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講 兩漢至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 講義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1頁
第5講 兩漢至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 講義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2頁
第5講 兩漢至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 講義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3頁
第5講 兩漢至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 講義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4頁
第5講 兩漢至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 講義 高三統(tǒng)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講兩漢至隋唐的制度創(chuàng)新與文化發(fā)展一、兩漢至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1.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時間漢朝時期曹魏創(chuàng)立,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①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②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③武則天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④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標準德行和才能初創(chuàng)時期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晉時期主要看重家世才學特點地方官按德行和才能推薦,中央經考試量才錄用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實質)相對公平作用否定了世官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官僚隊伍的需要①繼承了兩漢鄉(xiāng)里評議人物的傳統(tǒng)。②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①擴大了統(tǒng)治的基礎。②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③加強了中央集權趨勢①選官方式(由舉薦、評定等級授官逐漸發(fā)展到考試選拔官員)、選官標準(由家世逐漸發(fā)展到才學)和選官權屬(由地方逐漸收歸中央)的變化。②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聯想——選擇性必修1·P31~32隋唐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選拔制度:科舉制①背景: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②特點: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③內容:分為制舉和常舉,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的資格,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考核制度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監(jiān)察制度①中央: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②地方: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jiān)察區(qū),委派監(jiān)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jiān)察2.三省六部制(1)歷程eq\b\lc\{\rc\(\a\vs4\al\co1(①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三省,共同輔,助決策,行使權力。,②隋文帝時,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③宰相議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稱,中書門下,三省出現一體化趨勢。))(2)職能: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下設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3)特點: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4)意義: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論拓展|唐朝政治運行機制唐朝在政治運行機制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做得比較好,通過制度變化,使政務運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牽制管理的基礎上形成了嚴密的體系。——摘編自《當代中國政治文明運行機制路徑與選擇》聯想——選擇性必修1·P6隋唐地方政治制度(1)隋朝:廢郡,以州統(tǒng)縣,實行州、縣二級制。(2)唐朝①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②唐中期以后,在戰(zhàn)略重地設節(jié)度使統(tǒng)兵征戰(zhàn),部分節(jié)度使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zhèn)割據勢力。3.