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必修下冊《16.2 六國論》課件(共兩套)_第1頁
部編版必修下冊《16.2 六國論》課件(共兩套)_第2頁
部編版必修下冊《16.2 六國論》課件(共兩套)_第3頁
部編版必修下冊《16.2 六國論》課件(共兩套)_第4頁
部編版必修下冊《16.2 六國論》課件(共兩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了解蘇洵及“論”的文體特點,積累、梳理并歸納本課文言知識。2.了解六國滅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3.學習本文運用的舉例論證、對比論證等論證方法,了解本文論證嚴密和借古諷今的寫作特點。4.探究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加深對歷史事件的思考深度,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素養(yǎng)目標16.2六國論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27歲始發(fā)奮讀書,考進士、茂才等,皆不中。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蘇洵率子蘇軾、蘇轍到汴京,深得翰林學士歐陽修賞識,歐陽修把他的文章獻給了宋仁宗,名聲大噪。參與修纂禮書《太常因革禮》,書成不久即去世,追贈光祿寺丞。作者簡介他的文章語言古樸簡勁、凝練雋永;但有時又能鋪陳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動的妙喻。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語言犀利,言必中時之過,對北宋社會的陰暗面進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撻;但在剖析問題嚴重性的過程中又會巧妙地折轉(zhuǎn)筆鋒,淡化筆勢,改變文章節(jié)奏,緩和文章語氣,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與委婉,多體現(xiàn)于針砭時弊的文章中。主要作品有《嘉祐集》。題目解說“六國”指戰(zhàn)國時代除秦國以外的燕、趙、韓、魏、齊、楚六個諸侯國。“論”是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其特點是善于說理?!傲鶉摗本褪恰罢摿鶉鴾缤龅母驹颉钡囊馑?。文學常識論“論”是古代論說文體中的一種,以議論為主,析理透辟。“論”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政論,用于發(fā)表對當時政治的見解和主張;一種是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之鑒。本文即史論。寫作背景北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積弱的王朝,經(jīng)常受到遼、西夏的威脅與襲擾,北宋朝廷不敢正面抵抗,而采取妥協(xié)退讓、屈辱求和的政策,逐年向契丹和西夏繳納絹匹銀兩,換取暫時的安寧喘息。以賄求和,對內(nèi)加重了人民負擔,損傷了自己的力量;對外則不斷刺激敵人的胃口,使得他們貪得無厭。這同六國的“賂秦”而亡,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蘇洵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舉賢任能,團結(jié)一致,抵御外侮,以維護和鞏固國家的安全,于是寫下了這篇《六國論》。

