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高產管理方案課件_第1頁
黃瓜高產管理方案課件_第2頁
黃瓜高產管理方案課件_第3頁
黃瓜高產管理方案課件_第4頁
黃瓜高產管理方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瓜綜合管理方案

黃瓜的整個生育期發(fā)芽期育苗期開花座果期結瓜期營養(yǎng)生長期生殖生長期播種育苗期黃瓜播種育苗期一、播前準備1、品種選擇:選擇抗病、優(yōu)質、高產、商品性好、適合市場需求的品種;2、種子處理:(1)、曬種:將用於播種的種子攤在陽光下曬2~3天;(2)、種子消毒:黃瓜的許多病害如細菌性角斑病、枯萎病、炭疽病等病原菌附在種子表面或種子裏面越冬,因此,播種前必須進行種子消毒;常用的方式有藥劑浸種和溫湯浸種:①、藥劑浸種:1000倍液的京博翠燦+1000倍液的山推007+施好美浸30分鐘,(預防黃瓜角斑病、青枯病及苗期三大病害)然後反復沖洗種子上的藥液後置入30℃溫水中,浸種9~12小時後撈出晾乾,在25~30℃催芽,待70%種子張嘴即可播種;②、溫湯浸種:把種子放在容器中,先倒一點冷水將種子浸濕,約3~5分鐘,等種子表皮浸濕並吸收一些水分之後,慢慢地向容器內倒入熱水,邊倒邊攪拌,使種子受熱均勻,免得燙壞種子;當容器內水溫升到50~55℃時,便可停止加熱水,並使水溫保持要求的溫度,這樣維持15~20分鐘,便可任其自然冷卻到20~30℃並浸種6~8小時,然後投洗乾淨,撈出控去水分,用乾淨的濕布包好以利保濕,放在28~30℃條件下催芽,約經過10~12個小時可張嘴,待70%種子張嘴即可播種;(3)、低溫鍛煉:種子剛剛張嘴或露出胚根後,把種子放在0-2度的菜窖內鍛煉1~3天,然後再拿到20~25溫度下經1~2天,芽出齊後即可播種。播種育苗期管理3、育苗床土消毒

山推007(70%惡黴靈)5g兌水15kg噴灑25㎡苗床;或山推5g拌配置好的營養(yǎng)土15kg;或用山推5g拌幹細土15kg撒施,待打好底水後取1/3拌好的藥土撒在畦面上,播種後把其餘2/3藥土覆在種子上。注配置好藥土需使用朔料布、草柵等覆蓋物悶3~4天方可播種;預防猝倒、立枯等土傳病害;4、播種(1)播種量:大田畝用種量為150克(3兩);每穴播種2粒,每畝4000苗左右。(2)播種方法:種植黃瓜一般採用營養(yǎng)缽或育苗床進行育苗移栽。說明:如配置好苗床土末消毒處理,播種前澆足底水後在苗床上撒一層2cm厚的藥土或使用山推5g兌水15kg澆透苗床土,之後直播拌幹細土的種子,後蓋一指厚的藥土,加蓋拱膜,保溫保濕。播種育苗期管理二、播後管理1、出土前要求氣溫為30℃左右,地溫保持在22~25℃之間,並保證充足的水分,促使早出苗、快出苗;2、出土後,要及時揭去地膜,降低溫度,控制生長,防止躥苗白天溫度為23~25℃,夜間12~13℃,這一時期要求較高的濕度和播種的土層通氣條件良好,以促使種子出苗早、出苗齊、出苗壯、並無病蟲為害,嫁接時成活率高;3、防病除草:低溫高濕易得猝倒、立枯、漚根,噴施山推007+品高尚,同時促進壯苗、增強幼苗的抗性;播種後覆膜前噴施施田樸防除雜草;播種育苗期管理三、幼苗期管理(此期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促進根系發(fā)育的同時促進花芽分化,增加雌花花芽分化形成的比例)

(一)分苗、移苗1、分苗:當黃瓜的兩片子葉展平、真葉顯現(xiàn),按株行距10釐米進行分苗,最好採用直徑10釐米營養(yǎng)缽分苗,秧苗2-3葉時加大苗距;將配好的營養(yǎng)土裝入營養(yǎng)缽內,選擇晴天的上午,澆透底水,用手指或木棍在營養(yǎng)缽中央紮一個深約3cm,直徑為1.5cm的孔,將苗從播種盤內起出,不要把根上的鋸末或細沙全部抖光,邊起邊移植;2、移苗:先用手拿住子葉,將子葉東西方向放入孔中,用營養(yǎng)土將孔填滿,再澆一次小水,第二天上午,露水消後,再覆1cm厚的藥土,覆土時注意不要壓苗。移苗後,溫度要適當提高,白天26~28℃,夜間15℃,地溫保持在20℃,如果溫室的保溫性差,可在苗床上扣小拱棚一周左右;第一片真葉前採用稍高的溫度進行管理,一般晴天的上午保持25~32℃,夜間16~18℃。播種育苗期管理(二)煉苗從定植前7~10天開始對秧苗進行鍛煉,白天20~23℃,夜間10~12℃;白天要放風降溫,正常上午9點~10點開始放風,通過放風,使熱氣散失,降低床溫,控制苗的徒長,從而育出茁壯的幼苗,白天溫度保持在20℃左右,夜間如無寒流可不蓋草苫,甚至不關閉風窗,使溫度逐漸下降到10℃左右,逐漸接近外界條件,使秧苗逐漸適應大棚環(huán)境條件,還要適當控制水分,逐漸降低土壤含水量,即一般在定植前一周不澆水,以在定植前2-3天中午葉片有萎蔫,到下午三點左右能逐漸恢復為準。這樣經過鍛煉的苗葉色深綠,葉肉厚,苗粗壯,定植後能耐不良環(huán)境,成活快,成活率高。在定植前2-3天倒坨曬根效果更好。(三)壯苗的標準子葉完好、莖基粗、葉色濃綠、根系發(fā)達、無病蟲害。冬春育苗,株高15cm左右,5片~6片真葉;夏秋育苗,2片~3片葉,株高15cm左右,苗齡20天左右。播種育苗期管理(四)、嫁接管理1、嫁接方法:①、靠接法:黃瓜比南瓜早播種2~3天,在黃瓜有真葉顯露時嫁接;②、插接:南瓜比黃瓜早播種3~4天,在南瓜子葉展平有第一片真葉,黃瓜兩子葉一心時嫁接;2、嫁接苗的管理:將嫁接苗栽入直徑10釐米的營養(yǎng)缽中,覆蓋小拱棚避光2-3天,提高溫濕度,以利傷口愈口。7-10天接穗長出新葉後撒掉小拱棚,靠接要斷接穗根。①水分:分苗時要澆足水,以後視育苗季節(jié)和墑情適當澆水;苗期以控水控肥為主。②葉面追肥:第一次在幼苗第二片真葉展開時;第二次在定植前5~7天進行。京博品高尚25ml兌水30斤均勻噴霧,4~5葉時葉面噴施並結合培土一次,促進瓜苗健壯生長,同時要注意防治病蟲害。播種育苗期管理(五)播種育苗期常見病蟲草害:常見侵染性病害:猝倒、立枯、根腐、白粉、炭疽、蔓枯、霜黴、疫病、綿疫、灰黴、菌核、細菌性角斑、病毒等;常見生理性病害:漚根、低溫冷害和凍害等;除草:禾本科雜草;主要蟲害:蚜蟲、白粉虱、茶黃蟎、薊馬等;備註:立枯病、猝倒病以及漚根是黃瓜苗期的三大病害,是苗期的防治關鍵病害;播種育苗期管理黃瓜——猝倒病瓜果腐黴菌侵染,病菌生長適宜地溫15℃~16℃,溫度高於30℃受到抑制;適宜發(fā)病地溫10℃,低溫對寄主生長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動,尤其是育苗期出現(xiàn)低溫、高濕條件,利於發(fā)病。該病主要在幼苗長出1~2片真葉期發(fā)生,3片真葉期,發(fā)病較少。結果期陰雨連綿,果實易受該病菌侵染導致綿腐病;發(fā)病癥狀:幼苗受害,種子萌芽後幼苗未出土前造成爛種爛芽;出土幼苗胚莖基部或中部呈水浸狀,後變成黃褐色乾枯縮為線狀,往往子葉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致幼苗貼伏地面,有時瓜苗出土胚軸和子葉已普遍腐爛,變褐枯死;濕度大時,病株附近長出白色棉絮狀菌絲;發(fā)病特點:苗期主要病害,保護地育苗期最為常見,特別是在氣溫低、土壤濕度大時發(fā)病嚴重,可造成爛種、爛芽及幼苗猝倒;土壤中含有機質多,施用未腐熟的糞肥等均有利於發(fā)病;苗床通風不良,光照不足,濕度偏大,不利於幼苗根系的生長和發(fā)育,易誘導猝倒病發(fā)生;傳播途徑:病原腐生性很強,在病殘體及土壤中越冬,通過灌水和雨水進行傳播;黃瓜——猝倒病防治方法:1、農業(yè)防治1.1床土消毒:床土應選用無病新土,如用舊園土,應進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用山推2500倍稀釋液4~6斤,在播種前或播種後以及移栽前均勻噴灑於苗床內,或將5克山推與30~40斤過篩細土摻勻後,將其1/3撒在苗床內,餘下2/3用作播種後蓋土;

