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_第1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_第2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_第3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_第4頁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永遇樂—詞牌名。京口北固亭—登臨地點。懷古—今昔對比,借古諷今,借人傷己。京口—古城名,今江蘇鎮(zhèn)江。曾多次更名:夏商時為“百越”,春秋時為“朱方”,戰(zhàn)國時稱“谷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孫權改名為“京口”,鎮(zhèn)江之名自北宋至今。例如:宋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固亭—又稱北固樓,在鎮(zhèn)江北固山上,稱北固亭。原址位于今江蘇鎮(zhèn)江,北臨長江,又稱北顧亭。北固樓建于東晉,最先是軍用建筑,后成為鎮(zhèn)江的登臨勝地。例如:唐王灣《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解題詞題:京口北固亭懷古目標:京口北固亭上,詞人追懷何人?抒發(fā)何情?生平回顧

少年立志起義反金↓步入仕途官場失意↓歸園田居晚年起用

辛棄疾從42歲到60歲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棄疾64歲。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國則日益衰敗,并產生了內亂。掌握政權的韓侘胄,想通過一場伐金大功,鞏固個人的地位,因此在這一年,重新起用了,退隱江西鄉(xiāng)間十多年的詞人。起用力主抗金的辛棄疾,是利用其元老和主戰(zhàn)派的旗號,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招牌,為自己積聚政治聲望、籠絡人心。于是,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zhèn)江知府,鎮(zhèn)江處于抗戰(zhàn)前線,是北伐的重要基地,所以辛棄疾初到鎮(zhèn)江,積極練兵,積蓄軍事力量,準備北伐,但是很快發(fā)現韓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進,只想草率出兵,妄圖僥幸獲得勝利,獵取功名;朝廷也毫無北伐復國之意。對局勢深感憂慮的辛棄疾提出自己建議,韓侘胄不僅不采納,還給了他一個降職的處分,把他調離了鎮(zhèn)江。辛棄疾施展抱負,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再次落空。這首詞寫于1205年,辛棄疾已經六十六歲。經歷被起用又被降職的詞人,登上北固亭,面對大好河山,懷古傷今,滿懷悲憤寫下了詞作。

