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干預與哀傷輔導_第1頁
危機干預與哀傷輔導_第2頁
危機干預與哀傷輔導_第3頁
危機干預與哀傷輔導_第4頁
危機干預與哀傷輔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危機干預

哀傷輔導南方醫(yī)科大學心理學系陳潔恐怖事件和自然災害給人們留下的是什么樣的傷害?22024/4/249.11后的美國人大約1/5的美國人感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重的抑郁和焦慮大約8百萬美國人報告自己因為911事件而感到抑郁或焦慮8個月后,紐約的很多學齡兒童做惡夢7%的美國人說他們曾因為911事件去找過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同樣多的人因為恐怖襲擊而服用處方藥物,這比襲擊事件發(fā)生前要高得多只有1/5的人去看過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人員32024/4/24學生自殺校園暴力社會危機事件不斷4突發(fā)事件2024/4/24什么是危機?危機指的某種突發(fā)事件破壞了個體的生活穩(wěn)態(tài),造成失衡,而個體原有能力不足以應付突發(fā)事件,個體感到痛苦或困惑的短暫時期判斷標準1、存在具有重大心理影響的事件2、引起急性情緒擾亂或認知、軀體和行為等方面的改變,但由均不符合任何精神疾病的診斷3、當事人或患者用平常解決問題的手段暫時不能應付或應付無效52024/4/24危機的特征及發(fā)展階段危機的特征——突然發(fā)生,不可預見;從某種程度來說,危機是正常狀態(tài),不可避免的危機屬于個人體驗,對某人是危機,對他人則未必是危機在短時間內一定有解決的方式采取適當的方式應對將轉危機為“轉機”,使得個人得到發(fā)展,反之,則可能產生退縮或更嚴重后果危機的發(fā)展階段——1、沖擊期:危機不久\當時(不超過4-6周),震驚、恐慌、不知所措2、防御期:否認危機的影響,極力想在短時間恢復平衡,控制事態(tài)3、解決期:積極采取各種方法接受現實,尋求資源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功能恢復4、成長期:能力得到發(fā)展,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62024/4/24適應理論:應激-脆弱性模式危機事件是一個重大應激源應對方式不足以調節(jié)生理、心理、認知方面的健康水平受損導致一系列癥狀出現7生理反應心理性痛苦認知偏差2024/4/24焦慮(心理反應)生活事件后果應對方式(軀體反應)社會支持人格特征認知評價壓力反應(行為反應)憤怒恐懼悲傷絕望攻擊自殺回避失助退化心理危機的系統(tǒng)模型82024/4/24應激反應生理反應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胃部不適、惡心、腹瀉出汗或寒戰(zhàn)肌肉抽搐、肌肉酸痛頭痛耳朵發(fā)悶、“聽覺喪失”疲乏月經周期紊亂性欲改變皮疹、過敏、燒灼感認知反應記憶問題定向問題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與理解困難不能不想災害事件計算、決策困難92024/4/24心理危機的四種結局一、平安度過危機,掌握危機處理方略

二、度過危機心留創(chuàng)傷,降低社會適應力三、危機不能度過,成為PTSD患者四、難以承受刺激,自傷自毀102024/4/24危機后發(fā)展情況調查30%完全恢復40%輕微癥狀20%持續(xù)存在中度癥狀10%不愈/惡化早期以闖入為主,其后回避突出達到緩解的時間中位數為至少3年1/3病人的PTSD病程超過10年112024/4/24什么是危機干預?危機干預就是從心理上解決迫在眉睫的危機,使癥狀得到立刻緩解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并獲得新的應付技能,以預防將來心理危機的發(fā)生心理危機干預是指運用心理學、心理咨詢學、心理健康教育學等方面的理論與技術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tài)的個人或人群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全方位的心理指導、心理輔導或心理咨詢,以幫助平衡其已嚴重失衡的心理狀態(tài),調節(jié)其沖突性的行為,降低、減輕或消除可能出現的對人和社會的危害122024/4/24危機干預的目標和工作模式最低目標是在心理上幫助病人解決危機,使其功能水平至少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最高目標是提高病人的心理平衡能力,使其高于危機前的平衡狀態(tài)”(Aguilera和Messick)危機干預的工作模式:

貝爾今:*平衡模式:重新獲得平衡

*認知模式:重新獲得對生活的控制

*心理社會轉變模式:結合所有的資

源(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選擇

合適的方式解決問題

*折衷模式:系統(tǒng)的、整合的132024/4/24焦慮(心理反應)生活事件后果應對方式(軀體反應)社會支持人格特征認知評價壓力反應(行為反應)憤怒恐懼悲傷絕望攻擊自殺回避失助退化心理危機的系統(tǒng)模型142024/4/24危機干預的六步模式危機評估確保安全提供支持替代措施制訂計劃有效承諾152024/4/241、臨床表現的評估*情緒方面:如緊張、焦慮、恐懼、悲傷等*認知方面:過度注意悲傷,記憶力、識別能力下降等*行為方面:社會功能下降,退縮、悲觀失望等*軀體方面:食欲不振、心悸、頭痛、失眠等2、可變通的應付機制、支持系統(tǒng)和其他資源的評估16危機評估2024/4/243、危機水平的評估

一:評定求助者是否存在生命危險二:評定危機者是否已喪失了原有的社會角色能力4、危機評估的注意事項

*危機評估與危機干預是緊密相關的*危機評估要求盡快完成*評估的關鍵是明確目前所存在的問題,不是作人格分析*強調“此時此地”*建立在雙方良好關系基礎上,雙方相互尊重和理解*考慮到有關的生活方式、社會和文化等因素危機評估172024/4/24第一層次:壓力表現

第二層次:生活事件認知評價應對方式社會支持

第三層次:人格壓力系統(tǒng)評估層次與方法壓力反應認知評價應對方式(軀體反應)(心理反應)人格生活事件社會支持(行為反應)晤談

調查量表測驗實驗182024/4/24心理教育心理指導心理治療對癥處理壓力系統(tǒng)論指導下的干預層次心身反應認知評價應對方式(軀體反應)(心理反應)人格生活事件社會支持(行為反應)192024/4/24危機中的溝通技巧聆聽:積極、坦誠,讓當事人說出問題接納:無條件關注、不批評不評價同理心:理解當事人的感受與決定鼓勵當事人挑戰(zhàn)自己:嘗試尋找替代信息分享:提供信息及潛在選擇選擇與承諾:承諾與拒絕的平衡幫助當事人實現局部目標:看到希望資源動員:團隊的力量激勵:當事人與咨詢師總結——危機順利解決202024/4/24溝通中的難點開放性提問不猜測焦點化問題有禮貌地拒絕選擇替代方法談論自殺問題212024/4/24青少年自殺問題概況全球性的社會和公共衛(wèi)生問題年輕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近年來青少年自殺有明顯上升趨勢全球范圍內5—14歲人群的年自殺率:女性0.5/10萬,男性0.9/10萬15—24歲人群的年自殺率:女性12.0/10萬,男性14.2/10萬

(PelkonenM,2003)222024/4/24國內青少年自殺意念的發(fā)生率232024/4/24不同年級青少年的自殺意念情況(百分比)年級自殺意念認真意念自殺計劃自殺未遂小五年級18.169.804.870.86初預年級19.7712.794.622.5初一23.6915.676.051.13初二23.4415.045.381.35高一31.8820.827.771.55高二37.9321.558.45.88242024/4/24青少年自殺方式252024/4/24青少年自殺原因分析自身因素意志力薄弱情緒抑郁消極的自我意識膚淺的生命觀環(huán)境因素過高期望、壓力過大、缺少家庭溫暖、人際關系緊張262024/4/24青少年自殺預防策略提高心理承受力加強熱愛生命的教育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減少社會應激事件對青少年自殺預警對青少年高危群體的重點預防低調報道青少年自殺事件272024/4/24自殺類危機干預當事人有自殺意念的預兆自殺危險的評估自殺干預六步模式4P模式——Pain:痛苦程度Plan:計劃Previoushistory:既往史Pluses:特殊情況282024/4/24自殺危險度評估4W提問——WhenWhereWhatHow有無自殺計劃?有無特殊準備?是否談論過自殺計劃?談論計劃時的表情、語調和語氣…既往是否有過自殺意圖?是否已經開始最后的準備?292024/4/24想一想危機干預過程中什么時候要進行哀傷輔導?為什么要進行哀傷輔導?哪些人需要哀傷輔導?哀傷輔導的目標是什么?302024/4/24哀傷(GRIEF)

