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名校2024年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名校2024年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名校2024年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名校2024年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名校2024年高考歷史押題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省鎮(zhèn)江市重點名校2024年高考歷史押題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qū)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是中同1977年到1986年高校招生相關數據簡表,這一表格能夠反映出A.該時期的大學完成了教育轉型 B.改革開放促成了高等教育的普及C.恢復高考初期的生源質量最好 D.20世紀80年代的高等教育穩(wěn)步發(fā)展2.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被稱為亞洲第一個“美國式”的共和國,其主要原因是這一政權:A.實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國支持下建立C.實行責任內閣制 D.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3.有關歐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兩岸是他們的葡萄園,愛爾蘭是他們的牧場,普魯士、波蘭是他們的谷倉,印度和阿拉伯是他們的果園。這段描述可以用來說明A.西班牙的殖民擴張B.荷蘭海上貿易的發(fā)達C.拿破侖帝國的興盛D.英國殖民地版圖廣闊4.如圖為學者估算的公元200年至1851年中國人口數量變化示意圖。下列相關解釋較為準確的是A.首次過億得益于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B.世界聯(lián)系加強背景下首次達到兩億C.1700年后直線上升根源于賦稅制度改革D.國家分裂時期人口都呈現(xiàn)下降趨勢5.從工業(yè)化的角度來看,世界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主要反映了19世紀中期的俄國A.農奴的悲慘生活 B.工業(yè)發(fā)展的落后C.農奴制度的落后 D.內河航運的落后6.唐高宗后期武后臨朝聽政,弘文館直學士劉祎之、元萬頃等,協(xié)助處理政務與各種表疏,密令參決。唐制,官衙都在宮城之南,劉元等人不經南門而于北門出入,時人因謂之“北門學士”。北門學士的出現(xiàn)反映了A.武后已掌握實際統(tǒng)治權力 B.中樞決策機制發(fā)生變化C.三省六部制度己名存實亡 D.中央集權體制不斷強化7.有人根據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狀,推斷商代已出現(xiàn)牛耕,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又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銅犁。由此可以推知A.文物史料真實可信B.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主要為農具C.鐵犁牛耕始于商代D.文獻史料可與考古發(fā)現(xiàn)相佐證8.1904年,留美學生張繼業(yè)在參觀了圣路易斯博覽會之后寫道:“他國入賽之品,皆實業(yè)學問……房屋之設,皆是全球著名之大制造場、商業(yè)場、大學校、議院、政務院等類。以視上列我國賽品質丑,奚啻天壤”這反映出近代的世界博覽會A.帶動了崇洋媚外風氣 B.是列強擴大侵略的工具C.具有經濟外交的功能 D.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9.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關鍵是A.法德和解 B.提出舒曼計劃 C.成立歐共體 D.發(fā)行歐元10.如圖為清朝晉商商路示意圖,依據此圖能夠說明A.政治中心北移導致經濟格局變化 B.晉商主要得益于絲路起點這一地理優(yōu)勢C.晉商初步形成傳統(tǒng)市場體系網絡 D.自然經濟造成清代南北之間的商業(yè)對峙11.西漢初年,賈誼在政論文《過秦論》中指出,奪取政權需要暴力和智謀,即“并兼者高詐力”,但是構建和維系政權,更多需要運用調節(jié)和整合的方式,即“安定者貴順權”。他進而提出,“三主(秦始皇,二世、子嬰)惑而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據此可知,賈誼認為A.法治不利于長治久安 B.治國方略應因時而變C.大一統(tǒng)秩序業(yè)已鞏固 D.秦代的政制缺乏創(chuàng)新12.下面是川、滇、黔、陜、甘、湘、桂等七省當年工廠數量統(tǒng)計示意圖。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官僚資本的大肆壟斷嚴重阻礙民族工業(yè)發(fā)展 B.民族戰(zhàn)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工業(yè)布局C.日本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嚴重摧殘了中國經濟 D.民族企業(yè)的發(fā)展說明中國經濟結構日趨合理13.有人認為,西方政治發(fā)展史,權力中心經歷了神權到王權,又從王權轉到民權的過程。總體看,西方從王權轉到民權始于A.15世紀B.16世紀C.17世紀D.18世紀14.1844年,大臣耆英奏稱:“夷情變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撫靖羈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換形。……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與計較方能于事有濟者?!边@表明耆英主張A.對外妥協(xié)以換取和平局面B.全面學習西方國家外交禮儀C.廢除天朝上國的外交規(guī)制D.對外交往應變革“夷夏”禮儀15.1960年3月,法國總統(tǒng)戴高樂提出“緩和、諒解、合作”的東方政策,希望改善蘇法關系。1964年I月,法國與中國建交,并呼吁西方各國也承認新中國。1966年7月,法國宣布退出北約。之后,戴高樂還訪問了蘇聯(lián)和許多東歐國家。這表明A.法國努力開創(chuàng)獨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B.西歐經濟復興直接促使兩極格局瓦解C.軍備競賽加劇導致美法關系急劇惡化D.世界政治格局已經呈現(xiàn)出多極化態(tài)勢16.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工人運動蓬勃發(fā)展,而華北和東北則于分消沉,廣東地區(qū)一度活躍的狀態(tài)也發(fā)生扭轉。造成這種區(qū)域差異的主要因素是A.工業(yè)布局的不平衡性 B.社會主要矛盾的不同C.革命形勢的發(fā)展進程 D.城市中心道路的失敗17.《劍橋歐洲經濟史》指出美國經濟政策在新政時期的變化比人們通常所認為的要小得多。許多改革都是以往不斷嘗試但幾近失敗的計劃的延續(xù),它們之所以能在新政時期得以完成是因為大蕭條所帶來的恐慌情緒超過了謹慎和保守的心理。材料主要強調A.新政遵循了美國傳統(tǒng)的經濟理念 B.新政的實施緣于社會的恐慌情緒C.危機催生了激進的經濟改革方案 D.危機的嚴重性加速了歷史的進程18.《詩經·商頌》充分體現(xiàn)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時那種恭敬虔誠、謹嚴端肅,表現(xiàn)出惶畏的心理;《詩經·周頌》則滲透了強烈的倫理道德精神,頌詞大多現(xiàn)實化、生活化了。這一變化體現(xiàn)了A.王權神秘色彩的強化B.樸素的人文主義色彩C.宗法等級觀念的淡化D.天道與倫理完全分離19.董仲舒為樹立儒家之權威,曾建議對其他學派加以“滅”“絕”,但漢武帝并未實際推行,只是剝奪了其他學說在官方學校中的傳授資格。就是在官場之中,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黃老道家、陰陽家色彩的人物。這說明漢武帝A.顧忌新儒家,承天意施政 B.以“外儒內法”之術治國C.兼用百家之學以粉飾統(tǒng)治 D.容許多元文化并存,統(tǒng)治開明20.二戰(zhàn)后西方歷史研究中開始采用計算機技術對選民登記、稅單、病歷記錄、藏書目錄等“史料”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視角也從傳統(tǒng)“政治史”轉向社會生活、家庭結構、經濟生活等方面。歷史研究的上述變化A.取代了傳統(tǒng)史學研究方法 B.保證了歷史研究的客觀性C.體現(xiàn)不同學科間融合趨勢 D.根源于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21.考古學家在今遼寧朝陽、韓國慶州地區(qū)7—9世紀的墓葬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來自地中海地區(qū)的東羅馬人、波斯人,還有中亞地區(qū)的回鶻人,粟特人。