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唐宋八大家作品+_第1頁
高考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唐宋八大家作品+_第2頁
高考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唐宋八大家作品+_第3頁
高考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唐宋八大家作品+_第4頁
高考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唐宋八大家作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雙文本專練-------唐宋八大家作品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傳》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統(tǒng)”。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統(tǒng)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與不一,然后正統(tǒng)之論作。堯、舜之相傳,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義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論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終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亂,僭偽興而盜竊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吳、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謂秦為閏是也。由是正統(tǒng)之論興焉。自漢而下,至于西晉,又推而下之,為宋、齊、梁、陳。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則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終之際不明,由是學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顯德,實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間,或理或亂,或取或傳,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際有三:周、秦之際也,東晉、后魏之際也,五代之際也。秦親得周而一天下,其跡無異禹、湯,而論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東晉承西晉則無終,以隋承后魏則無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國者雖異,然同歸于賊亂也,而前世議者獨以梁為偽,其可疑者三也。夫論者何?為疑者設也。堯、舜、三代之始終,較然著乎萬世而不疑,固不待論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終之際不明,則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與不一,然后正統(tǒng)之論作也。(節(jié)選自歐陽修《正統(tǒng)論》)材料二:不幸有天子之實,而無其位;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統(tǒng)之論決矣。正統(tǒng)之為言,猶曰有天下云爾。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實也,夫何議?天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實傷名。而名卒不能傷實,故名輕而實重。不以實傷名,故天下不爭;名輕而實重,故天下趨于實。(節(jié)選自蘇軾《正統(tǒng)論》)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三A代B之C相D代E或F以G至H公I或J以K大L義M皆N得O天P下Q之R正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得,具備的意思,和《荀子·勸學》中“而神明自得”的“得”意思相同。B.夷狄,中國古代稱東方部族為夷,北方部族為狄,“夷狄”常泛稱除華夏族以外的各族。C.雖,雖然的意思,與“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三峽》)中的“雖”意思不同。D.卒,最終的意思,與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卒獲有所聞”的“卒”字意思不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歐陽修分別對“正”和“統(tǒng)”進行了解說,認為匡正天下那些不正當?shù)氖恰罢?,統(tǒng)一天下還沒有統(tǒng)一的是“統(tǒng)”。B.歐陽修認為,從周朝滅亡到顯德年間的多個政權是否符合正統(tǒng),不可一概而論,大抵存有三處疑問。C.歐陽修認為,秦朝直接傳承周的政權,統(tǒng)一天下,其行為和大禹、商湯沒有區(qū)別,評論的人不應該貶黜它。D.歐陽修認為,正統(tǒng)之爭興起,是因為學者對篡權奪位等不正當?shù)暮陀姓斝詤s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情況產生疑惑。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謂秦為閏是也。(2)天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實傷名。5.歐陽修和蘇軾評判一個政權是正統(tǒng)的依據分別是什么?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抠Z誼論蘇軾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以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本又蝗虠壠渚?,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惟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悲郁憤悶,超然有遠舉之志。其后卒以自傷哭泣,至于天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哲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賈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猬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慎其所發(fā)哉!