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貼敷療法_第1頁
穴位貼敷療法_第2頁
穴位貼敷療法_第3頁
穴位貼敷療法_第4頁
穴位貼敷療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穴位貼敷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于中藥外治法。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cupointapplication主講人:xxx時間:202X年XX月XX日PPT模板LFPPT網(wǎng)-WWW.LFPPT.COMPPTLFPPT網(wǎng)-WWW.LFPPT.COMLFPPT網(wǎng)-WWW.LFPPT.COM免費PPT模板下載LFPPT網(wǎng)-WWW.LFPPT.COMPPT模板LFPPT網(wǎng)-WWW.LFPPT.COMPPTLFPPT網(wǎng)-WWW.LFPPT.COMPPT模板下載LFPPT網(wǎng)-WWW.LFPPT.COMPPT模板免費下載LFPPT網(wǎng)-WWW.LFPPT.COMPPT教程LFPPT網(wǎng)-WWW.LFPPT.COMPPT素材LFPPT網(wǎng)-WWW.LFPPT.COMPPT課件目錄CONTENTS01/穴位貼敷概述02/穴位貼敷起源及發(fā)展史03/穴位貼敷原理及特點04/藥物的選擇及制作05/適應證及禁忌癥06/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穴位貼敷概述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于中藥外治法。PART.01穴位貼敷法是指在穴位上貼敷藥物,通過藥物和腧穴的共同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若使用某些帶有刺激性的藥物貼敷穴位,引起局部發(fā)皰化膿如“灸瘡”則又稱為“"天灸”或“自灸”,現(xiàn)代也稱發(fā)皰療法穴位貼敷的起源及發(fā)展史穴位貼敷起源及發(fā)展史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于中藥外治法。PART.02穴位貼敷的起源及發(fā)展史初步用于臨床。在《靈樞·經(jīng)脈篇》中記載:“足陽明之筋,頦筋有寒,則急引頰日移口,有熱則筋緩,不勝收放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緩者”被后世譽為膏藥之治,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膏藥之先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傷寒雜病論》中記載了烙、熨、外敷、藥浴等多種外治之法。華佗在《神醫(yī)密傳》中記載治脫疽“用極大甘草,研成細末,麻油調敷極厚,逐日更換,十日而愈?!睎|漢時期穴位貼敷療法已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晉·葛洪的《肘后備急方》中記載“治瘧疾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臨發(fā)時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錄了大量的外用膏。,如斷續(xù)膏等,注明了具體的制用方法,其用狂犬腦外敷傷口治療狂犬病的方法,實為免疫學之先驅。晉唐時期穴位貼敷的起源及發(fā)展史建國以來,專家學者們對歷代文獻進行考證、研究和整理,大膽探索,不但用以本法治療常見病,

也用于其他疑難病種的治療。如用抗癌中藥制成的化瘀膏,外用治療癌癥取得了可靠效果,不僅有止痛之效而且還有縮小癌瘤之功。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許多邊緣學科及交叉學科的出現(xiàn),為穴位貼敷療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運用現(xiàn)代生物、物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術,研制出新的具有治療作用的儀器并與穴位貼敷外治協(xié)同運用,另一方面研制出不少以促進藥物吸收為主,且使用方便的器具。穴位貼敷原理及特點

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于中藥外治法。PART.03原理口穴位貼敷的機理,與西醫(yī)學的透皮給藥技術頗有相似之處。通過穴位貼敷,可使藥物經(jīng)皮膚吸收,極少通過肝臟代謝,也不經(jīng)過消化道,避免了肝臟及消化液消化酶對藥物成分的分解破壞,因而保持了更多有效成分,同時也減少了一些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可更好地發(fā)揮治療作用。本法一般無危險性和毒副作用,使用安全、方便,對于衰老、稚弱、藥入即吐患者尤為適宜。特點具有穴位與藥物的雙重治療作用,能最大限度發(fā)揮藥物的治療效果,可避免某些藥物對人體的不良反應,安全、簡便、危險性和毒副作用小。藥物的選擇及制作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于中藥外治法。PART.04藥物的選擇及制作(一)藥物的選擇

