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2017版)六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設計 (2)_第1頁
新教科版(2017版)六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設計 (2)_第2頁
新教科版(2017版)六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設計 (2)_第3頁
新教科版(2017版)六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設計 (2)_第4頁
新教科版(2017版)六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設計 (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1年秋新教科版六年級上冊全冊教案備課人:目 錄第1單元 微小世界41 放大鏡42 怎樣放得更大63 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114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175 觀察更多的生物細胞226 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267 微生物與健康31第2單元 地球的運動371 我們的地球模型372 晝夜交替現(xiàn)象423 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464 誰先迎來黎明515 影長的四季變化556 地球的公轉與四季變化607 晝夜和四季變化對生物的影響64第3單元 工具與技術691 緊密聯(lián)系的工具和技術692 斜面733 不簡單的杠桿774 改變運輸?shù)能囕?15 靈活巧妙的剪刀846 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印刷術877信息的交流傳播91

2、第4單元 能量961 各種形式的能量962 調查家中使用的能量993 電和磁1064 電能和磁能1125 電磁鐵1176 神奇的小電動機1227 能量從哪里來127第1單元 微小世界1 放大鏡【教學目標】科學概念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chǎn)的許多方面。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邊緣薄。過程與方法1.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2.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fā)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窘虒W

3、重點】 1.放大鏡的作用 2.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 3.放大鏡的特點【教學難點】 探究放大鏡的鏡片和能放大物體的器具有透明、中間厚邊緣薄的共同特點【教學準備】 放大鏡、廣口瓶、燒杯、玻璃杯、塑料袋、燒瓶和水【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1.出示一個放大鏡,提問學生:“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2.在黑板上畫一個小A,用放大鏡觀察它,提問學生:“你們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字母A被放大了嗎?”3.在科學課的學習中,我們經(jīng)常用到放大鏡,我們曾經(jīng)用它觀察過什么?用放大鏡觀察和用肉眼觀察有什么不同?人們?yōu)槭裁匆梅糯箸R觀察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入這節(jié)課的學習,教師板書課題“放大鏡”。二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4、1.小組討論活動:有哪些工作需要經(jīng)常用到放大鏡?放大鏡的作用是什么?2.在課本第2頁的網(wǎng)狀圖中填寫討論結果3.小組代表匯報交流三放大鏡下的新發(fā)現(xiàn)1.請學生閱讀課本第2頁關于放大鏡使用的兩種方法2.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3.出示課件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方法一:觀察對象不動,人眼和觀察對象之間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物體和人眼之間來回移動,直至圖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物體,直至圖像大而清楚。小組活動:用眼睛看科學課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鏡觀察這幅照片。兩次觀察獲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我們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有哪些細節(jié)是用放大鏡后才看到的?(2) 小組代表匯報交流播放用放大

5、鏡觀察計算機和電視屏幕圖像的視頻提問學生:“當用放大鏡觀察計算機和電視屏幕圖像時,你們觀察到什么現(xiàn)象?”小結: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四.放大鏡的特點1.提問:放大鏡為什么能放大物體的圖像呢?我們注意到它的特點了嗎?什么樣的放大鏡放大倍數(shù)比較大呢?2.小組探究活動:觀察放大鏡的特點給每個小組提供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請學生觀察比較放大鏡的特點和放大倍數(shù)3.小組代表匯報交流4.教師歸納總結:放大鏡鏡片特點是:透明、中間厚邊緣薄放大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shù)越大,觀察范圍越小5.小組探究活動:廣口瓶、燒杯、玻璃杯、水滴、塑料袋、燒瓶有沒有放大作用?給每個學生小組提供廣口

6、瓶、燒杯、玻璃杯、塑料袋、燒瓶和水,讓學生探究哪些物品具有放大作用。6.小組代表匯報交流7.問題討論:(1)放大鏡的鏡片和能放大物體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2)人們把放大鏡叫做凸透鏡,這是為什么?8.補充小知識:人類很早就發(fā)現(xiàn)某些透明的寶石可放大物體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鏡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紀,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jù)他的建議,設計并制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五.復習回顧本課主要知識點六.結課:放大鏡是一種常用的觀察工具,我們借助放大鏡可以探究更多 神秘的未知世界!2 怎樣放得更大【教材簡介】本課是六年級上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2課。在上一課

7、的教學中,學生已經(jīng)知道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與鏡片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數(shù)也越大。但是一個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導學生提出“怎樣才能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呢?”的問題。探索部分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引導學生操作顯微鏡,將兩個放大鏡組合起來,調節(jié)合適的距離并固定,讓學生在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兩個放大鏡組合能使圖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微小物體,比較和肉眼觀察的不同之處,并記錄新的發(fā)現(xiàn);三是認識實驗室常用光學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包括目鏡、物鏡、調節(jié)旋鈕、載物臺和反光鏡。本課中不涉及實驗室顯微鏡的使用,這就需要學生通過比較自制顯微鏡和光學顯微鏡的異同,來了解光學顯微鏡每個結構的功能。

8、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紹顯微鏡的發(fā)展歷史,了解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及其在觀察對象上的變更,在比較中體會到技術的改進為科學研究的發(fā)展所帶來的巨大作用?!緦W生分析】在第1課中,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放大鏡的基本特點,掌握了利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鏡的放大倍數(shù)和凸度有關。本課需要學生在觀察的同時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對觀察所得進行記錄。學生在之前的科學學習中,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并能用簡單的詞句進行記錄。這些知識和技能儲備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兩個凸透鏡平行組合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2.兩個凸透鏡平行組合之間的距離會影響圖像的放大倍數(shù)和清晰度。3.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