課文探究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展開論證的?第一段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并從“賂”與“不賂”兩方面加以簡要論證,提出兩個分論點。第一個分論點正面申說賂秦必亡。第二個分論點以問答的形式加以申說,指出“不賂者”因“賂者”而亡。為全篇論述舉綱張目。先使用對比論證的方法,指出秦受賄所得的土地比戰(zhàn)勝所得的要多許多,六國行賄所失的土地比戰(zhàn)敗所失的要多許多,可見賂秦帶來的損失之大,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打下基礎(chǔ)。接下來以先人“暴霜露,斬荊棘”辟疆土之艱辛和后人“如棄草芥”割地之輕率相對比,用傳統(tǒng)的孝道來譴責這些國君。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寫出賂者是怎樣“奉之彌繁”;“秦兵又至矣”,寫出秦步步緊逼、必欲亡之而后快的狀態(tài)。2.第2段是如何論證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然后用“然則”一轉(zhuǎn),由擺事實過渡到講道理。用“有限”與“無厭”、“彌繁”與“愈急”,道盡暴秦無厭之欲、諸侯賂秦之失,并明確提出賂秦的最終結(jié)果是亡國。最后引用古人的話,用比喻準確形象地表明了賂秦的嚴重危害和根本錯誤。既對上文的論證進行了補充說明,又能很好地收束上文,通俗易懂,增強了說服力。文中作了以下假設(shè):韓、魏、楚三國不割地賂秦,齊不親附于秦,燕國不用荊軻刺秦王的計策,趙國良將還活著。用假設(shè)推理的方式,將“弊在賂秦”的道理說得更加透徹,說明只有用武力抵抗才能救亡圖存。3.第三段怎樣用假設(shè)推理的方法論證“弊在賂秦”這一觀點的?本段將北宋與六國相比,勸告北宋統(tǒng)治者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不可一味乞求茍安,資敵自亡。從文章的結(jié)構(gòu)來看,這是在中心論點的基礎(chǔ)上引申出來的結(jié)論;從寫作目的來看,這恰恰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主旨。4.談?wù)劷Y(jié)尾段在全文論述中的作用。內(nèi)容小結(jié)主題歸納本文著重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賂秦”“不賂者以賂者喪”。但作者并非為論史而論史,而是以此作為立論的依據(jù),借古諷今,批評北宋對契丹、西夏的襲擾采取以賂求和、茍且偷安的退讓政策。蘇洵希望北宋統(tǒng)治者以六國為鑒,不能一味賄賂以求茍安,而要奮起御侮,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深入探究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边@不符合歷史的真實情況,但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古論今。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并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因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以“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這符合歷史的真實情況嗎?試結(jié)合所學知識分析作者這樣寫的原因。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統(tǒng)一的實力,加上長期戰(zhàn)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tǒng)一,符合人們的愿望。蘇洵對此并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意不在此,他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勸諫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遼、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①舉例論證。如“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通過列舉具體史實,充分論述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的道理,從而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分論點,用鐵的事實說話,使論證更有說服力。②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如“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者用這一形象的比喻,雄辯地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一分論點。③對比論證。如“賂者”與“不賂者”對比,秦與諸侯雙方土地得失對比,賂秦之頻與“一夕安寢”對比,六國與北宋對比。作者通過運用對比論證,說明北宋如果賂敵而求安,實在是下策。這樣對比,孰舍孰取,非常鮮明。2.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這樣論證有什么好處?開頭第一句話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比缓筇岢鰞蓚€分論點:第一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二個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第2段論證了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主要是用舉例子和引用的方法,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論證。第3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第4段又以假設(shè)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于滅亡,從反面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3.這篇史論論證嚴密,請簡析本文的論證結(jié)構(gòu)。最后,借古論今,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絡(luò)清晰,結(jié)構(gòu)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關(guān)系,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4.作者在寫齊和燕、趙時,分別使用了表示不同感情色彩的詞。說說作者對齊和燕、趙的態(tài)度各是怎樣的?!百T者”指楚、韓、魏,“不賂者”指齊、燕、趙。作者把楚、韓、魏三國放在一起寫,是因為他們對秦的態(tài)度基本一樣——爭割地而賂秦,所得到的結(jié)果也一樣——皆因賂秦而力虧,終致滅亡。把齊、燕、趙放在一起,是因為他們都是賂秦的間接受害者,“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但是,這三國從對秦的態(tài)度上又分為兩種:齊與秦交好,不助五國;燕、趙則守土抗秦。所以作者分開來敘述,使人明白:齊是自食苦果,不值得同情、惋惜;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值得肯定、贊揚。燕、趙的滅亡,不在“用兵”,而在“智力孤?!?。5.作者注重語言的錘煉和變化,試賞析本文在語言上突出的特色。①語言生動,氣勢充沛。本文用詞準確,言簡意賅,語言生動形象。如在論證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用古人“薪不盡,火不滅”的名言說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②文章的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情感。如用“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嘆詞。就是在夾敘夾議中,也流露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于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③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shè)問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富于變化,縱橫恣肆,起伏跌宕,富有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文言知識梳理

1.重要字音。①賂()秦

②城邑()

③思厥()先祖父④暴()霜露

⑤荊()棘()