哀傷指一個人遭遇失落或被奪去心愛的人或物時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憤怒和罪惡感的感覺更正確地說,喪失導致傷慟,但喪失具有個體差異性,不是每一個人都會表現出悲傷2024/4/2431喪失及其類型人所經歷的各種喪失概括為既簡單又全面的三類成長性喪失源于生命規(guī)律和人在生活中作出的選擇取舍創(chuàng)傷性喪失源于生命中一些不可預測性和突發(fā)性的事件預期性喪失源于人的預期,并沒有真正發(fā)生,也不一定真正出現2024/4/2432喪失及其類型不同類型的喪失通常都意味著:失去親近的人,可能是死亡或者是離開身體的損害、財產的損失、社會聯結的破壞失去未來的各種可能性等親近的人死亡,可以說最重要的喪失

三種類型的喪失可能會聯系在一起大規(guī)模災害帶來的喪失是全方位的2024/4/2433什么時候開始哀傷輔導?大多在葬禮后一周開始第一天是太快而不適宜的并沒有任何規(guī)定什么地點進行哀傷輔導?正式的工作場合并非必要,不一定在辦公室里舉行非正式場合,如花園等,家庭是最佳情景場合誰需要接受哀傷輔導?一,遭遇失喪的個人二,自覺有需要的個案三,預防模式:針對高危人群①在危機期間,生者很缺乏支持性社會網絡②社會支持并非不足,但死亡情境極端創(chuàng)痛③與死者有極端沖突的婚姻關系,極創(chuàng)傷的死亡情境,以及未被滿足的需要④生活中同時出現其他生活危機哀傷輔導的意義精神科門診處的統(tǒng)計數據:10-15%的門診病人認為自己有未解決的哀傷大多數喪親者在頭一年內都有憂郁癥狀,許多人其頭痛、心悸、顫抖及各種胃腸疾病的癥狀會加重有的喪偶者會復制疾病男性喪偶者死亡率顯著比婚姻中男性高哀傷輔導的目標確認和理解喪失的真實性表達、調整和控制悲傷應對由于喪失所帶來的環(huán)境和社會性改變轉移與喪失客體的心理連接修復內部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自我2024/4/2437哀傷輔導的基本原理依附理論(英國精神醫(yī)生約翰鮑比)人在早期生命發(fā)展中需要安全與保障,于是便對少數特定的個人發(fā)展出依附關系,并延續(xù)一生由于依附行為是為了維持情感聯結,因此任何危及這種聯結的情境對會產生特定的反應。喪失的潛在危機愈大,反應就俞強烈,變化也就愈多哀傷的時間模式死亡回避階段葬禮面對階段混亂,經歷痛苦重組,恢復可能需要其他的支持恢復至正常通常是很快的2024/4/2439哀傷輔導的過程(WORDEN的四個哀傷過程)