9、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它的發(fā)明拓寬了觀察領域。科學探究目標1.能利用兩個凸透鏡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2.在觀察過程中,能通過調節(jié)兩個凸透鏡之間的距離找到大而清晰的圖像。科學態(tài)度目標1.樂于參與自制顯微鏡的活動。2.體會科學家對科學執(zhí)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1.認識到人類發(fā)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2.認識到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會促進技術的不斷改進,而技術的改進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fā)展?!窘虒W重、難點】重點、難點:用兩個放大鏡組裝成一個簡易顯微鏡,并用它進行觀察記錄?!窘虒W準備】為學生準備:兩個放大鏡、印有小字的紙片、A4白紙、剪刀、透明膠帶、餐巾紙、供觀察的物體(如頭發(fā)、花蕊

10、、紙纖維、昆蟲標本等)、學習表。教師準備:兩個放大鏡、一架光學顯微鏡、教學課件?!窘虒W過程設計】一、聚焦1.每位同學發(fā)一張印有小字的紙片,觀察上面寫了什么內(nèi)容。提問:(1)用肉眼觀察,能看清紙片上的信息嗎?(2)用放大鏡觀察,能看清嗎?和肉眼觀察有什么區(qū)別?2.談話:用肉眼觀察,我們只能勉強辨認紙上寫的內(nèi)容;用放大鏡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來還是比較累,有什么辦法能放得更大嗎?(板書課題:怎樣放得更大)設計意圖:通過觀察紙片上微小的字,讓學生體會到僅僅用肉眼和放大鏡來觀察微小的物體是不夠的,需要有能讓圖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儀器,從而引出課題怎樣放得更大。二、探索和研討(一)自制顯微鏡提

11、問:提供兩個放大鏡,把它們組合使用,能不能使物體圖像放得更大?1.第一次活動。(初步嘗試)(1)學生兩人一組,使用兩個放大鏡的組合,輪流觀察文字的放大效果。(2)研討:通過嘗試,兩個放大鏡組合能否讓圖像放得更大?在觀察過程中,為什么要不斷調節(jié)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嘗試用兩個放大鏡組合來觀察,發(fā)現(xiàn)兩個放大鏡平行組合下,能讓物體圖像放得更大一些。并在觀察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兩個放大鏡之間需要調節(jié)合適的距離,才能使觀察的圖像大而清晰。引導學生認識到放大鏡之間的距離會影響放大倍數(shù)和清晰度,為下面的活動做鋪墊。2.第二次活動。(找準方法)(1)談話:我們發(fā)現(xiàn)調節(jié)兩個放大鏡之間距離會改變放大倍數(shù)和

12、清晰度,這兩者哪個要優(yōu)先保證?(板書:清晰度)我們要在保證清晰度的前提下,盡量讓圖像放更大倍數(shù),這就需要我們找到合適的距離,老師來介紹一種方法(PPT出示)。先用一個放大鏡觀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觀察到最大的圖像。保持第一個放大鏡不動,在下面平行增加第二個放大鏡。上下移動第二個放大鏡,找到最大的清晰圖像。保持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不變,反復移進和移出第二個放大鏡,比較所觀察到的圖像。(2)學生用上述方法邊觀察邊調節(jié)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找到大而清晰的圖像,并比較兩個放大鏡組合觀察所得的放大倍數(shù)和一個放大鏡觀察的放大倍數(shù)之間的差異。(3)保持兩個放大鏡之間的最佳距離不變,另一名同學用尺子測量出兩個放

13、大鏡之間的距離并記錄。(4)研討:怎樣組合放大鏡,才能使圖像放得更大?在這個過程中,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設計意圖:通過操作方法的介紹,讓學生認識到調節(jié)放大鏡之間距離并不是隨意的,邊觀察邊調節(jié)放大鏡之間的距離,既是一種對方法的應用,也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旨在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兩個放大鏡恰當?shù)亟M合能使圖像的放大倍數(shù)得到有效的提升。3.固定放大鏡的組合。(1)談話:我們發(fā)現(xiàn)兩個放大鏡組合放大倍數(shù)比一個放大鏡更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解脫不了雙手,一旦手動了,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導致圖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數(shù)發(fā)生變化。怎樣固定兩個放大鏡?(2)提供材料:A4紙、剪刀和膠帶(或者直徑和放大鏡相當?shù)乃芰瞎堋?/p>

14、透明亞克力管等),做一個紙筒將兩個放大鏡固定好,這樣一個簡易的顯微鏡就做好了。提示:提供的A4紙尺寸要事先裁好,長度大于剛才測量的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寬度和放大鏡周長相同。如果是塑料管和透明亞克力管等硬質材料,應課前進行處理,割出一條縱縫,保證放大鏡鏡柄放得下去。設計意圖:動手制作簡易顯微鏡,不僅要固定好兩個放大鏡,還要讓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保持為大而清晰的測量值。制作時需要兩個同學密切配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二)用自制簡易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1.明確活動要求:用自制的簡易顯微鏡來觀察餐巾紙和自己選擇的其他物體,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自制顯微鏡觀察的區(qū)別,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在學習表上

