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2019)高中語文必修下冊2.《燭之武退秦師》閱讀專項(課外)()_第1頁
人教部編(2019)高中語文必修下冊2.《燭之武退秦師》閱讀專項(課外)()_第2頁
人教部編(2019)高中語文必修下冊2.《燭之武退秦師》閱讀專項(課外)()_第3頁
人教部編(2019)高中語文必修下冊2.《燭之武退秦師》閱讀專項(課外)()_第4頁
人教部編(2019)高中語文必修下冊2.《燭之武退秦師》閱讀專項(課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人教部編(2019)高中語文必修下冊2.《燭之武退秦師》閱讀專項(課外)()《燭之武退秦師》課外閱讀拓展遷移

本套試卷共六道大題

一、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①,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②邑唯命?!闭埦?,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③,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惫唬骸敖嫌杀俸??”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p>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已。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

大叔又收貳以為已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惫唬骸安涣x不暱④,厚將崩?!?/p>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奔榷谥}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⑤!”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对姟吩唬骸⒆硬粎T,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選自《左傳·鄭伯克段于郡》,有刪改)

(注)①寤生:逆生。指胎兒出生時腳先出,即難產(chǎn)。②佗:通“他”,別的。③雉:古代度量名稱,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④不義不暱(nì):對君不義,對兄不親。⑤洩洩(yìyì):快樂的樣子。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B.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C.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冀/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D.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來比喻,由此,從周代開始稱帝王的死為“崩”,文中即此意。

B.乘,在文中的意思是兵車,古時四馬一車為一乘,如“千乘之國”中的“乘”即此意。

C.黃泉,打泉井至深時水呈黃色,又因人死后埋于地下,故古人以地極深處黃泉地帶為人死后居住的地下世界。

D.小人,多指品行不端,做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之類壞事的人;有時也用在臣子對君王或晚輩對長輩說話時,指說話人自己。文中的“小人”為后一個意思。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公出生時難產(chǎn),使其母姜氏受到驚嚇,因此姜氏不喜歡他,而喜歡另一個兒子共叔段,并篡位未遂,但最后莊公包容了姜氏的過錯,母子和好如初。

B.共叔段身為“京城大叔”,貪得無厭,修治城郭,集結(jié)兵力,修守戰(zhàn)備,企圖偷襲鄭都,多行不義,結(jié)果眾叛親離,落荒而逃。

C.莊公采取“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滿足其弟共叔段部分欲望,置其于不仁不義之地,說明莊公老謀深算。

D.莊公粉碎共叔段的陰謀后,發(fā)誓有生之年不再與其母相見,但后來“闕地及泉,隧而相見”,說明莊公有婦人之仁。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2)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衡州新學(xué)記

[宋]張孝祥

先王之時,以學(xué)為政,學(xué)者致之出,政者學(xué)之施,學(xué)無異習,政無異術(shù)。自朝廷達之郡國,自郡國達乏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學(xué),則為奇言異行;政不于學(xué),則無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xué),猶農(nóng)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卒歲之憂。些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學(xué),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飲食之豐,訓(xùn)約之嚴,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一視薄書期會①之事,則曰:“我方為政,學(xué)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其學(xué)與政之分與!

國家之學(xué)至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之吏以學(xué)名官,凡豈為是觀美而已?蓋欲還先王之舊,求政于學(xué)。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則士大夫與學(xué)者之罪也。

衡之學(xué)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士不為便,而還其故,則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學(xué),據(jù)瀟、湘之會,挾山岳之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點刑獄王君彥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責均,雖日不暇,然知夫?qū)W所以為政,兵其細也,則謂教授蘇君總龜,使遂葺之。居無何而學(xué)成,兵事亦已,環(huán)三君之巡屬,整整稱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xué)也,而余獨表而出之,蓋樂夫三君識先王所以為學(xué)之意,于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xué),學(xué)成而兵有功,治有績,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xué)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則居是學(xué)也,不專章句之務(wù),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不但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澤民之業(yè)。使政之與學(xué)復(fù)而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

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

選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會:按規(guī)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學(xué)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號。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元本本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望:察看

C.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當:符合

D.兵其細也細:小事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位卑則足羞

B.后世之學(xué),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

C.士不為便,而還其故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B.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C.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D.然學(xué)自為學(xué)/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

4.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是()

①學(xué)無異習,政無異術(shù)