1.接受喪失喪失已經發(fā)生接受喪失意義,不扭曲接受喪失不可逆轉

2.經歷哀痛哀痛是必須的哀痛是正常接觸、感受哀痛

3.重新適應適應生活中的缺少新的正面自我形象/意識生活觀、信念調適4.投注于新關系愛的保留社會系統(tǒng)生涯任務希望在明天哀傷輔導的任務幫助當事人界定并表達情感幫助當事人在失去逝者的情況下活下去將感情從逝者身上轉移(愛、安全)允許時間去哀傷闡明正常的哀傷行為持續(xù)的支持檢查防衛(wèi)和適應方式界定病態(tài)行為并轉介哀傷輔導結果評估主觀經驗行為改變癥狀減輕正常的悲傷反應林德門的急性悲傷癥狀報告指出,正常的悲傷現象包括某種型式的身心癥狀或生理不適;逝者影像云擾腦海不去;對逝者或者死亡發(fā)生當時情境感到愧疚;敵意反應;失去遭遇失落前的生活功能;發(fā)展出逝者曾有的行為特質不正常的哀傷反應(1)1、談到逝者就感到無可抑制的強烈及鮮明的悲傷2、看似無關之小事引發(fā)強烈的悲傷反應3、會談出現失落的主題4、不原意搬動遺物5、檢查病史時,發(fā)現病人會產生類似逝者曾有的生理病癥6、親人死亡,生活有重大改變不正常的悲傷反應(2)7、長期的憂郁,特別是持續(xù)的愧疚感及低落的自我價值8、有模仿逝者的行動9、自毀的行動10、每年于固定的某段時間內有巨大的悲傷11、對疾病及死亡的恐怖12、了解死亡的過程——拉薩(Lazare,1979)哀傷輔導技巧:同感同感是咨詢師愿意放下個人主觀的參照標準,常識設身處地的從當事人的參照標準來看事物,并感受由此而生的感受林孟平(1993)有效同感的作用讓當事人感到被尊重讓當事人感到被了解和接納讓當事人有足夠安全感進行更深入的自我探討澄清輔導員對當事人的了解是否準確為進一步介入奠定基礎2024/4/2446同感技巧:積極聆聽面向當事人(正向或稍側)開放的姿態(tài)(避免交叉雙手或雙腳)身體向當事人方向前傾眼神接觸放松----Egan(1994)2024/4/2447同感的表達“你感到……(當事人的感受和感受的強度)”,因為……(當事人的思想/經驗/行為)”e.g.“你感到非常內疚,因為你認為你沒有能力去拯救你的太太?!北磉_負面情緒的形容詞無奈、無助、遺憾內疚、慚愧、后悔痛苦、傷心、無望六神無主、手足無措恐慌、彷徨、可怕擔心、憂慮、恐懼緊張、憤怒、不滿麻木、心死、絕望孤單、寂寞、悲觀疼痛、沮喪、疏離2024/4/2448同感表達的原則(EGAN,1994)不要草率回應,給自己一點思考的時間回應要簡短,避免長篇大論避免完全不作回應或持久的緘默避免在當事人正在表達感受時問一些資料性的問題避免說教和提出時機未成熟的忠告在準確理解當事人的處境和感受后才作出回應避免機械化或鸚鵡式地重復當事人的說話避免混淆同情、同意和同感2024/4/2449哀傷輔導中的DOS和DON’TS(1)DoDon’t坦白承認:“我也不知道該對你說些什么?!倍嗦?,少說話,多用非語言的回應(特別是喪親初期)說:“要振作些”、“你會克服到的”、“節(jié)哀順便”等說:“雖然我不能完全了解你的感受,但我似乎聽到你覺得…(生者的感受),因為…(生者的經驗/思想/行為)”說:“我很了解你的感受。”多以開放式的語句詢問生者對親人逝世的感受,積極聆聽并作出同感回應說:“你應該感到安慰,因為他已不用再受苦不了?!薄澳銘摳械诫y過,因為你倆曾如此的親密?!辈患芍M用“死”字談及逝者的亡故,有助于剛喪親者增加失落的真實感,并鼓勵更多對死者的公開談論以太多其它字眼代替“死”字2024/4/2450哀傷輔導中的DOS和DON’TS(2)DoDon’t邀請生者停留在感受的層面,進行探討和分享,并表示理解生者對逝者那種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面對“為什么”之類的問題,可讓生者知道將來有一天他可能會為逝者的死找出屬于自己的答案,有時“無回答”也是一個答案,甚至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