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1.120.01

C23

團體標準

T/CACMXXXX-2021、、

T/CACMXXXX-2018

、

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規(guī)范

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cologicalPlanting

ofBaiShao-soybeanRelayIntercropping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發(fā)布

1

T/CACMXXXX-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

的規(guī)定起草。

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

本文件由道地藥材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道地藥材生態(tài)遺傳重點研究室提

出。

本文件由中華中醫(yī)藥學會歸口。

本文件起草單位: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南京

農業(yè)大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黃璐琦、張秀新、郭蘭萍、薛璟祺、王順利、向增旭、薛玉前、柳志

勇、何雅莉、康傳志、張小波。

II

T/CACMXXXX-2021

引言

白芍為芍藥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莖。白芍屬于常用中藥材,用量大,

產地集中,生長周期長,需求剛性,容易存放,也是大宗交易的中藥材品種。根據分析,芍藥

根含有芍藥苷和安息香酸,具有養(yǎng)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等功效,主治血虛

萎黃,月經不調,自汗,盜汗,脅痛,腹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侗窘洝酚涊d,白芍“主邪

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治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白芍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

多生長于山坡、山谷的灌木叢中。其莖高約為40~80cm,花期一般在5~7月,具體時間視栽種

位置決定;白芍的主要藥用部位在根部,而其根系則比較粗壯。白芍是一種喜溫濕、耐寒冷的

植物,對于土壤的要求也相對較高,一般而言,肥厚、疏松的土壤更加有利于白芍的生長發(fā)育。

間套作技術利用了不同農作物生長的“空間差”和“時間差”,進行多層次、多作物立體開發(fā)。

近幾年來,隨著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科學技術的普及,立體高效間套作栽培模式發(fā)展迅速,面積

不斷擴大,類型日趨增多,內容更加豐富,效益持續(xù)增長,已成為實現(xiàn)農業(yè)高產、高效、可持

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白芍和大豆套作可利用大豆培育土壤肥力,降低草害,同時達到增收

的目的。

白芍-大豆套作栽培模式已在白芍主產區(qū)推廣和應用,但生產及管理比較粗放,缺乏相應的

標準規(guī)程,制定該模式的種植技術規(guī)范勢在必行。

I

T/CACMXXXX-2021

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規(guī)范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的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技術特點、技術優(yōu)勢

核心機理、技術評價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白芍主產區(qū)浙江磐安、安徽亳州等地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其他白芍產區(qū)

可參照執(zhí)行。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

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3095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

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使用全部)

GB15569農業(yè)植物調運檢疫規(guī)程

GB15618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農用土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道地藥材Daodiherbs

經過中醫(yī)臨床長期應用優(yōu)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qū)所產同種中藥材相

比,品質和療效更好,且質量穩(wěn)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

3.2

生態(tài)種植Eco-planting

應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協(xié)調、循環(huán)、再生原理,結合系統(tǒng)工程方法設計,綜合考慮

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充分應用能量的多級利用和物質的循環(huán)再生,實現(xiàn)生態(tài)與經濟

良性循環(huán)的生態(tài)農業(yè)種植方式。

3.3

套作Relayinter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于行間或株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

4白芍植物基原及其生態(tài)生物學特征

來源于芍藥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

1

T/CACMXXXX-2021

芍藥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芍以栽培品種為基原,在我國分布于浙江、江蘇、山東、河北、

四川、安徽、貴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區(qū)。白芍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不耐蔭蔽,耐寒,但以

無霜期較長的地區(qū)生長最好。根為肉質根,怕澇,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而較肥沃的沙壤土,

在粘土及沙土中也能生長,但在低洼、鹽堿、排水不暢的地中易爛根。

傳統(tǒng)認為杭州白芍、四川中江渠河的川芍、安徽亳州的亳芍質量最好,為道地藥材。白芍

的道地產區(qū)包括,安徽亳州、渦陽、臨泉、界首、鳳臺;四川中江、蒼溪、渠縣、宣漢、儀隴、

廣安;浙江東陽、磐安、縉云、永康、仙居、臨安、安吉等地。這些地區(qū)藥用芍藥分布在海拔

500m以下的區(qū)域,栽培或野生于平原、丘陵或較低山地,喜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壤

