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文閱讀 Ⅱ(原卷+解析)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_第1頁
現(xiàn)代文閱讀 Ⅱ(原卷+解析)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_第2頁
現(xiàn)代文閱讀 Ⅱ(原卷+解析)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_第3頁
現(xiàn)代文閱讀 Ⅱ(原卷+解析)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_第4頁
現(xiàn)代文閱讀 Ⅱ(原卷+解析) 高考語文二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I(3)(學生版)

時間:45分鐘分值:5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本大題共17分)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一棵古松,我們

三人可以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

你的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

心習,我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

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tài)度也不一

致。你心里盤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我

們的朋友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顏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從此可知道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相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

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

平常的知覺都是帶有幾分創(chuàng)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這棵古松對于我們的畫畫的朋友是美的,因為他去看

時就抱了美感的態(tài)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見到它的美,你須得把你那種木商的實用的態(tài)度丟開,我須

得把植物學家的科學的態(tài)度丟開,專持美感的態(tài)度去看它。

這三種態(tài)度有什么分別呢?

先說實用的態(tài)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維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講究如何利用環(huán)境?!杯h(huán)

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內,這些人和物有些對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對于我的生活有

害,有些對于我不關痛癢。我們對于他們于是有愛惡的情感,有趨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動,這就是

實用的態(tài)度。實用的態(tài)度起于實用的知覺,實用的知覺起于經臉。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見火就

伸手去捉,他燒痛了,以后他再遇見火,便認識它是什么東西,便明了它是燒痛手指的,火對于他

于是有了意義。

科學的態(tài)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所謂客觀的態(tài)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

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是和實用相對的。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

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于實用??茖W家的態(tài)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動

是抽象的思考。科學家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系和條理,納個物于槪念,從原理演個

例。植物學家看古松的態(tài)度便是如此。

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在實

用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在科學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注

意力偏在事物間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

身的形相,心理活動偏重直覺。

人所以異于其他動物的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壺就可以

貯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樣、顏色都要好看呢?吃飽了飯就可以睡覺,何必又嘔心血去作詩、畫

畫、奏樂呢?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huán)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

而為,是環(huán)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huán)境需要的奴隸;

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率。這是單就人說,就物說呢,在實用的和科學的世界

中,事物都借著和其他事物發(fā)生關系而得到意義,到了孤立絕緣時就都沒有意義;但是在美感世界

中它卻能孤立絕緣,卻能在本身現(xiàn)出價值。照這樣看,我們可以說,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

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摘編自朱光潛《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

材料二:

其實,在中國美學和藝術觀念中,存在著與朱光潛所說的三種態(tài)度都不同的第四種態(tài)度。它當

然不是用科學、實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古松,發(fā)現(xiàn)它如何美,如何符合

形式美感,在這里,審美主體和客體都沒有了,古松在這里根本就不是審美對象,而是一個與自我

生命相關的宇宙。

這第四種態(tài)度可以說是一種“生命的態(tài)度”,一種用“活”的態(tài)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許“看”

還容易引起與外在的觀察混淆,稱為一個“活”的“呈現(xiàn)”世界的方式也許更合適。之所以說它是

“生命的態(tài)度”,是因為它的核心是將世界(包括“我”與外物)從對象化中解脫出來,還其生命

的本然意義,在純粹直觀中創(chuàng)造一個獨特的生命境界。這個世界,中國美學將其稱為“境”。第四

種態(tài)度并不是為了獲得美的知識,而是為了安頓心靈。

王維《辛夷塢》詩寫道:“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比绻覀儼?/p>

它當作“山水詩”,或者“寫景詩”,其描寫是如此簡單,內容是如此單調,單調到只用一句話就能

概括:山間有一些芙蓉花開了,又落了。而謝靈運的山水詩,如“澹激結寒姿,團欒潤霜質”等,

寫景顯然更加細膩豐富。

然而,王維的這些看起來內容單調的詩歌,并沒有因此被人們漠視,而是傳誦千古,謝靈運的

詩句卻少有人提及。其實,王維的這類詩歌根本就不是所謂的“山水詩”“寫景詩”,它的主旨不是

描寫外在的景物?!皾緫艏艧o人,紛紛開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興現(xiàn),這里沒有被觀之景,也

沒有對景之心。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也將人排除,關心起深林苔痕,表面

看起來是不關心人,其實正是通過這一片天地寫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詩人不是對風景感興趣,而

是對自我生命的感受感興趣,描寫一個與自我生命相關的世界,呈現(xiàn)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悅,為自己

心靈尋找一個安頓的地方。對生命的認識、理解和慰藉,是貫穿此詩的核心。藝術家并不在意青苔

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編自朱良志《生命的態(tài)度一一關于中國美學中的第四種態(tài)度的問題》)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木商、植物學家、畫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應態(tài)度也不一致,這說明古松的形相隨觀者的性

格和情趣而變化。

B.實用的態(tài)度關注事物對人的利害,人在環(huán)境中積累經驗,獲得實用的知覺,產生趨就或者逃

避的意志和活動。

C.科學的態(tài)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尋事物的關系和條理,它排斥個人情感,具有理論性,與

實用的態(tài)度相反。

D.與其他三種態(tài)度不同,生命的態(tài)度將世界從對象化中解脫出來,創(chuàng)造出沒有審美主體、客體

的獨特生命境界。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木商和植物學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這是因為他們原有的心習無法改變,不能以美感的態(tài)

