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北師大版一輪教案第十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_第1頁
高考歷史北師大版一輪教案第十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_第2頁
高考歷史北師大版一輪教案第十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_第3頁
高考歷史北師大版一輪教案第十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_第4頁
高考歷史北師大版一輪教案第十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單元eq\b\lc\|\rc\(\a\vs4\al\co1(,,,,,,,,,,,,,))eq\b\lc\\rc\(\a\vs4\al\co1(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和古代,中國的科技與文化))[宏觀·理清時序]時序要清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線索要明本單元圍繞中國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主要從儒家思想的演變以及科技、文學、書法、繪畫和戲劇的發(fā)展過程來敘述。線索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中國古代思想在經(jīng)歷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后,漢代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經(jīng)過歷代儒學家們的改造,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時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發(fā)展到更具理論化和思辨化的理學階段,開創(chuàng)了儒學的新時代。明清之際,一些進步思想家對儒學的批判繼承,使儒學出現(xiàn)了活躍的局面,對后世影響深遠。線索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世界,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和進步貢獻顯著。中國古代藝術源遠流長,隨著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和市民隊伍的壯大,文學藝術逐漸走向平民化、世俗化。第24講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理知識體系][背史論術語](1)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孟子、荀子發(fā)展了儒家思想。(2)儒家提倡“仁”“禮”“德治”“仁政”;老莊之學崇尚自然,主張“無為”;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推行嚴刑峻法;墨家提倡實踐精神。這些學派的思想都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奠基作用。(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變革,促進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4)漢武帝時,董仲舒改造了傳統(tǒng)儒學,適應了統(tǒng)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確立了儒學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5)漢武帝興辦太學,打破了以往由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提高了儒學地位;在各郡縣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tǒng)。知能強化課Ⅰ傳統(tǒng)文化的濫觴—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中國古代自然哲學的建構——老子思想1.思想主張核心思想:“道”認為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變的。他還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擯除了“天命”的絕對權威辯證法世界萬物和人類社會總是在不停運動,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兩面并不斷轉化,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無為”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提倡清靜無為,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小國寡民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抱有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社會2.評價(1)積極意義:①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其思想主張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等)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②老子關于“天道”與“人道”的論述,展示了中國古代辯證思維的絢麗畫卷,其中充滿智慧和洞察力,對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③老子所勾勒的世界藍圖是萬物和諧、各遂性命、充滿生機的協(xié)調世界,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實現(xiàn)的生態(tài)文明社會的偉大理想。(2)局限:其辯證法忽略了事物轉化的條件,必然走向不可知論;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持悲觀態(tài)度。二、中國古代道德學說的建構——孔子思想1.思想主張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出發(fā)點是愛人;實現(xiàn)“仁”的途徑是道德自覺,推己及人;目的是調節(jié)與和諧人際關系以“禮”治國強調等級和秩序調整“禮”和“仁”的方法中庸。既貴賤分明又溫情和諧。達到中庸的做法是“和而不同”以“德”治民統(tǒng)治者要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教育思想開創(chuàng)中國古代私人講學之風,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并重,舉一反三,不恥下問,學以致用,溫故而知新等世界觀對鬼神敬而遠之,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yōu)先地位2.文化貢獻:《四書》《五經(jīng)》的文化傳承(1)整理西周文獻:①《詩》——即《詩經(jīng)》,這是西周至春秋時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有3000篇之多,經(jīng)孔子刪訂以后,保留了305篇,通稱300篇。這部詩歌選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各地的樂調,共十五國風;雅,周人的官話稱為雅言,是西周王畿的詩;頌,即宗廟祭祀的樂歌。孔子很重視《詩經(jīng)》,他總是啟發(fā)學生們去讀詩,將讀詩與做人聯(lián)系起來。②《書》——即《尚書》,指春秋以前的官方政治歷史資料匯編,相傳有百篇,今傳28篇。孔子認為,學生們研習《書》的目的,不僅可以增長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還能體會先王是如何治國理政的。③《禮》——又稱《士禮》,后稱《儀禮》,與《周禮》《禮記》合稱“三禮”。孔子對周禮有很深的研究,很有感情,心向往之,要求學生們認真學習和實踐。④《樂》——指《樂經(jīng)》,是音樂方面的典籍??鬃又匾曇魳?,認為這也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他認為音樂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要求完善。⑤《周易》——這是一部以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自然現(xiàn)象,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占卜之書,其中也含有人生經(jīng)驗和哲學思想。⑥《春秋》——相傳孔子依據(jù)魯國史官的記載整理而成,起于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于魯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2)述而不作:①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匯編,由其弟子或再傳弟子追記寫成《論語》。②后世的曾子、子思、孟子的著作《大學》、《中庸》、《孟子》分別發(fā)揮了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政治倫理。這就是被后世學者尊奉為儒家經(jīng)典的“四書”。[史學者說]對孔子及其思想的評價(1)孔子的學說從根本上說是保守的,但孔子堅持統(tǒng)治者應在合理的道德原則基礎上進行統(tǒng)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進步的一面。——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黑格爾認為:孔子的哲學就是國家哲學,構成中國人教育、文化和實踐活動的基礎。但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不能算是哲學家?!吨袊芯靠鬃诱鎸嵭晕鞣饺巳绾慰纯鬃??》三、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1.背景經(jīng)濟生產(chǎn)力發(fā)展。奴隸制經(jīng)濟的崩潰,土地私有制的產(chǎn)生,封建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為學術上的繁榮提供了物質上的條件政治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對社會變革的現(xiàn)實發(fā)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時弊的各種方案,就必然會出現(xiàn)觀點各異的現(xiàn)象文化隨著“私學勃興”,“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平民開始接受教育;造就了一大批知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的文士,同時也為學術繁榮提供了輿論陣地階級關系原來屬于貴族最底層的“士”階層地位上升,他們代表本階層和政治派別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實現(xiàn)治國平天下的愿望學術環(huán)境在缺少絕對權威和政治控制的情況下,人們的思想不受束縛和制約。各派學者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學者不是政治附庸,不依附于某個政治權勢集團,具有較強的獨立自主性2.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xiàn)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為數(shù)量多?!盃庿Q”指各派學者或思想家,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爭相發(fā)表自己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見解,提出自己治國濟世的主張。3.特點: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4.實質“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5.