這表明當時A.東亞風俗深受西方文化影響B(tài).中西交流主要依賴于海上交通C.絲綢之路已延伸到朝鮮半島D.中國與東羅馬建立了外交關系22.如圖是1952年創(chuàng)作的宣傳畫。該作品A.促進了公共衛(wèi)生觀念的普及 B.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群眾動員方式C.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美術的風格 D.反映了美國孤立政策的破產23.西漢時期,五經具有不同版本,經文解釋更是五花八門,所謂“經有數家,家有數說”東漢章帝召開白虎觀會議,命群儒“講議五經同異”,“帝親稱制臨決”,最后整理成《白虎通義》一書,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于世。據此可知,白虎觀會議A.消除了各家之間的分歧B.強化了思想大一統(tǒng)局面C.提高了儒家的社會地位D.規(guī)范了儒學的學術研究24.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但是,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從趙匡胤即位后竟無須再出征遼兵即“自行遁去”、《遼史》也沒有“是年南寇”的記錄以及京師汴梁在兵變前不久即謠傳“點檢作天子”、再加上現(xiàn)成黃袍之預備、禪位詔之事先草擬等,說明陳橋兵變是有預謀的政變。這表明A.歷史的真相無法搞清楚B.歷史記述帶有一定的主觀意識C.歷史的真相是無法掩蓋的D.宋朝的官方史書沒有真實內容25.1870年代,當法國皇家科學院舉辦年度藝術展覽時,一幫被批評家們冠以“印象主義派”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被拒之門外。這主要在于該類作品A.強調刻畫英雄人物 B.創(chuàng)作風格悖于傳統(tǒng)C.注重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 D.表現(xiàn)手法夸張抽象26.讀如圖,對發(fā)生在圖示①處的戰(zhàn)役認識正確的是A.太平洋戰(zhàn)爭由此開始出現(xiàn)轉折 B.美軍切斷了日本本土與外界的聯(lián)系C.美軍從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戰(zhàn)場的主動權 D.日本開始喪失太平洋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略主動權27.如圖為南宋都城臨安“瓦”(娛樂場所)的分布圖。這可以佐證,南宋時期的臨安A.城市設計不再體現(xiàn)皇權至上B.“瓦”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C.城市布局凸現(xiàn)濃厚商業(yè)色彩D.市坊分離的制度開始被打破28.據統(tǒng)計,1911年全國興辦的各級各類學校數目為52500所,學生總數達163萬人,其中占相當數量的是蒙養(yǎng)院的學生和初等小學堂的學生,而在專門學堂、師范學堂普通中學和實業(yè)學堂就讀的人數不超過10%。這反映了當時A.仍然固守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 B.科舉制阻礙教育事業(yè)發(fā)展C.啟蒙教育的規(guī)模亟待擴大 D.新式教育的社會影響有限29.下面宣傳畫中的歐洲人民正期待著來自美國的貨物,這一援助來自于A.富爾敦演說 B.布雷頓森林體系 C.馬歇爾計劃 D.莫洛托夫計劃30.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民間在訂立買賣、租佃、借貸、雇傭契約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為券書”“兩共對面平章為定”(平:協(xié)調;章:明確)的語句。這反映民間契約的訂立A.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約束 B.強調雙方協(xié)商一致原則C.完全符合雙方各自意愿 D.是城市商業(yè)發(fā)展的產物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雙元革命材料一18世紀下半葉,歐洲爆發(fā)了兩場影響深遠的革命,進一步推動了歐洲乃至世界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這兩場革命分別是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fā)起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和1789爆發(fā)的法國大革命。這兩場革命的方式雖然不盡相同,但卻都摧毀了各自國家原有的社會秩序。同時英國工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都產生了巨大的擴散效應,后來波及到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所有近代國家?guī)缀醵际?8世紀雙元革命的產物。其一,工業(yè)革命奠定了工業(yè)化的經濟體制,它塑造了一種崇尚效率與數量的文化;其二就是法國大革命所塑造出的現(xiàn)代民主制。前者在資本主義不斷追求經濟成長與全球擴張的帶動下,創(chuàng)造了具有無限潛力的生產制度;后者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公共制度的主要模型。——改寫自英國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材料二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革命的年代:1789—1848》封面(1)霍氏所說的“革命的年代”為何始以1789年,終以1848年?(2)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革命的年代:1789—1848》封面上配上“一場世界革命從英國和法國這對孿生火山口向外噴發(fā)”意在表達怎樣的信息?(3)對霍氏所言“雙元革命”的歷史影響,你怎么看?32.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五百年前,因為海洋,人類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臺,大小強弱的國家都在這個舞臺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洞髧绕稹方庹f詞(1)15至20世紀,人類通過海洋“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臺(市場)”的重要事件及其意義如何?材料二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誰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控制了世界的財富,因而就控制了全世界。——17世紀西方政治家英國的雷萊爵士(2)以15至18世紀的史實,說明英國如何通過控制海洋,因而控制全世界的。材料三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師。——摘自《江蘇巡撫吳元炳奏》(1874年)材料四甲午一役,威海水陸之防,既毀于日本……“東三省海防,奉天(沈陽)尤重。自日占旅、大,遼東半島藩籬盡撒”?!浴肚迨犯濉罚?)依據材料三,吳元炳提出這一奏議根源在哪?對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舉措?(4)甲午一役,中國新式海軍竟慘敗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5)以上材料給你的啟示如何?33.(11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面為歷史上西方國家殖民擴張大事表。16世紀初葡萄牙在亞洲侵占軍事?lián)c,同時壟斷商路、建立商站、進行欺詐性貿易16世紀中期西班牙占領中南美洲地區(qū),屠殺印第安人,帶來的傳染病導致人口大量死亡17世紀早期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建立其殖民航運霸權17世紀英國和法國成為主要的販賣奴隸的國家,導致非洲大量精壯勞動力喪失18世紀中期英法為爭奪殖民霸權,進行多次斗爭。英國最終成為“日不落帝國”19世紀初英國輸入印度的棉織品由不足100萬碼增加到5100萬碼以上19世紀40年代1845年英國輸華商品增長一倍半。中國出口多為工業(yè)原料和土特產品19世紀中期大量外國工業(yè)品充斥日本市場,日本生絲、棉花等大量出口19世紀后半期英國資本大量涌入拉丁美洲,一戰(zhàn)前夕增加到10億英鎊19世紀末期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爭做中國的債主,搶奪路礦和辦廠權20世紀初期英國在印度的投資總額達到4.5億英鎊,鐵路線增至4萬多公里一戰(zhàn)前夕歐美工業(yè)國家控制和奴役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近代史》采用一個新的時間尺度,對西方列強的殖民擴張進行階段劃分,并說明劃分依據。(11分)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D【解析】