15、。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并記錄觀察所得。3.研討:用肉眼和自制顯微鏡觀察在放大倍數(shù)上有什么不同?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設計意圖:通過對多個對象進行觀察及觀察方式的對比,進一步發(fā)現(xiàn)自制的顯微鏡能有效提升放大的倍數(shù),同時也認識到放大倍數(shù)的提高能夠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事物更多的細節(jié)。(三)認識實驗室顯微鏡的結構1.談話:早在16世紀,來自荷蘭的詹森父子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兩個放大鏡組合在一起,能使圖像放得更大,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根據(jù)這個發(fā)現(xiàn),他們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顯微鏡(出示PPT圖片),它和我們做的顯微鏡有什么相似之處?2.出示光學顯微鏡,用課件介紹光學顯微鏡主要有目鏡、物鏡、反光鏡、載物臺和調節(jié)旋鈕等結

16、構。3.學生觀察比較光學顯微鏡和自制顯微鏡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了解光學顯微鏡的幾個主要結構的功能。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和比較,發(fā)現(xiàn)光學顯微鏡和自制顯微鏡原理一樣,也是利用兩個放大鏡組合來進行觀察。讓學生認識光學顯微鏡的優(yōu)點在于其具有穩(wěn)定的結構以及觀察和操作上的便利。三、拓展1.了解電子顯微鏡:呈現(xiàn)電子顯微鏡圖片,介紹它的放大倍數(shù)和所能觀察到的微小物體。2.研討:放大倍數(shù)的不斷提高能給我們帶來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對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以及所能觀察到的微小物體的了解,認識到放大倍數(shù)的不斷提高能使觀察內(nèi)容變得越來越清晰,體會技術的進步給科學發(fā)展帶來的促進作用。四、課堂小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兩個放大

17、鏡組合能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利用放大鏡能使我們發(fā)現(xiàn)更多微小物體的特征,這也是光學顯微鏡的基本原理。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還將利用光學顯微鏡來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更多微小事物的特征?!景鍟O計】怎樣放得更大優(yōu)先保證清晰度放大倍數(shù)【活動手冊使用說明】活動手冊要求學生用組合放大鏡觀察周圍常見物體并記錄它們的特點。表格第二欄觀察的第一樣物體為餐巾紙。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并非觀察整張餐巾紙,而應觀察餐巾紙被撕下的一個小角。在用組合放大鏡觀察之前,要先用肉眼進行觀察,把肉眼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記錄的方式既可以用詞語或短句的文字形式,盡量全面記錄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也可以用畫圖的方式,形象地把觀察到的特點畫下來,再輔以

18、文字進行簡要說明。在記錄組合凸透鏡觀察的現(xiàn)象時,要把餐巾紙放大后的一些細節(jié)記錄得盡量全面,能和肉眼觀察的結果形成對比。觀察的第二樣物體可以是頭發(fā)、花蕊、棉線、昆蟲的局部等一些肉眼觀察不清楚的微小物體,記錄的方式和觀察餐巾紙類似。3 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教材簡介】本課是六年級上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3課。本課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利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身邊微小的動物,了解人肉眼看不清的物體結構。教科書提供了一張用放大鏡觀察蚱蜢的圖片,提示學生可以以昆蟲為例來進行觀察研究。第二部分探索,在學習正確使用顯微鏡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肉眼、放大鏡和顯微鏡三種不同方式觀察身邊的微小物體,并用示意圖和文字記錄

19、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通過對三者的比較來體會觀察工具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研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展示自己的觀察結果,并通過交流,知道觀察工具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物體的圖像越大,視野越小。第四部分拓展,通過資料閱讀,讓學生明白人類的很多發(fā)明都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從而建立起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與大自然之間的關聯(lián)。【學生分析】六年級學生雖然對身邊常見的微小物體有所了解,但大多學生沒有親自觀察過這些物體的微小結構,利用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進行觀察的機會就更少了。他們對物體微小結構的探索充滿興趣,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這份求知欲,引導他們自主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同時,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師可以在小組合作的

20、同時,提供更多的獨立探究的機會,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窘虒W目標】科學概念目標同一個微小的物體在肉眼、放大鏡和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圖像大小及視野是不同的。科學探究目標1.能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微小的物體。2.能夠利用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自主地觀察身邊的微小物體,并能用示意圖和文字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和描述出來。3.知道人類的很多發(fā)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能說出工程師利用科學原理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實例??茖W態(tài)度目標1.對探索微小世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2.能夠主動與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和想法,積極參與小組討論。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1.了解當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便利。2.體會到科

21、學知識可以應用于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窘虒W重、難點】重點:能夠利用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自主地觀察身邊的微小物體,并能用示意圖和文字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和描述出來。難點:能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微小的物體。【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蝴蝶標本、紅色卡紙、放大鏡、手持式顯微鏡、光學顯微鏡、觀察記錄表。教師準備:光學顯微鏡、教學課件等?!窘虒W過程設計】一、聚焦問題1.圖片導入。(1)出示身邊常見的微小物體的圖片:沙子、浮萍、苔蘚、花蕊、蜜蜂、蚜蟲、瓢蟲、蟋蟀、蝴蝶。(2)學生欣賞圖片后,組內(nèi)討論這些物體有什么共同之處。(板書:微小的物體)(3)揭示課題: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板書補充課題)2.提問:要看清楚這

22、些微小物體,我們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板書:肉眼、放大鏡、顯微鏡)3.聚焦問題:這些微小物體在放大鏡和顯微鏡下是怎樣的呢?設計意圖:以身邊各種微小的物體圖片導入,引出本課的研究對象微小物體。二、探索(一)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引言: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顯微鏡的基本結構,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分為五個步驟: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板書: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光學顯微鏡。1.出示光學顯微鏡及其操作步驟圖文,教師邊講解邊演示操作。(1)安放:右手握住顯微鏡的鏡臂,左手托著鏡座,將顯微鏡向著光擺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略偏左,鏡座離桌子邊緣大約7厘米。 (2)對光:轉動轉換器

23、,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調節(jié)載物臺下的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nèi),從目鏡往下看,能看見白亮的視野。 (3)上片:將要觀察的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要使標本正對載物臺通光孔的中央。 (4)調焦:眼睛看著物鏡,轉動調節(jié)旋鈕(或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用左眼從目鏡往下看,同時反方向轉動調節(jié)旋鈕(或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升到標本出現(xiàn)在視野里為止,再略微轉動調節(jié)旋鈕(或細準焦螺旋),直到看到清晰的圖像。 (5)觀察:慢慢移動載玻片,用左眼觀察標本的各個部分。注意移動的方向和從目鏡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一邊觀察一邊將觀察到的圖像畫在學習單上。2.