②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xué),猶農(nóng)之有田

③我方為政,學(xué)于何有

④衡之學(xué)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xué)也

⑥不專章句之務(wù),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

A.①②⑥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⑤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認為先王之時,學(xué)習是施政的基礎(chǔ),學(xué)政一體,緊密結(jié)合,君臣上下都重視學(xué)習,就像農(nóng)民重視耕耘一樣。

B.石鼓書院搬遷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彥洪、鄭丙、張松三位官員克服困難,為重新修建書院做出了重要貢獻。

C.主張為學(xué)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為讀書的唯一目標,而應(yīng)研習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為官后施行有益于國計民生之政。

D.文章以駁論為主,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評了后世學(xué)者獲取科第做官后廢忘所學(xué)、政學(xué)分裂的現(xiàn)象。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xué)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靈公不君:厚斂①以雕②墻;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宰夫靦③熊蹯④不熟,殺之,置諸畚,使婦人載以過朝。趙盾、士季⑤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將諫,士季曰:“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會請先,不入則子繼之。”三進,及溜⑥,而后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对姟吩唬骸也挥谐?,鮮克有終。’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君能有終,則社稷之固也,豈唯群臣賴之。又曰:‘袞⑦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苎a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p>

猶不改。宣子驟諫,公患之,使鉏麑⑧賊之。晨往,寢門辟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庇|槐而死。

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趨登,曰:“臣侍君宴,過三爵,非禮也?!彼旆鲆韵拢闸岱蜷幄庋?,明搏而殺之。盾曰:“棄人用犬,雖猛何為!”斗且出,提彌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笔持?,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笔贡M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問何故。對曰:“翳桑之餓人也?!眴柶涿?,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fù)。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币允居诔?。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競乃免。”

(節(jié)選自《左傳·宣公二年》)

[注]①厚斂:后賦,指大肆搜亂百姓。②雕:繪飾。③宰夫靦:宰夫,廚工;靦,煮。④熊蹯:熊掌。⑤趙盾、士季:趙盾,晉大夫,謚號宣,一稱宣孟;士季,晉大夫,名會,字季。⑥溜(liù):通“霤”,屋檐滴水處。此指屋檐下。⑦袞(gǔn):天子之服,此指周宣王。⑧鉏麑(chúní):晉之大力士。⑨嗾(sǒu):喚狗咬人的聲音。⑩獒:高大的猛犬。

1.下列對原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B.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C.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D.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靈公。

B.“稽首”指古代一種跪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頭也至地。

C.“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他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D.古代統(tǒng)治階級稱下殺上、臣殺君為“弒”,如“弒君”“弒父”。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A.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克:能夠

B.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闕:空缺

C.宜子驟諫,公患之驟:多次

D.使鉏麑賊之賊:暗殺

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厚斂以雕墻置諸橐以與之

B.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C.既而與為公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D.趙穿攻靈公于桃園舍于翳桑

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與趙盾忠于職守、為人正直有關(guān)的一組是()

①見其手,問其故,而患之②三進,及溜,而后視之③宣子驟諫,公患之④盛服將朝。尚早,坐而假寐⑤斗且出,提彌明死之⑥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⑤⑥D(zhuǎn).①③④

6.下列關(guān)于晉靈公最終被殺的原因的說明,正確的一項是()

A.晉靈公在殺害宰夫之后,能夠接受大臣進諫,明確表態(tài),“吾知所過矣,將改之”。但未能有終,又先后企圖謀殺忠臣宣子和趙盾。

B.晉靈公在殺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進諫,荒淫無道“猶不改”,又先后企圖謀殺忠臣宣子和趙盾。

C.晉靈公在殺害宰夫之后,未能接受大臣進諫,“改之”是假,“不改”是真,并且再三企圖謀殺忠臣趙盾。

D.晉靈公在殺害宰夫之后,能夠接受大臣進諫,表示“吾知所過矣,將改之”,但決心不大,邊改邊犯,又再次企圖謀殺忠臣趙盾。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

(2)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商鞅變法

商君者,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xué),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愿王舉國而聽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許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摈痹唬骸氨送醪荒苡镁匀纬迹职材苡镁詺⒊己??”卒不去?;萃跫热ィ^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狹也,豈不悖哉!”

