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測考點3 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關系(解析版)_第1頁
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測考點3 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關系(解析版)_第2頁
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測考點3 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關系(解析版)_第3頁
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測考點3 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關系(解析版)_第4頁
2023年高考語文二輪復習講練測考點3 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關系(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三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關系

——突破新高考第3題(解析版)

穗組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作為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精華,石雕、山水畫等中國藝術品在海外有許多欣賞愛好者。

對文化交融現(xiàn)象極為敏感的英美詩人常常透過本土語境去解讀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應該說,

他們在文化交融過程中畫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威廉?葉芝鐘愛中國的“天青石雕”。70歲生日時,葉芝收到一塊中國乾隆年間的天

青石雕。面對友人贈送的禮物,他靈感迸發(fā),一年后發(fā)表了一首題為《天青石雕》的詩歌。

中國學者早已經從這首詩探知葉芝與東方的關系。面對這尊展示悲劇、藝術以及中西方文化

差異關系的藝術品,《葉芝詩集》譯者傅浩先生認為“葉芝既肯定西方藝術對待悲劇的英勇,

也向往東方藝術對待悲劇的超然態(tài)度”;廣西民族大學張躍軍先生認為“《天青石雕》是一

首以文字為載體,蘊涵了濃厚道家思想的典型的中國山水畫風格的讀畫詩”。

在《致多蘿西?威爾斯利論詩書信集》中,葉芝直言“這首詩幾乎是近年來所作的最好

的作品”。是什么使這位引領20世紀英語詩壇的愛爾蘭詩人如此評價這首詩?這與當時葉

芝所處的時局和藝術的功能關系密切,正如張躍軍先生指出:“在20世紀30年代硝煙四起

的歐洲,人類文明再次面臨崩潰的邊緣,葉芝嘗試著從東方文明中尋找西方現(xiàn)代社會的出路?!?/p>

面對動蕩的局面時,社會通常召喚一位悲劇式的英雄人物,將人們帶出困境,這就解釋了為

何葉芝首先在本詩中去勾勒莎士比亞悲劇中的典型人物:“所有人在扮演各自的悲劇,/有

闊步向前的哈姆雷特,有李爾,/那是奧菲利亞,那是考娣莉;/可是,若終場來到,/大

布即將落幕,/若配得上劇中的顯要角色,/就不會說臺詞時哭泣。/他們懂哈姆雷特和李

爾的快樂;快樂改變著所有的恐懼。/所有人都曾追求、發(fā)現(xiàn)和喪失快樂;/謝幕;極樂之

光照進頭頂:/悲劇達到極致。”由此可見,在危難時刻葉芝仰仗西方的悲劇藝術去彌合人

類的悲傷。

面對悲劇,如果說“絕望中英雄般的吶喊”堪稱是西方逾越悲痛的一種手段,那么東方

應對悲劇時的“恒定”姿態(tài)也是一種良藥,這正是詩人在觀察這尊中國石雕時獲得的感悟。

在這塊石雕上,隱約可以看到中國雕刻家雕刻的山巒、廟宇、樹木、小徑和正要登山的隱士

和弟子:“天青石上刻著倆中國人,/身后還跟著第三個人;/他們頭上飛著只長腿鳥,/

那是長生不老的象征;/第三位無疑是個仆人,/隨身攜帶著一件樂器?!睙o須詳細描述,

葉芝經過簡單勾勒就展示出一幅典型的中國印象。

“恒定”即長壽與定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長壽經常與世外桃源中具有仙風道骨、駕