⑥草芥()⑦殆()盡

⑧與()嬴()⑨洎()牧以讒()誅lùyìYíngpùjuéchándàijīngjìjièjíyǔ2.通假釋義。①暴秦之欲無厭()②當與秦相較()“厭”同“饜”,滿足“當”同“倘”,如果3.古今異義。①其實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可謂智力孤危古義:那實際上。今義: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多含轉(zhuǎn)折)。古義:泛指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古義:智謀和力量。今義: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jīng)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④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⑤后秦擊趙者再⑥然后得一夕安寢古義:舊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貫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古義:兩次,表示行為重復。今義:第二次。古義:這樣之后。今義:連詞,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4.一詞多義。非兵不利()而秦兵又至矣()斯用兵之效也()兵名詞,兵器,武器名詞,軍隊名詞,武力較秦之所得()此言得之()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得動詞,得到,獲得形容詞,適宜、得當助動詞,能夠助動詞,應當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夫六國與秦皆諸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與動詞,親附、結(jié)交介詞,跟連詞,和,同動詞,等待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良將猶在()猶動詞,如同副詞,還燕趙之君,始有遠略()始速禍焉()始名詞,起初副詞,才趙嘗五戰(zhàn)于秦()齊人勿附于秦()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于介詞,和,同至丹以荊卿為計()邯鄲為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前一個“為”,動詞,“治理”;后一個“為”,介詞,與后面的“所”共同表示被動)為動詞,作為動詞,成為前一個“為”,動詞,“治理”;后一個“為”,介詞,與后面的“所”共同表示被動介詞,對介詞,向介詞,比不賂者以賂者喪()秦以攻取之外()以有尺寸之地()舉以予人()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日削月割,以趨于亡()以介詞,因為,由于介詞,用、憑連詞,才連詞,來介詞,用連詞,表結(jié)果,以致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或未易量()或代詞,有人副詞,或許5.其他重要實詞和虛詞。弊在賂秦()強弱勝負已判矣()為秦人積威之所劫()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思厥先祖父()名詞,弊病動詞,斷定動詞,脅迫,挾持動詞,跟隨代詞,相當于“其”率賂秦耶()固不在戰(zhàn)矣()五國既喪()終繼五國遷滅()誠不得已()茍以天下之大()副詞,全都,一概副詞,本來副詞,已經(jīng)副詞,終于副詞,實在連詞,如果6.詞類活用。(1)名詞的活用理固宜然()能守其土,義不賂秦()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日削月割()名詞作狀語,按道理時間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名詞用作動詞,堅持正義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2)動詞的活用李牧連卻之()(3)形容詞的活用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始速禍焉()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形容詞用作動詞,完整地保存,保全形容詞用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詞用作動詞,堅持到最終形容詞用作動詞,招致7.文言句式。(1)判斷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2)被動句洎牧以讒誅()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3)省略句暴霜露()“也”表示判斷誅,被誅“為……所”表被動“非”表示否定判斷“也”表示判斷省略介詞“于”,應為“暴于霜露”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4)狀語后置句趙嘗五戰(zhàn)于秦(

)其勢弱于秦(

)(5)定語后置句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舉”后省略代詞“之”,代指土地“奉”前省略主語“諸侯”,“侵”前省略主語“秦”“與”前省略主語“齊”正常語序應為“趙嘗于秦五戰(zhàn)”正常語序應為“其勢于秦弱”“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8.文化知識。(1)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如先人、先祖、先烈。(2)邑

①國都。如《詩經(jīng)·大雅·文王有聲》:“作邑于豐?!雹诔擎?zhèn)。本文中就是此義。③封邑。古時帝王賜給諸侯、功臣以領(lǐng)地或食邑。如《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賞邑萬家,金百鎰。”④古代區(qū)域單位?!吨芏Y·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庇种溉司劬拥牡胤健H纭盾髯印ご舐浴罚骸斑^十室之邑必下?!保?)卿

古代對男子的敬稱?;蛴糜诰龑Τ嫉姆Q謂,或用于朋友、夫妻之間的愛稱。如《漢書·孟喜傳》:“父號孟卿,善為《禮》《春秋》?!保?)郡古代行政區(qū)域名。春秋以前,縣大于郡;戰(zhàn)國以后,郡大于縣。如《左傳·哀公二年》:“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率:_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

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暴秦之欲無厭

厭:_____________

(4)奉之彌繁

彌:_____________

(5)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判:_____________

課后作業(yè)全都,一概指示代詞,相當于“其”滿足更加斷定(6)此言得之

得:_____________

(7)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與:_____________

(8)始速禍焉

速:_____________

(9)洎牧以讒誅

洎:_____________

(10)勝負之數(shù)

數(shù):_____________

適宜,正確親附、親近招致及,等到天數(shù)、命運2.下列句中加色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不賂者以賂者喪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B.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子孫視之不甚惜C.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D.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答案:C

解析:A項,介詞,因為/介詞,用;B項,結(jié)構(gòu)助詞,的/代詞,指諸侯的土地;C項,用在動詞性結(jié)構(gòu)前,跟動詞構(gòu)成名詞性結(jié)構(gòu);D項,名詞,起初/副詞,才。3.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思厥先祖父

B.子孫視之不甚惜C.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D.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答案:B

解析:A項,祖父,古義:泛指祖輩、父輩。今義:指父親的父親。B項,子孫,古今義都是兒子和孫子,泛指后代。C項,顛覆,古義:指滅亡。今義:指采取陰謀手段從內(nèi)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項,其實,古義:它的實際情況。今義: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多含轉(zhuǎn)折意)。4.對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判斷句)B.茍以天下之大(賓語前置句)C.其勢弱于秦(狀語后置句)D.洎牧以讒誅(被動句)答案:B