孝公既用衛(wèi)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wèi)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毙⒐唬骸吧啤!备数堅唬骸安蝗?。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毙l(wèi)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學(xué)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倍艙丛唬骸袄话伲蛔兎?;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毙l(wèi)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節(jié)選自《史記·商君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B.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C.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D.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庶孽”指品行邪惡的平民。庶,平民百姓,與“土”相對;孽,邪惡,也指不孝。

B.“圣人”指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出類拔萃的人,舊時也用于尊稱帝王。

C.“三代”是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合稱。

D.“五伯”即“五霸”,通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奈社稷何奈……何:怎么辦呢

B.座屏人言曰屏:屏退

C.而謂左右曰左右:隨侍(從)人員

D.學(xué)者溺于所聞溺:水淹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輕時喜歡刑名之學(xué),輔佐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賢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且公叔座主動向魏惠王舉薦他。

B.商鞅機智過人,終遇明主。商鞅一直沒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無識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勸說下離開魏國,后來獲得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

C.商鞅舉措果敢,信念堅定。當秦孝公擔心變更法度會受到天下非議而猶豫不決時,他以高人之行、獨知之慮的道理和圣人之舉說服了秦孝公。

D.商鞅力排眾議,主張變法。他認為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用史實勸諫秦孝公不能與因循守舊的人或拘泥于書本見聞的人共議變革。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我方先君后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秦數(shù)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趙王以頗失亡多而更怯不戰(zhàn),怒,數(shù)讓之。應(yīng)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趙為反間,曰:“秦之所畏,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遂以趙括代頗將。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蓖醪宦?。初,趙括自少時學(xué)兵法,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侍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xiāng)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稱,妾請無隨坐!”趙王許之。

秦王聞括已為趙將,乃陰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而王龁為裨將,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至軍,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后,又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武安君出輕兵擊之,趙戰(zhàn)不利,因筑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nèi)發(fā)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兵及糧食。齊人、楚人救趙。趙人乏食,請粟于齊,王弗許。

九月,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nèi)陰相殺食。急來攻壘,欲出為四隊。趙括自出銳卒搏戰(zhàn),秦人射殺之。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蹦藪对p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

1.對下列句中畫線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數(shù)讓之讓:謙讓

B.奢不能難難:困難

C.妾請無隨坐坐:坐下

D.張二奇兵以劫之張:布置

2.下列各組句子中,畫線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廉頗易與,且降矣且焉置土石

B.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先帝不以臣卑鄙

C.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D.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君知其難也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始妾侍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

(2)秦王聞趙食道絕,自如河內(nèi)發(fā)民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4.趙括熟諳兵法,為什么招致慘???請從趙括自身方面作簡要分析。

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鄭伯克段于鄢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闭埦?,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p>

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p>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選自《左傳》)

1.對下列各句中畫橫線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亟請于武公亟:屢次

B.大都不過參國之一都:大概

C.蔓,難圖也圖:對付

D.國不堪貳貳:從屬二主

2.下列句子中,畫橫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焉辟害焉用亡鄭以陪鄰

B.國之害也是寡人之過也

C.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以亂易整

D.段入于鄢以其無禮于晉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莊公寤生”使姜氏受驚,由此姜氏厭之,偏愛共叔段,導(dǎo)致了后來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的悲劇。

B.鄭莊公即位后,姜氏要求把制邑分給共叔段。制邑形勢險要,對于姜氏的居心,莊公十分清楚,因此沒有答應(yīng)。

C.共叔段在母親的縱容之下,違反國家制度,肆意擴張,莊公之所以沒有采取行動,是出于他對兄弟的寬容,不忍下手。

D.當共叔段與姜氏密謀襲鄭,完全暴露了其叛亂行徑時,莊公才下令討伐,并一舉擊敗共叔段,足見其老謀深算。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2)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參考解析:

一、1.B2.A3.D

4.(1)多做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姑且等著吧。

(2)您擔憂什么呢?如果挖掘土地直到見了泉水,然后挖地道(與母親)相見,又有誰能說不是在黃泉下相見的呢?

1.此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yīng)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頂真修辭等等。還可以利用名詞代詞在句中擔當?shù)某煞謥頂唷1揪湔页鼍渲忻~代詞“姜氏”“所(地方)”“蔓草”“君”“寵弟”,虛詞“之”“為”“猶”,語氣詞“也”,“何厭之有”為賓語前置句,中間不能斷開,據(jù)此排除AC兩項;“為之所”中“之”為代詞,代指太叔,意思是“給太叔安排個適當?shù)牡胤健?,意思完整,中間不能斷開?!盁o使滋蔓”意思是“不讓他的勢力蔓延”?!盀橹薄盁o使滋蔓”語意完整,應(yīng)在“無使”前斷開,據(jù)此排除D項。故選B。