馭仙鶴的居士聯(lián)系起來,用以形容一種超脫的生活態(tài)度。《淮南子?說林訓》有記:“鶴壽

千歲,以報其游。”葉芝筆下的“長腿鳥”無疑就是這種帶來長壽意蘊的仙鶴。從他以往作

品來看,葉芝心中的確有一種逃離喧囂、安居于清靜之地的愿望,如他時而踏上“因尼斯弗

里小島”,時而“駛向拜占庭”。在本詩中,葉芝仿佛轉移到東方神秘的圣山間。詩人宛如

旁觀者,在記錄“注視整場悲劇”的居士們的同時,也似乎聽到“悲悼的曲風”:“每片因

顏色消退的石頭,/每處偶然的裂縫或凹陷都像河道或是一場雪崩,/或是依然下雪的險坡,

/盡管李子樹或櫻枝無疑/熏香了半山腰那小涼亭,/那些中國人仍向上攀爬,/我樂意想

象他們坐在那;/在山巒之上,天宇之上,在那里注視著整場悲劇。”在雪崩和險坡這種逆

境之下,石雕中的中國人沒有像詩人所想的那樣坐在山腰的涼亭內注視著整場悲劇。令他吃

驚的舉動來自那些無視充滿裂縫或凹陷的石頭繼續(xù)選擇向上攀爬的中國人。在攀爬過程中,

詩中的人物不僅有迎難而上的意志,還有彈奏悲悼曲藝的樂觀態(tài)度。

與西方悲劇觀不同,葉芝理解的東方并不是只關乎悲喜和勝負,更多的是長壽的心態(tài)和

堅韌的精神。作為完美的“他國”形象,中國在葉芝心中象征著“恒定”的存在?!短烨嗍?/p>

雕》也被賦予了東方所特有的思想,當提到“東方永遠有自己的解決辦法”時,葉芝實則已

經肯定了中國在處理動蕩事件時的可取之處。

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展覽中,很多中國的繪畫、陶瓷、玉雕和書法,都以極高的地位吸

引著觀眾。時至今日,日本仍收集了很多宋代名畫。據斯奈德記載:“在十二世紀的南宋時

期,當中國北部落入契丹人手中時,長江下游的城市成了落難藝術家和學者的避風港。日本

禪宗和商人非常欣賞其中的一些畫家。中國人以畫換日本劍,用以擊退北方入侵者,以至于

現(xiàn)在很多這個時代的繪畫都保存在東京?!?/p>

面對蘊含異域文化的藝術品,詩人們很容易睹物思“情”。除了葉芝與斯奈德,還有凝

視“希臘古甕”而聯(lián)想到“美與真”關系的濟慈,以及觀賞中國名畫“瀟湘八景”而創(chuàng)作

《七湖詩章》的龐德,他們無不從中尋得寶貴的靈感。

(摘編自陳浩然《英語詩人:走入中國藝境》)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文章倒數第二段觀點的一項是()

A.法國盧浮宮為挽回游客減少的頹勢,舉辦了"維米爾和他的時代"特展,一段時間之內一

票難求。

B.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古蜀遺址出土的金面具竟與古埃及、古希臘和美洲古代文明中的金面

具“撞臉”。

C.大英博物館兩年前將中國明代山水畫《秋林讀書圖》立體化的嘗試,在互聯(lián)網上流傳甚

廣,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D.在歐洲,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喜愛中國瓷器,在凡爾賽宮建造"瓷宮",特別收藏來自中

國的青花瓷。

【答案】3.D【解析】

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論證方法的能力。

文章倒數第二段主要闡述了"在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展覽中,很多中國的繪畫、陶瓷、玉雕和

書法,都以極高的地位吸引著觀眾"。

A.體現(xiàn)的是博物館為吸引游客采取的一些措施;

B.體現(xiàn)的是中外文化的一些相似之處;

C.體現(xiàn)的是博物館進行的一些文化創(chuàng)新行為;

D.體現(xiàn)了中國瓷器在西方吸引了一些觀眾,符合文章倒數第二段的觀點。

故選D?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第五單元“整本書閱讀”把《鄉(xiāng)土中國》列為閱讀書目,高中

語文教材第一次把整本書閱讀納入教學內容,因而備受矚目?!多l(xiāng)土中國》是一本什么樣的

書?高一學生為什么要讀《鄉(xiāng)土中國》呢?

第一,它揭示中國社會結構特點?!多l(xiāng)土中國》是一部具有通論性的社會學著作,主要

內容是分析、解剖中國社會結構,以全盤的社會結構作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xiāng)

