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釁滋事罪的刑事司法適用_第1頁
尋釁滋事罪的刑事司法適用_第2頁
尋釁滋事罪的刑事司法適用_第3頁
尋釁滋事罪的刑事司法適用_第4頁
尋釁滋事罪的刑事司法適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II摘要尋釁滋事罪的存廢問題作為當下學界討論的熱點問題,不僅是對刑法體系進一步完善,更是為了加強對人權的保護的需要。尋釁滋事罪在刑法體系中,扮演者兜底罪名的角色,司法機關在面對一個無法用某一具體罪名進行規(guī)制的行為時,便會用尋釁滋事罪進行規(guī)制。同時,立法機關不斷擴大尋釁滋事罪的適用范圍,導致社會公眾對自己的行為是否構成尋釁滋事罪無法預見。一個模糊性的條款應當按照“意指含混,故屬無效”的原則不加以適用,但是在我國實際的司法實踐當中,卻背道而馳。針對此種現(xiàn)象,加強對尋釁滋事罪的規(guī)制,提高該罪的入罪門檻,明確該罪的行為類型是完善刑法體系,保障人權的應有之義。關鍵詞:尋釁滋事罪流氓動機公共秩序保障人權 AbstractAsahotissueinacademiccircles,thequestionofpinkingupfightsandabolishtrouble-causingcrimes.Andcausetroubleisnotonlyafurtherimprovementofthecriminallawsystem,butalsoaneedtostrengthentheprotectionofhumanrights.Inthecriminallawsystem,crimesthatcausetroublebychoosingquarrelstroubleplaystheroleofacrimethatistheculprit,andthejudicialauthoritieswillusethecrimeofpickingquarrelsandprovokingtroublewhenfacedwithanactthatcannotberegulatedbyaspecificcrime.Atthesametime,thelegislaturehascontinuouslyexpandedthescopeofapplicationofthecrimeofpickingquarrelsandprovokingtrouble,resultinginthepublicbeingunabletoforeseewhethertheiractionsconstitutethecrimeofpickingquarrelsandprovokingtrouble.Anambiguousclauseshouldnotbeappliedinaccordancewiththeprincipleof"ambiguityinmeaning,soitisinvalid",butinChina'sactualjudicialpractice,itiscontrary.Inviewofthisphenomenon,strengthentheregulationofthecrimeofpickingquarrelsandprovokingtrouble,raisethethresholdforthecrimetobecriminalized,andclarifythetypeofconductofthecrimeisthepropermeaningofimprovingthecriminallawsystemandprotectinghumanrights.Keywords:ThecrimeofpickingquarrelsandprovokingtroubleRoguemotivesPublicorderGuaranteehumanrights目錄TOC\o"1-3"\h\u5578一、尋釁滋事罪的規(guī)范構造 115478(一)保護法益 1156441.法益的復合性 1214002.以“隨意毆打”為例分析保護法益的“復合性” 19095(二)主觀違法要素 290931.主觀階層具備“隨意性” 257232.“隨意性”破壞的是“信賴利益” 324282(三)客觀階層要求具備“公開性” 4302181.“追逐、攔截、辱罵”中的“公開性”分析 490612.“強拿硬要”中的“公開性”分析 413251二、尋釁滋事罪的現(xiàn)存司法適用問題 59671(一)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化”適用 5248481.案例導入——“彭某尋釁滋事案” 5192432.案例分析——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化”適用 62343(二)尋釁滋事罪與其他犯罪之間的重疊 6106841.案例導入——“唐某某尋釁滋事案” 625782.