材料體現(xiàn)的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高校錄取考生的比重不斷上升,說明當時的高等教育穩(wěn)步發(fā)展,D正確;當時的大學仍然以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人才為主,無法得出轉型的結論,A排除;高等教育至今尚未普及,B排除;受文革十年的影響,恢復高考初期的生源質量最好的說法不符合史實,C排除。故選D。2、A【解析】試題分析:根據《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實行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個“美國式”的共和國。故選A。B項錯誤,臨時政府并非在,美國的支持下建立的,新生的政府并未得到列強的認可;C項是學習的英國;D項說法錯誤,臨時政府是共和制??键c:辛亥革命點評: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推翻了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學習美國的體制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頒布了約法。雖然最終是以失敗告終,但是也傳播了民主共和的觀念,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3、B【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班牙的殖民擴張范圍是美洲,與材料愛爾蘭、普魯士等地區(qū)無關,A項錯誤;17世紀荷蘭海上貿易的發(fā)達,殖民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地,B項正確;拿破侖帝國企圖軍事征服英國計劃失敗,因此在其興盛時期也沒有控制愛爾蘭,C項錯誤;愛爾蘭是英國領土的一部分,不是其殖民地,D項錯誤。4、B【解析】

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到,1600年中國人口達到了兩億,結合所學可知,此時處于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聯(lián)系加強,B正確;生產技術的革命性變化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鐵犁牛耕技術,A錯誤;1700年后人口直線上升是因為高產農作物引進,可以養(yǎng)活更多人口,同時也與賦稅制度改革有關,但不是根源,C錯誤;220年以后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此時期國家分裂但人口是上升的,D錯誤。5、B【解析】