賦稅制度魏晉南北朝:租調制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規(guī)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唐初:租庸調制①內容: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②影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唐后期:兩稅法背景天寶年間,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內容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意義①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②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二、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現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tǒng)地位確立后,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外來宗教佛教在中國盛行三教開始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三教合歸儒”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fā)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復興儒學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反佛教斗爭背景: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表現: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tǒng)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tǒng)治者幾度滅佛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fā)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三、文學藝術 文學魏晉南北朝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唐朝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書法藝術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世稱“書圣”隋唐顏真卿的顏體和柳公權的柳體最為有名繪畫藝術魏晉南北朝以顧愷之為代表,《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他的代表作隋唐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畫圣”石窟藝術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圖解歷史書體演變及其特點四、科技1.魏晉南北朝(1)數學: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2)農學: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3)地理: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2.隋唐(1)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2)印刷術: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3)火藥: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4)天文: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的長度。(5)醫(yī)學:醫(yī)學家孫思邈完成醫(yī)學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五、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的傳播與交流(1)從東漢到北朝,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2)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fā),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3)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貞觀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經。(4)唐朝高僧鑒真曾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授佛法。日本、新羅等國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空?;貒鴷r帶走了許多佛經和詩文集。這些交流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文化發(fā)展有著重要貢獻。2.其他方面(1)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使節(jié)、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2)日本、新羅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它們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jié)和留學生。(3)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聯想——選擇性必修3·P52~53物質和技術交流中國輸出①隨著絲綢的不斷向西出口,養(yǎng)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也很早經由中亞向西傳播。③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④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輸入中國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文化交流中國輸出中醫(yī)藥知識也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qū)輸入中國①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②繼佛教之后,祆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xù)傳到中國。③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基礎性概念】1.九品中正制:自曹魏開始,由各州郡有聲望的人任“中正”官,負責在本地區(qū)品評人物,選拔官吏。九品中正制下,把人物分為九等,稱九品,然后按品級選官。據門第高低劃分品級上下,按品級上下決定官階大小,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地主操縱政權、發(fā)展權勢的工具,至隋改行科舉制,此制逐漸沒落。2.政事堂制度: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在固定的時間、地點討論軍國大政,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唐初始有此名,設在門下省,后遷到中書省。3.均田制:是中國封建社會推行的一種土地國有制度。首創(chuàng)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封建政府將掌握的土地分配給無地或者少地的農民耕種,受田的農戶向國家繳納一定的賦稅。