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8新聞與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_第1頁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8新聞與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_第2頁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8新聞與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_第3頁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8新聞與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_第4頁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8新聞與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

2012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42新聞實務考研真題及詳解........................................................................4

2012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43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考研真題及詳解......................................................9

2013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9新聞實務考研真題及詳解......................................................................14

2013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40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考研真題及詳解....................................................20

2014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9新聞實務考研真題及詳解......................................................................26

2014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40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考研真題及詳解....................................................32

2015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9新聞實務考研真題及詳解......................................................................40

2015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40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考研真題及詳解....................................................47

2016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6新聞實務考研真題及詳解......................................................................55

2016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7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考研真題及詳解....................................................61

2017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8新聞與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考研真題及詳解..........................................71

附錄贈送資料(非售賣內容,僅供參考)...................................................................................................80

2009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640新聞采訪與寫作考研真題...............................................................80

2010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635新聞采訪與寫作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81

2011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645新聞采訪與寫作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84

說明:本科目自2017年開考,近年的科目代碼和名稱為“838新聞與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2012~2016

年的對應科目名稱為“新聞實務”和“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2011年及以往年份使用的科目名稱為新聞采訪與

寫作。

2012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42新聞實務考研真題及詳解

參考答案:

中山大學2012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科目代碼:842

科目名稱:新聞實務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倒金字塔結構

答:倒金字塔結構又稱“倒三角”結構,是消息寫作中最常用的一種結構方式。它以事實的重要性程度或受

眾關心程度依次遞減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項事實內容,猶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

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聞。

2.融合新聞

答:“融合新聞”又稱“多樣化新聞”,主要指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新聞傳播活動。不同的媒體例如報紙、電

臺、電視臺和網站及手機等,集中在一個信息操作平臺上,統(tǒng)一策劃、相互協調,取長補短,根據各自媒體和受

眾特點對信息進行分類加工,發(fā)揮各自的傳播優(yōu)勢,有針對性地傳播給特定受眾。

3.解釋性報道

答:解釋性報道又稱背景新聞,它是典型的分析性新聞,也是典型的深度報道。解釋性報道是運用背景材料

來分析一個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意義、影響、或預示發(fā)展趨勢的一種新聞報道。解釋性報道的特點在于說明

新聞事實的來龍去脈,重點回答“為何”。解釋性報道有時也會論及事件的后果、影響,其重點在于解釋事件或

問題產生的必然性。

4.輿論監(jiān)督

答:輿論監(jiān)督是新聞媒體擁有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

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針對對社會上某些組織或個

人的違法、違紀、違背民意的不良現象及行為,通過報道進行曝光和揭露,抨擊時弊、抑惡揚善,以達到對其進

行制約的目的。

5.知情同意原則

答:“知情同意”(informedconsent)是國外新聞界普遍采納的原則。這一概念源自醫(yī)學領域,原指讓患者理

解醫(yī)療機構診療、護理的內容和程序,權衡利弊得失,對診療方案做出評價,根據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做出決定。

在新聞報道中征求知情同意,指記者有責任向被訪者詳細告知有關細節(jié),包括表明自己來自哪家媒體,告知被訪

者如果同意接受采訪會有什么后果,會有哪些益處,可能存在哪些危險等。

二、簡述題(每題15分,共45分)

1.聯系實際或實例,談談如何在采訪報道中運用網絡工具和資源。

答:在采訪報道中運用網絡工具和資源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

(1)運用網絡工具搜索采訪對象的信息,為采訪做好準備。在很多情況下,網絡上可能已經存在許多關于

采訪對象的內容,提前做好功課可以在提問時節(jié)省時間,也顯示出對采訪對象的尊重。

(2)利用電子郵件等網絡溝通方式和采訪對象取得聯系。如果沒有中間人的介紹,有時可能會比較難獲得

采訪對象的電話號碼等信息,但是郵箱通常比較容易在網上搜索到。所以在采訪時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和采訪對象

取得聯系,預約采訪,并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發(fā)送采訪提綱,征得采訪對象的同意。

(3)直接通過網絡采訪。網絡可以為直接采訪提供多種多樣的工具。既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微博等方式進

行書面采訪,也可以利用QQ等聊天工具進行語音和視頻采訪。

(4)利用網絡發(fā)布報道?,F在許多報紙雜志都有自己的微博,微博成了第一時間發(fā)布新聞的地方。所以,

采訪稿寫出來以后,可以直接通過微博等網絡平臺發(fā)布,提高新聞的時效性。

2.聯系實際或實例,談談互聯網視頻報道跟電視新聞報道的異同。

答:(1)互聯網視頻報道的含義和特點

①網絡視頻,是指由網絡視頻服務商提供的、以流媒體為播放格式的、可以在線直播或點播的聲像文件。網

絡視頻報道就是利用網絡視頻這一傳播方式所進行的新聞報道活動。網絡視頻是依托互聯網平臺迅速發(fā)展起來的

新媒體,成為新聞領域全媒體傳播的新軍,在大型采訪宣傳活動中發(fā)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②網絡視頻報道的特點

以網絡視頻為主的多媒體介質,突破了平面形態(tài)內容產品的局限,將各類資訊信息立體生動地帶給眾多受眾,

被稱為業(yè)內全媒體內容生產的“爆破點”。

a.置身現場的直觀性。

百聞不如一見。視頻報道以實況轉播方式,將采自于現場的真人、真事、真景直接呈現在受眾面前,給受眾

以親臨其境的感覺,產生較高程度的真實感和信服感。

b.隨時隨地的即時性。

網絡視頻傳播比電視傳播方式更為快捷,只需有一臺攝像機、一部筆記本電腦和無線上網工具,就可在第一

時間、第一現場將大量資訊通過互聯網傳遞給受眾,大大縮短了采編發(fā)過程,實現實時報道、即時更新。

c.點播轉載的廣泛性。

網絡視頻傳播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需要定時收看收聽節(jié)目,受眾可以多種方式在各種地方登陸互聯網,

隨時通過在線點播獲取視頻信息,可反復點播節(jié)目,進行網站間復制轉載,在更大范圍里傳播分享。

(2)電視新聞報道的含義和特點

①電視新聞,是指運用現代電子技術,通過電視屏幕,形象地向觀眾傳遞新聞信息的一種手段,既傳播聲音

又傳播圖像。它是通過電視攝像、記者采訪、鏡頭設計、拍攝、剪輯等幾個程序來完成的。它可以系統(tǒng)地、形象

地報道事物發(fā)展的過程。電視新聞是電視各種新聞性內容和新聞報道形式的總稱,是一般電視節(jié)目的骨干和主體。

②電視新聞一般分為兩種,一個是時政新聞,一個是民生新聞。時政新聞主要發(fā)揮主流媒體的作用,符合黨

的主旋律,一般對黨和政府的工作有指導性的作用。民生新聞是為了符合普通老百姓的需要,但事實上很多時政

新聞變成了會議新聞,會議內容枯燥、呆板、沉悶和過于嚴肅。

(3)互聯網視頻報道和電視新聞報道的不同之處

①電視新聞報道在時間上是一維的,受眾不能隨意點播。電視新聞報道雖然有時重播,但是受眾如果錯過了

時間就不能重看。而互聯網視頻報道可以隨時點播,多次觀看。

②電視新聞報道的互動性差,而互聯網視頻報道互動性強,能及時接受反饋。在互聯網上觀看視頻報道,受

眾可以直接在評論欄里寫上自己的看法,給傳播者以及時反饋。而電視新聞報道的反饋渠道沒有如此方便。

③電視新聞報道通常有規(guī)范的欄目歸屬,互聯網視頻報道內容比較混雜。

相同之處在于互聯網視頻報道和電視新聞報道都是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可將動態(tài)影像和同期聲音融為一體的