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不受環(huán)境的制約,主宰自己的心靈,事物在孤立絕緣的情況下依然

具有意義。

C.謝靈運的山水詩更加細膩豐富,但其傳誦度卻比不上王維詩歌,這說明生命的態(tài)度比詩歌內

容更重要。

D.寫景時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響,才能更好地傳達自我生命的感受,寫出對生命的認識、理

解和慰藉。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最能體現(xiàn)“生命的態(tài)度”的一項是(3分)()

A.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p>

B.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p>

C.盧梅坡《雪梅?其一》:“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p>

D.吳歷《題畫》:“一帶遠山銜落日,草亭秋影澹無人。”

4.材料一的論證深入淺出,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紅樓夢》第十八回元妃省親中,林黛玉代賈寶玉寫《杏簾在望》被元妃大為贊賞。請結合

材料論述的四種態(tài)度中的兩種簡要分析這首詩。(4分)

杏簾在望

林黛玉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菱苓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本大題共17分)

材料一:

近年來中國思想界經學硏究興起,一時蔚為潮流。這一思潮的出現(xiàn)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所

謂“學術轉向”有關。

當然,經學研究的強勁復興,還是新世紀到來以后的事情。經學視野浸染到中國思想和學術的

方方面面。新時代的經學復興是多種因素共振的結果:其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文明

的自信力得到了恢復和提高,經學作為中國固有文明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相應

的重視;其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商品化熱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狀況的滑坡,人們開始

普遍地意識到傳統(tǒng)思想特別是儒家經學對于敦厚風俗的價值;其三,近代以來一直居主導地位的西

方文明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局限和問題,試圖在經學系統(tǒng)中探尋解決當代問題的答案,也成為回歸經

學的動力之一。

在當代經學思潮中,輻射范圍最廣的經典是《禮》《春秋》和《易》。禮學研究直指當代人倫面

臨的各種危機,試圖在現(xiàn)代世界里延續(xù)或者激活儒家的禮樂精神,從而在日常生活場域中重建儒家

的秩序。部分思想者更由此走向儒家宗教性的確立和安頓?!洞呵铩穼W,特別是以公羊學為代表的

今文經學傳統(tǒng)的興起,強調《春秋》大義,試圖以天下觀,重新構建對近代以來的世界格局的理解,

有相對突出的政治指向。對《易經》和《易傳》的研究,原本即在中國哲學史學科的范圍內,而且

大《易》哲學窮本極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為以中國哲學為根基的各種根源性哲學建構的底蘊。

這些試圖在當代中國復興固有的經學傳統(tǒng)的努力,接續(xù)中國精神的血脈,以淑世情懷直面時代課題,

無論如何都是彌足珍貴的。

(摘編自楊立華《新子學時代》)

材料二:

何為哲學?古往今來無數(shù)哲學家給出了自己的定義,較為典型的,如德國著名哲學史家文德爾

班的定義:“所謂哲學,按照現(xiàn)在習慣的理解,是對宇宙觀和人生觀一般問題的科學論述。

和西方哲學相比,中國哲學是另一種形態(tài)。它沒有強烈的主客對立,也沒有嚴密的邏輯推理;

它不是對于知識的確證,也不是對于像上帝那樣的超臉本體的論證。在許多西方哲學家眼里,它不

是哲學,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統(tǒng)和文化類型。這套思想系統(tǒng),缺乏概念式思維,沒有對概念的定義,

也沒有對概念的思辨推論,沒有對概念與其對應事物兩者關系的考察。在大部分西方哲學家眼里,

中國哲學缺乏有系統(tǒng)的哲學的諸多要素,特別是缺乏定義、推論、反詰等思辨過程,只是一些感覺

和體悟。但中國哲學是哲學,而且是內容精深豐富,形式生動多樣,濃縮了中國文化精神,代表了

中國人的思維方法,蘊藏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的學問體系。在數(shù)千年的文明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在不

斷地探索自然,思考人自身,認識社會、歷史,從來沒有停下思想的腳步,也從來沒有放棄對思考

成果的記述和表達,不過是以不同于西方的內容和形式實現(xiàn)的。說中國哲學不是哲學的,大多以西

方近代以后的哲學形態(tài)來比擬中國哲學。中華文明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涉及“哲

學”的,包括天地萬物的發(fā)生、運化及其普遍法則;人在萬物中的地位及天人、物我關系;人如何

認識客體世界,知識的本質及其形成機理,人的運思過程及其規(guī)則;人如何構建社會,社會的組織

形式和職能架構是怎樣的,如何實現(xiàn)其和諧運行;人作為既單個又群體的動物,靠什么維持其生存

繁衍;人從草昧到文明有什么樣顯性的、隱性的、精神的、物質的改變,這些改變靠什么實現(xiàn);有

無終極者,作為有限者的人能否與終極者為一。中國歷代累積的思想中關于這些方面的探討當然是

哲學。

由于獨特的文化特性、思維習慣、概念系統(tǒng)和表述方法,特別是經學總攬其他學科門類,儒釋

道三教長期融合,重視精神修養(yǎng)及其實踐工夫,宗教精神即蘊涵在學問體系中,形上形下體用不二

等特點,中國哲學呈現(xiàn)獨特面貌。中國哲學本是農耕文化的產物,豐富的內容裝裏在渾融、樸素的

外殼中。相較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傳播更久遠、廣泛,內容更具有普遍性,所用概念范疇更加系統(tǒng)、