評價(意義)(1)“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繁榮,對當時和后來的社會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2)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兩千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強的理論武器。各派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史學者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給我們的啟示:允許學術自由,促進思想解放;允許人才流動,使其“擇木而棲”;人民多談國事,為對決策者提出批評意見和決策參考建議;定期開學術研討會,各自取長補短。四、戰(zhàn)國時代的諸子思想1.戰(zhàn)國時期“天道”與“人道”問題的爭鳴戰(zhàn)國時期思想學說的“百家爭鳴”都產(chǎn)生于學者們對“天道”與“人道”二者相互關系的不同理解。(1)孟子:“仁政”孟子把孔子“仁”的學說發(fā)展為一套系統(tǒng)的政治學說,主張施行“仁政”(思想核心)。實質是建立小農經(jīng)濟;內容是給農民以土地,不犯農時,寬刑減稅民本思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成為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主張“性本善”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倡導“養(yǎng)浩然之氣”他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大丈夫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道”與“人道”的關系認為“天道”與“人道”是統(tǒng)一的,二者融合在誠信道德原則基礎上(2)荀子:政見主張統(tǒng)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禮法兼施,王霸并用),以德服人民本思想看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性惡論”強調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禮法并用,使人向善唯物思想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提出“天行有?!?、“制天命而用之”等觀點(自然界的運行有自己的規(guī)律;但人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掌握大自然的規(guī)律為人類造福)對“禮”的認識對“禮”的思想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把握“禮”(荀子提倡的“禮”不同于孔孟,而是主張靠行政強制使人“向善”)(3)莊子:思想核心“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則“齊物”就是萬物齊一,認為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間一切事物,如生死壽夭,是非得失,物我有無,都應當同等看待“逍遙”就是對事物采取一種旁觀、超然的態(tài)度。要做到逍遙,就要“無所恃”,不要受各種條件左右。主張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認為放棄一切大小、生死、貴賤、榮辱等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逍遙”社會觀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社會不公順應自然認為天與人“不相勝”,人對自然狀態(tài)的破壞,無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須順應自然哲學思想相對主義是莊子哲學的主要特點[史學者說]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認為: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而這棵參天大樹的根源于道家;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呂思勉認為:諸家皆于明一節(jié)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饺蔟R《道家與道教定義》2.墨家思想(1)“兼愛”(核心思想):墨子也把“兼愛”稱為“仁”,但與孔子的“仁”有很大差異??鬃拥摹叭省笔且匝夑P系為基礎的,有等級差別的愛(“親親有術,尊賢有等”);而墨子主張的“兼愛”則是沒有差距的愛(“愛人若愛其身”),消除親疏、貴賤的分別,同等地去愛所有的人。(2)“非攻”:反對不義戰(zhàn)爭,主張各國和平共處。以墨子為首的墨者為宣傳和平四處奔走。(3)“尚賢”:尊重有才德的人,反對任人唯親。(4)“尚力”:強調勞動者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提倡節(jié)儉:主張“節(jié)用”“節(jié)葬”,反對奢侈浪費。(5)非命(反對儒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非樂(反對娛樂)、尚同(集權主義,“一同天下之義”)。3.法家思想(1)思想:集權觀加強君主集權,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改革觀社會在發(fā)展,政治要改革,反對儒家“是古非今”的歷史觀政見“法”“術”“勢”相結合,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威震懾臣民法治觀以法治國,厲行賞罰,獎勵耕戰(zhàn)(2)影響:①迎合了建立大一統(tǒng)專制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對中國專制主義政體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都起了重大作用。②漢代以來,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消失,但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學體系中,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外儒內法”),成為維護專制政權的工具。③嚴刑峻法等主張,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限制了人們的自由,不利于緩和社會矛盾。一、“異彩紛呈”的先秦諸子思想1.諸子百家思想主張的相似性與差異性諸子百家從治國理念、社會倫理觀、人與自然的關系、人生態(tài)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反映了社會變革下思想解放的特點。諸子百家思想主張的相似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他們所追求的目標上,都是為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將社會從混亂中救出,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其差異性具體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在治國理念上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等等在社會倫理觀上孟子主張“人無有不善”,而荀子、韓非子主張“人之性惡”;道家的告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環(huán)境影響人性的轉變;等等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而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等等在人生態(tài)度上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主張“天命觀”;等等在社會成員關系上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尊卑有序2.先秦諸子思想的現(xiàn)實價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無類”等思想:具有和諧意識,對于調節(jié)人際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作用,對今天倡導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鑒意義;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質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jù)。(2)道家的“無為”思想:主張順應自然,對于增強環(huán)保意識,促進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現(xiàn)實價值;道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基礎。(3)法家的法治、變革思想:對于當今中國的法制建設具有借鑒意義;法家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4)墨家的“兼愛、非攻、節(jié)儉、尚賢”思想:成為今天平等博愛、熱愛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來源。二、先秦儒學的基本特征政治特征重視傳統(tǒng)、注重繼承;政治和倫理結合;在治國方略上主張“德治”,以德為主,德刑相輔,強調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對人進行利導的禮治而不是對人實施純粹強制的法治;和貴中庸;在天與人的關系上重于人事,虛于天命倫理特征強調“仁”和“禮”,仁是思想的內核。仁是主觀道德修養(yǎng),禮是客觀制度規(guī)范經(jīng)濟特征認為人民的貧富與國家的治亂安危有很大的關系。同時提倡對財富欲望加以節(jié)制,要重義輕利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他創(chuàng)辦私學,開創(chuàng)了平民能夠接受教育的新時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視禮、義、信等,還注重培養(yǎng)為政治國的能力,強調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與統(tǒng)一聚焦主題(一)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一、立足時空觀念,謹防“顛倒錯亂”1.《世界文明史》中說:“(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當希臘人正在探討物質世界的性質、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靈魂和神的關系時,中國的圣人正試圖去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基礎和賢明政治的根本原則?!睂е轮袊枷爰谊P注這一主題的主要原因是()A.社會的劇烈變動 B.自然經(jīng)濟占統(tǒng)治地位C.統(tǒng)治者政策的引導 D.“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解析:選A公元前6世紀至前3世紀大致相當于古代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的劇烈社會動蕩使得士人試圖去發(fā)現(xiàn)人類社會的基礎和賢明政治的根本原則,提出不同的治國方案,希望被統(tǒng)治者采納,達到天下太平,因此A項正確;B項與時間不符,排除;C、D兩項與題意不符,排除。2.百家爭鳴時期,先秦諸子縱論“天下”,諸子言論中的“天下”指的是()《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與一《荀子》一天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韓非子》一匡天下A.周王朝統(tǒng)治區(qū)域 B.秦朝時期的中國C.約今整個中國區(qū)域 D.東西方世界解析:選A先秦諸子生活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東周時期,秦朝是在此后,故A項正確,B項錯誤;清朝前期基本奠定今天中國的疆域,故C項錯誤;14、15世紀,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各大洲相對隔絕的狀態(tài)開始打破,整體世界開始形成,故D項錯誤。