【乙】且以誼之所陳,孝文略施其術,猶能比德于成、康。況用于朝廷之間,坐于廊廟之上,則舉大漢之風,登三皇之首,猶決壅稗墜耳。奈何俯抑佐王之略,遠致諸侯之間?故誼過長沙作賦以吊汨羅;而太史公傳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棄逐也。而班固不譏文帝之遠賢,痛賈生之不用,但謂其天年早終。且誼以失志憂傷而橫天,豈曰天年乎?(選自歐陽修《賈誼不至公卿論》)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古之賢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B.古之賢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C.古之賢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D.古之賢人皆有/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侯,是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僅次于公爵;后又泛指達官貴人。絳侯,指漢代周勃。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也指無學識、有勇無謀的人。文中代指王猛。C.廊廟,廊指房屋前檐伸出的部分,可避風雨遮陽,也指殿下屋;廟即太廟。文中指代朝廷。D.三皇,上古皇帝,一般指燧人、伏羲、神農。常與五帝合稱,都是中國原始社會的部落首領。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文開篇提出觀點,接著指出賈誼的仕途遭遇,為他雖然是帝王的輔佐之臣卻未能施展才華而倍感痛惜,語意深沉。B.蘇文第二、三段圍繞“待”與“忍”,列舉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愛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賈誼行為,得出結論。C.蘇文第四段寫絳侯、灌嬰功高勢大,而賈誼僅一少年,地位低微,不可能使文帝采納自己的主張,從而實現(xiàn)人生抱負。D.蘇文對賈誼之志未能施展詳盡評論,同時提醒君主,像賈誼這樣的臣子,一旦不被重用就會憂傷頹廢,不能重新振作。9.對于賈誼不被重用的原因,蘇軾和歐陽修的看法分別是什么?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將之荊,先之以子夏,申之以冉有。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2)夫謀之一不見用,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答案1.EIM2.D3.C4.(1)也有了統(tǒng)一天下卻不能夠占據正統(tǒng),前世說秦是非正統(tǒng)就是這種情況。(2)天下本來就沒有天子的德才卻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對此也沒有辦法啊,但不用德才來傷害名位。5.歐陽修:①帝王獲得天下要具備帝王相承的義理。②朝代始末要清楚明白。蘇軾:帝王要德才兼?zhèn)?。【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堯、舜相傳,夏、商、周相互取代,有的因為大公,有的因為大義,天下人都認為是正當?shù)??!叭啻敝小跋啻币馑际窍嗷ト〈?,作謂語,句式完整,之后應斷開;“或以至公”“或以大義”句式一致,應單獨成句。故在EIM三處句讀。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句意:這是因為帝王相承的義理具備而且政權始末清楚明白的緣故。/自然會心智澄明。C.正確?!半m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中的“雖”意思是“即使”。句意:五代奪取政權的方式雖然不盡相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不如它快。D.錯誤。意思相同。句意:而名位最終也不能傷害德才。/最終獲得聽到的東西。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評論的人不應該貶黜它”錯誤,依據“秦親得周而一天下,其跡無異禹、湯,而論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可知,歐陽修只是提出疑問,沒有明確對此表示否定。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居其正”,占據正統(tǒng);“閏”,在古代通常表示與“正”相對的意思,“謂秦為閏”的意思是“認為秦不是正統(tǒng)”?!啊?,……也”,判斷句。(2)“固”,本來;“不得已”,沒有辦法;“傷”,傷害。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歐陽修:①依據“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論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終之分明故也”可知,他認為帝王獲得天下要具備帝王相承的義理。②依據“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終之際不明,由是學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可知,他認為朝代始末要清楚明白。蘇軾:依據“不幸有天子之實,而無其位;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統(tǒng)之論決矣。正統(tǒng)之為言,猶曰有天下云爾。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實也,夫何議”可知,他認為帝王要德才兼?zhèn)?。參考譯文:材料一:《傳》上寫“君子大居正”,又寫著“王者大一統(tǒng)”。正,就是用來匡正天下那些不正當?shù)?;統(tǒng),就是用來統(tǒng)一天下尚未統(tǒng)一的。因為有不正當和不統(tǒng)一的情況存在,這樣之后是不是正統(tǒng)的爭論就出現(xiàn)了。堯、舜相傳,夏、商、周相互取代,有的因為大公,有的因為大義,天下人都認為是正當?shù)模冀y(tǒng)一了天下,所以君子從不討論他們是否符合正統(tǒng),這是因為帝王相承的義理具備而且政權始末清楚明白的緣故。到了后世出現(xiàn)混亂,篡權奪位的事有了,偽政權出現(xiàn)了,所以就有了正當卻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情況,周平王有吳國和徐國就是這樣;也有統(tǒng)一了天下卻不能占據正統(tǒng),前世說秦是非正統(tǒng)就是這種情況。從此,關于正統(tǒng)之爭就興起了。從漢代往后就是西晉,再往后,是宋、齊、梁、陳。從唐朝往前推是后魏,再往前推,就是夷狄政權。王朝的傳承不是順理成章,始末界限也不分明,因此學者就有了疑惑,而對是非的評判有大多不夠公允。從周朝滅亡到顯德年間,一千二百一十六年里,或治或亂,或奪取或傳承,或分裂或統(tǒng)一,是否符合正統(tǒng),不可一概而論??