土社會的特性,對農村的“五臟六腑”進行解剖,涉及鄉(xiāng)村社會人文環(huán)境、傳統(tǒng)社會結構、

家族制度、道德體系、權力結構等,詳細分析了中國鄉(xiāng)土基層社會的結構及其特點,創(chuàng)造性

地提出了著名的“差序格局”概念。作者認為,“差序格局”區(qū)別于西方社會的“團體格

局”,“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作者還指

出,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是禮俗社會,不同于西方的法理社會。

第二,它具有豐富深厚的人文底蘊。作為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學貫中西,既有

扎實的傳統(tǒng)文化功底,又系統(tǒng)地學習了西方社會學和人類學o作者擅長實證研究與深度描寫,

把中國社會的特點與西方社會進行對比,用大量論據來說明自己的觀點。比如為了說明“差

序格局”,作者引用《論語》中“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即自

己總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其他所有的人都在隨著他轉動,還將《孟子》的“夫物

之不齊,物之情也”與墨家的“愛無差等”、美國《獨立宣言》相對比,從而讓高深枯燥的

理論知識、艱澀難懂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將《鄉(xiāng)土中國》納入高中語文教學內容,無疑能

夠幫助學生深刻認識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

第三,它“雜話”特點突出,可讀性強。作者自稱《鄉(xiāng)土中國》中的文章是“雜話”,

其實這正是本書的特色。在內容上,涉及城市、鄉(xiāng)村,古今、中外,材料充實,互連互通,

收放自如,論證有力;在結構上,前后照應,相互貫通;在表達方式上,有敘述、描寫、議

論、說明等,形式多樣,自由靈活;在表達技巧上,綜合運用比喻、對比、類比、引用、舉

例等手法,通俗易懂,質樸自然,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既嚴謹縝密,又靈活多樣,文采斐

然,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高中生閱讀《鄉(xiāng)土中國》,至少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首先,可以幫助高中生全面認

識中國,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其次,可以增強高中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意識。費孝通說:“我并不

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在引

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的領域進軍。作為教師的人就得帶個頭。”它還能提高語言運用、邏輯思

維、審美鑒賞、文化傳承等關鍵能力和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確是一部值得高中生閱讀的經典論

著。

(摘編自顧之川《為什么要讀〈鄉(xiāng)土中國〉?》)

3.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先提出兩個問題,再從不同角度分別回答,各角度之間構成一種并列關系。

B.文章論述《鄉(xiāng)土中國》揭示中國社會結構特點時,將中國與西方社會詳細對比。

C.文章第三段以"差序格局”的論述為例,指出《鄉(xiāng)土中國》有濃厚的人文底蘊。

D.文章第四段從內容、結構等角度展開論述,得出《鄉(xiāng)土中國》可讀性強的結論。

【答案】3.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的能力。

B."詳細對比"錯誤,原文只是簡單說“差序格局,區(qū)別于西方社會的,團體格局“"中國社會是鄉(xiāng)

土性的,是禮俗社會,不同于西方的法理社會",并未將二者進行詳細對比;且“將中國與西

方社會對比”是《鄉(xiāng)土中國》,而不是本文。故選B。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文學與哲學都源于生活,兩者的融合和相互影響也是必然的。韋勒克與沃倫在合著的《文

學理論》中就曾提出:“通常人們把文學看作是一種哲學的形式,一種包裹在形式中的思想?!?/p>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文史哲也是不分家的,古代士大夫往往集哲人、文人于一身。寫作者在

用文學語言進行表達的時候,就暗含了自己的價值觀。

文藝理論家知道文學理論及文學批評的源頭都離不開哲學,文學作品中的思辨性也往往

來自哲學。小說家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學者,如戴維?洛奇、米蘭?昆德拉等。他們來寫小說,

就非常關注小說的思想深度和哲學高度。

哲學對文學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對單個作家或者作品的影響,更多的是體現(xiàn)為一種思潮,

并促進文學思潮的出現(xiàn)。在西方文學史上,文學思潮更替和演變的根源,除了經濟、政治等

社會歷史原因外,與當時的哲學思潮的引導直接相關,比如,存在主義文學的基礎就是存在

主義哲學思潮。

作家應該是善聽的耳朵、敏銳的眼睛;同時,作家也應該是時代、社會的記錄者,是人

民心聲的傾聽者。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最先考慮到的,可能還不是哲學問題,他將敏銳的視