此后北齊、北周、隋、唐都繼續(xù)推行;唐朝中期,隨著土地兼并現象的盛行和賦稅制度的變化,均田制隨之消失。4.租庸調制:隋朝及唐朝前期實行的賦稅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為政府服役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為基礎的賦役制度。此制規(guī)定,凡是均田人戶,不論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繳納定額的賦稅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調的制定和實施須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被破壞,租庸調法則會隨之失敗。5.建安文學:以風骨遒勁著稱,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表現了新的時代精神,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潮,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等為代表。【關鍵處提問】1.閱讀教材P40“歷史縱橫”,相比于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的歷史進步性表現在哪里?[提示]繼承了兩漢鄉(xiāng)里評議人物的傳統(tǒng),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2.《舊唐書·元萬頃傳》記載:“朝廷疑議及百司表疏,皆密令萬頃等參決,以分宰相之權。時人謂‘北門學士’。”為“分宰相之權”,唐朝時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三省長官都是宰相;設置政事堂,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給予宰相身份。3.近代學者陳寅恪把唐詩當作史料,史詩互證,開創(chuàng)了詩文證史研究歷史的新方法。如何認識唐詩的史料價值?[提示]唐詩是研究唐朝歷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會興衰、重大歷史事件及民眾生活等,如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4.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文化藝術領域出現了“詩圣”“書圣”“畫圣”等杰出人物。這一時期的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封建經濟繁榮;封建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選官制度和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和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主題魏晉至隋唐時期政治制度創(chuàng)新與演變【維度1】魏晉至隋唐選官制度的演變近年來,根據高考考查要求,高考歷史不斷強化對歷史基本概念的考查,如2022年廣東選考第2題引入“奉朝請”這一歷史概念,考查漢代中央集權的加強??忌紫纫莆战滩闹谐R姷幕練v史概念,然后在此基礎上理解教材外的陌生歷史概念,最終構建起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結構。[典例1](2023·重慶等級考,3)唐后期,科舉放榜后,新科進士一般會到主考官府邸謝恩,稱為“拜主司”?!爸魉玖邢d,東面西向。主事揖狀元已下,與主司對拜?!比蘸?,再次前往謝恩,稱“曲謝”。這一現象會導致()A.文官之間易結朋黨 B.官員施政能力下降C.官場禮儀更加繁瑣 D.官吏考核制度變革解析:新科進士向主考官謝恩,結成座主、門生關系,新科進士對主考官執(zhí)弟子禮,主考官對新科進士加以教導、提攜,容易發(fā)展成朋黨勢力,A項正確;新科進士與主考官形成特殊的親近關系,主要是影響官場勢力和風氣,對于官員施政能力、官吏考核制度影響不大,排除B、D兩項;材料并非強調官場禮儀,排除C項。故選A項。[典例2](2024·安徽蚌埠模擬)唐后期,在“請托”(即通過關系謀求錄取)之風盛行的背景下,每榜進士中權貴子弟都占相當大的比例。長慶元年(821年),科舉復試制度化。復試一般在禮部錄取放榜之后,由中書門下主持,主要是為了“覆落”那些權貴子弟中藝業(yè)尤差者。唐代科舉復試制度()A.提升了官員的文化素養(yǎng) B.革除了貴族政治的基礎C.提高了人才選拔的標準 D.開辟了全新的選官途徑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代科舉復試制度打擊了“進士中權貴子弟”,淘汰的是權貴子弟中藝業(yè)尤差者,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官員的文化素養(yǎng),A項正確;“革除了”說法絕對,排除B項;材料與人才選拔標準無關,排除C項;唐代科舉復試制度屬于科舉制度的一部分,并不屬于全新的選官途徑,排除D項。【重點理解】1.歷史解釋——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2.唯物史觀——中國古代科舉制的影響積極影響社會整合功能促進社會階層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推動儒學發(fā)展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學的傳承與發(fā)展鞏固國家統(tǒng)一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推動世界文明發(fā)展早在唐朝時其選才的方法就為東亞文化圈其他國家所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一些西方國家吸收消極影響重才輕品在選擇人才方面,過于側重才學標準,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品德的考察官本位思想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fā)展,“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至今對社會還有消極影響禁錮思想強化儒學正統(tǒng)地位,一定程度上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識、新學科的發(fā)展;壓抑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維度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及作用[典例3](2024·湖南長郡中學模擬)唐朝,尚書省既參與機要決策,又掌管國家政務,但尚書令多闕而不設。對此,《新唐書》解釋:因為唐太宗擔任過尚書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擔任這一職務。但《舊唐書》中記載,李世民還擔任過中書令,中書令的設置卻未出現此情況。由此可知,對于尚書令多闕而不設的合理解釋是()A.皇帝不在意中書令職位 B.借此削弱尚書省的權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諱制度 D.