深刻,特別是有近代自然科學這一最有說服力、帶來最多實際功效和思想變革的產兒,更助生了它

作為典型哲學、普遍語言的力量。中國哲學需要用西方哲學問題意識突出、思辨性強、有組織架構、

論證細密的長處,來掘發(fā)中國思想的深層蘊涵,拓展闡釋面向,豁顯問題意識,增加論證力度,使

包裏在渾融體貌中的深刻、豐富處彰顯出來,展現(xiàn)它的“哲學”性質。

(摘編自張學智《哲學與中國哲學》)

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新世紀到來后,經學研究開始強勁復興,這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學術轉向”有關,也是

中國綜合國力提高的必然結果。

B.最受當代經學研究者青睞的是《禮》《春秋》和《易》,研究者試圖以此來接續(xù)中國精神的血

脈,并面對時代的課題。

C.許多西方哲學家認為中國哲學缺乏有系統(tǒng)的哲學的諸多要素,只是些感覺和體悟,至多是一

套思想系統(tǒng)和文化類型,不是哲學。

D.中國哲學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濃縮了中國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國人的思維方法,其豐富的內

容卻裝裹在渾融、樸素的外殼中。

7.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方文明暴露出很多問題,研究者想利用經學來解決,這是經學復興的原因之一。

B.當代人倫面臨各種危機,禮學研究直指這些危機,因而儒家經典《禮》受到推崇。

C.中國哲學沒有強烈的主客對立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等,導致被很多西方哲學家輕視。

D.西方哲學因其所用概念范疇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助力,從而壓制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

8.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鄧秉元《新經學》:“只有重新回到經典,才能在根本上疏通新的經濟之學,這是新經學的

應有之義。”

B.劉增光《文化縱橫》:“當代學者研究經學,回應了時代需求,為國人尋找到新的精神依托

和價值奠基。”

C.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于對'天‘‘人'

關系的研究?!?/p>

D.錢基博《經學通志》:“經學的要害,不過是‘五常之道,六藝之教‘。”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論語》,現(xiàn)已成為許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經驗之

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分析。(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西方哲學占主導地位的今天,應如何推動中國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

看法。(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本大題共17分)

材料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zhàn)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

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而言是治國理政的

頭等大事,必須居安思危,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

內國際環(huán)境,我國發(fā)展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形勢日趨復雜嚴峻。越是風疾雨驟,越是驚濤駭浪,就

越要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切實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筑牢大國糧食安全根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逐漸轉變的同時,也使得糧食供

需關系出現(xiàn)了兩對結構性矛盾。一是低端產量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糧安全與改善型

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續(xù)增長必

然導致食物消費結構進一步向高質量改善型需求升級,糧食供需結構性矛盾將會越發(fā)突出。

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是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現(xiàn)

有耕地面積距離18億畝的耕地紅線越來越近。由于高強度利用,我國耕地基礎地力也呈現(xiàn)下降態(tài)

勢,東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鹽堿化等問題尤為突出。糧食是一種特殊商品,社

會效益高但經濟效益相對較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不足。部分農村地區(qū)出現(xiàn)耕地搭荒、耕地“非農化”、

耕地“非糧化”等現(xiàn)象。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國際形勢的持續(xù)緊張對全球糧食供應體系造成很大沖擊和影響,國際糧價

出現(xiàn)大幅波動,給世界糧食安全帶來了不確定性。我國部分農產品例如大豆對進口的依賴度較高,

且進口對象國家高度集中,國際形勢變化必然對我國糧食進口產生較大影響,從而影響我國糧食供

給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摘編自2022年6月20日《光明日報》《堅持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道路,筑牢大國糧食安全根基》)

材料二: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yè)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

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下,黨中

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

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走出了一

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通過繼續(xù)實施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

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等一系列有力措施,糧食產量持續(xù)提升,國家糧食安全

得到有效保障。2021年,中國糧食產量達13657億斤,為歷史最高水平;糧食生產連續(xù)7年保持在

1.3萬億斤以上,實現(xiàn)“十八連豐”,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zhàn)略,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

夯實糧食生產物質基礎。土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中國實行了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18億

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同時,通過科學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qū)和大豆等

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qū),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guī)劃,“藏糧于地”舉措加快推進。

科技進步是糧食增產提質增效的核心力量,也是應對全球糧食危機、推動農業(yè)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黨的十

八大以來,中國陸續(xù)啟動實施玉米、大豆、水稻、小麥等作物良種聯(lián)合攻關,選育出一批水稻新品

種。目前,中國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良種覆蓋率持續(xù)保持在96%以上,農業(yè)

育種創(chuàng)新取得突破性進展。

充足的糧食庫存是確保糧價等重要物資價格平穩(wěn)運行的關鍵,糧食儲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

重要物質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全面加強糧食儲備能力建設,圍繞糧食儲備改革,不斷健全

儲備體系,優(yōu)化規(guī)模結構布局、規(guī)范儲備運行,儲備規(guī)模和品種結構布局更趨合理,政府糧食儲備

品種結構不斷調整優(yōu)化,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糧食生產支持體系。目前,中國小麥、稻谷等口