解析:B項為定語后置句。5.下列對相關(guān)文學和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與兒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著稱于世,合稱“三蘇”,并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于策論,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文章見解精辟,雄奇遒勁,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度。B.“故事”,舊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虛應故事”。《六國論》中“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義。C.“嘉祐”是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一般由皇帝發(fā)起,漢武帝首創(chuàng)年號,始創(chuàng)年號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D.“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答案:B

解析:B項,《六國論》中的“故事”是“舊事”的意思。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提出中心論點之后,接著提出了兩個分論點:第一個分論點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第二個分論點是“不賂者以賂者喪”。B.在論證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時,作者主要用事例論證、對比論證和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針對韓、魏、楚三國賂秦的弊端進行了論證。C.文章擺出秦“戰(zhàn)勝而得”與諸侯“戰(zhàn)敗而亡”的事實,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對比論證,突出強調(diào)了“秦之所大欲”與“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既照應了開頭,又為下文的進一步論證做好了準備。D.引用古人的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進行對比論證,貼切恰當,既補充了上文的論證,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論證深入淺出,明白曉暢,增強了說服力。答案:

D

解析:應為引用論證和比喻論證。7.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4)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滅亡,不是因為兵器不鋒利,作戰(zhàn)不得法,弊端在于賄賂秦國。想想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況且燕國與趙國處在秦國逐漸征伐(天下)將近結(jié)束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單了,作戰(zhàn)失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的事情)。真可悲嘆?。∮羞@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滅亡。8.根據(jù)意思,填寫名句。(1)《六國論》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對自己的觀點“弊在賂秦”進行了解釋。(2)《六國論》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運用比喻的手法來說明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3)蘇洵在《六國論》中列舉齊、趙等國破滅的史實并對此加以分析,作者認為,齊國滅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趙國滅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六國論》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現(xiàn)六國子孫割地之輕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用武而不終也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六國論蘇洵

蘇洵,字明允,宋朝眉山人,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同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蘇洵(1009—1066)

論:是散文的一種,以論證為主,其特點是善于說理?!傲鶉摗痹谶@里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

北宋建國后,鑒于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和五代軍人亂政,實行中央專制集權(quán)制度,將軍權(quán)完全收歸中央,造成了軍事上的衰勢。北宋建國往后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作戰(zhàn)60余次,敗多勝少,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這樣“陪鄰”的結(jié)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撰寫《六國論》的。六國互喪()思厥先祖父()草芥(