感性型媒體,具有很強的調動情感、引發(fā)共鳴的沖擊力和感染力。信息量大,畫面感強。

3.聯系實際或實例,談談上世紀90年代迄今調查性報道在中國興起的背景和原因。

答:(1)調查性報道的含義

調查性報道又稱“揭丑”報道。它是西方國家報刊上的一種特殊報道形式,專門用來揭露社會陰暗面、政府

里的黑幕、大企業(yè)的罪惡勾當以及黑社會的內幕等等。

報道者通過自己比較長期而完整的親自積累、觀察與最近的調查研究,對某一或某類社會事實或社會現象所

進行的深入、系統(tǒng)或深入詳細的報道。調查性報道是深度報道的一種。

(2)調查性報道的種類

①調研式調查性報道。這類報道意在調查清楚事實的真相,既不刻意批評,也不著意表揚,好處說好,壞處

說壞。報道的目的不是為了揭發(fā)內幕丑聞,而是立足現實,面向未來,興利除弊,意在通過對社會問題或社會現

象的深入調查、剖析,使問題得到關注,用建設性的主張求的社會共識,推動社會良性發(fā)展。講求系統(tǒng)與全面。

②追蹤式調查性報道。這類報道不以全面、系統(tǒng)取勝,而對新聞事實的深入追蹤調查乃至于隱性采訪、體驗

見長。往往字數較少,篇幅較短。

③揭露式調查報道。這類報道重在揭露、批評各種違法違紀、有悖社會道德等的活動與丑聞。目前中國,揭

露式調查報道要在恪守國家法律、黨的紀律的大前提下進行。

(3)上世紀90年代迄今調查性報道在中國興起的背景和原因

①政治環(huán)境的寬松和新聞管制的放寬。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的政治環(huán)境日益寬松,大眾媒介環(huán)境監(jiān)測、

文化傳承等功能得到全面恢復和重建。90年代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的開播,興起了國內的調查熱。

②社會經歷轉型期,社會復雜,引人注目的新聞事件多發(fā)。轉型期也是問題多發(fā)期,中國社會出現了一些未

曾遇到過的問題。民眾對于各類事件的知情權,使得媒體必須去挖掘這些新情況背后的真相,并向民眾作出解釋。

③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媒體間競爭激勵,許多媒體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而熱衷調查性報道。

好的調查性報道往往能塑造媒體在公眾心中的形象,媒體為了收視率和發(fā)行量而積極地進行調查性報道。

三、實務題(50分)

閱讀這篇新聞報道,然后完成下列操作題和分析題。

“香港角色”國際研討會廣州舉行南沙擴容受關注

2011年10月15日00:31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廣州10月14日電(記者楊薇)“全球化與國家發(fā)展策略中的香港角色”國際研討會14日在此間中

山大學舉行,廣州南沙擴容一事備受專家關注。

本次大會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悉尼理工大學中國研究

中心、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會議邀請了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香港大學、澳門

等海內外的知名學者。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陳廣漢表示,經過30多年發(fā)展,珠三角和港澳地區(qū)的經濟已經融為一體,

而港澳因素仍具有促進珠三角發(fā)展的獨特優(yōu)勢。因而廣東進一步開放市場,降低港澳資本和服務業(yè)進入的門檻是

推進和深化粵港澳合作的重點,今后三地經濟將進行第二次服務業(yè)為核心的結構調整,而南沙的擴容正是迎合了

這一趨勢。在他看來,這也將使得粵港澳合作從“前店后廠”模式轉向“共同市場”,并從以制造業(yè)為主體的合

作向以服務業(yè)為主體的合作轉變。

如今,前海和橫琴已升級成為國家級新區(qū),而南沙也正擬擴容按照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打造“中華民族精神

家園”。

為此,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系教授沈建法認為,前海和橫琴畢竟土地資源有限,因而與港澳的合作

空間受到一定的約束。“而南沙擴容后,能有效進行資源配置和土地規(guī)劃,這對香港澳門來說更有吸引力”。沈建

法表示,南沙加強與港澳合作的關鍵在于定位要清晰,這也是港澳一直在期待的答案。

據悉,南沙擬將合并番禺三鎮(zhèn)使得占地面積從500多平方公里擴大至800平方公里,其發(fā)展規(guī)劃將高于深圳

前海和珠海橫琴,廣州市政府已向廣東省提出,南沙新區(qū)將謀求后兩者所享有國家目前賦予的所有優(yōu)惠政策。

1.為這篇報道擬寫一個新的導語。(10分)

2.假設你是中國新聞網官方微博的編輯,要發(fā)一條140字的微博,請編寫這條微博。(10分)

3.請比較消息導語和微博文本結構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10分),并談談文本結構與傳播技術、社會需

求之間的關系(20分)。

【參考答案】

1.為這篇報道擬寫一個新的導語。(10分)

答:本報10月14日訊“香港角色”國際研討會今日在廣州中山大學舉行。會上,海內外知名學者們一起

討論了粵港澳合作的發(fā)展方向,南沙擴容成為了此次會議的焦點問題。

2.假設你是中國新聞網官方微博的編輯,要發(fā)一條140字的微博,請編寫這條微博。(10分)

答:據本社消息,10月14日“全球化與國家發(fā)展策略中的香港角色”國際研討會在中山大學舉行,海內外

的知名學者一起討論了粵港澳合作的問題。學者認為粵港澳合作要從以制造業(yè)為主體的合作向以服務業(yè)為主體的

合作轉變。而南沙新區(qū)將是專家們一致看好的港澳粵合作的新陣地。

3.請比較消息導語和微博文本結構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10分),并談談文本結構與傳播技術、社會需

求之間的關系(20分)。

答:(1)消息導語和微博文本結構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點

網絡開辟了當下閱讀的新時代,掃描式閱讀打破了以往翻頁中可斷可續(xù)的閱讀方式。網絡讀者在對大量網絡

信息快速掃描的過程中“獵取”關鍵詞句,挖掘對自己有用的新聞信息。網絡受眾這種特點,便要求網絡新聞消

息在導語寫作時應更強調關鍵詞,盡可能突出重要信息的字詞。當前,微博已經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深刻地

影響著社會生活,使新聞傳播出現新的形態(tài)和傳播方式,而且逐步催生出一種新的新聞文本。

①微博這種文本與網絡消息導語的相似點。

a.文字簡短,事件核心突出。

網絡新聞消息在導語寫作時更強調關鍵詞,要盡可能突出重要信息的字詞。而微博對內容字數設限,由于這

種技術上對發(fā)布字數的限制,導致微博新聞文字簡短,有的甚至只是只言片語。

b.信息的發(fā)布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

這是網絡這一新媒體賦予網絡新聞消息和微博文本的一個共性,他們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上傳