1.2加強苗床管理: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後儘量不澆水,必須澆水時一定選擇晴天噴灑,不宜大水漫灌;1.3育苗畦(床)及時放風、降濕,即使陰天也要適時適量放風排濕,嚴防瓜苗徒長染?。?、化學防治:將山推稀釋3000倍均勻噴霧,移栽田在作物移栽緩苗後進行噴淋,使藥液順根莖流到根部或根莖表土;在發(fā)病初期用山推灌根每株灌藥液半斤,具體可視病害程度及植株大小而定。黃瓜——猝倒病黃瓜——立枯病立枯絲核菌侵染多在苗床溫度較高或育苗後期發(fā)生陰雨多濕、土壤過粘、重茬發(fā)病重。播種過密、間苗不及時、溫度過高易誘發(fā)本病。發(fā)病癥狀:立枯病不僅為害剛出土的幼苗,而且還可為害大苗(不同與猝倒?。?;立枯病一般發(fā)生比猝倒病晚,多發(fā)生在育苗的中、後期:1、幼苗莖基部起初出現(xiàn)橢圓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有的病苗白天萎蔫、夜間恢復,病斑逐漸凹陷;2、濕度大時可看到淡褐色蛛狀黴,但不顯著。病部不長白色棉絮狀黴,這一點也不同於猝倒病;3、立枯病病斑擴大後可繞莖一周,甚至木質部外露,最後病部收縮乾枯,葉片萎蔫不能恢復原狀,幼苗乾枯死亡;4、地下根部皮層變褐色或腐爛,但不易折倒,病部具輪紋狀或淡褐色網狀黴層;發(fā)病特點:一般在育苗的中後期發(fā)病,在高溫高濕或高溫乾旱條件下,都易引起這種病害蔓延;傳播途徑:病菌在土壤中越冬,在土中可腐生2至3年;通過水流、農具傳播。黃瓜——立枯病防治方法:1、農業(yè)防治:加強苗床管理,一般要求苗床溫度在25℃左右,不低於20℃;當塑膠薄膜或幼苗葉片上有水珠凝結時,及時通風降濕,下午及時蓋嚴薄膜保溫;澆水應在晴天進行,儘量控制澆水次數(shù),澆水後及時揭膜通風透光;陰雨天苗床濕度過高時,可撒施乾草木灰,以降低苗床濕度2、藥劑防治:(1)床土消毒:宜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塊做苗床,床土應選用無病新土,如用舊園土,應進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用山推2500倍稀釋液4~6斤,在播種前或播種後以及移栽前均勻噴灑於苗床內,或將5克山推與30~40斤過篩細土摻勻後,將其1/3撒在苗床內,餘下2/3用作播種後蓋土;(2)噴淋、灌根:將山推稀釋3000倍均勻噴霧,移栽田在作物移栽緩苗後進行噴淋,使藥液順根莖流到根部或根莖表土;在發(fā)病初期用山推灌根,每株灌藥液半斤具體可視病害程度及植株大小而定;黃瓜——立枯病立枯病猝倒病猝倒病與立枯病的對比立枯病猝倒病癥狀站立死亡,不倒伏突然倒伏,貼近地面枯死縊縮發(fā)病部位不縊縮出現(xiàn)縊縮,進而倒伏葉片萎蔫癥狀中午萎蔫,早晚恢復正常葉片正常,不萎蔫白色黴層不產生絮狀白黴病部有白色絮狀黴層發(fā)病時期不僅危害幼苗,也危害大苗,比猝倒病晚,發(fā)生在育苗中後期只危害幼苗以及後期導致瓜條的綿腐病;黃瓜漚根一種由低溫或積水等原因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常見於早春黃瓜育苗期,也可發(fā)生於黃瓜各個生育時期;病害癥狀:發(fā)生漚根時,根部不發(fā)新根或不定根,根皮發(fā)鏽後腐爛,致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地上部葉緣枯焦;嚴重時,成片乾枯,似缺素癥;發(fā)生原因:是氣溫長時間低於10~12℃;播種過早、大水漫灌、澆水過多;或遇連續(xù)陰雨,土壤相對濕度超過75%,易發(fā)生漚根;防治方法:(1)畦面要平,嚴防大水漫灌;(2)加強育苗期的地溫管理,避免苗床地溫過低或過濕,正確掌握放風時間及通風量大??;(3)採用電熱線育苗,控制苗床溫度在16℃左右,一般不宜低於12℃,使幼苗茁壯生長;(4)發(fā)生輕微漚根後,要及時松土,提高地溫,待新根長出後,再轉入正常管理;(5)發(fā)生輕微漚根後用施好美或品高尚25ml兌水30斤,進行根部噴淋,促使新生毛細根快速長出,緩解漚根現(xiàn)象;黃瓜漚根癥狀黃瓜開花結果期黃瓜開花結果期(一)定植前準備1、施足基肥:施入腐熟農家肥每畝施5000kg左右或施多壯200公斤,氮磷鉀複合肥50公斤,過磷酸鈣100公斤,於整地時撒施或播種行間開溝深施作基肥;

2、整地做畦:推薦應用兩種畦式,一是臺式平畦,具有滴灌條件的地塊應用,二是瓦壟畦,採用膜下溝灌或定量滴灌帶的地塊應用;整地要求兩犁兩耙,深翻細碎開溝作畦,畦寬包溝1.3米,畦面寬70~80釐米,行溝寬50~60釐米,畦高1~20釐米;3、扣棚:要於定植前15~20天扣棚,棚膜選用全無滴防塵長壽膜;(1)大棚消毒:按每立方米空間用硫磺5克、80%敵敵畏0.1克和鋸屑10克,混勻點燃;封閉一晝夜後,打開棚門,進行通風;再關閉棚門,提高棚溫,以待定植,或用石灰氮進行土壤處理。(2)地膜鋪設:鋪膜時拉緊地膜,膜與畦面之間不要有空隙,兩邊用土壓實。如地膜有破損,可用土封嚴。為防止地膜鬆馳或產生皺褶,未鋪膜前可用硫子鎮(zhèn)壓畦面。如果雜草較多,可採用除草膜或鋪膜前噴灑除草劑。開花座果期管理(二)定植1、定植時期:幼苗長有5片葉片左右,土壤10cm深的地溫穩(wěn)定在12℃以上才可定植,選擇晴暖天氣,根系蘸2000倍山推007藥液(防死苗)定植;2、定植方式:大行行距60