24、學生親手操作,學習使用光學顯微鏡,教師巡視指導。手持式顯微鏡。1.談話:實驗室還有一種簡易的顯微鏡手持式顯微鏡。(板書:手持式顯微鏡)2.出示手持式顯微鏡及其操作步驟,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操作。(1)掰開鏡筒,打開燈泡。(2)透明罩對準、緊貼被觀察物體。(3)眼睛對準目鏡觀察。(4)轉動調焦旋鈕進行調焦,直到看到清晰的圖像。(5)觀察并將圖像畫在學習表上。3.出示紅色卡紙和顯微鏡下的卡紙圖像,學生使用手持式顯微鏡觀察紅色卡紙,直到觀察到目標圖像,教師巡視指導。設計意圖:通過邊講解邊演示的方法教學顯微鏡的使用,這樣更為形象,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兩種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分別為本課和后續(xù)學習觀察、研究做鋪

25、墊。紅色卡紙的觀察是為了檢驗學生是否能夠正確使用手持式顯微鏡,為本課后面的觀察做好準備。(二)觀察蝴蝶1.談話:今天,我們用手持式顯微鏡來觀察一種我們比較熟悉的昆蟲蝴蝶。2.出示蝴蝶標本圖片。(1)布置觀察任務:分別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觀察,選擇蝴蝶身體上的一個部位進行觀察,把我們觀察到的圖像畫下來,并用文字記錄我們的發(fā)現(xiàn)。(2)出示學習表1,介紹學習表及記錄方法,可以參考教科書第7頁上方的內(nèi)容。3.蝴蝶標本觀察結束后,再任選兩樣微小物體,用手持式顯微鏡進行觀察,并畫出示意圖,記錄在學習表2中。4.學生兩人一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指導。重點關注顯微鏡的使用步驟以及觀察內(nèi)容的描述。設計意圖:蝴蝶

26、標本的各部分結構基本上是不透光的,所以選擇手持式顯微鏡來觀察比較合適。使用觀察工具來觀察物體時,安排了兩人一組,輪流觀察。三、研討交流1.學生在實物投影上匯報觀察結果。2.重點研討問題。(1)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觀察蝴蝶的某個部位,各發(fā)現(xiàn)了什么?(2)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觀察蝴蝶這個部位時,圖像大小和視野大小有什么不同?(3)你用手持式顯微鏡觀察到了什么微小物體?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圖像大小和視野大小與用肉眼觀察有什么不同?(4)觀察中,讓你最驚奇的是什么?3.出示肉眼、放大鏡、高倍顯微鏡下的植物葉片照片。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結果,說一說使用不同觀察工具,圖像大小和視野大小各有什么特點。4.小

27、結:顯微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物體的圖像越大,視野反而越小。(板書:圖像越大,視野越小)設計意圖:利用重點問題來引導學生匯報、交流,能夠使學生更容易發(fā)現(xiàn)同一物體在肉眼、放大鏡和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圖像是不同的,認識到工具的放大倍數(shù)越大,圖像越大,視野反而越小。四、拓展1.資料學習:昆蟲給人類發(fā)明的啟發(fā)。(1)談話:放大鏡、顯微鏡等工具的應用使得人類對微小物體的研究更加深入、透徹,人類還從一些昆蟲的身體結構上得到啟發(fā),發(fā)明了先進的產(chǎn)品,讓我們來看一看。(2)學生閱讀教科書第8頁受昆蟲啟發(fā)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找一找,資料中人類是受到昆蟲身體結構的哪些啟發(fā),發(fā)明了有益于人類的探測儀器?2.集體交流。3.說一說,人類

28、還有哪些發(fā)明也是受到自然界生物的啟發(fā)的?(例如,魚鰾潛水艇、蝙蝠雷達、螢火蟲人工冷光、電魚伏特電池、蛙眼電子蛙眼、魚鰭船槳、鋸齒草鋸子、蒼耳尼龍搭扣等)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自主閱讀資料找重點的學習方式,來了解人類的很多發(fā)明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原型,培養(yǎng)學生閱讀科學資料的能力?!景鍟O計】觀察身邊微小的物體一、肉眼 放大鏡 顯微鏡二、顯微鏡的使用步驟: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三、手持式顯微鏡四、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越大,物體的圖像越大,視野反而越小?!净顒邮謨允褂谜f明】學生活動手冊是讓學生畫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小物體,并注明微小物體的名稱。要求邊觀察邊畫圖,盡量將整個視野范圍內(nèi)的所有內(nèi)容都畫下來。這里設計了

