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道家二、道教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楊朱、莊子)道家的出發(fā)點:全生避害楊朱的方法——
逃離人世,遁跡山林。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無為。
莊子的方法——無待無我,避于仙境。
一、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楊朱、莊子)㈠早期隱者和楊朱《孟子·滕文公》篇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于楊,即歸墨?!?/p>
楊朱的基本觀念
①“為我”②“輕物重生”《列子·楊朱》篇有個故事說:“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
《列子·楊朱》篇還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毕惹氐兰宜枷擘娴兰业膭?chuàng)始與老子1.以“道”為最高實體的宇宙觀①“道”是什么●《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瘛独献印罚菏侵^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先秦道家思想㈡道家的創(chuàng)始與老子1.以“道”為最高實體的宇宙觀②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瘛暗来?,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先秦道家思想㈡道家的創(chuàng)始與老子1.以“道”為最高實體的宇宙觀③“物極必反”——宇宙的不變規(guī)律(“?!保?/p>
●矛盾
大量存在:《老子》中有(70余對)●矛盾相互依存:故有無相生,難易向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反者道之動”:“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物壯則老?!?/p>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轉(zhuǎn)化是一個過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p>
●“道”、“?!笔遣灰匀说囊庵緸檗D(zhuǎn)移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
先秦道家思想㈡道家的創(chuàng)始與老子2.老子的“認識論”
老子說:“智慧出,有大偽”(18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薄耖]目塞耳,靜心沉思。先秦道家思想㈡道家的創(chuàng)始與老子2.老子的社會觀①處世的方法●襲明:按道、常、規(guī)律辦事?!裉幦幔海ㄙF柔守雌)“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p>
●“無為”:”
●“寡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保ǖ?6章)所以要“寡欲”。●不為天下先
:“三寶”:一是慈,即寬容;二是儉,即退縮,保守;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先秦道家思想㈡道家的創(chuàng)始與老子2.老子的社會觀②政治學說
●圣人治國,無為而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治大國若烹小鮮?!薄?0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保ǖ谑哒拢┫惹氐兰宜枷擘娴兰业膭?chuàng)始與老子2.老子的社會觀②政治學說
老子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愚民政策
老子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19章)又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鄙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兜赖陆?jīng)》(三)老子的處世藝術及其
現(xiàn)代啟示(一)“反者道之動”、“禍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老子的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崩献犹岢龅娜松腔鄹嬖V我們:事物永遠是處于變化之中的,矛盾隨時都可能發(fā)生轉(zhuǎn)化。當我們處于順境時,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當我們處于逆境時,也不要悲觀喪氣,而應堅定信念。(二)居卑不爭、以柔克剛的競爭之道《道德經(jīng)》:“夫唯不爭,故無尤?!薄兜赖陆?jīng)》:“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p>