案例分析——此罪與彼罪之間存在法益上的重疊 728093(三)司法機關對于尋釁滋事罪的適用任意解釋 750901.案例導入——“秦某尋釁滋事案” 8205942.案例分析——司法解釋對該罪的范圍進行了擴大解釋 826232三、尋釁滋事罪的調(diào)整建議 930519(一)通過立法方式限縮尋釁滋事罪 9273151.設立“暴行罪”——“賴某某、廖某某尋釁滋事案” 911522.設立《輕犯罪法》以限縮尋釁滋事罪 1027146(二)擴大相關罪名的犯罪圈 11126861.將輕微傷納入故意傷害罪的范疇 11327162.擴大相關財產(chǎn)犯罪的犯罪圈 1116161(三)明確尋釁滋事罪的主客觀要件 12311431.嚴格界定主觀層面的“隨意性” 12154762.嚴格界定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 1318725四、結語 1324376參考文獻 1530265致謝 16尋釁滋事罪的刑事司法適用“少捕慎訴”作為當下主流的司法觀念,是為避免在司法實踐的過程當中,出現(xiàn)一個對一個較輕的行為實施較為嚴厲的強制措施,造成羈押常態(tài)化的現(xiàn)象,不利于保障人權。在我國的刑法體系當中,尋釁滋事罪作為著名的“兜底性條款”,雖然在懲戒罪犯,打擊犯罪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口袋”作用,但是因為司法機關對該罪的不正當適用,導致該罪有損人權,違背“少捕慎訴”的司法觀念。尋釁滋事罪的規(guī)范構造保護法益在我國目前的刑法體系當中,每一個罪名的設立代表著某一個特定的保護法益,是每一個罪名存在的基礎。那么研究尋釁滋事罪自身的構造首先要從該罪的保護法益入手。1.法益的復合性根據(jù)尋釁滋事罪在我國現(xiàn)行刑法所處的位置來看,尋釁滋事罪處在刑法分則第六章第一節(jié),該章節(jié)保護的法益是社會管理秩序。顯然,立法者將社會管理秩序作為了尋釁滋事罪的保護法益。但是分析尋釁滋事罪的條文,我們發(fā)現(xiàn)該罪的保護法益是一種復合型的法益,是將一般客體和特殊客體復合在一起,一般客體就是指社會管理秩序,特殊客體是指各個條文所對應的法益,包括隨意毆打他人對應的人身健康法益,辱罵恐嚇對應的人格法益,強拿硬要對應的財產(chǎn)法益。那么,我們可以認為尋釁滋事罪的保護法益是一種將人身健康、財產(chǎn)權益、人格尊嚴以及社會秩序融入到社會管理秩序之中的一種“復合型”法益。2.以“隨意毆打”為例分析保護法益的“復合性”因為尋釁滋事罪所保護的法益是一種復合型的法益,就容易造成該罪覆蓋面積較大,幾乎無所不包。但是仔細分析具體法條中列舉的除帶有“隨意”、“任意”等自由裁量程度較大的法條,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管是對人身法益亦或是財產(chǎn)法益,都必須帶有破壞社會秩序的性質(zhì),此類行為才能成為尋釁滋事罪規(guī)制的對象,否則,僅是一般的侵犯人身或者財產(chǎn)等某一獨立法益的行為,只需要通過某個具體罪名進行處罰。正如陳興良教授指出的:“在這種情況下,侵犯人身權利與財產(chǎn)權利的尋釁滋事行為,必然要求同時侵犯社會秩序、人身權利與財產(chǎn)權利,具有雙重客體的性質(zhì),因此,區(qū)分侵犯人身權利與財產(chǎn)權利的行為是否構成尋釁滋事罪,不僅在于這種行為是否侵犯了人身權利與財產(chǎn)權利,還要考察是否同時侵犯了社會秩序。REF_Ref270\r\h[1]”以毆打他人為例進行分析,條文中的隨意毆打他人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重把握:(1)判斷行為人是否是在人員流動性較頻繁的場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在此種情況下,一個危害行為才有可能危害社會秩序;(2)判斷毆打的對象是否是不特定人群,一般認為,毆打特定的人可以通過故意傷害罪進行規(guī)制,但是毆打不特定的人即危害了相對人的人身法益,同時也危害了社會秩序;(3)從主觀層面進行分析,主觀上須具備流氓動機,而不是單一的傷害或者是占有財產(chǎn)的動機,才會危害到社會秩序。故只有當行為人主觀上具備流氓動機,客觀上危害的法益是危害社會秩序和其他法益相結合的復合型性法益時,才能認定尋釁滋事罪,否則將違背“罪刑法定原則”。主觀違法要素在上文中提到,司法機關如果想要認定一個行為屬于尋釁滋事罪的規(guī)制范圍,那么在調(diào)查過程中,就要針對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流氓動機重點進行把握。主觀階層具備“隨意性”有學者認為流氓動機是指“犯罪的目的是破壞公共秩序,向整個社會進行挑戰(zhàn),犯罪動機是尋求精神刺激、嘩眾取寵,以引起他人注意,填補空虛,滿足畸形愿望。