29、三個畫圖位置,并非讓學生必須畫出三種微小物體,學生可以根據(jù)課堂中實際觀察的物體數(shù)量來使用,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自己設計的學習表,讓學生結合使用。 附:學習表1蝴蝶的觀察記錄班級: 姓名:日期:觀察方法肉眼觀察放大鏡觀察顯微鏡觀察示意圖我的發(fā)現(xiàn)圖像大小范圍大小 任務清單: 1畫一畫,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觀察到的蝴蝶某一個部位的示意圖。 2寫一寫,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觀察蝴蝶這個部位時,各有什么特點。 3比一比,用肉眼、放大鏡、顯微鏡觀察蝴蝶同一個部位時的圖像大小、視野大小有什么不同。 附:學習表2 用手持式顯微鏡自由觀察的微小物體。物體名稱:物體名稱:4 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教材簡介】本課是六年級上

30、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4課。本課是在前面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身邊微小物體的基礎上,嘗試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認識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這是對生物細胞的初次探索,以此促使學生去觀察更多的生物細胞,了解生命的多姿多彩。當然,課堂上還要繼續(xù)鞏固顯微鏡的正確使用方法,加強技能訓練。本課主要有兩個活動和一個研討組成: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和觀察洋蔥表皮細胞,這兩個活動之間屬于遞進關系。第一個活動是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學生根據(jù)教科書呈現(xiàn)的步驟動手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這是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基礎;第二個活動是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旨在使學生通過觀察,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第三部分研討我們看到的洋蔥表皮細胞與羅伯特胡

31、克觀察到的細胞有什么相同與不同。【學生分析】學生在五年多的科學學習中,通過大量的觀察活動已經(jīng)認識了許多生物的共同特征:都有生命,都有各自獨特的結構,都要適應環(huán)境對于細胞,學生通過科普書籍、科學視頻等有一定的了解,他們認為細胞能治療疾病,克隆羊與細胞有關,細胞很小但是親眼觀察細胞,絕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經(jīng)歷過,對于細胞結構的認識更是知之甚少,更不用說親手制作玻片標本,觀察細胞了。親手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親眼觀察自己制作的標本,學生興趣異常濃厚?!窘虒W目標】科學概念目標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茖W探究目標1.學習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2.會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用圖畫和文字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

32、胞。3.能夠對比洋蔥表皮細胞與死亡的軟木細胞,認識植物細胞的特點??茖W態(tài)度目標1.認識到細致觀察、詳盡記錄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過程。2.發(fā)展觀察生物細胞、研究生物標本的興趣??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懂得工具的發(fā)明和進步,使人類的視野不斷擴大和深入,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自然奧秘?!窘虒W重、難點】重點、難點:使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用圖畫和文字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窘虒W準備】為學生準備:洋蔥、小刀、清水、滴管、鑷子、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教師準備: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和正確使用光學顯微鏡的微課、教學課件等?!窘虒W過程設計】一、聚焦1.談話: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細胞嗎?(板書:細胞)2

33、.學生說說自己對細胞的了解。3.你想不想親眼看一下細胞?今天我們就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設計意圖:首先讓學生說一說對細胞的初步認識,便于教師了解學生對細胞認識的前概念,視情況進行后續(xù)教學。然后順勢提出“你想不想親眼看一下細胞”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二、探索(一)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1.談話:怎樣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呢?我們不能直接拿洋蔥來觀察,要先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明確制作要求。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需要把洋蔥表皮做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標本。2.認識制作材料。清水:滴在載玻片上,使標本舒展。碘酒:染色。滴灌:吸取清水,吸取碘酒。載玻片:放置標本。蓋玻片:蓋住標本

34、。吸水紙:吸取多余水分。鑷子:撕下洋蔥表皮,夾取蓋玻片。小刀:切洋蔥,劃“井”字。3.學習制作方法。教師演示或觀看制作視頻,分步驟講解制作要求及要點,具體制作方法如下:(1)撕下一小塊洋蔥表皮。(2)在一塊干凈的載玻片中間滴一滴清水。(3)用鑷子把取下的洋蔥表皮放到載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標本要平展開,不能折疊。(4)用鑷子夾取蓋玻片蓋到標本上面;放蓋玻片時,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氣泡。(5)從標本的邊緣滴一滴稀釋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傾斜,讓碘酒盡量滲透到洋蔥表皮細胞。(6)在另一側用吸水紙吸掉多余的水和碘酒。簡單概括為:撕滴展蓋染吸。(板書)4.領取材料,制作洋蔥表皮細胞玻片標

35、本。條件允許的可以每人一套材料,每人動手操作。(在制作過程中,部分學生撕的表皮不夠理想,需要教師巡視指導;部分學生的蓋玻片容易碎裂,要多準備一些。)設計意圖: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是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基礎。在制作環(huán)節(jié),通過先觀看視頻,再分步驟學習講解,最后動手制作,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的技能,體驗學習的成功感。(二)觀察洋蔥表皮細胞1.談話:完成了洋蔥表皮玻片標本的制作,接下來我們就要用顯微鏡來觀察了。還記得怎樣使用光學顯微鏡嗎?下面來復習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使用步驟: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注意事項:先對光再上片;先用低倍物鏡,再用高倍物鏡;鏡筒先下降,再上升;觀察時雙眼睜

36、開,用左眼看目鏡;顯微鏡中看到的圖像與真實物體方向相反。2.利用顯微鏡觀察自己制作的洋蔥表皮玻片標本,并記錄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四人小組一臺顯微鏡,條件允許的也可以兩人一臺)要求一邊觀察一邊記錄。因為沒見過洋蔥表皮細胞,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會出現(xiàn)誤認,最好在大屏幕或黑板上呈現(xiàn)洋蔥表皮細胞的圖片,便于學生比對觀察。設計意圖:親眼觀察自己制作的洋蔥表皮細胞,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盡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三)認識洋蔥表皮細胞1.談話:觀察了洋蔥表皮細胞,下面請大家拿著自己的觀察記錄,向同學們介紹你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是什么樣子。交流觀察、記錄的洋蔥表皮細胞。學生將自己記