糧品種比例超過70%,36個大中城市建立了面粉、大米等成品糧儲備,糧食庫存不斷增加,為有

效應對國內外多重風險挑戰(zhàn),確保經濟社會平穩(wěn)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摘編自2022年10月16日中國網《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取得舉世矚目成就》)

1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作為農業(yè)大國和人口大國,筑牢大國安全根基在于糧食安全,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在

于耕地。

B.我國居民收入持續(xù)增長,使糧食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也使得糧食供

需關系出現(xiàn)矛盾。

C.新糧食安全觀是在當下復雜嚴峻的形勢下國家提出來的安全戰(zhàn)略,主要思想就是把握糧食

安全主動權、不依賴進口。

D.我國糧食儲備供應充足,防范風險能力不斷提升,成為中國特色糧食安全的重要標志,也

是確保社會平穩(wěn)發(fā)展的堅實基礎。

12.根據(jù)材料內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構建糧食進口多元化格局,有利于保證我國糧食供給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

B.由于過度開墾,部分地區(qū)的耕地糧食產出率低,使得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

C.農業(yè)育種發(fā)展要走自主創(chuàng)新的路,這需要國家在戰(zhàn)略上做規(guī)劃、技術上給支持。

D.中國連續(xù)多年糧食的高產、豐產,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政府新糧食安全觀的貫徹落實。

13.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xiàn)“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一項是(3分)()

A.新疆小麥生產中使用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實現(xiàn)小麥產量和品質雙提升。

B.貴州因地制宜,開辟層層梯田,不同海拔的田地種植不同類型的優(yōu)質水稻。

C.樂山打造特色農業(yè),做好精深加工、冷鏈物流、品牌培育等農業(yè)配套工作。

D.中科院推廣的“中嘉早17”水稻品質優(yōu)良,應用面積穩(wěn)居南方稻區(qū)第一位。

14.南北朝時,賈思勰論述了農業(yè)生產與國家治理之間的關系:“食者,民之本;民者,國之

本;國者,君之本。”賈思勰還認為“食為政首”。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在中國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共

識。請結合材料二談談中國是如何保證自己的糧食生產安全的。(4分)

答案:

15.請綜合兩則材料,歸納我國制定“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的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的背景。(4分)

答案:

新高考語文現(xiàn)代文閱讀I(3)(教師版)

時間:45分鐘分值:51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本大題共17分)

材料一: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一棵古松,我們

三人可以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你脫離不了

你的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

心習,我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

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我們三人的反應態(tài)度也不一

致。你心里盤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我

們的朋友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顏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

從此可知道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相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各人所見

到的古松的形相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相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為的。極

平常的知覺都是帶有幾分創(chuàng)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這棵古松對于我們的畫畫的朋友是美的,因為他去看

時就抱了美感的態(tài)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見到它的美,你須得把你那種木商的實用的態(tài)度丟開,我須

得把植物學家的科學的態(tài)度丟開,專持美感的態(tài)度去看它。

這三種態(tài)度有什么分別呢?

先說實用的態(tài)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維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講究如何利用環(huán)境?!杯h(huán)

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內,這些人和物有些對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對于我的生活有

害,有些對于我不關痛癢。我們對于他們于是有愛惡的情感,有趨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動,這就是

實用的態(tài)度。實用的態(tài)度起于實用的知覺,實用的知覺起于經驗。小孩子初出世,第一次遇見火就

伸手去捉,他燒痛了,以后他再遇見火,便認識它是什么東西,便明了它是燒痛手指的,火對于他

于是有了意義。

科學的態(tài)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所謂客觀的態(tài)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

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是和實用相對的。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

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于實用??茖W家的態(tài)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動

是抽象的思考??茖W家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系和條理,納個物于槪念,從原理演個

例。植物學家看古松的態(tài)度便是如此。

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在實

用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對人的利害,心理活動偏重意志;在科學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注

意力偏在事物間互相關系,心理活動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態(tài)度中,我們的注意力專在事物本

身的形相,心理活動偏重直覺。

人所以異于其他動物的就是于飲食男女之外還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壺就可以

貯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樣、顏色都要好看呢?吃飽了飯就可以睡覺,何必又嘔心血去作詩、畫

畫、奏樂呢?人的實用的活動全是有所為而為,是受環(huán)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動全是無所為

而為,是環(huán)境不需要他活動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動的。在有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環(huán)境需要的奴隸;

在無所為而為的活動中,人是自己心靈的主率。這是單就人說,就物說呢,在實用的和科學的世界

中,事物都借著和其他事物發(fā)生關系而得到意義,到了孤立絕緣時就都沒有意義;但是在美感世界

中它卻能孤立絕緣,卻能在本身現(xiàn)出價值。照這樣看,我們可以說,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

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摘編自朱光潛《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

材料二:

其實,在中國美學和藝術觀念中,存在著與朱光潛所說的三種態(tài)度都不同的第四種態(tài)度。它當

然不是用科學、實用的眼光看待古松,但也不是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古松,發(fā)現(xiàn)它如何美,如何符合

形式美感,在這里,審美主體和客體都沒有了,古松在這里根本就不是審美對象,而是一個與自我

生命相關的宇宙。

這第四種態(tài)度可以說是一種“生命的態(tài)度”,一種用“活”的態(tài)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許“看”