2.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gòu)、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解釋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題中A項,對“崩”字的解釋無誤,但在本文中它不是此意。根據(jù)原文語境,“崩”應(yīng)該解釋為“垮臺、倒臺”。故選A。

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文有關(guān)內(nèi)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D項,“說明莊公有婦人之仁”說法不妥,這說明莊公身上有行孝的美德。故選D。

4.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nèi)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nèi)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xùn)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如(1)行:做。不義:形容詞作名詞,不仁義的事情。自斃:自取滅亡。子:您。姑:姑且。(2)何患:賓語前置,相當于“患何”,擔心什么。闕:通“掘”,挖掘。隧:名詞作動詞,挖地道。其:語氣詞,加強反問語氣。然:代詞,代莊公對姜氏發(fā)的誓言。

當初,鄭武公娶了申國國君的女兒為妻,叫作武姜。(武姜)生下了莊公和共叔段。莊公腳在前倒生下來,使姜氏受了驚嚇,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討厭莊公。武姜疼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沒有答應(yīng)。

等到莊公做了國君,武姜替共叔段請求把制這個地方作為他的封地。莊公說:“制是個險要的城邑,從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別的地方,我都答應(yīng)?!蔽浣譃楣彩宥握埱缶┻@個地方,莊公就讓共叔段住在那里,稱他為“京城太叔”。

祭仲說:“都城如果長超過三百丈、高超過一百丈,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按先王的規(guī)定,大的都城面積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F(xiàn)在的京城,大小不合法度,違反了先王的制度。將來恐怕您會控制不住。”莊公回答說:“姜氏要這么做,我怎能避開這禍害呢?”祭仲回答道:“姜氏有什么滿足呢?不如趁早給太叔安排個適當?shù)牡胤?,不讓他的勢力蔓延。如果蔓延開來,就難以對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除不掉,更何況是您受寵的兄弟呢?"莊公說:"多做不仁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取滅亡,您姑且等著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邊和北邊的邊邑都同時聽命于自己。公子呂說:“一個國家不能容納兩個君王,您打算怎么辦?如果您想把國家交給太叔,就請允許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給,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產(chǎn)生二心?!鼻f公說:“用不著,他將禍及自己?!?/p>

(隨后,)太叔又把雙方共管的邊邑劃歸自己所有,一直把邑地擴張到了廩延。公子呂說:“可以動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會得到百姓擁護?!鼻f公說:“不行仁義就不會有人親近,地方再大也會垮臺?!?/p>

太叔修建城郭,聚積糧草,修整鎧甲,制造武器,訓(xùn)練步兵,修造戰(zhàn)車,要偷襲鄭國國都。武姜打算為他打開城門做內(nèi)應(yīng)。莊公得知了太叔偷襲的日期,說:“可以動手了!"他命令公子呂率領(lǐng)二百輛戰(zhàn)車去攻打京城。京城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莊公又攻打鄢地。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地。

于是莊公把武姜安置到城潁,并向她發(fā)暫說:“不到地下黃泉,永遠不再見面?!辈痪盟趾蠡谶@么說。潁考叔當時是潁谷鎮(zhèn)守邊疆的官員,他聽說了這件事,就送了些禮物給莊公。莊公賜給他食物。他卻把肉放在一旁不吃。莊公問他為什么。(潁考叔)回答說:“我家里有母親,總是吃我給她的食物,就是從未吃過君王的肉羹。請允許我拿回去給她。”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送東西給她,唯獨我沒有?。?潁考叔說:“請允許我大膽地問一下,這話是什么意思呢?"莊公把此事的因果告訴了他,并且告訴他自己已經(jīng)感到后悔。潁考叔回答說:“您擔憂什么呢?如果挖掘土地直到見了泉水,然后挖地道(與母親)相見,又有誰能說不是在黃泉下相見的呢?"莊公聽從并按潁考叔的話去做。莊公進入隧道,賦詩說:“走進隧道當中,心里和樂自得!”武姜走出隧道,賦詩說:“走出隧道之外,心中快樂自在!”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君子說:“潁考叔是篤厚的孝子。他愛自己的母親,還把這種孝心推及莊公身上?!对娊?jīng)》上說:‘孝子的孝道沒有窮盡,永久賜予你的同類?!蟾耪f的就是這種情況吧!"

二、1.B2.A3.B4.A5.D

6.(1)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dǎo)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xué)習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員的愿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將從這里有所收獲吧!