37、錄的洋蔥表皮細胞向全班進行展示,描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2.討論:同學們展示的洋蔥表皮細胞有哪些共同點?學生會比較集中于細胞的形狀、細胞的外壁、細胞的大小、細胞核等結構。教師需要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加以引導,特別需要強調看到的顏色不是洋蔥表皮細胞原本的顏色。3.小結:洋蔥表皮細胞結構。如果條件允許,老師可以利用電子顯微設備在白板屏幕上展示洋蔥表皮細胞,然后再介紹細胞的特點;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利用課件中的洋蔥表皮細胞圖片進行介紹。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有細胞壁、細胞核等。設計意圖:學生交流自己的觀察發(fā)現(xiàn),既是對觀察過程的檢查,也是對學生觀察效果的評價。通過交流展示,學生能很好地進行相互學習,進而概括洋

38、蔥表皮細胞的結構特點。三、研討過渡:世界上第一個發(fā)現(xiàn)細胞的人是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我們來了解一下他發(fā)現(xiàn)細胞的過程。1.出示胡克發(fā)現(xiàn)細胞的資料(也可以閱讀教科書第10頁的資料),學生閱讀。2.討論:胡克發(fā)現(xiàn)的軟木細胞與我們觀察的洋蔥表皮細胞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相同:都有細胞壁。不同:胡克發(fā)現(xiàn)的是死亡的細胞,沒有細胞核;它們的形狀、大小也不相同。設計意圖:通過死亡軟木細胞與洋蔥表皮細胞的對比,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細胞結構的認識,為下節(jié)課認識更多的細胞的概況及細胞的共同點做鋪墊。四、總結1.請說一說,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1)學習并制作了洋蔥表皮玻片標本。(2)觀察了洋蔥表皮細胞,認識了洋蔥表皮細

39、胞的結構。2.拓展:認識了解更多的植物細胞?!景鍟O計】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制作方法:撕滴展蓋染吸死亡軟木細胞 洋蔥表皮細胞沒有細胞膜 有細胞核沒有細胞核小格子形狀 長格子形 有細胞膜都有細胞壁【活動手冊使用說明】學生活動手冊要求學生把觀察到的洋蔥表皮細胞用示意圖的方式記錄下來,并寫出洋蔥表皮細胞的特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一邊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一邊把觀察所得記錄在表格中,觀察與畫示意圖是同步進行的。評價學生示意圖的優(yōu)劣,應該以記錄的真實性、完整性為主要標準,能真實、完整記錄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即可,至于畫得是否美觀,可以在真實性的基礎上進行完善。講解洋蔥表皮細胞的特點時,建議學生從細胞的大

40、小、形狀、結構等方面用關鍵詞進行描述。5 觀察更多的生物細胞【教材簡介】本課是六年級上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5課。本課旨在讓學生在觀察多種生物細胞的過程中,了解生物體與細胞的關系及細胞在生物體中的作用。本課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生物是否都是由細胞組成的。第二部分探索,觀察比較動物、植物、人體等幾類典型生物體的細胞結構。第三部分研討,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生物體是由細胞組成的,不同生物、不同部位的細胞形態(tài)結構各不相同。第四部分拓展,細胞不僅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單位,還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是通過細胞進行的?!緦W生分析】本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后,探索細胞的第二課。學

41、生已經(jīng)初步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但還需要進一步熟練使用顯微鏡。學生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已經(jīng)被打開,渴望觀察更多的生物體是否也有細胞結構,對不同生物的細胞形態(tài)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不同生物體細胞的共同點與不同點,讓學生建構起“絕大多數(shù)生物體是由細胞組成的”這一概念,以及認識到不同生物、不同部位的細胞形態(tài)結構也都不一樣,而且生物體的生命活動都是通過細胞進行的?!窘虒W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自然界中的大多數(shù)生物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2.生物細胞的形態(tài)多種多樣,不同生物的細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組織或器官的細胞也是不同的。3.細胞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科學探究目標1.觀察幾種植

42、物、動物及人體的細胞。2.畫圖記錄顯微鏡下的生物細胞。3.閱讀資料,了解細胞對生物的作用。科學態(tài)度目標1.認識到細致觀察和詳盡記錄的重要性2.發(fā)展觀察研究生物細胞的興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懂得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人們才能觀察到許多自然界的秘密?!窘虒W重、難點】重點:認識到絕大多數(shù)生物體是由細胞組成的。難點:初步了解細胞是生物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窘虒W準備】為學生準備:顯微鏡、多種裝片(花粉萌發(fā)裝片、蠶豆葉上表皮裝片、植物根尖縱切片、雙子葉植物莖橫切片、人血涂片、骨骼肌縱切片、運動神經(jīng)元裝片、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等)。教師準備:學生活動手冊、學習表、教學課件?!窘虒W過程設計】一、聚焦1

43、.提問:洋蔥表皮是由一個個細胞組成的,那么,其它生物是否也是由細胞組成的?如果是,這些細胞的形狀會是怎樣的?2.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走進微小世界,觀察更多的生物細胞。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導入課題,一是,學生在上節(jié)課已經(jīng)觀察過洋蔥表皮細胞的結構,也一定迫切想了解其它生物細胞究竟是怎樣的,順勢導入,讓學生更快進入探究狀態(tài)。二是,本節(jié)課的學習時間較緊,學生需要觀察并記錄一定量的生物細胞,觀察、記錄的過程對初學者來說是相當耗時的,因此要求導入要簡潔明了。二、探索1.出示觀察的裝片:以4人小組為單位,教師為每組搭配好四種裝片。建議兩種動物裝片、兩種植物裝片。2.介紹實驗要求。(1)有條件的情況下,