新聞,發(fā)布消息。

②微博文本與網絡消息導語的不同點。

a.形式與表達的隨意性。

微博在獲得用戶資格及使用這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中都體現出“零”門檻。并且微博主在內容和措辭上不受約束,

以自己的所好、所能發(fā)布信息,在表現形式上也可任意選擇。而消息導語必須符合新聞文體的要求,要簡潔精練。

b.文本碎片化。

這是微博新聞文本與其他新聞文本最為顯著的不同。微博對于字數的限制使得新聞文本不能保障信息的完整

性。由于微博快速傳播的本性,使得不少微博文本在寫作中缺乏推敲,邏輯學不強,內容松散,不能有效傳達準

確信息。而消息導語要概括性地提煉主要新聞要素,語意完整。并且消息導語和整篇消息也是相互照應的。

c.情緒化的個人表達。

微博使用者首要的心理動因是其自身根本的心理需要,包括自我表達、自我形象塑造、個人信息傳播等。這

種情緒化的表達使得微博信息過多的指向個人情緒符合,而相當程度上忽略了純粹的事實信息以及對于其真實性

的判斷。

d.微博文本往往和微博圖片相結合,而消息導語沒有專門與之呼應的圖片。

(2)文本結構與傳播技術、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略)

四、論述題(35分)

1.請論述新聞時評在中國傳媒業(yè)發(fā)展的軌跡、當下的狀況,及其對公共領域的貢獻。

答:(1)新聞時評的產生和含義

①新聞評論在歷史中產生,它的一些品格和特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展現。中國近代以來新聞評論的發(fā)展軌

跡,清晰地顯現出表達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論說”到“時評”的文體變革,從傳播思想發(fā)展

為判斷事實。

②新聞時評又稱時事評論,是傳播者借助大眾傳播工具和載體,對剛剛發(fā)生的新聞事實、現象、問題,在第

一時間發(fā)表自己意愿的一種有理性、有思想的論說形式。以議論時事為主,最初專指時事短評,現多指新聞性、

針對性很強的個人署名的專欄評論。新聞時評的特點包括:強烈的新聞性、鮮明的政治性、廣泛的群眾性。

(2)我國新聞時評的簡要回顧

我國新聞評論的發(fā)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①西方殖民國家在我國宣傳殖民主義的言論時期;

②我國資產階級改良派報刊宣傳變法維新的言論時期;

③資產階級革命派報刊宣傳民主、反對封建的言論時期;

④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無產階級和人民報刊逐漸興起、日益發(fā)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進步的新聞

事業(yè),經過艱苦復雜的斗爭,在全國取得勝利的言論時期;

⑤新中國建立后,黨和人民報刊宣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言論時期。

(3)新聞時評的發(fā)展現狀和趨勢

①由大型為主向大型與小型的結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發(fā)展的趨勢;

②評論與新聞相互結合的趨勢;

③由少數專業(yè)人員主持必爭開始向專群結合,注重吸引受眾參與的開放搞活的方向轉型;

④在說理論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結合方向發(fā)展的趨勢;

⑤聲像評論的逐漸興起,因而呈現聲像評論之間以及它與報刊文字評論之間相互爭奪受眾進而競爭共榮的發(fā)

展趨勢。

(4)新聞時評的價值和意義

①新聞評論是媒體的旗幟和靈魂,是反映媒體編輯部的立場和主張,反應和影響社會輿論,幫助受眾開辟認

識真理道路的有效載體。就黨報而言,評論更是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思想表達,是引導社會輿論,主導話語權的重

要手段。

②新聞評論對新聞所報道的重要事件或重大新聞,進行分析議論,可以明確地指出新聞報道的思想政治意義,

深化報道的主題,進而全面、準確地宣稱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的評論還可以根據新聞報道中提供的事實,

從某個側面或角度,借題發(fā)揮,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啟發(fā)讀者。

2012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43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考研真題及詳解

參考答案:

中山大學2012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科目代碼:843

科目名稱: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

一、名詞解釋(請任選4題,每題10分,共40分)

1.公民媒體

答:公民媒體是指積極地讓受眾參與報道重要事件的媒體實踐。公民媒體是20世紀90年代美國新聞界提出

的新聞理念,是對社會責任理論呼吁滿足組成“大共同體”的各種不同團體的需要的直接反應。公民媒體是一種

交互式新聞的形式,打破了現有的專業(yè)媒體組織壟斷新聞內容的格局,使新聞生產的權力由媒體中心向受眾中心

轉變;同時,它通過多渠道的新聞信息報道滿足日益多元化發(fā)展趨勢下公民的知情權需求?!肮衩襟w”還使傳

統(tǒng)媒體的信源結構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媒體對新聞信息的議程設置功能受到影響。

2.健康傳播

答:健康傳播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是指以人人健康為出發(fā)點,運用各種傳媒渠道及方法,為維護和促進人

類健康的目的而制作、傳遞、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健康傳播是以傳播為主軸,籍由四個不同的傳

遞層次將健康相關的內容發(fā)散出去的行為。這四個層次是:①自我個體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

在自我個體的層次傳播,如涉及個人的生理、心理健康狀況等;②在人際層次傳播,涉及如醫(yī)患關系、醫(yī)生與患

者家屬的關系等;③在組織層次傳播,涉及如醫(yī)院與患者的關系、醫(yī)護人員的在職訓練等;④在大眾層次傳播,

如涉及媒介議題設置、媒介與受眾的關系等。

3.雙盲實驗(double-blindexperiments)

答:雙盲實驗是指在實驗中排除參與者的有意識的或者下意識的個人偏愛的一種基本的工具。最早意識到盲

試驗在科學研究中的的價值的人應該是克勞狄伯納德,他建議任何科學實驗的參與者必須被分為兩類:設計實驗

的理論家和沒有相關知識,因此也不會在觀測結果中添加個人對理論的理解的觀測者。雙盲實驗是一種嚴格的實

驗方法,通常適用于人文科學(humansubjects),旨在消除可能出現在實驗者和參與者意識當中的主觀偏差和個

人偏好。在雙盲實驗中,實驗者和參與者都不知道哪些參與者屬于對照組、哪些屬于實驗組。只有在所有數據被

記錄完畢之后(在有些情況下是分析完畢之后),實驗者才能知道那些參與者是哪些組的。

4.媒體近用權

答:媒體近用權,是指一般社會成員,在一定的條件下,要求媒體提供幫助,以闡述觀點、發(fā)表言論、表達

意見的權利。媒體近用權源自表達自由,其產生背景是“第一修正案起草者和思想市場理論的支持者未能預見到:

公民對媒體的接近并使用,隨著傳媒技術的進步變得越來越困難”,“如果只能在媒體經營者的許可下才能行使表

達自由,那么表達自由未免有些過于脆弱”。媒體近用權包括了“接近權”和“使用權”兩項內容?!敖咏鼨唷眱A

向于出版媒介,有“更正權”和“答辯權”兩種方式?!笆褂脵唷眲t只涉及電子媒介,自行制作節(jié)目,或直接在

電子媒體上發(fā)言而不被裁剪、壓縮、扣押,甚至可以擴大到人民要求公平分享電波頻率,自行建立及經營媒體的

權利。

5.世界圖像

答:世界圖像是指在人腦當中,從外界接收到的信息經過加工而變成固定的圖像而存放在腦海當中的現象。

這個信息接收到的過程設計信息的傳輸、印象的形成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笆澜鐖D像”并非意指一副關于世界的圖像,