這首詞從某種意義說,是寫給韓侘胄的一封“諫書”寫作背景

鑒賞上片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英雄無覓—倒裝,無覓英雄;覓—尋找。無處可尋找,像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孫仲謀—孫權,字仲謀。繼父(策)兄(堅)基業(yè)而為江東之主,與魏蜀形成鼎立之勢,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譯句:江山依舊,卻無處覓求像孫仲謀一樣的英雄豪杰。孫權是三國時吳國的皇帝,曾經在京口建都。他有著統(tǒng)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在遷都建業(yè)以前,于建安十四(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國家。孫權以區(qū)區(qū)江東之地,抗衡曹劉,開疆拓土至夷洲(臺灣),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他的英雄業(yè)績則可以和千古江山相輝映的。孫權與京口的關系?賞析——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歌臺舞榭:太平氣象的象征。孫權以區(qū)區(qū)江東之地,抗衡曹操,使自己國土不受外侵,并拓宇開疆,讓吳國出現承平氣象。風流:孫權的才略及建樹,這里引申為孫權的遺跡。雨打風吹:歷史風雨。自孫權以后,京口一帶屢遭兵火,辛棄疾時已將近千年,當年孫權的風流余韻已經蕩然無存。譯句:昔日繁華的歌舞臺榭,英雄的業(yè)績風流,總被歷史的風雨中化為烏有?!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江山歷史面前,無論多么偉大的英雄建立怎樣的功勛,終將過去。在上句的基礎上推進一層,時間如滔滔流水,帶走了歷史英雄的豐功偉績,也卷走了風流人物的風采神韻,所以,此刻非但再也找不到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連他當年修建的—舞榭歌臺—反映他光輝功業(yè)的遺物,也都被“雨打風吹去”,杳無蹤跡。歷代的英雄總會因為這永恒的悲哀,而產生無盡的感傷,詩人也不能免俗。如今,辛棄疾登臨北固山,面對江山,想到的第一個英雄就是孫權。英雄—孫權坐鎮(zhèn)東南,擊退強敵,“英雄”二字表示自己對他的------------------無覓—表達因當今沒有像孫權這樣英雄的愁苦,暗指南宋統(tǒng)治者不善用人、浪費人才的昏庸無能,流露出對當前局勢的擔憂。雨打風吹去—這兩句表達了江山永恒、英雄無蹤,前人事業(yè)后繼無人的惋惜。借典抒懷:寫孫權,由功業(yè)再尋覓他的遺跡敬重、敬仰。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尋常巷陌—尋常,古代指長度,形容窄狹。引伸為普通、平常。巷、陌,這里都指街道。這里指極窄狹的街道。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tǒng)帥。借軍功起家,取代東晉,建立南北朝時期的宋朝,史稱南朝宋、劉宋。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收復洛陽、長安恢復中原而大舉北伐之時。金戈鐵馬—金戈,金屬制成的長槍。鐵馬,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里指代精銳的部隊,形容戰(zhàn)場雄姿。譯句:一抹斜陽映著叢密的草樹,平常的街巷,人們說劉裕曾在這里寄住。想當年,他指揮的金戈鐵騎,氣吞萬里,威猛如虎。劉裕與京口有什么關系?南朝開國帝,出身寒門,曾經生活在京口的荒僻小巷,憑借軍功起家,平定了東晉內亂。曾以京口為基地,他兩度揮戈北伐,先后滅掉南燕、后秦,收復洛陽、長安,煊赫一時,幾乎可以克復中原。最后奪取東晉政權,建立宋朝,史稱南朝宋、劉宋。因放棄進取中原計劃,以致淮北各地,得而復失。劉裕與京口有什么關系?借典抒懷

寫劉裕,由遺跡再聯(lián)想起他的功業(yè)寄奴—稱呼體現對英雄的敬重和敬仰金戈鐵馬,氣吞萬里—1、贊美—贊美劉裕率領兵強馬壯的北伐軍馳騁中原,氣吞胡虜的雄姿和聲威。劉裕在貧寒、勢單力薄的情況下逐漸壯大的,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追憶英雄的功勛,表達對英雄功勛業(yè)績的欽佩及向往之情2、渴慕—“想當年”——乾道元年(1165年)在給宋孝宗的《美芹十論》里,指出北伐應取道山東——因為山東之民勁勇,敵守備簡略?!安坏蒙綎|,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如今,雖出兵伐金,但韓侂胄急躁冒進,不采納戰(zhàn)略建議。辛棄疾對劉裕的歌頌不僅是向往崇敬他的英雄業(yè)績,還表達對劉裕這樣的國君的渴慕之情,以及自己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辛酸。3、譴責—以英雄當年的氣魄反襯當今南宋朝廷的無心北伐、偏安南宋、茍且偷安的譴責諷刺。上片小結:上片緊扣京口之地,追憶孫權建立的豐功偉績、劉裕北伐的英雄壯舉,表達對英雄的仰慕之情及自己抗敵救國、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熱情,隱約諷刺南宋政權的無能腐敗。