REF_Ref14038\r\h[2]”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行為人實施尋釁滋事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精神刺激、嘩眾取寵、填補空虛”,這不同于其他的犯罪一般是對特定的對象實施,尋釁滋事罪是為了滿足行為人自己的畸形的愿望,滿足其自身的主觀感受,沒有一個特定的被害對象,這就造成了流氓動機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隨意性”。對于“隨意”的定義,張明楷教授認為:隨意,一般意味著毆打的理由、對象、方式等明顯異常,具體而言,當一般人從犯罪人的角度思考,也不能接受犯罪人的毆打行為時,該毆打行為便是隨意的;從行為人角度而言,隨意意味著行為人毆打他人沒有任何自我控制。REF_Ref16812\r\h[3]所以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對于“隨意”的認定,通常是根據(jù)“社會一般人”的觀念去判斷,判斷行為人在實施加害行為時是否具有某種特定緣由,是否符合社會主流的道德理念。但是這同時導致了一個問題:刑法的規(guī)定一般限制的就是管理對象與社會主流思想相悖的行為,這就導致了尋釁滋事罪的規(guī)制范圍不夠明確,使其口袋化的問題加深。2.“隨意性”破壞的是“信賴利益”根據(jù)對尋釁滋事罪侵犯客體的分析,我們可以認為尋釁滋事罪侵犯的是一種“信賴利益”,也即社會個體信任另一個體不會對自己以非法方式施加惡害或者侵犯財產(chǎn)的信賴。具體而言,即社會中的個人在活動過程中,以“信賴”為基礎,自覺信任他人的行為,相信他人不會侵犯自身合法權益。如果沒有此種信賴,那么社會運行就會陷入僵局而無法正常運行。以隨意毆打為例,將“信賴原則”納入分析的考慮因素,我們可以得知:隨意毆打他人型尋釁滋事罪損害的是社會個體對于其他個體不會隨意侵犯自身合法權益的信賴。此種信賴利益是社會生活中的個體普遍具備的一般利益,而不是一個個體獨立具有的特殊利益,所以行為人實施隨意毆打的行為便具備了損害社會管理秩序的危害。這種毆打所帶有的“隨意性”在行為時一般是某一特定主體,但是在預備階段,也即在實施之前,并沒有具體的加害對象,也就是只有在行為著手時才能確定被害人。這種隨意性就導致了尋釁滋事行為的不確定性,將對個人法益的危害上升到了社會法益,擴大了法益危害的范圍。為了防衛(wèi)的需要,基于毆打的隨意性,法條和相關司法解釋并未對尋釁滋事罪的危害程度進行細致的劃分。在刑法體系當中,與該行為類似的且在實際司法實踐當中容易出現(xiàn)混淆的罪名是故意傷害罪,該罪法定刑是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要求造成輕傷以上結果,但是隨意毆打型的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在五年以下,并沒有程度要求。因為尋釁滋事罪的“隨意性”造成了加害行為的“不確定性”,站在被害人的角度無法遇見行為人的危害程度,甚至可以進行無限制的防衛(wèi)。經(jīng)過總結我們可以得知,尋釁滋事罪的主觀層面要求具備流氓動機,也即要求具備“隨意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使得對個人法益的侵害上升為對社會法益的侵害。正如某些學者提出:“行為的隨意性承載著將侵害的法益從個人層面升格到社會層面的功能,只有當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違反了包括被害人在內(nèi)的社會一般人信賴其不會實施該侵害行為的信賴利益時,才能認定該行為具有隨意性。因此,隨意性屬于行為規(guī)范的范疇,應立足于行為當時,從平行的社會一般人的視角出發(fā)進行事前判斷,而不能立足于裁判當時,從法官的視角出發(fā)進行事后判斷?!盧EF_Ref31641\r\h[4](三)客觀階層要求具備“公開性”正是因為尋釁滋事罪的包容性比較強的原因,使得尋釁滋事罪與其他具體罪名有著相同類型但是程度不同的行為方式。例如隨意毆打型的尋釁滋事罪與故意傷害罪之間,行為人在實施傷害行為時,主觀上并無法區(qū)分何種行為能構成尋釁滋事罪亦或是故意傷害罪,更多的是一種隨機式的傷害。當傷害程度達到輕傷及以上便構成了故意傷害罪,反之就有可能構成尋釁滋事罪。另外,辱罵也是尋釁滋事罪的一種行為方式,那么如何區(qū)分侮辱罪和辱罵型尋釁滋事罪。關鍵在于行為人的加害行為是否具備公開性。1.“追逐、攔截、辱罵”中的“公開性”分析以“追逐、攔截、辱罵”為例,追逐和攔截明顯是帶有公開性的行為,那么只有當辱罵也具備公開性時才能被認定為尋釁滋事罪。所以,辱罵型的尋釁滋事罪保護的法益是公民在公共社會生活當中的人格尊嚴,區(qū)別于普通的侮辱罪,辱罵型的尋釁滋事罪需具備公開性。