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在出現世界圖像的地方,實現著一種關于存在者整體的本質性決斷。存在者的存在是

在存在者之被表象狀態(tài)中被尋求和發(fā)現的?!笆澜绯蔀閳D像”這件事情本身,就標志著現代之本質。

6.視覺素養(yǎng)

答:視覺素養(yǎng)是指人類通過視覺活動,以及在視覺活動中結合其他感官體驗發(fā)展起來的一系列視覺能力。這

些能力一旦培養(yǎng)起來,具備了視覺認識能力的人能夠辨別和解釋(所遇到的特定的)環(huán)境中的自然的或人工的視

覺行為、對象、或符號。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這些能力,我們能夠與他人交流。通過對這些能力別具慧眼地運用,

我們能夠理解和欣賞視覺傳播的杰作。視覺素養(yǎng)包括三個部分:①視覺思維,指經過視覺感知的物理過程,將思

想、觀念和信息轉換成各種有助于傳遞相聯系信息的圖畫、圖形或形象。②視覺交流,指當圖畫、圖形和其他形

象用于表達觀念或傳授給人們時,為使視覺交流有效,接受者應能從所看到的視覺形象中建構意義。③視覺學習,

是通過圖畫和媒體學習的過程。

二、簡答題(共2題,每題15分,共30分)

1.簡述視覺說服作為一種傳播活動的特征。

答:視覺說服是指以視覺形象為載體,將說服性信息間接地傳遞給受眾,以此影響受眾并達到改變受眾態(tài)度

目的的傳播過程。與其他說服方式相比,視覺說服就是要盡可能將所有的視覺元素的個性優(yōu)勢全部發(fā)揮出來并形

成一種合力,來影響受眾,達到說服的目的。

視覺形像的說服力主要源于視覺圖像的幾個基本特征:

(1)視覺說服在傳達的語義信息是隱含的。視覺形象不能給出一個明顯的判斷,傳者的意圖由受眾自己去

判斷和解釋。

(2)視覺說服在傳達主體信息時是間接的。信息的隱含側重的是表達的含蓄,信息的間接側重的是深層的

暗示。視覺說服讓受眾察覺不到信息的傳遞過程。

(3)視覺形象的真實性能獲取受眾信任。

(4)視覺形象的直觀性使其易于辨識。

(5)視覺形象具有情感力量,能以情動人。

(6)視覺形象具有多義性,能調動受眾的思維。

(7)視覺形象能帶來藝術感受,激發(fā)審美情感。

(8)視覺形象能打破語言界限,進行跨文化傳播。

2.簡述確立因果關系的三個條件。

答:要確立因果關系需要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在時間上先行后續(xù)。即總是原因在前,結果在后。

(2)二者必須存在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

(3)排除它因。必須確定沒有其他因素引起結果的發(fā)生。

三、論述題(共2題,每題20分,共40分)

1.什么是社交媒體?請分析社交媒體可能在哪些方面改變政府或企業(yè)的公共關系?

答:社交媒體(socialmedia)又稱社會化媒體,是指允許人們撰寫、分享、評價、討論、相互溝通的網站和

技術的總稱。它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工具和平臺,現階段主要包括社交網站、微

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其特點有兩個:一是人數眾多,二是自發(fā)的傳播。缺乏這兩點因素的任何一點

就不屬于社交媒體的范疇。社交媒體在互聯網的沃土上蓬勃發(fā)展,爆發(fā)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傳播的信息已成為

人們?yōu)g覽互聯網的重要內容,不僅制造了人們社交生活中爭相討論的一個又一個熱門話題,更吸引傳統(tǒng)媒體爭相

跟進。

社交媒體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社交媒體有可能從以下方面改變政府或企業(yè)的公

共關系:

(1)即時的事件處理機制

由于社交媒體的信息即時性,危機事件一旦爆出,往往在很短時間內就會被大量轉發(fā),造成巨大的影響。相

關企業(yè)或者政府部門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在短時間內做出反應并給出能夠被公眾接受的合理回應是社會媒體時代

最大的關公命題。

(2)信息公開和管理機制

在自媒體時代,企業(yè)或者組織內部信息的邊界變得模糊了。從企業(yè)高管,到普通員工,再到供應鏈上下游的

利益相關者,哪一個都有可能有意或者無意地成為事件中的信息源。因此一旦事件發(fā)生以后,在“堵”的心態(tài)指

導下的不理不聞、擺平媒體已經不適用于自媒體爆料者的“汪洋大?!?。相關企業(yè)或者組織應該建立起一整套的

企業(yè)信息公開和管理機制,對于企業(yè)或者組織內部信息進行系統(tǒng)的分類。

(3)信息溝通過程中的雙向性和平等

社交媒體時代,從訂戶百萬的主流媒體,到粉絲千萬的明星、意見領袖,再到三五親朋自娛自樂的普通用戶,

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雖然被關注度差異巨大,但是從轉發(fā)、評論到關注、被關注,賬戶與賬戶之間是平等的,這種

平等賦予了不同賬號之間交流語境的平等。因此在發(fā)生危機事件以后,信息寥寥的官方說辭、冰冷的說教、牽強

地推卸責任往往都會給已發(fā)生的事件火上澆油。

2.請說明縱向(Longitudinal)研究的主要類型及每種類型的基本要求,并說明縱向研究相對于橫向研究的

優(yōu)勢在哪里?

答:縱向研究(longitudinalstudy)又稱追蹤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對長的時間內對同一個或同一批被試進行

重復的研究。

(1)縱向研究

縱向研究有趨勢研究,同期群研究和同組研究之分。

①趨勢研究,對某種社會現象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生變化的研究。目的是通過對一般總體在不同時期的態(tài)度,行

為活狀進行比較,以揭示和發(fā)現社會現象的變化趨勢和規(guī)律。趨勢研究在不同時間點進行的若干次橫向研究必須

具有同樣的研究方法內容。

②同期群研究,又叫隊列研究,是對同一時期,同一類型的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生的研究。同期群研究

注重的是某一類型,而不是某一個體的特征,所以在不同時間可以調查不同的人。

(2)同組研究

同組研究,又稱追蹤研究,對同一批研究對象隨時間推移而發(fā)生變化的研究。

縱向研究相對于橫向研究的優(yōu)勢:

①往往能看到比較完整的發(fā)展過程和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關鍵轉折點。

②特別適用于研究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問題和早期影響的作用問題,也適用于個案研究。

(3)縱向研究相對于橫向研究的優(yōu)勢

①往往能看到比較完整的發(fā)展過程和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關鍵轉折點。

②特別適用于研究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問題和早期影響的作用問題,也適用于個案研究。

四、案例分析(共1題,共40分)

2011年6月21日,新浪微博上一個名叫“郭美美Baby”的網友頗受關注,這個自稱“住大別墅,開瑪莎拉

蒂”的20歲女孩,其認證身份居然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yè)總經理”,其真實身份也眾說紛紜,有網友稱她是中國

紅十字會會長的女兒,由此引發(fā)很多網友對中國紅十字會的非議。受郭美美事件影響,近期社會捐款降五成,民

政部最新統(tǒng)計數據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今年6月,全國社會捐款為10.2億元,但自6月下旬“郭美美事件”

等一系列事件發(fā)生后,社會捐款數以及慈善組織捐贈數額均出現銳減。其中,全國7月份社會捐款數為5億元,

和6月相比降幅超過50%。慈善組織6到8月接收的捐贈數額降幅更是達到86.6%。在上述背景下,多家中國的

公益組織和基金會(如中國紅十字會、宋慶齡基金會等)都面臨社會輿論的質疑。

請分析:

1.你認為這反映了中國輿論的什么特征(盡可能結合相關研究進行闡述)?