鑒賞下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元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這里指劉義隆,劉裕第三子。曾組織三次北伐北魏,但都因為準備不足而失敗。草草—輕率,草率。狼居胥—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內。封(山)—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古時用這個方法慶祝勝利。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代名將霍去病遠征匈奴,大勝,殲敵七萬余,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于是,封狼居胥山(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而還。贏得:剩得,落得。倉皇北顧:倒裝—北顧倉皇;宋軍北伐,被北魏軍擊敗,北魏軍趁機大舉南侵,直抵揚州,嚇得宋文帝親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觀望形勢。形容北望敵軍,倉皇失措的樣子。譯句:元嘉年間,劉義隆草率出兵北伐,夢想像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壇祭天一樣,建立不朽戰(zhàn)功,不料卻只落得驚慌敗北狼狽逃竄,北望追兵淚下無數。宋文帝劉義隆是劉裕的兒子。好大喜功,沒能繼承父業(yè),而聽信王玄漠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表示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在北中國的北魏,并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并不占太大優(yōu)勢。倘若周密籌劃,深謀而后動,是能打贏戰(zhàn)役,收復部分失地的。可惜宋文帝急于事功,輕啟兵端。于元嘉二十七年,命王玄謨北伐拓拔氏。最后,因準備不足,貪功冒進,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南下,兵抵長江北岸,并揚言欲橫渡長江,犁庭掃穴,南朝都城震恐萬分。遭到對手的重創(chuàng)的宋文帝大敗而歸,登樓北望,后悔不已,最終弄得國勢一蹶而不振了。借典抒懷元嘉草草—以年號代指劉義隆,體現對草率北伐的不屑。贏得、倉皇—借古諷今1、影射現實—(注釋8)南宋,1163年張浚北伐—宋孝宗不顧太上皇趙構和部分大臣的反對,發(fā)動了隆興北伐,宋軍在取得了幾次小規(guī)模勝利之后,因為倉促北伐,未做好長時間打惡仗的準備,最后造成宋軍先勝后敗,后大敗于符離——援引古事影射現實—南歸后第二年2、諷諫當朝—1206,韓侂胄北伐。援引歷史事實意在提醒南宋統(tǒng)治者吸取古人和南宋自己歷史的教訓,警示主戰(zhàn)權臣韓侂冑不要草率出兵?!梃b歷史,伐金之戰(zhàn),不可草率—此詞后第二年韓并未聽從辛棄疾的建議,倉促出戰(zhàn),直接導致了開禧二年的北伐敗績和開禧三年的宋金議和。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從北方抗金南歸,至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任鎮(zhèn)江知府登北固亭寫這首詞時,前后恰好四十三年。路—道路,南宋時行政區(qū)域名稱,揚州屬淮南東路,泛指揚州一帶。揚州—在京口北,與京口一江相隔。譯句:北伐失敗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遙望中原,揚州路上烽火殺敵的情景歷歷如在眼前??煽盎厥?,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可堪:堪,忍受。表面意為可以忍受得了,實則“豈堪”、“那堪”,即怎能忍受,不堪忍受。佛(bì)貍:豺狼之意,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敵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追擊王玄漠軍隊至長江邊的瓜步山,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譯句:哪堪回首,當地老百姓把佛貍祠當作供奉神祇的地方,在曾經侵掠中原的拓跋燾祠廟里香火盛燒,一片神鴉鳴嗓,社鼓喧鬧,好不熱鬧。借典抒懷佛貍—豺狼之意,用小名稱呼拓跋燾,體現對他的蔑視仇恨,暗含對金國的痛恨。可堪—心情是沉重的,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民族意識逐漸淡漠的沉重現實讓詞人隱憂。神鴉社鼓—到了南宋時期,當地老百姓把佛貍祠當作供奉神祇的地方,在曾經侵掠中原的拓跋燾祠廟里香火盛燒,一片神鴉鳴嗓,社鼓喧鬧,迎神賽會,很是熱鬧,而忘記它過去曾是異族皇帝的行宮。熱鬧的場景反映朝廷不謀求恢復,使百姓忘記異族入侵的國仇家恨,忘記了自己是宋室臣民,并安于異族統(tǒng)治的現實。表達對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無心北伐,不圖恢復中原的警示和不滿。警示南宋統(tǒng)治者,收復失地,刻不容緩,時不我待,如果繼續(xù)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無法收復了。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譯句:靠誰來問我:將軍年老,飯量可好?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被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的仇人郭開賄賂使者,讓使者詆毀廉頗。使者看到廉頗傳達了趙王的想法,廉頗也很希望回到趙國發(fā)揮余熱,所以在使者面前,“一飯斗米,肉十斤,被(批)甲上馬,以示尚可用?!钡?,使者回來報告趙王說:“廉頗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壁w王以為廉頗已老,遂不再起用。憑誰問—依靠誰問借典抒懷