正如張明楷教授指出的:“聯(lián)系‘破壞社會秩序’的規(guī)定分析,禁止‘追逐、攔截、辱罵他人’的規(guī)定所欲保護的法益,也應是一般人在公共生活、公共活動的行動自由與名譽,也可以說是與公共秩序相關聯(lián)的行動自由與名譽。REF_Ref24043\r\h[5]”所以在一個隔絕第三人進入的場所內(nèi)進行侮辱辱罵,并不構成辱罵型的尋釁滋事罪。2.“強拿硬要”中的“公開性”分析再以強拿硬要型的尋釁滋事罪進行分析,這里的財務不是簡單的私人財產(chǎn),而是具備公共性質(zhì)的公私財產(chǎn)。例如行為人惡意損毀交易市場上的商品,造成諸多商戶損失(情節(jié)嚴重),破壞了他人及市場的平穩(wěn)交易環(huán)境,則構成尋釁滋事罪。如果是簡單的損毀個人的財務,并沒有破壞社會公共秩序,則不構成尋釁滋事罪,可以以故意毀害財物罪或者是搶劫罪等其他財產(chǎn)類犯罪進行規(guī)制。根據(jù)以上對兩種尋釁滋事罪的行為類型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尋釁滋事罪的行為類型要求具備一定的社會公共性,也即破壞他人穩(wěn)定的社會生活。故判斷一個行為是否構成尋釁滋事罪,應當對該行為是否具備公開性進行把握,相反,如果不具備公開性,那么可以通過某些具體罪名進行規(guī)制。尋釁滋事罪的現(xiàn)存司法適用問題根據(jù)上述對尋釁滋事罪的犯罪構成結構的分析,我們總結出一個行為是否構成尋釁滋事罪,首相要看其行為危害的法益是否是一種包含社會秩序的復合型法益,其次行為人主觀層面需具備流氓動機,也即主觀上具備“隨意性”,對不特定的對象施加危害行為,最后其行為應當具備“公開性”,也即破壞他人平穩(wěn)的社會生活狀態(tài)??梢妼め呑淌伦锞邆洹肮_性”、“隨意性”和“復合性”的特點,這也是導致尋釁滋事罪成為一個新的“口袋罪”的原因。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化”適用在尋釁滋事罪的相關條文當中,通過詳細的列舉某些特定行為,明確了尋釁滋事罪的適用范圍,但是對于某些條文的理解并無明文規(guī)定,使得對該條文的解釋往往需要法官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和案件事實作出判斷,這種判斷更多的是一種道德性的判斷。這種道德性的判斷導致尋釁滋事罪的入罪標準十分模糊。1.案例導入——“彭某尋釁滋事案”案例:2019年8月,行為人彭某跟隨朋友至參觀吃飯,期間飲酒,朋友分批離開餐館,由彭某進行結算,但在結算時,彭某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未攜帶足夠的現(xiàn)金,和店員商量,將手機和車鑰匙抵押至店里,彭某先行返回取錢,后回到餐館結算,店員期初拒絕,但是經(jīng)彭某多次糾纏,就同意先留存微信,將相關物品抵押在店里,等彭某拿錢贖回,但是彭某在返回后并沒有拿錢回到飯館結算,并且店員多次根據(jù)彭某預留的電話號碼聯(lián)系彭某,但是都沒有和彭某取得聯(lián)系,于是店員便報警處理,公安機關受理案件后,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彭某屬于慣犯,多次在商鋪吃喝玩樂,但是都沒有對錢款進行結算,并且數(shù)額達到了一定標準,故司法機關對彭某采取了強制措施。REF_Ref24285\r\h[6]2.案例分析——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化”適用上述案件的處理便體現(xiàn)了司法機關對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化適用。分析彭某的行為,如果司法機關通過尋釁滋事罪規(guī)制彭某的行為,那么按照條文中的具體規(guī)定,彭某的行為應當屬于強拿硬要型的尋釁滋事罪。根據(jù)上文分析,強拿硬要型的尋釁滋事罪要求同時具備“隨意性”、“公開性”和“復合性”的特點。根據(jù)2013年的《關于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條的規(guī)定,強拿硬要公私財物價值1000元以上或者多次強拿硬要,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應當認定為“情節(jié)嚴重”。那么本案中針對彭某的行為是否可以認定為“強拿硬要”?筆者認為,所謂強拿硬要,根據(jù)文義解釋的方法應當與搶奪罪的行為方式類似,即對物使用暴力,對人產(chǎn)生危險。如果一個行為想要構成尋釁滋事罪應當在該行為符合某一特定的行為類型的基礎上,同時要求破壞社會秩序。但是本案中,彭某經(jīng)多次催促未進行回應的行為屬于一種較為緩和的占有行為,沒有對物使用暴力,更不能說對人產(chǎn)生危險,進而不會對破壞社會秩序。