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道家的生態(tài)和諧觀_第1頁
漢代道家的生態(tài)和諧觀_第2頁
漢代道家的生態(tài)和諧觀_第3頁
漢代道家的生態(tài)和諧觀_第4頁
漢代道家的生態(tài)和諧觀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漢代道家的生態(tài)和諧觀

漢代道教繼承和發(fā)展了先秦、其他學派的生態(tài)思想,形成了漢代道教的“儒、墨之善、名法之重要”(太史公序),形成了更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和諧觀,這在其經(jīng)典著作中得到了突出體現(xiàn)。它不僅反映了自然界的內(nèi)在和諧,而且反映了人類自身和自然的和諧。這些生態(tài)和諧思想注入了許多積極的人為因素,表明道家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一、天地萬物,凡物無于止自然界自身是和諧的,這種和諧是大自然給人類安排的理想的生態(tài)家園,在這個世界里,天地、人和萬物是和諧統(tǒng)一的。道家經(jīng)典《太平經(jīng)》對大自然的這種和諧有很好的描述:“自天有地,自日有月,自陰有陽,自春有秋,自夏有冬,自晝有夜,自左有右,自表有里,自白有黑,自明有冥,自剛有柔,自男有女,自前有后,自上有下,自君有臣,自甲有乙,自子有丑,自五有六,自木有草,自牝有牡,自雄有雌,自山有丘。此道之根柄也?!?P728)天地自身就是一個和諧有序的生態(tài)和諧世界,在這個世界中不僅天地是和諧的,與之相對應的四時五行是和諧的,風雨雷電是和諧的,人與人之間也是和諧的,沒有爾虞我詐之事,沒有相互欺騙之心,正是道家向往的至德之世。在另一部集道家之大成的著作《淮南子》中,自然界和諧更是成了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太清之治也,各順以寂漠,質真而素樸;閑靜而不躁,推移而無故,在內(nèi)而合乎道,出外而調(diào)于義;發(fā)動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悅而順情,其心愉而不偽,其事素而不飾。是以不擇時日,不占卦兆,不謀所始,不論所終;安則止,激則行;通體于天地,同精于陰陽;一和于四時,明照于日月,與造化者相雌雄。是以天覆以德,地載以樂;四時不失其敘,風雨不降其虐;日月淑清而揚光,五星循軌而不失其行。當此之時,玄光至碭而遠照,鳳麟至,蓍龜兆,甘露下,竹實滿,流黃出而朱草生,機械詐偽,莫藏于心?!?本經(jīng)訓)如果達到上述的自然和諧狀態(tài),那么人和萬物就會得以生長,草木也不會受到傷害,從而達到天地萬物與自然的和諧:“風興云蒸,事無不應;雷聲而降,并應無窮;鬼出電入,龍興鸞集;……恬愉無矜而得于和,有萬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毫之末,而大于宇宙之總。其德優(yōu)天地而和陰陽,節(jié)四時而調(diào)五行,呴諭覆育,萬物群生;潤于草木,浸于金石;禽獸碩大,毫毛潤澤;羽翼奮也,角觡生也;獸胎不贕孵,鳥卵不毈;父無衷子之憂,兄無哭弟之衰;童子不孤,婦人不孀;虹蜺不出,賊星不行?!?原道訓)這種大自然的和諧正是廣大百姓渴望的“太平盛世”,是他們心中的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之年。道家描述的生態(tài)和諧藍圖表達的正是民間百姓的心聲。道家認為,天、地、人三者是自然和諧的,共同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如果三者一方不和諧就會導致整個世界失衡,如《太平經(jīng)》中,就很重視天地與人的內(nèi)在和諧:“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地有三名,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P19)《太平經(jīng)》把天地人的和諧稱為“三人”,更突出表達了道家期盼世界和諧的愿望:“孟仲季相通,并力同心,各共成一面。地高下平相通,并力同心,共出養(yǎng)天地萬物。三人相通,并力同心,共治一家?!鲁O嗤?并力同心,共治一職,共成一事,如不足一事便兇。故有陽無陰,不能獨生,治亦絕滅;有陰無陽,亦不能獨生,治亦絕滅;有陰有陽而無和,不能傳其類,亦絕滅。