2.如果請你為某基金會設計傳播方案,以促進其與公眾的溝通并重塑品牌,你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3.該傳播方案至少應該包括哪些部分?

【參考答案】

1.你認為這反映了中國輿論的什么特征(盡可能結合相關研究進行闡述)?

答:我認為這反映了中國輿論的以下特征:

(1)輿論傾向一邊倒

郭美美事件一出,網絡上就掀起了批判和質疑的狂潮,輿論的聲音集中在對中國紅十字協會的聲討。輿論高

度一致,出現一邊倒的現象。

(2)輿論對現實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雖然郭美美事件起源于虛擬的網絡空間,但是,輿論產生以后卻對現實產生了明顯而巨大的影響。中國紅十

字協會在事件發(fā)生的一兩個月內,收到的捐款數目就銳減。

(3)對負面信息的關注度大

各種輿論交鋒,常常是負面輿論壓倒正面輿論。中國輿論場中影響力很大的事件通常和負面信息有關,負面

信息能激起中國網民同仇敵愾的情緒。

2.如果請你為某基金會設計傳播方案,以促進其與公眾的溝通并重塑品牌,你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陽光財政,并向公眾公開

在郭美美事件中,公眾的主要關注點在于財政方面。公眾最害怕的是社會捐款被私人濫用,所以如果要取得

公眾對基金會的信任,就必須在財政這個關鍵點上下工夫。對于捐款名單和數額,以及捐款去向,應該定期向公

眾公布。

(2)向社會征集基金會改革和發(fā)展方案

這是以積極的姿態(tài)應對公眾對慈善事業(yè)的質疑。這一方面體現了基金會改革和完善的決心,也體現了基金會

對公眾意見的重視,有利于取得公眾的好感。要主動表現出對過往問題進行糾正的決心。

(3)及時向公眾傳播基金會的活動動態(tài)

讓公眾了解基金會所做的實事,加強公眾對基金會的了解和關注。

(4)邀請形象良好的社會名人作為形象大使。拍攝基金會公益活動的宣傳片。

3.該傳播方案至少應該包括哪些部分?

答:作為一個重塑形象的傳播方案,該傳播必須要扭轉公眾對基金會的負面印象,所以該方案至少應該包含

以下部分:

(1)致網友和公眾的一封公開信,以解釋郭美美事件與紅十字會無關的原因。

(2)公開紅十字會內部人事結構、財務公開報告、業(yè)務流程和業(yè)績狀況,澄清誤會。

(3)請廣大媒體開設專欄,回答讀者和受眾的來信,解釋相關問題。

(4)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對郭美美事件作出一個官方的回答和信息發(fā)布。

(5)聯系郭美美本人,邀請其出面辟謠,向社會和公眾直播發(fā)布會的相關信息。

(6)建立案例檔案,開發(fā)網站等新媒體專題,對這一事件進行反思。

(7)聯合媒體制作紅十字會商業(yè)宣傳片,重塑紅十字會在廣大人民群眾心目中責任感。

2013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39新聞實務考研真題及詳解

參考答案:

中山大學2013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科目代碼:839

科目名稱:新聞實務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通訊

答:通訊是一種比消息更為詳細而深入地報道新聞事實的新聞體裁。西方傳媒中的“新聞專稿”(又稱特稿),

即“比消息更詳盡的新聞”,近似于我國的通訊。

通訊與消息有以下幾點區(qū)別:①從容量上看,通訊容量大,事實詳細,一般篇幅長;消息容量相對小些,事

實較為概括,一般篇幅短。②從報道對象看,通訊選材相對較嚴,消息選材范圍寬。③從結構上看,通訊靈活多

變,而消息相對穩(wěn)定。④從表達上看,通訊以敘述描寫為主,表達比較靈活自由,而消息以敘述為主。⑤從報道

時效上看,通訊不如消息快。

通訊有五大特點:①嚴格的真實性;②報道的客觀性;③較弱的時間性;④描寫的形象性;⑤議論色彩較濃。

2.新聞專業(yè)主義

答:新聞的專業(yè)主義是指一種獨立于任何權威之外的新聞從業(yè)理念,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和強烈反權威

精神。它要求記者以客觀、真實、準確的態(tài)度去報道事實,挖掘事實的真相,把事實的原生態(tài)展現在讀者面前。

新聞專業(yè)主義是美國政黨報紙解體后,大眾化報紙興起時,在新聞業(yè)中發(fā)展起來的“公共服務”信念,構成“改

良時代行政理性主義和專業(yè)中立主義總趨勢的一個部分”。新聞專業(yè)主義最突出的特點是,相信可以從非黨派、

非團體的立場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新聞專業(yè)主義的目標是服務于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

3.最小傷害

答:最小傷害原則是指同情那些因新聞報道可能受到負面影響的人,特別是兒童及沒有接受采訪經驗的人。

采訪和使用陷于悲痛中的人的照片時,要格外謹慎。要明白采訪報道可能傷害他人或使其不安。追逐新聞要明白

普通百姓比公眾人物有更多的隱私權。公眾人物、官員是刻意追求權力、影響和公眾關注,而普通百姓的個人隱

私權應受保護,若對公眾利益有重大影響才能例外。

4.胡績偉

答:胡績偉,四川威遠人,出生于1916年,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解放日報》采訪通訊部主

任、新華社西北前線分社社長、《人民日報》副總編、后擔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社長。胡績偉在上世紀70

年代末80年代初,帶領《人民日報》做出許多推動改革的報道。胡績偉認為,社會主義的新聞法,應是一部新

聞自由的保護法,因為國內的新聞自由還不充分,應當根據憲法規(guī)定的言論出版自由的原則,制定新聞法來保護

和發(fā)展新聞自由。

5.儲安平

答:儲安平(1909年-?),江蘇宜興人,中國學者、知識分子。民國時期著名評論家,《觀察》社長和主

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出任新華書店經理、光明日報社總編、九三學社宣傳部副部長等職。1957年因在

《光明日報》發(fā)表《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招致當局不滿,反右運動開始后儲安平迅速被作為典型打倒,

其家人和諸多相關人士均受牽連。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生死不明。

二、簡述題(每題20分,共40分)

1.請結合《大公報》的“四不主義”和當下新聞生產所受的社會控制,談談新聞報道的自主性問題。

答:(1)《大公報》“四不主義”的含義。《大公報》是北方最有影響力的一份報紙,于1902年6月17日在

天津出版,英斂之任主筆。1926年,新記公司繼續(xù)出版《大公報》,在其續(xù)刊的第一天,發(fā)表了兩篇評論:一為

《大公報續(xù)刊詞》;另一篇便是提出了著名的“四不”方針的《本社同人指旨趣》。張季鸞在該文中以“不黨、不

賣、不私、不盲”作為辦報方針。

(2)新聞報道自主性含義。新聞報道的自主性是指新聞界自主選擇報道或者揭露目標,自主進行調查活動。

不是依賴當局發(fā)表的材料寫報道,而是記者親自進行調查,逼近真相。也不是像獨家新聞那樣只依靠單個的材料,

而是通過徹底的調查采訪,揭示事件的整體的情況。

(3)當下新聞生產所受的社會控制。進入21世紀,中國的新聞體制與社會制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控