《道德經(jīng)》:“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兜赖陆?jīng)》:“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道德經(jīng)》第78章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保ㄈ┨搼讶艄?、有容乃大的立世之道《道德經(jīng)》:“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道德經(jīng)》:“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薄兜赖陆?jīng)》:“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經(jīng)》:“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薄兜赖陆?jīng)》:“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保ㄋ模┻m可而止、知足常樂的生存之道《道德經(jīng)》:“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薄兜赖陆?jīng)》:“罪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薄兜赖陆?jīng)》:“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ㄎ澹┥偎焦延?、清靜淡泊的養(yǎng)生之道《道德經(jīng)》:“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薄兜赖陆?jīng)》:“靜為躁君?!?/p>
一句話,老子思想告訴我們:要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要以理性之心對待社會,要以敬重之心對待自然,要以關愛之心對待生命。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的社會將會建設得更好,我們的生活將會調(diào)理得更好,我們的生命將會呵護得更好,我們的精神將會修養(yǎng)得更好。先秦道家思想(四)莊子——追求自由的藝術化存在莊子曾作過漆園吏,生活貧窮困頓,卻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
《史記》:“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后世合稱“老莊”。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zhì)。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儒道比較第一,儒家注重人事,道家尊崇天道。第二,儒家講求文飾,道家向往自然。第三,儒家主張有為,道家倡導無為。第四,儒家強調(diào)個人對家族、社會的責任,道家醉心于個人對社會的超脫。后世的不少士大夫從儒家指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門,由“獨善”而至超脫了功名利祿,這樣,儒、道兩家從這里由對立走向了互補,相反而又相成。本土宗教—道教的主要思想淵源
道教是在中國古代社會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具有漢民族思想和信仰的特點,是產(chǎn)生于中國本土的一種宗教。
一、道教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一)淵源1.巫術
道教繼承了古代的巫術,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禱、符箓和鎮(zhèn)鬼等法術都與巫術有關。2.神仙思想
神仙方士之說后來成為道教的直接來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長生不死。3.黃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為道教的尊神。
(二)產(chǎn)生1.五斗米道
道教的最初形式是東漢張陵創(chuàng)立的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張陵是東漢順帝時沛國奉人,今江蘇奉縣人。126年到144年,他客居四川,在鶴鳴山上(今四川大邑縣境內(nèi))修道,制作符書,以符水及中草藥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號稱五斗米道,張陵就是后世所稱的張?zhí)鞄?,這個稱號是世襲的。五斗米的目的是“防兇年饑民往來之乏,行來之人不裝糧也?!睅в袨哪昊ゾ鹊男再|(zhì),即慈善之意,頗得人心。四川青城山老君閣中,雄偉的道祖銅像。
2.太平道
與五斗米道同一時期,東漢鉅鹿人(河北)張角據(jù)《太平經(jīng)》創(chuàng)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
張角奉《太平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鼓吹太平社會的理想,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信徒達數(shù)十萬人,在東漢末年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率領眾徒舉行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推翻了東漢王朝,但起義失敗后,太平道無形解體,殘余信徒融入五斗米道。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樣具有較濃的巫教色彩;崇尚黃色,頭戴黃巾,身穿黃服。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短浇?jīng)》并非一人一時之作,內(nèi)容龐雜,包括陰陽五行,祀神驅(qū)鬼、災異、符箓、巫術等。其社會思想以宣揚封建倫理道德為主,但也反對統(tǒng)治者聚斂財物而不救濟貧困,要人們自食其力,其中還提出了修煉精氣神的思想?!短浇?jīng)》后來成為道教的主要經(jīng)典著作,是流傳至今的最早道教經(jīng)典。