由《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可以看出,此時俄國的內河航運依然靠風力和人力。從工業(yè)化的角度來看,19世紀中期的俄國工業(yè)發(fā)展依然落后,故B正確;農奴的悲慘生活、農奴制度的落后、內河航運的落后不符合“從工業(yè)化的角度來看”,故ACD錯誤。6、B【解析】

北門學士是在唐朝的中央行政機構之外設置的類似秘書性質的官職,負責為武后起草處理文書,密令參決,掌握了部分決策權,以加強武后的權力地位,沖擊了中樞決策機制,B正確;北門學士的出現(xiàn)是武后強化權力的手段,但是不能證明武后已經掌握實際統(tǒng)治權力,排除A;題干未涉及北門學士與三省六部制之間權力的轉移,C排除;北門學士是中樞體制的變化,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D。7、D【解析】

據材料根據甲骨文中“犁”字的形狀,據考古“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出土了銅犁”信息,推斷商代已出現(xiàn)牛耕;這體現(xiàn)了文獻史料與考古發(fā)現(xiàn)相佐證,D正確;據材料中不僅有文物史料,而且有文獻史料,A觀點不全面;據所學可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主要為祭祀的禮器,而非農具,B錯誤;據材料可知商代已有牛耕和銅犁,但材料沒有反映鐵犁出現(xiàn),因此不能說明鐵犁牛耕始于商代,C錯誤。8、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04年圣路易斯博覽會上我國賽品與其他國家展品的對比,體現(xiàn)了我國和西方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C符合題意;A、B、D與材料無關,排除。9、A【解析】