但是此種行為確有主觀上存在流氓動機的可能,并且在實際上影響了商家的正常經(jīng)營,所以此種出罪理由尚不能得到廣泛認可。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也未就何種行為在不計算數(shù)額的情況下能夠被判定為強拿硬要,僅憑司法機關的道德性評價對一個行為進行定性。這就使得尋釁滋事罪的入罪標準模糊,進而導致了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化”的問題愈發(fā)嚴重。尋釁滋事罪與其他犯罪之間的重疊根據(jù)上文對尋釁滋事罪保護的法益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尋釁滋事罪侵犯的法益是一個復合型法益,一方面要求破壞社會秩序,另一方面不管是侵犯人身權利亦或是財產(chǎn)權利,都與特定的人身犯罪和財產(chǎn)犯罪保護的法益是同一種類,只是程度不同。這就造成了在實際的司法事件當中,執(zhí)法者無法明確區(qū)分何種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亦或是其他具體犯罪。1.案例導入——“唐某某尋釁滋事案”案例:2020年2月6日22時許,被告人唐某某酒后未戴口罩至江蘇省建湖縣上岡鎮(zhèn)草堰口衛(wèi)生院探望其住院的父親,因值班醫(yī)生周某某提醒其戴口罩,并制止其在正在使用的輸氧病房內(nèi)抽煙,唐某某心生不滿,與周某某發(fā)生口角,繼而毆打周某某頭面部及頸部,并致周某某衣物損壞,后唐某某又先后毆打前來勸阻的醫(yī)生王某某、群眾姚某某和唐某,經(jīng)鑒定,被害人周某某、王某某和姚某某的損傷程度均為輕微傷,江蘇省建湖縣人民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被告人唐某某在疫情防控期間在醫(yī)院隨意毆打他人,造成三人輕微傷,情節(jié)惡劣,其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應依法懲處。REF_Ref2042\r\h[7]2.案例分析——此罪與彼罪之間存在法益上的重疊區(qū)分故意傷害罪和隨意毆打型的尋釁滋事罪要明確界定行為人的主觀動機和客觀危害結果,故意傷害罪在主觀上是傷害的故意,客觀上僅僅危害的是被害人的身體健康,而隨意毆打型的尋釁滋事罪的主觀上要求具備流氓動機,具有“隨意性”的特點,客觀上在危害社會秩序的同時侵犯了他人的身體健康。此時,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罪雖然在主客觀層面有所不同,但是在保護法益上缺存在著重疊的部分,即對他人身體健康的侵害。根據(jù)上文對尋釁滋事罪在主觀層面的分析,“隨意性”要求對不特定的人施加惡害。但是本案中,唐某某毆打醫(yī)生周某某的行為并不是隨意對不特定對象的毆打,而是因為周某某提醒其戴口罩并制止唐某某在病房抽煙,心生不滿而毆打周某某,是對特定對象的傷害行為,并不屬于尋釁滋事罪的范疇。對于唐某某后續(xù)的攻擊其他人的行為不能與前一個行為共同認定,應當分段處理。因為唐某某攻擊王某某等人的行為,并不能被社會一般人所遇見,損害了他人的“信賴利益”,故具備一定的“隨意性”。所以唐某某對王某某等人的攻擊行為,給認定尋釁滋事罪留有了可能。根據(jù)案件事實,因唐某某攻擊醫(yī)生周某某的行為并沒有達到故意傷害罪的處罰標準,所以司法機關并沒有以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但尋釁滋事罪中包含著對人身法益的侵害,在這一方面,尋釁滋事罪并沒有將輕微傷排除在外,司法機關便將類似的沒有達到輕傷的傷害行為納入到尋釁滋事罪的規(guī)制范圍,導致了尋釁滋事罪“口袋化”的適用。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正是因為尋釁滋事罪在保護法益上與其他相關犯罪之間存在重合,只是程度不同,此罪與彼罪之間這就有可能導致一個較輕的行為以尋釁滋事罪這個更重的罪名進行規(guī)制的現(xiàn)象,導致了罪刑不相適應的現(xiàn)象。司法機關對于尋釁滋事罪的適用任意解釋司法解釋一直是司法機關因先前法律規(guī)定的條文不明確,彌補法律漏洞而進行的一種補救措施。當今社會生活日新月異,各種犯罪手段層出不窮。伴隨著社會物質(zhì)條件的不斷提高,公民的犯罪的行為方式也在發(fā)生變化。為此司法機關為滿足社會治理的需要,以尋釁滋事罪為基礎,通過司法解釋的方式將更多新出現(xiàn)的犯罪行為規(guī)定在了尋釁滋事罪的規(guī)制范圍,這也導致了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化”。1.