[思維升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即東周時期,是分封制崩潰、封建制確立的大變革時期。禮崩樂壞、空前的戰(zhàn)亂動蕩和社會變革為各個階層的思想家們發(fā)表自己的主張、闡釋自己的學說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百家爭鳴”的局面即劇烈的社會變革與階級變動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反映。把握這一特定的歷史時空及其特征是解答上述兩題的關鍵。二、注重歷史解釋,挖掘“深層隱含”3.“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為典范就像水一樣,水,善于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于眾人所不愿處的低下處,所以“上善若水”應出于()A.《論語》 B.《道德經(jīng)》C.《墨子》 D.《韓非子》解析:選B材料的關鍵信息:善于利導萬物而不與之爭,處守于眾人所不愿處的低下處?!吧仙迫羲斌w現(xiàn)了順其自然的道家思想,故B項正確。4.“這一派別對宇宙論、認識論或者個人倫理道德不感興趣,這些謀略家只專注于對無序的狀態(tài)提出政治解決的辦法,推薦積累權力的技巧?!币韵掠^點中與該派別的思想主張一致的是()A.厲行賞罰崇尚法治 B.獎勵耕戰(zhàn)與民休息C.仁者愛人尊君愛民 D.崇尚賢能厲行節(jié)儉解析:選A結合題干信息“對無序的狀態(tài)提出政治解決的辦法”可知該派別主張國家的大一統(tǒng),結合“推薦積累權力的技巧”可知該派別主張加強君主和中央的權力,據(jù)此可知該派別為法家學派,A項正確。5.先秦時期,墨家學派與儒家學派并稱“顯學”。秦漢之際,墨家急趨衰微,最終于西漢中期淡出歷史舞臺。墨家學派淡出歷史舞臺的最可能因素是()A.小生產(chǎn)者大規(guī)模減少B.墨家學派背離了傳統(tǒng)思想C.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因秦始皇焚書而遭到斷絕解析:選C根據(jù)題干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代“焚書坑儒”,獨尊法家思想,壓制其他學說的發(fā)展,漢武帝時期,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之后道家、法家、陰陽家的思想逐漸與儒家思想融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兼容道家、法家等學派思想的正統(tǒng)思想,“儒表法里,兼用黃老”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確立,導致墨家思想銷聲匿跡,故選C項。隨著小農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小生產(chǎn)者并未減少,排除A項;B、D兩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思維升華]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變動的階級關系(1)孔子提出“克己復禮”,主張社會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希望通過“仁愛”“德治”等手段,維護舊的社會秩序的愿望。(2)老子主張統(tǒng)治者“無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沒落的奴隸主貴族面對社會動蕩無能為力的消極情緒(如第3題)。(3)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反映了小生產(chǎn)者要求社會安定,建立公平社會的愿望。(4)孟子和荀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儒學思想,孟子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張統(tǒng)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希望統(tǒng)治者爭取民心、維護統(tǒng)治的愿望。(5)韓非子主張“法治”,要求強化中央集權和君主權力等,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建立地主階級專政的愿望(如第4題)。三、把握唯物史觀,力求“辯證看待”6.《史記》中記載,戰(zhàn)國時期申子“本于黃老而主刑名”,韓非“喜刑名法術而歸本于黃老”。這說明()A.不同學派間互相融會吸收 B.道、法兩家主張一致C.道家和法家學說最為流行 D.思想領域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解析:選A據(jù)材料信息可知,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韓非子的思想來源于道家的黃老思想,可以看出戰(zhàn)國時期不同學派間互相融會吸收,故A項正確;道、法兩家代表不同階層的利益,主張不可能一致,故B項錯誤;儒家和墨家學說最為流行,故C項錯誤;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領域尚未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故D項錯誤。7.荀子曰:“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guī)矩之于方圓也?!焙m講道:“‘禮’字廣義頗含法律的性質。儒家的‘禮’和后來法家的‘法’同是社會國家的一種裁制力?!边@表明()A.先秦統(tǒng)治強調“隆禮重法”B.禮制是諸侯治國的依據(jù)C.“禮”和“法”功能異步同趨D.儒家和法家有淵源關系解析:選C據(jù)材料“同是社會國家的一種裁制力”可知,“禮”和“法”功能異步同趨,故C項正確;A、B、D三項說法錯誤,排除。[思維升華]“百家”中思想的相通之處“百家爭鳴”,各派別并不只是相互對立、相互詰難,同時也是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的。如第6題通過戰(zhàn)國時期申子和韓非子的主張,說明了法家、道家互相融會吸收。第7題考查了荀子廣泛吸收墨家、法家等各家思想的精華,使儒學體系更完整,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早期儒、墨、道、法的具體觀點中有很多相通之處,這樣就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儒法合流、各家綜合為治打下了基礎。關于犯罪與經(jīng)濟的關系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與經(jīng)濟的密切聯(lián)系,并指出發(fā)展經(jīng)濟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法的物質基礎“愛民”思想各家思想出發(fā)點不同,但都有一定的“愛民”思想,客觀上會給人民帶來好處。法家的“愛民”是從法律與民眾的關系著眼,儒家的“愛民”是從仁政入手,墨家的“愛民”源于“兼愛”,道家則立足于無為“限制君權”思想孟子強調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為天子,天子不能為所欲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帶頭守法;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必須清靜無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過分壓榨人民;墨子主張“尚賢”,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約君權的作用要求統(tǒng)一的觀念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于諸侯分裂割據(jù),人民渴望統(tǒng)一,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統(tǒng)一的觀念,都在為統(tǒng)一獻策,只不過方法不同聚焦主題(二)早期儒學的形成一、追溯家國情懷,把握現(xiàn)實未來1.《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段話主要強調()A.農時對農業(yè)的重要性 B.小農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方式C.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男耕女織的家庭關系解析:選C據(jù)材料可知孟子主張統(tǒng)治者要關注民生,使“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C項正確。2.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思想家認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該思想家的核心觀點應是()A.清靜無為 B.兼愛非攻C.仁政治國 D.以法治國解析:選C材料的大意是:“現(xiàn)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愛好殺人的。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翹首仰望著他。如果做到這一點,老百姓就會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來歸附他,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從對“不嗜殺人”的結果可以看出,該思想家主張以仁政治國,反映了儒家的主張,故選C項。A項是道家的主張;B項是墨家的主張;D項是法家的主張。[思維升華]認識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愛人”作為“仁”的重要精神內涵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體現(xiàn)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中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共同和諧發(fā)展的關心。這種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的精神,是“仁”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今天,孔子的這一思想仍然具有普遍的現(xiàn)實性和永恒的價值。(2)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仁政”貫穿著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勸說統(tǒng)治階級要善待民眾,不要過分地剝削他們;總結戰(zhàn)國時期各國治亂興衰的規(guī)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在用“仁政”來解釋君民關系。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學思想中的精華,也是對孔子民本思想的發(fā)展。(3)荀子的民本思想:荀子大體遵循了孔孟的路線。他主張“仁義”“王道”,提出“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的著名觀點。在君民關系上,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边@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思想,對后世政治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為后來的封建帝王所采納,對封建時代“治世”局面的出現(xiàn)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二、注重歷史解釋,挖掘“深層隱含”3.“《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該學派在堅守禮的基礎上,也推崇法家和墨家等思想B.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的界限模糊C.主張利用權術駕馭大臣,以絕對的權柄來震懾臣民D.認為法律必須以道德為基礎解析:選C由題干材料中的“隆禮至法則國有?!焙汀吧匈t使能則民知方”可知,此思想家在堅守禮的基礎上,也推崇法家和墨家等思想,依據(jù)所學可知屬于荀子的思想,故A項理解正確,不符合題意。而C項屬于法家的主張,理解錯誤,符合題意。