法德是歐洲宿敵,恩怨極深,所以歐洲一體化實現(xiàn)的關鍵在于法德和解,故選A項;BCD都是實現(xiàn)或推動歐洲一體化發(fā)展的表現(xiàn),不是關鍵,排除。故選A。10、C【解析】

晉商的商路以山西為中心,輻射北方諸省為主,形成全國性市場網絡,C正確;清代經濟重心仍在江南,排除A;陸上絲路起點在西安,而非山西太原,排除B;此圖為晉商示意圖,并不包括徽商等其他商幫布局,看不出南北商業(yè)格局整體結構,排除D。11、B【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賈誼認為“構建和維系政權”需要采取和“奪取政權”不同的方式,才能實現(xiàn)統(tǒng)治長治久安,通過秦亡的歷史教訓說明治理國家要隨著形勢發(fā)展變化而變化,故B項正確;題干未體現(xiàn)法治思想,排除A項;賈誼探討治國方略旨在適應鞏固大一統(tǒng)的需要,排除C項;題干未強調對秦政制的認識,排除D項。故選B。12、B【解析】

抗戰(zhàn)前期國民黨在正面戰(zhàn)場抗戰(zhàn)不利,導致中國大片領土淪陷,大量民族企業(yè)由東部沿海地區(qū)遷往西部地區(qū),從圖中數據顯示的1937年7月~1943年,川、滇、黔、陜、甘、湘、桂等七省工廠數量增長很快可以看出,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工業(yè)布局,故答案為B項;A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川、滇、黔、陜、甘、湘、桂等七省的狀況,不能說明淪陷區(qū)日本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對中國經濟的嚴重摧殘,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工業(yè)布局,不是經濟結構,排除D項?!军c睛】解答示意圖類型的歷史試題關鍵是審讀示意圖,明確示意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特別是圖片中變化的因素。此類歷史試題一般由圖片、文字說明、標題三部分構成。圖片是主體,直觀的再現(xiàn)歷史史實。標題是圖片的眼睛,直接說明圖片的主體。文字或數字說明部分是對圖片所反映歷史史實的有效補充。但文字或數字部分往往是解答問題的突破口,解答問題時要注意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實現(xiàn)與歷史課本史實的有效鏈接,然后根據問題設計來解答。13、C【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史實再現(xiàn)能力。據所學可知從王權到民權的轉移始于頒布于1689年的《權利法案》,故選C。AB選項的15、16世紀當時還沒有出現(xiàn)王權到民權的轉移,D選項的18世紀之前就已經有了王權到民權的轉變,所以不符合題意?!驹斀狻?4、D【解析】試題分析:材料中耆英的意思是外國人的情況變化多端,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所以我們要采取安撫、籠絡的手法,對待他們當然要以誠為主,但也尤其要注意采取一定手段駕馭他們……還有些則要大度包容,不必深究計較才能把事情辦好。本則材料是在不平等條約簽訂之后的言語,“包荒(包容)”“不必深與計較”說明對外交往要變革禮儀,故D項正確;ABC項不符合材料。所以答案選D??键c: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間的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鴉片戰(zhàn)爭15、A【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60年代,“改善蘇法關系”、“與中國建交”和“退出北約”等行為說明法國力圖擺脫美國的控制和干涉,努力開創(chuàng)獨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因此A選項正確。B選項錯誤,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是20世紀90年代蘇聯(lián)的解體,與材料信息無關,也并非是西歐經濟復興的直接影響;C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軍備競賽對美法關系的影響;D選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法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多極化態(tài)勢的出現(xiàn)。故正確答案為A選項。16、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926年7月到1927年4月,北伐戰(zhàn)爭的順利進行推動了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工人運動的蓬勃發(fā)展,而華北、東北工人運動消沉是因其處于軍閥統(tǒng)治之下,故C項正確;工業(yè)布局與廣東地區(qū)工人運動活躍狀態(tài)無直接聯(lián)系,排除A項;社會主要矛盾不能說明造成工人運動狀態(tài)的區(qū)域差異,排除B項;城市中心道路失敗是在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失利之后,排除D項。故選C。17、D【解析】

材料“它們之所以能在新政時期得以完成是因為大蕭條所帶來的恐慌情緒超過了謹慎和保守的心理”表明危機的嚴重性加速了歷史的進程,故D正確;新政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不是遵循傳統(tǒng)自由主義經濟模式,A錯誤;新政實施是源于自由放任的失敗,B錯誤;材料并不是說明經濟危機催生了激進的經濟改革方案,C錯誤。故選:D。18、B【解析】