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yīng)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然后應(yīng)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本題中,B項,“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從文中來看,這句話是說后世的為政者政學(xué)分裂,不敢與先王之時進行比較,“望”同“方”,意為“比較”。故選B。

2.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yīng)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然后根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本題中,A項,兩個“則”都解釋為“就”。B項,第一個“于”是介詞,比;第二個“于”也是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C項,第一個“而”連詞,表順承;第二個“而”是連詞,表轉(zhuǎn)折。D項,第一個“以”相當于“于”,在;第二個“以”是目的連詞,來。故選A。

3.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yīng)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jié)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題中,“能通經(jīng)緝文”的主語應(yīng)該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應(yīng)放在后一句中,即從“玩歲”后斷開,排除AD兩項;“昔”指“過去”,在句中應(yīng)是修飾“所習者”,是“所習者”的定語,二者不能斷開,排除C項,故選B。

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這類題目,考生要先把握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要求選出“全都屬于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這些句子,再看是否贊賞。題中,(1)“學(xué)無異習,政無異術(shù)和(2)“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xué),猶農(nóng)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是對“先王之時”的回顧,在這一段的結(jié)尾,說“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由的這句話可知,(1)(2)都是贊賞的;(3)“我方為政,學(xué)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對“后世之學(xué)”的分析,從第二段最后的感嘆來看,“嗟夫,后世……”,可見是不贊成這些做法,且“我方為政,學(xué)于何有”是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話,其中暗含諷刺。(4)“衡之學(xué)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源自第四段,這是敘述石鼓書院的情況,只是敘述事實,不存在贊同與否。(5)“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xué)也”,從“未必”可知,是不贊同的。(6)“不專章句之務(wù),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源自倒數(shù)第二段,是對在書院讀書學(xué)子的肯定,從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所獲與”可知,是贊同的。故選A。

5.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yīng)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選項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yīng)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題中,D項,“文章以駁論為主”錯誤,從文中來看,先肯定先王之時的學(xué)政一體,接著指出后世的政學(xué)分裂,二者形成對比,緊跟著肯定三位官員重修書院的做法并對學(xué)子提出希望,可見應(yīng)該是“立論”為主。故選D。

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fù)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1)中,“此……也”,判斷句;“所以”,古今異義,……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中,“則”,那么;“安得”,怎么能;“為”,介詞,替;“之”,代詞,他們;“言”,說;“以”,目的連詞,來;“勸”,勸導(dǎo);“夫”,那些;“為政”,施政;“而”,卻;“學(xué)者”,古今異義,學(xué)習的人。(3)中,“不惟”,不只;“望”,愿望;“如此”,像這樣;“抑”,或許;“于是”,古今異義,從這里;“獲”,收獲。

先王的時候,用學(xué)習作為為政之道,學(xué)習源于為政的需要,而為政又是學(xué)習的結(jié)果。學(xué)習沒有怪異的習慣,政令沒有怪異的方法。從朝廷到郡國,從郡國到天下,追根究底,離不開這兩件事。所以士人不求學(xué),就會有詭異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學(xué)習,就不會有準則法度。君臣之間從上到下,對待我們的辦學(xué),猶如農(nóng)人有田地,早上這樣,晚上也這樣,不耕耘,就沒飯吃,年終時就有憂慮。這就是人倫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劃一且風俗等同,就是這個緣故呀。

后世之人學(xué)習,大概興盛于先王之時。儀容舉止之安詳,飲食之豐富,教誨約束之嚴格,先王之時未必達到這個地步;然而只是為了學(xué)而學(xué),只是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貪圖安逸,所追求的不過是能夠通曉經(jīng)文,以取得科舉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學(xué)習的東西,很快廢棄忘卻。一旦看到書本或按規(guī)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說:“我剛從政,有什么好學(xué)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望先王之時,大概是因為學(xué)習與為政分開了!

國家辦學(xué)之道已經(jīng)很完備了,十戶的小地方有老師和弟子,州縣的官吏用辦學(xué)作為揚名之道,難道僅僅全是為了觀美嗎?大概想恢復(fù)先王的舊道,通過學(xué)習來施政。只是最終沒能符合上司的心意,這是士大夫與求學(xué)之人的錯呀。