還容易引起與外在的觀察混淆,稱為一個“活”的“呈現(xiàn)”世界的方式也許更合適。之所以說它是

“生命的態(tài)度”,是因為它的核心是將世界(包括“我”與外物)從對象化中解脫出來,還其生命

的本然意義,在純粹直觀中創(chuàng)造一個獨特的生命境界。這個世界,中國美學將其稱為“境”。第四

種態(tài)度并不是為了獲得美的知識,而是為了安頓心靈。

王維《辛夷塢》詩寫道:“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比绻覀儼?/p>

它當作“山水詩”,或者“寫景詩”,其描寫是如此簡單,內容是如此單調,單調到只用一句話就能

概括:山間有一些芙蓉花開了,又落了。而謝靈運的山水詩,如“澹激結寒姿,團欒潤霜質”等,

寫景顯然更加細膩豐富。

然而,王維的這些看起來內容單調的詩歌,并沒有因此被人們漠視,而是傳誦千古,謝靈運的

詩句卻少有人提及。其實,王維的這類詩歌根本就不是所謂的“山水詩”“寫景詩”,它的主旨不是

描寫外在的景物?!皾緫艏艧o人,紛紛開且落”的山中芙蓉,是自在興現(xiàn),這里沒有被觀之景,也

沒有對景之心。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也將人排除,關心起深林苔痕,表面

看起來是不關心人,其實正是通過這一片天地寫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詩人不是對風景感興趣,而

是對自我生命的感受感興趣,描寫一個與自我生命相關的世界,呈現(xiàn)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悅,為自己

心靈尋找一個安頓的地方。對生命的認識、理解和慰藉,是貫穿此詩的核心。藝術家并不在意青苔

和深林,而是其背后的高古和幽深。

(摘編自朱良志《生命的態(tài)度一一關于中國美學中的第四種態(tài)度的問題》)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木商、植物學家、畫家感知的古松不同,反應態(tài)度也不一致,這說明古松的形相隨觀者的性

格和情趣而變化。

B.實用的態(tài)度關注事物對人的利害,人在環(huán)境中積累經驗,獲得實用的知覺,產生趨就或者逃

避的意志和活動。

C.科學的態(tài)度需要借助抽象的思考探尋事物的關系和條理,它排斥個人情感,具有理論性,與

實用的態(tài)度相反。

D.與其他三種態(tài)度不同,生命的態(tài)度將世界從對象化中解脫出來,創(chuàng)造出沒有審美主體、客體

的獨特生命境界。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迸c實用的態(tài)度相反”錯

誤,曲解文意。文中說“理論是和實用相對的”,這并不意味著科學的態(tài)度和實用的態(tài)度相反。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木商和植物學家不能感知古松的美感,這是因為他們原有的心習無法改變,不能以美感的態(tài)

度看古松。

B.在美感的世界中,人可以不受環(huán)境的制約,主宰自己的心靈,事物在孤立絕緣的情況下依然

具有意義。

C.謝靈運的山水詩更加細膩豐富,但其傳誦度卻比不上王維詩歌,這說明生命的態(tài)度比詩歌內

容更重要。

D.寫景時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響,才能更好地傳達自我生命的感受,寫出對生命的認識、理

解和慰藉。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他們原有的心習無法改變”

錯誤,曲解文意。原文為“你脫離不了你的木商的心習,你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

的木料。我也脫離不了我的植物學家的心習,我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

青的顯花植物”,可知不是無法改變,是脫離不了。C.“說明生命的態(tài)度比詩歌內容更重要”于文

無據(jù)。原文為“然而,王維的這些看起來內容單調的詩歌,并沒有因此被人們漠視,而是傳誦千古,

謝靈運的詩句卻少有人提及”,作者舉王維和謝靈運詩歌的例子是為了說明還有第四種態(tài)度即“生

命的態(tài)度”,并沒有說生命的態(tài)度比詩歌內容更重要。D.“寫景時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響,才能

更好地……”說法錯誤,結合原文“也將人排除,關心起深林苔痕,表面看起來是不關心人,其實

正是通過這一片天地寫人的心境、人的感受,詩人不是對風景感興趣,而是對自我生命的感受感興

趣,描寫一個與自我生命相關的世界,呈現(xiàn)自己回到世界的愉悅,為自己心靈尋找一個安頓的地方。

對生命的認識、理解和慰藉,是貫穿此詩的核心”,可知“排除人的情感因素的影響”不是必要條

件;排除的是人而不是人的情感。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最能體現(xiàn)“生命的態(tài)度”的一項是(3分)()

A.歐陽修《蝶戀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J

B.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C.盧梅坡《雪梅?其一》:“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p>

D.吳歷《題畫》:“一帶遠山銜落日,草亭秋影澹無人?!?/p>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概念含義的能力。結合原文"之所以說它是‘生命的態(tài)度',

是因為它的核心是將世界(包括“我”與外物〈情感的載體》)從對象化中解脫出來,還其生命的本

然意義,在純粹直觀中創(chuàng)造個獨特的生命境界”,“花”和“草”是作者抒情的載體,沒有從對象

化中解脫出來,排除AB。結合原文“在這里,審美主體和客體都沒有J',古松在這里根本就不是審

美對象,而是一個與自我生命相關的宇宙”可知C中作者是審美主體,“梅”“雪”是作者的審美對

象,有明顯的主客體之別,排除C。D.“一帶遠山銜落日,草亭秋影澹無人”,無人即是有人,落日

山影,草亭空闊,與我心如如自在,沒有分別,更無別慮,就是一個圓滿的世界。最能體現(xiàn)“生命

的態(tài)度

4.材料一的論證深入淺出,請簡要分析。(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選取生活中常見的例子。用“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闡明中國美學的三種