土或砂壤土。亳州地區(qū)、中江地區(qū)以及杭州地區(qū)的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較

充沛)等特點,當地生境特征為:年均溫高于15℃,年降水量830~1450mm。

5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現(xiàn)狀

浙江磐安和安徽亳州分別是杭白芍和亳白芍的主產區(qū),目前兩地均有白芍-大豆套作的生產

模式,且優(yōu)勢明顯。在白芍地里套作大豆,很好的利用了兩種作物生長發(fā)育的“空間差”和“時

間差”,提高土地利用率;種植大豆還可以培育土壤肥力,提高白芍產量,同時獲得大豆收益。

至2018年,白芍主產區(qū)累計推廣白芍-大豆套作技術1萬余畝。

6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

6.1茬口選擇

白芍忌連作,白芍宜于秋季9~10月種植,大豆宜7月上中旬種植。

6.2產地環(huán)境

白芍喜溫濕,具一定的耐寒性,在贛、浙、皖等省地下部能安全越冬??购敌暂^強,忌澇,

長期水分過多,排水不良之處易引起爛根。產地環(huán)境質量應符合空氣質量GB3095二級標準,

土壤質量GB15618二級標準,農田灌溉水質量GB50842標準。

6.3選地整地

白芍宜種植在陽光充足、地勢高、雨量充沛、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中,黏土、鹽堿地、

潮濕之地不宜栽植,忌連作。白芍栽后需3~4年收獲,生長期長,而且又是深根性植物,故要

求精耕細作。栽前深翻40~60cm,結合翻耕施入廄肥或堆肥45000kg/hm2作基肥,然后耙平整

細,做成1.2m寬的高畦。周圍開好排水溝,溝寬0.3~0.5m。

6.4育苗與繁殖

有性繁殖:可于8月上旬采收白芍種子立即播種或將采收的果實去掉果皮,將種子與濕沙

混合貯藏,放在陰涼處,保持濕潤,種子不宜曬干,可貯藏到9月下旬播種。播種按行距15cm

開溝深3cm進行條播,粒距3cm。由于該方法生長期長,實際生產中白芍繁殖以無性繁殖為

主。

無性繁殖:包括分根繁殖和芍頭繁殖兩種方式。①采支根。收獲時把同筷子粗的根按其芽

和根的自然分布情況剪成數株,每株留1~2個飽滿的芽及根。根粗2cm左右,過細養(yǎng)分不足,

生長不良;過粗主根生長不良,支根多,質量差。②采芍頭。在白芍收獲時,先將芍根從芍頭

著生處全部割下,加工藥用,所遺留的即為藥頭。生長好的白芍1hm2地所得芍頭,可種植3~

5hm2。芍根和芍頭選好后,應隨切隨栽或暫時貯藏。栽種時,可按芍頭和芽的大小,順其自然

2

T/CACMXXXX-2021

生長情況,用刀切成2~4塊,每塊有粗壯芽1~2個,作種苗用。切取芍頭的厚度為2cm左右,

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其產量和質量。栽時用5號ABT生根粉3~5mg/L的溶液浸芽塊15~20min,