衡州的學(xué)校叫石鼓書院什么的,其由來已久,中途曾經(jīng)遷到城南,士人認為不方便,又搬回原來的地方,這事來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學(xué)校,占據(jù)瀟、湘之要道,挾帶著山岳之名勝。它搬遷時,還沒有新教室。提點刑獄王彥洪、提舉常平人鄭君丙、知州張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這時正有戰(zhàn)亂,三人職責不同但責任均擔,雖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辦學(xué)是為政之本,戰(zhàn)亂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蘇總龜,讓他馬上修葺學(xué)校。不久學(xué)校修成,戰(zhàn)亂也結(jié)束,環(huán)視三人的地盤,整齊嚴謹,太平無事。

戰(zhàn)亂結(jié)束且太平無事,未必立馬是學(xué)習所致,而我上表稱贊他們,大概是欣賞他們?nèi)硕孟韧踔匾晫W(xué)習的原因,在軍情緊急之際,仍然不敢忘記辦學(xué),學(xué)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績,那么我哪能不替他們講出來,來勸導(dǎo)那些施政卻不知道學(xué)習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曉三人的心思,就住在這所學(xué)校里,不只是專心學(xué)習,還學(xué)習以后的為政之道;不只為了科舉登第,還想到報效君王,澤被蒼生之業(yè)。使為政與學(xué)習再次合而為一,不只三位官員的愿望是這樣,或許國家也將從這里有所收獲吧!

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

三、1.D2.A3.B4.B5.D6.C

7.(1)周宣王執(zhí)政有了過失,只有仲山甫來彌補。

(2)后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甲士,(此時)他把戟掉過頭來抵御晉靈公的其他甲士,使趙盾免于禍難。

1.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yīng)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jié)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如本題中,“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競乃免”,這段話是說“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記載史事的原則是直言不諱。趙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為史官的記事原則而蒙受了弒君的惡名??上О。绻隽藝?,就可以免去弒君的罪名了”,圈出句子中的名詞和代詞,如“董狐”“良史”“趙宣子”“良大夫”等,然后依據(jù)句式、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進行排除,前面說“董狐”,后面說“趙宣子”,“古之良史也”與“古之良大夫也”,句式一致,這就排除A項;前面說董狐“書法不隱”,從結(jié)構(gòu)一致的角度來看,后面應(yīng)是“為法受惡”,這就排除C項;“越竟”和“乃免”之間不能斷開,這就排除B項,故選D項。

2.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gòu)、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解釋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中,A項,“廟號……如高祖、太宗、靈公”錯誤,其中靈公是謚號,不是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顯宗、肅宗等。故選A項。

3.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yīng)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有錯誤的一項”,然后應(yīng)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本題中,B項,“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中“闕”如解釋為“空缺”,則與語境不合,從文中來看,“夫如是,則能補過者鮮矣……能補過也。君能補過,袞不廢矣”,由文中的“補過”可知,“袞職有闕,惟仲山甫補之”說的是“周宣王執(zhí)政有了過失,只有仲山甫來彌補”,句中的“闕”應(yīng)解釋為“過失”。故選B項。

4.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應(yīng)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這是考查虛詞的用法,然后根據(jù)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虛詞前后詞語的詞性來分析用法。本題中,B項,“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中“而”是假設(shè)連詞,可譯為“如果,假如”;“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中“而”是轉(zhuǎn)折連詞,可譯可不譯。A項,兩個“以”均為連詞,表目的,來,用來;C項,兩個“為”均為動詞,做,擔任;D項,兩個“于”均為介詞,在。故選B項。

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本意思,篩選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與趙盾忠于職守、為人正直有關(guān)的一組”,考生要抓住“趙盾”“忠于職守、為人正直”這些信息,然后分析所給的句子,可以采取排除的方法。②“三進,及溜,而后視之”為士季的行為舉動,不是趙盾的;⑤“斗且出,提彌明死之”與趙盾“忠于職守、為人正直”無關(guān);⑥“既而與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為翳桑餓人靈輒對趙盾的奮力保護。排除這三句,故選D項。

6.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yīng)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依據(jù)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yīng)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本題中,A項,“先后企圖謀殺忠臣宣子和趙盾”錯誤,“晉靈公……能夠接受大臣進諫”錯誤,從第一段晉靈公的表現(xiàn)來看,他并沒有接受大臣的進諫。B項,“先后企圖謀殺忠臣宣子和趙盾”錯誤,這兩項把宣子與趙盾視為兩個人,不正確。D項,“能夠接受大臣進諫”錯誤,從文中來看,也并未真改,說“邊改邊犯”也不對,文中說的是“猶不改”。故選C項。