從材料中的“《詩經·周頌》則滲透了強烈的倫理道德精神,頌詞大多現(xiàn)實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們從對先祖鬼神的尊敬變?yōu)閷ΜF(xiàn)實中的人本身的關注,體現(xiàn)出樸素的人文主義色彩。故答案為B項。材料沒有涉及王權,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宗法等級觀念的變化,排除C項;D項中的“完全分離”說法絕對,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9、D【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漢武帝既給儒家以尊崇的地位,又給其他學派留下適度發(fā)展的空間,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漢武帝容許多元文化并存,實行開明統(tǒng)治政策,因此D選項正確;這并非是漢武帝顧忌新儒家,也無法體現(xiàn)對天意的順承,A選項錯誤;B選項與重用陰陽家、道家等人物不符,排除;漢武帝兼用百家思想,并非只為粉飾統(tǒng)治,C選項錯誤。故選D。20、C【解析】

二戰(zhàn)后史學發(fā)展如計量史學,采用計算機技術對非傳統(tǒng)意義的“史料”進行研究,拓寬歷史研究的領域,體現(xiàn)不同的學科(計算機、經濟學、人口學、統(tǒng)計學等)與歷史學科的融合,C正確;A中“取代”表述絕對,排除;歷史研究雖然借助計算機技術,但是研究者對材料的處理選取,結論的得出仍然帶有研究者的主觀性,排除B;這種歷史研究改變的根源還是在于新技術手段的發(fā)展,這些“史料”也并非是新出現(xiàn)的,排除D。21、C【解析】

中國古代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是溝通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之間貿易的重要通道,材料中“在今遼寧朝陽、韓國慶州地區(qū)7—9世紀的墓葬中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大量胡俑”,以及發(fā)現(xiàn)來自中亞、西亞、歐洲的人俑,可知當時絲綢之路已經延伸至朝鮮半島,故C正確。材料知識提及的胡俑并非西方文化,故A錯。材料未強調海上絲綢之路,B錯。材料未提及與東羅馬的外交,故D錯。22、A【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1952年創(chuàng)作的這幅宣傳畫主要內容是宣傳“防疫”知識,有利于民眾提高和普及衛(wèi)生觀念,故A項正確;題干不能說明群眾動員方式在1952年開創(chuàng),排除B項;該作品沒有體現(xiàn)現(xiàn)代主義變形、夸張、怪誕等特點,排除C項;1971年中國重返聯(lián)合國標志著美國孤立政策的破產,排除D項。故選A。23、B【解析】

從材料“西漢時期,五經具有不同版本”“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于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時期白虎觀會議統(tǒng)一今文經義,強化了思想大一統(tǒng)局面,故B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錯在“消除”;從西漢武帝時期,儒學就占據統(tǒng)治地位,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強化思想控制,故D項錯誤?!军c睛】“西漢時期,五經具有不同版本”“作為官方欽定的經典刊布于世”是解題的關鍵。24、B【解析】

在宋朝的官方史書中,聲稱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之前,是沒有預謀的,而近代許多史學家認為陳橋兵變是有預謀的政變,說明歷史記述由于受立場和時代的局限性,帶有一定的主觀意識,故B正確;A犯了不可知論的錯誤,排除;材料信息無法得出陳橋兵變的真相,不能說明歷史的真相是無法掩蓋的,排除C;D表述太絕對,不符合史實,錯誤。25、B【解析】

材料顯示,這類作品為印象派畫作。印象派畫家借助當時光學領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反抗保守陳腐的主題思想.遭到時人的批評和拒絕,B正確;A項與印象畫派作品不符,排除;C項為現(xiàn)實主義美術的特點,排除;D項為現(xiàn)代主義美術的特點,排除。26、C【解析】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zhàn)役,或簡稱瓜島戰(zhàn)役,行動代號為瞭望臺行動,是同盟國部隊(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太平洋戰(zhàn)區(qū)中,于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zhàn)役,這次戰(zhàn)役后,美軍從此牢牢掌握了太平洋戰(zhàn)場的主動權。據材料關鍵信息“1942年、1943年”、“所羅門群島”可以判斷出是瓜島戰(zhàn)役,C正確;太平洋戰(zhàn)爭由此開始出現(xiàn)轉折和日軍開始喪失太平洋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主動權是在中途島戰(zhàn)役之后,AD排除;美軍從南面切斷日本本土與外界聯(lián)系是在1945年初攻占硫磺島和沖繩島之后,B排除;27、C【解析】從南宋臨安都城臨安“瓦”(娛樂場所)的分布圖可知,城市布局與中國傳統(tǒng)的布局截然不同,皇宮偏南而不是坐北朝南,娛樂場所瓦子遍布全市,這說明城市布局凸現(xiàn)濃厚商業(yè)色彩,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城市設計與皇權至上的關系,更沒有體現(xiàn)出“瓦”的時間限制,故A、B項不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后期在揚州等一些繁華城市,市坊分離的制度已開始打破,故D項說“北宋開始打破市坊分離的制度”不符合史實,可排除。28、D【解析】