一是表白決心—年老將軍,思而為國,自己和當年廉頗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決心二是顯示豪情—以廉頗自比,雖然年老(66歲),也和當年廉頗一樣,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

——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的豪情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xiāng)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小人作梗,自己會重蹈古人覆轍,遭遇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的悲慘經歷

——奸臣當道,報國無門的憂慮辛棄疾的憂慮不是空穴來風,韓侂胄一伙不能采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1207,寫詞后的第二年,抱憾而終憑誰問—抒發(fā)了他壯志未酬的苦悶悲憤下片小結:下片通過追憶劉義隆草率北伐慘遭失敗的情景,告誡當今主張北伐的人借鑒歷史,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能草率從事。;借當年南歸之見佛貍祠之景,流露擔憂和不滿;借廉頗的典故,表達自己年歲雖高,但雄心不老的報效祖國的忠心、決心,也流露出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憤。主旨:作者登上鎮(zhèn)江的北固亭,面對大好河山,想到祖國的北方仍然淪陷在敵人之手,想到韓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負起抗敵復國的重任,于是懷古傷今,追慕古代英雄,抒發(fā)恢復中原的愛國熱情、壯志難酬的悲憤。用典用典——古代詩文中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就是借用古事、古人來比喻今事、今人以抒發(fā)情懷。情懷——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況,感慨身世;或借古諷今等等。恰當地用典,可使詩文文情雋永,含蓄深刻;使語言言簡意賅,以一當十。孫權廉頗佛貍祠劉義隆劉裕詞中用典思考:詞中用典之處頗多,有無堆砌之感,為什么?用事是用典的一種方式,即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辛詞中用典很多,卻無堆砌之感,因為內容大多與作者的政治態(tài)度、個人遭遇、情感脈絡有關。上片是借歷史人物書寫自己的抱負,下片一開始就是令人沮喪的歷史圖畫,使人回溯歷史,意在汲取教訓,不打無準備的仗。上片已說到北伐雄圖,這里表明自己的北伐基本方針;最后用廉頗思趙一事,表達了作者的悲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綜觀全詞,而且抒情的脈絡清晰,詞中所涉及的歷史故事全都圖畫般地呈現在讀者眼前,使人的思想感情也顯得觸手可及。一句話,它用藝術形象來表現詞人的政治立場和觀點,而且集中、鮮明地再現了詞人的自我形象。人物故事簡介關鍵詞句典故的作用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祠廉頗曾經在京口建立吳都,并打敗曹操軍隊,保衛(wèi)了家園。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權,為恢復中原,他曾大舉北伐。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樣的功績,結果落得北望敵軍而倉皇失措。拓跋燾擊敗宋文宗,率軍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廉頗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者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屎)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庇⑿埏L流

表現作者心中渴望抗敵救國的熱情。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草草贏得可堪憑誰問借鑒歷史,委婉勸韓侂胄不能草率行事。表達對南宋政權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表達作者收復中原的遠大抱負以廉頗自比,雖64歲仍想為國效力,卻有小人挑撥,他感到悲憤,抒發(fā)了他壯志未酬的苦悶

蘇軾和辛棄疾在詞史上并稱為”蘇辛豪放派”.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試分析蘇辛二詞的異同點.相同點:結構上均為“地點+懷古”意境上均為雄渾壯闊主旨上均為借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澆心中塊壘,還自我情愫不同點:蘇詞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風格顯得開闊明朗,曠達樂觀.辛詞中抒情多與典故結合,風格顯得含蓄,蘊藉,激憤,沉郁.謝謝大家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英雄無覓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元嘉草草贏得倉皇北顧可堪回首尋常巷陌尋找英雄的流風余韻草率、倉促行事落得不堪哪堪普通解釋下列詞語宋文帝用典意圖:借廉頗抒發(fā)自己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情和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