)與嬴(

)殆盡()下咽()聽錄音,熟悉課文大致內(nèi)容。率賂秦()暴霜露()暴秦()洎()勝負之數(shù)()六國互喪()思厥先祖父()草芥(

)與嬴(

)殆盡()下咽()聽錄音,熟悉課文大致內(nèi)容。sàngjué

jiè

yǔdàiyàn率賂秦()shuài暴霜露()pù暴秦()bào洎()jì勝負之數(shù)()shù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滅亡,不是因為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賄賂秦國,自己的實力就虧損,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也。表判斷,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都是因為他們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由于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蓋失強援,因為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去了其他國家強有力的援助,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就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啊?!?。表判斷,研讀第一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秦國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市。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它的實際多到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比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它的實際也要多到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不在于戰(zhàn)爭。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研讀第二段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拿它來送給別人,好象拋棄(不值錢的)小草一樣。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強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確定了。以至于覆亡,道理本來應該這樣。研讀第二段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不滅?!贝搜缘弥鹁筒粫??!边@話說對了。。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齊國未曾賄賂秦國,(可是)終于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麼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因為它)結(jié)交秦國而不幫助(那)五國啊!五國已亡,齊國也就不能避免(滅亡)了。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燕國和趙國的國君,開始(還)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而不賄賂秦國。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后滅亡,這是用兵(抗敵)的功效?。〉鹊窖嗵拥び茫ㄅ汕玻┣G軻(行刺)當作(抗敵保國的)計策,才招致(滅亡的)災禍。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趙國曾經(jīng)五次和秦國作戰(zhàn),兩次打敗三次打勝。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他們。研讀第三段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等到李牧由于讒言而被(趙王)殺,(趙國都城)邯鄲成為(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使用武力卻不能堅持到底。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況且燕國和趙國處在秦消滅(其他國家)快完成的時候,可以說是謀略和力量孤單薄弱,戰(zhàn)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的事情)。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自己的國土,齊國不依附於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前往,(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那麼(六國)勝負的命運,存亡的理數(shù),應當(能夠)與秦國相抗衡,(結(jié)局)或許不是輕易(可以)估量的。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唉?。ㄈ绻鶉┯觅V賂秦國的土地封賞天下的謀士,以侍奉秦國的用心禮遇天下的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合力向西(進軍),那麼我恐怕秦國人連吃飯都咽不下去了。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可悲??!有這樣(強大)的勢力,卻被秦國長久積蓄而成的威勢所脅迫,(為…所)表被動句一天天削弱,一月月割去,以至走向滅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別的國家)積蓄而成的威勢所脅迫?。。椤┍肀粍泳?/p>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六國和秦國都是諸候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小,但是也還有可以不賄賂而戰(zhàn)勝的形勢;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隨著六國破敗滅亡的舊事,這又在六國之下了?!竞献饔懻摗?.六國滅亡的原因(中心論點)是什么?2.明確中心論點后,第二、三段作者怎樣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3.“文章合為時而著”寫作背景不同,寫作意圖也就不同,《過秦論》、《阿房宮賦》、《六國論》雖然評述的是同一歷史題材,但得出不同的觀點來借古諷今,三篇文章的觀點分別是什么?你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什么?1.六國滅亡的原因(中心論點)是什么?明確中心論點后,作者從哪兩個方面加以論述的?弊在賂秦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總貫全篇。

(第三段)二是從不賂秦的國家說——不賂者以賂者喪,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二段)一是從賂秦的國家說——賂秦而力虧,

破滅之道也;故曰:弊在“賂”秦3、第二段中作者怎樣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1.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先將“”和“”相比,又用“”和“”相比,得出“,”的結(jié)論。

1.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先將“”和“”相比,又用“”和“”相比,得出“,”的結(jié)論。

以攻取之外1.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先將“”和“”相比,又用“”和“”相比,得出“,”的結(jié)論。

戰(zhàn)勝而得者以攻取之外1.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先將“”和“”相比,又用“”和“”相比,得出“,”的結(jié)論。

戰(zhàn)勝而得者以攻取之外諸侯之所亡1.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先將“”和“”相比,又用“”和“”相比,得出“,”的結(jié)論。

戰(zhàn)勝而得者戰(zhàn)敗而亡者以攻取之外諸侯之所亡1.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先將“”和“”相比,又用“”和“”相比,得出“,”的結(jié)論。

戰(zhàn)勝而得者戰(zhàn)敗而亡者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以攻取之外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亡2.接著又用兩個對比,即先祖父的“”與子孫的“”相比;諸侯為“一夕安寢”而“”與秦國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得出結(jié)論“,”。2.接著又用兩個對比,即先祖父的“”與子孫的“”相比;諸侯為“一夕安寢”而“”與秦國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得出結(jié)論“,”。暴霜露,斬荊棘2.接著又用兩個對比,即先祖父的“”與子孫的“”相比;諸侯為“一夕安寢”而“”與秦國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得出結(jié)論“,”。暴霜露,斬荊棘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2.接著又用兩個對比,即先祖父的“”與子孫的“”相比;諸侯為“一夕安寢”而“”與秦國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得出結(jié)論“,”。暴霜露,斬荊棘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2.接著又用兩個對比,即先祖父的“”與子孫的“”相比;諸侯為“一夕安寢”而“”與秦國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得出結(jié)論“,”。暴霜露,斬荊棘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奉之彌繁,侵之愈急2.接著又用兩個對比,即先祖父的“”與子孫的“”相比;諸侯為“一夕安寢”而“”與秦國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從而得出結(jié)論“,”。暴霜露,斬荊棘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本篇課文開門見山提出了中心論點,又列出兩個分論點從兩個方面輔助中心論點。第二段從秦的土地來源對比,點明“賂秦”的危害,只能換“一夕安寢”“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有力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第三段中作者怎樣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

本段緊承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來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3、第三段中作者怎樣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

分三層,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述,全面深入的論證。

本段緊承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來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3、第三段中作者怎樣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⑴齊國:與贏不助五國⑴齊國:與贏不助五國反面⑴齊國:與贏不助五國反面⑵燕國:用荊卿為計速禍⑴齊國:與贏不助五國反面⑵燕國:用荊卿為計速禍趙國:牧以讒誅用武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