角和最大的熱情投向了社會和人,發(fā)現(xiàn)其中值得書寫的文學細節(jié)和文學命題。而作品的思想

高度,又體現(xiàn)在作者面對問題時的角度、視野和判斷能力上。

問題,或者說矛盾和沖突是文學作品重要的敘述推動力。矛盾存在于人與人、人與集體、

人與時代和社會之間。以小說為例,作家在呈現(xiàn)這些矛盾的時候,需要敏銳的洞察力、清晰

的判斷力,需要以思辨性作為支撐,特別是寫一些社會熱點題材和歷史題材的作品。否則,

小說的敘述將漂浮于故事的表面,最終迷失方向。

文學是對人間煙火的反映,作品要在煙火之外為人們提供觀看煙火的更為清晰的視角。

有論者因此指出,真正的文學作品從來不缺乏價值關懷,它為讀者提供了盲目性的關懷之上

更具普遍價值和建設性的關懷。在處理帶有歷史方向性的矛盾和沖突時,作家需要找到某種

平衡。作品中可以有悲壯的色彩,但生活要繼續(xù),讀者更期待看到試圖從困境中努力走出的

人。

在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這是我們經??吹降默F(xiàn)象。在處理這類題材時,也同樣需

要作者具有思辨性的思維。作家哲貴曾說:,,作為一個中國作家,注定跟中國文化捆綁在一

起,思維和行動必然接受這種文化支配。就我個人而言,受這種文化滋養(yǎng)的同時,也深深地

被制約?!?/p>

但也有極少數人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直接與丑陋、愚昧、落后畫上等號。很多文化現(xiàn)象,在

出現(xiàn)之初,曾經引領“潮流”,是那個歷史時代的文明象征。當社會生活方式發(fā)生變化,很

多事物就完成了歷史使命,從大眾化轉變成小眾化,從社會生活中心退居邊緣處。面對這樣

的事物,我們也應該給予恰當的定位,因為“它們以一個否定另一個的方式彼此聯(lián)系著”。

這是一種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姿態(tài)。

學者劉成紀認為,“一個讀者沒有哲學素養(yǎng),從來不妨礙他審美……那些因文學作品熱

血澎湃、熱淚盈眶的讀者,絕不是哲學家?!钡蔷臀膶W創(chuàng)作而言,如果沒有哲學理論作頂

層設計并建立框架,就永遠無法為人類的精神世界提供可以棲息的家園。文學可以折射大千

世界的本質,如何“折射”,這一直是文學人應該面對的課題。這個課題既屬于方法論,又

屬于世界觀。深入體驗、研究人民的思想感情,將感受性和思辨性進行很好的平衡,這樣才

能創(chuàng)作出有情懷、有溫度、有高度的文學作品。

(摘編自喻向午《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思辨性問題》)

3.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的中心是闡述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思辨性問題,并在主體部分從如何面對社會問題、如何

看待傳統(tǒng)文化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B.作者在論證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的思辨性的同時,也在探討文學和哲學之間雙向的影響與制

約,這本身就是思辨性的一種體現(xiàn)。

C.文章結尾引用劉成紀的觀點,是為了證明讀者既要有哲學素養(yǎng),也要有審美眼光,這樣

才能在作品中感受到高度和溫度。

D.文章主要使用了道理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列舉的事例涉及中外,并且深入分析,增

加了文章的說服力。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B."也在探討文學和哲學之間雙向的影響與制約"錯。文中探討了哲學對文學的影響,如“哲學

對文學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對單個作家或者作品的影響,更多的是體現(xiàn)為一種思潮,并促進文

學思潮的出現(xiàn)”,但并沒有探討“文學和哲學之間雙向的影響與制約"。

C."是為了證明讀者既要有哲學素養(yǎng),也要有審美眼光,這樣才能在作品中感受到高度和溫

度”錯。結尾引用劉成紀的觀點"一個讀者沒有哲學素養(yǎng),從來不妨礙他審美……那些因文學

作品熱血澎湃、熱淚盈眶的讀者,絕不是哲學家",是為了引出"哲學素養(yǎng)”對創(chuàng)作者的意義,

且“這樣才能在作品中感受到高度和溫度”在文中找不到依據。

D."并且深入分析"不當,文中只是將一些事例簡單列舉,如"小說家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學者,

如戴維?洛奇、米蘭?昆德拉等。他們來寫小說,就非常關注小說的思想深度和哲學高度",并

沒有深入分析。

故選Ao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和之美,中華審美文化的核心范疇,是社會治理與人格塑造的理想境界,對塑造中華

民族的審美性格產生了深遠影響。先秦時期,儒家認為有德之人追求“尚中致和”,在將內

在的“仁”與外在的“禮”相統(tǒng)一的過程中求取君子之道。《中庸》有言,“君子之道:淡

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道家認為,有道之人崇尚“守中”“環(huán)中”,達到“游心于德