故有天而無地,凡物無于止;有地而無天,凡物無于生;有天地相連而無和,物無于相容自養(yǎng)也?!?P149)在《太平經(jīng)》中,這種自然界的和諧還表現(xiàn)為太平,“太平”的獲得是靠天地二氣的和諧所致,即“天氣悅下,地氣悅上,二氣相通,而為中和之氣,相受共養(yǎng)萬物,無復有害,故曰太平”(P149)。這種太平就是指自然界和諧的表現(xiàn)形式,與現(xiàn)代生態(tài)學提倡的生態(tài)平衡有異曲同工之處。二、“天之道”是“彰顯神道”的法域道家認為,人身像天地,也和天地自然一樣是和諧的,《太平經(jīng)》云:“人者,乃中和凡物之長也,而尊且貴,與天地相似。”(P340)《老子道德經(jīng)想爾注》亦云:“人身像天地。覽,廣也。疵,惡也。非道所熹,當滌除一身,行必令無惡也?!?P13)天地的和諧遵循的是道的原則,因此,人也應該遵循道的原則,強調(diào)“中和”,教人為善棄惡,這正是為人的最高原則,即“道貴中和,當中和行之”(P169)?!疤斓叵竦?仁于諸善,不仁于諸惡,故煞萬物惡者不愛也,視之如芻草如茍畜耳。圣人法天地,仁于善人,不仁惡人”(P8)。人類應依道的規(guī)則行事,才能保持和諧之道。不僅如此,即使人類要保持自身身體的健康,也有一定的遵循標準,合乎這個標準,就能保持自身的和諧,反之則不和諧,就會導致身體疾病的發(fā)生,所謂“情性不動,喜怒不發(fā),五藏皆和同相生,與道同光塵也。五藏所以傷者,皆金木水火土氣不和也。和則相生,戰(zhàn)則相克,所勝成病煞人”(P168)。漢代道家不只追求自身內(nèi)部的和諧,還把這種和諧的原則推廣至整個社會,進而追求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特別是君、臣、民之間的和諧,認為君民之間、家庭及親人之間也要遵道而行,一心向善,如此則君臣民之間、六親之間均可和諧共生,整個社會亦達到和諧狀態(tài),反之則和諧不致,六親不和,對此,《老子道德經(jīng)想爾注》有詳細的闡述:“王者行道,天地熹,滋澤生。”(P140)“治國之君,務修道德,忠臣輔佑,務在行道,道普德溢,太平至矣?!?P38)只要君王和臣民德治天下,一心行道,世界的太平就會到來。道家還特別強調(diào)了“行道”的重要性,認為道的作用無所不至,體現(xiàn)在家庭和每個人身上,最終實現(xiàn)國家政治的太平和社會的和諧:“道用時,家家慈孝,皆同相類,慈孝不別。今道不用,人不慈孝,六親不和,時有一人慈孝,便共表別之,故言有也……道用時,帝王躬奉行之,練明其意以臣庶,于此吏民莫不效法者。知道意,賤死貴仙,競行忠孝,質樸愨端,以臣為名,皆忠相類不別?!烙脮r,臣忠子孝,國則易治。”(P23)可見,無論君、臣、民,其最高要求都是遵循道的法則,只要按照道的法則做事,就會君正、臣忠、子孝,社會就會和諧。漢代道家的這種思想明顯地是受儒家倡導的維護封建宗法等級秩序的基本理論的影響,把天道用于人道,強調(diào)社會秩序的和諧,從《老子道德經(jīng)想爾注》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它說:“是以帝王大臣不可不用心殷勤審察之焉……王者行道,道來歸往。王者亦皆樂道,知神明不可欺負。……臣忠子孝,出自然至心。王法無所復害,刑罰格藏,故易治,王者樂也?!?P44)《太平經(jīng)》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認為社會的太平是建立在天地之道的基礎上的,君王按照天地之道制定法度,則天下太平可至:“天乃為人垂象作法,為帝王立教令,可儀以治,萬不失一也。夫為帝王制法度,先明天意,內(nèi)明陰陽之道,即太平至矣。”(P109)《太平經(jīng)》認為遠古圣者按照季節(jié)和方位向帝王傳道使法就是順應天之道:“故古者圣人陳法使帝王,春東方,夏南方,秋西方,冬北方者,主與此天氣共事也。所謂謹順天之道,與天同氣?!?P630)這種“天之道”在《太平經(jīng)》中還表現(xiàn)為“大順之道”,是圣君帝王的治世原則,即“天能載育萬物,地能養(yǎng)育萬物,天以日月五星為經(jīng),地以岳瀆山川為經(jīng)”,“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后地,中法經(jīng)緯,星辰岳瀆,育養(yǎng)萬物。故曰大順之道”(P718)。正是在這種“大順之道”的基礎上,《太平經(jīng)》強調(diào)人與人的關系應以君明臣忠子孝為標準,認為:“君者當以道德化萬物,令各得其宜也。陰順于陽,臣順于君?!?P20)在《太平經(jīng)》中,按照職責不同,還建構了一個有九個等級的社會秩序,這種秩序是建立在各自職責基礎上的,各守其職則秩序井然,和諧可得,反之,如果某個環(huán)節(jié)有不和諧出現(xiàn),則對應的社會秩序就會被打亂:“夫人者,乃理萬物之長也。