案例導入——“秦某尋釁滋事案”案例:秦某某利用信息網(wǎng)絡在網(wǎng)絡上多次宣傳公眾人物的虛假負面新聞,并且被多次轉發(fā)討論,引起網(wǎng)絡空間的軒然大波,擾亂網(wǎng)絡空間的秩序。另外,動車事故善后處理期間,秦某某多次虛假宣傳有關政府對國內(nèi)外游客進行不公平補償?shù)难蹃y,導致網(wǎng)絡空間混亂,引發(fā)社會輿論,嚴重影響了公民的正常生活和政府的相關工作,司法機關便以尋釁滋事罪對秦某某進行規(guī)制,法院以秦某某犯誹謗罪判處其有期徒刑兩年,以秦某某犯尋釁滋事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數(shù)罪并罰決定執(zhí)行有期徒刑三年。REF_Ref1802\r\h[8]2.案例分析——司法解釋對該罪的范圍進行了擴大解釋根據(jù)2013年的《關于辦理網(wǎng)絡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2項的規(guī)定,“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wǎng)絡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網(wǎng)絡上散布,起哄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293條第1款第4項的規(guī)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在該條文中,將在網(wǎng)絡空間上散播虛假言論認定為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存在著擴大解釋甚至是類推解釋的嫌疑。眾所周知,公共場所一般是指機場、火車站亦或是公園等滿足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場所及其設施的總稱,一般都是依附實體而存在的。尋釁滋事罪也是因為破壞了公共場所的秩序而受到規(guī)制。除了在實際的現(xiàn)實生活中可能發(fā)生犯罪,在網(wǎng)絡上的行為同樣也應受到法律的規(guī)制,將網(wǎng)絡空間解釋為尋釁滋事罪中的公共場所,也是為了滿足社會生活的需要。但是從另一方面講,這樣的擴大解釋,也進一步加強了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化”。另外,將言論評價為起哄鬧事,顯然與社會一般人理解的起哄鬧事行為不同,如果只是因為一個言論獲得了諸多公眾的認同造成了社會管理秩序的暫時性混亂,司法機關就按照尋釁滋事罪處罰,顯然沒有理清問題的本質(zhì),同時也有損害公民言論自由的嫌疑,無法使公民獲得一個良好的言論環(huán)境。那么以此類推,凡是不被司法機關所認可的行為,如果得到了廣泛認可,均有可能被認定為尋釁滋事罪,如此一來,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化”適用問題會被進一步加深。除了在立法層面,沒有對尋釁滋事罪的行為類型進行明確界定,導致公民不能明確而公允的知道什么行為屬于尋釁滋事罪的規(guī)制范圍。在司法解釋層面,司法機關為了維護社會公共秩序,迎合基層管理的需要,對尋釁滋事罪的適用呈現(xiàn)出逐步擴大的趨勢,甚至使得該罪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常態(tài)化的“口袋罪”,即當司法機關不知如何定性一個復雜行為或者沒有先例的行為,如果該罪破壞了社會秩序,涉及到了社會法益層面的內(nèi)容,再加上執(zhí)法者對該罪的擴大解釋,增加了適用尋釁滋事罪的偶然性和隨機性。社會生活原本應當以行政法為治理的主要方式,但是對尋釁滋事罪的隨意濫用,擴大了刑法的適用而限制了行政法的適用,違背“罪刑法定”和“謙抑性”的要求。尋釁滋事罪的調(diào)整建議根據(jù)上述分析,尋釁滋事罪的構成要件存在著“隨意性”的特點,并且在法條等司法解釋的條文當中,存在著“任意”“其他”等不明確的字眼,這就需要司法機關在實際的司法過程當中,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和案件事實,根據(jù)自身的道德水平進行判斷。一個行為是否入罪應當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進行判斷,否則,如果入罪標準模糊,就會形成“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局面,使得司法喪失公信力。