44、兩人一組,輪流觀察。(2)邊看邊畫。用圖和簡單的文字記錄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3)依據(jù)表現(xiàn),獲取更多裝片。如果提前完成,可以向老師要其它生物裝片。3.簡單回顧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提醒注意事項。(1)步驟:取鏡對光上片調焦觀察記錄。(2)注意:切片標本輕拿輕放。4.學生開始觀察記錄,將結果記錄在活動手冊上。5.教師巡視指導。(1)關注學生操作顯微鏡是否準確。(2)關注是否做到邊觀察邊記錄。若存在困難,可以適當放寬要求,但務必要求畫圖要真實客觀,不能憑空想象。(3)關注如葉片表皮的氣孔、植物花粉、人血細胞、蛙卵等單個細胞形態(tài)較為清楚的記錄單,并讓學生將這些細胞形態(tài)在黑板上進行板畫。設計意圖:因為概念

45、的建構,需要建立在大量事實的基礎上,所以需要讓學生觀察較多的生物細胞標本。但考慮到既要讓學生觀察,又要記錄,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因此安排2人一組,可以提高合作效率。另外,挑選部分典型的圖示讓學生畫在黑板上,既是對其他學生的范例,也便于對細胞形態(tài)的交流。三、研討1.請學生上臺描述黑板上所畫的生物細胞名稱并指認單個細胞的形狀特點。可以用句式引導:我觀察的是細胞,它的形狀有點像。2.請學生觀察比較黑板上的這幾種生物細胞,以及自己在小組里觀察的細胞,你有哪些發(fā)現(xiàn)?植物和動物的細胞形態(tài)一樣嗎?在同一株植物或同一種動物中,不同部位的細胞形態(tài)一樣嗎? 得出結論:(1)不同生物的細胞形態(tài)結構是不一樣的。(2)同

46、一生物,不同部位、不同組織的細胞形態(tài)結構也是不一樣的。3.以人體中的細胞為例:利用課件出示各種組織的單個細胞,以及由單個細胞組合成的整個組織,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體各部位其實都是以細胞為單位組成的,進而引導學生明白,我們?nèi)祟惖纳眢w都是由細胞構成的。4.小結:動物、植物也都是由細胞構成的。也就是說,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的。設計意圖:除了要讓學生明白生物細胞的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同一種植物或動物,其生物體各個器官的細胞形態(tài)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種器官的細胞,由于不同的組織,其細胞的形態(tài)、功能也不同。比如,葉表皮細胞和葉肉細胞,其形態(tài)和功能都不同。四、拓展1.我們知道,生物體不同部位有其不

47、同的功能與作用。而不同的部位都是由不同形態(tài)的細胞組成的,那是不是意味著不同形態(tài)的細胞,也有著不同的功能呢?2.以植物的葉表皮細胞和葉肉細胞為例,半月形的保衛(wèi)細胞組成了氣孔,是氣體、水分進出的通道;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3.向學生簡單介紹細胞的其它作用,如細胞在生物體中具有呼吸、消化、運動、遺傳、排泄、生長等作用,不同部位的細胞承擔著不同的作用。設計意圖:使學生對細胞的作用有所了解。細胞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當然這些功能不是由某一種細胞就能完成的。生物體內(nèi)有各種各樣的細胞,它們有著嚴密的分工,它們共同作用完成了生命的所有活動?!景鍟O計】觀察更多的生物細胞【活動手冊使用說明】學生

48、活動手冊中,需要讓學生用圖或文字記錄所觀察到的細胞。由于課堂觀察時間有限,故表格只設計了三行,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實際操作顯微鏡的能力水平增加或刪減所要記錄的數(shù)量。在記錄形式上,建議讓學生用畫圖的方式盡可能多地記錄單個細胞(包括其內(nèi)部)的形態(tài)。考慮到觀察時間有限,教師一定要提醒學生,畫圖不必過于精細,畫出大致的細胞形狀輪廓即可。用文字描述時,除了要記錄細胞的形態(tài),還可以描述其分布排列情況,如排列緊密或分布稀疏等。6 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教材簡介】本課是六年級上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6課。在學生已經(jīng)能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細胞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水中微小生物,了解這些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49、進一步認識生物體是由細胞組成的,同時了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本課聚焦部分在明確了“顯微鏡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微小生物”之后,提出了“在水中,就有許多微小的生物,它們是什么樣子的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前認知。探索部分由三個活動組成:第一個活動是水中微小生物的玻片制作。第二個活動是在顯微鏡下觀察水中微小生物的形態(tài)和運動情況,并進行繪制記錄。第三個活動是借助資料,了解水中微小生物的名稱及它們是怎樣生活和繁殖的。請注意本環(huán)節(jié)明確出現(xiàn)的科學詞匯“微生物”。我們所觀察到的水中的具有生命特征的微小個體都是微生物。在研討環(huán)節(jié),“我們觀察到了幾種微小的生物,它們是什么樣的?”“我們根據(jù)什么辨認出它們是