態(tài)度,將深刻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②語言通俗易懂,語氣平易親切。如“吃飽了飯就可以睡覺,

何必又嘔心血去作詩、畫畫、奏樂呢?”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深入淺出”的含義:

指講話或文章的內容深刻,語言文字卻淺顯易懂或內容或道理很深刻,但表達得淺顯。然后尋找深刻

的內容是啥,淺顯的語言文字是啥。由第一段“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

朋友是畫家,三人同時來看一棵古松,我們三人可以同時都‘知覺’到這一棵樹,可是三人所'知

覺’到的卻是三種不同的東西……”,第四段”這三種態(tài)度有什么分別呢”,第五段"先說實用的態(tài)

度”,第六段“科學的態(tài)度則不然,它純粹是客觀的、理論的",第七段“實用的態(tài)度以善為最高目

的,科學的態(tài)度以真為最高目的,美感的態(tài)度以美為最高目的”可知,作者選取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用“我們對于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闡明中國美學的三種態(tài)度,將深刻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由“你

心里盤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歸到某類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樹的異點,我們的朋

友只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的蒼翠顏色,感受它的那股昂然高舉、不受屈撓的氣概”“吃飽了飯就可

以睡覺,何必又嘔心血去作詩、畫畫、奏樂呢”等可知作者的語言通俗易懂,語氣平易親切。

5.《紅樓夢》第十八回元妃省親中,林黛玉代賈寶玉寫《杏簾在望》被元妃大為贊賞。請結合

材料論述的四種態(tài)度中的兩種簡要分析這首詩。(4分)

杏簾在望

林黛玉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菱薦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實用的態(tài)度:《杏簾在望》是以寶玉的身份應元妃之命而作,“盛世無饑餒,何須耕

織忙”贊頌太平盛世,具有實用價值。②美感的態(tài)度:詩歌所寫景物動靜相間,色彩鮮明,層次清

晰,富有美感。③生命的態(tài)度:菱存、桑榆、春韭、稻花與鵝兒、燕子共同構成一個生機盎然的世

界,呈現(xiàn)出心境的美好、愉悅。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這是林黛玉代賈寶玉作的一首五律,

詩中所描繪的是大觀園“浣葛山莊”迷人的景致。詩題是由元妃指定的?!笆⑹罒o饑餒,何須耕織

忙”,句意為:開明盛世再也沒有饑荒和凍餒,又何必為耕織整日里匆匆忙忙!以“頌圣”結束全

詩,正所謂“曲終奏雅”。在頌圣中,詩人流露出對沒有饑荒、沒有凍餒的太平盛世的頌美之情,

也難怪被元妃大為贊賞,體現(xiàn)了實用的態(tài)度,具有實用價值?!靶雍熣锌惋?,在望有山莊”句,一

方面既傳達出春風中杏紅柳綠,酒旗飄揚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另一方面,又是對詩題中“杏簾”

兩字的巧妙維合。“在望”句,寫遠遠望去隱約可辨的山莊景色,表達了詩人對世外桃源式的農莊

生活一片向往之情。中間四句從寫景的角度看,詩人的筆法是相當細膩的:既注意動靜相間,色味

協(xié)調,又兼顧到點面的結合,尤其是“菱呑”兩句,全由名詞組成。這種特殊句法的運用,如果沒

有較高的駕馭語言的技巧,是很難獲得成功的。體現(xiàn)了美感的態(tài)度。

“菱苻”以下四句,寫客人眼中所見的山莊景色:這里,鵝兒在長滿菱葉、飄著存菜的清澈水

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戲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從桑榆林中銜泥而去,到屋梁間構筑它們溫暖的窩巢:

而在彌望無際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風中長得翠綠欲滴,一片片稻田飄溢著陣陣花粉的清香,

好象在預告一個豐收的年成。在這片理想的“樂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謐。菱存、桑榆、

春韭、稻花與鵝兒、燕子共同構成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呈現(xiàn)出心境的美好、愉悅。這是生命的態(tài)

度。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本大題共17分)

材料一:

近年來中國思想界經學研究興起,一時蔚為潮流。這一思潮的出現(xiàn)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所

謂“學術轉向”有關。

當然,經學研究的強勁復興,還是新世紀到來以后的事情。經學視野浸染到中國思想和學術的

方方面面。新時代的經學復興是多種因素共振的結果:其一,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國文明

的自信力得到了恢復和提高,經學作為中國固有文明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理所當然地得到了相應

的重視;其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商品化熱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狀況的滑坡,人們開始

普遍地意識到傳統(tǒng)思想特別是儒家經學對于敦厚風俗的價值;其三,近代以來一直居主導地位的西

方文明暴露出各種各樣的局限和問題,試圖在經學系統(tǒng)中探尋解決當代問題的答案,也成為回歸經

學的動力之一。

在當代經學思潮中,輻射范圍最廣的經典是《禮》《春秋》和《易》。禮學研究直指當代人倫面

臨的各種危機,試圖在現(xiàn)代世界里延續(xù)或者激活儒家的禮樂精神,從而在日常生活場域中重建儒家

的秩序。部分思想者更由此走向儒家宗教性的確立和安頓?!洞呵铩穼W,特別是以公羊學為代表的

今文經學傳統(tǒng)的興起,強調《春秋》大義,試圖以天下觀重新構建對近代以來的世界格局的理解,

有相對突出的政治指向。對《易經》和《易傳》的研究,原本即在中國哲學史學科的范圍內,而且

大《易》哲學窮本極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為以中國哲學為根基的各種根源性哲學建構的底蘊。