據(jù)材料“《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可知,古代的法律以禮為基礎,禮法間沒有明顯的界線,故B、D兩項理解正確,不符合題意。4.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對一些遠古傳說進行了重新解釋,如把“黃帝四面”解釋為“派遣四個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黃帝壽長300年”說成“影響后世300年”。這一現(xiàn)象表明()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 B.儒家對鬼神敬而遠之C.遠古神話是儒家的根源 D.儒家宣揚君權神授解析:選A根據(jù)材料中“儒家……把‘黃帝四面’解釋為‘派遣四個大臣去治理四方’,把‘黃帝壽長300年’說成‘影響后世300年’”可知,儒家能夠更為客觀地認識遠古傳說,體現(xiàn)了理性精神,故選A項。材料信息與儒家對待鬼神的態(tài)度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指出是“重新解釋”,與儒家的根源無關,排除C項;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并不主張君權神授,D項錯誤。[思維升華]先秦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在于西周官學的神學性質為儒學的人本思想所取代。殷商以來遺留的尊崇鬼神的迷信觀念,以及西周時期流行的天命觀都對西周學術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但經(jīng)過春秋時期人本主義思潮的醞釀后,儒家明確提出了反對神秘主義的口號(第4題),如《荀子·天論》中的“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等?!叭省迸c“禮”的提出是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現(xiàn)(第3題)?!叭省笔菍€體的要求,“禮”則是人的社會性標準。例如,《論語·雍也》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孟子·告子》中的“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從孔孟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仁”主要是要求人們成為合乎理性的人。再如,從孔子的重“禮”到荀子的禮法并用,反映了儒家對社會發(fā)展的理性思考。三、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一]吾將以教主尊孔子。①……而教主不足以盡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舉中國人,雖未嘗讀孔子之書者,而皆在孔子范圍中也……吾將以教育家尊孔子。②……而教育家不足以盡孔子。教育家之主義及方法,只能適用于一時代、一社會,而孔子之教育,則措四海而皆準,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將以政治家尊孔子。③……而政治家不足以盡孔子。食政治家之賜者,不過一國……不過百年,而孔子之因時的政治,可以善當時之中國,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國?!簡⒊妒澜鐐ト恕穂思考]史料一中梁啟超高度評價孔子的政治主張“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國”的依據(jù)是什么?[教你讀史]史料一反映梁啟超以儒學的博大精深高度評價孔子。史料中①②③三處省略號前的有效信息表達了梁啟超從儒學創(chuàng)立、發(fā)展教育以及政治影響三個方面對孔子作出評價,指出了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提示]思想不受時代的限制。[史料二]新加坡現(xiàn)代化過程中,儒學的影響也相應地表現(xiàn)在這兩方面:一是作為浸潤在廣大民眾文化心理之中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自發(fā)發(fā)生作用,二是統(tǒng)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覺實施;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推進,使儒學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_傳芳《儒家傳統(tǒng)與新加坡發(fā)展模式》[思考]根據(jù)史料二概括儒學對新加坡現(xiàn)代化影響體現(xiàn)在哪兩個方面(不得摘抄原文)。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儒學為何能在新加坡現(xiàn)代化建設中發(fā)揮積極作用?[教你讀史]史料二體現(xiàn)了儒學對新加坡現(xiàn)代化產(chǎn)生的影響。主要抓住史料中的關鍵詞“兩方面”,從中概括。[提示]體現(xiàn):修己、治人(或加強自我修養(yǎng)、加強法治)。原因:儒學的自身價值和發(fā)展更新;在東南亞地區(qū)具有穩(wěn)定性和歷史淵源;政府的有效推動;社會對多元文化的包容;西方文化的缺陷為儒學提供再生的契機。知能強化課Ⅱ儒學官方化—董仲舒的新儒學和“罷黜百家”一、董仲舒的新儒學1.背景經(jīng)濟漢武帝時期,經(jīng)濟恢復發(fā)展,國力增強,為中央集權的加強奠定了物質基礎政治諸侯國勢力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威脅西漢的穩(wěn)定思想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滿足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2.內容(1)為加強中央集權,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為加強君權,宣揚“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3)為維護統(tǒng)治秩序,提出“三綱五?!薄?.特點(1)從思想內涵看,融儒家、陰陽五行家、黃老之學和法家思想為一體。(2)主張在政治思想方面實行“大一統(tǒng)”,強調君主權威,賦予君權以神權色彩。(3)在宣揚君權神授的同時,又繼承和發(fā)揚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維護皇權的絕對性為目的,受到統(tǒng)治者重視,迅速成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5)具有神學色彩,其哲學思想的本質是唯心主義。(6)承認現(xiàn)實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權專制),即維護現(xiàn)實統(tǒng)治。4.評價(1)“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充滿唯心色彩,但統(tǒng)一是中國發(fā)展的主流。(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學術文化的自由發(fā)展,應該鼓勵各種學術思想的爭鳴。(3)“天人感應”學說既宣揚了“君權神授”,又繼承和發(fā)揚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專制統(tǒng)治的長治久安,要一分為二地加以評價。(4)“三綱”思想充滿專制等級色彩,應該揚棄;“五常”思想推崇“仁、義、禮、智、信”,拋棄其專制等級成分,可以改造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弘揚。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確立1.漢武帝的舉措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政治起用大批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選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學成為政府選拔人才的主要標準教育①教科書:規(guī)定儒家“五經(jīng)”為官方教科書,教育被儒家壟斷②中央:興辦太學,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2.董仲舒新儒學能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原因形勢需要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強盛,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如土地兼并、商賈膨脹、匈奴威脅、王國問題等,漢初的“無為”思想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統(tǒng)治政策急需從“無為”向“有為”轉變與時俱進董仲舒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形勢的需要,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大一統(tǒng)”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國家統(tǒng)一;“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主張給封建皇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強君主專制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內容,適應了封建統(tǒng)治者鞏固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3.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深遠影響對漢代政治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局面,削弱和打擊地方割據(jù)勢力,穩(wěn)定封建統(tǒng)治秩序對民族精神思想統(tǒng)一于儒學,儒學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維護統(tǒng)一、阻止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對學術文化一方面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對學術、思想的發(fā)展有鉗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對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史學者說]漢代儒學成為主流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諸子百家的學說就被當作邪辟之說受到抑壓,而儒家學說則被當作天經(jīng)地義的真理提升到一尊的地位”;郭志坤認為:漢武帝的“獨尊儒術”采取了“綜合的辦法”,“吸收了各種學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對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東西,收羅進‘儒術’這個思想體系之中,然后要人們去‘獨尊’,同時,對于思想上的各派別,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讓其存在”?!宀潯吨袊肪V》聚焦主題董仲舒的新儒學體系一、把握唯物史觀,力求“辯證看待”1.漢興之初,劉邦崇尚黃老之學,推行“無為而治”的治國方略,而70余年后劉徹強行罷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這種文化政策變化的路徑實際上反映了()A.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此消彼長的殘酷性B.從立國安邦到皇權專制的現(xiàn)實變化與需要C.道學理論的缺陷和新儒學的博大精深D.統(tǒng)治集團內部權力爭奪與利益分配的沖突解析:選B漢初推行了幾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國家實力增強,但仍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如諸侯國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這些都威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積極有為的政策,故選B項。