,整個詔書對自身的認識還是停留在一個“私字”上、一個“例字”上,不愿意從制度上徹底改變中國,盡管如此,這樣的改革也帶來了一些器用上的變化,如電報、郵局等近代事物。但是歷史沒有給清廷更多的時間,已經為時太晚,歷史只能用一種陣痛的方式逼著中國改變。不光是近代如此,在我國漫長的古代歷史上,幾乎任何涉及制度層面的改革,基本上皆以失敗告終。中國歷史上有十幾次重大的改革,都失敗了,但也有十幾次大的改朝換代,都成功了,這說明要創(chuàng)新制度不行,推翻卻可以,接受推翻而不接受改革。在古代中國,改革的阻力之大,超乎了我們的想象。理論上說,社會應該是螺旋式上升,我們是只螺旋,不上升。我們把道器觀這個貫通中國幾千年歷史、蘊含了無限風物的話題重新提起,就是要將自己置于歷史的前端,置于一個思想的高處,在俯視歷史的過程中,審視腳下的路,審視題庫建設的歷史與現實的意義,重新改寫中國考試的歷史,再一次領略科舉橫空出世的輝煌。2觀點和解決之道是否一定有成效我們兜了一個大圈子,現在回過頭來說從道器關系的角度上看題庫。如果我們略用心思,其實有些答案已經在其中了。角度一旦確立,方向和解決之道就是可以看得見的了。那么我們從這個角度看到了什么?2.1是要認識到強化器用的理念。我們只有一個什么是反省?按心理學定義,反省是指對自身已往心理活動的回憶。我們對外部事件、外部信息的回憶、提取和再現叫“回憶”,而對內部心理事件、心理活動、心理現象的回憶、提取和再現就叫“反省”。反省是人類認識自己和自己的歷史,改造自己和創(chuàng)造歷史的重要途徑。我們是現實中人,但也是從歷史走過來的人,我們都是歷史與現實的復合品,都或多或少地攜帶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這個歷史基因參與了我們的內部心理事件和心理活動,并形成我們的視角,支配我們的行為,編織著我們的文化故事,事實上,人們現實的活動都能夠在歷史的時空中找到影子或某種痕跡。因此,在我們這樣一個既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又面臨繁重改革任務的環(huán)境里,需要我們具備反省式的思維品質。拿破侖在反省自己時說:“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運的起因?!辈祭蕦?英國)說:“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苯⒎词∈降乃季S方式,就是要建立一種特殊的警覺,時刻發(fā)現思想上的惰性和負面的東西。在這種警覺的指引下,獲得一份對新事物的愛護和堅守。事實上,歷史不是包袱,也不應該成為包袱,當我們以反省式思維思考問題時,我們只能收獲抱負。簡單地說,就是在幾千年鄙視器用的國度里,強化器用的理念:替天行器。按近代的話說,就是實業(yè)救國;按現在的話說,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就題庫而言,就是要建立題庫是我們這樣一個考試大國國之重器的觀念,國之重器的另一個說法就是核心競爭力。題庫是考試領域的工業(yè)革命,是劃時代的事物,當我們堅定地走下去的時候,整體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就會在這種進步當中一點一點地發(fā)生變化。反省思維絕不是一兩個人的事情,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情,反省思維帶來的也不僅是題庫建設的成果,而是整個考試領域精神面貌的變化。任何科技建設如果不能最終影響到人的精神建設,帶來精神面貌的改變,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技進步。2.2關于智庫的功能問題如前所說,題庫屬于功能性器物范疇。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蹦敲搭}庫這個器,要如何去利呢?通常,功能性器物依仗著制度的構建而發(fā)揮作用,比如法院、檢察院等,司法制度是這些器物產生功能的保證,沒有制度性保證,器物就是一個空殼。題庫作為一個新型的命題工作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建設。題庫制度是題庫效能的表現和題庫運行的保證。自題庫建設以來,我們形成了20多項制度性文件,其中包括指導思想的、工作程序的、試題試卷規(guī)范的等,事無巨細,幾乎能夠想到的,都做了制度性安排。這些制度體現了我們對題庫的認識,是題庫的工作原理和題庫形制的重要特征,也是題庫由一個概念轉變?yōu)橐粋€器物的標志。