之和”的境界。漢代則以“溫柔敦厚”為中和審美的重要標尺。六朝是中國美學自覺的重要

時期,中和觀念逐漸擴展至人物品評、書法、繪畫、音樂、文學等諸多領域,重視“天人合

一”。在此觀念影響下,六朝士人自我精神意志與自然山水達到和諧狀態(tài),出現(xiàn)了諸多具有

中和審美意蘊的理念。如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主張“遷想妙得”“物我合一”;音樂領域嵇

康將自我、自然與琴聲融合為一,用山泉奔涌、泥沼漫衍、禽鳥高飛、駿馬奔馳等自然景象

來描繪琴聲。中和審美于隋唐時期逐漸走向成熟,隋唐文人重視文藝的教化作用,提倡“折

衷兩端”的中和之美。魏征針對“江左清綺,河朔貞剛”的不同文風,主張這兩種文風應“各

去所短,合其兩長”,最終實現(xiàn)“文質彬彬,盡善盡美”。到了宋元時期,“溫柔敦厚”的

中和審美觀念尤其得到重視。北宋詩人趙湘認為文章創(chuàng)作應“溫而正,峭而容,淡而味,貞

而潤,美而不淫,刺而不怒”?!爸泻汀痹诿髑鍟r期成為重要的文藝美學原則,逐漸深化為

“溫婉合度、中正平和”的審美心理。在書法方面,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主張書法應將陽

剛與柔美相結合,肯定南朝陳叔懷的書法”字雖嫵媚,而中藏勁氣”,同時批評唐代詩人戎

昱的書法“筋骨太剛,殊乏婉媚”。

——(摘編自《中華審美文化的“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和之美的哲學價值構成,涵蓋了先秦的尚“中”思想、孔子的中庸思想和先秦的尚

“和”思想,它以“中”為正確的審美方法,以“和”為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在一種動態(tài)平

衡的“中和”狀態(tài)中調控和指導著古代中國人的人生實踐和藝術創(chuàng)造。

“中”是中和之美的方法論原則,即“執(zhí)兩用中”?!爸小笔侵敢环N持中不偏、均衡統(tǒng)

一的正確的勢態(tài)。中西古代美學都講“和諧”,但二者確立的審美法則是不同的。西方是“寓

多于一”,強調多樣統(tǒng)一;中國古代是“執(zhí)兩用中”,強調的不是“多”而是“兩”,即兩

種不同的審美要素,它們是相反的、對立的,是事物的兩端、兩極、兩面?!皥?zhí)兩用中”是

指在事物的兩端、兩極、兩面之間求“中”,使事物保持持中不偏均衡統(tǒng)一的勢態(tài),如此事

物才發(fā)展、平衡、和諧有序。以尚“中”思想為出發(fā)點,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怎樣去獲得“中”

的一整套思想原則或方法論原則——中庸。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

矣?!薄皥?zhí)兩用中”是思想法則,也是方法論法則。它的主要內容和特征,是以對“中”的

選取、追求為目標的,“中”是對立因素或對立面之間的正確之點、最佳之點,它不是固定

的而是變動的,就好比秤坨在秤桿上移動。

“和”是中和之美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作為古代和諧觀哲學基礎的核心構成,

在先秦思想家的觀念中,是指一種和諧的最佳狀態(tài)??鬃诱f:“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笨鬃拥摹昂投煌睂嶋H上是建立在對各種復雜事物的建構認識的基礎上的哲學理論。

它首先承認事物的復雜構成、多樣統(tǒng)一,無“不同”就不會有“和諧”?!昂汀迸c“不同”

乃是矛盾統(tǒng)一。這說明孔子對和諧的認識,是一種矛盾的和諧觀與動態(tài)和諧觀?!昂汀笔侨?/p>

際關系,也是“君子”人格。從“和實生物”角度看,“和”是團結和諧的人際關系得以持

久而不易互解的內在根據。不難看出,孔子言“和”,始終未離開主體的目的性,特別是政

治目的。這樣的“和”是一種建立在政治學和倫理學上的哲學,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哲學化