A、C、D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2.東漢光武帝設立“舉謠言”制,將民謠納入行政監(jiān)督體系,以反映地方官吏為政善惡的歌謠來決定官吏的升黜,東漢出現(xiàn)了一系列因“謠言”而黜陟的官吏。這反映出東漢時期()A.社會輿論決定官吏升黜 B.監(jiān)察體系臻于完備C.儒家思想影響政府決策 D.選官標準發(fā)生變化解析:選C根據(jù)題干“將民謠納入行政監(jiān)督體系”,可知統(tǒng)治者尊重民意,以民為本,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影響,故選C項。A項是現(xiàn)象,不是反映的實質,排除;“臻于完備”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選官標準,D項錯誤。[思維升華]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1)對古代治國理念的影響——“外儒內法,劑之以道”①“王道”: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強調道德教化,實行仁政,帶有民本色彩。當國家穩(wěn)定,走上正常運行軌道后,以儒家思想治國,即所謂“王道”。②“霸道”:法家提倡“法治”,即強調嚴刑峻法的作用,主張用法令來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即所謂“霸道”。③“帝道”: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君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要順應時勢和民心,休養(yǎng)生息,以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道家的“無為”政治即所謂“帝道”(如第1題漢興之初的無為而治)。(2)對中國古代法律的影響自漢代春秋決獄開始,中國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謂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倫理道德性,即以儒家思想為立法、法律以及司法實踐中定罪、量刑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如第2題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對古代法律的影響,說明儒家倫理道德獲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權威,使古代法治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點,影響深遠。二、注重歷史解釋,挖掘“深層隱含”3.《宋書·天文志》載:“晉康帝建元二年閏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此記載體現(xiàn)了()A.以民為本 B.皇權至上C.君權神授 D.天人感應解析:選D民本思想一般與重民、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相結合,與材料所述沒有聯(lián)系,故A項錯誤;皇權至上反映的是皇帝權威,與材料中自然天象沒有關聯(lián),故B項錯誤;君權神授是指君主權力來源于神,材料沒有涉及,故C項錯誤;材料記載把自然天象與人事變化相結合,認為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間有一定的關聯(lián),故D項正確。4.在對天、君、民關系的認識上,原始儒學以孟子為例,主張民貴君輕,董仲舒主張“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繼承了原始儒學的全部宗旨B.背離了原始儒學的民本思想C.背離了原始儒學的仁愛思想D.摒棄了原始儒學的德治主張解析:選B原始儒學中的“民貴君輕”體現(xiàn)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張,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以民為本,故B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D兩項在材料中無涉及,排除。[思維升華]儒家思想在歷史上長盛不衰的原因上述兩題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經(jīng)過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適應封建統(tǒng)治者鞏固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而成為正統(tǒng)思想。客觀上反映了儒學的長盛不衰,其原因如下:(1)內因:①自身特點:有利于調整人際關系和穩(wěn)定社會秩序。②體系開放:能不斷吸收其他學派的思想及外來思想。③適應時代:能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進行改造調整。④個人貢獻:歷代儒學家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2)外因:歷代統(tǒng)治者的推崇,符合統(tǒng)治需要。漢代儒學之所以成為正統(tǒng),是其內外調整、發(fā)展的結果。三、依托史料實證,強化“論從史出”[史料一]《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以教化為大務”;“正法度之宜”?!稘h書·董仲舒?zhèn)鳌穂思考]依據(jù)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論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闡述董仲舒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提示]思想特征:強調“大一統(tǒng)”,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影響:儒學正統(tǒng)地位在漢代確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史料二]董仲舒……開啟了儒學神學化,儒學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進程,為封建統(tǒng)治找到了較為理想的意識形態(tài)。他的學說為穩(wěn)定和鞏固大一統(tǒng)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tǒng)治起了重要作用,對于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田昌五、安作璋主編《秦漢史》[思考]史料二是如何分析評價董仲舒新儒學的?[提示]史料表明董仲舒將儒學神學化、宗教化,適應了君主專制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成為封建社會正統(tǒng)思想;董仲舒新儒學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及促進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高考研究課本講命題點分析與前瞻預測[考過什么]2010~2017全國卷考情統(tǒng)計與分析考綱考點卷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全國卷Ⅰ2015·孔孟儒學思想,對待孔子與儒學的態(tài)度2016·儒學思想的歷史傳統(tǒng)全國卷Ⅱ2015·孟子思想主張;2015·儒家學者理想化的政治訴求2014·儒家倫理得到強化全國卷Ⅲ全國卷[考情分析]本講在全國課標卷的高考中,通過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tǒng)、儒家學者對現(xiàn)實政治的批評、西晉把養(yǎng)子與親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等,考查了考生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等方面的學科素養(yǎng),體現(xiàn)了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注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導,也體現(xiàn)了新課標全國卷高考加快了由考查學習結果到考查學習過程的演變。試題呈現(xiàn)出以核心素養(yǎng)立意,“遠離教材”的特征。[怎樣考的]1.(2016·全國卷Ⅰ)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漢代崇尚儒學,尊《尚書》等五部書為經(jīng)典,記錄孔子言論的《論語》卻不在“五經(jīng)”之中。對此合理的解釋是()A.“五經(jīng)”為闡發(fā)孔子儒學思想而作B.漢代儒學背離了孔子的儒學思想C.儒學思想植根于久遠的歷史傳統(tǒng)D.儒學傳統(tǒng)由于秦始皇焚書而斷絕解析:選C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原意?!拔褰?jīng)”指《詩》《書》《禮》《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學的儒家經(jīng)典,不是為“闡發(fā)孔子儒學思想而作”,故排除A項;漢代儒學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儒學思想,故B項錯誤;“五經(jīng)”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著作,不是孔子編訂的,所以《論語》不在“五經(jīng)”之中,故選C項;秦始皇焚書使儒學受到沉重打擊,但儒學傳統(tǒng)并沒有因此斷絕,故D項錯誤。2.(2015·全國卷Ⅱ)古代儒家學者批評現(xiàn)實政治,往往稱頌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堯、舜一樣圣明。這表明了儒者()A.不能適應現(xiàn)實政治 B.反對進行社會變革C.理想化的政治訴求 D.以復古為政治目標解析:選C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結合材料準確理解儒家的主張。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統(tǒng)治者對待百姓要實行仁政,不可過度威逼百姓,以達到鞏固統(tǒng)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項符合題意;儒家思想在漢代經(jīng)過改造適應了統(tǒng)治者的需要,所以A項錯誤;儒家主張逐步改良政治,B項錯誤;儒學以維護等級秩序為目標,D項錯誤。3.(2014·全國卷Ⅱ)秦朝法律規(guī)定,私拿養(yǎng)子財物以偷盜罪論處,私拿親子財物無罪;西晉時規(guī)定,私拿養(yǎng)子財物同樣無罪。這一變化表明,西晉時()A.養(yǎng)子親子權利相同 B.血緣親情逐漸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護 D.儒家倫理得到強化解析:選D本題可采用排除法。材料并沒有反映養(yǎng)子與親子的權利,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不能說明血緣親情關系淡化,B項錯誤;材料體現(xiàn)的是家庭內部,而不是宗族內部,所以體現(xiàn)不出宗族利益問題,C項錯誤。故選D項。[規(guī)律總結]本講內容知識豐富,內容博大精深,命題者常常以文獻典籍(第1題)、古代儒學者厚古非今,以批評現(xiàn)實政治(第2題)、古代法律制度內容的變化(第3題)等創(chuàng)設情境,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且設置新情境的水平不斷提高。試題蘊含濃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充分發(fā)揮了歷史學科承載的人文教育功能。[還可能怎樣考]在復習備考中應注意對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比較,理解各家思想的特點,分析產(chǎn)生這些特色思想的社會根源;從宏觀上把握董仲舒新儒學產(chǎn)生的背景、內容及其影響以及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從橫向上看,注意從中西比較的角度理解古代中西方思想的異同。這些都是新的命題角度所在。在增強“文化自信”的今天,深刻理解儒家思想的內含和時代意義,對于構建今天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熱點預測]1.春秋時周室衰微,諸侯爭霸。