這些試圖在當代中國復興固有的經學傳統(tǒng)的努力,接續(xù)中國精神的血脈,以淑世情懷直面時代課題,

無論如何都是彌足珍貴的。

(摘編自楊立華《新子學時代》)

材料二:

何為哲學?古往今來無數(shù)哲學家給出了自己的定義,較為典型的,如德國著名哲學史家文德爾

班的定義:“所謂哲學,按照現(xiàn)在習慣的理解,是對宇宙觀和人生觀一般問題的科學論述。

和西方哲學相比,中國哲學是另一種形態(tài)。它沒有強烈的主客對立,也沒有嚴密的邏輯推理;

它不是對于知識的確證,也不是對于像上帝那樣的超驗本體的論證。在許多西方哲學家眼里,它不

是哲學,至多是一套思想系統(tǒng)和文化類型。這套思想系統(tǒng),缺乏概念式思維,沒有對概念的定義,

也沒有對概念的思辨推論,沒有對概念與其對應事物兩者關系的考察。在大部分西方哲學家眼里,

中國哲學缺乏有系統(tǒng)的哲學的諸多要素,特別是缺乏定義、推論、反詰等思辨過程,只是一些感覺

和體悟。但中國哲學是哲學,而且是內容精深豐富,形式生動多樣,濃縮了中國文化精神,代表了

中國人的思維方法,蘊藏了中國人的生活智慧的學問體系。在數(shù)千年的文明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在不

斷地探索自然,思考人自身,認識社會、歷史,從來沒有停下思想的腳步,也從來沒有放棄對思考

成果的記述和表達,不過是以不同于西方的內容和形式實現(xiàn)的。說中國哲學不是哲學的,大多以西

方近代以后的哲學形態(tài)來比擬中國哲學。中華文明有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這些成就涉及“哲

學”的,包括天地萬物的發(fā)生、運化及其普遍法則;人在萬物中的地位及天人、物我關系;人如何

認識客體世界,知識的本質及其形成機理,人的運思過程及其規(guī)則;人如何構建社會,社會的組織

形式和職能架構是怎樣的,如何實現(xiàn)其和諧運行;人作為既單個又群體的動物,靠什么維持其生存

繁衍;人從草昧到文明有什么樣顯性的、隱性的、精神的、物質的改變,這些改變靠什么實現(xiàn);有

無終極者,作為有限者的人能否與終極者為一。中國歷代累積的思想中關于這些方面的探討當然是

哲學。

由于獨特的文化特性、思維習慣、概念系統(tǒng)和表述方法,特別是經學總攬其他學科門類,儒釋

道三教長期融合,重視精神修養(yǎng)及其實踐工夫,宗教精神即蘊涵在學問體系中,形上形下體用不二

等特點,中國哲學呈現(xiàn)獨特面貌。中國哲學本是農耕文化的產物,豐富的內容裝裏在渾融、樸素的

外殼中。相較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傳播更久遠、廣泛,內容更具有普遍性,所用概念范疇更加系統(tǒng)、

深刻,特別是有近代自然科學這一最有說服力、帶來最多實際功效和思想變革的產兒,更助生了它

作為典型哲學、普遍語言的力量。中國哲學需要用西方哲學問題意識突出、思辨性強、有組織架構、

論證細密的長處,來掘發(fā)中國思想的深層蘊涵,拓展闡釋面向,豁顯問題意識,增加論證力度,使

包裏在渾融體貌中的深刻、豐富處彰顯出來,展現(xiàn)它的“哲學”性質。

(摘編自張學智《哲學與中國哲學》)

6.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新世紀到來后,經學研究開始強勁復興,這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學術轉向”有關,也是

中國綜合國力提高的必然結果。

B.最受當代經學研究者青睞的是《禮》《春秋》和《易》,研究者試圖以此來接續(xù)中國精神的血

脈,并面對時代的課題。

C.許多西方哲學家認為中國哲學缺乏有系統(tǒng)的哲學的諸多要素,只是些感覺和體悟,至多是一

套思想系統(tǒng)和文化類型,不是哲學。

D.中國哲學是農耕文化的產物,濃縮了中國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國人的思維方法,其豐富的內

容卻裝裹在渾融、樸素的外殼中。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辨析信息的能力?!氨厝唤Y果”錯誤,絕對化或混淆充分與必要

關系。原文”新時代的經學復興是多種因素共振的結果",''中國綜合國力提高”只是其中的一個“因

素”。

7.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西方文明暴露出很多問題,研究者想利用經學來解決,這是經學復興的原因之一。

B.當代人倫面臨各種危機,禮學研究直指這些危機,因而儒家經典《禮》受到推崇。

C.中國哲學沒有強烈的主客對立和嚴密的邏輯推理等,導致被很多西方哲學家輕視。

D.西方哲學因其所用概念范疇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助力,從而壓制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進行合理推斷的能力。“從而壓制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