了的政治學和倫理學,而非純粹哲學。

中和理論,簡言之就是和諧適中,它始終強調的是事物對立面雙方保持一種最佳關系狀

態(tài),以此去評價社會人事,圍繞社會理性與個體感性的關系去思考審美問題?!爸小蓖怀龅?/p>

是人對“正確”的崇尚,對實踐理性的追求;“和”突出的是人在處理人生現(xiàn)實和藝術問題

時的辯證態(tài)度。中和原則的實質就在于保證每一種具體的和諧關系的正確性與最佳性。它始

終以人為中心,基于對人生存意義、人格價值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摘編自《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蘊及其現(xiàn)代意義》)

3.下列選項,沒有體現(xiàn)"中和之美"這一審美特征的一項是()

A.老子指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B.《毛詩序》提出詩歌應"發(fā)乎情,止乎禮義"。

C.司馬遷《屈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p>

D.楷書的特點在"正",草書在"奇",但楷書正有見奇,草書奇而反正。

【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材料信息的能力。

A."禍""福"關系不屬于審美范疇,二者可以轉化,不可以中和。

B."情和禮義"屬于審美且可以中和。

C."好色和怨誹”屬于審美且可以中和。

D."正和奇”屬于審美且可以中和。

故選A。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來表達思念之情?!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

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贝嗽~是中秋賞月遣懷之作,表達了蘇軾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

文人常常借助月亮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xiāng)?!币栽鹿鈱懴嗨?,以秋霜寫鄉(xiāng)愁,一片月光,一方秋霜,象征了異鄉(xiāng)人最凄涼的心境。

短短四句詩中,就出現(xiàn)了“月亮”和“月光”兩個意象。這首家喻戶曉的《靜夜思》,古往

今來不知觸動了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勾起了那離鄉(xiāng)別親的愁緒和思鄉(xiāng)念親的鄉(xiāng)淚。

詩人在借助月亮表達思念、思鄉(xiāng)之情的同時,也偶爾用來表達男女之情,多半是夫妻之

間的溫情。比如杜甫的《月夜》:“今夜廊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p>

作者望月抒懷,離亂之痛和內心之憂熔于一爐,對月惆悵,憂嘆愁思,以此來表達對遠方妻

子和兒女深切的掛念之情,以及對安定美好的幸福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情真意切,真摯動人。

與中國詩歌相對比,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月亮”在詩歌中常常用來描寫浪漫唯美的

愛情,或與愛情有關的美麗女性。從文藝復興到現(xiàn)在,在西方的文化里,月亮幾乎總是和愛

情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如影相隨。比如雪萊的《回聲》,直接把月亮和愛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愛情有更真實的回聲,比一切回聲要更美妙,月亮周圍閃著星星,笛聲琴聲,柔和的吉他

聲,反復地奏起愛情的曲調?!痹娙嗽谠撛娭袑⒃铝僚c人類最溫柔的情感——愛情相提并論,

足見其浪漫的情懷和溫柔的筆觸。

為什么東方的“月亮”善于傳達思念之情,西方的“月亮”常用于表達愛情呢?這背后

有著深層次的文化原因。中國歷來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詩歌作為中國古代主要的文化藝術

形式之一,除了抒情詠志、傳承文化這個功能之外,還承載著“載道”的重任。中國的詩歌

如果單純追求文化藝術上的“真”,僅僅用來抒發(fā)個人私密的情感和表達浪漫的情事,而忽

略政治倫理教化作用,那這樣的詩歌將得不到主流文化的認可。所以,我們今天見到的中國

古代詩歌中,“月亮”多用于表達非私人化的情感。

而西方的詩歌意象多追求藝術上的“真”:對事物逼真的描寫與細膩的刻畫、對真實思

想感情的表現(xiàn)。因此西方詩歌能夠將情感與思想如實地表達出來。與此同時,西方講求以個

體為中心的個人本位,體現(xiàn)在藝術形式上就是直抒個人胸臆,在表達過程中不受集體意識和

世俗禮儀的影響,因此能淋漓盡致地表達個痛快。“月亮”在詩歌中就能完全表達個人的所

思所想,甚至是深藏在心底的個人情感。

(摘編自周慶艷《“月亮”在中外詩歌中的意象對比研究》)

材料二:

李白詩中的月亮已不單純是客觀的物象,而是具有豐富的蘊含。冰清玉潔的月,更象征

著一種情操、一種人生追求,詩人把自己的“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