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yīng)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diào)、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本題中,第一句中,“袞”,天子之服,此指周宣王;“闕”,過失;“惟”,只有;“補”,彌補;“之”,代詞,代前面周宣王執(zhí)政的過失。第二句中,“既而”,后來,不久;“為”,動詞,做;“介”,甲士;“倒戟”,掉轉(zhuǎn)戟鋒向自方攻擊;“以”,目的連詞,來;“御”,抵御;“徒”,指其他的甲士;“免”,使動用法,使……免于災(zāi)禍;“之”,代詞,代趙盾。

晉靈公不行為君之道:征收重稅用來繪飾宮墻;從高臺上用彈弓射人,來觀看他們躲避彈丸的情形;廚子煮熊掌沒有熟透,就殺了他,把尸體放在畚箕里,讓宮女背著走過朝堂。趙盾和士季看到死尸的手,問起緣故,為此事感到擔心。(他們)準備進諫,士季說:“同時進諫如果不被采納,那么就沒有人接著勸諫了。我先去,如果晉靈公不聽,您再接著勸諫。”士季向前走了三次,行了三次禮,到達屋檐下,(晉靈公)才抬眼看他,說:“我知道過錯了,打算改正。”士季叩頭回答說:“人誰沒有過錯?有了過錯但能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对娊?jīng)》上說:‘事情無不有個好開始,但很少能有好的結(jié)果。’如此一來,能夠改正錯誤的人就很少了。如果君王能夠有好的結(jié)果,那么國家就穩(wěn)固了,豈止只是群臣依靠它?!对娊?jīng)》上又說:‘周宣王執(zhí)政有了過失,只有仲山甫來彌補?!@說的是能彌補過錯的事。國君能夠彌補過錯,就不會荒廢國君的職事。”

(晉靈公)還是沒有改正。趙盾多次進諫,晉靈公很厭煩他,便派麑去刺殺他。清早去趙家,(看見)趙盾臥室的門已經(jīng)開了,他穿得整整齊齊,準備入朝。時間還早,趙盾坐在那里閉目養(yǎng)神。麑退出來,嘆口氣說:“不忘記對國君的恭敬,真是百姓的依靠。刺殺百姓的依靠,就是不忠;放棄國君的命令,就是不守信用。不忠與不守信用,我總占有一樣,不如死了好?!庇谑?,一頭撞在槐樹上死了。

秋九月,晉靈公請趙盾喝酒,埋伏下甲士,打算攻擊殺死他。趙盾的車右提彌明察覺了,快步登上殿堂,說:“臣子侍奉國君飲酒,超過三杯,就不合禮儀了?!庇谑蔷头鲋w盾下了殿堂。晉靈公喚出猛犬(猛撲趙盾),提彌明上前搏斗殺死了它。趙盾說:“遺棄人才而用猛犬,犬雖然兇猛,又有什么用!”邊搏斗邊退出,提彌明為掩護趙盾被殺。

從前,趙盾在首陽山打獵,住在翳桑,看見靈輒餓得厲害,問他有什么病。(靈輒)說:“已經(jīng)三天沒吃東西了?!壁w盾給他食物吃,他留下一半。問他為什么,(他)說:“給貴族當奴仆已經(jīng)三年了,不知道母親還在不在。現(xiàn)在離家不遠了,請讓我把這些食物留給她?!保ㄚw盾)讓他吃完,并且給他準備了一筐的飯和肉,放在袋子里給了他。后來靈輒做了晉靈公的甲士,(此時)他把戟掉過頭來抵御晉靈公的其他甲士,使趙盾免于禍難。(趙盾)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翳桑那個挨餓的人?!眴査男彰⒆√?,他沒有回答就退了出去,接著自己也逃亡了。

這月二十六日,趙穿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趙盾沒有走出晉國的國境就返回朝廷。太史(董狐)記道:“趙盾弒其君?!辈⑹窌诔⑸夏媒o群臣看。趙盾說:“事實不是這樣?!保ǘ┱f:“你身為執(zhí)政大臣,逃亡卻沒走出國境,回來也不討伐逆賊,不是你弒君又是誰?”趙盾說:“哎呀,《詩經(jīng)》里說,‘我太懷念故國,反而給自己帶來悲戚’,這說的大概就是我吧!”孔子說:“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記載史事的原則是直言不諱。趙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為史官的記事原則而蒙受了弒君的惡名??上О?,如果他出了國境,就可以免去弒君的罪名了?!?/p>