三省體制由此開始瓦解解析:根據材料無法判斷皇帝對中書令職位的態(tài)度,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唐太宗擔任過尚書令并非尚書令多闕而不設的真正原因,排除C項:唐代三省體制并未瓦解,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局攸c理解】歷史解釋——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點【維度3】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典例4](2023·浙江6月選考,22,節(jié)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魏晉有戶調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調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賦;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絹而當庸直;調則戶稅,各隨鄉(xiāng)土所出,歲輸絹綾純綿,其無蠶桑之處,則輸布麻。惟田賦不計畝而計丁或戶,則與均田制度相輔而行,蓋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戶籍為本,籍既失實,欲不廢而不能矣。逮唐之中葉,均田制度壞,租庸調亦不能復行,改為兩稅法矣?!幾匀f國鼎《中國田制史》(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扼要說明唐代戶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調制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簡析租庸調制“不能復行,改為兩稅法”的原因。解析:(1)解題思路如下表所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所學知識關系“均田制度以戶籍為本”戶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礎(或均田制以戶籍制度為本)“蓋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戶籍制度是租庸調制實施的依據“惟田賦不計畝而計丁或戶,則與均田制度相輔而行”均田制是租庸調制的基礎“均田制度以戶籍為本,籍既失實,欲不廢而不能矣……均田制度壞……改為兩稅法矣”戶籍制度、均田制遭到破壞所學知識土地兼并;政府財政收入銳減;兩稅法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答案:(1)關系:戶籍制度是均田制的基礎(或均田制以戶籍制度為本),戶籍制度是租庸調制實施的依據,均田制是租庸調制的基礎。原因:土地兼并;均田制、戶籍制度遭破壞、政府財政收入銳減;兩稅法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局攸c理解】歷史解釋——多角度認識唐朝的兩稅法(1)從實施原因上看,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嚴重,均田制遭到破壞,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國家財政收入減少。(2)從目的上看,唐朝政府是為解決財政困難、增加稅收而實施的兩稅法。(3)從特點上看,以資產和土地為主要納稅標準,一年分兩次收稅。(4)從評價上看,既有賦稅制度改革、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的積極性;又有土地兼并嚴重、大地主轉嫁賦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的局限性。主題三國魏晉至隋唐思想文化的多元化與中外文化交流【維度1】魏晉至隋唐思想領域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期,佛、道發(fā)展較快,但這一時期佛教與道教的發(fā)展只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了挑戰(zhàn),并沒有改變儒學的主流地位。宋代儒學在發(fā)展中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和精神,形成了新的哲學體系——理學。[典例5](2024·四川蓉城名校聯盟聯考)唐后期以來的許多知識分子,有的從儒家經典著作中吸取抽象的義理,有的把佛、道作為異端加以排斥,更有人援法入儒、援佛入儒或援道入儒。這種現象反映了()A.儒學復興的文化覺醒 B.學術思想的派別林立C.程朱理學的道統(tǒng)觀念 D.儒、釋、道三教和諧共存解析:題干信息強調的是唐后期知識分子對儒學的發(fā)展和對佛、道的排斥,這不能說明當時學術思想的派別林立,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程朱理學的道統(tǒng)觀念,排除C項;材料涉及儒家知識分子排斥佛教、道教的信息,不能說明三教和諧共存,排除D項。[典例6](2023·北京等級考,16)南學與北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南北朝時期,儒學有南學與北學之分?!澳媳彼危戮浜蒙?,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注重探尋玄學義理;北學嚴守漢儒傳統(tǒng),注重名物訓詁。南、北儒士研習經書,偏重不同的注本(對儒家經典的注釋本)。以《左傳》為例,南朝流行“杜預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靈恩常引用“服虔注本”來詰難“杜預注本”,引領論辯之風。北魏有名儒“兼讀杜、服,隱括(修訂)兩家,異同悉舉”。這一時期,南北政權?;ヅ墒构?jié),他們也往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隋滅陳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隋煬帝大舉征召儒生,“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洛陽)之下”,勝出者多為南方儒士。其后他們大多在北方活動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唐太宗下詔統(tǒng)一五經文本和注釋。孔穎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1)指出南北朝時期南學與北學分立的時代背景。(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儒學走向統(tǒng)一的過程及意義。解析:(1)據材料“南北朝時期……之分”結合所學得出國家分裂,南北朝政權對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據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結合所學得出南方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2)第一小問過程,據材料“偏重不同的注本……名儒‘兼……異同悉舉’……考校儒學”結合所學得出南北朝時南學與北學各偏重不同經書的注本,有名儒兼采異同,南北儒學互相交流、考校;據材料“隋滅陳后……勝出者多為南方儒士”結合所學得出隋朝完成統(tǒng)一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南學得到廣泛傳播;據材料“孔穎達兼采南北……官方經學定本”結合所學得出唐朝時期,孔穎達兼采南北,撰寫《五經正義》并成為官方定本,南北儒學統(tǒng)一。