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級優(yōu)質課一等獎《唐詩三首(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八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備課課件(統(tǒng)編版)_第1頁
市級優(yōu)質課一等獎《唐詩三首(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八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備課課件(統(tǒng)編版)_第2頁
市級優(yōu)質課一等獎《唐詩三首(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八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備課課件(統(tǒng)編版)_第3頁
市級優(yōu)質課一等獎《唐詩三首(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八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備課課件(統(tǒng)編版)_第4頁
市級優(yōu)質課一等獎《唐詩三首(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賣炭翁)》八年級語文下冊同步備課課件(統(tǒng)編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唐詩三首第1課時關于戰(zhàn)爭,我國古代的詩人有不同的描寫視角:“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王昌齡)著意表現英雄氣概;“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雁門太守行》李賀)著意表現報國壯志;“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著意表現離愁別恨;“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涼州詞》王翰)著意表現戰(zhàn)爭殘酷……那么,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是從什么角度看待戰(zhàn)爭的呢?知人論世詩人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湖北襄陽),生于鞏縣(今河南鞏義),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譽為“詩史”。因其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表作有《兵車行》《春望》《秋興八首》等。有《杜工部集》。知人論世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為平定安史之亂,唐軍圍攻叛軍所占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次年春,形勢發(fā)生逆轉,唐軍全線崩潰,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杜甫此時從洛陽回華州(今屬陜西渭南),途經新安、石壕、潼關等地,根據目睹的現實寫了一組詩,《石壕吏》是其中一首。知識鏈接古體詩漢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謠、樂府古辭、擬題樂府、歌行詩、新樂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詩,都可稱之為古體詩,又稱為古詩或古風。作為一種大的詩體類型,其總的特點主要是:句數沒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每句字數也無嚴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要求押韻,但比較自由、靈活;對字詞的平仄、對仗沒有什么要求;語言自由,可俗可雅。誦讀詩歌聽《石壕吏》的范讀音頻,讀準節(jié)奏,體會古體詩在句式、用韻等方面與近體詩的差異。反復誦讀,體會詩人的情感。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yè)城戍(shù)。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yù)/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yè)。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誦讀詩歌誦讀詩歌〔投〕投宿?!灿狻吃竭^?!惨缓巍扯嗝础!睬爸略~〕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戍〕防守。〔附書至〕捎信回來?!残隆匙罱!餐瞪称埱一钪??!惨选惩V梗@里指生命結束。〔乳下孫〕還在吃奶的孫子。〔完裙〕完整的衣服。裙,這里泛指衣服?!怖蠇灐忱蠇D?!舱垺痴堊屛??!矐硲鳌!勃q得〕還能夠。〔幽咽〕形容低微、斷續(xù)的哭聲。詩歌賞析

1.從故事情節(jié)來看,本詩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請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開端,寫石壕吏趁夜抓壯丁。第二部分(第2、第3段):故事的發(fā)展和高潮,寫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第三部分(第4段):故事的結局,寫老婦被帶走服役和詩人的見聞感受。詩歌賞析2.本詩是按照什么順序敘事的?本詩是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敘事的,由“暮”而“夜”,由“夜”而“夜久”,由“夜久”而“天明”。詩歌賞析

3.詩歌第1段中的“夜捉人”和“逾墻走”分別說明了什么?不說征兵,而說“捉人”,不在白天捉,而在夜間趁人不備來捉,可見當時兵役之苦、百姓處境之艱難兇險。“逾墻走”寫出了差役夜捉壯丁,百姓惶恐不安的景象,渲染了緊張、可怕的氣氛。詩歌賞析

4.老婦的“致詞”是本詩的主體部分,這一段內容以分為哪幾層?每一層反映了老婦的什么目的?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第一層:自訴悲慘家事。三個兒子全都應征赴鄴城作戰(zhàn),目前已有兩個戰(zhàn)死沙場。喚起差役的同情詩歌賞析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第二層:訴說家中現狀。除了老婦,家里只剩正在哺乳期的孫子和喪夫的兒媳;全家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說明家中再無可供征調之人

4.老婦的“致詞”是本詩的主體部分,這一段內容以分為哪幾層?每一層反映了老婦的什么目的?詩歌賞析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第三層:自請應役,前去為戰(zhàn)士們做飯。無奈懇請,希望保全家中僅存的孤兒寡母

4.老婦的“致詞”是本詩的主體部分,這一段內容以分為哪幾層?每一層反映了老婦的什么目的?詩歌賞析

5.分析下面句子中的加點的詞語,體會詩人隱藏在詞語背后的深層含義。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叭缏劇倍?,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側耳細聽。.

.

.