其無形委氣之神人,職在理元氣;大神人職在理天;真人職在理地;仙人職在理四時;大道人職在理五行;圣人職在理陰陽;賢人職在理文書,皆授語;凡民職在理草木五谷;奴婢職在理財貨。凡事各以類相理。使此九氣合和,九人共心,故能致上皇太平也。元氣不和,無形神人不來至;天氣不和,大神人不來至;地氣不和,真人不來至;四時不和,仙人不來至;五行不和,大道人不來至;陰陽不和,圣人不來至;文字言不真,大賢人不來至;萬物不和得,凡民亂,財貨少,奴婢逃亡,凡事失其職。此正其害也。此九人俱守道,承負萬世先王之災悉消去矣?!?P88-89、417)漢代道家眼中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是完美的,《淮南子》中曾以遠古圣人之治為例,描述了道家心目中和諧社會的理想狀態(tài):“古者圣人在上,政教平,仁愛治;上下同心,君臣輯睦;衣食有余,家給人足;父慈子孝,兄良弟順;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天下和洽,人得其愿?!?本經(jīng)訓)“昔者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以治日月之行,律陰陽之氣;節(jié)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shù)……明上下,等貴賤;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熟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diào)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城郭不關,色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財?!?覽冥訓)這里描述的正是君明臣忠、父慈子孝、人人和睦相處的和諧社會,雖然過于理想化,但比老子的“小國寡民”社會現(xiàn)實得多,代表了漢代道家心中的希望,這樣的和諧社會也正是廣大百姓心中理想的生活樂園!三、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一直就有重視對自然界推究和觀察的傳統(tǒng),他們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了許多自然界的規(guī)律,并把這種認識應用于實踐,對此,李約瑟曾給予極高評價:“道家對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與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臘思想相媲美,而且成為整個中國科學的基礎?!?P1)因此道家這種主動與自然相適應的思想體現(xiàn)于現(xiàn)實中就是與自然相和諧,具體來說,就是表現(xiàn)為人類與天地的和諧、與四時的和諧或與陰陽五行的和諧,其目的就是實現(xiàn)人與天地、四時、陰陽、五行的統(tǒng)一,正如《太平經(jīng)》所云:“天地與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凡物。凡物與三光相通,共照明天地。凡物五行剛柔與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成萬物。四時氣陰陽與天地中和相通,并力同心,共生天地之物利?!?P148-149)這種和諧在《淮南子》中就是“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長,五谷蕃殖”(主術訓)?!痘茨献印愤€提出了“食其食者,不毀其器,食其實者,不折其枝;塞其源者竭,背其本者枯”(說林訓)的保持生態(tài)平衡的主張。最能體現(xiàn)人類與天地四時和諧思想的是《淮南子·時則訓》中的論述,它要求人類的各種農(nóng)事等活動要依據(jù)寒暑氣候更替的規(guī)律與農(nóng)事活動的要求而行,這種要求實際上就是根據(jù)一年十二個月的不同來保護生態(tài)的和諧,如一月的要求是“禁伐木。毋覆巢殺胎夭,毋麋毋卵,毋聚眾置城郭”。說的是不要砍伐樹木,不能毀壞鳥巢、殺害幼小的動物。二月的要求是“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毋作大事,以妨農(nóng)功”。