寫史本應直筆“紀事”,孔子則曲筆作《春秋》以“講禮”,懲惡揚善,使“亂臣賊子懼”。故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梁啟超也認為《春秋》“只能作經(jīng)讀,不能作史讀”。這是因為孔子著《春秋》()A.嚴重背離客觀歷史事實 B.偏離了儒家的禮樂傳統(tǒng)C.帶有強烈個人政治觀點 D.違背了統(tǒng)治階級的意愿解析:選C根據(jù)材料“梁啟超也認為《春秋》‘只能作經(jīng)讀,不能作史讀’”,說明孔子著《春秋》時帶有強烈的個人政治觀點,故C項正確;A項材料未體現(xiàn),排除;B、D兩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2.孟子主張“制民恒產(chǎn)”“勿奪農時”“省刑罰,薄稅斂”。董仲舒主張“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關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兩者主張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兩者主張都有利于封建小農經(jīng)濟的發(fā)展C.兩者主張都抑制土地兼并D.兩者主張都得到統(tǒng)治者認同解析:選B“制民恒產(chǎn)”“勿奪農時”“省刑罰,薄稅斂”有利于小農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塞兼并之路”“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也有利于小農的穩(wěn)定,故B項正確;A、D兩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排除。3.陳紅映在《先秦諸子起源新探》中說,先秦學術思想發(fā)展的途徑,大致是由國家官吏掌握的學術思想,經(jīng)過疇人(精通天文歷法的學者)、縉紳的傳誦與集結而成“六經(jīng)”,再傳而為私人百家。據(jù)此可知作者認為()A.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學思想深刻影響了百家思想C.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學術下移的規(guī)律解析:選A據(jù)材料可知,先秦學術思想的發(fā)展途徑,經(jīng)由國家官吏到疇人到縉紳再到私人百家的一個過程,即作者認為諸子百家同根同源,故A項正確;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排除;D項以偏概全,排除。4.學者何新在《哲學思考》中提到:儒教有兩個發(fā)展階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國家宗教。在這種國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學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觀點反映了()A.儒家的政治化趨勢 B.儒學思想出現(xiàn)質變C.中央集權逐漸強化 D.儒學的不斷世俗化解析:選A根據(jù)題干材料儒家由原始儒教到國家宗教,孔子由一位學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體現(xiàn)了儒家的政治化趨勢,故A項正確;B、C、D三項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有學者指出:“諸子百家的智慧和偉大成就,不是戰(zhàn)國之后歷代專制主義者所能泯滅的,它所留給后世的寶貴思想財富,兩千多年來世代傳承不已,不僅有相當?shù)臍v史價值,更有難以估量的現(xiàn)實價值?!边@說明()A.歷代以百家思想為官方思想B.百家爭鳴具有深遠歷史影響C.百家思想符合現(xiàn)實社會需要D.歷代君主企圖扼殺各家思想解析:選B根據(jù)題干信息“諸子百家的智慧和偉大成就……更有難以估量的現(xiàn)實價值”可知百家爭鳴具有深遠歷史影響,故B項正確。2.“夏禮吾能言之,杞(夏禹后裔的封國)不足征(通‘證’)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這說明孔子()A.熟悉夏商禮制 B.感嘆杞宋衰落C.重視文獻記載 D.重建禮法規(guī)范解析:選D材料中孔子對夏商禮的遺失非常的遺憾,認為如果文獻充足就可了解夏商的禮,反映出孔子因禮法缺失,希望重建禮法規(guī)范,故D項正確。3.孔子說,君子在與他人保持和諧友善的同時還能堅持獨立思想而不茍同于人,小人習慣于附和茍同別人的觀點,但內心深處卻并不友善。后世儒者經(jīng)常以此誡勉君臣,這體現(xiàn)出儒學()A.具有調節(jié)政治關系的功能B.具有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C.倡導與人為善、社會和諧D.重視人格獨立和思想自由解析:選A材料主張人要有獨立的思想,做君子之人。這種理念用來誡勉君臣有利于調節(jié)政治關系,故A項正確。4.(2018·“皖南八校”聯(lián)考)荀子不僅徹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傳統(tǒng)天命論,還把“天”還原給自然,把人還原給社會。這說明荀子()A.清除了儒學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樸素的人文主義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張 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解析:選B材料中“把‘天’還原給自然,把人還原給社會”表明人從天命的控制下解放,說明以人為中心,故B項正確。5.(2018·濱州調研)《禮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薄睹献印分姓f:“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薄兜赖陆?jīng)》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俄n非子》中說:“言無二貴,法無兩適。”這反映當時學者()A.相互競爭百家爭鳴 B.強調變革和法律C.維護君主專制統(tǒng)治 D.重視規(guī)則和秩序解析:選D從題干材料中可以看出,當時學者在某些問題上有著相同的見解,并不是相互競爭,故A項錯誤;強調變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張,故B項錯誤;君主專制統(tǒng)治建立于秦朝,故C項錯誤;從題干材料中可以看出,當時學者都重視規(guī)則和秩序,故D項正確。6.有學者指出,法家所主張的富國強兵的“霸道”,絕非漠視“順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過“政、令、刑、賞”有效地將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為統(tǒng)一的“政治意志”。這反映出法家()A.“霸道”政策有利于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B.“順乎民情”推動社會發(fā)展進步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眾的生活D.否定“先王之道”實現(xiàn)富國強兵解析:選A材料認為法家思想有利于將民意、民情、民心凝聚為統(tǒng)一的“政治意志”,故A項正確;順乎民情是先王之道,法家主張霸道,故B項錯誤;法家措施旨在統(tǒng)一,保障民眾生活只是手段,故C項錯誤;法家并非否定先王之道,故D項錯誤。7.戰(zhàn)國時期,“天下”一詞成為流行詞匯。孟子說:“仁者無敵于天下”;墨子說:“一同天下”;莊子也說:“一心定而王天下”;韓非說:“令行禁止于天下?!边@種現(xiàn)象反映了()A.諸家思想日益趨同 B.統(tǒng)一成為諸子共識C.儒學地位逐步提升 D.諸子認同民本思想解析:選B根據(jù)材料“‘天下’一詞成為流行詞匯”,各家紛紛闡述如何定“天下”,天下一統(tǒng)成為大家的共識,故B項正確。8.自漢高祖初年至漢武帝初年,諸王納士,著書立說,文化思想還比較活躍,這一時期的辭賦,主要是繼承《楚辭》的傳統(tǒng),內容多是抒發(fā)作者的政治見解和身世感慨之作。這主要反映出漢初()A.文學多以現(xiàn)實主義風格為主B.百家爭鳴局面得到持續(xù)發(fā)展C.諸侯勢力膨脹威脅中央集權D.統(tǒng)治者對思想控制尚不嚴厲解析:選D根據(jù)“諸王納士,著書立說,文化思想還比較活躍”可知漢初統(tǒng)治者對思想控制并不嚴厲,故D項正確。9.儒學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惡之爭。兩漢時期,董仲舒相繼批判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認為人性有善惡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統(tǒng)的官學體系 B.提高社會道德水平C.神化儒學并為君權服務 D.探究人性發(fā)展本原解析:選A董仲舒生活的漢武帝時代實現(xiàn)了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為了實現(xiàn)官學體系的“大一統(tǒng)”,董仲舒繼批判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主張的性惡論,認為人性有善惡之分,其用意就是建立大一統(tǒng)的官學體系,故A項正確;B、D兩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在材料中無法體現(xiàn),排除。10.先秦儒家在社會道德倫理層面強調的父子關系應是“父慈子孝”;但漢代以后“兒子要絕對服從父親”變成了一種法定義務。這種變化()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國理念B.體現(xiàn)了道家休養(yǎng)生息政策C.反映了家庭倫理關系的緊張D.使儒學獨尊地位得以確立解析:選A據(jù)材料“漢代以后‘兒子要絕對服從父親’變成了一種法定義務”可以得出這種變化是儒學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國理念后在社會生活方面的嚴厲要求,故A項正確;B、C、D三項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1.(2018·深圳調研)“云夢秦簡”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簡(文字),其中《為吏之道》中說:“以此為人君則鬼(讀為懷,和柔的意思),為人臣則忠;為人父則茲(慈),為人子則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辈牧峡梢宰C明秦朝()A.“以吏為師,以法為教”B.并沒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C.官吏注重修身養(yǎng)性D.主要用竹簡與毛筆書寫文字解析:選B材料關鍵信息“忠”“孝”體現(xiàn)的是儒家的思想主張,與個人修養(yǎng)無關,“以法為教”體現(xiàn)的是法家思想,故A、C兩項錯誤;材料竹簡內容反映出秦朝為吏之道仍然強調儒家的倫理關系,并沒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故B項正確;用毛筆書寫在材料中未體現(xiàn),故D項錯誤。12.(2018·安陽一模)從漢武帝正式設立太學,至西漢末年王莽輔政,太學弟子的數(shù)量從最初的50人劇增至10000余人。經(jīng)學習考核,一般可任郡國文學職務,優(yōu)異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漢代這些舉措()A.使儒學正統(tǒng)地位得以確立B.導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養(yǎng)大批實用人才D.不利于學術思想自由發(fā)展解析:選D儒學正統(tǒng)地位早在漢武帝時期就得到了正式確立,故A項錯誤;在兩漢四百多年的時間里,太學始終是中央一級和全國最高等級的學府,這是明顯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B項錯誤;太學培養(yǎng)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實用型人才,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得知,太學錄取人數(shù)的劇增且被廣泛授予官職,這必然會造成大量的士人研習儒家經(jīng)典,不利于學術思想自由發(fā)展,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法家相信人性本惡,只有靠強權的統(tǒng)治者依據(jù)透明、客觀的法律來實施獎懲,才能維持社會秩序與穩(wěn)定。