再按株行距40cm×60cm,開穴深12cm,穴徑20cm,穴底鋪施廄肥和火土灰,厚約4cm,肥

上覆原土4cm,壓實后放入芍芽1~2個,擺正,芽尖向上,栽正,以芽頭與地面平,施火土灰

和過磷酸鈣,蓋土堆成高出地面的饅頭形,護芽防寒越冬,翌年3月上旬芍芽萌發(fā)前將堆土耙

平。

6.5套作大豆

于每年7月上中旬,選雨天后土壤墑情適當時播種,在白芍壟間開淺穴播種大豆,每穴播

3~4粒,每畝地成苗1.0~1.2萬株。

第4年不可間種,以免影響產量。

6.6田間管理

6.6.1中耕除草

栽后第二年3月中旬進行松土保熵,每年應在施肥前中耕除草。夏季結合抗旱中耕除草,

冬季結合清園中耕堆土防寒。

6.6.2施肥

白芍栽種當年,初生根需肥較少,不可追肥,第2年開始,追肥3次,第1次在3月,第

2、3次分別在5、7月生長旺季。第3年再施肥3次:第1次在3月,第2次在4月,第3次

在11月,第4年即收獲年,分別于3、4月下旬追肥2次。追肥時畝施1000kg生物有機肥,

硫酸鉀10kg;每年5~6月為白芍生長發(fā)育盛期和進入開花期,需肥量最大,可噴施0.2%磷酸

二氫鉀進行根外追肥,增產效果顯著。

6.7病害防治

白芍病害主要是灰霉病、軟腐病和葉斑病等。

灰霉病主要為害白芍的莖、葉和花。初期白芍的葉面會出現(xiàn)圓形的淡褐色斑點,中期莖部

會出現(xiàn)梭形病斑,后期則變成灰色霉狀物,能使莖部全部腐爛。為了防止這些病害,需要合理

密植,這樣既利于通風,又能更有效的吸收養(yǎng)料。在種植前首先應該選擇抗性好的品種或者無

病、健壯的種根,再進行種植。如果還是有病發(fā)的征兆出現(xiàn),在初期可以通過定時噴灑多菌靈

等來防止灰霉病的發(fā)生。

軟腐病常在病株葉面、葉柄、花莖上出現(xiàn)水浸狀斑,進而萎軟下垂,如不及時防治全株死

亡。發(fā)現(xiàn)此病時剪除爛葉、爛莖,在剪處涂硫黃粉,也可用代森鋅等藥預防。

葉斑病主要為害葉片,發(fā)病時初期為褐色圓斑,后擴展呈同心輪狀,當濕度加大時,病斑

的背面產生黑綠色霉狀物,最終葉片枯死。防治可在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噴波爾多液或多菌靈,

也可用甲基托布津。

6.8采收

白芍一般于8-10月采收。采收時,待白芍枯苗后,于晴天割去莖葉,挖取全根,抖去泥沙,

運至室內,割下芍根(芍頭另放,作種用),剪去側根、須根,修平凸面,切去頭尾,按大、中、

小分級,在室內堆2~3d,每日翻堆1次,使芍根水分蒸發(fā),質地柔軟,便于加工。

3

T/CACMXXXX-2021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關鍵點

1時間和空間有效利用

利用白芍和大豆時間和空間的互補作用,共生期相互影響小,提高土壤利用率。同時,大

豆的遮陰效果也抑制了雜草的光合和生長速率。

2提高土壤肥力

利用大豆的固氮作用,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另外,大豆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蛋白

質含量為10%~20%,據測定100kg的大豆秸稈含有82kg的有機物、純氮1.3kg、純磷0.3kg,

堅持用大豆秸稈還田可使土壤的有機質、土壤的物理性狀、團粒結構、N、P、K以及微量元素

均有明顯的提高,有力促進土壤養(yǎng)分的良性循環(huán)。

4

T/CACMXXXX-2021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效益評價

1經濟效益

以浙江磐安為例,2010年該產區(qū)采用白芍-大豆套作的生產模式,白芍畝產凈收入1.2萬,

大豆畝產凈收入0.4萬元,效益較為可觀。

2生態(tài)效益

大豆是重要的固氮植物,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而且大豆秸稈還田覆蓋能起到增肥、保

濕、調溫、壓草、抗病蟲等多重作用,有效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量;同時大豆秸稈還田,對

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保護作用。堅持用大豆秸稈還田可使土壤的有機質、土壤的物理性狀、團粒結構、

N、P、K以及微量元素均有明顯的提高,有力促進土壤養(yǎng)分的良性循環(huán)。

5

T/CACMXXXX-2021

附錄C

(資料性附錄)

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的核心機理

1生態(tài)學原理

白芍和大豆的生長存在時間差和空間差,可實現(xiàn)立體種植,最大程度的提高單位面積耕地

效益,各層次空間生態(tài)位光、氣、熱、肥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2經濟學原理

1)大豆套作對白芍田的雜草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減少了勞動成本。

2)白芍和大豆套作,在基本不影響白芍產量的同時,增加了大豆的產量,同時,大豆秸稈

還田等也能節(jié)省肥料的用量。

6

T/CACMXXXX-2021

參考文獻

[1]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一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

[2]蔣雨晗.藥用白芍優(yōu)良種質資源的篩選研究[D].北京: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

[3]查良平,楊俊,彭華勝,等.四大產地白芍的種質調查[J].中藥材,2011,33(7):1037-

1040.