第二小問意義,據材料“唐太宗下詔統(tǒng)一五經文本……定本”結合所學可從擴大了儒學的影響力,進一步鞏固了其主流地位;為唐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奠基;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等角度入手。答案:(1)背景:國家分裂,南北朝政權對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南方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2)過程:南北朝時南學與北學各偏重不同經書的注本,有名儒兼采異同,南北儒學互相交流、考校;隋朝完成統(tǒng)一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南學得到廣泛傳播;唐朝時期,孔穎達兼采南北,撰寫《五經正義》并成為官方定本,南北儒學統(tǒng)一。意義:擴大了儒學的影響力,進一步鞏固了其主流地位;為唐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奠基;有利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局攸c理解】歷史解釋——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儒學正統(tǒng)地位喪失。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的盛行和佛、道影響的擴大,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很大削弱。但由于儒學本質上是服務于現實政治和封建倫理道德的,其作為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并未喪失?!揪S度2】魏晉至隋唐文學藝術成就的特點及影響[典例7](2023·遼寧選考,3)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收錄兩漢及以前畫家16人,收錄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家128人,其中包括顧愷之、張僧繇等杰出畫家。這一變化發(fā)生的原因有()①紙張的普遍使用②門閥士族的推動③北人的大量南遷④儒家思想的影響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①西漢時期發(fā)明了造紙術,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已經得到廣泛使用,為繪畫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故選A項②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得以發(fā)展,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發(fā)展與門閥士族的推動直接相關√③北人南遷促進了南方民族融合,有利于南方繪畫藝術的發(fā)展,但材料強調的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發(fā)展的原因,而非某一地區(qū)繪畫藝術發(fā)展的原因×④漢武帝時期儒學確立正統(tǒng)地位,魏晉至隋唐時期,佛教、道教在中國盛行,且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代《歷代名畫記》收錄的兩漢及以前的畫家人數少,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畫家人數多,其中顧愷之、張僧繇是道釋畫的代表人物。綜上分析可知,材料中變化發(fā)生的原因之一應是佛教、道教在中國的發(fā)展,而不是儒家思想的影響×[典例8](2024·遼寧重點中學協作體模擬)五牛圖為唐代畫家韓滉在出游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zhèn)國之寶”,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史書中記載,韓滉就任宰相期間,非常注重農業(yè)的發(fā)展。據此可知()①中國古代造紙工藝高于西方②重農思想主導了繪畫藝術③蘊含作者鼓勵重視農耕之意④畫作承載豐富的歷史信息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材料中并沒有西方造紙工藝的信息,沒有對比無法得出中國古代造紙工藝高于西方,①錯誤;繪畫藝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導了”表述過于絕對,②錯誤;據材料“五牛圖為唐代畫家韓滉在出游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就任宰相期間,非常注重農業(yè)的發(fā)展”可知,韓滉將鼓勵農耕的意愿表達在繪畫中,③正確;通過畫作內容可知作者重視農業(yè)發(fā)展,從印章可窺知文字演變,從題字內容可探知當時歷史信息,以及紙張的質量可研究造紙術等,因而畫作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④正確。D項符合題意?!局攸c理解】1.歷史解釋——綜合認識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的特點(1)思想界異?;钴S:道教系統(tǒng)化,崇佛和反佛斗爭激烈,儒、佛、道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文學、繪畫、石窟藝術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2)體現民族交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體現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風格。(3)帶有分裂割據的烙?。捍藭r期中國社會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tài),不同的地域文化帶有不同的特點,具有明顯的差別,尤其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南北民歌風格迥異。2.歷史解釋——唐代文化的三個基本特點(1)文化體系龐大完整,發(fā)展程度高。唐文化體系中,基本覆蓋了當時世界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組成部分,發(fā)達程度居于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2)唐代文化極具開放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唐文化的內在特質,有保持自己特性的信心和吸收消化其他文化內容的能力;二是唐政府對待文化的開明態(tài)度,唐朝政府還設專門機構掌管對外文化交流事務。