統(tǒng)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盡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會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國家要遵循傳統(tǒng)的禮制,而后者相信依靠嚴刑峻法才能確保實現(xiàn)最終的和平。法家的“法”不僅意指法律,還有方法和程序的含義。最初的法家就承認法律與統(tǒng)治術是有區(qū)別的,后者指的是權力的行使。因此統(tǒng)治手段不僅決定了法律的權威或者公信力,還決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統(tǒng)治社會的權威或者法律源自于術,即行使權力的方法論。韓非子綜合整理了他對于統(tǒng)治術的領悟,認為國家統(tǒng)治者與其下屬的官僚階層存在利益沖突,而官僚階層又統(tǒng)治人民大眾。因此王道依賴于“勢”,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夠超然、不偏不倚地通過官僚階層創(chuàng)立社會秩序與穩(wěn)定。法家的悲劇在于秦朝殘酷無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導致法家思想無法再成為主流。其后的漢朝在正式場合拒絕法家思想,獨尊儒術。但是,中國的統(tǒng)治者總是發(fā)現(xiàn)法家的理論和實踐非常有用。因此,傾向于中央集權的中國政治文化本質上是“外儒內法”。統(tǒng)治者不僅要懷柔,也要使用鐵腕。——沈聯(lián)濤《外儒內法》(1)根據(jù)材料,概括作者對法家的認識。(10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儒家和法家的歷史地位。(15分)解析:第(1)問,據(jù)材料中“法家相信人性本惡”得出人性本惡,據(jù)材料“相信依靠嚴刑峻法才能確保實現(xiàn)最終的和平”得出嚴刑峻法,據(jù)材料“統(tǒng)治社會的權威或者法律源自于術”“王道依賴于勢”得出法、術、勢相結合,據(jù)材料中“秦朝殘酷無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為秦國的治國之道,據(jù)材料中“中國政治文化本質上是外儒內法。統(tǒng)治者不僅要懷柔,也要使用鐵腕”得出漢朝以后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奉行外儒內法。第(2)問,先結合所學知識從春秋戰(zhàn)國、秦國和秦朝時期、西漢時期的各家思想的地位上概括,然后據(jù)材料“中國政治文化本質上是外儒內法。統(tǒng)治者不僅要懷柔,也要使用鐵腕”得出實際上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奉行外儒內法,兩者結合并用。答案:(1)認識:人性本惡。嚴刑峻法。法、術、勢相結合。成為秦國的治國之道。漢朝以后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奉行外儒內法。(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興起。秦國和秦朝時期,法家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治國指導思想。漢武帝時期,儒家上升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治國指導思想。實際上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奉行外儒內法,兩者結合并用。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抖Y記?大學》《漢書·循吏傳》載,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視民如子”,勸民農桑,去末歸本,為政勤勉有計謀,“好為民興利”,盡力使百姓富起來。他親自指導農耕,常出入于田間,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閑的時候。“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吏民親愛信臣,尊他為‘召父’”?!逗鬂h書·杜詩傳》載,杜詩,擔任郡功曹(官名)時,愛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于是全郡百姓家家糧豐衣足。百姓拿他與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說“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陽人為紀念這兩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稱“父母祠”。“父母官”一詞由此而來,成為百姓對廉潔奉公、關懷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員的敬稱。——據(jù)《漢書》《后漢書》整理解讀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談談你對材料所述歷史現(xiàn)象的認識。(要求:準確概括歷史現(xiàn)象,闡述須有史實依據(jù)。)(12分)解析:首先,根據(jù)題意,準確概括歷史現(xiàn)象。根據(jù)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視民如子’”,“杜詩,擔任郡功曹(官名)時,愛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員愛民如子;根據(jù)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為百姓對廉潔奉公、關懷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員的敬稱”得出百姓視官員為父母;其次,根據(jù)題意,史論結合,概括對上述現(xiàn)象的認識。可以從政治方面(中央集權、維護統(tǒng)治),經(jīng)濟方面(小農經(jīng)濟),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三方面加以論述;最后,對這一官民間的關系作簡要總結。答案:示例現(xiàn)象:古代對官民關系的定位是官員愛民如子,民視官為“父母官”。認識:受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影響,出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chǎn)、保證政府財政收入和維護統(tǒng)治的需要,官員往往愛民如子;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政治與倫理相結合,民把廉潔奉公、關懷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員稱之為“父母官”,表達了自己對官員的肯定和愛戴。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方面有利于緩和官民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農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保證政府財政收入;但另一方面,這種界定也強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國向近代社會的轉型。第25講宋明理學及明清之際儒學的發(fā)展[理知識體系][背史論術語](1)魏晉以來佛教、道教的盛行,使傳統(tǒng)儒學受到了挑戰(zhàn),也為儒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條件。(2)程朱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陸王心學主張“心”是萬物的本原,“心即理也”。因此“心學”也是“理學”,二者本質相同。(3)理學是儒學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進行的自我完善和調整。(4)宋明時期理學出現(xiàn)并逐漸走向成熟,使儒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5)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是在當時政治經(jīng)濟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條件下萌生的,對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6)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戰(zhàn)正統(tǒng)、提倡個性、經(jīng)世致用、批判專制等主張,成為近代進步思想的先聲。知能強化課Ⅰ儒學世俗化—宋明理學一、魏晉南北朝、唐代儒學的發(fā)展情況1.儒學危機(1)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動蕩不安造成人們對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繼興盛并迅速傳播,儒學也因此受到?jīng)_擊。(2)唐代“三教并存”:唐代實行三教并存的文化政策,儒、佛、道三教得以獨立發(fā)展,并在獨立發(fā)展中進一步相互爭論、相互融合;在三教的爭論和發(fā)展中,儒學日益處于劣勢。2.儒學的發(fā)展(1)韓愈對佛教進行批判,他提出以“仁、義”為儒學之“道”的內容,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為儒家的傳授譜系,并且以繼道統(tǒng)為己任,開儒學講“道統(tǒng)”之先河。韓愈的思想,成為北宋儒學復興和理學創(chuàng)立的先聲。(2)柳宗元以“陰陽、元氣”為“天道”、以“仁義”為“人道”,并由此構筑了一個以“道”為核心范疇的合天地自然、社會倫理一體化的理論體系,實開宋明理學之端緒。(3)韓愈、柳宗元等人企圖建立一個能融會“百家之學”的學說來取代佛、道,后經(jīng)以“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和程頤)為代表的理學家們的發(fā)展,到南宋朱熹時這一“學說”正式形成。二、理學的產(chǎn)生及其代表人物1.理學的產(chǎn)生(1)背景:①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到宋代達到頂點,并開始衰落。②國內階級矛盾,使宋朝的統(tǒng)治越來越不穩(wěn)固。③面對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對儒學進行改造創(chuàng)新,以維護封建統(tǒng)治。(2)產(chǎn)生:①王安石創(chuàng)立了“新學”,并以新學為指導,實行變法。②官僚地主集團反對王安石變法,把理學作為他們反對變法的精神武器。(3)含義: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4)影響:把儒學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2.理學的代表人物(1)理學的奠基者程顥和程頤①地位:北宋重要的理學家,是理學思想的奠基人。②主張: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認識論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道德觀強調“克己復禮”,主張“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在致知”的修養(yǎng)方法,目的在于“存天理,滅人欲”,以維護封建綱常(2)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①思想主張:“eq\a\vs4\al(理)”是宇宙的本原,是萬物的根據(jù)。理是唯一的、絕對的存在,故又稱“天理”。封建的三綱五常就屬于“天理”,主張“存天理,滅人欲”。②影響:在元、明、清時期,朱熹被統(tǒng)治者奉為“大賢”,其地位僅次于孔孟。朱熹的理學還跨出國門,被日本德川幕府奉為“官學”,被西歐的啟蒙學家所借用,創(chuàng)造了“理性”概念。3.理學的世俗化(1)漢代儒學強化了君為臣綱,宋代理學不僅強化了君為臣綱,而且使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深入人心。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推廣到每一個家庭。(2)朱熹把《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加以具體化、通俗化,構建了上自國家的皇帝下至各個家庭的百姓的一套周密社會秩序。