當然,隨著題庫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們還會有更多的制度出現。制度是題庫作為一個功能性器物的硬標志,遵守這些制度,就是表達了題庫,背離了這些制度,就是放棄了題庫。事實上,近些年正是由于制度建設,才使我們的工作方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才可以使我們說“我們有一個叫做題庫的東西”,因此,堅持和完善這些制度是我們唯一可走的道路。不能把制度異化為一個傳說或擺設,對制度的隨意性將直接導致對題庫功能的損害,反映了舊有工作方式的復活,折射了某種歷史痕跡。因此任何情況下,遵循這些制度都是最重要的,借用東漢名臣李固的話就是“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另外,決定一個制度性質的主要因素是理論與方法。理論是功能性器物的靈魂,這個器物的構造如何,全在于其理論的合理性成分有多少,對于題庫來說,就是到底要建一個什么樣的題庫。通常,理論含量高、合理性成分多、且適合自身需求的制度,生命力就強,可持續(xù)性也強。途徑和技術也一樣,它的科技含量越高,支持理論的能力也就越強,其自身的發(fā)展也就越具有可持續(xù)性。這就是為什么說一流的企業(yè)制定標準,所謂標準就是實現理論構思的技術途徑。比如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制度設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一個卓越的理論構想,實現的途徑就要摸著石頭過河,一點一點地積累經驗,最終才能建成。題庫也是一樣,我們的題庫建設,要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的現狀,立足于國家的人才戰(zhàn)略,立足于考試內容與形式改革的需要等一些基本問題,去形成我國題庫建設的理論架構和實現途徑。再有,功能性器物應該也必須產生社會效益,也就是說要運作起來。有制度設計、有理論根據、也有實現途徑,但是不去運作,一切都是白搭。所謂功能性,換句話就是能運作,運作是功能的本質和目的以及核心價值,也是功能性的自身要求。通俗一點就是“玩轉題庫”??傊?既然題庫是形而下的器物,我們就要把形而下的功課做足做透。理論和技術路線愈徹底,器對我們的貢獻就越大,對道的影響也就越大。2.3從研究、工作的角度明確規(guī)定功能性器物的實施者是人,因此人的質量決定了器的質量。實際上,我們的題庫建設說到底是人的建設,在這一點上,近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也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要小看他們,它是我們的起步,是我們不可磨滅的腳印,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從這個腳印的位置上后退,因為我們的價值與題庫的價值在制度的層面上獲得了一致性。這里展示的數百篇論文和報告,都是在理論和技術的意義上闡釋題庫和命題思想,沒有這些認識,題庫的建設就沒有根。因此在題庫建設之初提出“人的轉變”是相當明智的,而科研和工作的結合又是造就人的關鍵。人的成長反映制度的狀況,如果若干年之后我們還沒有出現一流的學者,就說明了我們制度的缺失或對制度的貫徹有問題。2.4模塊的過程性大凡功能性器物都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即功能的相對性。相對性有兩個含義。橫向說,不同的環(huán)境產生不同功能的器物,相對于同類型的器物,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我們的題庫盡管在理論與技術上和發(fā)達國家并無本質區(qū)別,但在其功能上面,應有自己的特色。這就是說,環(huán)境是器物功能的重要因素。此相對性反映了器物的特色含義??v向說,功能性器物有其自身產生、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功能性器物又是過程性的,沒有過程性的功能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健康的,我們也可以用新陳代謝來理解這種過程性。因此題庫的維護、升級和持續(xù)發(fā)展策略相當重要,可以說,沒有這樣的戰(zhàn)略思考,題庫并不能帶來真正的效益。一位教育測量專家說:“要建設一個成功的題庫在某些方面是很不容易的。這些方面包括:確?;蛐纬梢粋€合理而有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