制在新聞生產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其加以影響。政治制度決定新聞媒介活動必須遵守黨性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

展,使新聞產品同時具有了社會屬性和經濟屬性。報紙新聞、電視節(jié)目新聞都有自己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具有

了商品屬性。中國的報業(yè)管理體制是國營制度,即帶有中國特色的“事業(yè)性質、企業(yè)管理”的特征。國內新聞機

構的大量涌現,使得其水平參差不齊。以日報、電視臺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政治態(tài)度鮮明,新聞職業(yè)操守過硬,不

盲從。

(4)新聞自由是國家憲法中規(guī)定的人權自由的延伸,新聞的自主性是新聞自由的最主要特征。在當下的社

會控制情境中,更要努力爭取和保護新聞自主性,同時要遵守社會法律,在創(chuàng)造社會效益的前提下保證新聞效益

的最大化,為市場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2.“好感和反感是你在觀察人的時候最有害的一種心態(tài),你要在采訪前就對一個人形成了好感或者反感,你

就沒有辦法誠實和客觀地觀察他了??采訪不是用來評判,采訪是用來了解;采訪不是用來改造世界,采訪只是

來認識世界?!闭埥Y合央視主持人柴靜的這段話,談談新聞采訪的原則和采訪氣氛的營造策略。

答:(1)新聞采訪的原則

新聞采訪是指新聞記者為獲得新聞事實材料,而對客體進行的訪問、觀察、思索和記錄等調查研究活動。它

是新聞記者的主要工作內容。

新聞采訪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①堅持真實性。真實性是指新聞報道必須反映事物的原貌,通常又稱為準確性。從根源上說,新聞的本源是

事實,事實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實的新聞報道是第二性的。

②堅持思想性。思想性是指新聞報道的思想觀點或政治傾向。

③堅持時間性。時間性是指迅速及時地報道新聞,力求迅速及時地把新近發(fā)生、發(fā)現的事實報道出去,最大

程度地縮減新聞事實的發(fā)生與報道出去這兩者之間的時間距離。這也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特征。

④堅持用事實說話。用事實說話是指思想觀點通過事實自然地得以流露。新聞采訪要堅持用事實說話。

(2)采訪氣氛的營造策略

新聞采訪中,記者是主動的,采訪對象是被動的,記者和采訪對象在多數情況下是初次見面,彼此是陌生的,

同時,新聞事件本身可能具有的敏感性,都會造成采訪對象面對記者時的心理緊張。因此,營造和諧、愉快、良

好的訪談氛圍顯得特別重要。

①做好訪前準備。在每一次采訪之前,記者應盡可能地做好采訪準備工作,包括對被采訪對象的細致研究、

制定好采訪計劃和提問方案,以便于達到雙方情感交流的接近點。

②明確采訪目的,即為什么要進行這次采訪,這次采訪寫出的報道要解決什么問題。

③熟悉采訪對象,的對于采訪對象來說,采訪前準備越充分,記者與對方的距離就越近。

④列出詳細的訪問提綱。事前有周密的計劃,可以使采訪有一個合乎邏輯的結構。選擇什么作突破口、如何

往縱深拓展采訪內容、怎么結束采訪,都應該有明確的計劃。同時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情況變化。

⑤必要的物質準備,包括攝影器材、錄音設備、照相及器材和采訪本等。采訪出發(fā)前,應該檢查所有的設備。

⑥相關知識的準備。在采訪前專業(yè)性較強的行業(yè)時,記者應學會搶學搶記,提前速記。

⑦選擇合適的時機與場合。記者在進行采訪的時候要選擇適合新聞報道主體和采訪身份相適應的場合進行采

訪。

⑧選擇時機進行提問。提問的時機對于營造恰當的氛圍相當重要,記者要審時度勢,在高興事提問在悲傷時

合理調節(jié)情緒。

三、操作題(50分)閱讀這篇新聞報道,請為這篇報道寫一篇新聞時評,800字以內,并配標題。

“房叔”21套房只報2套,已停職

根據黨員領導干部申報規(guī)定,存在嚴重瞞報行為廣州番禺區(qū)委正作進一步調查

(綜合新華社、深圳商報、信息時報報道)繼陜西“表哥”之后,廣州番禺“房叔”成為網民熱議的焦點。

記者11日獲悉,被曝光全家擁有21套房產的廣州番禺城管官員蔡彬已停職。

日前,網民上傳網帖,以廣州市房管局房地產檔案館制作的《個人名下房地產登記情況查詢證明》,曝光了

蔡彬及其妻兒名下的21套房產的清單,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10日上午,廣州市紀委官方微博“廉潔廣州”對

此回應稱,有關部門正在核查。隨后,廣州市番禺區(qū)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廣州番禺發(fā)布”也稱,番禺區(qū)紀

委已成立調查組,正在開展調查。10目晚上,“廣州番禺發(fā)布”提供進一步消息稱,番禺區(qū)紀委初步查實,房產

數量基本屬實。

11日中午12時12分,廣州市紀委的官方微博“廉潔廣州”的微發(fā)布稱,有關部門根據初步調查結果,已

對蔡彬停職,并作進一步調查。下一步進展情況有關部門將及時公布。隨后,廣州市番禺區(qū)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

微博“廣州番禺發(fā)布”也發(fā)布消息稱,蔡彬停職接受進一步調查。

番禺區(qū)紀委稱:經查,蔡彬家庭房產數量與網帖所列數量基本一致。根據關于黨員領導干部報告?zhèn)€人有關事

項的規(guī)定,從2011年起,番禺區(qū)委組織部要求全區(qū)處級干部每年申報“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房產情

況”。蔡彬2011、2012年均申報其本人持有房改房一套、兒子蔡某培持有自建房一套,與紀檢部門核實的情況不

符,存在嚴重的瞞報行為。鑒于蔡彬的錯誤行為,番禺區(qū)委作出對其停職的決定,并作進一步調查。

(時間:2012-10-12來源:新聞晨報)

答:示例如下:

“房叔”敢瞞報只因規(guī)定在“裸奔”

徐瓊

從陜西“表哥”、福建“表叔”再到廣東“房叔”,表面看來是網絡監(jiān)督一路高歌,隱含的大勢所趨卻是,在

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當下,作為公眾人物的某些富豪級官員再難藏富自得、逍遙于公眾視野之外。與其被動地應

對揭發(fā)與質疑,不如以財產公示呈現清白。此為民心所向,也是自救之道。

隱瞞不報怕真應了那句老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廣州市番禺區(qū)紀委昨日證實了網絡舉報帖的真實性,