梢芍幋蟾庞腥c:周、秦的時候,東晉、后魏的時候,五代的時候。秦直接傳承周的政權統(tǒng)一天下,其行為和大禹、商湯沒什么區(qū)別,可是評論的人卻貶黜它,這是第一個可疑之處。東晉傳承了西晉,可無法再傳下去,是無終;隋傳承了后魏,可開往前推就找不到源頭,是無始,這是第二個可疑之處。五代奪取政權的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都屬于亂臣賊子,可是前代議論的人認為只有梁是偽政權,這是第三個可疑之處。為什么要有爭論呢?因為有疑惑。堯、舜、夏商周三代,始末明明白白,千秋萬代沒有人疑惑,本來不必爭論就清楚明白。后世擁有天下的人,王朝的傳承有的不是順理成章,始末不分明,所以不可能不疑惑。所以說,因為有不正當和不統(tǒng)一,這樣之后才有是否符合正統(tǒng)的爭論。材料二:不幸有了天子的德才卻沒有天子的名位,有天子的名位卻沒有天子的德才。這樣兩種人站在天下,天下誰是正當誰統(tǒng)一,用正統(tǒng)的理論可以判斷了。正統(tǒng)論所說的,就好比說擁有天下正統(tǒng)不正統(tǒng)罷了。一個人得到了天子的名位,又擁有天子的德才,那還有什么好議論的呢?天下本來就沒有天子的德才卻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對此也沒有辦法啊,但不用德才來傷害名位。而名位最終也不能傷害德才,所以名位輕而德才重。不用德才來傷害名位,所以天下不會爭;名位輕而德才重,所以天下才趨向于德才。6.C7.B8.C9.蘇軾:①不能惜君以厚,沒能做到不棄其君;②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歐陽修:漢文帝不能用才,疏遠賢才。10.(1)將到楚國時,先派子夏前往,再派冉有去陳說。君子要想得到國君的重用,就是這樣的殷切。(2)謀劃一次沒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遠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勢的變化,而自我摧殘到如此地步?!痉治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本題是選擇題,找準切入點,注意各選項間的不同之處。一般謂語部分較長或者要突出主語,主語應與后面謂語部分斷開,排除AD。“而”表轉折,與前面的內容斷開,排除B?!罢摺北砭溟g停頓,在后面斷開。“時君”指當時的君主,是一個詞,中間不宜斷開。畫波浪線部分意思是:古代的賢能之士,都有建功立業(yè)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終未能施展其才能的萬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當時君王的過錯,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B.“文中代指王猛”說法錯誤,文中代指苻堅。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不可能使文帝采納自己的主張”曲解原意,原文為“亦已難矣”。故選C。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蘇文第二、三段圍繞“待”與“忍”,列舉孔子得君之勤,孟子惜君之厚、愛身之至等事例,反思賈誼行為,他不能惜君以厚,沒能做到不棄其君;蘇文“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也指出了賈誼不被重用的原因。由“而班固不譏文帝之遠賢,痛賈生之不用,但謂其天年早終”可知歐陽修認為漢文帝不能用才,疏遠賢才。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之”,到;“申”,陳說;“勤”,殷切。(2)“見”,表被動;“安”,怎么;“自殘”,自我摧殘。參考譯文(甲)人要有才能并不難,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來實在不容易??上О。Z誼雖然能夠做帝王的輔佐之臣,卻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達成長遠的目標,就一定要等待時機;要想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就一定要能夠忍耐。古代的賢能之士,都有建功立業(yè)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終未能施展其才能的萬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當時君王的過錯,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我看賈誼的議論,照他所說的規(guī)劃目標,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過他呢?遇到像漢文帝這樣的明君,尚且因未能盡才而郁郁死去,既然這樣,那么如果天下沒有堯、舜那樣的圣君,就終身不能有所作為了嗎?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極端無道的國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終有一天能實踐他的政治主張。將到楚國時,先派子夏去接洽,再派冉有去聯(lián)絡。君子要想得到國君的重用,就是這樣的殷切。孟子離開齊國時,在齊地住了三夜才出走,還說:“齊宣王大概會召見我的?!本硬蝗绦膭e離他的國君,感情是這樣的深厚。公孫丑向孟子問道:“先生為什么不高興?”孟子回答:“當今世界上(治國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么要不高興?”君子愛惜自己是這樣的無微不至。如果做到了這樣,還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應當明白世上果真已沒有一個可以共圖大業(yè)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沒有遺憾了。像賈誼這樣的人,不是漢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賈誼不能利用漢文帝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啊!周勃曾親手持著皇帝的印璽獻給漢文帝,灌嬰曾聯(lián)合數(shù)十萬兵力,決定過呂、劉兩家勝敗的命運,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舊部,他們這種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間的感情所能比擬的呢?賈誼不過是洛陽的一個青年,要想使?jié)h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完全拋棄舊有的規(guī)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張,也太困難了。作為賈誼這樣的人,應該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對于周勃、灌嬰之類的大臣,要從容地、逐漸地和他們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