50、生物的?”這兩個問題引發(fā)學生對觀察對象的思考,激發(fā)學生對探究水中微小生物的興趣,同時也為微小生物與生物之間的聯(lián)系架起了認知的通道。最后的資料告訴我們,從荷蘭的安東尼·范·列文虎克開始,科學家不斷地用顯微鏡發(fā)現(xiàn)我們周圍的微生物。還有蘑菇、木耳等眼睛能直接看到的生物,也是微生物的一類。微生物的種類、數(shù)量以及分布范圍,正是隨著我們的探究在不斷地被發(fā)現(xiàn)和認知。當然,認識水中微小的生物也必須借助顯微鏡,學生需要進一步熟練顯微鏡的使用技巧,明確先進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認識新的科學世界。【學生分析】六年級學生對水中存在微小的生物都是認可的,這種認可主要來自學生對眼睛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認知,

51、以及平時的文字、視頻資料。課堂上為學生提供顯微鏡下直接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的機會,親眼觀察微生物的生活習性,對學生了解“生命”的含義是非常有意義的。本課之前,學生在顯微鏡下主要是對生物體細胞的觀察,本課要讓學生的認知水平從細胞上升到微小生物的完整個體,這對學生來說又是一次提升。雖然通過顯微鏡看到了活生生的、直觀的微小生物,但是要在短時間內(nèi)對微小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特征有較為完整的認識,形成微生物的概念,對學生來說難度較大,需要他們在不斷地觀察學習中完善對微生物的認識?!窘虒W目標】科學概念目標1.用顯微鏡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的生物。2.在水中生活著形態(tài)各異的微小的生物,它們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對環(huán)境

52、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會運動,能繁殖等??茖W探究目標1.在顯微鏡下觀察水中活著的微小的生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記錄它們的形態(tài)和行為特征。2.對照資料識別水中常見的微小生物名稱??茖W態(tài)度目標發(fā)展研究微小的生物的興趣??茖W、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認識到觀察工具的進步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窘虒W重、難點】重點:能用顯微鏡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并記錄下來。難點:知道水中微小的生物也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對環(huán)境有一定的需求,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會運動,能繁殖等?!窘虒W準備】為學生準備:顯微鏡,觀察用的草履蟲、綠藻等的培養(yǎng)液、燒杯、滴管、載玻片、蓋玻片、脫脂棉纖維、吸水紙、鑷子、學習單。教師準備:

53、常見水中微小的生物卡片、教學課件等?!窘虒W過程設計】 這節(jié)課需要的水樣,教師要提前準備好,可以是河溝里的水,也可以是魚缸里的水,還可以是提前培育過微生物的水。一、聚焦1.回顧顯微鏡的作用。說一說使用顯微鏡的操作步驟,以及鏡頭下所能看到的物體情況。逐步引導學生擴展認識,顯微鏡不僅能看到細胞,還能看到微小的物體,甚至能發(fā)現(xiàn)我們周圍許多微小的生物。2.出示課題:在我們身邊有魚和水草的池塘里,也有許多微小的生物。它們又是什么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在聚焦環(huán)節(jié),以談話復習的方式引入教學主體,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思維有一個階梯式發(fā)展,并將學習注意力更快集中

54、到“尋找認識水中的微小的生物”上。二、探索1.引言:對于微小的生物來說,一滴水就是一個世界,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被忽視”的世界。2.布置觀察內(nèi)容。出示除了顯微鏡之外所需的實驗器材:燒杯、滴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吸水紙、脫脂棉纖維。(2)教師取出準備好的水,根據(jù)實際情況向學生介紹水的來源,是取自池塘、魚缸,還是提前培育的。(3)提醒:“我們拿起杯子,能用眼睛直接看到水中有什么東西嗎?”可以讓學生拿起裝水的容器,用肉眼直接觀察一下水中是否有一些微小的物體。試著請學生說說這些微小的物體有什么特征,如有些是漂浮不動的,有些是會運動的,有些是顆粒狀或者團狀、帶狀的如果有,就描述一下;沒有,也不強求。

55、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微小的物體不一定都是微生物,有些可能只是灰塵微?;蛘唠s質等。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對水中微小的生物有一個直觀的印象,那種能看到但是又看不清的狀態(tài),更能刺激學生去探索。3.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水中微小的生物。(1)制作微小的生物的裝片。 演示“制作微小的生物的裝片”的過程??梢允墙處熤苯邮痉恫僮?,也可以用視頻播放演示。具體操作:用滴管在水樣中靠近水面處取水,滴管豎直在載玻片上滴水,然后鑷子夾取蓋玻片蓋上,最后用吸水紙吸取多余水分,玻片制作完成。補充說明:為了限制某些水生物的運動,可以事先在載玻片上放一些疏散的脫脂棉纖維,把水滴在纖維上,便于觀察。不建議滴藥水,這樣會殺死水中的

56、微小生物。學生動手制作“微小生物的裝片”。完成制作后,相互之間看看裝片的制作情況。檢查是否充滿氣泡,放的纖維是不是太多,位置是不是不正。(2)學生觀察并記錄。要求學生把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小的生物畫下來,要有初步的輪廓,要有比較典型的局部特征,配上文字說明或符號??梢援嬙诨顒邮謨曰蜃灾茖W習單上。提醒學生:我們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微小的物體不一定都是生物,有些可能只是泥沙或碎屑,要注意辨識。對照認識。學生把自己觀察的微小的生物畫完后,對照教科書第16頁中的微生物圖片進行辨認,確定相應的名稱。如果不能確定,那就再查查其他資料。教師可以給每個小組發(fā)一些微小生物的圖片、文字等補充資料,如水蚤、鐘形蟲、草履蟲、變形蟲、線蟲、新月藻、衣藻等,擴充學生的認知,方便學生識別。設計意圖:這個環(huán)節(jié)對學生來說很重要,旨在對觀察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分析,確定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