該區(qū)城管綜合執(zhí)法分局政委蔡彬實有房產21套,申報2套,瞞報家庭財產已被停職。蔡的房產來源是否正當合

法尚待調查,但其瞞報行為已構成違紀。瞞報在先,撒謊在后,其公然抵制監(jiān)督的行為再次提醒各界:現行官員

財產申報制度“防君子不防小人”,在某些地方甚至形同虛設。

各界吁求官員財產公示久矣。公眾高度關注官員財產,不為多寡,只求公正,蓋因其收入來源是否正當,直

接關涉其權力運用是否合法合范。官員出于人性本能,自會左擋右防,屏蔽公眾,財產公開才需要制度約束。我

國的領導干部財產申報制度衍變至今,自1995年《關于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guī)定》,幾

經修繕,發(fā)展至2010年《關于領導干部報告?zhèn)€人有關事項的規(guī)定》。番禺區(qū)城管分局政委作為處級官員,恰在《關

于領導干部報告?zhèn)€人有關事項的規(guī)定》約束范圍之內,應當報告“本人、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房產情況”。

我們來看家有21處房產的“房叔”的財產報告去向何處。《規(guī)定》寫明,“屬于本單位管理的領導干部,向

本單位的組織(人事)部門報告”,“報告材料應當設專人妥善保管。”也就是說,直至事發(fā)前,這份大幅縮水、

完全失真的財產報告穩(wěn)穩(wěn)當當地躺在單位人事部門的保險柜中,并被“妥善保管”著呢。

至于財產報告由誰查實,《規(guī)定》并無下文。僅在干部提拔、紀檢監(jiān)察、查辦犯罪等情形下,經批準“可以

查閱案件涉及的領導干部報告?zhèn)€人有關事項的材料”。比如這次,網帖揭發(fā)后,紀委介入調查,虛假報告才由此

曝光。

無人核實的財產報告,就是“房叔”們的底氣。有限的“內部人監(jiān)督”,在某些膽大妄為如“房叔”的官員

看來,這樣的制度無異于“裸奔”。他們分明看到皇帝沒穿衣服,制度滿是漏洞,卻誰也不說。

2011年中紀委發(fā)言人曾表示,財產申報制度有兩個方面的條件是欠缺的:一是要建立起社會的誠信體系,

二是信息統(tǒng)計體系。一個網帖,僅憑廣州市房管部門制作的《個人名下房地產登記情況查詢證明》,就一舉證偽

了房叔的財產報告。所謂信息統(tǒng)計體系,就在于聯網與可查;而“房叔”的21處房產信息,在房管局就立等可

查,卻“只聞腳步聲,不見有人來”。

官員財產不僅要內部申報而且要全面公示,公示之意義即在于接受各界調查與核實。原因很簡單,個人是靠

不住的,“孩子”報告“家長”也是靠不住的,缺少外來監(jiān)督的單純申報而不公示更是靠不住的。

(來源:《成都商報》)

四、論述題(40分)

你如何看待當下中國網絡輿論的特點?就你的觀察,網絡輿論對新聞報道產生了哪些影響?記者應該怎樣處

理網絡輿論和新聞報道的關系?

答:(1)網絡輿論的特點

①民意的真實性與匿名性

網絡的能動性、民主性,給廣大受眾提供了一個變被動為主動的無窮大的信息平臺,打破了傳統(tǒng)的時空界限

和職業(yè)界限,打破了信息由少數流向多數的傳統(tǒng)格局,賦予每個人自由發(fā)表言論的權利,具有無窮的開放性,同

時受眾在對所接收的信息進行評論時,由于網絡具有匿名性,這使得網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自由的發(fā)表

自己的言論,而不必擔心會因為言論不當而受到威脅。

但是由于言論的自由和個人意愿的充分表達,為各種社會思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些偏激或錯誤的信息也

就不可避免的通過網絡出現在人們面前,如前幾年出現的“最毒后媽事件”,雖然事后媒體對此事件進行了澄清,

但已在受眾當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并對當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網絡輿論從本質上而言仍舊屬于虛擬輿論,容易被人操縱,如各種選秀比賽中參賽者的“刷票事件”,這就

使得網絡民意很容易被人操縱,大大降低了其真實性。此外由于網民道德水平和價值水平的參差不齊,使得網絡

輿論成為個別人士侵犯他人現實生活和個人隱私的武器。

②便捷、及時、無篩選的互動性

在報紙與受眾的互動中,報紙的反映往往具有滯后性和篩選性,而電視廣播與受眾的互動雖然避免了滯后性,

但往往要收取一定的費用,并且依然具有一定的篩選性,因此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網絡互動中無費用、及時、無篩選

的優(yōu)點便顯現出來。

受眾在接受信息后的瞬間往往是這則信息對受眾的影響最大的時候,由于網絡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自由寬廣的

平臺,受眾在看完帖子后就可以及時方便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是任何一個傳統(tǒng)媒體都無法比擬的。例如,網絡

上多數帖子的后面都會有評論提示,并且這些評論不需要經過任何審核就可以被發(fā)表出來,雖然有些過激的言論

會被刪掉,但卻也是發(fā)表出來以后的事情。這種可以自由發(fā)表言論的互動,對于受眾而言可謂是一個極大的誘惑。

③傳遞內容與利益追求的多元化,導致“把關人”作用削弱

“把關人”是保證信息真確、輿論正確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來“把關人”都對媒體的健康發(fā)展起了重大

的作用,但是由于網絡輿論的匿名性,使得“把關人”如同虛設,無從下手。

據調查顯示,我國網民的主體是年輕的、不富裕的、社會地位不高的群體,他們喜歡求新求異,經常站在社

會的主流和主導形態(tài)的對面思考問題,當大家聚成群體時,由于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對社會現象存在一定的不滿,

這就不可避免的會導致暫時性的理性缺乏,從而導致輿論的激進與偏差。而“把關人”的無從下手,使得這種輿

論便毫無限制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④網絡輿論不穩(wěn)定性與多變性

傳統(tǒng)媒體傳遞的信息往往要經過審核才能傳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信息的及時傳遞,但卻保證了信息

的真實、全面、客觀。而網絡傳播由于其匿名性和自主性,在使得“把關人”作用削弱的同時,也降低了自身的

準確性和客觀性,于是同一件事件就會出現多種不同版本的報道,或真或假,使得受眾輿論呈現多樣性,隨著事

件報道的進一步深入,受眾的輿論方向不可避免的會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網絡輿論的不穩(wěn)定性與多變性。以前面

提到的“哈警察打人事件”為例,從開始的批判“警察”到后來的批判“學生”,且不說受眾的輿論是否正確,

但就受眾的輿論方向的改變而言,就可以讓人目瞪口呆。

(2)網絡輿論對新聞報道產生的影響

①網絡新聞引發(fā)的輿論暴力難以控制。網絡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發(fā)展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網絡監(jiān)督、

網絡維權得以深化,無疑是社會民主進步的佐證。但是,在很多時候,網絡不僅僅監(jiān)督了事件過程,推動事件發(fā)

展,還會過度發(fā)展成“綁架”媒體、煽動民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結果的“網絡審判”,更可能成為給當事人正

常生活造成過度影響的“網絡暴力”。比如,在網絡上盛行的人肉搜索,既使很多無良官員被曝光丟官,也使說

了一句“很黃很暴力”的未成年女孩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②假新聞的傳播更加泛濫。網絡言論的過度自由給互聯網的道德建設制造了難題。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