四、1.B2.A3.D4.B

5.(1)我剛才以君為先以臣為后,因而對大王說如果不任用你,就該殺掉你。大王答應(yīng)了我。你趕緊逃離吧,(否則)將被擒拿。

(2)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

1.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yīng)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jié)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如本題中,“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這段話是說“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chuàng)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yè)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效法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考生要注意句中的“而”“是以”對斷句的作用,還要注意幾組對稱句式的結(jié)構(gòu)特征,如“不可而可”“論至德者……成大功者……”“茍可以強國……茍可以利民……”等。ACD三項把這些對稱的句式都拆散了,故選B項。

2.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gòu)、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解釋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本題中,A項,“‘庶孽’指品行邪惡的平民。庶,平民百姓,與‘士’相對;孽,邪惡,也指不孝”錯誤,“庶孽”指庶子,妾所生之子。猶樹之有孽生,故稱。庶與“嫡”相對,非正妻所生之子;孽,非嫡妻所生之子。故選A項。

3.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yīng)審題,明確選擇的要求,如本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然后應(yīng)結(jié)合具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進行辨析。本題中,D項,“學(xué)者溺于所聞”中“溺”如解釋為“水淹”,則與句子中的語境不合,這句是說“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句中的“溺”應(yīng)是“拘泥”的意思。故選D項。

4.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yīng)先明確題干的要求,即選出“正確”還是“錯誤”的一項,然后依據(jù)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yīng)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本題中,B項,“便在公叔座勸說下離開魏國”錯誤,該信息與原文表述不符,文中說的是“卒不去”,應(yīng)該是“最終沒有離開魏國”。故選B項。

5.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yīng)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diào)、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本題中,第一句中,“方”,剛剛,剛才;“先”“后”,意動用法,以……為先,以……為后;“因”,因而;“即”,如果;“之”,代詞,代商鞅;“許”,答應(yīng);“疾”,趕緊,趕快,快速;“去”,離開;“見禽”,被動句,“見”,表被動,“禽”同“擒”,擒拿。第二句中,“反”,反對;“古”,指舊法;“非”,動詞,非難;“循”,沿襲;“足”,值得;“多”,形容詞活用為動詞,贊美,贊揚。

商君是衛(wèi)國國君的后代,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本來姓姬。公孫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之學(xué),侍奉魏國國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賢能,還沒來得及向魏王推薦;正趕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親自來看望他,說:“你的病倘有不測,國家將怎么辦呢?”公叔座回答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然小,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全部交給他,由他去治理?!蔽夯萃趼牶竽瑹o言。當魏惠王將要離開時,公叔座屏退左右隨侍人員,說:“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公孫鞅,不要讓他走出國境?!蔽和醮饝?yīng)了他的要求就離去了。公叔座召來公孫鞅,道歉說:“剛才大王詢問能夠出任國相的人,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會同意我的建議。我剛才站在先忠于君后考慮臣的立場,因而勸大王假如不任用你,就該殺掉你。大王答應(yīng)了我的請求。你趕快離開吧,不快走就要被擒?!惫珜O鞅說:“大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任用我,又怎么能聽您的話來殺我呢?”最終沒有離開魏國?;萃蹼x開后,對隨侍人員說:“公叔座的病很嚴重,真叫人傷心啊,他想要我把國政全部交給公孫鞅掌管,難道不是糊涂了嗎?”

孝公任用衛(wèi)鞅后不久,衛(wèi)鞅打算交更法度,(秦孝公)又害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wèi)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yù)見沒有發(fā)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chuàng)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yè)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效法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毙⒐f:“好?!备数堈f:“不是這樣。圣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yīng)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wèi)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于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于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wù)摮煞ㄒ酝獾母母铩HY制不同而都能統(tǒng)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稱霸一方。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所制約;賢能的人變更禮制,不賢的人被禮制所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衛(wèi)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于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稱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贊揚。”孝公說:“好。”于是任命衛(wèi)鞅為左庶長,最終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五、1.D2.B

3.(1)當年我服侍趙括的父親,他做大將的時候,親自捧著飯碗前去招待的將士有數(shù)十位,他的朋友有數(shù)百人;大王和貴族宗室給他的賞賜,他全部都分發(fā)給手下將士。

(2)秦王聽說趙軍的糧草通道已經(jīng)被切斷,便親自到河內(nèi)征發(fā)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到長平。

4.①趙括缺乏實踐,對戰(zhàn)爭的殘酷估計不足。②趙括不能禮賢下士,急于追求利祿。③趙括用人輕率,貿(mào)然出擊。

1.A項,讓:責備。B項,難:反駁,駁詰。C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