cm,小行行距30

cm,株距30

cm,定植深度以黃瓜苗根莖露出地面為宜或以土坨與地表平為準。定植後要澆足底水,整平壟面,覆蓋地膜;(三)定植後的管理1、溫度(1)緩苗期:白天28℃~30℃,晚上不低於18℃;(2)緩苗後採用四段變溫管理:8時~14時,25℃~30℃;14時~17時,25℃~20℃;17時~24時,15℃~20℃;24時~日出,15℃~10℃;地溫保持15℃~25℃;2、光照:採用透光性好的耐候功能膜,保持膜面清潔(經常擦拭大棚棚膜,增加日照強度),白天揭開保溫覆蓋物,日光溫室後部張掛反光幕,儘量增加光照強度和時間;夏秋季節(jié)適當遮陽降溫。開花座果期管理3、空氣濕度:緩苗期80%-90%,開花結瓜期70%-85%;生產上通過地面覆蓋、滴灌或暗灌、通風排濕等措施將濕度控制在最佳指標範圍;4、水肥管理:(1)採用膜下滴灌或暗灌,定植後及時澆水,3-5天澆緩苗水,然後進行蹲苗(主要是促根,控制莖葉生長),控溫控水,棚溫控制在30℃以下,白天25-30℃,夜間13-15℃,根瓜坐住後,結束蹲苗,澆水追肥,冬春季節(jié)不澆明水,土壤相對濕度保持60%-70%,夏秋季節(jié)保持在75%-85%。(2)為加快緩苗速度,增加毛細根數(shù)量,在澆緩苗水時隨水沖施一遍安潤+山推(1.5kg),為後期壯苗,促根奠定基礎;5、植株調整(1)吊蔓或插架綁蔓:用尼龍繩吊蔓或用細竹竿插架綁蔓;(2)摘心、掐須、打底葉:主蔓結瓜,側枝留一瓜一葉摘心。25-30片葉時摘心,長季節(jié)栽培不摘心採用落蔓方式;病葉、老葉、畸形瓜要及時打掉;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儘量將莖蔓上的捲鬚掐去,以免爭奪養(yǎng)分;掐須的過程中可以根據(jù)捲鬚的長勢判定是否缺水;開花座果期管理(四)開花座果期常見病蟲草害:常見侵染性病害:根腐、白粉、靶斑、炭疽、蔓枯、霜黴、疫病、綿疫、枯萎、灰黴、菌核、細菌性角斑、病毒等;常見生理性病害:漚根、花打頂、畸形瓜、缺素、氣害、肥害、日灼、低溫冷害和凍害等;主要蟲害:蚜蟲、白粉虱、茶黃蟎、薊馬等;開花座果期管理結瓜期管理1、溫度管理:低溫養(yǎng)苗,高溫養(yǎng)瓜

;此期溫度管理宜高不宜低,白天30~32℃,夜間15~18℃,嚴格按照四段變溫管理,對病害的預防有很好的效果。2、濕度管理:深冬季節(jié)的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左右,以適應低溫寡照的條件和防止低溫高濕下多種病害的發(fā)生;入春轉暖以後,濕度要逐漸提高,盛瓜期要達到90%左右,此時,原來覆蓋在地面的地膜要逐漸撤掉,而且大小行間都要澆明水。須知,高溫時必須高濕相配合,否則高溫致害,不利於黃瓜的正常長秧和結瓜;3、光照管理:一是適時揭、蓋草苫,盡可能延長光照時間;二是勤擦拭棚膜,保持透光性能良好;三是深冬季節(jié)於後牆面張掛鍍鋁反光幕,增加光照;四是及時降蔓吊蔓,調蔓順葉,去衰老葉,改善田間透光條件;五是遇陰雨雪天氣時,也應盡可能爭取揭草苫採光。4、加強水肥管理:此期是黃瓜產量最高時期,水肥如果跟不上,產量會明顯下降,畸形瓜比例增高;農民有句話,叫“一天一水,賽過牛腿;一清一渾,黃瓜成群”;高產的典型表明,大水大肥,高溫,高二氧化碳是黃瓜高產的必備條件,其經驗就是底肥足、追肥多;黃瓜根系淺,追肥要掌握薄施勤施的原則,以免濃度高燒傷幼根;在根瓜開始膨大時追肥澆水,一般畝用均衡型植倍健4kg+惠爾8kg隨水沖施,以後每隔8~10天追1次肥;黃瓜吸收氮、磷、鉀、鈣、鎂等大量元素外,還需要鐵、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所以在沖施植倍健的同時每隔一次沖施一遍安潤+山推+施好美,在快速補充氮磷鉀的同時,促進黃瓜毛細根快速萌發(fā),養(yǎng)好根系,防止早衰,同時加快黃瓜根系對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的吸收與利用;

結瓜期管理5、農事操作:落蔓、採收,摘除下部病黃葉、側枝、捲鬚、雄花、畸形瓜和病瓜,並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疏瓜等;6、常見病蟲草害:常見侵染性病害:根腐、白粉、靶斑、炭疽、蔓枯、霜黴、疫病、綿疫、枯萎、灰黴、菌核、細菌性角斑、病毒等;常見生理性病害:漚根、花打頂、畸形瓜、缺素、氣害、肥害、日灼、低溫冷害和凍害等;主要蟲害:蚜蟲、白粉虱、茶黃蟎、薊馬等;

結瓜期管理黃瓜霜黴病發(fā)病癥狀:

苗期發(fā)病,在子葉上出現(xiàn)褪綠斑點,擴展後變黃褐色不規(guī)則病斑,濕度大時其背面產生灰黑色黴層,病情嚴重時,子葉變黃乾枯;

成株期發(fā)病,多先由中下部葉片發(fā)病,逐漸向上、下部葉片擴展;

葉片發(fā)病,初時出現(xiàn)水浸狀淺綠色斑點,擴展很快,1~2天內因擴展受葉脈限制而出現(xiàn)多角形水浸狀病斑;尤以早晨水浸狀多角病斑十分明顯,中午稍隱退,反復1~2天,水浸狀病斑開始變黃褐色,此時濕度大時病斑背面出現(xiàn)灰黑色黴層;

病重時,葉片佈滿病斑,病斑互相連片,致使葉片邊緣卷縮乾枯,最後葉片枯黃而死,葉片易破碎;發(fā)生因素:溫、濕度是病害發(fā)展流行的主要條件:高濕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適宜發(fā)病的相對濕度為85%以上,特別在葉片有水膜時,最易受侵染發(fā)病;相對濕度低於70%,病菌孢子難以發(fā)芽侵染,低於60%,病菌孢子不能產生;發(fā)病的適宜溫度是15~24℃,溫度低於15℃或高於28℃,不利於病害的發(fā)生,低於5℃或高於30℃,基本不發(fā)?。粶厥掖笈飪韧L不良,濕度過高,結露多,有利於孢子囊的形成和病菌的萌發(fā)、侵入,易於病害的發(fā)生流行;病菌的萌發(fā)和侵入需要有足夠的濕度和適宜的溫度配合才能完成,病菌在有水膜的情況下,溫度在10~20℃範圍內即可萌發(fā)侵入,並引起植株葉片發(fā)病。黃瓜霜黴病防治措施:1、選擇抗病豐產品種;2、加強栽培管理:

培育壯苗,苗床增施有機肥料,提高幼苗抗病力;

深翻和整平土地,施足基肥,減少氮肥使用量,增施磷、鉀肥;

生育期控制灌水,雨季及時排水,降低空氣濕度;

及時摘除病、老、黃葉,加寬行距,改善通風條件;

保護地內加強通風,鋪設地膜,利用無滴薄膜,降低棚內空氣濕度;

清潔田園:收穫後清理病株殘體,深埋或燒毀;3、生態(tài)防治:控制棚、室內的溫度,避開適於發(fā)病的溫度範圍;上午將棚室溫度控制在28~32℃,最高35℃,空氣相對濕度60%~70%,每天不要過早地放風,以此抑制病菌的發(fā)展;4、高溫悶棚(室):悶棚前一天澆水,在晴天上午閉棚提高棚、室內的溫度至44~46℃,保持2小時後適當通風,恢復常溫,隔3~5天重複1次,可抑制病情的發(fā)展;黃瓜霜黴病防治措施:5、藥劑防治:

於病發(fā)初期噴霧(金)霜疫力克100g/45kg水;優(yōu)潤或扶生15g兌水15kg;

病害略重時,選用霜霸100g或品金100g兌水30~45kg,進行均勻噴霧,每隔3~5天一遍,連續(xù)2~3遍;病情非常嚴重時,將上述產品與銀法利等產品進行混配或輪換用藥,陰天採用煙霧劑於傍晚熏棚,熏棚後及時進行放風,避免黃瓜葉片遭受氣害;黃瓜霜黴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發(fā)病癥狀: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主要為害葉片,也可侵染莖、葉柄、捲鬚、果實等;(1)葉片:先是葉片上出現(xiàn)水浸狀的小病斑,病斑擴大後因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黃褐色,帶油光,葉背面無黑黴層,後期病斑中央組織乾枯脫落形成穿孔,濕度大時容易產生白色菌膿;(2)果實和莖:病斑初期呈水浸狀,濕度大時可見乳白色菌膿;果實上病斑可向內擴展,沿維管束的果肉逐漸變色,果實軟腐有異味;(3)捲鬚:嚴重時病部腐爛折斷;發(fā)生因素:

一般低溫、高濕、重茬的溫室、大棚發(fā)病重;

發(fā)病適宜溫度為18~25℃,相對濕度為75%以上;

在降雨多、濕度大、地勢低窪、管理不當、連作、通風不良時發(fā)病嚴重;

磷、鉀肥不足時發(fā)病也重;