錯誤,系無中生有。原文說西方哲學“所用概念范疇和近代自然科學的助力”,是指出西方哲學發(fā)

展的優(yōu)勢,進而指出中國哲學應該借鑒其長處來發(fā)展自己,而沒有說這些因素''壓制了中國哲學的

反展o

8.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鄧秉元《新經學》:“只有重新回到經典,才能在根本上疏通新的經濟之學,這是新經學的

應有之義?!?/p>

B.劉增光《文化縱橫》:“當代學者研究經學,回應了時代需求,為國人尋找到新的精神依托

和價值奠基?!?/p>

C.錢穆《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于對‘天‘'人'

關系的研究?!?/p>

D.錢基博《經學通志》:“經學的要害,不過是‘五常之道,六藝之教‘。”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材料-的觀點是,經學能夠為當前

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因而經學研究得以強勁復興。B.與其契合,點明經學研究對當下時

代需求的回應,與原文”經學作為中國固有文明精神傳承的文化載體……得到重視”“敦厚風俗的

價值”“探尋解決當代問題的答案”等內容相符合,因而能支撐材料一的觀點。A.中“應有之義”

是闡述經典對“經濟之學”的作用,該項強調了經典的理論意義,但沒有突出對中國精神的接續(xù)和

對時代課題的實踐;C.是說中國文化在過去的貢獻,沒有說當下;D.是說經學的重要性在哪里。這

三項都不能直接支撐材料一的觀點。

9.”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出自《論語》,現(xiàn)已成為許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經驗之

談。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分析。(4分)

答案:

【答案】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自己想立足時也幫助別人立足,自己想

發(fā)達時也幫助他人發(fā)達。②這一原則直指當代人倫面臨的''損人利己”等現(xiàn)象所造成的各種危機,

體現(xiàn)了以忠恕之心對待他人,達到推己及人、和諧共生的境界。③現(xiàn)實生活中,幫助別人的人,也

會得到別人的幫助,讓這樣的人取得成功,是眾望所歸。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

首先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想立足時也幫助別

人立足,自己想發(fā)達時也幫助他人發(fā)達。進一步理解,我們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幫助別人取得

成功,就是幫助自己取得成功。

根據(jù)原文“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的商品化熱潮至少部分地造成了道德狀況的滑坡,人們開始

普遍地意識到傳統(tǒng)思想特別是儒家經學對于敦厚風俗的價值”“禮學研究直指當代人倫面臨的各種

危機,試圖在現(xiàn)代世界里延續(xù)或者激活儒家的禮樂精神,從而在日常生活場域中重建儒家的秩序”

可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商品化熱潮部分造成我國出現(xiàn)道德滑坡現(xiàn)象,當前人們研究禮學,是想

要療救各種危機,承建儒家秩序。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求我們以忠恕之心對待別人,

推己及人,如此能夠和諧人際關系,療救當代人倫面臨的“損人利己”等現(xiàn)象所造成的各種危機,

期望到達和諧共生的境界。

再分析這句話為何“已成為許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經驗之談”。因為人與人的關系是相互的,

你誠心誠意幫助別人,別人也會在你需要時伸出援助之手。因此這樣的人成功是眾望所歸,是必然

的。

10.在西方哲學占主導地位的今天,應如何推動中國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

看法。(4分)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鑒吸收西方哲學問題意識突出思辨性強、有組織架構、論證細密的長處,以展現(xiàn)

中國哲學的“哲學”性質。②進一步掘發(fā)中國哲學思想的深層蘊涵,拓展闡釋面向,接續(xù)中國精神

的血脈,以淑世情懷直面時代課題。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評價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根據(jù)原文''中國哲學需要用西方哲學問題意識突出、思辨性強、有組織架構、論證細密的長處,

來掘發(fā)中國思想的深層蘊涵,拓展闡釋面向,豁顯問題意識,增加論證力度,使包裏在渾融體貌中

的深刻、豐富處彰顯出來,展現(xiàn)它的‘哲學'性質”,可以概括得出“借鑒吸收西方哲學問題意識

突出思辨性強、有組織架構、論證細密的長處,以展現(xiàn)中國哲學的‘哲學‘性質

根據(jù)原文“大《易》哲學窮本極源,因此,或多或少地成為以中國哲學為根基的各種根源性哲

學建構的底蘊。這些試圖在當代中國復興固有的經學傳統(tǒng)的努力,接續(xù)中國精神的血脈,以淑世情

懷直面時代課題,無論如何都是彌足珍貴的”,可以概括“進一步掘發(fā)中國哲學思想的深層蘊涵,

拓展闡釋面向,接續(xù)中國精神的血脈,以淑世情懷直面時代課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本大題共17分)

材料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zhàn)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

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保障糧食安全對中國而言是治國理政的頭等

大事,必須居安思危,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國

際環(huán)境,我國發(fā)展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形勢日趨復雜嚴峻。越是風疾雨驟,越是驚濤駭浪,就越要繃

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切實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筑牢大國糧食安全根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消費需求從“吃得飽”向“吃得好”逐漸轉變的同時,也使得糧食供

需關系出現(xiàn)了兩對結構性矛盾。一是低端產量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糧安全與改善型

需求的矛盾。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續(xù)增長必

然導致食物消費結構進一步向高質量改善型需求升級,糧食供需結構性矛盾將會越發(fā)突出。

耕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是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