(三)、道教的發(fā)展1、魏晉南北朝時期
(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號抱樸子,主張外儒內(nèi)道,撰寫《抱樸子內(nèi)篇》,一方面他創(chuàng)立了一套煉丹術,提倡神藥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內(nèi)心修養(yǎng),為后來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論基礎,其理論被上層官方所接受,成為貴族金丹派。至今杭州西湖還有葛洪煉丹的遺址。葛洪煉丹圖(2)寇謙之(365-448年)天師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支持,道教與皇權結(jié)合,于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稱北天師道。其一,廢除常規(guī)五斗米道的“偽法”,創(chuàng)建符合統(tǒng)治者需求的新道教;其二,采取儒家的禮教為道教的第一要義。輔佐太平真君實現(xiàn)天下太平。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軌儀,革除期道教和國家爭租稅的經(jīng)濟措施。其四,改革道官職位的世襲制度,主張唯賢是授,信守五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重視道教齋醮儀范,為道教增訂了諸多齋儀和儀式。經(jīng)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人稱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苤t之飛升圖(3)陸修靜(406-477年)南朝道士,把天師道與金丹道教結(jié)合。廣集道經(jīng),整理成1200多卷的《三洞經(jīng)書》,為后世道教經(jīng)典《道藏》的分類編目奠定基礎。陸修靜在道教史上是南天師道的創(chuàng)立者,南北天師道形成,標志道教同封建統(tǒng)治者結(jié)合。陸修靜的生平:
南朝劉宋時著名道士。吳興東遷人,字元德,號簡寂,三國東吳丞相陸凱的后裔。自少修習儒學,博覽強識。又性喜道術,精研玉書。長大后,好方外游,遺棄妻子,入山修道。初隱居云夢,為搜求道學,尋訪仙蹤,乃遍游名山,聲名遠播?;⑾Γ懶揿o、陶淵明、慧遠)隱居茅山開創(chuàng)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楊羲、許謐等人傳教的史料,編成了《真誥》一書,系統(tǒng)闡述了上清經(jīng)派的歷史,成為上清派的實際的創(chuàng)始人,并且在茅山經(jīng)營多年,開設道館,廣收門徒,開創(chuàng)了茅山派。針對魏晉以后道教發(fā)展變化,神系混亂的實際情況,陶弘景編定《真靈位業(yè)圖》,成為中國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4)陶弘景(456—536),煉丹家、醫(yī)藥家、文學家和學者,字通明,自稱“華陽隱居”,死后被謐稱“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人(今江蘇南京附近)。山中宰相: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二十歲的時候,為諸王侍讀。三十歲前後,陶弘景拜東陽道士孫游岳為師,學習符圖、經(jīng)法和誥訣,還開始游歷名山,收集醫(yī)書。三十六歲時,陶弘景辭去了侍讀的職務,隱居到句容的句曲山(茅山),梁天監(jiān)元年(502年)梁武帝接位后,屢請不出,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著密切的書信來往,史稱他是“山中宰相”。養(yǎng)生著作:陶弘景精於醫(yī)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他的《養(yǎng)性延命錄》至今仍是重要的養(yǎng)生經(jīng)典。他的《本草集注》首創(chuàng)藥物分類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得到梁武帝的支持,陶弘景在茅山還對外丹術作過許多研究。著作:《道藏》現(xiàn)收有陶弘景的著述,《真誥》、《華陽陶隱居集》、《養(yǎng)性延命錄》等多種。2、隋唐是道教全面發(fā)展、繁榮時期1.一是皇帝的提倡。唐初,一位道士宣揚太上老君顯靈,稱老子是唐天子李氏的祖先,唐太宗利用這一說法,宣揚自己是老子的后代,極力提高道教的地位,高宗時追贈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并親自為《道德經(jīng)》注疏。2.唐武宗推行興道滅佛的政策。3.對道教書籍的整理。唐道士張萬福等對道教的禮儀、經(jīng)戒、傳授等舉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或增刪,使道教的儀法更趨復雜和完備;4.由外丹到內(nèi)丹的轉(zhuǎn)變。唐朝諸皇帝迷信金丹可以長生延年。因而金丹術特別興旺,但又有多人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的,煉丹術日趨沒落,內(nèi)丹術開始興盛,唐末呂洞賓、鐘離權即成為內(nèi)丹派的祖師爺。