(3)唐文化具有向民眾靠近、重現實世界、不僵守古制的特征?!揪S度3】書法藝術發(fā)展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擬定論題論證類試題要求考生根據材料中的圖片、文字等信息,尋找合適的角度,擬定論題并結合所學進行論證。該題型的設問語一般為“提取……信息,自擬論題”。具體解題步驟如下:[典例9](2023·河北選考,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中國,書法源于實用的漢字書寫,逐漸成為一門表現漢字形體美韻的書寫藝術。下表為各時期漢字、書法發(fā)展概況。時期漢字、書法發(fā)展概況商甲骨文已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字西周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體大篆春秋戰(zhàn)國使用小篆、鳥書、鳳書、龍書、蟲書等書體秦統(tǒng)一使用小篆漢隸書取代篆書,成為應用性書體;草書、行書、楷書等書體已經出現魏晉士族書法家引領書法潮流,草書、行書、楷書流行唐選官要求“楷書遒美”;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楷書名家,影響深遠宋北宋書法注重意趣;南宋書法受理學影響,信奉“心正則筆正”元書法呈現復古現象,以趙孟頫為代表明明初,朝野盛行“臺閣體”;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書法表現出個性解放意識清應科舉需求,形成“館閣體”書法;金石學大興,碑派書法應運而生民國有學者試圖以拼音文字改造漢字;傳統(tǒng)書法日漸衰落;1943年,書學研究會成立,致力于書法振興中華人民共和國1956年,國務院推行漢字簡化方案;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之后多次舉辦全國性書法展覽,并通過學術、教育、國際交流等渠道,推動書法發(fā)展與普及——摘編自叢文俊等《中國書法史》等圍繞“漢字、書法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這一主題,從表中提取一個或多個時期的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解析:據“圍繞‘漢字、書法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這一主題”可知,在提取信息與確定論題時,應揭示出漢字、書法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內在關聯性;據“提取一個或多個時期的信息”可知,可整體上把握材料,也可以就某部分或某一個時期的材料展開論述。據材料“南宋書法受理學影響,信奉‘心正則筆正’”“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書法表現出個性解放意識”“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這三個信息并結合所學漢字與書法的發(fā)展,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表現,也極大地推動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發(fā)展,得出論題為“漢字與書法的發(fā)展豐富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按選取信息的時空先后順序,從背景、概況、作用三個角度展開闡述。最后歸納總結,升華主題,完成表述,如中國漢字、書法表現出的美韻、氣度、風格、精神等,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也豐富發(fā)展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注意論述過程中必須要突出漢字、書法發(fā)展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的內在關聯性。應做到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語言流暢,可以引用試題中的部分材料,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答案:論題:漢字與書法的發(fā)展豐富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闡述:南宋時期,程朱理學逐漸被確立為官方哲學,理學強調個人道德修養(yǎng),故南宋時期書法信奉“心正則筆正”,而南宋書法反過來又傳達了引人向上的高尚的審美趣味,豐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晚明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徐渭、董其昌等人的書法表現出了個性解放意識,尤其是董其昌把晉之韻、唐之法、宋之意很好地結合起來。晚明書法發(fā)揚了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遺產的精髓,這也使得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意識開始走向真性情化;近代以來,由于西方文化入侵和救亡圖存的需要,傳統(tǒng)書法日漸衰落,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之后多次舉辦全國性書法展覽,并通過學術、教育、國際交流等渠道,推動書法發(fā)展與普及,中國書法家協會是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力量??傊?,中國漢字、書法表現出的美韻、氣度、風格、精神等,既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也豐富發(fā)展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局攸c理解】家國情懷——王羲之與《蘭亭序》《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筆方圓結合,剛柔兼濟,既嚴謹又瀟灑,傳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醒來后王羲之又寫多幅,均無第一幅的神韻,可以說至今無人可與之比肩。蘭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筆風,在后世極為流行,所謂“學書先學王”?!短m亭序》共計324字,凡是重復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1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通篇語言流暢,不勉強藻飾、通俗自然,結合駢句、駢散,堪稱歷代名篇。主題“古典時代”——西方學者視角下的西周至魏晉【維度】“中國古典學”與“古典時代”的認識內容類試題的設問中多含有“內容”“措施”“觀念”“表現”“內涵”等詞語,主要考查考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并進行歸納、辨別的能力,解題時對材料信息的提煉、轉化是關鍵。具體解題步驟如下:[典例10](2023·海南選考,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典”指以“六經”為代表的先秦典籍?!