黃河以北地區(qū)露地黃瓜,每年7月中旬為角斑病發(fā)病高峰期,棚、室黃瓜4~5月為發(fā)病盛期。侵染規(guī)律:該病為細菌性病害;病菌在種子或隨病株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由雨水或灌溉水濺到莖、葉上發(fā)?。痪撏ㄟ^雨水、昆蟲、農事操作等途徑傳播;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治措施:(1)種子消毒:用70℃恒溫幹熱滅菌72小時或50℃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乾後催芽播種;或京博翠燦10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乾淨後催芽播種;(2)農業(yè)防治:加強黃瓜制種基地的無病生產,選無病田,無病瓜留種。培育無病壯苗用無病土苗床育苗。注意適時防風,降低棚室溫度,增加光照。增施腐熟有機肥,發(fā)病後控制灌水,促進根發(fā)育。推廣使用高壟、覆膜、暗澆水的栽培技術。注意適當輪作,清除病殘體,及時翻曬土壤。(3)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用京博翠燦4.8g兌水15kg均勻噴霧,建議在每次打藥時都加上;發(fā)展到後期,發(fā)病嚴重時,建議用京博翠燦9.6g兌水15kg均勻噴霧,或與氫氧化銅或喹啉銅以及乙蒜素等進行輪換使用;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發(fā)病初期:京博翠燦4.8克兌水30斤發(fā)病後期:京博翠燦9.6克兌水30斤霜黴病與細菌性角斑病區(qū)別霜黴病細菌性角斑病專案角斑病霜黴病病斑形狀和大小呈多角形,相對較小呈多角形,相對較大病斑顏色和穿孔顏色較淺,灰白色,後期易穿孔顏色較深,黃褐色,後期不易穿孔葉子背面的病斑潮濕時,油漬狀明顯,有時產生白色菌液病斑上長有黑色的黴病葉對光透視有透光感覺無透光感覺危害部位葉子、瓜條、莖稈一般只危害葉子二者之間的聯(lián)繫: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霜黴病和細菌性角斑病很容易混發(fā),建議在防治霜黴病的同時直接防治細菌性角斑病;39黃瓜靶斑病危害癥狀病菌以危害葉片為主,嚴重時蔓延至葉柄、莖蔓。葉片正、背面均可受害,葉片發(fā)病,起初為黃色水浸狀斑點,直徑約l毫米左右。當病斑直徑擴展至1.5至2毫米時,葉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圓形或稍不規(guī)則,有時受葉脈所限,為多角形,病斑週邊顏色稍深呈黃褐色,中部顏色稍淺呈淡黃色,患病組織與健康組織界線明顯;發(fā)病中期病斑擴大為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易穿孔,多為圓形,少數(shù)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葉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體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後期病斑直徑可達10至15毫米,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對光觀察葉脈色深,網狀更加明顯,病斑中央有一明顯的眼狀靶心;嚴重時多個病斑連片,呈不規(guī)則狀;重病株中下部葉片相繼枯死,造成提早拉秧。40發(fā)展初期,病斑約1.5-2mm,從背面對著太陽光能看到明顯的病斑!病斑達到3-4mm時,葉片的表現(xiàn)!發(fā)病因素:病原具有喜溫好濕的特點,病菌侵入經潛育6~7天後發(fā)病,高濕或通風透氣不良的條件下易發(fā)病;氣溫25~27℃,濕度飽和的條件下發(fā)病重;溫差大也有利於發(fā)病。(1)品種抗性:品種對病情的影響:品種間抗病性存在著顯著差異,平均病情指數(shù)可相差20左右;(2)環(huán)境:①土壤肥沃,底肥充足,黃瓜植株生長健壯的田塊,靶斑病發(fā)生較輕;肥力不足,土壤貧瘠,植株長勢較弱,葉片色黃,質地較薄,則發(fā)病嚴重。②大水漫灌,放風不及時,田間濕度較大的田塊,往往發(fā)病較重;保護地中緩衝室及過道附近發(fā)病明顯較輕;灌後遇雨,發(fā)病重。傳播規(guī)律:靶斑病是真菌和細菌混合侵染引起的,該菌在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翌年借氣流或雨水飛濺傳播,進行初侵染;經葉緣吐水、棚膜結露珠等途徑進行再侵染。黃瓜靶斑病黃瓜靶斑病發(fā)展十分迅速,在合適的溫濕度條件下,該病可以在一周內遍佈全棚;該病發(fā)展到後期是由真細菌混合侵染造成的,農民只是單純地按照真菌或者是細菌的病害來治療,達不到很好的治療效果;該種病害對目前一般真菌性藥劑產生了很強抗藥性;黃瓜靶斑病難防難治的原因黃瓜靶斑病與細菌性角斑病的區(qū)別:靶斑病病斑,葉兩面色澤相近,濕度大時上生灰黑色黴狀物;而細菌性角斑病,葉背面有白色菌膿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兩面均無黴層;黃瓜靶斑病與霜黴病的區(qū)別: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處明顯,並且病斑粗糙不平,正面凸起,背面凹進去,周圍有一層暈圈,往外擴展,最終斑連成片後整個葉片就枯了,葉面黴層比葉背黴層好看;而霜黴病病斑葉片正面褪綠、發(fā)黃,病健交界處不清晰,病斑很平;發(fā)病溫度:靶斑病的發(fā)病溫度範圍要高於霜黴??;黃瓜靶斑病防治措施:1、適時輪作:發(fā)病田應與非寄主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徹底清除病殘株,減少初侵染源;搞好棚內溫濕度管理,注意放風排濕,改善通風透氣性能;2、種子消毒:該病菌的致死溫度為55℃,可採用溫湯浸種的辦法:種子用常溫水浸種15分鐘後,轉入55℃至60℃熱水中浸種10至15分鐘,並不斷攪拌,然後讓水溫降至30℃,繼續(xù)浸種3至4小時,撈起瀝幹後置於25℃至28℃處催芽,可有效消除種內病菌;3、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清除病蔓、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減少初侵染源;控制空氣濕度,實行起壟定植,地膜覆蓋栽培,於膜下溝裏澆暗水,減少水分蒸發(fā),要小水勤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通風排濕,增加光照,創(chuàng)造有利於黃瓜生長發(fā)育,不利於病菌萌發(fā)侵入的溫濕度條件。黃瓜靶斑病防治措施:4、藥劑防治:

可用0.5%氨基寡糖素400~600倍液進行均勻噴霧預防;

發(fā)病初期噴灑品勁/盈美+施普潤,間隔5天噴霧一次,噴霧細緻均勻,連續(xù)噴霧3次;

真細菌病害混發(fā)生時:品勁/盈美+甲基保利特+京博翠燦+施普潤每隔3-5天一次,連續(xù)2-3次,在藥液中加入品高尚,噴藥重點噴灑中、上部葉片;建議與肟菌酯、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醯胺等藥劑進行輪椅用藥,以延緩抗性產生;黃瓜靶斑病黃瓜灰黴病發(fā)病癥狀:病菌先從黃瓜開敗的雌花侵入,初始在花蒂產生水漬狀病斑,逐漸長出灰褐色黴層,引起花器腐爛、萎蔫或脫落,然後逐步向幼瓜擴展,瓜條病部先發(fā)黃,後期產生白黴並逐漸變?yōu)榈疑?,導致病瓜生長停止,變軟、腐爛和萎縮,最後腐爛脫落,濕度大時表面長出灰白色黴狀物。發(fā)病的花器脫落時掉在植株上會引起再次侵染。葉片染病,病斑初為水漬狀,後變?yōu)椴灰?guī)則形的淡褐色病斑,邊緣明顯,有時病斑長出少量灰褐色黴層;高濕條件下,病斑迅速擴展,形成直徑15-20毫米的大型病斑;如果發(fā)病花器粘引莖部,則引起不規(guī)則形枯斑,嚴重的導致莖節(jié)腐爛、折斷,造成全株死亡。黃瓜灰黴病發(fā)生因素:(1)時期:苗期和花期較易發(fā)病,開花至結瓜期是該病侵染和爛瓜的高峰期;(2)氣候因素:灰黴病屬於低溫高濕型病害,溫度18~23℃,相對濕度90%以上,連陰天多,光照不足,易發(fā)??;高濕(棚內濕度90%以上),春季陰雨天氣較多,氣溫偏低,較低溫在20℃以下,棚內濕度大,結露時間長,放風不及時,是灰黴病發(fā)生蔓延的重要條件;氣溫高於30℃或低於4℃,相對濕度在90%以下,病害停止侵染蔓延;(3)栽培因素:棚內濕度大,結露持續(xù)時間長,放風不及時,發(fā)病重,易流行;黃瓜灰黴病近年來隨著棚室發(fā)展,灰黴病日趨成為嚴重影響黃瓜生產的一種病害,目前70%~80%的棚室中均有發(fā)生,發(fā)病輕時減產10%~30%。嚴重時植株下部腐爛,莖蔓折斷,整株死亡;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寄主廣泛:不同科屬的作物都可感病,病菌可在黃瓜、番茄、茄子、菜豆、萵筍、辣椒、韭菜等多種蔬菜感病,無法通過輪作控制病害發(fā)生;(2)病害發(fā)生條件與作物生長條件一致:灰黴病屬低溫高濕型病害,因其發(fā)病適宜溫度與絕大多數(shù)棚室蔬菜生長的適宜溫度相近,在管理上難以通過對溫度實行單獨管理來控制灰黴病的發(fā)生;(3)腐生性強:灰黴病多從枯枝、爛葉、殘花等腐敗的部位開始侵染,但農事操作中農戶對病殘株處理意識不夠,加劇灰黴病的傳播;(4)病原孢子量大,傳播迅速:灰黴病原孢子在農事操作及噴藥過程中加速了傳播,進一步擴大了感病範圍;(5)用藥單一,抗性產生快:目前針對灰黴病的藥劑單一,多為嘧黴胺、腐黴利、異菌脲等,對於一些效果好的新成分,農戶多重複使用,加快了抗性的產生;黃瓜灰黴病難治的原因防治措施:(1)清除病殘體:農事操作中在苗期、瓜膨大前及時摘除病花、病瓜、病葉,帶出大棚、溫室外深埋,減少再侵染的病源;收穫後期徹底清除病株殘體,土壤深翻20厘注以上,將土表遺留的病殘體翻入底層,並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減少棚內初侵染源;(2)加強栽培管理:加強通風換氣,澆水適量,忌在陰天澆水,忌大水漫灌,建議澆小水或暗水;防止溫度過高,注意保溫,防止寒流侵襲;(3)藥劑防治:

煙霧法:用多菌靈或百菌清煙劑,按照推薦用量熏3-4小時,一般傍晚熏煙,並及時打開門窗通風換氣,避免氣害發(fā)生;

粉塵法:於傍晚噴撒嘧黴胺、速克靈或農利靈等粉劑,降低溫室內濕度;噴霧法:發(fā)病初期用施美特100g兌水30~45kg/美燦9g兌水15kg,均勻噴霧,進行初期防治;發(fā)病後期建議品勁8g+美燦9g/施美特50g兌水15kg均勻噴霧,建議和啶醯菌胺、腐黴利、異菌脲及肟菌酯等成分進行混配或輪換用藥,減少抗性產生;多種防治方法相結合,提高防治效率;黃瓜灰黴病黃瓜灰黴病發(fā)病初期用施美特100g兌水30~45kg/美燦9g兌水15kg,均勻噴霧,進行初期防治;發(fā)病後期建議品勁8g+美燦9g/施美特50g兌水15kg均勻噴霧;建議和啶醯菌胺、腐黴利、異菌脲及肟菌酯等成分進行混配或輪換用藥。黃瓜白粉病黃瓜白粉病危害癥狀:病害先出現(xiàn)在下部葉片正面或背面,表現(xiàn)為白色小粉點,後擴大為粉狀圓形斑。在條件適宜時,白色粉狀斑點繼續(xù)擴展,連接成片,成為邊緣不明顯的大片白粉區(qū),直至佈滿整個葉片,看上去又象長了一層白毛,所以俗稱、白毛病。其後葉片逐漸變黃、發(fā)脆,白毛由白色轉變?yōu)榛野咨?,最後葉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受害的葉柄和莖,癥狀與葉片基本相似。診斷要點:一是病斑為白色;二是病斑上有一層白色黴,類似白色粉筆末。發(fā)生因素:

(1)環(huán)境:該病喜溫濕、耐乾燥,溫度10~30℃,相對濕度25%~85%,其孢子均可萌發(fā);發(fā)病最適溫度16~24℃,最適相對濕度為75%;溫度高於30℃,濕度超過95%,則病情受到抑制;雨後乾燥,或少雨,但田間濕度大,白粉病流行的速度加快,尤其當高溫乾旱與高溫高濕交替出現(xiàn)、又有大量白粉菌源時很易流行。(2)栽培:棚室栽培易發(fā)??;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fā)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fā)??;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叢生的田塊,植株抗性降低,發(fā)病重。黃瓜白粉病防治措施:1、選用耐病品種;2、選擇通風良好,土質疏鬆、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塊種植,要適當配合使用磷鉀肥,防止脫肥早衰,增強植株抗病性;3、加強管理:經驗表明,白粉病發(fā)生時,可在黃瓜行間澆小水,提高空氣濕度,同時結合噴藥,能一舉控制病害;4、環(huán)境薰蒸:白粉菌對"硫"特別敏感,所以,可用硫磺粉加鋸末或其他助燃劑點燃薰蒸,密閉熏悶一晝夜,可殺死白粉菌,隔3天再熏悶一次,然後播種或定植;黃瓜白粉病黃瓜白粉病5、藥劑防治:

白粉病重在預防,在黃瓜白粉病發(fā)病前期或未發(fā)病時,主要是用保護劑防止病害侵染發(fā)??;

發(fā)病初期品勁8g或甲基保利特10g兌水30斤均勻噴霧;

病重時,盈美10g/品勁8g+甲基保利特10g兌水30斤均勻噴霧,每隔6~10天一次,連噴2~3次。黃瓜炭疽病危害癥狀:幼苗至成株均可發(fā)病,主要為害葉片和果實,典型癥狀是病部呈紅褐色或褐色,著生許多黑色小粒點,潮濕時病部產生粉紅色粘稠狀物。(1)幼苗:幼苗期發(fā)病在子葉邊緣處生半圓形病斑,呈褐色至紅褐色,稍凹陷。莖蔓基部黑褐色縊縮,幼苗倒折;(2)成株:成株病葉上出現(xiàn)黃褐色、圓形、背面水浸狀小斑點,逐漸擴大成近圓形紅褐色病斑,中央顏色淡,邊緣有黃色暈圈,後期病斑上有小黑點和橙紅色膠狀物,高濕時葉背呈水浸狀,斑面生粉紅色粘稠物,乾枯後呈條狀開裂穿孔;(3)瓜條:瓜條發(fā)病出現(xiàn)暗褐色凹陷病斑,長圓形,稍凹陷,潮濕時並溢出粉紅色膠狀物,後期開裂。(4)莖葉:莖和葉柄上病斑長圓形,稍凹陷,初水浸狀,淡黃色逐漸變成灰白色至深褐色,病斑擴展至莖或葉柄一周,可引起整個葉片和全株死亡。黃瓜炭疽病發(fā)生因素:(1)環(huán)境:高溫高濕是發(fā)病和流行的主要條件。相對濕度80%~90%,溫度在10~30℃,均可發(fā)病,田間發(fā)病適溫在20~27℃,但濕度在95%以上,溫度在24℃左右時為害最重;(2)栽培:管理粗放,連茬、偏施氮肥,排水及通風不良,瓜秧衰弱,均利於發(fā)??;傳播規(guī)律:(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主要以菌絲體或擬菌核在病株殘體上、種子上或田間越冬,或在溫室大棚中的棚架上越冬;越冬病原是初侵染源之一,帶菌種子可以直接引起種子發(fā)病,病斑上的紅色黏稠物是分生孢子,是重複侵染菌源。(2)傳播特點:病原主要靠氣流、水流傳播;黃瓜炭疽病防治措施:(1)種子消毒:用50~55℃的溫水浸種20分鐘然後用清水沖洗乾淨,再進行催芽(溫湯浸種);(2)農業(yè)防治:實行3年以上輪作;採取地膜覆蓋栽培,可減少病原傳播和侵染的機會;增施磷、鉀肥,可以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棚室栽培,要進行通風排濕,使棚內濕度保持在70%以下,減少葉面結露和吐水;採收要在露水幹後進行,以減少人為傳播病原,引起病情蔓延;(3)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品勁8g或甲基保利特10g兌水30斤均勻噴霧;病重時,盈美10g/品勁8g+甲基保利特10g兌水30斤均勻噴霧,每隔6~10天一次,連噴2~3次。黃瓜炭疽病發(fā)病初期品勁8g或甲基保利特10g兌水30斤均勻噴霧;病重時,盈美10g/品勁8g+甲基保利特10g兌水30斤均勻噴霧,每隔6~10天一次,連噴2~3次。黃瓜炭疽病黃瓜疫病發(fā)病癥狀:主要為害黃瓜葉片、莖蔓和瓜條,幼苗期到成株期都可以染??;葉片:葉片染病產生近圓形暗綠色水浸狀病斑,後逐漸擴大、腐爛下垂;莖蔓:主要危害莖基部、嫩莖節(jié)部,開始為暗綠色水浸狀,以後變軟,明顯縊縮,發(fā)病部位以上的葉片逐漸枯萎,剖莖維管束不變色;瓜條:瓜條發(fā)病生圓形暗綠色水漬狀凹陷斑,後生出白色黴狀物,病瓜皺縮,軟腐,有腥臭味;幼苗染病,開始在嫩尖上出現(xiàn)暗綠色、水浸狀腐爛,逐漸乾枯,形成禿尖;黃瓜疫病發(fā)生因素:(1)氣候因素:發(fā)病適溫28-30℃,在適宜溫度內,土壤水分是發(fā)病的關鍵因素,多雨時,特別是旬降雨量超過100mm以上,有大暴雨,病害蔓延快,為害重;相對濕度85%以上;(2)栽培因素:連作地,地勢低窪,排水不良,澆水過多的黏土地,施入帶菌有機肥的地塊,易發(fā)病。發(fā)生規(guī)律:為土傳真菌病害,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糞肥或附著在種子上越冬,主要靠雨水、灌溉水、氣流傳播;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容易流行,連續(xù)陰雨天發(fā)病重;黃瓜疫病防治措施:(1)選用耐疫病品種;(2)嫁接防??;(3)種子及苗床或大棚土壤處理:種子消毒可採用溫湯浸種或藥劑(山推007)浸泡;苗床和大棚土壤可用山推007進行噴淋處理消毒;(4)清潔田園,及時拔除病株燒毀,消滅初侵染源;(5)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植株抵抗力,增施有機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使植株穩(wěn)生穩(wěn)長;(6)適當選地,合理輪作;選排水良好、地勢高的田塊,並實行與非瓜類蔬菜3年輪作,尤其是水旱輪作,可減輕發(fā)??;(7)加強田間管理:採用高畦栽植,避免積水,苗期控制澆水,結瓜後做到見濕見幹;及時檢查,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拔除深埋,發(fā)現(xiàn)疫病後,澆水減到最低量,控制病情擴展。黃瓜疫?。?)藥劑防治:

於病發(fā)初期噴霧(金)霜疫力克100g/45kg水;優(yōu)潤或扶生15g兌水15kg;

病害略重時,選用霜霸100g或品金100g兌水30~45kg,進行均勻噴霧,每隔3~5天一遍,連續(xù)2~3遍;病情非常嚴重時,將上述產品與銀法利等產品進行混配或輪換用藥,陰天採用煙霧劑於傍晚熏棚,熏棚後及時進行放風,避免黃瓜葉片遭受氣害;黃瓜疫病黃瓜枯萎病黃瓜枯萎病黃瓜枯萎病發(fā)病癥狀黃瓜從幼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以結瓜期為發(fā)病盛期。幼苗:子葉先變黃,莖基部或莖部變褐溢縮或呈立枯狀;初期基部葉片褪綠,成黃色斑塊,逐漸全葉發(fā)黃,隨之葉片由下向上凋萎,似缺水癥狀,中午凋萎,早晚恢復正常,3~5天後,全株凋萎。病株的主根或側根呈褐色腐爛,極易拔斷,或瓜蔓基部近地面3~4節(jié)處開裂流膠,開始出現(xiàn)黃褐色條斑,在高濕環(huán)境下,病部常產生白色或粉紅色黴狀物,在已枯死病株莖上則更為明顯,且不限於基部,可達中部,有時病部可溢出少許琥珀色膠質物??v剖莖基部,維管束呈黃褐色至深褐色。發(fā)生因素:(1)環(huán)境、氣候:高溫高濕是病害發(fā)生的有利條件,病菌發(fā)育最適宜的溫度為24~27℃,土溫24~30℃,空氣相對濕度90%;當土溫在24~28℃,土壤含水量大、空氣相對濕度高,發(fā)病最快,土溫低,潛育期長;在pH4.5~6的土壤中枯萎病發(fā)生嚴重,地下害蟲、根結線蟲多的地塊病害發(fā)生重;(2)栽培:秧苗老化,連作地,有機肥不腐熟,土壤過分乾旱或排水不良,氮肥過多,土壤偏酸,是發(fā)病的主要條件,傷口為黃瓜枯萎病病原侵染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土壤、肥糞、種子帶菌是發(fā)病的重要條件;(3)菌源與發(fā)?。嚎菸∈且环N土傳病害,發(fā)病的輕重決定於當年初侵染的菌量,再侵染不起主要作用。黃瓜枯萎病黃瓜疫病與枯萎病----在黃瓜不同部位表現(xiàn)癥狀專案黃瓜枯萎病黃瓜疫病葉片一般不危害,有時葉脈發(fā)黃,成網紋狀危害葉片,開始呈水浸狀,暗綠色小斑,後擴展為近圓形大病斑瓜條不危害危害瓜條,開始水浸狀凹陷,後皺縮軟腐,表面生有灰白色黴狀物全株呈萎蔫,嚴重時枯死呈萎蔫,很快枯死莖基部地上部莖基部版本縱裂地下莖基部軟腐縊縮、腐爛導管變褐色不變色黃瓜枯萎病防治措施:應以抗病品種為主,合理輪作倒茬,清除病株殘體,培育無病壯苗,並輔之以藥物防治;(1)種子消毒:採用溫湯浸種(用55℃的溫水浸種10分鐘)、高溫恒溫滅菌(在70℃的恒溫條件下,將種子處理72小時)或藥劑(山推1000倍液)浸種,消滅種子帶菌;(2)品種:選用抗病品種,較抗病的有長春密刺、津研7號、早豐等;(3)農業(yè)防治: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可以減少田間含菌量;育苗時,對苗床土進行消毒或換上無菌新土,培育無病壯苗;增施腐熟的有機肥;多中耕,可以提高土壤的透氣性,使植株根系茁壯,以提高抗病能力,但要注意減少傷口;一般採用高畦栽培有利於減少病害發(fā)生;鋪地膜或蓋秸稈,加強通風,降低地溫;田間發(fā)現(xiàn)病株枯死,要立即拔除,深埋或燒掉;拉秧後要清除田間病株殘葉;(4)嫁接換根:利用南瓜根系發(fā)達,對較抗枯萎病的特性,選用南瓜做砧木,黃瓜做接穗,進行嫁接換根;黃瓜枯萎病化學防治:(1)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山推2500倍稀釋液4—6斤,在播種前或播種後以及移栽前均勻噴灑於苗床內,或將5克山推與30-40斤過篩細土摻勻後,將其1/3撒在苗床內,餘下2/3用作播種後蓋土;(2)從苗期開始通過潤土培根+安潤+山推的組合改良土壤,調節(jié)酸化土壤,改善根部環(huán)境,減輕枯萎病菌的傳播與發(fā)生,具體用法為:在移栽前10天左右,隨水沖施1遍潤土培根,在苗期移栽期間安潤+山推拌細土穴施到黃瓜根部或澆緩苗水,然後用潤土培根和安潤+山推輪換各沖施1~2遍;(3)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用70%噁黴靈可溶性粉劑(山推)1000倍液進行灌根,每株用藥液0.25kg,隔7~10天灌1次,連灌3次,防治效果較好;黃瓜枯萎病黃瓜蔓枯病蔓枯病識別特點:

一是葉子病斑大,呈半圓形或V字形,病斑上長有許多小黑點;二是莖被害多發(fā)生於節(jié)部,有琥珀色膠質物流出,散生有大量的小黑點,嚴重時造成蔓枯。黃瓜蔓枯病發(fā)病癥狀:葉片、莖蔓、瓜條及捲鬚等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主要危害葉片和莖蔓;葉片:葉片產生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的大型病斑,有的病斑自葉緣向內發(fā)展,呈“V”字形或半圓形,淡褐色至黃褐色,後期病斑易破碎,乾枯後呈黃褐色至紅褐色,病斑上密生黑色小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葉自下而上枯黃,但不脫落,病害嚴重時,只剩上部1~2片葉沒有癥狀;莖蔓:葉柄、瓜蔓、莖基部被害時病斑呈油浸狀,圓形至梭形,灰白色,稍凹陷,有時溢出琥珀色樹脂樣膠狀物;乾燥時病部幹縮縱裂,表面散生大量小黑點,潮濕時病斑擴散較快,繞莖一圈便使上半部植株萎蔫枯死,病部腐爛,折斷;果實:多在幼瓜期花器感染,果肉淡褐色軟化,呈心腐癥;蔓枯病多從莖表面向內部發(fā)展,維管束不變褐,這是與黃瓜枯萎病的重要區(qū)別。黃瓜蔓枯病發(fā)生因素:病菌喜溫暖、高濕條件,適宜溫度20~25℃,相對濕度85%以上;保護地栽培通風不及時、種植密度過大、光照不足、空氣濕度過高時發(fā)病重;露地栽培主要在夏秋雨季發(fā)生,雨日多,或忽晴忽雨,天氣悶熱等氣候條件下易流行;平畦栽培、排水不良、缺肥以及瓜秧生長不良等情況會加重病情;發(fā)生規(guī)律:病原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殼隨病殘體在土中,或附在種子、架桿、棚架上越冬。通過風雨及灌溉水傳播,從氣孔和水孔或傷口侵入。黃瓜蔓枯病防治措施:(1)種子消毒:用55℃恒溫水浸種15分鐘,撈出後放入冷水中冷卻後播種(溫湯浸種);(2)農業(yè)防治:實行2~3年輪作,最好實行水旱輪作;及時清除病株,深埋或燒毀;深耕土地,施入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澆足底水;增施磷、鉀肥;採取地膜覆蓋,高畦栽培,膜下澆水,這樣可以降低田間濕度,同時要注意棚室的放風;(3)藥劑防治: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品勁8g/甲基保利特10g+山推5g兌水15kg均勻噴霧,7~10天一遍;發(fā)病中後期,碧潤5~8g/盈美10g+山推5g+京博翠燦+施普潤兌水15kg均勻噴霧,3~5天一遍,連續(xù)2~3遍;莖稈發(fā)病,用山推5g+品勁8g/盈美10g+京博翠燦9.6g+施普潤兌水2.5kg,塗抹發(fā)病部位,連續(xù)2~3次;黃瓜蔓枯病黃瓜蔓枯病黃瓜根腐病黃瓜根腐病為茄病鐮孢黴的真菌侵染所致。

屬土傳病害,從寄主傷口侵入。高溫高濕有利發(fā)病。施用未腐熟的肥料、高溫多雨、連作地、低窪地、粘土地或下水頭髮病重。發(fā)病癥狀:主要為害根部和莖基部;發(fā)病初期呈水浸狀,後呈淺褐色濕腐,主根受害後引起根莖部縊縮,病部腐爛處的維管束變褐,但不向上擴展,可與枯萎病相區(qū)別。後期病部往往變糟,組織破碎,僅留下絲狀維管束。病株地上部初期癥狀不明顯,隨病情發(fā)展中午葉片萎蔫,早晚恢復,嚴重的則多不能恢復而枯死,植株呈現(xiàn)青枯狀;發(fā)生因素:高溫、高濕利其發(fā)??;連作地、低窪地、黏土地或下水頭髮病重;嫁接黃瓜在露地和保護地均有發(fā)病,以保護地發(fā)生最為嚴重;傳播規(guī)律:病原以菌絲體、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殘體上越冬。尤其厚垣孢子可在土中存活5~6年或長達10年,成為主要侵染源;病原從根部傷口侵入,後在病部產生分生孢子;病原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黃瓜根腐病防治措施:(1)農業(yè)防治:與十字花科、百合科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育苗床土壤覆蓋塑膠膜,利用太陽能進行土壤消毒,土溫控制38~40℃消毒24小時;控制42℃,消毒6小即可奏效;提高嫁接技術水準,選用抗病品種做砧木;採用高畦栽培,防止大水漫灌及雨後田間積水,苗期發(fā)病害及時松土,增強土壤透氣性;(2)藥劑防治:

撒施山推的藥土:將5克山推與30~40斤過篩細土摻勻後均勻撒入定植穴內;

藥液噴淋灌根防治:出現(xiàn)病株時,將山推稀釋3000倍均勻噴霧,移栽田在作物移栽緩苗後進行噴淋,使藥液順根莖流到根部或根莖表土;在發(fā)病初期用山推灌根每株灌藥液半斤,具體用量可視病害程度及植株大小而定,7天內連用兩次。黃瓜根腐病黃瓜病毒病黃瓜病毒?。ㄖ委熐埃S瓜病毒?。ㄖ委熱幔┌l(fā)病癥狀:(1)葉片:發(fā)病初期葉脈透明,幾天後成為花葉,病形成黃綠或深綠泡斑,葉面常皺縮不平,出現(xiàn)各種畸形,明顯變窄;有的病葉粗糙呈革質,絨毛脫落;有的葉基變長,側翼變狹變薄,呈現(xiàn)繃緊狀態(tài),葉尖細長,呈“鼠尾狀”;有的病葉葉緣向上捲曲。有時葉脈出現(xiàn)深褐色壞死,或沿葉脈出現(xiàn)壞死。(2)植株:早期受侵染的病株強烈矮化,高度不及健株的1/2,根系發(fā)育不良。黃瓜病毒病發(fā)生因素:(1)氣候因素:發(fā)病適宜溫度20~25℃,相對濕度80%左右,氣溫高於25℃多表現(xiàn)隱癥,溫度高、日照強、乾旱的氣候條件,缺水、缺肥、棚室中間雜草叢生發(fā)病重;(2)栽培因素。附近有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和甘藍、芥菜、蘿蔔、菠菜、芹菜等作物,都會加重病害的發(fā)生;(3)棚內或溫室內蚜蟲、灰飛虱等蟲害發(fā)生嚴重,防治不及時的大棚會加重發(fā)生;傳播規(guī)律:病毒隨多年生宿根植株和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也可由種子帶毒越冬;病毒主要通過通過種子、汁液摩擦、傳毒媒介昆蟲及田間農事操作傳播至寄主植物上,進行多次再侵染;黃瓜病毒病防治措施:1、選用抗病品種:在無病區(qū)或無病植株上留種;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施足有機肥,增施磷、鉀肥,適當多澆水,增加田間濕度;及時清潔田園;2、加強管理:培育壯苗,及時追肥(施足有機肥,基肥,增施磷、鉀肥)、澆水,防止植株早衰。在整枝、綁蔓,摘瓜時要先“健”後“病”,分批作業(yè);接觸過病株的手和工具,要用肥皂水洗淨或藥液處理;清除田間雜草,消滅毒源,切斷傳播途徑;3、防治蚜蟲等刺吸式害蟲:及時防治傳播病毒病媒介昆蟲:在蚜蟲、粉虱、薊馬發(fā)生初期,及時用藥防治,防止傳播病毒。黃瓜病毒病藥劑防治:第一遍:品高尚+京博鋅+京博斯?jié)櫟诙椋浩犯呱?京博鋅+鹽酸嗎啉胍第三遍:品高尚+京博鋅+寧南黴素第四遍:品高尚+京博鋅+京博斯?jié)櫭?~5天一遍,連用三遍看效果。黃瓜病毒病黃瓜菌核病發(fā)病癥狀:1、瓜條染病多在殘花部,先呈水浸狀腐爛,並長出白色菌絲,最後菌絲上散生出黑色菌核;2、莖蔓染病初在近地面的莖部或主側枝分杈處,產生褪色水浸狀斑,後逐漸擴大呈淡褐色病斑;高溫高濕條件下,病莖軟腐,長出白色棉毛狀菌絲;莖縱裂乾枯,病部以上莖葉萎蔫枯死,在莖內長有黑色菌核;3、葉柄、葉、幼果染病初呈水浸狀並迅速軟腐,後長出大量白色菌絲,菌絲密集,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一般長在腐敗了的莖基部,或爛葉、葉柄、瓜條等組織上,莖表皮縱裂,但木質部不腐敗,故植株不表現(xiàn)萎蔫,病部以上葉、蔓凋萎枯死;發(fā)生因素:相對濕度高於85%,溫度在15~20℃利於發(fā)??;在田間帶菌雄花落在健葉或莖上經菌絲接觸,易引起發(fā)病。黃瓜菌核病發(fā)病癥狀:1、瓜條染病多在殘花部,先呈水浸狀腐爛,並長出白色菌絲,最後菌絲上散生出黑色菌核;2、莖蔓染病初在近地面的莖部或主側枝分杈處,產生褪色水浸狀斑,後逐漸擴大呈淡褐色病斑;高溫高濕條件下,病莖軟腐,長出白色棉毛狀菌絲;莖縱裂乾枯,病部以上莖葉萎蔫枯死,在莖內長有黑色菌核;3、葉柄、葉、幼果染病初呈水浸狀並迅速軟腐,後長出大量白色菌絲,菌絲密集,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一般長在腐敗了的莖基部,或爛葉、葉柄、瓜條等組織上,莖表皮縱裂,但木質部不腐敗,故植株不表現(xiàn)萎蔫,病部以上葉、蔓凋萎枯死;黃瓜菌核病黃瓜---畸形瓜和苦味瓜黃瓜畸形瓜包括①彎曲瓜:莖葉過密,特別是行距窄,植株鬱閉,通風透光不良;或肥料不足,乾旱缺水,引起植株生長衰弱、營養(yǎng)不良,均易產生彎曲瓜。但有些瓜彎曲是由於捲鬚纏繞、架材和莖蔓阻擋等機械原因造成,應予區(qū)別。②大肚瓜:授粉但受精不完全時可形成大肚瓜。不經受精單性結成的瓜若形成大肚瓜時,多數(shù)是由於植株生長勢弱,營養(yǎng)不良,特別是缺鉀等原因造成。瓜在膨大過程中,如前期與後期缺水,而中期不缺水也可形成大肚瓜。③尖嘴瓜:大棚內單性結實或連續(xù)高溫、乾旱情況下或植株生長勢弱,營養(yǎng)不良,使瓜條從中部到頂端部分膨大不良,果實長度也小得多,於是形成尖嘴瓜。④蜂腰瓜:瓜條中部細如蜂腰,縱切瓜條可見變細部分果肉已經空洞,整個果實變得發(fā)脆。高溫乾旱,植株本身長勢弱、養(yǎng)分供應不及時、澆水不均勻而使瓜不能正常生長發(fā)育所致。⑤瘦肩瓜:果梗變得特短,肩部變得瘦而長如瓶狀的畸形瓜。營養(yǎng)過剩而過分偏向於結瓜生長的生理狀態(tài)易引起此類瓜產生。這種生理狀態(tài)在摘心後更容易發(fā)生。⑥鉤子瓜:瓜先端彎曲如鉤。主要是由於養(yǎng)分集中到莖葉中去而不能充分供應給果實,或因病蟲害影響植株生長所致。