盛唐道教的道派融合:道教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的分化發(fā)展之后,到隋唐呈現(xiàn)融合之勢。由於融合,使原先個性特征十分鮮明的各個道派,逐漸在教理教義和宗教儀式上,互相滲透,呈現(xiàn)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狀況,難以區(qū)分。此時的道派融合以茅山宗為主進行。茅山宗是唐代道教主流派,善於吸取各家各派之長,它在教理上受重玄學派的影響,又吸取了靈寶齋法,正一法也融入茅山宗。到唐玄宗朝的司馬承禎時,北方的嵩山、王屋山和南方的茅山、天臺山等,均成為茅山宗傳道的熱點區(qū)域,茅山宗還傳到了蜀中。這些都與司馬承禎的努力分不開。
隋唐道教南北方不同派別的進一步交流和融合,為道教教理教義的發(fā)展提供了較好的內(nèi)在條件;隋唐道教思想,在中國思想史和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這個時期,涌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道教學者,如孫思邈、成玄英、王玄覽、李榮、司馬承禎、吳筠、李筌、張萬福等,他們對道教理論的發(fā)展都作出了各自的貢獻,成為道教思想發(fā)展史上有影響的人物。藥王孫思邈
安史之亂后,處於頂峰的道教跌入低谷,道教經(jīng)典遭受戰(zhàn)火的焚燒,道教宮觀福地也受到破壞。但唐統(tǒng)治者崇道尊祖的既定政策變,中唐以后道教又逐步恢復發(fā)展,到唐武宗時,又掀起一個崇道的高潮。武宗崇奉道教多繼承玄宗之遺風,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崇奉玄元皇帝,以老子降生日二月十五日為降圣日,休假一日,在全國推行。第二,用大祠之禮祀九宮貴神,恢復玄宗時的舊制。第三,重用道士趙歸真等,親受道教法箓,并拜歸真為師。第四,於朝內(nèi)修筑望仙觀,煉丹藥,追求服食成仙。由于崇信道教,加之佛教寺院經(jīng)濟的過度擴張,武宗於會昌四年(844)下令廢除佛教,僧尼還俗。3、宋金時期,道教發(fā)展、革新時期
北宋陳摶將其內(nèi)丹思想形象化於《無極圖》中,由無極出發(fā),由得竅入手,經(jīng)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最後復歸於無極。這是對道教內(nèi)丹學的一次重要的理論總結(jié)。北宋神宗時,張伯端著《悟真篇》,繼承鍾呂金丹的性命雙修說,主先命後性,又將陳摶《無極圖》的內(nèi)丹思想加以闡發(fā),自成一家,與魏伯陽《參同契》同被道教推為正宗,是內(nèi)丹學史上一部極其重要的著作,對此後道教內(nèi)丹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并因此而形成金丹派南宗。內(nèi)丹學的興盛及其理論體系化,是道教思想史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北宋以後,道教教理教義多從內(nèi)丹學中體現(xiàn)出來。
南宋道教:南宋,建立宮觀,道士出家等皆有嚴格限制。但統(tǒng)治者對道教仍然信奉,并將崔府君、四圣真君作為皇室保護神而加以崇祀。道教法術同樣獲得統(tǒng)治者信賴.凡遇災禍或節(jié)慶,都命道士做法事,以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南宋統(tǒng)治者對道教倫理思想大加提倡.比如宋理宗推薦道教勸善書《太上感應篇》給社會。
南宋高宗、孝宗、寧宗、理宗等對張?zhí)鞄煻际殖绶?,除了大修龍虎山上清宮,又優(yōu)禮天師。尤其是理宗時期,加封張與材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欽定龍虎山為江南符箓道派的統(tǒng)領,主管三山符箓,龍虎山張?zhí)鞄煹廊〉昧私y(tǒng)領符箓諸派的顯赫地位。正一派亦稱正一道
是由天師道演變而成的,崇拜鬼神、道術、畫符、念咒。1304年38代天師張與材被封為正一教主,總領龍虎山、閣皂山、茅山(正一派又稱三山符箓派)。符箓派又稱符水道教
是對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qū)鬼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后的靈寶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屬於符箓派。該派自漢魏以來一直是道教主流,宋元時順應新潮流對舊的教理教義進行了革新,并產(chǎn)生出神霄、清微、凈明等新的符箓道派,使符箓方術有了新的發(fā)展。元以降,符箓派統(tǒng)一于正一道。該派由古代的巫鬼道發(fā)展而來,用符箓祈禳,以消災卻禍、治病除瘟、濟生度死等為職事,與中國民間生活習俗聯(lián)系較密切。4、元時,道教形成正一派和全真派兩大派別
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陽(陜西咸陽劉蔣村人)于全真庵講道時創(chuàng)立的,主張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談神仙,而是提倡精氣神的修煉,他強調(diào)出家修真,開道士出家之風。
丘處機(1148-1227