講的是春天不要用盡河流的水源,不能焚燒山上的樹木,而且此月正是準備春耕的時候,不要做其他有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事情。在十二月要求人們開始準備來年的農(nóng)耕事宜,維修生產(chǎn)工具,“命農(nóng)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其他各月都有類似的保護山林樹木和水源的要求以及關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規(guī)定等。毫無疑問,漢代道家對一年中每個月自然規(guī)律的認識和主張來源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的總結,它要求發(fā)展生產(chǎn)必須與保護生態(tài)相結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生產(chǎn)效益和長遠的生態(tài)效應,達到人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諧共贏的目的?!独献拥赖陆?jīng)想爾注》也認為,人類只有與自然相合才能長久,否則會有不良的后果,即“合自然,可久也,不合清靜自然,故不久竟日也”(P178)?!短浇?jīng)》中有關的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xiàn)得更具體,認為人和天如果和諧一致,人類就會幸福,反之,人類就會深受其害。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太平經(jīng)》要求人類應當盡力維護和遵循人與自然的和諧原則,使天地和人類共享和諧:“太陰、太陽、中和三氣共為理,更相感動,人為樞機,故當深知之。……三氣以悅喜,共為太和,乃應并出也。”(P18)“元氣自然樂,則合共生天地,悅則陰陽和合,風雨調(diào)。風雨調(diào),則共生萬二千物。凡物樂,則奇瑞應并出,生萬物之應,精上著天,三光更明察也。三光樂而合,則四時順行。春樂生,夏樂長,秋樂收,冬樂藏。四時樂喜,五行不逆,則人民興。人民興則帝王壽,帝王壽則凡民樂,凡民樂則精物鬼邪伏矣?!?P647-650)認識自然,遵循自然,最終達到人與自然的完美和諧,這是歷代道家認識自然的過程,正是道家們長期不懈的努力,總結出了大自然的規(guī)律,為人類適應自然做出了巨大貢獻。漢代道家已經(jīng)懂得了用二十八宿天象來安排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淮南子》指出:“昏張中,則務種谷;大火中,則種黍菽;虛中,則種宿麥;昴中,則收斂蓄積,伐薪木。”(主術訓)其中“張”、“大火”、“虛”、“昴”都是星名。如“張”量屬南方朱雀七宿,張星在黃昏時出現(xiàn)在中天,是陽春三月,正是種植谷類農(nóng)作物的時間。而昴星是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季秋之月是收獲的時節(jié),是準備糧食、薪木等生活用品以備過冬的時候。道家這種主動適應天文,并根據(jù)天象的不同來從事各項農(nóng)業(yè)活動,保證了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和諧,也體現(xiàn)了道家重視農(nóng)業(yè)、以民為本的原則,這比先秦老莊道家的思想又前進了一步。至今仍然發(fā)揮巨大作用的“二十四節(jié)氣”就是漢代道家觀察推究自然規(guī)律,實現(xiàn)人與天、地和諧統(tǒng)一的又一智慧結晶?!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吠暾涊d了二十四節(jié)氣的劃分。如對秋冬季幾個節(jié)氣的劃分:“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斗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jié),以生二十四時之變?!邮迦罩赋?則大寒……加十五日指庚,則白露降,音比仲呂。加十五日指酉中繩,故曰秋分,雷藏,蟄蟲北鄉(xiāng),音比蕤賓。加十五日指戊,則霜降,音比夷則。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維,則秋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畢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