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一)通過立法方式限縮尋釁滋事罪基于尋釁滋事罪與其他罪名之間存在重疊現(xiàn)象,筆者認為可以將尋釁滋事罪進行進一步的拆分,將條文中不同保護法益的行為單獨成罪,以明確尋釁滋事罪的入罪標準的目的。1.設立“暴行罪”——“賴某某、廖某某尋釁滋事案”在日本現(xiàn)行刑法中就規(guī)定了暴行罪。該條文就指出暴行罪指的是對他人實施某種暴行而未發(fā)生實際傷害后果的行為。該條文的規(guī)定就可以合理解決某些存在嚴重的毆打行為但是未造成輕傷的案件。例如:“賴某某、廖某某尋釁滋事案”,案發(fā)前,被告人賴某某與金達擔保公司就章貢區(qū)水南鎮(zhèn)臘長村9組E3號返遷房的權屬問題多次發(fā)生糾紛,2015年5月4日12時許,金達擔保公司工作人員又將該返遷房上鎖,被告人賴某某、廖某某便請求李某1(另案處理)幫忙,李某1遂糾集李某2、李某3(均另案處理)攜帶兇器與被告人賴某某、廖某某等人來到返遷房,被告人賴某某、廖某某與李某2、李某3等人進入該返遷房二樓的房間,持鐵棍、棒球棍對被害人劉某、李某進行毆打,打完后又將二被害人從二樓拖到一樓,經(jīng)檢驗,二被害人傷情均為輕微傷。十日后,被告人與被害人在派出所的組織下達成調(diào)解,廖某某賠償二被害人損失3萬元。REF_Ref22347\r\h[9]法院經(jīng)過審理認為,被告人賴某某、廖某某持械隨意毆打他人,致2人受到輕微的傷害,其行為都符合尋釁滋事罪的構罪要件。經(jīng)查,案件起因是房屋權屬問題多次協(xié)商但未達成一致意見,被告人賴某某、廖某某為了發(fā)泄不滿情緒,實施了伙同李某2等人持械對被害人進行毆打的行為,造成2人輕微傷,符合“情節(jié)惡劣”的認定;同時,上述行為導致案發(fā)時現(xiàn)場多人圍觀,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社會秩序。在本案中,筆者認為,如果簡單地按照引發(fā)多人觀看而認定“情節(jié)惡劣”過于模糊。聚眾觀看是社會群眾的一種好事的心理,與行為人的犯罪行為沒有因果關系,不能把這種社會一般人所具備的心理帶來的結果歸結于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否則將造成對行為人處罰過于嚴重,故對該案的審判應當嚴格界定行為后果與行為人的危害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案中,因為沒有達到相關罪名的犯罪條件,如果不以尋釁滋事罪進行處罰就會造成立法空白的現(xiàn)象,但同時便會造成該罪的濫用,不符合保障人權的要求。此時,根據(jù)上文所述,通過暴行罪對該罪進行規(guī)制更為合適。設立《輕犯罪法》以限縮尋釁滋事罪在日本法中,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滿足城市管理的需要設立了《輕犯罪法》。該法在日本是對公民的最低道德標準,幾乎囊括了大部分的不文明行為,為維護社會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對公民不文明的行為進行了約束。在《輕犯罪法》中,立法者對諸多不文明的行為處拘役和罰款,例如:在公共場所舉止粗暴、制造麻煩者;不注意安全,在有人的場所丟擲、灌注、發(fā)射可能導致人身受傷的物品者;在公共場所言行粗野插隊者;妨礙公共儀式的進行,或?qū)χM行惡作劇者。共謀傷害他人身體,而且從事犯罪準備行為的共謀者等其他危害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國尋釁滋事罪的條文規(guī)定有相似之處,例如在公共場所舉止粗暴、制造麻煩便與隨意毆打型的尋釁滋事罪的相類似,主觀上具備“隨意性”,客觀上具有公開性,并且在破壞社會秩序的同事,也損害了他人的身體健康。為此,《輕犯罪法》的設立與尋釁滋事罪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設立《輕犯罪法》可以限縮司法機關對尋釁滋事罪的適用。首先,可以通過設立明確的行為類型,對每一個行為予以明確的界定,創(chuàng)造一個明確的標準以供公眾界定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范。另外,因為尋釁滋事罪的處罰較重,通過《輕犯罪法》的設立,可以降低對某些輕行為的處罰,以滿足罪刑相適應的情況。另外,將某些行為類型從尋釁滋事罪中剝離出來,以此來明確尋釁滋事罪的適用犯罪和保護法益,以此來提高該罪的入罪門檻。根據(jù)案件事實,由司法機關對處罰程度進行裁量,同時又將處罰的種類限縮到一個較為合適的區(qū)間,以防止司法機關對權利的濫用。因此,設立《輕犯罪法》可以限縮尋釁滋事罪的“口袋化”適用,將日常生活中不文明行為構成的危害程度不大的行為拿到《輕犯罪法》的規(guī)制范圍,以達到管理社會秩序的作用。