),自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曾在1220-1223年應成吉思漢之召,率18弟子跋涉兩萬里,親赴大雪山拜見,受命掌管天下道教,元世祖賜號“神仙”,拜他為大宗師,全真教進入全盛時期,丘處機遺骨葬在北京的白云觀。年十九出家寧海昆崳山(今牟平東面)師王重陽。後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市)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chuàng)始人。著有《大丹直指》書中述九種煉丹方法,主張人體中先後天氣可以相交作用結(jié)成丹的原理.還有《鳴道集》、《攝生消息論》、《磻溪集》等書。5、明清
由于全真道與元宗室的關系,因而受到排斥,全真道士隱居山野,云游江湖,其中有名聲較大的有何全道、王道淵、張三豐。全真教教徒不結(jié)婚,素食,常住宮觀,清修,稱出家道士。正一道教徒有家室,不住宮觀,可以飲酒食肉,以齋醮、符箓、祈福、降災為業(yè),稱為在家道士。
明清兩代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地位角色正好作了個轉(zhuǎn)換,明代正一道較活躍,比較受統(tǒng)治者器重,到了清代則是全真道較興旺,較受統(tǒng)治者青睞。而總的說來,道教在官方的地位走下坡路,在民間和少數(shù)民族邊遠地區(qū)則仍在傳衍,伴隨著華人向海外的移民,臺港及東南亞都能發(fā)現(xiàn)道教的蹤跡。6、民國道教
1912年北京白云觀成立全真派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央道教會”。與此同時,第六十二代張?zhí)鞄熢谏虾;I建正一派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但未取得政府核準。在上海還成立過地方性的道教組織“中國道教總會”、“中華道教會”等。此外,道教學者陳攖寧(公元1880--1968)創(chuàng)辦了“中華仙學院”,主編《仙學月報》、《揚善半月刊》等道教學雜志。民國道教基本上停滯不前,對社會的影響及發(fā)揮的功能越來越弱,其齋醮儀式以及服食丹術在民間社會還有較多信奉者,道教具有更多的民間宗教色彩。7、現(xiàn)代道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的存在和傳承,受到法律的保護。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道教革除了一些陳規(guī)陋習,煥發(fā)出新的活力。195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道教界成立了自己的全國性組織──中國道教協(xié)會。它的成立,結(jié)束了道教長期以來的渙散局面,促進了道教界的團結(jié)和自身建設。二、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理論
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基本信仰是道,但與老子的道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繼承老子的道而加以宗教神化。由道演繹出“三元”,“三元”生“三寶”,“三寶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即道教的三清尊神。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這三清尊神創(chuàng)造的。三清尊神是創(chuàng)世主,這是道教基本信仰的核心。(一)教義的核心——道1、教義的核心——道“道可道,非?!馈幻擅?,非?!!保兜赖陆?jīng)》第二章道是物質(zhì)的,又是精神的;既是規(guī)律,又是意志。要從世界的總體上去把握道?!按蟮罒o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yǎng)萬物?!保冻G鍍艚?jīng)》2、眾生皆能成道萬物皆有道性,《莊子·知北游》中說:道“無所不在。”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在螻蟻,在秭稗,在瓦壁,在尿溺。只是得道有多少,通覺有淺深,自己悟了道,又能使他人悟道的叫做“圓通”。3、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是對道狀態(tài)的描述,玄既不是有,也不是無,是一種超然物外的修道境界。根本上超越違順、榮辱、毀譽、物我、親疏、利弊、貴賤、禍福等差別。4、“道之在我謂之德”
學道而得道,這就是德。德是道的體現(xiàn)和作用。根據(jù)“道”的準則:“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保位兆谟ⅰ段魃?jīng)序》又為陽德和陰德,前者是為人所知的德行,后者是人們不知的德行。5、無為非不為道家是反對對外部世界進行不適當?shù)母深A和控制的,一切順其自然。6、清凈為正《老子想爾注》:“道常無欲樂清凈,故令天地常正。”就是說,只有無欲而清凈,才能符合道的規(guī)律?!皾釀印本蜁艿饺局Γ搓幧裰竞π?,陽精之毒害命,陰氣之毒害肺臟。7、坐忘遺形《南華真經(jīng).大宗師》云:“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边@是到家修行中排除世事煩擾,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具體階次有七步:一敬信:相信坐忘必能得道。二是斷緣:斷絕塵緣。三是收心離境。四是簡事:舍去種種俗務之念。五是真觀:樂天知命。六是泰定,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寂泊之至。七是得道。8、得道守九守和。守神(守內(nèi))。守氣。守仁。守簡(簡樸)。守易(不為富貴失去性命)。守清(靜)。守盈(不自滿)。守弱。9、超脫生死莊子妻死,席地而坐,敲盆謳歌說:“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省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10、太平社會這是道家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狀態(tài)。《太平經(jīng)》說:“天地賜以無病而營,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賢者得以自達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為非而喜;四時五行得順行﹍﹍。”這就是國安民豐的人間天堂。道教基本教義道教的基本教義是:長生久視、全性葆真。