[4]中國質量網.質檢總局關于批準對中江白芍、射洪野香豬、漆碑茶、鄉(xiāng)城藏雞、鄉(xiāng)城藏雞蛋

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公告.

[5]張麗萍,楊春清,趙永華,丁萬隆,劉輝,汪宗喜.2004.安徽白芍規(guī)范化種植加工技術研究

及SOP的制定.世界科學技術.63-72.

7

T/CACMXXXX-2021

目次

前言.................................................................................................................................................................Ⅱ

引言................................................................................................................................................................Ⅲ

1范圍................................................................................................................................................................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3.1道地藥材Daodiherbs.............................................................................................................................1

3.2生態(tài)種植Eco-planting............................................................................................................................1

3.3套作Relayintercropping.........................................................................................................................1

4白芍植物基原及其生態(tài)生物學特征.............................................................................................................2

5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歷史............................................................................................2

6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2

6.1茬口選擇..................................................................................................................................................2

6.2產地環(huán)境..................................................................................................................................................2

6.3選地整地..................................................................................................................................................2

6.4育苗與繁殖..............................................................................................................................................2

6.5套作大豆..................................................................................................................................................3

6.6田間管理..................................................................................................................................................3

6.7病蟲害防治..............................................................................................................................................3

6.8采收..........................................................................................................................................................3

附錄A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關鍵點..................................................................................................4

1時間和空間的有效利用遮陰.....................................................................................................................4

2提高土壤肥力.............................................................................................................................................4

附錄B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評價.........................................................................................................5

1經濟效益.....................................................................................................................................................5

2生態(tài)效益.....................................................................................................................................................5

附錄C白芍-大豆生態(tài)種植技術形成的核心機理.............................................................................................6

1生態(tài)學原理.................................................................................................................................................6

2經濟學原理.................................................................................................................................................6

參考文獻...............................................................................................................................................................7

I

T/CACMXXXX-2021

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規(guī)范

1范圍

本文件規(guī)定了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的術語和定義、技術要求、技術特點、技術優(yōu)勢

核心機理、技術評價要求。

本文件適用于白芍主產區(qū)浙江磐安、安徽亳州等地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其他白芍產區(qū)

可參照執(zhí)行。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

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3095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

GB5084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使用全部)

GB15569農業(yè)植物調運檢疫規(guī)程

GB15618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農用土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道地藥材Daodiherbs

經過中醫(yī)臨床長期應用優(yōu)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qū)所產同種中藥材相

比,品質和療效更好,且質量穩(wěn)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

3.2

生態(tài)種植Eco-planting

應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整體、協(xié)調、循環(huán)、再生原理,結合系統(tǒng)工程方法設計,綜合考慮

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充分應用能量的多級利用和物質的循環(huán)再生,實現(xiàn)生態(tài)與經濟

良性循環(huán)的生態(tài)農業(yè)種植方式。

3.3

套作Relayinter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長后期,于行間或株間播種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種植方式。

4白芍植物基原及其生態(tài)生物學特征

來源于芍藥科植物芍藥PaeonialactifloraPall.。

1

T/CACMXXXX-2021

芍藥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芍以栽培品種為基原,在我國分布于浙江、江蘇、山東、河北、

四川、安徽、貴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區(qū)。白芍喜溫暖濕潤氣候,喜陽,不耐蔭蔽,耐寒,但以

無霜期較長的地區(qū)生長最好。根為肉質根,怕澇,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而較肥沃的沙壤土,