臨床上有效的湯劑、丸劑,一般都可以熬箐或研末用作穴位貼敷。因給藥途徑不同與內服藥物相比,貼敷用藥又具有以下特點:1.常用通經(jīng)走竄、開竅活絡之品,以引領諸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祛邪外出。常用的藥物有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乳香、沒藥、肉桂、細辛、白芷、姜、蔥、蒜等。2.多選氣味醇厚、力猛有毒之品,如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生草烏、巴豆、斑螯、蔥麻子、大戟等。3.選擇適當溶劑,調和藥性或熬膏使用。①酒調:行氣通絡、消腫止痛。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促使藥物的滲透、吸收。②醋調:解毒化瘀斂瘡③油調:潤膚生肌、小麻油還能清熱解毒。④水調:專取藥物性能,只調溶而不增加作用。⑤姜汁調:溫經(jīng)通絡、行氣活血。能促進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藥物的選擇及制作(二)藥物劑型01根據(jù)病情及藥物性能,臨床中有多種劑型可供穴位貼敷使用。如膏劑、丸劑、散劑、糊劑、泥劑、膜劑、餅劑、熨貼劑等,其中膏劑又分為軟膏劑、硬膏劑。02以辨證選穴為主,用穴力求少而精。也可選擇病變局部或阿是穴經(jīng)驗穴貼敷藥物,如吳茱萸貼敷涌泉治療小兒流涎等。03貼敷藥物之前,先對喻穴局部皮膚進行常規(guī)消毒。藥物的選擇及制作藥品的制作1、丸劑:將藥物研末,用水、蜜、藥汁均勻拌和,制成圓形藥丸。2、散劑:藥物研末。3、糊劑:將藥物制成膏劑或軟膏。4、餅劑:將藥物研末,加適量水調勻,制成藥餅。適應證及禁忌癥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于中藥外治法。PART.05穴位貼敷的適應癥呼吸系統(tǒng)鼻炎、扁桃體炎、慢性支氣管炎等消化系統(tǒng)慢性胃炎、胃潰瘍、胃腸功能紊亂、腹瀉等內分泌系統(tǒng)糖尿病等心血管系統(tǒng)冠心病、心絞痛等風寒痹癥風濕、類風濕關節(jié)炎引起的緩解疼痛、腰腿痛等婦產(chǎn)科疾病痛經(jīng)、產(chǎn)后頭痛等寒癥穴位貼敷的禁忌癥壹感染性、過敏性皮膚病禁用有出血傾向禁用貳貼敷部位皮膚有創(chuàng)傷、潰瘍者禁用叁孕婦不能運用活血的藥物,以免發(fā)生流產(chǎn)肆2歲以下兒童、有惡性腫瘤、病情危重的患者禁用伍眼、口唇、會陰部、小兒臍部等部位禁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項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基本理論為指導,應用中草藥制劑,施于皮膚、孔竅、俞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屬于中藥外治法。PART.06操作方法、注意事項一、操作前準備1、人員:著裝規(guī)范、舉止端莊。2、物品準備:治療盤,棉紙或薄膠紙,遵醫(yī)囑配制的藥物,壓舌板,無菌棉墊或紗布,膠布或繃帶,0.9%生理鹽水棉球;必要時備屏風、毛毯。3、核對醫(yī)囑:姓名、年齡、住院號、診斷、治療方法等。4、告知:解釋此次操作的目的、方法、所需時間及注意事項、取得病人配合。5、評估:主要臨床表現(xiàn)、既往史、藥物過敏史、敷藥部位的皮膚情況、體質及心理狀況等。6、評估環(huán)境。7、患者準備操作方法、注意事項二、操作中護理1、備齊用物,攜至床旁,核對患者身份和醫(yī)囑。2、協(xié)助患者取適當體位,充分暴露貼敷部位、再次核對,明確貼敷部位。3、選好穴位(詢問患者有無得氣感覺)、注意保暖。4、洗手,消毒皮膚待干。用油膏刀或小木棍將藥物均勻地攤在穴位貼敷貼中間,薄厚適中,貼于穴位上。5、貼敷過程中觀察有無滲漏、滑脫、局部皮膚皮疹等現(xiàn)象。并詢問有無不適,交代注意事項。6、操作完畢,協(xié)助患者著衣,安置舒適體位,整理床單位。7、整理用物,洗手,記錄。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穴位貼敷注意事項1.孕婦的臍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陰交等處都不宜敷貼,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產(chǎn)。2.藥物應均勻涂抹于綿紙中央,厚薄一般以0.2~0.5cm為宜,覆蓋敷料大小適宜。3.敷貼部位應交替使用,不宜單個部位連續(xù)敷貼。4.除拔毒膏外,患處有紅腫及潰爛時不宜敷貼藥物,以免發(fā)生化膿性感染。5.對于殘留在皮膚上的藥物不宜采用肥皂或刺激性物品擦洗。6.使用敷藥后,如出現(xiàn)紅疹、瘙癢、水泡等過敏現(xiàn)象,應暫停使用,報告醫(yī)師,配合處理。常見意外應急預案1.過敏:若病人出現(xiàn)局部皮膚異常(如騷癢、發(fā)紅、水泡)等臨床表現(xiàn),應立即停止。用溫水洗凈局部皮膚,并嚴密觀察。若發(fā)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