首先,必須采取自足的生活態(tài)度,抱拙守樸。其次,要學會守氣,學會關閉自身的感覺通道,學會心齋坐忘,真正達到忘我、忘他和忘忘的境界。(二)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道教修煉丹藥的目的就是為了長生不死成為為神仙。道教崇拜的神仙主要有:即玉清元始天尊,是為開天辟地的盤古,手持混元寶珠,主持天界;上清靈寶尊神,手持如意,有72變化;太清,太上老君,是為道德天尊,即老子,漢代被尊為神。1、三清尊神,這是道教的最高神靈2、四御即四位天帝玉皇大帝,總管天道;中央紫薇北極大帝,協(xié)助玉皇掌管天地日月星辰、四時節(jié)氣;勾陳上宮天皇上帝(女像)掌管南北極和天地人三才;后土皇地祗,掌執(zhí)陰陽,生育萬物。一說紫薇北極大帝,南極長生大帝,西方太極天皇大帝,東極青華大帝。3、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稱玄武真君,其形象是披發(fā)、黑衣,腳踏鬼蛇。玄武本身是指北方七宿即斗、女、虛、危、室、壁,具體的形象即是鬼蛇。4、地獄之主
即酆都大帝。天下鬼神之宗。酆都在今天的重慶,有鬼城之說。他能決斷罪人。此外,還有閻羅王,本位佛教的地獄之王,被道教吸收作為神祗。5、財神趙朗,字公明,后羿射九日,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獨趙公明化為人,騎黑虎,執(zhí)銀鞭,隱居在蜀中。后被張道陵收為守護,故又名趙玄壇。《封神演義》中封為招財使者,正月初五是其生日,故放鞭炮,迎財神。6、八仙是從元代開始流行的道教中度化眾生的仙人。即漢鐘離,道教北派五祖之一;呂洞賓,全真派祖師,唐武則天時人,三舉進士不第,有黃粱夢之說,為漢鐘離所度。張果老,唐代方士,隱居于中條山,傳說因食何首烏而成仙,能疊紙成驢,騰云而行。韓湘子,傳說中唐代人,韓愈的侄孫,由呂洞賓度化,登桃樹墮死而尸解。鐵拐李,傳說中以魂魄去華山會太上老君而失去肉身,依于餓殍之尸而又懶又跛。曹國舅,宋仁宗曹皇后之弟,因恥其弟仗勢殺人伏罪而隱居山中,為漢鐘離和呂洞賓所度。藍采和,唐代的隱士《續(xù)仙傳》稱常穿破藍衫,赤一只腳,冬臥雪,夏被紫,手持三尺大拍板,在市里醉酒行歌乞討,后得鐘離權度引,乘云而去。何仙姑,十三歲時,得呂祖度化,食半個仙桃而得飛升。道教的信仰基本特征
道教神仙信仰的主要特征:
1、多神崇拜:
2、審時濟世:
3、以修煉教化世人:
1.在政治領域,道教往往成為下層民眾的組織形式,歷代農(nóng)民起義有的就與道教有關,黃巾起義不必說,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李特、李雄起義也與道教有關,道教也往往成為社會改良思潮的旗幟或士大夫潔身自好者的歸宿,另外道教領袖輔佐王政,在道教顯貴時,常能對國家大事施加巨大的影響,如陶洪景有山中宰相之稱,雖隱居茅山,梁武帝卻向其請教軍國大事,再如元丘處機等。2.在思想領域里,道教吸收了先秦諸子許多的思想內(nèi)容,使得這些寶貴的思想財富在遭到儒家排斥后仍然得以流傳下來,這是道教在思想文化傳承方面的一大功勞。道教的創(chuàng)立及其歷史發(fā)展
東漢時道教另一個教派叫“太平道”,由巨鹿人張角創(chuàng)立于漢靈帝熹平年間(172—178)。他在用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凍庫房合同模板
- 伐樹賣樹合同范例
- 虧損解除合同模板
- 智能旅游產(chǎn)品設計與服務合同
- 智能制造智能倉儲系統(tǒng)研發(fā)制造合同
- 產(chǎn)品加價合同模板
- 中介找工作合同范例
- 大型燈具招標合同范例
- 修理叉車合同范例
- 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項目運營監(jiān)控合同
- 數(shù)列高考考情分析
- 教師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 江蘇省泰州市靖江實驗學校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生物試卷(解析版)
- 2024年保育員(初級)考試題庫附答案
- 西師大版2023-2024學年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期末測試卷含答案
- 水電安裝施工組織設計方案樣本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水平定向鉆入場安全教育考試試題及答案
-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水果拼盤》教學設計
- 《裝配式混凝土檢查井施工及驗收規(guī)程》編制說明
-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 第3版 課件第5章 并行口及應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