曲形瓜:產生曲形瓜有生理或物理原因;

尖嘴瓜和大肚子瓜:早春保護地中傳粉昆蟲少,黃瓜不經受粉,也能結實,這是單性結實,沒有種子;這種瓜營養(yǎng)條件好,能發(fā)育成正常果實,反之則形成尖嘴瓜;當雌花受粉不充分,受粉的先端先膨大,營養(yǎng)不足,水分不均,就會形成大肚瓜;

蜂腰瓜:當營養(yǎng)和水分有時好,有時供應不正常,反應在同化物質積累不均勻,就會出現(xiàn)細腰瓜?;喂袭a生的原因主要根據(jù)不同的栽培季節(jié)和栽培設施合理選用抗病、高產、不易早衰的品種,如新泰密刺,長春密刺、中農5號等。要根據(jù)黃瓜的生長發(fā)育需要進行調整,避免溫度低於13℃或長期高於30℃,結瓜期適宜溫度白天28℃~30℃,夜間18℃~20℃;濕度儘量保持穩(wěn)定,避免生理乾旱的發(fā)生;合理密植,做到通風透光,棚室要經常擦拭棚膜,保持清潔,增強光照;黃瓜整個生長發(fā)育時期需水量較大,尤其是結瓜盛期,因此要及時補充足額的水分,但要避免土壤水分忽高忽低,波動太大。按氮、磷、鉀5:2:6比例施用,防止偏施氮肥引起植株旺長、營養(yǎng)失調。同時要配合噴施京博鉀等葉面肥料,這樣能夠及時快速補充營養(yǎng)。要防止捲鬚、架材、莖葉阻擋等機械原因引起的畸形瓜,主要是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調整。發(fā)現(xiàn)畸形瓜及早摘除,減少養(yǎng)分消耗?;喂系慕鉀Q方案黃瓜花打頂為害癥狀黃瓜生長點附近的節(jié)間縮短,生長點形成雌花和雄花間雜的花簇。開花幼瓜不長,也生出心葉。主要出現(xiàn)在棚室中。發(fā)生因素1、其誘發(fā)的主要原因是溫度偏低,尤其是土溫偏低,黃瓜根系發(fā)育差,活動弱,光合作用產物少。2、晝夜溫差大,夜間溫度低,向新生部位(龍頭)輸送營養(yǎng)量少,植株營養(yǎng)生長受抑制,生殖生長超過營養(yǎng)生長。3、土壤乾旱,肥料過多而傷根,或土壤長期陰濕而漚根,這都會出現(xiàn)花打頂現(xiàn)象。黃瓜花打頂黃瓜花打頂解決方案1、提高保護地內溫度。2、及時松土,提高土溫,促進根系發(fā),多發(fā)新根。3、施足充分腐熟糞肥,均勻追肥,避免肥料施用不當燒傷根系。4、精細定植、中耕等,減少根系損傷。5、適時適度灌水,不能控水過度。如系缺水造成花打頂,應及時澆水。6、已出現(xiàn)花打頂?shù)闹仓甑耐炀确椒ǎ海?)用施好美灌根,刺激新根儘快發(fā)生;(2)摘除植株上可以見到的全部大小瓜紐,減輕植株結瓜負擔量;(3)頁面噴施品高尚,促進黃瓜龍頭抽生速度加快,有效緩解花打頂情況;(4)根部沖施安潤+山推+京博惠爾,一方面提高地溫,改善根部在低溫環(huán)境下無法吸收營養(yǎng)的弊端,另一方面促進黃瓜根系在冬季快速萌發(fā),對養(yǎng)分吸收及龍頭萌發(fā)都有促進作用。黃瓜化瓜黃瓜化瓜黃瓜化瓜原因:(1)高溫:白天溫度高於32℃,夜間高於18℃,光合作用受阻,呼吸消耗聚增,造成營養(yǎng)不良化瓜;同時高溫造成雌花不能正常發(fā)育,出現(xiàn)畸形瓜;(2)密度:密度大,化瓜率高,黃瓜根系主要集中在近地表,密度大,根系競爭土壤中養(yǎng)分,而地上部莖葉競爭空間,透光、透氣性降低,光合效率低,消耗增加;(3)低溫:早春日照時數(shù)少,當遇到連續(xù)陰天低溫時,光合作用及根系吸收能力受到影響,造成營養(yǎng)不良而化瓜;(4)氣體:黃瓜喜溫耐光,生物學產量比較高,這就決定了它對氣體濃度非常敏感,溫室黃瓜進行二氧化碳施肥,能提高產量18%以上。(5)水肥:光合作用是以根系吸收水肥為原料進行的,同化物質的運轉也是以水分為介質進行的。如果水肥供應不足,光合產物減少,可引起化瓜。反之,高溫、氮素肥料供應過剩、黃瓜徒長也易引起化瓜。(6)底部瓜:黃瓜從開花到收瓜一般需要6~10天,當商品瓜成熟時,如果不及時採收,就會吸收大量的同化產物,使的上部的雌花養(yǎng)分供應不足而造成化瓜;(7)病蟲害:霜黴病、白粉病、角斑病等葉部病害直接為害葉片,造成葉片壞死,使得光合作用無法進行而引起化瓜,蚜蟲等害蟲通過吸取黃瓜汁液,同時分泌一些黏液,造成黃瓜生長不良而引起化瓜;黃瓜化瓜黃瓜化瓜的解決方案:(1)對於高溫引起的化瓜,在栽培上應加強放風管理,白天當溫室溫度高達25℃時便開始通風,夜間在溫室溫度不低於15℃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延遲閉風時間。(2)由密度過大引起的化瓜,在根據(jù)黃瓜品種確定合理的密度,每公頃種植45000~49500株;(3)因為連續(xù)陰天低溫引起的化瓜,採取葉面噴肥,適當放風等措施,可以得到一定的緩解;(4)由於氣體濃度引起的化瓜,在溫室中進行二氧化碳施肥,能提高產量18%以上;(5)因水肥引起的化瓜,在栽培上要合理澆水施肥,才能奪取高產;(6)因底部瓜不及時採收引起的化瓜,要及時採收;(7)因病蟲害引起的化瓜,在黃瓜生長期間,應搞好病蟲害的防治,以便獲得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安潤——黃瓜農戶:李景林地點:壽光西玉兔埠對照:甲殼素安潤——黃瓜安潤——黃瓜黃瓜使用安潤2次,6葉期示範時間:2014年12月3日示範地點:太穀縣仁村鄉(xiāng)西賈村示範戶:郭建忠聯(lián)繫方式範作物:黃瓜示範產品:安潤示範用量:1畝地使用安潤1套安潤——生根大棚種植區(qū)由於連年種植,土壤酸化嚴重,通過安潤的使用,能夠有效的改良土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