以此來提高尋釁滋事罪的入罪門檻,將尋釁滋事罪作為一個規(guī)制可能造成嚴重危害結果的行為的罪名,因此達到限制對尋釁滋事罪的濫用。(二)擴大相關罪名的犯罪圈針對尋釁滋事罪愈發(fā)“口袋化”的趨勢,可以通過擴大其他犯罪的犯罪圈進行規(guī)制,以達到限縮尋釁滋事罪適用的目的。1.將輕微傷納入故意傷害罪的范疇例如將輕微傷納入到故意傷害罪的范疇。同樣分析“賴某某、廖某某尋釁滋事案”。本案中,因行為人造成被害人輕微傷,尚未達到故意傷害罪要求的輕傷結果,則籠統(tǒng)的適用了尋釁滋事罪,造成了尋釁滋事罪“口袋化”的適用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故意傷害罪的法定刑是三年起步,而尋釁滋事罪的法定刑可以達到五年,這就導致了某些行為雖然沒有達到故意傷害罪,但是有其他危險情節(jié)亦或是引發(fā)了強烈的社會關注,但是因為無法判定故意傷害罪,僅能按照尋釁滋事罪最高五年的法定刑定罪處罰,則會導致罪刑不相適應的情況出現(xiàn)?;蛘呤悄承┹p行為因無法滿足某一特定罪名的要求,只能通過尋釁滋事罪進行規(guī)制,導致法定刑高于其行為的危害程度。2.擴大相關財產(chǎn)犯罪的犯罪圈2018年十一期間,發(fā)生了一起十分具有爭議的案件。一名叫平文濤的游客為了刻字留念,便在西湖邊圣塘景區(qū)刻有“杭州西湖”四個字石碑上刻上“到此一游”的字樣,公安機關適用條款“任意損毀公私財物,情節(jié)嚴重的”,按照尋釁滋事罪對平文濤進行了逮捕。針對此類毀損財務的犯罪,在我國現(xiàn)行刑法體系當中有故意毀壞財物罪、故意損毀文物罪和故意損毀名勝古跡罪,但是本案中平文濤的行為損壞的物品并不屬于這三罪的保護法益,并且三罪的法定刑均在尋釁滋事罪以下,但公安機關以尋釁滋事罪對其逮捕,便極有可能造成懲罰過當?shù)默F(xiàn)象,使得罪行不相適應的情況。正如羅翔教授指出的:“從體系性的角度,既然毀損行為的價值較低,同時又非文物或名勝古跡等特定物,那么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自然要小于上述三罪,但是如果以兜底罪尋釁滋事罪論處,其刑罰卻可能要高于上述三罪。這顯然與罪刑相當原則沖突?!盧EF_Ref22167\r\h[10]那么如果將上述案件中平文濤損毀的財務納入到普通財務、文物或者名勝古跡的范疇,便可以以一個明確的入罪標準對該行為進行定罪處罰,而不是簡單以尋釁滋事罪籠統(tǒng)的進行規(guī)制。尋釁滋事罪因為其“隨意性”的特點和立法過程中采用了“隨意”“任意”等字眼,使其天生就具備一種“兜底罪”的職責。其作為補充性罪名,是現(xiàn)代刑法所必須的。但是其模糊性的標準,也必然帶來濫用的現(xiàn)象。同時,因為在保護法益方面存在重合的問題,這也導致尋釁滋事罪與其他罪名存在體系上的沖突。因此,尋釁滋事罪有進一步分解的必要,使其能夠明確而清晰地使社會公眾認識到何種行為能夠被認定為尋釁滋事罪。(三)明確尋釁滋事罪的主客觀要件目前如果直接通過立法的方式將尋釁滋事罪直接廢除,程序較為復雜,時間較長,并且如果直接廢除尋釁滋事罪,會造成社會治理的空白,使得司法機關針對某些特殊的嚴重違法犯罪行為無法處理的現(xiàn)象,因此廢除尋釁滋事罪的時機尚不成熟。因此,司法層面想要限制尋釁滋事罪最有效方法便是通過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和限制該罪的入罪門檻。1.嚴格界定主觀層面的“隨意性”2013年頒布的《關于辦理尋釁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明確規(guī)定了如果司法機關想要按照尋釁滋事罪進行處理,必須嚴格把控主觀層面的動機。主管階層的判斷對遏制尋釁滋事罪“口袋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嚴格把控一個行為是否具備流氓動機,是否具備“隨意性”的特點是提高該罪入罪門檻,收緊尋釁滋事罪“口袋化”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司法解釋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基層執(zhí)法機關就應當在具體規(guī)定下去適用尋釁滋事罪。針對現(xiàn)行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將“尋求刺激、發(fā)泄情緒、逞強耍橫”認定為尋釁滋事罪。但是該類標準的判斷過于主觀,需要司法機關進行道德性評價。故在今后的司法解釋的過程當中,應當進一步明確行為人主觀層面是何種動機才實施了相關行為。杜絕對主觀動機的籠統(tǒng)判斷。以強拿硬要型的尋釁滋事罪與搶劫罪進行對比,兩罪的區(qū)分關鍵在于如何界定行為的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