.詩歌賞析

6.詩歌中的哪個字暗示了老婦被差役帶走的結局?這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感情?從詩歌最后一句的“獨”字可知,天明時與詩人告別的只有老翁,由此暗示老婦已被差役帶走了。這反映出詩人對老婦的同情以及對統(tǒng)治者不恤民情的憤怒。詩歌賞析7.詩人對老婦僅僅是同情嗎?還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從結果來看,繼三個兒子之后,老婦也奔赴戰(zhàn)場,去參加這場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斗了。詩人一向憎恨統(tǒng)治階級壓迫人民的行徑,但當前這場平叛戰(zhàn)爭是國家和民族的安危所系,大敵當前,人民應當為此作出犧牲。正是出于這種考慮,他贊揚老婦自請應役的精神。詩歌賞析

8.從詩題來看,本詩的主要人物應是差役,而全詩只有“有吏夜捉人”和“吏呼一何怒”兩句提到了他們。盡管如此,我們卻依然可以感受到差役的猙獰面目。詩人是如何做到的呢?詩歌賞析詩人暗寫差役,只用“有吏夜捉人”引出故事,用“吏呼一何怒”寫出差役的威勢,此后就讓他們轉入“幕后”。詩人明寫老婦,卻字字直指差役:老婦先自訴悲慘的家事,希望引起差役的同情,差役不聽;于是接著訴說家中現狀,表示無人可應征,差役還不聽;最終只好“自請”去應征,差役滿意而去。因此,老婦從“不愿”到“自請”的變化,其實是差役不依不饒、蠻橫威逼所致。差役的“怒”“呼”看似只有一次,實則貫穿在老婦陳情的全過程中。差役們冷漠無情、兇橫殘暴的形象躍然紙上。

《石壕吏》通過寫詩人親眼所見的石壕吏趁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外,詩人也贊揚了老婦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自請應役、勇于承擔苦難的精神。

1.熟讀并背誦《石壕吏》。

2.詩人“獨與老翁別”時會是怎樣的心情呢?他會對老翁說什么話呢?結合自己的理解,寫一個100字左右的片段。唐詩三首第2課時對于身邊的小事,古代的詩人往往能從中悟出深刻的意義:陶淵明的衣服沾了露水,寫下“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歸園田居》),表達自己隱居山野的堅定志趣;蘇軾吃了荔枝,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一絕》),排解自己被貶謫的郁悶;楊萬里被群山環(huán)繞,寫下“政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過松源晨炊漆公店》),點明自己對成功與困難的辯證看法……有一天,杜甫的茅屋破了,他對此會有怎樣的感悟呢?知人論世寫作背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當時安史之亂還未平定,關中地區(qū)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即成都杜甫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的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詩。知識鏈接歌行體歌行體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詩歌體裁,是初唐時期以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篇幅可長可短;保留著古樂府的敘事特點,講記人、記事、記言談、發(fā)議論、抒感懷融為一體,內容既充實又生動;聲律、韻腳相對比較自由,不拘平仄,還可以換韻;句式比較靈活,一般以七言句式為主,兼用雜言句,富于變化。李白的《將進酒》和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歌行體名篇。誦讀詩歌聽《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范讀音頻,讀準節(jié)奏,體會歌行體詩在句式、用韻等方面的特點。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的情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juàn)/長(cháng)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ào)。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誦讀詩歌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wù)/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誦讀詩歌誦讀詩歌〔三重茅〕多層茅草。〔掛罥〕掛著,掛住?!查L〕高?!渤撂鳞辍吵恋匠靥了小!踩獭澈菪摹!材堋橙绱?,這樣?!埠舨坏谩澈戎共蛔??!捕眄暋骋粫骸!材酬幊撩悦傻臉幼??!蚕颉辰咏?。〔衾〕被子?!矏号P〕睡相不好。〔雨腳如麻〕形容雨點不間斷,像下垂的麻線一樣密集?!矄蕘y〕戰(zhàn)亂,指安史之亂?!埠斡蓮亍橙绾伟さ教炝痢!埠俊池毢氖咳恕!餐回!掣呗柕臉幼印T姼栀p析1.請概括本詩每一段的主要內容。第1段:寫秋風破屋,卷走茅草。第2段:寫群童抱走茅草,詩人無奈嘆息。第3段:寫屋破又遭連夜雨,徹夜難眠的境況。第4段:詩人舍己為人,抒發(fā)了憂國憂民的感慨。敘事議論、抒情詩歌賞析

2.第一難:秋風吹茅草。詩歌第1段是怎樣寫秋風的威力的?這一段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用“怒”字將秋風擬人化,與“卷”“三重”等詞一同表現出秋風的猛烈。

“飛”“渡”“灑”“掛罥”“飄轉”“沉”等動詞,細致形象地寫出了風吹茅草的情狀,詩人眼睜睜看著自家屋上茅草被吹走卻無能為力,表現出痛惜和焦急之情。詩歌賞析

3.第二難:兒童搶茅草。詩歌第2段描述了一個什么故事?詩人到底在“嘆息”什么?這一段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兒童調皮,當面搶走了詩人屋上吹下的茅草,詩人追不上、喊不回,只好回到家里嘆息。

詩人不僅“嘆息”天公毀屋無情,“嘆息”兒童幼稚,還“嘆息”戰(zhàn)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這一段表現出詩人的憤懣和無奈之情。詩歌賞析

4.第三難:屋漏遇夜雨。詩歌第3段中,哪些詞語表明了詩人家里窘迫的生活狀況?這一段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情感?