他關注社會基層民眾的日常言行、所作所為,希望從基層著手,改變家族與村落,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因此他重視儒學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編著《四書章句集注》,用理學思想重新解釋《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使理學透過“四書”而深入人心。[史學者說]理學的成熟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致、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理學家將“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進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約束帶有自我色彩、個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獜堘纺?、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三、陸王心學陸王心學指以陸九淵和王陽明為代表的理學。陸王心學強調,做學問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實踐之。心學的出現(xiàn),標志著重建理學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jīng)完成。1.心學的開創(chuàng)者陸九淵(1)核心思想:“心即理也”?!袄怼本褪莾仍诘摹靶摹?,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認為“心”是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在心中,所以被稱為“心學”。(2)求“理”的方法(方法論):“發(fā)明本心”。因為“理”在“心”中,所以窮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對“格物致知”。他批評朱熹的理學過于支離、煩瑣,反對埋首書冊,主張于人生日常處直接體悟理。2.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1)“心即理”。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理存在于心,是頭腦中固有的。王陽明吸取了佛教禪宗“心外無佛,即心即佛”思想,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上具體解釋了什么是心。(2)“致良知”。達到心中固有的良知,并加以推廣。反對程朱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人生而有“圣人之心”,良知(即天理)是每個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有成圣的潛能);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蝕,所以要通過“內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復良知的本性。(3)“知行合一”:“知”和“行”都產(chǎn)生于心,“一念發(fā)動處,便即是行”,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3.影響(1)陸王心學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當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2)陸王心學強調人的自覺精神,否定古代經(jīng)典的絕對權威,客觀上沖擊了正統(tǒng)儒學的影響,沖破了理學的思想禁錮,對晚明思想界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陸王心學雖然有利于道德修養(yǎng),但忽略了對客觀知識的學習,造成了之后心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一、宋明理學的特點和影響1.宋明理學的三大特點儒學進一步思辨化這是宋明理學的突出特點。傳統(tǒng)儒學經(jīng)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更加強調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所強調的天理,實質上也就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無論是理學的本體論、人性論、“存理滅欲”或“存心滅欲”的修養(yǎng)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成賢成圣的境界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能論,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學作為儒學發(fā)展的一個階段,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宋明理學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鑒佛教與道教的形而上學,把佛、道的禁欲主義思想吸收進來,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主張2.宋明理學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宋明理學把傳統(tǒng)儒學從天人感應的神學傾向中解脫出來,使之哲理化,是對中國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理論總結,具有一定的進步性。②心學打破理學的僵化,活躍了人們的思想。③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jié)、品德,講求以理統(tǒng)情、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2)消極影響:①宋明理學為適應封建社會后期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tǒng)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②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束縛了人們的思想。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長了明中葉以后不務實際之風。二、“理”與“心”的激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1.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共性地位都屬于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把儒學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內容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是儒家倫理道德本質都以儒家倫理綱常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tǒng)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影響有利于維護專制統(tǒng)治,壓制人們的欲求;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2.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分歧之處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思想內容側重于外在的倫理規(guī)范對人的約束力,更具客觀性和思辨性側重于人心對外在倫理規(guī)范的真誠接受和內化,更具主觀性和簡易性修養(yǎng)方法“格物致知”,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發(fā)明本心”,即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聚焦主題宋明理學一、立足時空觀念,謹防“顛倒錯亂”1.佛教主張出家,本有悖于孝親的儒家倫理,但是東晉高僧慧遠卻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經(jīng)文”的論斷。這說明()A.佛教開始動搖儒家正統(tǒng)地位B.佛教傳入后出現(xiàn)本土化趨勢C.儒佛兩家思想主張相互對立D.佛教進一步發(fā)展了儒家思想解析:選B注意關鍵信息“忠孝之意,表于經(jīng)文”,把儒家的孝道與佛家的經(jīng)文相連接,體現(xiàn)了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故B項正確;A、C、D三項與史實不符,排除。2.成書于唐代的道教經(jīng)典《玉清經(jīng)》中說元始天尊講十戒,第一戒不違戾父母師長,第二戒不殺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謀害國家。這反映了()A.儒、道、佛出現(xiàn)融合的趨勢 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學影響 D.佛教開始傳入中國解析:選A唐代的道教經(jīng)典中提出“不殺生”,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不違戾父母師長”“不叛逆君王,謀害國家”,深受儒家思想影響,體現(xiàn)出儒、道、佛融合的趨勢,故A項正確。[思維升華]以上兩題考查了宋明理學興起的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出現(xiàn)了佛教的“本土化”現(xiàn)象(如第1題);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唐朝時期,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道、佛出現(xiàn)融合的趨勢(如第2題),這為“理學”的出現(xiàn)提供了條件。唐朝時儒學正統(tǒng)地位遭受佛、道思想的沖擊,但儒學正統(tǒng)地位并未失去。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隨著西漢末年佛教的傳入、東漢末年道教的興起,加上魏晉南北朝時期部分統(tǒng)治者倡導佛教,李唐王朝尊崇道教,佛、道思想在社會上彌漫。但從西漢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直到明清,儒學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統(tǒng)治文化思想體系的核心。二、注重歷史解釋,挖掘“深層隱含”3.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中論述理學時說:“思想成為原則,而原則又成為規(guī)則,而規(guī)則又進入民眾生活,當民眾在這種規(guī)則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識’,任何違背常識的行為都將成為錯誤甚至罪孽。”材料說明宋代理學()A.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 B.強調“存天理,滅人欲”C.實現(xiàn)世俗化、生活化 D.教誨民眾遵循“三綱五常”解析:選C根據(jù)材料信息“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識’”,說明理學已經(jīng)為普通民眾所接受,成為民眾的生活準則,從而也就體現(xiàn)了宋代理學實現(xiàn)了世俗化、生活化,故C項正確;A、B、D三項觀點在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4.南宋朱熹認為“禮”是倫理綱常的集中體現(xiàn),對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做了相當全面、細致的規(guī)定,并且為“建祠堂”“祭祖先”等旨在鞏固倫理綱常的宗族活動制訂了行為規(guī)范。同時,他還專門從兒童教育方面講述“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這反映出朱熹()A.注重儒家倫理世俗化、普及化B.堅持“三綱五常”與封建統(tǒng)治結合C.維護宣揚周代以來的禮樂綱常D.高度重視宗族和兒童教育工作解析:選B解答此題的突破口在于緊扣材料,切實理解材料中的兩處“善意提醒”:一是“禮”是倫理綱常的集中體現(xiàn),二是一系列行為規(guī)范都旨在鞏固倫理綱常?!皩θ粘I钪械亩Y儀做了相當全面、細致的規(gu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