報告,中國網民群體的特點——包括網絡管理員在內的網民多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決定了這里更容易誘發(fā)“假

新聞”事件,網民思想認識水平的局限性使其很難在短時間內厘清事物背后復雜的社會和心理動因。

③輿論引導能力削弱。在網上討論某一事件時,極端、非理性和過于主觀的聲音容易占據主導地位,而這種

聲音形成的強大輿論壓力又會反作用于政府和司法機構,使其在決策中陷入被動,以致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迎合

網民的期望。相反,網上那些理性、客觀的聲音得不到支持,響應度低,甚至還招致批評和攻擊。在網絡輿論的

發(fā)展過程中,類似于人肉搜索而引發(fā)的道德標準的討論是值得關注的。

(3)正確處理網絡輿論與新聞報道之間的關系

網絡發(fā)展在給思想宣傳工作帶來沖擊的同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傳播方式的改變,我們應從以下

三個方面加強網絡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工作。

①重新定位“把關人”的社會角色。

網絡傳播削弱了把關人的特權,并不等于說把關人的社會職能的終結。與過去相比,“把關人”的引導方式

應有變化:從過去的“嚴把關”發(fā)展為“巧指路”;從過去的讓人們“看什么”發(fā)展到教人們“怎么看”;從過去

的以“堵”為主,即把守好進入媒體的“關口”,對錯誤的輿論采取堵塞和封殺的方式,發(fā)展到以“導”為主,

即在充分尊重人們言論自由、允許各種不同觀點和意見發(fā)表的同時進行積極的疏導。

②充分發(fā)揮“議題設置”的功能。

既然互聯網絡是一個全人類共同擁有的信息平臺,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反映社會輿論的各類熱門話題必將如百

川歸海一樣在網上交匯。在眾多的熱門話題中,哪些是網民最關心的問題,哪些是需要優(yōu)先考慮的問題,網絡新

聞媒體同傳統(tǒng)新聞媒體一樣具有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在網絡這個虛擬的空間里,各種各樣的“議題”

紛至沓來,常使網民們感到莫衷一是,通過“議題設置”可以把社會的注意力和社會關心引導到特定的方向,幫

助網民提高對環(huán)境的認知,從而達到引導輿論的目的。

③重視“意見領袖”的作用。

大眾傳播學中有一種“二級”傳播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中的信息和輿論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

眾,而要經過“意見領袖”這個中間環(huán)節(jié),即經過一個從“大眾傳播——意見領袖——一般受眾”的過程。網絡

傳播的過程中也有一大批這樣的“意見領袖”。如目前國內幾乎所有的新聞網站都設有討論區(qū),討論區(qū)下面還設

有分類版區(qū),主持論壇的“版主”便扮演著意見領袖的角色。版主的產生一般有兩個途徑:一種是由網站內部任

命,一種在是網民中產生。

2013年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840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考研真題及詳解

參考答案:

中山大學2013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科目代碼:840

科目名稱:傳播實務及研究方法

一、名詞解釋(請任選4題,每題10分,共40分)

1.媒介接近權

答:傳媒接近權是指作為信息接收者、利用者的公民擁有接近和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發(fā)表自己的主張、意見,

要求大眾媒介刊登或播放其意見、廣告、聲明、反駁等,要求大眾媒介刊登自己想要傳播的有關信息的權利。一

般社會成員可以也應該利用傳播媒介闡述主張、發(fā)表言論以及開展各種社會和文化活動的權利。同時,這項權利

也賦予了傳媒應該向受眾開放的義務和責任。為確保大眾的言論自由,也必須由憲法確認大眾接近媒介的權利。

媒介接近權的概念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并在西方國家產生了普遍的社會影響。

2.集合行為

答:集合行為是指在某種刺激條件下發(fā)生的非常態(tài)的社會集合現象,例如火災、地震后的群眾騷亂,出于某

種原因的自發(fā)集會、游行、種族沖突,物價上漲的流言引起的搶購風潮等。集合行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騷

動的形態(tài)出現,往往會對正常的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的干擾和破壞。該行為發(fā)生的基本條件:①結構性壓力;②觸

發(fā)性事件;③正常的社會傳播系統(tǒng)功能減弱,非常態(tài)的傳播機制活躍化。集合行為中的特殊傳播機制包括:群體

暗示與群體感染,群體模仿與“匿名性”。

3.媒介素養(yǎng)

答:媒介素養(yǎng)關注的是信息時代不同群體和個人的信息處理和傳播“能力”的問題。關于媒介素養(yǎng),英國學

者大衛(wèi)·布金漢姆將其定義為社會成員“使用和解讀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按照1992年美國“媒

介素養(yǎng)領袖會議”的定義,媒介素養(yǎng)是“公眾接近(access)、分析(analysis)、評價(evaluate)各種媒介信息,

達到溝通交流目的的能力”。

從這些定義中不難看出,這種能力包含以下六個方面:

(1)媒介技術的基礎技能(接觸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設備的能力);

(2)媒介信息的識讀能力(對各種信息文本的閱讀和理解能力);

(3)媒介信息查詢收集能力(快速有效地獲取所需相關信息的能力);

(4)媒介信息的選擇能力(在信息洪水中選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

(5)對信息內容的質疑批判能力(包括對各種信源的動機、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對媒介信息生產過程中

各種因素的分析能力);

(6)信息的加工制作和發(fā)布能力(作為傳播者的基本能力)。

4.認知不協調理論(Theoryofcognitivedissonance)

答:認知不協調理論是指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一種社會認知論。該理論認為每個人

都努力使自己的內心世界沒有矛盾,然而所有的人都無法使自己達到無矛盾狀態(tài)。該理論指出認知的兩個要素:

一是關于自身特點和自己行為的知識,一是關于周圍環(huán)境的知識。認知要素之間有3種關系,分別是無關系、協

調一致的關系、不協調的關系。當一種非-X知識是從Y得出的時候,則X與Y兩種知識是不協調的。改變認

知不協調的辦法主要有:①改變與認知者行為有關的知識,以改變行為;②改變與認知者環(huán)境有關的知識,以改

變與環(huán)境的關系;③增加新知識,全面接觸新信息。

5.態(tài)度

答:態(tài)度是指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基礎上對人或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態(tài)度表現于對外界人或事物

的內在感受、情感和意向三方面的構成要素。具體反映過程為內心的認知、認可、服從、反對、迷茫、不安。激

發(fā)態(tài)度中的任何一個表現要素,都會引發(fā)另外兩個要素的相應反應,這也就是感受、情感和意向這三個要素的協

調一致性。態(tài)度的各個成分之間是協調一致的,但在彼此不協調時,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導地位,決定態(tài)度的基

本取向與行為傾向。

6.記錄片

答: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chuàng)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包括一

些拍攝自然的紀錄片,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紀錄片誕生于上世紀

二、三十年代,其的核心為真實,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催生了電影的誕生。紀錄片可以分為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紀錄片。

二、簡答題(共2題,每題15分,共30分)

1.什么是健康傳播?請舉例說明。

答:健康傳播是指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和組成部分,其以“人人健康”為出發(fā)點,運用各種傳播媒介、渠道和

方法,為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目的而制作、傳遞、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健康傳播是一般傳播行

為在健康領域的具體化,并有其獨自的特點和規(guī)律。健康傳播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