“冷似鐵”“無干處”“未斷絕”等詞表明了詩人家里窘迫的生活狀況。

這一段表現出詩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詩歌賞析

5.在一天之內連續(xù)經歷三難之后,詩人有怎樣的表現?這體現了詩人怎樣的精神境界?詩人從痛苦的生活體驗中迸發(fā)出激情和希望,他由自己聯想到他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讓他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拔釓]獨破受凍死亦足”寫出了詩人飽嘗人間疾苦、體察世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和舍己為人、至死不悔的崇高精神。詩歌賞析

6.《石壕吏》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均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的名作,表現了詩人對戰(zhàn)爭的控訴和對民生疾苦的關懷,但具體的寫作手法有所不同。《石壕吏》只是“客觀”地敘述,并無情感、態(tài)度的直接表露;《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先描述個人遭際,結尾處借助議論和抒情升華。試結合作品分析這兩種寫法的表達效果。詩歌賞析

《石壕吏》直接講述底層勞動人民的故事,詩人自己并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一個近距離的“旁觀者”。一方面,這個故事本身已經足以令人動容,任何直接的議論和抒情都顯得多余;另一方面,詩人對這件事情的情感是復雜的、矛盾的,他高度贊揚人民的犧牲精神,而犧牲的具體方式(戰(zhàn)爭所迫,差役所脅)又是他難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訴的,這種復雜的感情也難以直接表達,而蘊含在敘述之中則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詩歌賞析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寫的是詩人自己在一場暴風雨中的經歷,但詩人并未停留在對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上,而是能夠推己及人,從個人遭際聯想到要為天下寒士謀取溫飽,從而體現出一種廣濟蒼生的博大胸懷,使得詩歌具有了非常深廣的社會歷史意義;而且詩人也并不是抽象地議論和抒情,而是借助“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這樣具體、鮮明的形象,以及“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真摯而感人的呼告。如果不借助結尾議論和抒情的升華,詩歌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成就都要大打折扣。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詩,詩人通過描述自己的茅屋被秋風吹破的過程,表達了自己生活的不幸,并推己及人,想到了飽經戰(zhàn)亂、至今仍流離失所的士人,表現了詩人寬廣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

1.熟讀并背誦《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將這首詩改編成一則故事,注意加入適當的動作和心理描寫。唐詩三首第3課時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行》)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暮江吟》)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大林寺桃花》)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村夜》)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母別子》)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長恨歌》)知人論世詩人簡介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新鄭(今屬河南)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他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有《白氏長慶集》,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知人論世寫作背景《賣炭翁》是白居易創(chuàng)作的組詩《新樂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詩人有自注云:“《賣炭翁》,苦宮市也。”“宮市”,是指皇宮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場上去購買。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宮的使者?!翱鄬m市”,就是“宮市”給人民帶來了苦難。

知人論世本來,為皇宮采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被他們抓去了。宦官這種角色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還能搞公平交易嗎?所以,所謂“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詩人深切同情受宮市之苦的人民,因此寫下了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誦讀詩歌聽《賣炭翁》的范讀音頻,讀準節(jié)奏,體會古體詩在句式、用韻等方面與近體詩的差異。反復誦讀詩歌,體會詩人的情感。賣炭翁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蓱z/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chì),回車叱(chì)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誦讀詩歌誦讀詩歌〔薪〕木柴?!采n蒼〕灰白?!埠嗡鶢I〕做什么用?!彩小吵鞘兄袆澏ǖ募羞M行交易的場所。唐代長安有東、西兩市,兩市東、西、南、北各有二門?!掺骠妗齿p快的樣子?!颤S衣使者〕指太監(jiān)?!舶咨纼骸持柑O(jiān)手下的爪牙。〔文書〕公文。〔敕〕指皇帝的命令?!不亍车艮D?!策场尺汉取!矊ⅰ持~,用于動詞之后。〔惜不得〕吝惜不得。〔系〕掛?!仓薄惩爸怠?,價錢。詩歌賞析1.請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地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南門外。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記敘了賣炭翁燒炭、運炭、賣炭,最后被掠奪的經過。詩歌賞析

2.賣炭翁燒炭的地點在哪里?詩人為什么要介紹這個地點?

賣炭翁燒炭的地點是“南山中”。詩人寫這個荒涼偏僻的地點,為下文寫雪天運炭、山路遙遠難行埋下伏筆。詩歌賞析

3.詩人主要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賣炭翁的外貌?為什么這樣寫?

詩人主要從面(“滿面塵灰煙火色”)、鬢(“兩鬢蒼蒼”)、手(“十指黑”)等方面描寫賣炭翁的外貌,這是為了表現了賣炭翁的老邁和常年艱辛勞作的生存狀態(tài)。詩歌賞析

4.“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边@句話從表面看來很矛盾,應該如何理解?

正值嚴寒天氣,身上衣服本已單薄,可他心里仍希望天氣更冷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