1911年興辦學校數量和學生人數大量增加,但是多為基礎性學堂,專門學堂、師范學堂普通中學和實業(yè)學堂就讀的人數不超過10%,說明當時新式教育的社會影響有限,D正確;出現(xiàn)了新式學堂,故A排除;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排除B;興辦的學校大部分是蒙養(yǎng)院,即幼稚園,可見其學校教育重在啟蒙教育,C排除。29、C【解析】

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援助歐洲的計劃,故C正確;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發(fā)出了冷戰(zhàn)信號,A錯誤;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國為主導的在資本主義經濟體系,B與材料無關;莫洛托夫計劃是1947年針對美國的馬歇爾計劃,蘇聯(lián)為防止東歐的“離蘇傾向”,加強與東歐經濟聯(lián)系,援助東歐發(fā)展經濟而與東歐各國簽訂的經濟協(xié)議總稱,D與材料無關。30、B【解析】

根據材料“先和后可,乃為券書”“‘兩共對面平章為定’(平:協(xié)調;章:明確)”可知,民間契約的訂立強調雙方協(xié)商一致,故B選項正確;材料內容沒有體現(xiàn)對民間訂立的買賣、租佃等的政府態(tài)度,故A選項錯誤;“完全符合雙方各自意愿”中的“完全符合”表述絕對化,故C選項錯誤;題干強調是民間契約訂立過程中的特點,沒有體現(xiàn)訂立民間契約的原因,故D選項錯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標志新的(無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2)旨在強調工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對世界文明進程的深遠影響,工業(yè)革命影響了世界經濟、文化,導致世界格局的變化,法國大革命則深刻影響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公共制度(此處也可強度法國民法典的影響)(3)水平1:全面、辯證、歷史地評價工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影響。全面,即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多角度,對歐洲及歐洲以外的美洲和亞洲的影響,對當時和對現(xiàn)代的影響;辯證即積極消極兩方面,尤其是注意到工業(yè)革命的消極影響,如環(huán)境、如資產階級為追求利益而不擇手段,如法國革命的殘酷性等,注意到在18—19世紀這樣的具體時代(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時代性,即不必過于苛求革命。論據充分,論證合理,且邏輯嚴明。水平2:全面、辯證、歷史三者只涉及兩視角。論據較充分,邏輯上沒有明顯錯誤。水平3:全面、辯證、歷史三者只涉及一個視角,論據缺乏,邏輯不清。【解析】

(1)根據材料“《革命的年代:1789—1848》”可知開始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因為這場大革命為以后的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它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封建制度的基礎,推動了整個歐洲和美洲的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848年歐洲爆發(fā)大革命,1789-1848是資本主義高速發(fā)展,社會沖突最為激烈的一個年代,故稱之為革命年代。而同年馬克思主義誕生,即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標志無產階級革命高潮的到來。因此終止到1848年。(2)根據材料一“兩場革命分別是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fā)起的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和1789爆發(fā)的法國大革命”、材料二“一場世界革命從英國和法國這對孿生火山口向外噴發(fā)”結合所學進行分析可知是在強調英國工業(yè)革命和法國革命對世界的影響。主要從工業(yè)革命對世界經濟文化影響,法國革命對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影響來回答。(3)本題的歷史影響要分別從英國工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影響進行分析,要辯證的看待,首先要全面的從積極性來分析,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看到法國革命對歐洲、美洲和亞洲的影響;其次從消極性來看待,特別是工業(yè)革命帶來環(huán)境污染、資產階級追求利益的金錢至上思想,法國革命的殘酷性等進行分析。論述的時候要求論據充分,邏輯正確。32、(1)15世紀前后新航路的開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