妒酚洝诽饭唬骸皶庇虚g矣?!碧扑抉R貞解釋說:“言古典殘缺有年載,故曰有間?!薄逗鬂h書》稱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經藝……正坐自講,諸儒并聽”。有學者提出,對“中國古典”的學術研究可稱為“中國古典學”,它至少涵蓋三個層面。其一,商周文獻、諸子之學、秦漢典籍,以《漢書·藝文志》中所列六類書目為代表。其二,與典籍相關的文字學,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劃文字、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兩漢今古文以及相關的音韻學、訓詁學,以漢代的《爾雅》《釋名》《說文解字》為代表。其三,以傳世經典與文字資料為線索,充分利用考古資料,統(tǒng)合研究“中國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學術史研究等。有西方學者認為,從西周到魏晉時期為中華文明的“古典時代”。進入古典時代后,技術發(fā)展使得農業(yè)和整個文明的擴展速度與強度都大大超越過去。秦漢帝國確立了其后中華文明發(fā)展的基本要素。該文明要素的結構不僅包括龐大的官僚體系和國內服務系統(tǒng),還包括把這個廣大的文明連接起來的道路和運河,支持著農業(yè)基礎的灌溉網絡,以及保護中國內地免于游牧民族襲擾的龐大的邊墻。正如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華文明是全部人類歷史上最具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的文明之一?!幾浴栋倌昕脊磐苿又袊诺鋵W步入黃金時代》《全球文明史》等(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典學”的研究對象。(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在“古典時代”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它至少涵蓋三個層面。其一,商周文獻、諸子之學、秦漢典籍……其二,與典籍相關的文字學……其三,以傳世經典與文字資料為線索,充分利用考古資料……學術史研究等”→先秦及秦漢典籍;文字學、金石學、音韻學、訓詁學;考古資料等。第(2)問,根據材料“從西周到魏晉時期為中華文明的‘古典時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進行歸納。答案:(1)研究對象:先秦及秦漢典籍;文字學、金石學、音韻學、訓詁學;考古資料等。(2)貢獻:宗法分封制,中央集權制,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鐵犁牛耕,小農經濟;甲骨文、金文等;百家爭鳴,儒學成為主流思想;長城的修建等?!局攸c理解】歷史解釋——古典時代古典時代是西方史學研究概念。古典時代(公元前5—公元前4世紀中葉)是古希臘歷史上重要的歷史時代。分兩個時段,前期是民主城邦的繁榮昌盛時代,后期城邦制度則盛極而衰。這一重要歷史階段的起點是希臘與波斯的戰(zhàn)爭,希臘各邦戰(zhàn)勝波斯后,彼此互相爭霸。至前431年,斯巴達和雅典爆發(fā)了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元氣大傷,此后愛奧尼亞起義,斯巴達衰落,而馬其頓則在北方興起。公元前338年喀羅尼亞戰(zhàn)役之后,希臘各邦正式被馬其頓所控制,古典時代結束。1.(2023·廣東選考,3)下表的變化反映了()兩晉時期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出身統(tǒng)計表朝代高門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晉48%19.1%32.9%東晉78.4%7.4%14.2%A.江南士族擅權日甚B.豪強勢力的膨脹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專制皇權的弱化解析:據圖表信息,兩晉時期參預中央決策的官員中,高門士族占比大幅增加,說明當時士族門閥政治盛行,專制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削弱,故選D項。答案:D2.(2022·湖南選考,3)據下表可知()時間事件隋文帝開皇十五年(595)廢除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yè)二年(606)始置進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復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貞觀初年(627)再度廢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沒落B.科舉制存在嚴重弊端C.門閥觀念強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續(xù)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隋唐時期選官制度的相關內容。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被廢除,雖然中間有所恢復但最終還是被廢除,是因為作為維護士族特權工具的九品中正制隨著世家大族的衰落,不再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的發(fā)展,A項正確;科舉制的弊端主要顯現于明清時期,如“八股文”等使科舉制成為統(tǒng)治者鉗制人們思想和鞏固統(tǒng)治的工具,B項不正確;門閥觀念呈現逐漸弱化的趨勢,C項不正確;九品中正制第二次被廢除后就被科舉制取代,“仍可延續(xù)”不符合史實,D項不正確。答案:A3.(2022·廣東選考,3)下圖為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執(zhí)行效率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解析:圖示內容顯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政府機構到隋唐時期形成了六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劃分使中央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故選D項;圖示內容主要體現的是中央機構分工更加明確,并不能體現中樞決策權的加強,排除A項;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避免了”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隋唐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項。答案:D1.(2024·河北邯鄲模擬)唐代科舉主試官可依據舉子平日成就與聲望決定是否錄取。進士科的錄取以文辭優(yōu)劣為標準,應試舉子重視新鮮題材,盡可能將個人創(chuàng)作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此之謂“行卷”。由此可見,唐代的科舉()A.推動了考試的公正公平B.進士科選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