在粘土及沙土中也能生長,但在低洼、鹽堿、排水不暢的地中易爛根。

傳統(tǒng)認為杭州白芍、四川中江渠河的川芍、安徽亳州的亳芍質量最好,為道地藥材。白芍

的道地產區(qū)包括,安徽亳州、渦陽、臨泉、界首、鳳臺;四川中江、蒼溪、渠縣、宣漢、儀隴、

廣安;浙江東陽、磐安、縉云、永康、仙居、臨安、安吉等地。這些地區(qū)藥用芍藥分布在海拔

500m以下的區(qū)域,栽培或野生于平原、丘陵或較低山地,喜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壤

土或砂壤土。亳州地區(qū)、中江地區(qū)以及杭州地區(qū)的氣候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較

充沛)等特點,當地生境特征為:年均溫高于15℃,年降水量830~1450mm。

5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來源及應用現(xiàn)狀

浙江磐安和安徽亳州分別是杭白芍和亳白芍的主產區(qū),目前兩地均有白芍-大豆套作的生產

模式,且優(yōu)勢明顯。在白芍地里套作大豆,很好的利用了兩種作物生長發(fā)育的“空間差”和“時

間差”,提高土地利用率;種植大豆還可以培育土壤肥力,提高白芍產量,同時獲得大豆收益。

至2018年,白芍主產區(qū)累計推廣白芍-大豆套作技術1萬余畝。

6白芍-大豆套作生態(tài)種植技術

6.1茬口選擇

白芍忌連作,白芍宜于秋季9~10月種植,大豆宜7月上中旬種植。

6.2產地環(huán)境

白芍喜溫濕,具一定的耐寒性,在贛、浙、皖等省地下部能安全越冬??购敌暂^強,忌澇,

長期水分過多,排水不良之處易引起爛根。產地環(huán)境質量應符合空氣質量GB3095二級標準,

土壤質量GB15618二級標準,農田灌溉水質量GB50842標準。

6.3選地整地

白芍宜種植在陽光充足、地勢高、雨量充沛、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中,黏土、鹽堿地、

潮濕之地不宜栽植,忌連作。白芍栽后需3~4年收獲,生長期長,而且又是深根性植物,故要

求精耕細作。栽前深翻40~60cm,結合翻耕施入廄肥或堆肥45000kg/hm2作基肥,然后耙平整

細,做成1.2m寬的高畦。周圍開好排水溝,溝寬0.3~0.5m。

6.4育苗與繁殖

有性繁殖:可于8月上旬采收白芍種子立即播種或將采收的果實去掉果皮,將種子與濕沙

混合貯藏,放在陰涼處,保持濕潤,種子不宜曬干,可貯藏到9月下旬播種。播種按行距15cm

開溝深3cm進行條播,粒距3cm。由于該方法生長期長,實際生產中白芍繁殖以無性繁殖為

主。

無性繁殖:包括分根繁殖和芍頭繁殖兩種方式。①采支根。收獲時把同筷子粗的根按其芽

和根的自然分布情況剪成數株,每株留1~2個飽滿的芽及根。根粗2cm左右,過細養(yǎng)分不足,

生長不良;過粗主根生長不良,支根多,質量差。②采芍頭。在白芍收獲時,先將芍根從芍頭

著生處全部割下,加工藥用,所遺留的即為藥頭。生長好的白芍1hm2地所得芍頭,可種植3~

5hm2。芍根和芍頭選好后,應隨切隨栽或暫時貯藏。栽種時,可按芍頭和芽的大小,順其自然

2

T/CACMXXXX-2021

生長情況,用刀切成2~4塊,每塊有粗壯芽1~2個,作種苗用。切取芍頭的厚度為2cm左右,

過大或過小都會影響其產量和質量。栽時用5號ABT生根粉3~5mg/L的溶液浸芽塊15~20min,

再按株行距40cm×60cm,開穴深12cm,穴徑20cm,穴底鋪施廄肥和火土灰,厚約4cm,肥

上覆原土4cm,壓實后放入芍芽1~2個,擺正,芽尖向上,栽正,以芽頭與地面平,施火土灰

和過磷酸鈣,蓋土堆成高出地面的饅頭形,護芽防寒越冬,翌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